當前位置:首頁 » 花店知識 » 花店介休

花店介休

發布時間: 2021-01-11 19:22:21

『壹』 介休紡織廠北壇公園花店

介休紡織廠北壇公園是個好地方,大家都喜歡介休紡織廠北壇公園這里,也因為這個地方生意紅火,很多異地的朋友要想訂花送介休紡織廠北壇公園,可以上網上訂購平台訂鮮花。哪個朋友需要訂開業花籃,水果籃,情人節花束,生日花束送介休紡織廠北壇公園這附近,都可以咨詢我們客服,或者直接點快速購買按鈕下單,支付好了,記得通知我們客服。
介休紡織廠北壇公園買花網.com
花店統一網上訂購,送貨上門,實行就近配送原則,保證花材新鮮,質量上乘。
很多人認為,網上訂花方便,也有人說網上訂花不放心,不送怎麼辦?介休紡織廠北壇公園買花網.com
花店提醒,網上訂花確實很方便哦,異地送花都不用擔心了,付款也方便,另外就是對網上訂花不放心的,介休紡織廠北壇公園買花網.com
花店是提供支付寶擔保交易的,收到貨確認付款,這樣您就可以放心下單購買了,需要支付寶擔保交易的,可以咨詢我們客服。
介休紡織廠北壇公園鮮花
:鮮花雖然不是最好的送女朋友禮物,不過鮮花可是浪漫的禮物哦,價格也不貴。還有這么一句話,予人玫瑰,手留余香,可想而知送玫瑰還是比較不錯的。
告訴大家,送玫瑰送的是心意,不是送的越多越浪漫的,往多的送那是拼經濟,要有錢人才拼的起的。比如數量比較少的9朵,11朵,19朵,花語都是不錯的。
配送范圍還包括北京金時代家園,天津張貴庄,成都張家碾,上海濟陽路,蘇州合中村,北海華聯商廈,普寧池尾環島,廈門大同路口,平度淳金公司公園,長春白菊路,等。

『貳』 清明節給烈士掃墓送花(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清明節
清明節(Tomb-sweeping Day)

簡介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 清明節古時也叫三月節,已有2000多年歷史。

公歷四月五日前後為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系。

但是,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志,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

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

【清明節的由來】

清明節的由來與傳說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關於寒食,有這樣一個傳說: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願見他,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屍體哭拜一陣,然後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樑堵著個柳樹樹洞,洞里好象有什麼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然後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走時,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於此。

第二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後,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以後,晉文公常把血書袖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執政的座佑銘。他勤政清明,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很好。

此後,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麵粉和著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後,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後,以示懷念。

在春光明媚,桃紅柳綠的三四月間,中國傳統習俗中最重視的其一節日就是清明節了。清明節就是現在的民族埽墓節。按主日說,約在四月五日前後,按農歷,則是在三月上半月。古人把一年分為二十四節氣,以這種歲時歷法來播種、收成,清明便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時在春分後十五天,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所以,「清明」本為節氣名,後來加了寒食禁火及埽墓的習俗才形成清明節的。
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拜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寒食節正碓的日子是在冬至後一百零五天,約在清明前後,因此便將清明與寒食合並為一了!

在墓前祭祖埽墓,這個習俗在中國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時對墓葬就十分重視。東周戰國時代孟子的齊人篇也曾提及一個為人所恥笑的齊國人,常到東郭墳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兄戰國時代埽墓之風氣十分盛行。到了唐玄宗時,下韶定寒食埽墓為當時「五禮」之一,因此每逢清明節來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滿,皂隸佣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與許京兆書》)掃墓遂成為社會重要風俗。

而在寒冷的冬天,又要禁火吃冷食,怕有些老弱婦孺耐不住寒冷,也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於是就定了踏青、郊遊、盪鞦韆,踢足球、打馬球、插柳,拔河,斗雞等戶外活動,讓大家出來曬曬太揚,活動活動筋骨,增加抵抗力。 因此,清明節除了祭祖掃墓之外,還有各項野外健身活動,使這個節日,除了有慎終追遠的感傷,還融合了歡樂賞春的氣氛;既有生離死別的悲酸淚,又到處是一派清新明麗的生動景象。真是一個極富特色,非常特別的節日。
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系。
但是,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志,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
清明祭掃墳塋是和喪葬禮俗有關的節俗。據載,古代「墓而不墳」,就是說只打墓坑,不築墳丘,所以祭掃就不見於載籍。後來墓而且墳,祭掃之俗便有了依託。秦漢時代,墓祭已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

《漢書.嚴延年傳》載,嚴氏即使離京千里也要在清明「還歸東海掃墓地」。就中國人祖先崇拜和親族意識的發達、強固來看,嚴延年的舉動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後世把上古沒有納入規范的墓祭也歸入五禮之中:「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入五禮,永為常式。」得到官方的肯定,墓祭之風必然大盛。

清明節是一個紀念祖先的節日。主要的紀念儀式是掃墓,掃墓是慎終追遠、敦親睦族及行孝的具體表現,基於上述意義,清明節因此成為華人的重要節日。

清明節是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106天。掃墓活動通常是在清明節的前10天或後10天。有些籍貫人士的掃墓活動長達一個月。

紀念方式

清明節紀念祖先有多種形式:
掃墓是清明節最早的一種習俗,這種習俗延續到今天,已隨著社會的進步而逐漸簡化。掃墓當天,子孫們先將先人的墳墓及周圍的雜草修整和清理,然後供上食品鮮花等。

由於火化遺體越來越普遍,其結果是,前往骨灰置放所拜祭先人的方式逐漸取代掃墓的習俗。

新加坡華人也在廟宇里為死者立神主牌,廟宇因此也成了清明祭祖的地方。

清明節當天有些人家也在家裡拜祭祖先。

在清明節這一天,可到先人墳地、骨灰放置所或寺廟的靈位前靜默鞠躬。

不論以何種形式紀念,清明節最基本的儀式是到墳前、骨灰放置處或靈位前追念祖先。為了使紀念祖先的儀式更有意義,我們應讓年輕一代的家庭成員了解先人過去的奮斗歷史。

【清明節習俗】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盪鞦韆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綵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打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踏青

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放風箏

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裡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後,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掃墓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其實,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後的事。到唐朝才開始盛行。《清通禮》雲:「歲,寒食及霜降節,拜掃壙塋,屆期素服詣墓,具酒饌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並相傳至今。

清明祭掃儀式本應親自到塋地去舉行,但由於每家經濟條件和其它條件不一樣,所以祭掃的方式也就有所區別。「燒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謂「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屬從陽世寄往「陰間」的郵包。過去,南紙店有賣所謂「包袱皮」,即用白紙糊一大口袋。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用木刻版,把周圍印上梵文音譯的《往生咒》,中間印一蓮座牌位,用來寫上收錢亡人的名諱,如:「已故張府君諱雲山老大人」字樣,既是郵包又是牌位。另一種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圖案,中間只貼一藍簽,寫上亡人名諱即可。亦做主牌用。關於包袱里的冥錢,種類很多。一、大燒紙,九K白紙,砸上四行圓錢,每行五枚;二、冥鈔,這是人間有了洋錢票之後仿製的,上書「天堂銀行」、「冥國銀行」、「地府陰曹銀行」等字樣,並有□都城的圖案,多系巨額票面,背後印有佛教《往生咒》;三、假洋錢,用硬紙作心,外包銀箔,壓上與當時通行的銀元一樣的圖案;四、用紅色印在黃表紙上的《往生咒》,成一圓錢狀,故又叫「往生錢」;五、用金銀箔疊成的元寶、錁子,有的還要用線穿成串,下邊綴一彩紙穗。舊時,不拘貧富均有燒包袱的舉動。是日,在祠堂或家宅正屋設供案,將包袱放於正中,前設水餃、糕點、水果等供品,燒香秉燭。全家依尊卑長幼行禮後,即可於門外焚化。焚化時,劃一大圈,按墳地方向留一缺口。在圈外燒三五張紙,謂之「打發外祟」。

有的富戶要攜家帶眷乘車坐轎,親到墳塋去祭掃。屆時要修整墳墓,或象徵性地給墳頭上添添土,還要在上邊壓些紙錢,讓他人看了,知道此墳尚有後人。祭罷,有的圍坐聚餐飲酒;有的則放起風箏,甚至互相比賽,進行娛樂活動。婦女和小孩們還要就近折些楊柳枝,將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條穿起來。有的則把柳條編成籮圈狀,戴在頭上,謂「清明不戴柳,來生變黃狗」。此即是掃墓又是郊遊,興盡方歸。

插柳

據說,插柳的風俗,也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蒙蒙;柳條干,晴了天」的說法。黃巢起義時規定,以「清明為期,戴柳為號」。起義失敗後,戴柳的習俗漸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裡,活到哪裡,年年插柳,處處成陰。

清明插柳戴柳還有一種說法:原來中國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為三大鬼節,是百鬼出沒討索之時。人們為防止鬼的侵擾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響,人們認為柳可以卻鬼,而稱之為「鬼怖木」,觀世音以柳枝沾水濟度眾生。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里說:「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節,值此柳條發芽時節,人們自然紛紛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漢人有「折柳贈別」的風俗: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李白有詞雲:「年年柳色,灞陵傷別。」古代長安灞橋兩岸,堤長十里,一步一柳,由長安東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別,折柳枝贈別親人,因「柳」與「留」諧音,以表示挽留之意。這種習俗最早起源於《詩經.小雅.採薇》里「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用離別贈柳來表示難分難離,不忍相別,戀戀不舍的心意。楊柳是春天的標志,在春天中搖曳的楊柳,總是給人以欣欣向榮之感。「折柳贈別」就蘊含著「春常在」的祝願。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親人離別去鄉正如離枝的柳條,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發芽,好像柳枝之隨處可活。它是一種對友人的美好祝願。古人的詩詞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贈別之事。唐代權德輿詩:「新知折柳贈」,宋代姜白石詩:「別路恐無青柳枝」,明代郭登詩:「年年長自送行人,折盡邊城路旁柳。」清代陳維崧詞:「柳條今剩幾?待折贈。」人們不但見了楊柳會引起別愁,連聽到《折楊柳》曲,也會觸動離緒。李白《春夜洛城聞笛》:「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其實,柳樹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徵意義,古人又賦予柳樹種種感情,於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國外的「清明節」】

5月6日 敘利亞烈士節。當晚政府要員設宴款待烈士親屬。

5月30日 美國大多數州的「陣亡將士紀念日」。

8月份 日本農歷七八月間有個盂蘭節,機關、企業放假3天,城裡人返回鄉下祭掃先人墓地。

9月1日 突尼西亞全國掃墓日,又叫英雄節,用以紀念在獨立斗爭中殉國的烈士。

10月31日 墨西哥亡靈節(也譯作萬靈節),晚上人們穿著奇裝異服,戴上祖輩相傳的假面具,對著先人的亡靈又唱又跳。相傳這源自印第安人的風俗。

11月1日 法國萬靈節。人們除祭掃先人陵墓,還到巴黎公社紀念碑獻花

『叄』 清明節日記 急急急!!!!!!!!!

月1日,天空陰晴,微風兼有小雨

奶奶辭世已有二十多年了。雖從未謀面,但每年的祭拜,茫然中卻多少有些溫暖。外婆離開我們也已有七載了,對於外公,一直都似未曾失去過,總那麼親切,那麼的清晰,可也已經有三個春秋沒見到他了啊!
一陣顛簸,我們來到了奶奶的墳前。鄉間的空氣依舊那麼新鮮,而這周圍的一切還是老樣兒,荒蕪的田地,雜亂無章的小樹,以及遍地的雜草。而此時濕潤的空氣,灰濛蒙的天空,周圍死一般的沉寂,我的心是沉重的,透骨的凄涼更在全身蔓延。爸爸、叔叔、阿姨們有條不紊的忙著,交談中時常回憶起一些往事,他們是在懷念。我也間歇的了解到奶奶的一些生平,我知道她年輕時肯定是精明干練的,而且務農、做飯都絕對是一流的好手。爸爸兄妹五人,拉扯到大不易。作為教師的爹爹在文革期間肯定也背著不少包袱,跟著他的奶奶是無怨無悔的。可突來的中風,大概是上天的不公吧。我知道當時的奶奶還那麼的年輕,她死不暝目啊!在這里,我也只有默默的祝福,在天堂的奶奶能享受一下清福,能關照一下她的兒女們。在這里,我獻上孫兒最為崇高的敬意。
清明時節雨紛紛,三月的春天總是煙雨迷濛的。隨著鞭炮聲的漸漸減輕、停止。祭奠完奶奶的我們,帶著深深的眷念坐著車子緩緩離去了。遍地的金黃給這種天氣添了些許喜慶,也緩解了一下沉重的人們沉重的心。伴著油菜花的燦爛我們一家人來到了外公外婆的墓前。七年之前應該算是我初嘗生離死別之苦吧!此刻,外婆那慈祥的目光,那溫和的笑容,再次浮視在腦海里了。她是偉大的,也是平凡的。做著平凡人做的事,卻能在平凡中做出不平凡的事。我知道母親姐妹三人,都是她一手帶大的。細致入微,任勞任怨,她用她的一生承諾了「奉獻」這兩個字。外公是博愛的,桃李滿天下,應該是他的寫照吧。具有知識分子典型的氣質,寫得出一手好毛筆字,總保持著一副良好的心態。很羨慕他平和、安穩,羨慕他的儒雅、高貴。似乎天生就值得人尊敬的。對人生的通徹,對名利的淡薄,對錢財的輕視。他一直都是我心中的明燈。今日你們墳前雄雄的大火,希望能夠溫暖你們的心靈,能夠慰藉你們的在天之靈,只願這大火照亮苦苦掙扎於世人的我們遠方迷濛的路程,指引我們走上成功、幸福的大道。只願在這里,我們能天地相容,心靈相通。只願這漫天飛舞的火花能夠帶上我們最真的祝福。
逝者已矣,惟願安心。回家的路上,我默默的祈禱,上天應該是公正的,生前受了太多的苦,流過太多的淚,死後應該是幸福的!

4月2日,依舊陰雨天氣
對於死者,我們只能懷念。那麼已經遲暮的老人呢?為人子女者不能盡孝,活著還有什麼意義?「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在」,熟悉的話語多少總能引起我們些許共鳴吧!回到學校的我瘋狂的思念爺爺。父母是盡孝的,物質上的盡量滿足,行為上似乎也總在牽就,叔叔阿姨們也是從心裡在關心著爺爺的。可是為人子女的還需要懂孝啊!年輕的風光,常使老人們心高氣傲,而老年的孤獨又無情的打擊他們的自信心。他們有自己的價值意向,而我們關心的同時有多少能站在他們的角度上分析,將心比心的照顧了。
十分的尊敬爺爺的。似乎任何詞語都不足以描寫我心之感受,對爺爺也絕不是憐憫,更不是可憐。我知道這是無奈的,靠著父母供給,我是沒有任何資本的,也不夠資格去評判任何一位親戚。奶奶的過早離世,我懂得爺爺的半生是孤寂。也許與爸媽總存在些許隔閡,他們似乎也沒怎麼真正的交談過。對於叔叔們,他有的也只是照顧、幫忙,從未索取什麼。我知道大半生里他就缺了一個真正能交心的人。如今耋耋老矣,爺爺你可知兒孫的心么?你可知作為孫兒的多想能早點工作,多想能在你最後的日子盡孝,多想讓你能真真的安享晚年。
今夜難以成眠,為著至今依舊孤寂的爺爺!

4月4日 天氣轉晴
明天就是清明節了,已經祭祖過了。現在在學校,絲毫未曾感覺到周圍所應有的氣氛。我不知道如何表達,大學里新時代的青年們,都有遠大的抱負,又有多少記得起這個清明節呢?我不知道會有多少同學打過電話,也不知道是否所有未曾回家的同學們懂得讓父母兄弟代為祭奠一下。每逢佳節倍思親,即便前幾天回家去過,現在仍然想念他們,想念家中的一切,想念老家的空曠,大堤的龐然,綠草茵茵,河水盪漾。今日心情依舊難以平靜。

4月5日 天氣晴
記憶中很多年的清明都是陰雨綿綿的。今年例外,真好!為回家祭祖的人減少了不少麻煩。只是在這個城市裡是難以聽到鞭炮聲的。而在學校里更是難以找出一點兒跡象聯繫到今天的清明。日子如同往日一樣,絲毫沒有什麼特別。幾天里所思所想太多,真正到了清明節這天,我竟然也無法言語了。
已滿二十歲的我,在今天是否能夠以成人的禮儀,以成人的心態向所以死去的親人們致敬,也庄嚴的宣布,今後的路,全靠我自己。願你們在天之靈能給我一定的庇護。

冬天過去了,萬物復甦,這時,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又到了。從我記事開始,每年清明節的這一天,母親就讓我換上軍色的春裝,帶著紙錢,領著我上墳去。
我們家去世的人都埋在扁擔山,那兒離我家很遠,要轉好幾道車。記得小時候,我總是很高興去上墳,因為母親在墳前一燒紙錢,就管不著我了,我便滿山遍野地到處玩,直到母親把我拖上車去。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去上墳不再又玩又鬧了,而是逐個逐個地觀察每一座亍S幸淮撾曳⑾衷諞蛔

『肆』 山西省介休市哪有鮮花店,花樣比較齊全的,謝謝,急用

陽光花藝 - (0354)6988787

『伍』 關於清明節日記

清明也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系。

但是,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志,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

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

明清以來,有「吃清明團」、「送百蟲」、「水嬉」等風俗。由於清明和「聰明」諧音,故又稱「聰明節」,江南民間有此日生子最佳的說法。現今,清明有祭祖、掃墓、祭掃烈士墓、植樹、踏青以及吃青團子等風俗。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願見他,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屍體哭拜一陣,然後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樑堵著個柳樹樹洞,洞里好象有什麼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然後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走時,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於此。

第二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後,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以後,晉文公常把血書袖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執政的座佑銘。他勤政清明,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很好。

此後,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麵粉和著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後,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後,以示懷念

熱點內容
看了荷花節 發布:2024-11-19 10:22:05 瀏覽:207
鮮花公司推廣 發布:2024-11-19 10:17:10 瀏覽:957
婚床玫瑰花 發布:2024-11-19 10:15:41 瀏覽:644
鮮百合市場 發布:2024-11-19 10:13:14 瀏覽:571
樂派花卉 發布:2024-11-19 10:13:12 瀏覽:998
鮮花圈店 發布:2024-11-19 10:08:26 瀏覽:487
花卉的葯用價值 發布:2024-11-19 09:57:14 瀏覽:697
南通拍櫻花 發布:2024-11-19 09:40:15 瀏覽:885
2016大昌鬱金香 發布:2024-11-19 09:36:04 瀏覽:940
類似蘭花的植物 發布:2024-11-19 09:28:51 瀏覽: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