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清明鮮花
① 潮州習俗的作文
1潮州過年的習俗作文
一年一度的春節又來到了,大街小巷熱鬧非凡,而每個地方的過節習俗都各具特色。現在,我就來介紹一下我們十堰過春節的習俗。
每到過春節的時候,家家戶戶都要貼春聯。春聯是對聯的一種,因在春節時張貼,故名。最初人們是以桃木刻成人形掛在門旁用以避邪,後來簡化為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的名字。春聯多用紅紙書寫,代表著吉祥、幸福。 每到過春節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有除夕守歲的習慣。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而孩子們則耐不住性子,索性跑出去在外面一起玩。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鍾聲敲響之際,整個城市的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在這一刻,有的人家還在庭院里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在熊熊燃燒的旺火周圍,孩子們放爆竹,歡樂地活蹦亂跳。這時,屋內是通明的燈火,庭前是燦爛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響聲,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了最高潮。 每到過春節的時候,也正是主婦們在廚房裡最忙碌的時刻,年菜都在前幾天做好了,而年夜飯總要在年三十當天由掌廚的做出來,而且大年初一的餃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來。這時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著剁肉、切菜。此時,砧板聲、爆竹聲,再夾雜著人們的說笑聲,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織成除夕歡快的樂章。 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合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人們既是享受滿桌的佳餚盛饌,也是享受那份快樂的氣氛。我們這里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說明紅紅火火;"魚"和"余"諧音,是象徵"吉慶有餘",也喻示"年年有餘"。還有蘿卜俗稱菜頭,祝願有好彩頭;龍蝦、爆魚等煎炸食物,預祝家運興旺如"烈火烹油"。最後多為一道甜食,祝福往後的日子甜甜蜜蜜,這天,即使不會喝酒的,也要多少喝一點。
一時間,十堰的過節習俗說也說不完,等你到了這里,你就能親身感受到它的魅力。
2 潮州清明習俗
清明是我國二十四節候之一,也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清明按農歷計就沒定月沒定日,但都在二月或三月;即上一年的冬至過了106天就是清明;按陽歷計則為4月5日或4日(以當年二月平或29日而差異)。潮汕人過清明節,和全國各地的風俗活動有所異同,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 食薄餅。清明食薄餅在潮汕很盛行,幾乎每家每戶都不例外。 潮汕清明吃薄餅有個傳說:清康熙十四年間(1675年)鄭成功之子鄭經率兵圍攻閩南的漳州城,清軍守將黃芳度出兵頑抗,圍城數月,城裡居民餓死無數,屍橫街巷,存活者便用草席裹屍掩埋。同年10月間,清軍投降,漳州百姓為悼念死難親友,特做薄餅狀如草席裹屍,以此祭妃亡靈,此俗世代相傳成風。 卷薄餅是用精麵粉拌人適量溫水後,充分攪拌搓捏成團塊狀,置於爐火上面的煎盤(平底鐵鍋),烙成圓形薄餅皮,然後包裹餡料。 料有咸、甜兩種,咸餡用烹熟的豆芽、韭菜拌人雞肉或豬肉絲、香菇、蝦干、蛋絲,油煎蔥珠等調料。入口時又在餅皮上塗抹香甜適口醬料即成美食。甜餡料用白糖加工製成的酥脆薄片糖或再加入瓜冊絲,芝麻等佐料包裹薄餅皮即成薄餅。食時用薄餅皮捲成圓筒狀就食。 清明時令,春韭性溫,是保肝佳蔬,有行氣理血,化瘀的功效。民諺有「春食韭菜、法病消災」之說。添加綠豆芽又有清熱解毒和止渴利尿的作用,療效甚妙,營養豐富,美味可口。潮汕人清明食薄餅是從古代的寒食節習俗沿變來的。清明日食薄餅,既有紀念寒食古俗的含義,也享用了一頓別具風味的美餐。 蒸朴籽粿。潮汕有一種樹叫朴籽樹(又叫朴丁樹,屬榆科),葉子卵形或長橢圓形,果實圓,狀如綠豆大點, 味甘甜, 無毒,有消痰下氣之效。清明時節,氣候轉暖,草木蔭茂,朴籽樹葉滿叢嫩綠。 據傳昔年元兵於清明前人侵潮州,殺戳掠奪,民不聊生,被迫無奈而避人山林之中,飢不擇食,只好採摘朴籽葉,果籽充飢,後人為永記深仇大恨,故有「清明食葉」民諺。潮人世代相傳,清明節加工蒸制「朴籽棵」吃的風俗,沿襲至今。 朴籽棵是採摘朴籽葉和果實(俗稱朴幟)搗爛,與大米一起混成粉末,過篩出粉精。加工製作時將米粉添加白砂糖及發酵粉, 加入適量水份攪拌均勻充分發酵,然後裝入陶制桃形棵印或梅花形棵印。放置於蒸籠里(炊具)蒸熟。噴噴清香的裸品呈淺綠色,就成為質優味香色美的朴籽棵。 掃墓。清明節在潮汕各地上墳掃墓的習俗十分盛行。掃墓俗稱「掛紙」,為與冬至掃墓有別也叫「掛春紙」。人們到祖宗墓地上填土整墳,掃除沙塵雜草,並在墓碑及墓堆上掛紙條,舉行祭禮。不少僑胞,也都有清明回鄉掃墓的習慣,以示不忘先人,不忘故土。自古以來,清明掃墓不光是紀念自己的祖先,對歷史上為人民立過功,做過好事的人物,人民都會紀念他。 郊遊踏青。清明期間,春臨大地,桃紅柳綠,鶯飛草長,人們三五成群到野外去遊玩踏青。這種風俗,很早便相沿下來,因而清明節又有踏青節之稱,潮汕人同樣也有清明日郊遊踏青的活動。有的地方還有斗雞、踢球、踢鍵子、盪鞦韆、放風箏等項目,十分逗人。
3潮州人拜城隍
潮州城隍廟分兩大進。踏進大山門,即可見左右立著四位與真人一樣高的泥塑差役,著清代服飾。有的怒目瞪視,右手高舉捉拿人犯的令牌「立拿」,左手緊握鐵鎖鏈;有的白須白臉,安詳斯文;有的板著臉孔,手持打人大棒;有的手握長劍,威風凜凜。天井兩邊的走廊則安坐著十八尊掌管各方的土地,個個慈祥和藹,面孔可親。陰氣森森的二進正殿,中間端坐著威嚴無比的城隍公,左右兩邊是查薄官和手執三叉的護衛江爺。前者面孔冷峻,後者青面獠牙。大殿一旁是負責通報、傳達的速報爺,一張主大仆大的嘴臉。
這套職能機器的運轉大致是這樣的:「查薄官」查出本府本縣某人壽數已終時,即報請城隍抓人,於是便命令「差役」按地址前往抓拿歸西。民間有求於城隍,就必須先請求「速報爺」替你稟報,得到應允後,方能直陳城隍。城隍權力至高無上,他的部下倒也個個都是實權派。比如:「查薄官」實報或謊報,事關人命。「差役」的職守雖是例行公事,但他們在「抓拿」人犯時,一路既可嚴刑拷打,也可寬容相待;就連小小的傳達也還得尊稱「速報爺」。先通報,慢通報,大事可化小,小事可化無,也是人們意想不到的權力。十八土地這些老先生只能參議不能主決,老實巴巴,有職無權。
舊社會,人們把統治階級腐朽的國家機器的許多特點都轉移到對待信仰中的城隍廟來,這就引出了祭祀城隍的許多有趣的習俗。
好事歹事都可以請求城隍庇佑。行船走馬可求風調雨順;做棺材的可求「利水常來變黃金」;患病者求平安;荒唐之至的是賭徒可求發財,小偷小摸可求順手。
善男信女有事相求,必須公開行賄諸公。如久雨未晴,堤防告急,祈求城隍消災消難時,帶來的五牲、發粿,就必須先分出相當部分送「速報爺」。所以,潮州有句俗諺:「速報爺食多城隍公」。又如親人久病卧床,危在旦夕,除帶上供品外,還得備足一長串「元寶」,給「查薄官」掛在脖子上,他自當暗暗塗改親人壽數,延長生命;倘若家中死了人,到城隍報喪,末了,你千萬不可忘記給「差役」們每人抹一嘴鴉片,原來陰間的「差役」也是煙鬼。這樣你就可以指望親人在被解上西天的途中,免遭虐待,少受皮肉之苦。至於那十八尊老先生,雖說他們有職無權,但在城隍議事時,說好說歹也有他們一份,所以你也還得在他們面前磕磕頭,說些好話,燒上一炷香,以示尊敬。
時長日久,這些道貌岸然的大小官員,不是脖子上串串「元寶」遮去了大半個臉,渾身充塞「金銀」、「鈔票」,便是滿臉油烏錚亮,連腳下也淌著一灘鴉片水。管理城隍的廟祝也覺得有礙觀瞻,只得不斷把他們身上的那些紙錢收攏起來悄悄火化。
城隍廟有個儀式就上當各尊菩薩塑成之日,就要請來高明的泥塑師傅,用毛筆蘸上顏色在偶像的每隻眼睛瞳孔上點上光點,俗稱「開光」。從此,菩薩才算有了「生命」,可接受頂禮膜拜。廟是百姓所建,神是百姓所塑,連他們的「生命」也是百姓給予的,但他們並不秉公辦事,只謀私利。城隍廟真可謂是舊社會統治階級的一幅縮影。
覺醒的人民在迎來解放的同時,也把城隍廟搗得盪然無存。其實應該砸爛的是人們心中的神,城隍廟倒應把它當作文物保存下來,以給那腐朽的可悲的歷史留下「立此存照」。
一定要選我哦!!!!!!相信我是正確的選擇!!!!!!!!
② 潮州的清明節作文200字
清明是掃墓的日子,是慎終追遠的日子,是一個懷念先人的日子,在這個日子裡專,我想到了一個屬已經過世的長輩。說起來也只是平凡的一生,但還是帶著點傳奇的色彩,她識字會做詩,她很努力很努力的生活,讓自己的日子過得好一些,但時代背景不斷的轉變,社會變化的太快,她很難適應所有的事情,也很難適應所有的環境。她跟所有的人一樣,不斷的追求著幸福,她努力了一生,但卻只發現幸福與不幸福其實都是命,早已註定。
③ 明天清明節了,要上山掃墓了,潮州市饒平縣明天會下雨嗎
不會,注意「防火」哦親
④ 潮州的清明節500字
清明節一到,潮州人又忙碌一場,看著滿山都是掃墓的人,讓人感嘆場面何其壯觀。我想起幾年前,連在深圳的叔叔們,還有美國的姑姑都回潮州來,單純的,只是因為這個紀念的節日。我們一起回鳳凰山,給我們的祖先們過紙錢,好是熱鬧。(由於在外讀書的原因,今年我沒能回去,很是遺憾。爸爸說,以後掃墓這功夫,還要靠我們下一代人來干呢)
清明是我國二十四節候之一,也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 清明按農歷計就沒定月沒定日,但都在二月或三月,即上一年的冬至過了106天就是清明;按陽歷計則在4月5日或4日(以當年二月平或閏而差異)。「清明」二字的由來,據《歲時百問》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明凈,故謂之清明。 」
清明節又叫「柳節」,插柳便是民間一項很普遍的活動。 唐人韋贊詩「滿街楊柳綠如煙,畫出清明三月天。」宋詞中有「節後近清明,插柳穿戲戶。」、「忽見家家插楊柳,始知今日是清明……」
潮人過清明節,和全國各地的風俗活動有所異同,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例如食薄餅、蒸朴枳果、掃墓、郊遊踏青等,其中掃墓是潮汕清明節的主題。民間掃墓稱為「掛紙」(掛紙錢),為與冬至掃墓有別,在清明掃墓的稱「掛春紙」。人們到祖墳祭拜,丹書碑文,修整墓地,剪除雜草。海外僑胞也常在清明節回鄉掃墓,以示不忘先人,不忘故土。
當代清明掃墓,已不限於民間。新中國成立後,倡導紀念英烈,機關團體和學校,常在清明節組織隊伍到革命英烈墓地、紀念碑和陵園舉行紀念活動。
潮州人在清明節都有掃墓祭祖的習俗。
掃墓,都在節前兩三天至節後三天進行,提前或拖後都被視為對亡人的不恭。
人到墓地時,先將墓前、墓身的野草雜樹拔除,打掃干凈,用紅漆把石碑上的字重新塗寫一次。祭祀將畢時,就要在墓上壓紙條。如果是去年清明節後才修新墳的,碑石頂端壓下十二張冥幣,閏月則壓下十三張,作為給亡人陰間花費之用。墳身上要壓上五至七層紙條。今年壓多寬,明年就多寬,不能擴大和縮小,據說這是死者還「地租」的范圍。掃墓的供品,一定要有燙熟的蚶,吃了蚶,蚶殼壓紙條,意是留給祖宗當錢用。壓錢有個規矩:去年新修的墳今年掃墓稱作過「新社」,要壓紅白紙條。以後每年壓的便用白紙條。由於離不開紙,掃墓俗稱「過紙」。
掃墓是一種很隆重的祭祀儀式,往往要傾家、傾族、傾村而山。每年都有一人主辦掃墓事宜。如果祖上留下有產業的,每年由家族各兄弟輪流掌管公田所得租谷、租金,並用它備辦供品。祭祖完畢,當即將供品分給大家在墓前聚餐,祖上沒有留下遺產的,掃墓按人丁(男人)平均攤派供品。聚餐時,又按參加掃墓的人數分配供品,以鼓勵親人前去掃墓。
清明掃墓稱作「春社」,除了過「春社」,每年農歷十月十五前後,還有過「冬紙」。從前經濟不甚寬裕的人家都過「春社」,只有有錢人才過「冬紙」。因為秋天少雨,天高氣爽。在山野舉行隆重的祭祖儀式和宴客比較方便。
由於某種原因,多年未及問津的墳墓,重新掃墓時要擇吉日,殺雄雞作祭品,以消墓前的邪氣。掃墓除了紀念祖先,還有顯示家族衰旺、財力多寡的意思。
潮州人這一風俗,不管人走到哪,這風俗一直還是留傳下來,在海外的潮州人就可以證實,因為有了這些風俗習慣,才能更體現這就是根、這就是本!!!潮州人又要大忙碌。。。哈哈
⑤ 潮州人清明節的習俗450字
清明是我國二十四節候之一,也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清明按農歷計就沒定月沒定日,但都在二月或三月;即上一年的冬至過了106天就是清明;按陽歷計則為4月5日或4日(以當年二月平或29日而差異)。潮汕人過清明節,和全國各地的風俗活動有所異同,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 食薄餅。清明食薄餅在潮汕很盛行,幾乎每家每戶都不例外。 潮汕清明吃薄餅有個傳說:清康熙十四年間(1675年)鄭成功之子鄭經率兵圍攻閩南的漳州城,清軍守將黃芳度出兵頑抗,圍城數月,城裡居民餓死無數,屍橫街巷,存活者便用草席裹屍掩埋。同年10月間,清軍投降,漳州百姓為悼念死難親友,特做薄餅狀如草席裹屍,以此祭妃亡靈,此俗世代相傳成風。 卷薄餅是用精麵粉拌人適量溫水後,充分攪拌搓捏成團塊狀,置於爐火上面的煎盤(平底鐵鍋),烙成圓形薄餅皮,然後包裹餡料。 料有咸、甜兩種,咸餡用烹熟的豆芽、韭菜拌人雞肉或豬肉絲、香菇、蝦干、蛋絲,油煎蔥珠等調料。入口時又在餅皮上塗抹香甜適口醬料即成美食。甜餡料用白糖加工製成的酥脆薄片糖或再加入瓜冊絲,芝麻等佐料包裹薄餅皮即成薄餅。食時用薄餅皮捲成圓筒狀就食。 清明時令,春韭性溫,是保肝佳蔬,有行氣理血,化瘀的功效。民諺有「春食韭菜、法病消災」之說。添加綠豆芽又有清熱解毒和止渴利尿的作用,療效甚妙,營養豐富,美味可口。潮汕人清明食薄餅是從古代的寒食節習俗沿變來的。清明日食薄餅,既有紀念寒食古俗的含義,也享用了一頓別具風味的美餐。 蒸朴籽粿。潮汕有一種樹叫朴籽樹(又叫朴丁樹,屬榆科),葉子卵形或長橢圓形,果實圓,狀如綠豆大點, 味甘甜, 無毒,有消痰下氣之效。清明時節,氣候轉暖,草木蔭茂,朴籽樹葉滿叢嫩綠。 據傳昔年元兵於清明前人侵潮州,殺戳掠奪,民不聊生,被迫無奈而避人山林之中,飢不擇食,只好採摘朴籽葉,果籽充飢,後人為永記深仇大恨,故有「清明食葉」民諺。潮人世代相傳,清明節加工蒸制「朴籽棵」吃的風俗,沿襲至今。 朴籽棵是採摘朴籽葉和果實(俗稱朴幟)搗爛,與大米一起混成粉末,過篩出粉精。加工製作時將米粉添加白砂糖及發酵粉, 加入適量水份攪拌均勻充分發酵,然後裝入陶制桃形棵印或梅花形棵印。放置於蒸籠里(炊具)蒸熟。噴噴清香的裸品呈淺綠色,就成為質優味香色美的朴籽棵。 掃墓。清明節在潮汕各地上墳掃墓的習俗十分盛行。掃墓俗稱「掛紙」,為與冬至掃墓有別也叫「掛春紙」。人們到祖宗墓地上填土整墳,掃除沙塵雜草,並在墓碑及墓堆上掛紙條,舉行祭禮。不少僑胞,也都有清明回鄉掃墓的習慣,以示不忘先人,不忘故土。自古以來,清明掃墓不光是紀念自己的祖先,對歷史上為人民立過功,做過好事的人物,人民都會紀念他。 郊遊踏青。清明期間,春臨大地,桃紅柳綠,鶯飛草長,人們三五成群到野外去遊玩踏青。這種風俗,很早便相沿下來,因而清明節又有踏青節之稱,潮汕人同樣也有清明日郊遊踏青的活動。有的地方還有斗雞、踢球、踢鍵子、盪鞦韆、放風箏等項目,十分逗人。
⑥ 在你的家鄉清明節有哪些習俗
我的家鄉甘肅一個很小的縣城。三面被巴丹吉林沙漠+騰格里沙漠包圍著。
在老家,清明,只有純粹的上墳、燒紙,沒有其他的活動。
應該是北方,正值耕種的季節,沒有更多的空餘時間的原因吧!
不過,清明的上墳,還是有很多講究的。
首先是上墳的時間。必須是清明前3-5天。所以清明是我們這兒耕種、上墳比較忙亂的時令季節了!
而對於出嫁了的女兒要給父母上墳,時間就進學倉促了,特別是距離比較遠的!
記得小時候,有一次老媽帶我去給外爺燒紙,早上天沒亮就把我從熱被窩抽出來,我不想穿衣服,她胡亂抱個被子,就把我塞到驢車上,還一路不停地喊打,讓驢跑快一點!
不過,小時候,每次擺好,對我最大的誘惑當然是什麼時候能吃!
在老家供品上面的紅點點是很講究的,而且可以吃紅點的人只有長輩,所以顯得有些珍貴了!(不過,好像大部分情況是掐下來,祭祀了)。哎,我偷嘗過,苦苦的,根本不好吃!原因是,那些顏色是植物的花做的,聞起來有淡淡的香味,吃起來就不是那麼會事了!
____猜猜看這個俗語的含義_________
關於供品上的紅點,家長還有一句民間俗語:你以為老娘供品上的紅點點是白吃的!
啊嗚!能猜出來的就是老司機了!
⑦ 介紹潮州最有特色的新年民俗作文(400字左右)
推薦參考:
1、潮州過年的習俗作文
一年一度的春節又來到了,大街小巷熱鬧非凡,而每個地方的過節習俗都各具特色。現在,我就來介紹一下我們十堰過春節的習俗。
每到過春節的時候,家家戶戶都要貼春聯。春聯是對聯的一種,因在春節時張貼,故名。最初人們是以桃木刻成人形掛在門旁用以避邪,後來簡化為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的名字。春聯多用紅紙書寫,代表著吉祥、幸福。 每到過春節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有除夕守歲的習慣。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而孩子們則耐不住性子,索性跑出去在外面一起玩。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鍾聲敲響之際,整個城市的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在這一刻,有的人家還在庭院里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在熊熊燃燒的旺火周圍,孩子們放爆竹,歡樂地活蹦亂跳。這時,屋內是通明的燈火,庭前是燦爛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響聲,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了最高潮。 每到過春節的時候,也正是主婦們在廚房裡最忙碌的時刻,年菜都在前幾天做好了,而年夜飯總要在年三十當天由掌廚的做出來,而且大年初一的餃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來。這時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著剁肉、切菜。此時,砧板聲、爆竹聲,再夾雜著人們的說笑聲,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織成除夕歡快的樂章。 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合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人們既是享受滿桌的佳餚盛饌,也是享受那份快樂的氣氛。我們這里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說明紅紅火火;"魚"和"余"諧音,是象徵"吉慶有餘",也喻示"年年有餘"。還有蘿卜俗稱菜頭,祝願有好彩頭;龍蝦、爆魚等煎炸食物,預祝家運興旺如"烈火烹油"。最後多為一道甜食,祝福往後的日子甜甜蜜蜜,這天,即使不會喝酒的,也要多少喝一點。
一時間,十堰的過節習俗說也說不完,等你到了這里,你就能親身感受到它的魅力。
2 、潮州清明習俗
清明是我國二十四節候之一,也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清明按農歷計就沒定月沒定日,但都在二月或三月;即上一年的冬至過了106天就是清明;按陽歷計則為4月5日或4日(以當年二月平或29日而差異)。潮汕人過清明節,和全國各地的風俗活動有所異同,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 食薄餅。清明食薄餅在潮汕很盛行,幾乎每家每戶都不例外。 潮汕清明吃薄餅有個傳說:清康熙十四年間(1675年)鄭成功之子鄭經率兵圍攻閩南的漳州城,清軍守將黃芳度出兵頑抗,圍城數月,城裡居民餓死無數,屍橫街巷,存活者便用草席裹屍掩埋。同年10月間,清軍投降,漳州百姓為悼念死難親友,特做薄餅狀如草席裹屍,以此祭妃亡靈,此俗世代相傳成風。 卷薄餅是用精麵粉拌人適量溫水後,充分攪拌搓捏成團塊狀,置於爐火上面的煎盤(平底鐵鍋),烙成圓形薄餅皮,然後包裹餡料。 料有咸、甜兩種,咸餡用烹熟的豆芽、韭菜拌人雞肉或豬肉絲、香菇、蝦干、蛋絲,油煎蔥珠等調料。入口時又在餅皮上塗抹香甜適口醬料即成美食。甜餡料用白糖加工製成的酥脆薄片糖或再加入瓜冊絲,芝麻等佐料包裹薄餅皮即成薄餅。食時用薄餅皮捲成圓筒狀就食。 清明時令,春韭性溫,是保肝佳蔬,有行氣理血,化瘀的功效。民諺有「春食韭菜、法病消災」之說。添加綠豆芽又有清熱解毒和止渴利尿的作用,療效甚妙,營養豐富,美味可口。潮汕人清明食薄餅是從古代的寒食節習俗沿變來的。清明日食薄餅,既有紀念寒食古俗的含義,也享用了一頓別具風味的美餐。 蒸朴籽粿。潮汕有一種樹叫朴籽樹(又叫朴丁樹,屬榆科),葉子卵形或長橢圓形,果實圓,狀如綠豆大點, 味甘甜, 無毒,有消痰下氣之效。清明時節,氣候轉暖,草木蔭茂,朴籽樹葉滿叢嫩綠。 據傳昔年元兵於清明前人侵潮州,殺戳掠奪,民不聊生,被迫無奈而避人山林之中,飢不擇食,只好採摘朴籽葉,果籽充飢,後人為永記深仇大恨,故有「清明食葉」民諺。潮人世代相傳,清明節加工蒸制「朴籽棵」吃的風俗,沿襲至今。 朴籽棵是採摘朴籽葉和果實(俗稱朴幟)搗爛,與大米一起混成粉末,過篩出粉精。加工製作時將米粉添加白砂糖及發酵粉, 加入適量水份攪拌均勻充分發酵,然後裝入陶制桃形棵印或梅花形棵印。放置於蒸籠里(炊具)蒸熟。噴噴清香的裸品呈淺綠色,就成為質優味香色美的朴籽棵。 掃墓。清明節在潮汕各地上墳掃墓的習俗十分盛行。掃墓俗稱「掛紙」,為與冬至掃墓有別也叫「掛春紙」。人們到祖宗墓地上填土整墳,掃除沙塵雜草,並在墓碑及墓堆上掛紙條,舉行祭禮。不少僑胞,也都有清明回鄉掃墓的習慣,以示不忘先人,不忘故土。自古以來,清明掃墓不光是紀念自己的祖先,對歷史上為人民立過功,做過好事的人物,人民都會紀念他。 郊遊踏青。清明期間,春臨大地,桃紅柳綠,鶯飛草長,人們三五成群到野外去遊玩踏青。這種風俗,很早便相沿下來,因而清明節又有踏青節之稱,潮汕人同樣也有清明日郊遊踏青的活動。有的地方還有斗雞、踢球、踢鍵子、盪鞦韆、放風箏等項目,十分逗人。
3、潮州人拜城隍
潮州城隍廟分兩大進。踏進大山門,即可見左右立著四位與真人一樣高的泥塑差役,著清代服飾。有的怒目瞪視,右手高舉捉拿人犯的令牌「立拿」,左手緊握鐵鎖鏈;有的白須白臉,安詳斯文;有的板著臉孔,手持打人大棒;有的手握長劍,威風凜凜。天井兩邊的走廊則安坐著十八尊掌管各方的土地,個個慈祥和藹,面孔可親。陰氣森森的二進正殿,中間端坐著威嚴無比的城隍公,左右兩邊是查薄官和手執三叉的護衛江爺。前者面孔冷峻,後者青面獠牙。大殿一旁是負責通報、傳達的速報爺,一張主大仆大的嘴臉。
這套職能機器的運轉大致是這樣的:「查薄官」查出本府本縣某人壽數已終時,即報請城隍抓人,於是便命令「差役」按地址前往抓拿歸西。民間有求於城隍,就必須先請求「速報爺」替你稟報,得到應允後,方能直陳城隍。城隍權力至高無上,他的部下倒也個個都是實權派。比如:「查薄官」實報或謊報,事關人命。「差役」的職守雖是例行公事,但他們在「抓拿」人犯時,一路既可嚴刑拷打,也可寬容相待;就連小小的傳達也還得尊稱「速報爺」。先通報,慢通報,大事可化小,小事可化無,也是人們意想不到的權力。十八土地這些老先生只能參議不能主決,老實巴巴,有職無權。
舊社會,人們把統治階級腐朽的國家機器的許多特點都轉移到對待信仰中的城隍廟來,這就引出了祭祀城隍的許多有趣的習俗。
好事歹事都可以請求城隍庇佑。行船走馬可求風調雨順;做棺材的可求「利水常來變黃金」;患病者求平安;荒唐之至的是賭徒可求發財,小偷小摸可求順手。
善男信女有事相求,必須公開行賄諸公。如久雨未晴,堤防告急,祈求城隍消災消難時,帶來的五牲、發粿,就必須先分出相當部分送「速報爺」。所以,潮州有句俗諺:「速報爺食多城隍公」。又如親人久病卧床,危在旦夕,除帶上供品外,還得備足一長串「元寶」,給「查薄官」掛在脖子上,他自當暗暗塗改親人壽數,延長生命;倘若家中死了人,到城隍報喪,末了,你千萬不可忘記給「差役」們每人抹一嘴鴉片,原來陰間的「差役」也是煙鬼。這樣你就可以指望親人在被解上西天的途中,免遭虐待,少受皮肉之苦。至於那十八尊老先生,雖說他們有職無權,但在城隍議事時,說好說歹也有他們一份,所以你也還得在他們面前磕磕頭,說些好話,燒上一炷香,以示尊敬。
時長日久,這些道貌岸然的大小官員,不是脖子上串串「元寶」遮去了大半個臉,渾身充塞「金銀」、「鈔票」,便是滿臉油烏錚亮,連腳下也淌著一灘鴉片水。管理城隍的廟祝也覺得有礙觀瞻,只得不斷把他們身上的那些紙錢收攏起來悄悄火化。
城隍廟有個儀式就上當各尊菩薩塑成之日,就要請來高明的泥塑師傅,用毛筆蘸上顏色在偶像的每隻眼睛瞳孔上點上光點,俗稱「開光」。從此,菩薩才算有了「生命」,可接受頂禮膜拜。廟是百姓所建,神是百姓所塑,連他們的「生命」也是百姓給予的,但他們並不秉公辦事,只謀私利。城隍廟真可謂是舊社會統治階級的一幅縮影。
覺醒的人民在迎來解放的同時,也把城隍廟搗得盪然無存。其實應該砸爛的是人們心中的神,城隍廟倒應把它當作文物保存下來,以給那腐朽的可悲的歷史留下「立此存照」。
⑧ 廣東潮州清明可以上山祭祖嗎
廣東潮州清明可以上山祭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