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店知識 » 祭掃鮮花堆

祭掃鮮花堆

發布時間: 2021-01-19 18:02:59

1. 清明節掃墓,送什麼花

清明節為什麼要送花
清明節掃墓送鮮花,是為了表達敬意和懷念。
隨著人們生活的進步,以往傳統的燒紙錢的習俗漸漸的被取代,再加上西方國家送花習俗的傳入,清明節送花不僅環保,而且時尚。

清明節掃墓送什麼花最合適
1、中國傳統的清明節,為表達對春天萬物復甦,生命循環的美好期待,常把嬌柔的柳枝和明媚的桃花用於掃墓。現在菊花、康乃馨因其素雅的香味和素凈的顏色備受大眾青睞。在歐洲許多國家,菊花也被當作墓地花。
2、一般來說,白花的花表示哀悼,選擇白菊花、白百合、馬蹄蓮等用於掃墓是比較合適的。而白玫瑰梔子花或素色的花則象徵著惋惜和懷念。還有的人偏愛蓬萊松、唐菖蒲、排草等樸素、堅韌的植物。黃色的花也能表示哀輓,其中黃菊花的使用最為普遍。
3、當然掃墓也不必拘泥於此,可根據逝者的年齡和生前喜好,選擇花卉種類,選擇勿忘我、黃玫瑰、紅玫瑰、天堂鳥等花也可以的。具體的就因人而異了。
4、如果是古稀年長者仙逝,可適當增加紅色,粉色鮮花的比例,這些溫暖的顏色更能體現後輩綿綿的思念之情。需要注意的是,如無特殊情況,最好不要用帶有濃郁香氣的鮮艷顏色的花,以免給人不尊重死者的印象。
5、清明節用的鮮花多扎製成花束形式。花的色彩要素淡,以白色為主,黃色為輔,點綴以紫色。組成清明節花束的花材可以從以下這幾種中來選擇:馬蹄蓮、康乃馨、唐菖蒲、菊花、孔雀草、玫瑰、勿忘我等。
6、清明節掃墓用的花,主要是為了表達一種懷念之情,花色以白為主,如白色的百合花、白色的馬蹄蓮、白色或黃色的玫瑰均可,白、黃交錯,加幾枝紫色的勿忘我,這樣一束花,擺放在親人墓前,寄託了深深思念之情。清明節用的花,不必再去刻意追求花之寓意,運用色彩的語言,足以傳達哀思
清明節送花的講究
為長輩:可以獻黃色或白色的菊花;為同輩:也可以選黃色白色菊花,另外,一些顏色較淡的百合、龍膽都是不錯的選擇;為朋友:我覺得不必太拘泥於形式,選擇他生前喜歡的花就好。就算火紅的玫瑰也無所謂。
其實,清明節祭掃用的鮮花,主要是為了表達一種懷念之情,也不必太刻意去追求花的花語或寓意,運用色彩的語言,足以傳達哀思。一般來說,白色的花表示哀悼,素色的花則象徵著惋惜和懷念。所以掃墓選擇的花,色彩要素淡,以白色為主,黃色為輔,還可以點綴以一些紫色。比如白色的馬蹄蓮、白色或黃色的玫瑰,白、黃交錯,再加幾枝紫色的勿忘我做點綴,這樣一束花,擺放在親人或朋友的墓前,寄託了深深思念之情。此外,清明節掃墓用的花大多扎製成花束形式。組成清明節花束的花材可以從以下這幾種中來選擇:馬蹄蓮、康乃馨、唐菖蒲、菊花、孔雀草、白玫瑰、勿忘我等。還有的人偏愛蓬萊松、文竹等樸素的綠色植物。當然,如今掃墓用花也不再拘泥於此,也有不少人是根據過世者的年齡和喜好來選擇花卉種類,比如逝者生前喜歡玫瑰花的,送一束玫瑰花也無妨。

2. 清明節掃墓買什麼花,清明節掃墓用什麼

為長輩來:可以獻黃色或源白色的菊花;
為同輩:也可以選黃色白色菊花,另外,一些顏色較淡的百合、龍膽都是不錯的選擇;
為朋友:我覺得不必太拘泥於形式,選擇他生前喜歡的花就好。就算火紅的玫瑰也無所謂。
其實,清明節祭掃用的鮮花,主要是為了表達一種懷念之情,也不必太刻意去追求花的花語或寓意,運用色彩的語言,足以傳達哀思。
一般來說,白色的花表示哀悼,素色的花則象徵著惋惜和懷念。所以掃墓選擇的花,色彩要素淡,以白色為主,黃色為輔,還可以點綴以一些紫色。比如白色的馬蹄蓮、白色或黃色的玫瑰,白、黃交錯,再加幾枝紫色的勿忘我做點綴,這樣一束花,擺放在親人或朋友的墓前,寄託了深深思念之情。
此外,清明節掃墓用的花大多扎製成花束形式。組成清明節花束的花材可以從以下這幾種中來選擇:馬蹄蓮、康乃馨、唐菖蒲、菊花、孔雀草、白玫瑰、勿忘我等。還有的人偏愛蓬萊松、文竹等樸素的綠色植物。
當然,如今掃墓用花也不再拘泥於此,也有不少人是根據過世者的年齡和喜好來選擇花卉種類,比如逝者生前喜歡玫瑰花的,送一束玫瑰花也無妨。

3. 清明節給烈士掃墓送花(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清明節
清明節(Tomb-sweeping Day)

簡介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 清明節古時也叫三月節,已有2000多年歷史。

公歷四月五日前後為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系。

但是,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志,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

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

【清明節的由來】

清明節的由來與傳說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關於寒食,有這樣一個傳說: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願見他,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屍體哭拜一陣,然後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樑堵著個柳樹樹洞,洞里好象有什麼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然後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走時,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於此。

第二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後,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以後,晉文公常把血書袖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執政的座佑銘。他勤政清明,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很好。

此後,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麵粉和著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後,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後,以示懷念。

在春光明媚,桃紅柳綠的三四月間,中國傳統習俗中最重視的其一節日就是清明節了。清明節就是現在的民族埽墓節。按主日說,約在四月五日前後,按農歷,則是在三月上半月。古人把一年分為二十四節氣,以這種歲時歷法來播種、收成,清明便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時在春分後十五天,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所以,「清明」本為節氣名,後來加了寒食禁火及埽墓的習俗才形成清明節的。
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拜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寒食節正碓的日子是在冬至後一百零五天,約在清明前後,因此便將清明與寒食合並為一了!

在墓前祭祖埽墓,這個習俗在中國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時對墓葬就十分重視。東周戰國時代孟子的齊人篇也曾提及一個為人所恥笑的齊國人,常到東郭墳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兄戰國時代埽墓之風氣十分盛行。到了唐玄宗時,下韶定寒食埽墓為當時「五禮」之一,因此每逢清明節來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滿,皂隸佣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與許京兆書》)掃墓遂成為社會重要風俗。

而在寒冷的冬天,又要禁火吃冷食,怕有些老弱婦孺耐不住寒冷,也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於是就定了踏青、郊遊、盪鞦韆,踢足球、打馬球、插柳,拔河,斗雞等戶外活動,讓大家出來曬曬太揚,活動活動筋骨,增加抵抗力。 因此,清明節除了祭祖掃墓之外,還有各項野外健身活動,使這個節日,除了有慎終追遠的感傷,還融合了歡樂賞春的氣氛;既有生離死別的悲酸淚,又到處是一派清新明麗的生動景象。真是一個極富特色,非常特別的節日。
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系。
但是,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志,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
清明祭掃墳塋是和喪葬禮俗有關的節俗。據載,古代「墓而不墳」,就是說只打墓坑,不築墳丘,所以祭掃就不見於載籍。後來墓而且墳,祭掃之俗便有了依託。秦漢時代,墓祭已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

《漢書.嚴延年傳》載,嚴氏即使離京千里也要在清明「還歸東海掃墓地」。就中國人祖先崇拜和親族意識的發達、強固來看,嚴延年的舉動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後世把上古沒有納入規范的墓祭也歸入五禮之中:「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入五禮,永為常式。」得到官方的肯定,墓祭之風必然大盛。

清明節是一個紀念祖先的節日。主要的紀念儀式是掃墓,掃墓是慎終追遠、敦親睦族及行孝的具體表現,基於上述意義,清明節因此成為華人的重要節日。

清明節是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106天。掃墓活動通常是在清明節的前10天或後10天。有些籍貫人士的掃墓活動長達一個月。

紀念方式

清明節紀念祖先有多種形式:
掃墓是清明節最早的一種習俗,這種習俗延續到今天,已隨著社會的進步而逐漸簡化。掃墓當天,子孫們先將先人的墳墓及周圍的雜草修整和清理,然後供上食品鮮花等。

由於火化遺體越來越普遍,其結果是,前往骨灰置放所拜祭先人的方式逐漸取代掃墓的習俗。

新加坡華人也在廟宇里為死者立神主牌,廟宇因此也成了清明祭祖的地方。

清明節當天有些人家也在家裡拜祭祖先。

在清明節這一天,可到先人墳地、骨灰放置所或寺廟的靈位前靜默鞠躬。

不論以何種形式紀念,清明節最基本的儀式是到墳前、骨灰放置處或靈位前追念祖先。為了使紀念祖先的儀式更有意義,我們應讓年輕一代的家庭成員了解先人過去的奮斗歷史。

【清明節習俗】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盪鞦韆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綵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打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踏青

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放風箏

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裡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後,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掃墓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其實,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後的事。到唐朝才開始盛行。《清通禮》雲:「歲,寒食及霜降節,拜掃壙塋,屆期素服詣墓,具酒饌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並相傳至今。

清明祭掃儀式本應親自到塋地去舉行,但由於每家經濟條件和其它條件不一樣,所以祭掃的方式也就有所區別。「燒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謂「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屬從陽世寄往「陰間」的郵包。過去,南紙店有賣所謂「包袱皮」,即用白紙糊一大口袋。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用木刻版,把周圍印上梵文音譯的《往生咒》,中間印一蓮座牌位,用來寫上收錢亡人的名諱,如:「已故張府君諱雲山老大人」字樣,既是郵包又是牌位。另一種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圖案,中間只貼一藍簽,寫上亡人名諱即可。亦做主牌用。關於包袱里的冥錢,種類很多。一、大燒紙,九K白紙,砸上四行圓錢,每行五枚;二、冥鈔,這是人間有了洋錢票之後仿製的,上書「天堂銀行」、「冥國銀行」、「地府陰曹銀行」等字樣,並有□都城的圖案,多系巨額票面,背後印有佛教《往生咒》;三、假洋錢,用硬紙作心,外包銀箔,壓上與當時通行的銀元一樣的圖案;四、用紅色印在黃表紙上的《往生咒》,成一圓錢狀,故又叫「往生錢」;五、用金銀箔疊成的元寶、錁子,有的還要用線穿成串,下邊綴一彩紙穗。舊時,不拘貧富均有燒包袱的舉動。是日,在祠堂或家宅正屋設供案,將包袱放於正中,前設水餃、糕點、水果等供品,燒香秉燭。全家依尊卑長幼行禮後,即可於門外焚化。焚化時,劃一大圈,按墳地方向留一缺口。在圈外燒三五張紙,謂之「打發外祟」。

有的富戶要攜家帶眷乘車坐轎,親到墳塋去祭掃。屆時要修整墳墓,或象徵性地給墳頭上添添土,還要在上邊壓些紙錢,讓他人看了,知道此墳尚有後人。祭罷,有的圍坐聚餐飲酒;有的則放起風箏,甚至互相比賽,進行娛樂活動。婦女和小孩們還要就近折些楊柳枝,將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條穿起來。有的則把柳條編成籮圈狀,戴在頭上,謂「清明不戴柳,來生變黃狗」。此即是掃墓又是郊遊,興盡方歸。

插柳

據說,插柳的風俗,也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蒙蒙;柳條干,晴了天」的說法。黃巢起義時規定,以「清明為期,戴柳為號」。起義失敗後,戴柳的習俗漸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裡,活到哪裡,年年插柳,處處成陰。

清明插柳戴柳還有一種說法:原來中國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為三大鬼節,是百鬼出沒討索之時。人們為防止鬼的侵擾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響,人們認為柳可以卻鬼,而稱之為「鬼怖木」,觀世音以柳枝沾水濟度眾生。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里說:「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節,值此柳條發芽時節,人們自然紛紛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漢人有「折柳贈別」的風俗: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李白有詞雲:「年年柳色,灞陵傷別。」古代長安灞橋兩岸,堤長十里,一步一柳,由長安東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別,折柳枝贈別親人,因「柳」與「留」諧音,以表示挽留之意。這種習俗最早起源於《詩經.小雅.採薇》里「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用離別贈柳來表示難分難離,不忍相別,戀戀不舍的心意。楊柳是春天的標志,在春天中搖曳的楊柳,總是給人以欣欣向榮之感。「折柳贈別」就蘊含著「春常在」的祝願。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親人離別去鄉正如離枝的柳條,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發芽,好像柳枝之隨處可活。它是一種對友人的美好祝願。古人的詩詞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贈別之事。唐代權德輿詩:「新知折柳贈」,宋代姜白石詩:「別路恐無青柳枝」,明代郭登詩:「年年長自送行人,折盡邊城路旁柳。」清代陳維崧詞:「柳條今剩幾?待折贈。」人們不但見了楊柳會引起別愁,連聽到《折楊柳》曲,也會觸動離緒。李白《春夜洛城聞笛》:「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其實,柳樹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徵意義,古人又賦予柳樹種種感情,於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國外的「清明節」】

5月6日 敘利亞烈士節。當晚政府要員設宴款待烈士親屬。

5月30日 美國大多數州的「陣亡將士紀念日」。

8月份 日本農歷七八月間有個盂蘭節,機關、企業放假3天,城裡人返回鄉下祭掃先人墓地。

9月1日 突尼西亞全國掃墓日,又叫英雄節,用以紀念在獨立斗爭中殉國的烈士。

10月31日 墨西哥亡靈節(也譯作萬靈節),晚上人們穿著奇裝異服,戴上祖輩相傳的假面具,對著先人的亡靈又唱又跳。相傳這源自印第安人的風俗。

11月1日 法國萬靈節。人們除祭掃先人陵墓,還到巴黎公社紀念碑獻花

4. 清明節掃墓送幾盆花好

悼念逝者的鮮花一般都用單數,比如3、7、9支。但也可以組合成24朵,因為24諧音是:哀思。

清明祭掃常選白色、黃色的菊花。黃菊花代表思念,白菊花代表祭奠。但如果是古稀年長者仙逝,可適當增加紅色、粉色鮮花的比例,這些溫暖的顏色更能體現後輩綿綿的思念之情。

需注意的是,如無特殊情況,最好不要用香氣濃郁和顏色鮮艷的花。除非故人生前有鍾愛的花種,那就不需要拘泥形式,選擇他喜歡的花就好,即便是火紅的玫瑰也無所謂。或者你也可以選擇最能表達你對對方感情的花。

5. 葬禮上佩戴鮮花的歷史

在英國,婚禮一般是在周六的下午,在教堂或登記處舉行。教堂本來是為基督徒設立的,但在教堂結婚也是傳統的方式。新娘穿著白色的禮服,戴著面紗,拿著花。新郎穿著西裝,等在教堂的聖壇。

當新娘到達時,風琴開始演奏結婚進行曲,在音樂中,新娘的父親帶著他的女兒走過長廊,然後把新娘的手交到新郎手裡,於是婚禮開始了。儀式的重要部分當然是交換結婚戒指,當這對新人結婚時,他們在教堂簽署結婚登記證,然後他們穿過教堂來到院子里。在院子里他們的朋友和家人向他們扔大米和五彩紙屑,向他們祝福。

婚禮後的宴會稱為招待會,通常是一個有三道菜的晚餐,加上許多含酒精的飲料。在第三道菜或甜點之後,主人開始發言了。新娘的父親(他支付婚禮的費用)通常講他的女兒以及他初次遇見女婿的情況。儐相的發言總是說新郎多麼出色。最後新郎發言,他通常會表示對新娘下嫁與他的感激之情。這些發言有時會很長,常常會提到相關人士的長篇故事。發言的原意是越幽默越好,但是根據酒精消耗量的大小,發言常常會變得比較放肆。在發言結束後,通常會有樂隊演奏伴舞或者迪斯科助興,直到每個人都累趴下。通常新人會第二天一早出發去渡蜜月。

婚禮並不便宜,如上所述,新娘的父親通常會買單。當然,客人們為新人買一件禮物是很普遍的,也許是一個微波爐,或者一個去夏威夷兩周的假期。近來,新人們會列一份清單,註明他們想要的東西,客人會根據各自的情況從清單里選送。

英國有三種婚禮:英國國教婚禮、天主教婚禮以及世俗婚禮,即非宗教儀式婚禮。由於信仰不同,這三種婚禮有不同的要求和習俗。這里主要介紹英國國教婚禮。
英國國教也稱為聖公會,1533年,亨利八世禁止英格蘭教會向羅馬教廷繳納歲貢。次年,他又促使國會通過《至尊法案》,規定英格蘭教會不再受制於羅馬教皇而以英國國王為英格蘭教會的最高元首,並將英格蘭教會立為國教。其後,這項運動又得到英國國王愛德華六世(1537——1553)的支持。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1533——1603)則宣布女王為國教惟一最高領袖。教會雖在組織制度和儀式等方面仍保留了天主教的舊制,但在教義上已具備了一些新教的。

這里有篇文章:燕兒和老安是在上海相識相愛又在廣州共續生活的,故事還挺浪漫,可以用有緣千里一線牽來概括。總之這中國新娘和英國新郎終於決定走進美麗的圍城。入城儀式當然不能輕慢。為了照顧雙方的家人朋友,婚禮要舉行兩場,兩地各辦一場。第一場在英國。於是我帶著無數對英國的幻想和推測,從法國坐完了兩趟飛機再乘車深入英倫腹地,來到一個叫Barnsley的地方。這里略有山巒,到處是碧綠的草地或樹林,錯落著深棕色的磚牆別墅。房子周圍總有精心修飾的花草。對於我這個初到英論的遊客,但眼前的景緻賞心悅目到心曠神怡。當然,這次的主題還是婚禮。言歸正轉。

國內的婚禮圖的是熱鬧,通行的做法是廣邀親朋好友,張燈結綵喧囂一片,大鬧至少三天三夜才善罷甘休。籌備當然更是大費周折。相比之下,英國式的婚禮少了那種盛氣,但輕松而溫馨。

這么重要的儀式當然不能沒有準備,新郎的家人也忙活了大半年。大到宴會廳小到胸花,件件都是反復斟酌,精心挑選。婚禮前的晚上,新郎給我們介紹了婚禮的具體過程,列了清楚的時間表,一切精確到分鍾。英國人的嚴謹和時間觀念可見一斑。

照英國的規矩,結婚當天新郎新娘在儀式之前是不能見面的。新娘的父親挽著女兒緩緩走進禮堂,把手交到新郎的手裡才算兩人新的開始。所以婚禮前夜新郎只能住到酒店,直到第二天儀式開始。看不見他做什麼,估計更是坐立不安,才用電話不時遠程監控我們的進度。

如平時一樣地起了床,吃過早飯。10點15分出發,驅車15分鍾到發廊做頭發。小鎮的發廊只有一間木質裝修的大廳,最醒目的是中間柔軟的紅色沙發。看上去寬敞而舒適,更象誰家的客廳。客人可以喝到暖暖的咖啡或茶。只有進門小小的個櫃台和四角的鏡子和理發椅告訴你這里是發廊。發型師小姐嫻熟地讓每根頭發各就各位,再帶上新娘的金冠。在預計的半小時之內完成,非常准時。完全沒有國內的滿頭發膠和鮮花,新娘看上去高貴而現代,漂亮極了。11點鍾回家化妝換衣服吃午飯,一切必須在2點15分前完成。12點鍾是午飯時間,三明治和奶茶。午飯時婚禮用的鮮花准時送到。一陣小小的忙亂之後,2點15分出發,到婚禮會場。車程預計30分鍾。路況很好,我們提早到達,但不能進場,只能在路邊等著。

婚禮在當地最大的酒店舉行,沒有任何宗教色彩,司儀是當地政府的Register,應該相當於我們的民政部門吧。沒有時間細細探究,但仍然看得出這個酒店由從前的豪宅改建,四面有大而雅緻的英式花園。在攝像機的跟隨下,我們陪新娘走進酒店,新娘在入口擺了幾個幸福的造型,今天的攝影師看上去很專業。

一進去,新娘和隨行的新郎的母親就被領進禮堂旁邊的小廳,照計劃上看,是Register例行公事要提問做記錄。我們只能在門外靜靜地等待。很快,所有人面帶笑容地出來了。我們分頭進會場,婚禮要開始了。身為伴娘的我隨新郎的母親從側門進禮堂,坐在左手第一排,這是規矩。邊廳里問了什麼問題,燕兒的回答是什麼,對我來說也是個迷。

我還來不及坐定看看四周情況,婚禮進行曲就響起。3點正,婚禮開始。正門打開,新娘身著象牙色的婚紗隆重出場,輕輕含笑,緩緩點步,頭紗在身後微微飄起。新郎滿面激動開心的笑容,接過新娘的雙手。所有人的目光這時才轉移到司儀。和法國由當地行政長官親自主持的風俗不同,司儀是一位年輕女士,前台左邊還有一位同來的書記員。

司儀的開場白相信大家在類似的電影片段里都見過了。需要補課的拜託看一遍電影《四個婚禮一個葬禮》。但需要伴娘念一首詩對我倒是新鮮事。前一晚的臨陣磨槍沒有白費,還算圓滿完成任務。原以為自己第一次念英語詩還是班門弄斧,在這么多英國人面前念一定緊張得喘不過氣來,卻居然一點都沒有怯場。倒是站在一個有利的角度,發現新郎新娘激動而緊張,覺得有一點感動。婚禮繼續進行,老安和燕兒先後都說了「我願意」,跟著司儀當眾宣布了今後相守相偕,矢志不渝的誓約,然後在婚書上簽字。坐在身邊的新郎母親已經感動得雙目含淚了。而我這時才有機會偷偷看了看來賓的情況。大約二三十個人,身著禮服,除了小孩,都專注地看著主席台,見證了這對新人新的起點。可以想像他們這時和新郎新娘一樣幸福。

交換戒指之後,大家都積極為新人搶下這歷史的鏡頭。當然少不了輪流合影。一個小時後,儀式就都結束了。司儀和她的書記員離開,其他人則轉移到一間半露天的餐廳,開始淺酌合影。這時我才有機會接觸今天的其他來賓。作為到場的唯一女方賓客和遠道而來中國客人,我受到了他們特殊的照顧。新郎的母親先後給我介紹了這些來賓。他們都是新郎的親戚和多年老友,有老有少,還有新郎的小學老師,當然因為她是新郎母親的多年好友。

這時候攝影師成了主持者。他組織我們輪流分批和新郎新娘在花園里擺造型合影。然後我們一起把彩碎拋向天空。這是對新人的祝福。英國還沒有轉暖,不時有凜人的寒風。新人必須繼續拍外景照片,我們則縮回溫暖的餐廳聊天。和英國人享有的「冷漠高傲」的名聲完全不同,這里的人友好而好客。我還和新郎8歲的大侄子結下了短暫的友誼。

英國人的晚飯時間相對法國來說較早,婚宴也不例外。小憩之後,六點半我們就進入飯廳,開始准備用餐。對於咱中國人來說,這一頓的菜單當然重要,但這不是我要說的重點。晚餐還需要一個主持人,現在是伴郎。開始用餐前,照例新郎發言。現在氣氛就輕松多了,新郎自由發揮,沒有定式。老安的發言簡單實在,是我喜歡的風格。然後伴郎也要發言。今天的伴郎是老安的弟弟。他要宣讀別人寄來的賀卡。新郎新娘當眾打開收到的禮物,還分發禮物。晚宴的另一個亮點是切結婚蛋糕。在吃完晚飯喝咖啡的時候,新郎新娘手執手共同切下第一刀,旁邊的小朋友們早就急不可耐了,這當然是抓搶鏡頭的好機會。

晚飯後,有些客人先告辭走了。留下的人就開始跳舞狂歡。背景音樂是70年代的YMCA之類。一家人坐在一堆,又唱又跳。那時的我已經累得不行了,只是覺得非常的溫馨。第二天一大早去機場,匆匆結束了這次英國之行。對這個地方我的了解還很少。只知道這樣的婚禮很簡單,但有餘味,很香。
基督教
葬禮簡介:

基督教葬禮由牧師或神父主持,在墓穴周圍舉行禱告願死者安息升入天堂。有時候前半部分在教堂舉行。天主教還為死者舉行追思彌撒等。基督教和西方傳統葬禮的主要色調為黑色。
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認為應盡快舉行簡單的土葬,有「亡人奔土如奔金」之說。一般在死亡三天內舉行。由死者親人或其他穆斯林用水清洗屍體後以白布包裹。為死者行站禮祈禱。之後運往墓地土葬,屍體面朝聖地麥加天房(克爾白)方向,無棺材或陪葬品。整個葬禮過程中要求參與者節哀沉默。

6. 祭拜長輩鮮花要幾朵

盡管目前祭祀用品的選擇面豐富,但一般來說香燭冥幣仍是必備的。自2001年開始提倡鮮花祭祀以來,用鮮花祭拜親人已成祭祀的主流,祭拜一般以單枝菊花為主,所以不用拘泥朵數。

7. 清明祭祀鮮花可以提前買了拿回家么

可以的。一般提前一到兩天買回家就可以了,傳統上來說提前三日內買回家都是可以的。版

古人祭祖時,多權用折柳或插桃花的形式進行;現代人祭祖,多以素色的鮮花或菊花為主。清明祭祖送鮮花,以表達對先祖的追思和懷念。

流行的鮮花,多以白色為主,諸如白色的百合、馬蹄蓮或黃白交錯的玫瑰,配上紫色的勿忘我。一束鮮花擺放在親人墓前,不僅寄託了哀思,還迎合了文明祭祀的潮流。



(7)祭掃鮮花堆擴展閱讀:

適合祭祀用的鮮花:

1、黃、白菊花

菊花是應用最廣,也是最適合用於祭祀的鮮花。菊花經歷過風霜雨雪,恰似人生經歷的坎坎坷坷。菊花代表著高風亮節,隱喻著逝者高潔的品格。同時菊花還可以表達生者對逝者的追思哀悼。

2、馬蹄蓮

花語是博愛、聖潔虔誠、永恆。表達親人永遠活在我們心中,對他們我們永遠祝福著、愛著。

3、天堂鳥

如同天堂鳥自由快樂的鳥兒,表達了親人美好的祝願,不論在天堂還是在人間,都要時刻幸福快樂著。

4、白百合

百合本身就帶有百年好合、美好家庭、偉大的愛的含義,百合是希望兩個世界的人都能美滿。而且百合保鮮期長達15天,用於祭祀親人更為合適。

8. 清明節掃墓可以送花嗎

為長輩:可以獻黃色或白色的菊花;

為同輩:也可以選黃色白色菊花,另外,一些顏版色較淡的百合權、龍膽都是不錯的選擇;

為朋友:我覺得不必太拘泥於形式,選擇他生前喜歡的花就好。就算火紅的玫瑰也無所謂。

其實,清明節祭掃用的鮮花,主要是為了表達一種懷念之情,也不必太刻意去追求花的花語或寓意,運用色彩的語言,足以傳達哀思

9. 上墳用什麼鮮花

清明節用的鮮來花多扎自製成花束形式。花的色彩要素淡,以白色為主,黃色為輔,點綴以紫色。組成清明節花束的花材可以從以下這幾種中來選擇:馬蹄蓮、康乃馨、唐菖蒲、菊花、孔雀草、勿忘我、三色堇 思念 三輪草、滿天星 千日草 不朴 文竹 金魚花 柏枝等。

清明節掃墓用的花,主要是為了表達一種懷念之情,花色以白為主,如白色的馬蹄蓮、白色或黃色的玫瑰均可,白、黃交錯,加幾枝紫色的勿忘我,這樣一束花,擺放在親人墓前,寄託了深深思念之情。清明節用的花,不必再去刻意追求花之寓意,運用色彩的語言,足以傳達哀思。

10. 掃墓用什麼花,一束多少枝為宜

掃墓一般用黃菊或白菊為宜,現在菊花較貴,可選擇馬蹄蓮及黃玫瑰,加勿忘我,都可。

熱點內容
我買花卉 發布:2025-02-01 09:46:21 瀏覽:376
七夕相思鈴 發布:2025-02-01 09:40:33 瀏覽:40
活根雕盆景 發布:2025-02-01 09:40:30 瀏覽:63
情人節送花後怎麼拿 發布:2025-02-01 09:40:30 瀏覽:804
放櫻花草 發布:2025-02-01 09:30:21 瀏覽:68
顧海棠被騙婚 發布:2025-02-01 09:24:17 瀏覽:346
有關梔子花的文章 發布:2025-02-01 09:24:16 瀏覽:347
花卉市場價 發布:2025-02-01 09:23:00 瀏覽:901
修圖花語 發布:2025-02-01 09:10:05 瀏覽:483
鮮花藍天火鍋 發布:2025-02-01 09:08:33 瀏覽: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