簪發鮮花
Ⅰ 甄嬛傳:皇後為什麼每天都簪朵粉紅色的小花
hello大家好,小夥伴應該都看過《甄嬛傳》這部劇吧!雖然這部劇播出已經過去好幾年了,但是其中的熱度依然不減,劇里引人入勝的情節,還有演員們的精湛表演,都讓小編看的欲罷不能!不知道小夥伴們對於劇中的這個情節印象怎麼樣呢?當甄嬛再次回到後宮後,就來景仁宮來拜見皇後了,當時的兩人也是暗地裡較勁,這是宮女端進來了一些鮮花,還請皇後娘娘「簪花」,由此可見每天清晨必須簪花是皇後的一種習慣,那麼她為什麼這樣做呢?
其實讓小編來說的話,先拋開宜修是皇後娘娘的身份,她本身作為一個女人,一直都得不到皇上的愛,即使每天都會花費心思用在這簪花上,可換來的卻不是皇上的愛,這也是讓人可憐的!各位小夥伴們,你們怎麼看呢?歡迎大家積極地留言評論哦!
Ⅱ 簪花的介紹
簪花是漢族婦女頭飾的一種,用作首飾戴在婦人頭上,增加了一種生機勃勃、生動活潑的生命氣息,因而美。除了鮮花以外,有絹花、羅花、綾花、緞花、綢花、珠花等。古時喜慶之日,朝廷百官巾帽上都簪花。簪花的習俗在我國已有兩、三千年的歷史。周昉的《簪花仕女圖》就形象地再現了唐朝婦女簪花戴彩的情況。近代在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木刻年畫中都有簪花婦女的形象。近代新娘亦常有簪花於發的裝扮,但不限於鮮花,也有用絹花。1至今蘇南水鄉婦女仍喜簪絹花。北京絹花、大庄村絹花是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和濃厚裝飾色彩的手工藝品,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
Ⅲ 自古鮮花配美人,但在宋代卻不是女人們的專利,宋代男子也簪花
在魏晉和隋唐時期的敦煌壁畫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頭戴「 」花鬘」的菩薩、飛天、伎樂、舞伎等人物形象。 「 」花鬘」又稱「 」華蔓」,不僅可以戴在頭上,也可以戴在身上。在《佛學大辭典》里對「 」華蔓」的解釋是:印度風俗男女多以花結貫飾首或身,謂之俱蘇摩摩羅,因而以為庄嚴華前之具。 由於佛教的廣泛傳播,「 」簪花」便流行了起來。「 」簪花」,就是指把花插在頭上做裝飾,尤其是女人時常以簪花為美。到唐朝,已經開始有男子簪花的現象,而到了宋代,男女都喜歡簪花已經是十分普遍的事情了。 01 宋代的御宴簪花 宋朝簪花的盛行是在宋真宗時期,自真宗以後,簪花的習俗變成了宮廷宴會的禮儀,也正式地成為了一種禮儀制度。這些大宴包括春秋大宴、聞喜宴、曲宴、飲福宴以及皇壽宴等。 對於「 」御宴簪花」,沈從文先生在《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中說:宋代遇喜慶大典、佳節良辰、帝王出行、公卿百官騎從衛士無不簪花,帝王本人亦不例外。花朵式樣和使用材料均有記載,區別明確。圖像反映更可相互取證。 在宴會中,皇帝賞賜給出席的官員花朵,官員將花簪戴於頭上以示榮寵,所簪之花被稱為「 」御花」或「 」宮花」。 到了宋徽宗時期,御宴簪花得到了更進一步的推廣,每次宋徽宗出去巡遊之時,「 」衛士皆戴花」。賜宴以後,回宮途中所有的親從官都是「 」頂球頭大帽,簪花。」 宋代宮廷宴會中所簪的花分為「 」鮮花」和「 」人工花」兩種。 四相簪花 百花之中,宋代時期的人們最喜歡的是牡丹花,其中又以「 」千葉牡丹」最為珍貴,只有皇帝和大臣才能簪戴。 由於鮮花在簪戴時容易受損,因此宮廷賜花又有了人工製作的假花,也稱「 」象生花」。蔡絛在《鐵圍山叢談》中記載著宋徽宗時期的三種人工花:最華麗是「 」滴粉縷金花」,以金絲鑲嵌製作而成,極其珍貴。其次就是「 」羅帛花」,通常用於春秋大宴。第三種就是「 」絹帛花」,是材質最為普通的花,當時只是用在接待遼朝使者身上,目的是為了「 」示之以禮儉」。 到了南宋,御宴簪花有了兩個最明顯的變化: 第一,皇帝在宴會中不再簪花,以突出皇權的特別性和顯示朝廷的皇恩浩盪。 如嘉定四年(1211年),宋寧宗下旨:遇大朝會、聖節、大宴及恭謝回鑾,主上不簪花。 第二,就是將簪花禮儀更制度化,增加了等級。 比如,紹興十三年(1143年),宋高宗明確規定「 」臣僚花朵各依官序賜之」。親王和宰臣簪大花一十八朵、欒枝十朵,然後,以下的官員再依照品級逐漸遞減,品級最低的只簪兩朵。同時還規定,百官用羅花,禁衛、內待官只能用絹花。 正是由於宋代御宴簪花的盛行,並成為了朝廷中一項重要的禮儀制度,使得宋朝的男女老少都愛上了簪花。只要一遇到節日喜慶,都是「 」愛把閑花插滿頭」。 簪花,在宋代得到了空前的發展。下面我們來看一看,宋代的民間簪花是如何流行的。 02 民間過節「 」簪四季花」以應時序 民間過節,簪四季花「 」以應時序」。「 」上元夜戴鬧蛾、玉梅、雪柳;端午戴茉莉;立秋戴楸葉;重九簪菊。」 「 」鬧蛾」也稱為「 」夜蛾」、「 」蛾兒」,是用絲綢或者烏金紙做成花或者草蟲的樣子,然後用顏色畫上須子、翅紋,做成頭飾,取「 」蛾兒戲火」的意喻。宋代正月十五元夕夜,婦女們都會戴上,以應時節。 《武林舊事·元夕》中寫道:元夕節物,婦人皆戴珠翠、鬧蛾、玉梅、雪柳、菩提葉、燈球、銷金台、蟬貂袖、項帕,而衣多尚白,蓋月下所宜也。 宋元時期也稱「 」幡勝」為「 」鬧飢喊櫻蛾兒」、「 」鬧嚷嚷」等。「 」勝」,自古以來就是指人們的一種頭飾,分為人勝、華勝、幡勝等,立春時節,婦女們都喜歡戴上各種漂亮的「 」彩勝」做裝飾。宋代的民間男女都有戴春幡的習俗。 宋代的「 」高承」在《事物紀原中》記有:《後漢書》曰:立春皆青幡幘,今世或剪綵錯緝為幡勝,雖朝廷之制,亦鏤金銀或繒絹為之,戴於首。 又有宋代的「 」辛棄疾」的《漢宮春·立春日》:春已歸來,看美人頭上裊裊春幡。 至於「 」端午戴茉莉,重九簪爛叢菊插茱萸」大家都知道這個習俗,無論男女都會「 」簪菊配茱萸」。唐宋時期滲核許多的詩人也寫了很多的相關詩句,來描述了當時節日的場景。 比如,宋人楊巽齋有《茉莉》吟誦:誰家浴罷臨妝女,愛把閑花插滿頭。 再有晉朝的「 」周處」《風土記》里有:以重陽相會,登山飲菊酒,謂之登高會,又去茱萸會。 「 」立秋戴楸葉」,早在唐代就已經很流行。楸是一種落葉喬木,葉嫩的時候是紅色,葉子老了以後就只有葉柄是紅色的。戴楸葉,其實是為了「 」應葉落而寓報秋意」。 據唐代「 」陳藏器」的《本草拾遺》中記載,唐朝時,立秋之日,長安城裡就有賣楸葉的,供婦女兒童剪花插戴。 宋代的《東京夢華錄》中也有記載,在立秋之日,都城內外,到處都是賣楸葉的,用來給婦女和兒童剪成花樣,插於鬢邊,以應時序。 直到現在,東北和山東的一些地區還在盛行立秋之日男女戴楸葉的習俗。 03 宋人的時尚生活:愛花、賞花、戴花 唐代的時候,那些達官貴人就有「 」斗花」的習慣。「 」斗花」也稱「 」鬬(音同「 」斗」)花」。在《開元天寶遺事》中就說:長安「 」王士安」,春時斗花,戴插以奇花多者為勝,皆用千金市名花植於庭苑中,以備春時之斗也。 到了宋代,又開始流行一種「 」一年景」。所謂「 」一年景」,陸游在《老學庵筆記》里有一段詳細的描述:北宋靖康初年(1126年),京師婦女喜愛用四季景緻為紋樣,從絲綢絹錦到首飾、鞋襪,「 」皆備四時」;把春桃、夏荷、秋菊、冬梅等更多的四季花朵圖案,並為一景,京城人就把這種展示一年四季景物的穿戴,稱之為「 」一年景」。 這正是宋人的聰明,為了把應季的鮮花留到冬天來戴,他們學會了把鮮花夾在書冊的中間,讓它自然干化,宋人也稱之為「 」花臘」。又因為乾花容易碎,顏色又不夠鮮亮,所以,他們又有了「 」象生花」即「 」假花」。 就這樣,時尚造就了宋代「 」一年景」最美的花冠,也給宋人帶了啟示:一年都是好景緻! 在泉州有一個叫「 」蟳埔村」的地方,那裡的女人就有「 」戴簪花圈,插象牙筷的習俗」。蟳埔村」是泉州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的重要港口。大部分的商船都是從蟳埔起航的。 直到現在,那裡的女人們還仍然傳承著祖輩們的生活方式,她們喜歡戴著鮮花,做漂亮的簪花圍,據說這一習俗就是從宋朝時期傳到這的。 因宋人的愛花,尤愛牡丹。每年的四月份,牡丹綻放,洛陽便萬人空巷,人們爭相賞花。北宋「 」周師厚」說:「 」姚黃……洛陽人貴之,號為花王。城中每歲不過開三數朵,都人士女,必傾城往觀,鄉人扶老攜幼,不遠千里。」 宋代洛陽留守「 」錢惟演」,極愛牡丹。他下令新建一座驛館——「 」臨闤館」,又名「 」臨闤驛」。臨闤館建成以後,錢惟演便在這里舉辦了一場首個「 」萬花會」。在舉辦會展的地方,以花為屏,目到之處全都是花。從此,「 」萬花會」便成為了士大夫們聚會賞花的正式名稱了。 錢惟演萬花會圖 當時的士大夫們,紛紛舉行各自的牡丹會,以花會友,賽花吟詩。像邵雍、司馬光等宋代的西京名流,他們在洛陽都有「 」安樂窩」、「 」獨樂園」等園林。 北宋的韓琦在任揚州太守時,恰好官府的後花園開了四朵「 」金纏腰」的芍葯。這種花,因開放後中間有一圈黃蕊,形似腰系金色腰帶的官員,所以被稱為「 」金纏腰」,傳說此花一開為陞官吉兆。 韓琦便邀請了好友王珪、王安石、陳升之一起來賞花。在飲酒賞花中,韓琦剪下了四朵花,每人頭上插了一朵,沒想到這四個人後來都成為了宰相,這就有了後人「 」四相簪花」的典故。 04 三教九流的簪花奇事 在宋代,簪花並不只是女人和達官貴人們的權利,而是在全國上下,男女老少,三教九流都十分流行的,是全民流行的一種時尚。 自不說新科狀元簪花走馬遊街,就連死囚都有「 」髻上華」的受斬妝束,所簪之花為「 」石榴花」。 現在湖北省武漢市漢陽公園內有一座六角塔,名叫「 」石榴花塔」,裡面銘記著一則傳奇故事: 南宋時期,漢陽有一寡婦,丈夫雖去世多年,但對婆婆一直盡心照顧,是有名的孝婦。有一天,這名孝婦見婆婆身體虛弱,便殺了家裡的只老母雞給婆婆補身體。沒想到婆婆喝了雞湯以後卻暴病身亡。孝婦有口難辨,最後被判死罪。 臨刑前,孝婦身穿孝服,頭戴白色的石榴花。行刑前她把頭上戴的石榴花取下來,插入了石縫當中。行刑者問緣由,孝婦向天禱告:「 」若是我毒死婆婆,石榴花即枯死,若是我被冤枉,石榴花復生驗我冤。」 孝婦死後,這朵石榴花卻奇跡般地復活了,長成了一棵石榴樹,花朵竟然鮮紅似血。時人認為這是天彰其冤,於是在這株石榴樹旁立一座石塔,稱為「 」石榴花塔」。 除了平常的男女結婚嫁娶要「 」簪花掛紅」之外,還有一種「 」緇素簪花」,就是為僧人製作的新婚簪花帽。 蟳埔女簪花圍 宋朝時期,嶺南地區的僧人都因為做生意而十分富裕,於是便有許多僧人娶妻。雍熙二年(985年),宋太宗要求嶺南地區的地方官員嚴格推行「 」僧置妻孥」之禁,規定:諸僧道輒娶妻,並嫁之者,各以奸論,加一等,僧道送五百里編管。 但是,這條法令難以嚴格執行,僧人娶妻的情況還是很多。在《雞肋編》里記載:廣南風俗,市井坐估,多僧人為之,率皆致富,以致婦女多嫁於僧……。 這些僧人結婚之時,「 」制僧帽,止一圈而無屋」,這就形成了當地所特有的僧帽製作工藝,帽不封頂,以備僧人新婚「 」簪花」之需。 宋代的簪花從宮廷的禮制到民間的娛玩,是宋代所特有的一種社會風尚。當時無論男女,不論身份的高低貴賤,都崇尚在頭上簪一朵真花或者假花。這也體現了宋代全民的精神文化和審美觀念都得到了一致的認同。 宋代的「 」簪花」,不僅帶有休閑的文化現象,同時也體現了當時身份等級榮寵的高低。直到明清以後,簪花的習俗便漸漸沒那麼流行了,尤其是男子簪花,更是少之又少了。 參考資料:作者:謝雨《「 」男子簪花」話宋朝》 作者;楊旭紅《宋代男子簪花禮俗研究》 作者:鄭貞富《萬花會》
Ⅳ 用鮮花做發簪時怎樣可以保證鮮花不腐爛
您好!喜歡模擬花朵樣式可以研究一下通草花工藝。
實物製作可以參考下永生花的製作方法,好像要上膠!希望對你有幫助
Ⅳ 看似不合常理的古代男子戴簪花,是一種習俗嗎
鮮花通常是女子的象徵,但在歷史上男子簪花確有存在,歷史上對於男子簪花的確切時間並沒有詳細給出,但是大致可以確定出現於唐代,由此開始逐漸興盛起來。
簪花這種習俗也走進的大眾的視野,人們對於男子簪花產生了更多的疑問,為何男子要簪花,這其中又是否有什麼原因。下面我們來深入了解一下吧!
我們固有的觀點認為,簪花、頭飾等應該是女性的一種特徵,但是在歷史上,男子簪花確實存在。唐代的文化融合為男子簪花創造了一定的條件,在北宋時期,人們會根據各類儀式,選擇不同的簪花,不同的人群應該對應什麼樣的花色等都有著嚴格的規定,這一部分內容還被記錄在服制中。
結語: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文明古國,這種文明不僅僅是指中國聞名於世界的四大發明,而且中國還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文化的國度,佛教的花卉思想,讓人們深刻的體會到花在人們心中的神聖地位。
提起花,人們會想到“花容月貌”這個詞語,這個詞通常是用來形容女性的容顏之美。但是人們卻少有用花來形容男子的美貌。
因此,人們通常認為花是女性的象徵,但是通過深入的了解,我們發現男子和簪花之間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Ⅵ 宋代的受刑人服刑或釋放前,為何要簪花簪石榴花的原因何在
五十年代前後,逢節日時,或是新婚出嫁時,婦女的頭飾比較講究。往往女子頭上要插簪花。簪花有絨花、珠花、絹花等品種,簪於髻上、鬢角上,也有滿頭簪花者。少女,則於端午節時簪艾、簪石榴花。
漢代以後,簪花之俗在婦女中歷久不衰,所簪之花大多為時令鮮花。如: 茱萸:梁簡...一般情況,春天多簪牡丹、芍葯;夏天多簪石榴花、茉莉花;秋天多簪菊花、秋葵等。也有簪宮花的,宮花是用羅、絹、通草等原料製成的。節令不同,所簪花不同
宋元時期居住在中國的阿拉伯婦女的服飾,宋人庄綽《雞脅編》載:「廣州波斯婦,繞耳皆穿六帶環,有二十餘枚者。」元時回回人,喜穿頭篷、纏頭或蓋頭,婦女用頭袖作蓋頭布,喜用珠翠裝飾,與中世紀阿拉伯人裝飾無異。也不見有簪花圍的記載。說蟲尋埔女簪花圍是宋元時期阿拉伯人遺留下來的風俗也是難以令人信服。
其實,以鮮花簪首作為一種民俗事象,早在漢代已經出現。四川成都楊子山西漢墓出土的女俑,就在發髻正中插一朵碩大的菊花,菊花兩旁還依附數朵小花。
漢代以後,簪花之俗在婦女中歷久不衰,所簪之花大多為時令鮮花。如:
茱萸:梁簡文帝(茱萸女)詩:「茱萸生狹斜,結子夏御花。遇逢纖手摘,濫得映鉛華。雜與鬟簪插,偶逐鬢細斜。」
薔薇:(梁)劉緩《看美人摘薔薇》詩:「釵邊爛熳插,無處不相宜。」梅花:(梁)鮑泉《詠梅花》詩:「可憐階下梅,飄盪逐風回。度簾拂羅幌,縈窗落梳台。乍隨纖手去,還因插鬟來。」石榴:梁簡文帝(和人渡水)詩:「婉婉新上頭,湔裾出樂游。帶前結香草,鬟邊插石榴。」杏花:(唐)朱揆《釵小志》:「阮元姬插鬢用杏花。」
棠利:(唐)元稹《村花晚》詩:「三春已暮桃李傷,棠梨花白蔓菁黃。村中女兒爭摘將,插刺頭鬢相誇張。」玫瑰:(五代)李建
Ⅶ 發簪上什麼花意義好
櫻花枝發簪
櫻花枝發簪的含義是,發簪清新典雅、簡單大方, 感受發簪花特有的文化內涵,演繹中華傳統不一樣的美,散發出女性特有的魅力。
它有它獨特的仙氣,彷彿帶著一股獨立於世的淡淡仙氣,清清的,冷冷的。戴上的古色古香的發簪,它點綴出的精緻效果不得不令人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