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綉鮮花
⑴ 第一次接觸刺綉,想問一下立體花朵該怎麼綉
立體的花朵是很難綉的,如果是新手的話,應該先從簡單的圖案開始綉起。等簡單的圖案能夠綉好以後再去學習綉立體花朵。
而綉制立體花朵的時候要先用8股粗細的絲線打底,粗略的綉制一個低圖。然後在此基礎上用更細的四股絲線綉制第2層。
等到大致的圖案綉制好以後,再用二股的絲線綉制花瓣上面的水珠或者是陽光。這樣一套流程下來,立體的花朵就綉好了。
⑵ 四大刺綉各個特點是什麼
四大刺綉各個特點:
蘇綉正是在廣泛吸取顧綉的特點和長處後,逐漸從作坊里孕育出的一朵更為奇艷的鮮花。從欣賞的角度來看,蘇綉作品的主要藝術特點為;山水能分遠近之趣;樓閣具現深邃之體:人物能有生動之情;花鳥能報親昵之態。其圖案工整絹秀,色彩清新高雅,針法豐富。雅艷相宜。因此人們在評價蘇綉時往往以「平、齊、細、密、勻、順、和、光」八個字概括之。蜀綉。亦稱「川綉」,指以成都為代表的四川刺綉。
蜀綉集中於四川成都,在晉代被稱蜀中之寶.蜀綉以軟緞和彩絲為主要原料,用暈針、切針、拉針、沙針、汕針等100種針法,充分發揮了手綉的特長,形成了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刺綉風格。蜀綉題材多為花鳥、走獸、山水、蟲魚、人物,品種除純欣賞品綉屏以外,還有被面、枕套、靠墊、桌布、頭巾、手帕等.蜀綉用針工整、平齊光亮、絲路清晰、不加代筆,花紋邊緣如同刀切一般過於齊整,色彩鮮麗.粵綉,廣東地區刺綉品的總稱。主要有衣飾、掛屏、褡褳、屏心、團扇、扇套等綉品。
粵綉構圖飽滿、繁而不亂、裝飾性強、色彩濃郁鮮艷、綉制平整光滑、富麗堂皇。粵綉題材廣泛,常以鳳凰、牡丹、松鶴、猿、鹿以及雞、鵝為題材。
湘綉,以湖南長沙為中心的刺綉產品的總稱。湘綉的特點是用絲絨線綉花,其實是將絨絲在溶液中進行處理,目的是防止起毛。這種綉品當地稱作「羊毛細綉」。湘綉也多以國畫為題材。形態生動逼真。風格豪放,曾有「綉花花生香,綉鳥能聽聲,綉虎能奔跑,綉人能傳神」的美譽。湘綉人文畫的配色特點以深淺灰和黑白為主,素雅如水墨畫:湘綉日用品的色彩艷麗,圖案紋飾的裝飾性較強。
⑶ 中國的四大名秀都是哪些 他們分別有哪些特點
你說的是名綉還是名秀?好像沒有四大名秀之說。
名綉:
刺綉作為一個地域廣泛的手工藝品,各個國家、各個民族通過長期的積累和發展,都有其自身的特長和優勢。在我國除了蘇綉、湘綉、粵綉和蜀綉這"四大名綉" 外,還有京綉、魯綉、汴綉、甌綉、杭綉、漢綉、閩綉等地方名綉,我國的少數民族如維吾爾、彝、傣、布依、哈薩克、瑤、苗、土家、景頗、侗、白、壯、蒙古、藏等也都有自己特色的民族刺綉。
四大名綉形成於十九世紀中葉,它的產生除了本身的藝術特點段團耐外,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綉品商業化的結果。由於市場需求和刺綉產地的不同,刺綉工藝品作為一種商品開始形成了各自的地方特色,其中蘇、蜀、粵、湘四個地方的產品銷路尤廣,故有"四大名綉"之稱。
中國刺綉的「四大名品」
蘇綉,以蘇州為中心包括江蘇地區刺綉品的總稱,它是在顧綉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說到這里,不得不先要說說顧綉,因為它對中國東部近、現代的剌綉影響太大太深了。顧綉原指明代上海顧家的刺綉,顧氏家族的顧名世以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進士著稱。他的孫子顧壽潛善畫,從師於董其昌。顧壽潛之妻韓希孟工畫花卉,擅長刺綉,在顧家眾多的名手中堪稱代表,連董其昌看後驚嘆地:"技至此乎!"明代的商品經濟已較發達,由於顧家的刺綉名揚海內外,因此到了清代時,江南一帶的綉庄許多乾脆掛起"顧綉"的字型大小,廣義的「顧綉」便由此而來。蘇綉正是在廣泛吸取顧綉的特點和長處後,逐漸從作坊里孕育出一朵更為奇艷的鮮花。從欣賞的角度來看,蘇綉作品的主要藝術特點為;山水能分遠近之趣;樓閣具現深邃之體;人物能有瞻眺生動之情;花鳥能報綽約親昵之態。蘇綉的仿畫綉、寫真綉其逼真的藝術效果是名滿天下的。在刺綉的技藝上,蘇綉大多以套針為主,綉線套接不露針跡。常用三、四種不同的同類色線或鄰近色相配,套綉出暈染自如的色彩效果。同時,在表現物象時善留「水路」,
顧綉名品《經緯鳴秋》
即在物象的深淺變化中,空留一線,使之層次分明,花樣輪廓齊整。因此人們在評價蘇綉時往往以「平、齊、細、密、勻、順、和、光」八個字概括之。
粵綉,廣東地區刺綉品的總稱。相傳最初創始於少數民族――黎族,先前綉工大多是廣州、潮州男子,為世所罕見。主要有衣飾、掛屏、褡褳、屏心、團扇、扇套等綉品。在藝術上,粵綉構圖繁密熱鬧,色彩富麗奪目,施針簡約,綉線較粗且松,針腳長短參差,針紋重疊微凸。常以鳳凰、牡丹、松鶴、猿、鹿以及雞、鵝為題材。粵綉的另一類名品是用織金緞或釘金襯地,也就是著名的釘金綉,尤其是加襯高浮墊的金絨綉,更是金碧輝煌,氣魄渾厚,多用作戲衣、舞台陳設品和寺院廟宇的陳設綉品,宜於渲染熱烈歡慶的氣氛。
蜀綉,亦稱「川綉」,指以成都為代表的四川刺綉。蜀綉的歷史也很悠久,據晉代常璩《華陽國志》中記載,當時蜀中的刺綉已十分聞名,並把蜀綉與蜀錦並列,視為蜀地名產。蜀綉的純觀賞品相對較少,以日用品居多,取材多 數是花鳥蟲魚、
民間吉語和傳統紋飾等,頗具喜慶色彩,綉制在被面、枕套、衣、鞋及畫屏。清中後期,蜀綉在當地傳統刺綉技法的基礎上吸取了顧綉和蘇綉的長處,一躍成為全國重要的商品綉之一。蜀綉用針工或凳整、平齊光亮、絲路清晰、不加握春代筆,花紋邊緣如同刀切一般過於齊整,色彩鮮麗。
湘綉,以湖南長沙為中心的刺綉產品的總稱。長沙城裡的商人們為了滿足一批因鎮壓太平軍而發跡的新貴,開設了「顧綉庄」,不久又以湘綉之名壓倒了顧綉。湘綉的特點是用絲絨線(無拈絨線)綉花,其實是將絨絲在溶液中進行處理,防止起毛,這種綉品當地稱作「羊毛細綉」。湘綉也多以國畫為題材,形態生動逼真,風格豪放,曾有「綉花花生香,綉鳥能聽聲,綉虎能奔跑,綉人能傳神」的美譽。湘綉人文畫的配色特點以深淺灰和黑白為主,素雅如水墨畫;湘綉日用品的色彩艷麗,圖案紋飾的裝飾性較強。
晚清至民國年間,是中華民族災難深重、民不聊生的可悲可泣時代,從列強侵略到軍閥割據,內憂外患,戰事不斷。在這種情況下,刺綉與其它民族工商業一樣,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幾近奄奄一息。直到一九四九年新中國成立後,刺綉與其它工商業一樣,得到了迅速的恢復和發展。許多地方為了保持發揚當地的刺綉技藝特色,紛紛成立了相應的研究機構,撥出專門的經費扶持推動刺綉技藝的整理和研究。特別是對流失於民間的許多刺綉絕技加以系統開發和利用,使剌綉的針法內容大為豐富,綉品更為美麗,品類也更為繁多。特別是在「雙面綉」的基礎上,又發展創研出「雙面全異綉」,即在同一面料上正反兩面能綉出畫面、針法、色彩完全不同的綉品,使世人連聲驚嘆:「堪稱世界絕技」。
⑷ 蘇綉的價值與用途
一、蘇綉的價值一是日用,比如可以用作衣飾,二是用於欣賞, 五彩繽紛、絢麗多彩的蘇綉,被人們譽為中國藝術寶庫中的一顆明珠。
二、它的主要用途有兩個:一是做為日用品。有生活小用品,如荷包袋、香料袋、眼鏡袋、摺扇袋、名片袋、順袋、團扇面、鏡子套、小掛件等。有衣飾鞋帽,如披肩、旗袍、裙子、馬甲、圍涎、襯衣、虎頭鞋、虎頭帽,以及加工出口的日本和服、韓服等。有室內用品,如被面、枕套、桌圍、椅帔、椅墊、門簾、檯布、沙發靠墊、電風扇套、電視機套、空調機套等。以及其他用品如官服補子、車轎裝飾、戲衣、壽衣等。二是做為欣賞品。有擺件(長、方、圓各種規格的台屏)、掛件(畫片、立軸、鏡片、中堂、對聯等)、立件(單屏、折屏等)及冊頁等。其題材廣泛,山水、人物、花卉、飛禽、走獸、靜物、書法、裝飾圖案等均能得到淋漓盡致的表現。欣賞品中最著名的代表作是「小貓」和「金魚」,為了生動表現出小貓蓬茸的毛絲和神態,綉工們不僅需要千針萬線,還必須十分注重色彩的運用。僅以一隻小小的貓眼而言,就要按照瞳孔受光部位的不同,以二十多種色線來表達,這樣才能將貓眼綉「活」。
三、蘇綉是漢族優秀的民族傳統工藝之一,是蘇州地區刺綉產品的總稱,其發源地在蘇州吳縣一帶,現已遍衍無錫、常州等地。蘇綉與湘綉、粵綉、蜀綉稱為中國四大名綉。
⑸ 請問蘇綉最繁盛的時期是什麼朝代呢
蘇綉,
即蘇州刺綉,是以江蘇蘇州為中心包括江蘇地區刺綉產品的總稱。與湘綉、粵綉、蜀綉並稱為中國四大名綉。她有著2000多年的歷史。古城蘇州,素有「人間天堂」之美稱,在這優美的環境里孕育出的蘇州刺綉藝術,亦早已聞名於世。小橋,流水,人家,園迅拍行林,崑曲,美食。古典格局,詩意江南。二千五百年的蘇州文明熠熠生輝。蘇綉,是江南女孩一生中最美麗的情結。那些綉花用的綳布、綳架、花針、花線,它們依戀的目光永遠不會離畝嘩開水靈如草清澈如花的江南女子,任伊老了,在江南,它們的目光也不離開。這是刻骨銘心的愛情,蘇綉對江南女孩是天荒地老般的愛情。如今全世界都知道中國蘇州有一種工藝名叫蘇綉。女紅之巧,十指春風。
蘇州優越的地理環境,絢麗豐富的錦緞,五光十色的花線,為蘇綉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明清時期,江南已成為絲織手工業中心。在 繪畫藝術方面出現了以唐寅(伯虎)、沈周為代表的吳門畫派,推動了刺綉的發展。刺綉藝人結合繪畫作品進行再製作,所綉佳作栩栩如生,筆墨韻味琳漓盡致,有「以針作畫」、「巧奪天工」之稱。自此,刺綉藝術在針法、色彩圖案諸方面已形成獨自的藝術風格,在藝苑中吐芳挺秀,與書畫藝賀顫術媲美爭艷。
清代是蘇綉的全盛時期,真可謂流派繁衍,名手競秀。皇室享用的大量刺綉用品,幾乎全出於蘇綉藝人之手。民間更是豐富多彩,廣泛用於服飾、戲衣、被面、枕袋帳幔、靠墊、鞋面、香包、扇袋等方面。這些蘇綉生活用品不僅針法多樣、綉工精細、配色秀雅,而且圖案花紋含有喜慶、長壽、吉祥之意,深受群眾喜愛。還有一種「畫綉」,屬於高檔欣賞品,稱之為「閨閣綉」。史載吳縣的錢慧、曹墨琴,吳江的楊卯君、沈關關,無錫的丁佩、薛文華等人的佳作,皆名垂一時。而《紅樓夢》中慧娘的蘇綉應屬於這「閨閣綉」一列,其年方妙齡,尚未出閣,且不仗此技獲利,所以雖然她的名聲早已滿天下,但「得者甚少」,就算是達官貴人家裡,也罕有她的作品,物以稀為貴,所以慧娘的作品被人尊稱為「慧綉」。
清代蘇綉已成為蘇州地區分布很廣的家庭手工業,從事鳳冠、霞帔、補子、官服、被面、枕套、鞋面、手帕、扇袋、掛件、荷包、帳幃、椅披、戲劇行頭等各種各樣綉品的製作。為營銷綉品,各種綉庄應運而生,甚至出現了有關刺綉的專業坊巷,如「綉線巷」、「綉花弄」等,這也便是蘇州被稱為「綉市」的原因。其時,雙面綉開始出現,標志著蘇綉有了高度的藝術技巧。在民間除了上面提到的綉娘,還有蔡群秀、沈英、沈立、朱心柏、徐志勤、林抒、趙慧君、楊和、金采蘭、江繆貞、潘志玉、張元芷、郭桐先等一大批蘇綉藝人脫穎而出,成為當時的著名綉家。而曹雪芹筆下的慧娘雖出身於書香門第,但也可以說是個普通民間女子,她之所以受到巨大的推崇,完全是她綉藝超群,當仁不讓所致,「若有一件真『慧紋』之物,價則無限。」因為即便是以「賈府之榮」,所得到的慧娘的作品也不過只兩三件,自從上年獻給皇上兩件之後,眼下只剩了這么一副瓔珞,一共十六扇,「賈母愛如珍寶,不入在請客各色陳設之內,只留在自己這邊,高興擺酒時賞玩。又有各色舊窯小瓶中都點綴著『歲寒三友』『玉堂富貴』等鮮花草。」足見這慧綉珍貴到何等程度。
⑹ 濟南的特產是什麼啊
濟南紅玉杏 紅玉杏又稱「金杏」,主產於濟南市歷城、長清,有2000多年栽培歷史,為山東杏中之魁。紅玉杏果實呈圓形,單果重60-83克,最大單果重150克,可食率91.6-93.9%。果皮、果肉均為桔紅色,肉細嫩,酸甜可口,耐貯運。紅玉杏是山東省重要出口商品之一,遠銷港澳地區,在國際市場上作為點綴商品,頗為暢銷,而且價格高。 麻醬油燒餅 又叫麻汁燒餅,是以芝麻醬為主要佐料製成的麻酥燒餅,為濟南傳統的回民小吃。過去不少回民餐館都經營此類麵食,外皮多數帶有芝麻,也有不帶芝麻的,但不管表皮怎樣,中間都是以塗麻醬為酥層的。 製作此燒餅,將面用溫水和成;麻汁醬內摻些花椒鹽,並用花生油調稀調勻。將面團擀成面片後,抹上麻汁醬,再將面片捲成長條,然後一個個揪成面劑,放在案上,逐個捏成圓形,使收口包攏,麻汁擀不外露,放案上用小麵杖擀成小燒餅。擀完後,每個燒餅上刷一層清水,再沾上芝麻仁,稍餳一下,再放烤爐里,用微火烤成金色即成。這種燒餅,皮酥脆,並有濃厚的芝麻及芝麻醬的香味,層次達十多層,若與五香醬牛肉同食,倍覺其香酥適口。 馬蹄燒餅創始於清末。由於面團發得好,烤時的火候均勻、適度、鼓得很高,其形極象馬蹄,外焦里嫩,透酥適口。吃時輕輕將鼓起的脆皮拍扁,將饊子放在上面(有芝麻的一面),使底面朝外,一折就將饊子夾在中間,呈半月型。這樣芝麻就不會撒在外面,不過為了防止散落芝麻,在吃時還要用空的一隻手接著,作為早點,馬蹄燒餅在濟南人中間,是很受歡迎的。 阿膠 阿膠因產於原東阿縣城(現平陰縣東阿鎮)而得名,它以專用黑驢皮與當地得天獨厚的天然水質——狼溪河水熬制而成,已有兩千年歷史。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上將阿膠稱為「聖葯」,與人參、鹿茸並稱中葯三寶。 龍山小米 章丘市名產「龍山小米」,在歷史上為全國四大貢米之一。相傳自有「龍山文化」以來就有「龍山小米」。從清朝乾隆年間開始向皇帝進貢.「龍山小米」的營養很豐富,據化驗,它含脂肪5.26%,比其它小米高2%;含蛋白質10%;維生素A和維生素B1及維生素B2的含量也超過其它小米。因此,人們把它作為敬養老人、哺育幼兒、 滋補身體的佳品。 「龍山小米」集中產於龍山村周圍十里內,全都是旱田春播,不澆水,不施化肥,多用農家肥和餅肥,是一種無公害食品。 明水白蓮藕 明水白蓮藕產於明水百脈泉頭,花潔白如玉,藕質地細膩,塊大脆甜,嚼後無渣,是宴席上的佳菜,蓮子既可上席,又可入葯,有清淤理氣之功能。十年動亂期間,白蓮藕瀕臨絕產,現已發展到500多畝,畝產5000斤以上。 明水香稻 明水香稻產於明水鎮硯池村附近百脈泉水的泉頭,已有2000年的歷史,從明朝開始就作為貢米向皇帝進獻.以濃郁的香味而聞名中外,有詩為證「一處開花滿坡芳,一家煮飯四鄰香」。1959年,明水香稻參加了在印度舉行的國際香稻品種展覽,各國專家一致認為中國的明水香稻為最好,其次是美國、日本和印度。明水香稻原種「大紅芒」,雖然米質好、香味濃,但因稈高易倒,低產晚熟,種植面積越來越少,為了保護地方名產,章丘市人民政府組織科技人員,經過幾年努力,培育出了「明香花育一號」和「輻香三號」兩個品種。新品種既保留了「大紅芒」的優點,又增加了抗倒伏、耐肥水、早熟高產、營養豐富的優點,為發展香稻生產開拓了廣闊的前景。 平陰玫瑰 平陰玫瑰始植於唐代,距今已有1300多年,不僅栽培歷史悠久,而且因花大瓣厚,色艷味濃,品質優異而聞名中外。世界著名玫瑰王國保加利亞的玫瑰專家斯達依坷夫曾於1958年、1959年兩次來平陰考察玫瑰,給予了高度的評價;1960年,輕工業部在平陰召開了「全國玫瑰花生產現場會」;1982年,在文登召開的「全國玫瑰花生產座談會」確認平陰玫瑰香甜如意,芳香四溢,具有香氣純正、清甜、濃郁等特點,是中國傳統玫瑰的代表。1996年,平陰被省委、省政府確定為全省五大花卉基地之一。目前,玫瑰種植面積已近萬畝。平陰玫瑰的用途十分廣泛,玫瑰花可用於食品、醫葯、化工等行業,既可製作玫瑰醬,釀造玫瑰酒,又可提取玫瑰精油。玫瑰精油被稱作「液體黃金」,其價格昂貴,既是香精工業的高級香料,又可用於香煙,化妝品的加香工藝中。玫瑰乾花蕾可用作中葯,具有醒郁解脾,通經活血的功效,對治療心血管疾病有特效。目前,平陰玫瑰以出售鮮花蕾為主,大多銷往江浙一帶及東南亞地區。 糖酥煎餅 「三龍牌」糖酥煎餅,採用山東特產「龍山小米」為主要原料,輔以「湧泉」礦泉水,經科學配方烘製而成。主要有花生、山楂、芝麻等30多個品種。該廠地處四門塔景區,由於地處泰山之陰,素有吃煎餅的習慣。相傳郎公和尚主持神通寺時,廟里僧人常以煎餅為主食,一日誤將花生摻入料中,攤出的煎餅酥脆可口,從此就有了酥煎餅的說法。 木魚石 木魚石是60億年前生成於長清縣饅頭山一帶的一種珍貴石材。總儲量為1.2億立方米,可開發量0.8億立方米。據《本革綱目石部》記載,木魚石有「益脾,安臟氣,定六腑,鎮五臟」之功效,其機械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均達到或超過國家規定標准。經國家科學技術部門鑒定,木魚石含有許多有益人體健康的微量元素和礦物質,經過自來水、蒸餾水、白開水浸泡,能夠析出硒、鋅、鐵、鑽、鰓、錳、偏硅酸等多種元素。用木魚石製作的器皿,對抗衰老,防止高血壓、動脈硬化,降低血液膽固醇,維持人體內的正常代謝,促進人體發育,有積極明顯的作用。用木魚石製作的器皿還具有通透、防腐的性能,酷署季節泡茶7天,色、香、味不變。木魚石色澤凝重,紋理清晰,還能製成各類造型美觀,晶瑩剔透的觀賞收藏藝術精品。長清縣的木魚石礦石質好,用木魚石研製而成的各類保健品聞名全國。現已研製出各類茶具、酒具、餐具、咖啡杯,文房四寶等保健器皿及工藝製品40多個系列,近300個品種,產品除了暢銷國內外,還遠銷日本、俄羅斯、加拿大及港澳等許多國家和地區。 章丘大蔥 章丘大蔥是章丘市的名產之一。高大脆甜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既可生吃,也可熟食,還能做葯用,據中國醫學科學院營養研究所分析,大蔥中含有較多的蛋白質、多種維生素、氨基酸和礦物質,特別是含有維生素A、維生素C和具有強大的殺菌能力的蒜素,用它作葯用,可以預防治療十幾種病,如殺滅痢桿菌,治療心血管病等。章丘種植大蔥已有幾百年的歷史,優良品種「大梧桐」,一般株高150至170厘米,最高達到2米,單株重1斤左右,有的達到3斤多,章丘大蔥被稱譽為「世界蔥王」。章丘大蔥不僅暢銷國內,而且打入了國際市場,現已擴大到4萬多畝,總產達1億公斤以上,主產區為棗園、鄉惠、寧家埠、三鄉鎮接壤地區。 黑陶 黑陶是中華民族古老的文化遺產,其工藝在世界制陶歷史上獨具特色,並以其特有的歷史價值和美學價值,為當今世人所珍愛,被譽為「中華國粹,稀世珍寶」。為繼承發掘古老的黑陶工藝,濟陽黑陶工藝品廠通過技術引進,開發生產出黑陶產品,該廠在繼承了傳統技藝的基礎上,以開拓精神不斷開發新產品。目前已生產出近150個品種,主要有罐、壺、杯、瓶、尊、爵、錘、鬲、籃、鍾、鼎、香熏、畫盤、地動儀、筆筒、臘台、台壁燈以及壁飾、壁畫和人物、動物造型等等。其形體製成高度最高達到2米,製成難度最大的是龍山典型器皿——蛋殼陶杯。杯體高度與平面大喇叭口的直徑均為23X23厘米,最小厚度為1毫米。粘接難度最大的是四足六耳仿青銅陶籃。特別是開發出的新產品——陶制編鍾,不僅技術難度大,比例要求嚴格,外型美觀,且音階排列有序,擊之音色集中,聲音悅耳,能奏出和諧動聽的旋律。這些黑陶產品,造型與裝飾、整體構思與組合協調。或簡潔、剛健、粗獷,或繁麗、娟秀、精巧,均不失去朴典雅之風采。陶體色澤黑中透亮,有烏金墨玉之感。裝飾紋樣,既具有濃郁的民族和地方特色,也不乏現代藝術格調。構圖嚴謹,刀法豪放細膩,疏密結合,錯落有致,韻律感強,賞心悅目,充分體現出其外觀質量和美學價值。目前,濟陽黑陶產品暢銷於港、澳、美國、泰國、法國等國家和地區。 魯綉 古老的齊魯之邦,刺綉十分發達,據《論衡》記載:「齊郡刺綉,恆女無不能者,目是而手狎也。」這種傳統技藝流傳到元明時代,出現了「百鳥朝鳳圖」、「羅漢圖」等魯綉佳作(現藏於故宮博物院)。這些都是雙絲拈線的「衣線綉」,花紋粗獷雄健,質地堅實,色彩對比強烈,具有傳統的魯綉特點。隨首我國經濟重心的南遷,明清時代出現了蘇綉、湘綉、粵綉、蜀綉四大名綉,「魯綉」幾乎銷聲匿跡了。 解放後,已瀕臨絕境的魯綉,於1952年在濟南又恢復了生產。 魯綉以絲綉、發綉著稱。特別是以頭發為絲綉出的中國水墨畫,風格秀雅,栩栩如生,《奔馬圖》就是其中的代表作。絲綉構圖朴實簡練、色彩明快、針法多變。魯綉綉品,在全國工藝品展覽會上,曾受到周總理的贊揚。 麵塑 麵塑,俗稱「捏麵人」。它以糯米面為主料,調入不同色彩的顏料和防腐劑,用指和簡單工具——小刀、小篦子、竹針等,塑造各種栩栩如生的塑像,是一種傳統的民間藝術,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舊社會的麵塑藝術都是挑擔提盒,走鄉串鎮,做於街頭,成於瞬間,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但他們的藝術作品卻被作為一種民間小玩意兒,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濟南麵塑是濟南工藝美術中,最具地域特色的類別之一。著名的濟南麵塑老藝人李俊興曾挑著擔子走遍中國各地,還遠離國土到過東南亞、歐洲、中東等十幾個國家。解放後,在黨和政府關懷下,麵塑藝術獲得了新生,李俊興被聘到濟南工藝美術研究所傳授技藝,培養出兩代麵塑藝人,形成了濟南麵塑的獨特風格。濟南麵塑的色彩鮮明,手法細膩,應用於指的捻、揉、搓,再配以刀、篦、針的搓、切、點,製成的人物形象,衣飾容貌逼真傳神,特別是對中國古裝戲劇人物的塑造,尤為專門。優秀作品《火燒琵琶精》、《老壽星》等,曾多次參加全國工藝美術展覽,得到好評。以後又創造出《嫦娥奔月》、《天女散花》、《三打白骨精》、《大鬧天宮》、《霸王別姬》等古裝人物作品。這些高僅數寸的小巧玲瓏小面人,有的龍騰虎躍,表的婷婷玉立,栩栩如生,見者無不為之叫絕,具有很強的藝術魅力,其中不少作品在省、市乃至全國的工藝美術展覽中獲獎,有的作品還參加了國際展覽銷售。 絹花 又名京花,創始於京津一帶。山東絹花最早產地是濟南,濟南花店街就是因該地多花店而得名。 絹花以輕、薄、透、挺的絹、真絲綢、電力紡、縐紋緞、上塑漆布(作葉),低碳鋼絲(用於枝桿)等為原料,經漂白、上漿、下料、染色、成型、串花(粘合)等工序製成。品種按其用途大體可分為瓶插、盆景、花籃、胸花、帽花、領花、壁花、光榮花等,花式均模仿大自然中各種花卉的形態、色彩製造,具有色彩鮮艷、形態逼真等特點。 山東絹花至今仍大宗出口,暢銷20多個國家和地區。
記得採納啊
⑺ 介紹一下蘇綉及其代表人物
蘇綉介紹
蘇綉即蘇州刺綉 ,其發源地在蘇州吳縣一帶,現已遍衍江蘇省的無錫、常州、揚州、宿遷、東台等地。 蘇綉產地江蘇土地肥沃 , 氣候溫和,蠶桑發達,盛產絲綢,自古以來就是錦綉之鄉。優越的地理環境,絢麗豐富的錦緞,五光十色的花線,為蘇綉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據西漢劉向 " 說苑 " 記載,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吳國已將蘇綉用於服飾。三國時代,吳王孫權曾命趙達丞相之妹手綉《列國圖》。據《清秘藏》敘述蘇綉「宋人之綉,針線細密,用線一、二絲,用針如發細者為之。設色精妙,光彩射目。」可見在宋代蘇綉藝術已具有相當高的水平。
■蘇綉的種類劃分:
本地綉:產於江蘇省蘇州(蘇南),比鄰上海。並不能說只要是蘇州商家所經營的都能稱作蘇州刺綉,正宗的蘇州刺綉應隸屬「本地綉」,更確切的說應該是蘇州本地人綉制的作品。綉工均屬於當地人,產品細膩光澤,色彩過渡搭配協調,綉線劈絲,價格適中。
蘇北綉:產於江蘇省鹽城、懷安一帶(蘇北),蘇州當地人稱之蘇北綉、江北綉。價格非常低,但做工也極差,綉線不劈絲,均為兩絨或一絨半綉,談不上藝術,塗鴉而已,不登大雅之堂。最經典的成名作品有「黃金大道」、「紅楓」,除此之外,無論是做工還是銷售價,都難以提升。近些年,蘇北綉攪局蘇綉市場,冒充蘇綉、以次充好之事頻頻發生。但客觀的說,蘇北綉對壓制本地綉價格,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寶應綉:產於江蘇省揚州寶應(蘇中),色彩豐富立體感強,但綉線不劈絲,均為兩絨綉,即一根線直接綉。因此遠觀或看照片,感覺立體效果尚可,近看卻頗粗,不耐人回味。風景、人物亂針綉是其強項,但人物的臉部綉制(開相)等細膩的工作,還是交付技高一籌的蘇州本地人完成,此外寶應綉的價格也偏高,國內市場難以接受。
■蘇綉的生產方式:
蘇綉生產方式一般有「計件制」和「計時制」兩種。
「計件制」即是以「件」為單位,將綉品底料交於綉工,幫其配好綉線並指定質量標准,最後商妥好一個雙方都認可的合適工錢,並約定好完工日期的一種生產方式,俗稱「放單」、「放生活」。綉工完全可以在家加工,不受地點約束,不受專人監督,但即使實際工時超出,手工工費也基本不變動。
「計時制」是指以實際工作小時計算應得的工錢,綉工在專業技師的指導、監督和培訓下,按照8小時工作時間,保質保量完成綉品的加工。綉工受專人督導,每日在固定場所必須准時上下班,不允許接私活,但報酬是以月結工資的形式。
此外,湘綉、蜀綉、粵綉與蘇綉並稱中國的「四大名綉」。但中國綉品市場年國內消費與外貿出口統計比例顯示,蘇綉占據總量的83%以上,湘綉為12%,剩下的市場份額分別被蜀綉、粵綉、卞綉等瓜分。由此可見,蘇綉在國內外綉品市場的統治地位,是毋庸質疑的。作為民族文化,我們歡迎百花齊放,四大名綉、十大名綉皆榜上有名,其中每一件都是中華兒女智慧的結晶,但我們卻不得不正視這個事實:蘇綉的王者地位,時至今日乃至日後數幾十年中,都是強勢不可動搖的!
蘇綉的發源地在蘇州吳縣一帶,現已遍衍江蘇省的無錫、常州、揚州、宿遷、東台等地。江蘇土地肥沃,氣候溫和,蠶桑發達,盛產絲綢,自古以來就是錦綉之鄉。優越的地理環境,絢麗豐富的錦緞,五光十色的花線,為蘇綉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據西漢劉向"說苑"記載,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吳國已將用於服飾。三國時代,吳王孫權曾命趙達丞相之妹手綉《列國圖》,在方帛上綉出五嶽、河海、城邑、行陣等圖案,有「綉萬國於一錦」之說。據《清秘藏》敘述,「宋人之綉,針線細密,用線一、二絲,用針如發細者為之。設色精妙,光彩射目。山水分遠近之趣,樓閣得深邃之體人物具瞻眺生動之情,花烏極綽約底饞唼之態,佳者較畫更勝。」可見宋代蘇綉藝術已具有相當高水平。 到了明代,江南已成為絲織手工業中心。在繪畫藝術方面出現了以唐寅 (伯虎)、沈周為代表的吳門畫派,推動了的發展。藝人結合繪畫作品進行再製作,所綉佳作栩栩如生,筆墨韻味琳漓盡致有「以針作畫」 「巧奪天工」之稱。自此,藝術在針法、色彩圖案諸方面已形成獨自的藝術風格,在藝苑中吐芳挺秀,與與書畫藝術媲美爭艷。清代是蘇綉的全盛時期,真可謂流派繁衍,名手競秀。皇室享用的大量品,幾乎全出於藝人之手。民間更是豐富多彩,廣泛用於服飾、戲衣、被面、枕袋帳幔、靠墊、鞋面、香包、扇袋等方面。這些蘇綉生活用品不僅針法多樣、綉工精細、配色秀雅,而且圖案花紋含有喜慶、長壽、吉祥之意,深受群眾喜愛。還有一種「畫綉」,屬於高檔欣賞品,稱之為「閨閣綉」。史載吳縣的錢慧、曹墨琴,吳江的楊卯君、沈關關,無錫的丁佩、薛文華等人的佳作,皆名垂一時。特別是到了清末民初,在西學東流的潮流中,蘇綉也出現了創新的兆頭。 光緒年間,技藝精湛的藝術家沈雲芝聞名蘇州綉壇,她溶西畫肖神模擬的特點於刺綉之中,新創了「模擬綉」。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慈禧七十壽辰,沈雲藝綉了佛像等八幅作品祝壽。慈禧備加贊賞,書寫「壽」、福 」兩字,分賜給沈雲芝和她的丈夫余覺。從此沈雲芝改名沈壽,嗣後她的作品《義大利皇後愛麗娜像》,曾作為國家禮品贈送給義大利,轟動了意國朝野, 《那穌像》1915年在美國舉辦的「巴拿馬--太平洋國際傅覽會」上獲一等大獎,售價高達一萬三千美元。《美國女伏倍克像》赴美展出時,其盛況空前。沈壽的"模擬綉"傳譽中外,開拓了蘇綉嶄新的一頁。
在她的倡導下,江蘇的蘇州、南通、丹陽、無錫、常熟等地分別舉辦了傳習所、綉工科、綉工會等。她曾先後到蘇州、北京、天津、南通等地課徒傳藝,培養了一代新人。其時著名藝人還有華基、唐義真、李佩敝、蔡群秀、張應秀、金靜芬……她們的作品先後在「義大利都朗萬國博覽會」(公元1911)、「巴拿馬一一太平洋國際博覽會」(公元1915年)、「比利時萬國博覽會」(公元1930年)上獲獎,為中華民族傳統工藝在國際上贏得了榮譽。三十年代初,丹陽正則女職中綉工科主任楊守玉,始創了縱橫交叉、長短不一、分層重疊的「亂針綉」 豐富與提高了蘇綉藝術的表現能力。自本世紀五十年代初以來,藝人創作開拓了新的廣闊天地。蘇州、南通、常州、無錫、揚州、東台等地先後建立了研究機構或工廠,使藝人安心專致研究和創作。對失傳的技藝進行了挖掘、總結、提高、發展,使古老的蘇綉藝術重放異彩。
蘇綉是以江蘇蘇州為中心的刺綉產品的總稱。蘇州刺綉至今已有2000餘年的歷史,早在三國時期(公元220~280年)就有了關於蘇綉製作的記載。此後經過歷代的不斷發展完善,到明代(1368~1644年)時,蘇綉已成為蘇州地區一項普遍的群眾性副業產品,形成了"家家養蠶,戶戶刺綉"的局面。清代(公元1644~1911年)的蘇綉以"精細雅潔"而聞名,當時的蘇州更有了"綉市"的譽稱。清代中後期,蘇綉在綉制技術上有了進一步發展,新出現了精美的"雙面綉",僅蘇州一地專門經營刺綉的商家就有65家之多。民國時期(公元1912~1949年),由於常年戰亂,蘇綉業曾一度衰落。新中國成立後,蘇綉得到進一步的恢復和發展。1950年後,國家專門設立了蘇綉研究所,並開辦刺綉訓練班。蘇綉的針法由原來的18種發展到今天的40餘種。
蘇綉具有圖案秀麗、構思巧妙、綉工細致、針法活潑、色彩清雅的獨特風格,地方特色濃郁。綉技具有"平、齊、細、密、和、光、順、勻"的特點。"平"指綉面平展;"齊"指圖案邊緣齊整;"細"指用針細巧,綉線精細;"密"指線條排列緊湊,不露針跡;"和"指設色適宜;"光"指光彩奪目,色澤鮮明;"順"指絲理圓轉自如;"勻"指線條精細均勻,疏密一致。在種類上,蘇綉作品主要可分為零剪、戲衣、掛屏三大類,裝飾性與實用性兼備。其中以"雙面綉"作品最為精美。
⑻ 關於稱贊蘇綉的詩句
1. 關於蘇綉的詩句
關於蘇綉的詩句 1. 形容刺綉的詩句
1)詠綉障(唐·胡令能) 日暮堂前花蕊嬌 爭拈小筆上床描 綉成安向春園里 引得黃鶯下柳條 2)綉(唐·羅隱) 一片絲羅輕似水 洞房西室女工勞 花隨玉指添春色 鳥逐金針長羽毛 蜀錦謾誇聲自責 越綾虛說價猶高 可中用作鴛鴦被 紅葉枝枝不礙刀 3)九張機(宋·無名氏) 一張機 採桑陌上試春衣 風晴日暖慵無力 桃花枝上 啼鶯言語 不肯放人歸 兩張機 行人立馬意遲遲 深心未忍輕分付 回頭一笑 花間歸去 只恐被花知 三張機 吳蠶已老燕雛飛 東風宴罷長洲苑 輕綃催趁 館娃宮返坦女 要換舞時衣 四張機 咿啞聲里暗顰眉 回梭織朵垂蓮子 盤花易綰 愁心難整 脈脈亂如絲 五張機 橫紋織就沈郎詩 中心一句無人會 不言愁恨 不言憔悴 只恁寄相思 六張機 行行都是耍花兒 花間更有雙蝴蝶 停梭一晌 閑窗影里 獨自看多時 七張機 鴛鴦織就茄岩又遲疑 只恐被人輕裁剪 分飛兩處 一場離恨 何計再相隨 八張機 回紋知是阿誰詩 織成一片凄涼意 行行讀遍 厭厭無語 不忍更尋思 九張機 雙花雙葉又雙枝 薄情自古多離別 從頭到底 將心縈系 穿過一條絲 唵哈哈哈微三摩地梭哈。
2. 贊美刺綉的詩句有哪些
1、《燈詞》
年代: 宋 作者: 姜夔
南陌東城盡舞兒,畫金刺綉滿羅衣。
也知愛惜春遊夜,舞顫世御落銀蟾不肯歸。
2、《雜曲歌辭·鳳歸雲》
年代: 唐 作者: 滕潛
金井欄邊見羽儀,梧桐枝上宿寒枝。
五陵公子憐文彩,畫與佳人刺綉衣。
飲啄蓬山最上頭,和煙飛下禁城秋。
曾將弄玉歸雲去,金翿斜開十二樓。
3、《贈張公洲革處士》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列子居鄭圃,不將眾庶分。革侯遁南浦,常恐楚人聞。
抱瓮灌秋蔬,心閑游天雲。每將瓜田叟,耕種漢水濆。
時登張公洲,入獸不亂群。井無桔槔事,門絕刺綉文。
長揖二千石,遠辭百里君。斯為真隱者,吾黨慕清芬。
4、《山》
年代: 唐 作者: 李嶠
地鎮標神秀,峨眉上翠氛。泉飛一道帶,峰出半天雲。
古壁丹青色,新花綺綉紋。已開封禪所,希謁聖明君。
5、《妾薄命》
年代: 唐 作者: 常理
十五玉童色,雙蛾青彎彎。鳥銜櫻桃花,此時刺綉閑。
嬌小恣所愛,誤人金指環。艷花句引落,滅燭屏風關。
妾怕愁中畫,君偷薄里還。初謂來心平若案,
誰知別意險如山。乍啼羅袖嬌遮面,不忍看君莫惜顏。
3. 關於刺綉的古詩
雜曲歌辭·鳳歸雲
金井欄邊見羽儀,梧桐樹上宿寒枝。
五陵公子憐文彩,畫與佳人刺綉衣。
飲啄蓬山最上頭,和煙飛下禁城秋。
曾將弄玉歸雲去,金青羽斜開十二樓。
贈張公洲革處士·李白
列子居鄭圃,不將眾庶分。革侯遁南浦,常恐楚人聞。
抱瓮灌秋蔬,心閑游天雲。每將瓜田叟,耕種漢水濆。
時登張公洲,入獸不亂群。井無桔槔事,門絕刺綉文。
長揖二千石,遠辭百里君。斯為真隱者,吾黨慕清芬。
憶王孫·汪元量
上陽宮里斷腸時。春半如秋意轉迷。獨坐紗窗刺綉遲。淚沾衣。不見人歸見燕歸。
4. 關於刺綉的詩詞
1、門絕刺綉文
唐
李白
《贈張公洲革處士》
2、畫與佳人刺綉衣
唐
滕潛
《雜曲歌辭·鳳歸雲》
3、刺綉五紋添弱線
唐
杜甫
《小至》
4、比目香囊新刺綉
宋
周邦彥
《迎春樂》
5、閑相伴、刺綉明窗
宋
袁去華
《滿庭芳·麥隴黃輕》
6、伴伊刺綉
宋
袁去華
《卓牌子近》
7、想綺窗、刺綉遲了
宋
李從周
《玲瓏四犯·初撥琵琶》
8、都閑刺綉
宋
吳文英
《永遇樂·閣雪雲低》
9、獨坐紗窗刺綉遲
宋
汪元量
《憶王孫·上陽宮里斷腸時》
10、宮線未添刺綉
宋
石麟
《金縷詞/賀新郎》
11、金針刺綉群芳樣
宋
無名氏
《眼兒媚·深閨小院日初長》
12、費精神刺綉
宋
無名氏
《沁園春·姑射瓊仙》
13、閨中刺綉闌
唐
權德輿
《玉台體十二首》
14、刺綉寶裝攏
唐
元稹
《春六十韻》
15、刺綉非無暇
唐
韓偓
《幽窗(以下《香奩集》》
16、此時刺綉閑
唐
常理
《妾薄命》
17、盡日閑窗刺綉坐
唐
程長文
《獄中書情上使君(長文為強暴所誣系獄,獻詩》
18、刺綉五紋贏得
元
朱唏顏
《大聖樂 至日與周晴川兄弟會飲》
19、倚市從嗤刺綉文
宋
陸游
《龍鍾》
20、刺綉鮮明五丈旗
宋
陸游
《塞上》
21、刺綉終勝倚市門
宋
陸游
《晚興》
22、稍添刺綉文
宋
黃庭堅
《和答魏道輔寄懷十首》
23、襁褓當時刺綉文
宋
王安石
《次韻酬宋妃六首》
24、刺綉被百領
漢
班固
《詩》
25、機中刺綉所
南北朝
何遜
《為人妾思詩》
26、倚市勝刺綉
宋
敖陶孫
《次韻鄉文叔章訪別》
27、刺綉在深閨
清
朱彝尊
《生查子》
28、鏡邊刺綉晚沉吟
宋
白玉蟾
《秋園夕眺》
29、宮日空舒刺綉光
宋
陳著
《長至日山家偶成》
5. 關於江南刺綉的詩句
春女怨 唐五代• 朱絳
獨坐紗窗刺綉遲,紫荊花下囀黃鸝。
欲知無限傷春意,盡在停針不語時。
鳳歸雲 滕潛
金井欄邊見羽儀,梧桐樹上宿寒枝。
五陵公子憐文彩,畫與佳人刺綉衣。
飲啄蓬山最上頭,和煙飛下禁城秋。
曾將弄玉歸雲去,金青羽斜開十二樓。
贈張公洲革處士·李白
列子居鄭圃,不將眾庶分。革侯遁南浦,常恐楚人聞。
抱瓮灌秋蔬,心閑游天雲。每將瓜田叟,耕種漢水濆。
時登張公洲,入獸不亂群。井無桔槔事,門絕刺綉文。
長揖二千石,遠辭百里君。斯為真隱者,吾黨慕清芬。
雜曲歌辭·鳳歸雲 滕潛
金井欄邊見羽儀,梧桐樹上宿寒枝。
五陵公子憐文彩,畫與佳人刺綉衣。
飲啄蓬山最上頭,和煙飛下禁城秋。
曾將弄玉歸雲去,金青羽斜開十二樓。
小至 杜甫
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刺綉五紋添弱線,
吹葭六琯動浮灰。岸容待臘將舒柳,山意沖寒欲放梅。
雲物不殊鄉國異,教兒且覆掌中杯。
迎春樂 周邦彥
人人花艷明春柳。憶筵上、偷攜手。趁歌停舞罷來相就。醒醒個、無些酒。比目香囊新刺綉。連隔座、一時薰透。為甚月中歸,長是他、隨車後。
滿庭芳 袁去華
麥隴黃輕,桑疇綠暗,野橋新碧泱泱。怕春歸去,鶯語燕飛忙。風定閑花自落,穿幽徑、拾蕊尋香。曾來處,孤雲翠壁,依舊掛斜陽。客愁,知幾許,唯思徑醉,誰與持觴。料文君衣帶,為我偷長。苦憶新晴晝永,閑相伴、刺綉明窗。何時得,西風夜雨,枕簟共新涼。
卓牌子近 袁去華
曲沼朱闌,繚牆翠竹晴晝。金萬縷、搖搖風柳。還是燕子歸時,花信來後。看淡凈洗妝態,梅樣瘦。春初透。盡日明窗相守。閑共我焚香,伴伊刺綉。睡眼剩剩,今朝早是病酒。那堪更、困人時候。
玲瓏四犯 李從周
初撥琵琶,未肯信,知音真個稀少。盡日芳情,縈系玉人懷抱。須待化作楊花,特地過、舊家池沼。想綺窗、刺綉遲了,半縷茜茸微繞。舊時眉嫵貪相惱。到春來、為誰濃掃。新歸燕子都曾識,不敢教知道。長是倦出綉幕,向夢里、重謀一笑。怎得同攜手,花階月地,把愁勾了。
永遇樂 吳文英
閣雪雲低,卷沙風急,驚雁失序。戶掩寒宵,屏閑冷夢,燈颭唇似語。堪憐窗景,都閑刺綉,但續舊愁一縷。鄰歌散,羅襟印粉,袖濕茜桃紅露。西湖舊日,留連清夜,愛酒幾將花誤。遣襪塵銷,題裙墨黯,天遠吹笙路。吳台直下,緗梅無限,未放野橋香度。重謀醉,揉香弄影,水清淺處。
憶王孫 汪元量
上陽宮里斷腸時。春半如秋意轉迷。獨坐紗窗刺綉遲。淚沾衣。不見人歸見燕歸。
金縷詞/賀新郎 石麟
欲上南樓壽。記當年、祥占玉燕。一陽生候。今數書雲猶七日,宮線未添刺綉。便草就、壽詞盈袖。合捧金荷稱鶴算,想華堂、剩醉眉春酒。慚斐句,為觴侑。功名八稚年方少。自歸來、陶廬蔣徑,菊松為友。軒築易安栽花葯,不墜家聲五柳。況滿砌、芝蘭爭秀。歲歲斑斕衣戲處,老人星、一點輝南斗。顧對此,共長久。
6. 描寫刺綉的詩句
1、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出自兩漢的《迢迢牽牛星》
譯文:在銀河東南牽牛星遙遙可見,在銀河之西織女星明亮皎潔。織女正擺動柔長潔白的雙手,織布機札札地響個不停。
2、病起心情終是怯,困來模樣不禁憐,旋移針線小窗前。——《浣溪沙·淺畫香膏拂紫綿》宋代:陳克
譯文:大病初癒心情總是郁悶難解,身體疲乏無力,精神困頓無法出門。只能移步在小窗下慢慢的做著針線。
3、添線綉床人倦,翻香羅幕煙斜。——《西江月·添線綉床人倦》宋代:吳文英
譯文:貧苦人家冬至夜婦女坐在綉床前漏夜刺綉,人雖極感疲倦,然而還是續添絲線繼續刺綉。惟一表示「冬至」的是燃起一束敬神的信香,裊裊香煙斜沖天上。
4、日暮堂前花蕊嬌,爭拈小筆上床描。 綉成安向春園里,引得黃鶯下柳條。——《觀鄭州崔郎中諸妓綉樣》唐代:胡令能
譯文:黃昏余暉之下,廳堂前面鮮花嬌美。一群可愛綉女,爭拿筆上綉床寫生。成美麗屏風,靜靜放進花園,逗得黃鶯好奇,離開柳條飛來。
5、刺綉五紋添弱線,吹葭六琯動浮灰。——《小至》唐代:杜甫
譯文:刺綉女工因白晝變長而可多綉幾根五彩絲線,吹管的六律已飛動了葭灰。
7. 贊美刺綉的詩句
春女怨 唐五代• 朱絳 獨坐紗窗刺綉遲,紫荊花下囀黃鸝。
欲知無限傷春意,盡在停針不語時。鳳歸雲 滕潛金井欄邊見羽儀,梧桐樹上宿寒枝。
五陵公子憐文彩,畫與佳人刺綉衣。飲啄蓬山最上頭,和煙飛下禁城秋。
曾將弄玉歸雲去,金青羽斜開十二樓。贈張公洲革處士·李白 列子居鄭圃,不將眾庶分。
革侯遁南浦,常恐楚人聞。 抱瓮灌秋蔬,心閑游天雲。
每將瓜田叟,耕種漢水濆。 時登張公洲,入獸不亂群。
井無桔槔事,門絕刺綉文。 長揖二千石,遠辭百里君。
斯為真隱者,吾黨慕清芬。 雜曲歌辭·鳳歸雲 滕潛 金井欄邊見羽儀,梧桐樹上宿寒枝。
五陵公子憐文彩,畫與佳人刺綉衣。飲啄蓬山最上頭,和煙飛下禁城秋。
曾將弄玉歸雲去,金青羽斜開十二樓。
⑼ 中國歷史上的刺綉歷史
中國的刺綉究竟源於那個朝代?由於刺綉作品不易保存,因此極難說清這個問題。我們現在所能見到的最早的刺綉恐怕要算殷商和西周的了,從那個時期的出土文物來看,粘附在泥土上的絲織物的紋路和刺綉的花紋依稀可見。特別是在1982年從湖北江陵馬山一號楚墓中,出土了綉衾(被)和禪(單)衣,上面綉著龍、鳳、虎和花卉等,形神兼備,綺麗多變。證明刺綉在中國經過較長時間的發展,已經形成了較高的工藝水平和獨特的工藝門類。
人們一定會想,為什麼會出現刺綉呢?其實,最主要的因素是由兩個方面決定的:
第一、說到刺綉不能不說絲織,可以這么說,是絲織的產生和完美造就了剌綉的誕生。春秋戰國時期,農業比之以前更發達,男耕女織成了這一時期的重要經濟特徵,幾乎家家種植桑麻,從事紡織。由於當時的養蠶方法已經十分講究,因此所繅出的蠶絲質量很高。其纖維之細之均,可與近代相媲美。發展到西漢時,從1972年湖南長沙馬王堆西漢墓出土的織錦來看,每根紗由4-5根絲線組成,而每根絲線又有14-15根絲纖維組成,也就是說每根紗竟由54根絲纖維捻成。如此高的絲紡水平,同時也祥昌慶推動著染、綉的發展,使它的成品更加美觀和更富表現力。
第二、社會等級制度的強化和人類審美感的提高、商品制的形成也是一個重要因素。早在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過渡期間,華夏民族的部族聯盟首領在舉行重大慶典、祭祀等禮儀活動時,必須穿著繪綉有日、月、星辰、山、龍、華蟲(雉雞)圖紋的上衣和有宗彝、水藻、火、米粉、黼、黻圖形的下裳(裙)禮服,後世稱為「十二章服」並形成定製。進入春秋戰國時期,刺綉工藝漸趨成熟,這可從近百年來的大量出土文物中得到印證。這一時期的刺綉有經過誇張變形的龍、鳳、虎等動物圖案,有的則間以花草或幾何圖形,虎躍龍蟠,龍飛鳳舞,刻畫精妙,神情兼備;布局結構錯落有致,穿插得體,用色豐富,對比和諧,畫面極富韻律感。
進入秦漢時期後,刺綉工藝已相當發達。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東漢王充在《論衡·程材篇》中所描述的:「齊郡世刺綉,恆女無不能;襄邑俗織錦,鈍婦無不巧。日見之,日為之,手狎也」。齊郡臨淄(今山東臨淄)為漢王室設官服三所,織工數千人,每年耗資萬萬。在前漢武昭之世,不但帝王之家是「木土衣綺綉,狗馬被繢(毛織品)」,就連一般的富人也服用「五色綉衣,縟綉羅紈、素綈冰錦」,而且坐卧的席子也要「綉茵」,床上帳幔也是「黼綉帷幄」、「錦綈高張」,甚至死後殉葬的口袋也是「繒囊緹橐」。民間如此,朝庭貴族更不待言,他們的宮室以絲織藻綉裝飾,以至「屋不呈材、牆不露形」,甚至「柱檻衣以綈錦」,其奢侈程度可見一般。漢代剌綉的空前繁榮,使刺綉的藝術處理又前進了一大步,在馬王堆一號漢墓里的竹簡「遺冊」中記載著三種刺綉名稱:「信期綉、乘雲迅猛綉、長壽綉」。
到了漢末、六朝時期,中國便開始進入「像教彌增」(佛教因造像眾多,故也稱之為「像教」)的時代,因而興盛了綉制佛像之風。1965年在敦煌莫高窟發現了北魏的一佛兩菩薩說法圖刺綉殘片一件,用幾種彩色絲線綉出佛像、菩薩、供養人和相應的文字,供養人的長衫上綉有忍冬紋和卷草紋,示意著以佛教為代表的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的相互交融貫通,並在刺綉中得到反映。說到這一時期的刺綉,不得不說說三國時期吳王趙夫人的「三絕」――機絕、針絕、絲絕。據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中記載:「吳王趙夫人,丞相趙達之妹。善書畫,巧妙無雙,能於指間以彩絲織為龍鳳之錦,宮中號為「機絕」。孫權嘗嘆,蜀魏未平,思得善畫者圖山川地形,夫人乃進所寫江湖九州山嶽之勢。夫人又於方帛之上,綉作五嶽列國地形,時人號為「針絕」。又以膠續絲發作輕幔,號為「絲絕」(見壬子年《拾遺記》)。漢末、六朝剌綉的另一個顯著特點是開始出現了人物形象,為今後的人物綉品開了先河,具有十分重要的藝術意義。
唐宋時期的刺綉已向著精緻化的方向發展。這主要由謹握它的社會環境所決定的,在男耕女織的封建社會里,女孩子都要學習"女紅",都要掌握刺綉,正因如此,那些深宅大院的小姐們,刺綉便成了她們消遣、養性和從事精神創造活動的唯一活動。"閨綉"的產生並不是偶然的,明代屠隆在《考磐餘事》中寫道:"宋之閨綉畫,山水人物樓台花鳥,針線細密,不露邊縫,其用絨止一、二絲,用針如發細者為之,故眉目畢具,絨彩奪目,而豐神宛然,設色開染,較畫更佳。女紅之巧,十指春風,迥不可及"。由於參加刺綉對象的進一步擴大、作者的文化修養和物質條件不同,加上文人們開始參與,剌綉到了唐、宋期間獲得了長足的發展,某種程度上可以這么說,它由日用與觀賞兩者兼容並蓄,發展到日用與觀賞分而治之,特別在觀賞方面成就最大,由於文人們的積極參與,使書法和繪畫藝術結合得更為緊密,形成了畫師供稿、藝人綉制,畫綉結合精品倍增的新趨勢。
明、清時期,全國城鄉出現了眾多的商品性生產的專業作坊。尤其是明代,官府手工業的衰落,卻促進了民間手工業的發展,從缺乏競爭力的官府院落手工藝品,到商業性作坊的專業化生產,加上唐宋期間文人藝人結合刺綉工藝品的巨大影響,刺綉技術和生產獲得了全所未有幕盍Γ 鐧攪絲漲暗姆比伲 肓酥泄 炒絛宓牡叻迨逼凇3魷至碩院笫烙跋旆淺V 蟮募父鮃帳趿髖桑 縞蝦5墓誦濉⒈本┑木┬濉⒖ 獾你晷濉⑸蕉 穆承宓齲 約昂筧擻 ?四大名綉"即蘇綉、粵綉、湘綉和蜀綉。
從唐宋到明清,刺綉工藝的發展很具代表性,無論是色彩的搭配運用上,還是針法的多樣性和組合運用上,都達到了空前的水平。文人畫師的加入,對仿畫的刺綉技藝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於竭力追求與書畫原作惟妙惟肖的效果,從而極大地推進了針法的發展與創新。如對色線的處理上出現了把絲線劈成更細的絲縷,使線條的表現更為柔弱和逼真;如在針法上出現了亂針、釘線、圈金、摻針、滾針、接針綉等大量新型的針法,把被綉對象的紋理和結構提練為一種專門的普適性技藝和針法;甚至採用補筆加繪等技法,使畫面的主次結構和輕重表現更加符合人們的審美習慣。
如果覺得好請評上最佳答案噢^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