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店知識 » 屈原食鮮花

屈原食鮮花

發布時間: 2023-06-01 18:48:46

蘭花的花神-屈原

楚懷王年間,屈原遭到奸臣陷害,被革職罷官。他回到了家鄉歸州,即今湖北省秭歸縣,住在牛肝馬肺峽的南岸,於仙女山下的九畹溪邊,辦起一所學堂,親自教授弟子。傳說《離騷》中「余既滋蘭之九畹帶亂譽兮」 的詩句蠢段,就是出自於此。

話說某一天,仙女山的蘭花娘娘出遊,打這里路過,發現清癯的屈原正在講課,於是自空中降下雲頭,立在窗外一側靜聽。屈原揮舞雙手,慷慨激昂地陳述振興楚國的道理,那種矢志不渝的愛國精神,令蘭花娘娘也為之感動。她深知屈原平素性喜蘭花,臨走時,遂特意施展法術,將其栽種在窗下的三株蘭花點化成精。

蘭花品格高尚,開著淡綠或淺黃的花朵;屈原誨人不倦,舍己忘我地傳道授業。一次課間,他抱病講到國家奸臣當道、百姓受難的情形,由於過分激動,義憤填膺,一口鮮血從嘴裡噴射出來,恰巧濺落在窗外的蘭花根部。弟子們見老師嘔心瀝血地教書育人,心疼得淚流滿面!那三株蘭花,得到屈大夫的心血滋養,一夜之間竟發成了一大蓬,學生們數了數,足有幾十株。屈原聞著撲鼻的清香,病情也好轉了許多。大家喜出望外,一齊動手將蘭花分株移栽到學堂四周的空地上。

道來奇怪,那蘭花第一天入土即生根,第二天便發蔸抽芽,第三天則伸枝展葉,第四天就綻蕾開花。到了第五天,每一株又發出大蓬大蓬的新蔸來。屈原率領學生們在溪邊、山上忙著移栽,蘭花因此得以鋪展蔓延。山裡老農欣喜地說:「我們這里十二畝稱一畹,屈大夫栽種的蘭花,怕有三畹了!我們這山鄉呀,真該改名叫芝蘭鄉了。」

隨後,蘭花從三畹發展到六畹,又由六畹逐步擴展、過度到了九畹。從陪祥此,仙女山下的這條清溪就叫作了九畹溪。九畹溪邊的蘭花,一年盛似一年,其醉人的芳香漫溢了整條西陵峽,香飄全歸州,直至香了半個楚天!

終於,乘著一葉扁舟,載了滿溪花香,屈原還是出山了。可是,那一年五月,九畹溪畔、芝蘭鄉里葳蕤的蘭花,突然全部凋零枯萎而死,只留下陣陣暗香…… ,鄉親們預感到將有什麼不祥的事情發生,心裡惴惴不安。幾天之後果然傳來噩耗,就在蘭花凋謝的那天,屈大夫已經含冤投身汨羅江自盡。人們悲痛不已,仙女山上的蘭花娘娘也哭腫了眼睛。屈大夫的學堂遂被改建成為芝蘭廟,廣植蘭草,後人藉此以示永久的紀念。

蘭花的高雅、守節、淡泊、獨立不遷,也成為後世儒家道德修養的象徵、立身處世的指標。後人既尊屈原為蘭花花神,便將蘭花視為正氣之所宗,以表示對邪惡的怨懟,對權勢的忿懣,和對國破家亡的悲憤。目前,在台灣彰化市寶部里有一個屈家村,住了屈忠基等30多戶近百位屈原後代,家家戶戶有一個共通點,就是都喜歡種養蘭花。

㈡ 屈原的偉大人格和愛國精神為後人所傳誦,搜集有關屈原的評論和詩歌,說說你對屈原的評價

一、歷史上關於對屈原評價問題的爭議

在中國歷史上,屈原是一位深受廣泛推崇的偉大作家。兩千多年來,人們對屈原無端受到讒邪小人的中傷和昏庸的楚懷王的放逐深表同情。屈原在流放過程中,又目睹了楚國的危難和「民生之多艱」,因而,帶著滿腔的憤懣投汨羅江自殺。

劉向所編的《楚辭》中收入的《九辯》,王逸認為是屈原弟子宋玉「憫其師忠而放逐」之作。他還認為,宋玉憐屈原「忠而斥棄,愁滿山澤,魂魄放失,厥命將落,故作《招魂》欲以復其精神,延其年壽」。宋玉甚至幻想懷王看到《招魂》之後,會覺悟起來召回屈原。請看這個宋玉豈不是古今少見的尊師典範?真不理解歷史學家郭沫若先生何以要在話劇《屈原》劇本中把宋玉醜化為屈原的叛徒。至於《卜居》和《漁父》,我認為也是屈原仿洞的後學悼念屈原之作。

漢武帝是漢代第一個熱愛屈原作品的皇帝。而所作賦達82篇之多的懷南王 劉安,則是對《離騷》作了很高評價的第一位文學理論家。劉安稱《離騷》兼有《國風》、《小雅》之長,它體現了屈原「浮游塵埃之外」的人格風范,可「與日月爭光」。其後,司馬遷為屈原作傳,不僅照錄了劉安的這些警句,還進一步把《離騷》和孔子刪定《春秋》相提並論。他盛稱前者「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是屈原偉大完滿人格的寫照。可見,司馬遷乃是非常崇拜屈原的人。

但是,後漢的歷史學家班固卻不盡以司馬遷對屈原之評贊為然。他對屈原及《離騷》的思想傾向是有褒有貶的,甚至是以貶為主的。班固批評時,有意避開了司馬遷,而徑直把矛頭指向劉安。他指出,稱屈原和《離騷》可「與日月爭光」雲雲,「斯論似過其真」。班固的人生觀是「全命避害,不受世患」。他以為屈原應像《詩·大雅》所謂的「『即明且哲,以保其身』斯為貴矣!」他批評屈原不應「露才揚己,責數懷王,怨惡椒蘭,愁神苦思,強非其人,忿懟不容,沉江而死」。他也不同意屈原把大量的神化傳說融入作品中,多稱昆侖、冥婚、宓妃虛無之語,皆非法度之正,經義所在。但班固也並不否認屈原的作品「弘博麗雅,為辭賦宗。後世莫不斟酌其英華,則象其從空。」因此,他對屈原的評價是:「雖非是明智之士,可謂妙才也。」

後漢的王逸則不滿於班固這樣的庸俗之見。他盛贊屈原「膺忠貞之質,體清潔之性,直如石砥,顏如丹青;進不隱其謀,退不顧其命,此誠絕世之行,俊彥之英也」。至於梁代的劉勰的《文心雕龍》,又概括王逸的觀點,寫了《辨騷》一章,除證明屈原作品有異於《風》、《雅》的四點以外,也有同乎經典的四事。

宋洪興祖是繼王逸之後整理、注釋《楚辭》的又一著名學者。他曾得諸家善本,參校異同,成《楚辭補注》一書。洪氏對北齊顏之推所謂的「自古文人,常陷輕薄,屈原露才揚己,顯暴君過」之說,甚為不滿。他從儒家倫理觀念出發駁之雲:「屈原,楚同姓也。同姓無可去之義。」而孔子是提倡士「見危授命」的。因此,洪氏為屈原的自沉辯護說:「同姓兼恩與義,而屈原可以不死乎?」那麼,屈原又為什麼不離開楚國呢?洪氏以為,這是由於當時「楚無人焉,屈原如去國,則楚必從而亡」。因此他說:「屈原雖被放逐,又徘徊而不去楚,其意是生不得力爭強諫,死猶冀其感。」(按祥睜:指楚王悟而改行)由此亦可見,屈原「雖死猶不死也」。

朱熹是我國哲學史上有深遠影響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古籍整理名家。他對《詩經》和《楚辭》的研究均有重要貢獻。他為《楚辭》作的《集注》也足以媲美其《詩集傳》。朱熹是一個有民族氣節的政治家,他注《離騷》中「僕夫悲余馬懷兮,蜷局顧而不行」雲,此乃是屈原「托為此行,周流上下,而卒返於楚焉;亦仁之至,而義至盡也」。如此體會屈原眷戀楚國的思想情感,可謂深入了一層。

二、我的看法:
屈原的一生是一個悲劇,一個愛國者的悲劇,一個改革家的悲劇,一個正義毀於邪惡的悲劇。縱觀他的一生,作為一位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失敗了。他的理想和事業永遠為後人所惋惜。但作為一個偉大的思想家和文學家,他成功了。他憂國憂民、行廉志潔的人品被譽為後世楷模,他氣魄宏偉、辭章瑰麗的作品堪稱世界文學殿堂的精品,他創造的「楚備宴枯辭」文體在中國文學史上獨樹一幟,與「詩經」並稱「風騷」二體,對後世詩歌創作產生了積極影響。近代學者梁啟超首推屈原為「中國文學家的老祖宗」。郭沫若評價屈原是「偉大的愛國詩人」,一顆閃耀在「群星麗天的時代」,「尤其是有異彩的一等明星」。聞一多評價屈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有充分條件稱為人民詩人的人」。《中國文學史》評價屈原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個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大網路全書·文學》評價屈原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

屈原的作品是他堅持「美政」理想,與腐朽的楚國貴族集團進行斗爭的實錄。他的「美政」理想表現在作品中,就是「舉賢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離騷》)。所謂「舉賢授能」,就是不分貴賤,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選拔上來治理國家,反對世卿世祿,限制舊貴族對權位的壟斷。他還以奴隸傅說、屠夫呂望、商販寧戚的歷史事跡為例,說明了不拘身分選拔人才的合理性。所謂「循繩墨而不頗」,就是修明法度,即法不阿貴,限制舊貴族的種種特權。

屈原的「美政」理想反映出了他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及其勢力的尖銳對立,表達了他革除弊政的進步要求,而其最終目的就是要挽救祖國危亡,使楚國走上富強的道路。與此相關,屈原的作品還深刻揭露了楚國政治的黑暗、楚國貴族集團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現了他堅持「美政」理想、堅持節操,「雖九死而猶未悔」的斗爭精神;同時表現了他憂國憂民、愛國愛民、矢志獻身於祖國的決心。

屈原雖遭讒被疏,甚至被流放,但他始終以祖國的興亡、人民的疾苦為念,希望楚王幡然悔悟,奮發圖強,做個中興之主。他明知忠貞耿直會招致禍患,但卻始終「忍而不能舍也」;他明知自己面臨著許許多多的危險,在「楚材晉用」的時代完全可以去別國尋求出路,但他卻始終不肯離開楚國一步。表現了他對祖國的無限忠誠及其「可與日月爭光」的人格與意志。

屈原的作品充滿了積極的浪漫主義精神。其主要表現是他將對理想的熱烈追求融入了藝術的想像和神奇的意境之中。如《離騷》寫他向重華陳辭之後御風而行,他先叩天宮,帝閽閉門不納;他又下求佚女,佚女恰巧不在那裡;他去向宓妃求愛,宓妃卻對他無禮;他欲求簡狄和二姚,又苦於沒有好的媒人去通消息。這種上天入地的幻想與追求反映了屈原在現實中對理想的苦苦探求。此外如《九歌》、《天問》等還採用大量神話和歷史傳說為素材,其想像之大膽、豐富 ,古今罕有。

除此之外,屈原的作品還以一系列比興手法來表情達意。如他以鮮花、香草來比喻品行高潔的君子;以臭物、蕭艾比喻奸佞或變節的小人;以佩帶香草來象徵詩人的品德修養 。這種「香草美人」的比興手法,使現實中的忠奸、美醜、善惡形成鮮明對照,產生了言簡意賅、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效果。

屈原的作品形式上參差錯落、靈活多變;語言上採用了大量楚地方言,極富於鄉土氣息;其方言土語大都經過提煉,辭藻華美,傳神狀貌,極富於表現力。

影響 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是浪漫主義詩人的傑出代表。作為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愛國志士,屈原愛祖國愛人民、堅持真理、寧死不屈的精神和他的人格,千百年來感召和哺育著無數中華兒女,尤其是當國家民族處於危難之際,這種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顯。作為一個偉大的詩人,屈原的出現,不僅標志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而且他所開創的新詩體——楚辭,突破了《詩經》的表現形式,極大地豐富了詩歌的表現力,為中國古代的詩歌創作開辟了一片新天地。後人也因此將《楚辭》與《詩經》並稱為「風、騷」 。「風、騷」是中國詩歌史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優良傳統的源頭。同時,以屈原為代表的楚辭還影響到漢賦的形成。

在中國歷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熱愛的詩人。據《續齊諧記》和《隋書·地理志》載,屈原於農歷五月五日投江自盡。中國民間五月五端午節包粽子、賽龍舟的習俗就源於人們對屈原的紀念。1953年,屈原還被列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會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紀念。

從《離騷》看屈原的人格和藝術精神分類:
屈原,一個大家都熟知的名字。還有《離騷》,一部出自屈原之手的不朽的著作。汨羅吞噬了屈原,埋葬了屈原,那裡成了屈原最後的歸宿,但汨羅沒有吞噬屈原的《離騷》,以及通過《離騷》所傳達出來的屈原人格和藝術精神等等許多東西,這也就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不同價值之所在。

《離騷》是屈原所有著作中最突出的一本,一直是作為屈原的代表作而存在著、被傳送著,但細細思考一下,為什麼偏偏是《離騷》享此地位,而不是《天問》或者《九章》?其實說到底就是因為《離騷》的內容,其關於屈原一切人格、精神等的更豐富、更全面的闡釋,這豐富與全面的特徵是其他幾部著作所不可及的。

談到屈原的人格,談他的藝術精神,我們首先要了解的是:什麼是人格?什麼是藝術精神?

先看人格,人格(也可稱個性)在心理學中指包括人的品德、能力、性格、價值觀、需要、興趣等在內的使一個人區別於其他人的穩定的心理特徵。這是心理學上的闡釋,在社會生活中,人格是個人在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統一,是個人的尊嚴、名譽、價值的總和。在社會主義國家,每個公民人格平等,人格尊嚴受到法律保護。與此同時,我們經常用人格來指稱道德品質,比如說「人格低下」、「人格崇高」等等。這些都是人格在現代社會被人加以的定義,那麼在屈原那個時代,雖然心理學沒有被提升到一個學科的地位,人們對它的認識可以用「知之甚少」來形容,但關於心理描述的詞語是一直就有的,因此我們這里說屈原的人格及其所包含的內容,是可以參照現代心理學對人格的理解的。從屈原所生活的那個時代來看,個人在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難以統一的,因此其社會生活中的人格是說不通的。但是,心理學畢竟只是個參照,而道德品質的解讀是由來已久的,所以,我們這里談屈原的人格,主要還是從道德品質的角度,當然從學科交叉的角度來解釋,也應該是包括現代心理學意義上關於人格的理解的。

再看藝術精神。藝術是形式的,但不是空殼子似的那樣的形式,而是有意義的形式,也就是說形式里蘊含了意義,誠如李澤厚先生所言,是一種「有意味的形式」。藝術是抽象的,那麼藝術的形式就必然要以形象來填充。它來自人的心靈,人為萬物之靈,就因為人有心靈,就因為人類的心靈能創造出形式,創造形式就是「人的心靈為自然立法」。那麼藝術精神,也就來源於人們對待藝術形式的態度和看法了。中國人傾向於實用,因此在中國聖人看來:「藝術」則是一種治術。但藝術精神的內涵是相同的,都是對藝術形式的態度和看法,只是這個藝術形式的內容構成有所差異而已。

了解了人格和藝術精神的基本內涵,我們就可以進一步來看一看屈原的人格和藝術精神了。

按照心理學和道德的理解,我們對人格的理解應該從品德、能力、性格、價值觀、需要、興趣這么幾個基本方面開始。

談到屈原,我們首先看到對他的評價是「愛國主義偉大詩人」,確實,屈原是愛國的。在《離騷》的字里行間,都流露出屈原的「美政」思想,「舉賢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不拘一格降人才,這才是美政,這是與腐朽的貴族統治觀念格格不入的,所以遭遇很多挫折是必然的,所以也有人將《離騷》說成是屈原發泄不滿,發泄滿腹牢騷的一個媒介。其實,這些憤怒或者是抱怨之詞,都不過是不足掛齒之詞,真正的含義,應該像魯迅對於舊社會中國民眾的評價那樣「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是一種「恨鐵不成鋼」的遺憾。而遺憾和抱怨是絕對不同的兩種態度和看法,屈原的愛國情懷決定了他不可能對什麼抱有怨恨的,「雖九死其猶未悔」,雖屢次遭讒被疏,甚至被流放,但他始終以祖國的興亡,人民的疾苦為念,希望楚王幡然悔悟,奮發圖強,做個中興之主。他明知忠貞耿直會招致禍患,但卻始終「忍而不能舍也」,他明知自己面臨著許許多多的危險,在「楚材晉用」的時代完全可以去別國尋求出路,但他始終不肯離開楚國一步而最後將自己饋贈給汨羅江。表現了他對祖國的無限忠誠及其「可與日月爭光」的人格與意志。這一切,就像是信仰,不是那麼容易就可以動搖的。

我們對於屈原的評價不僅僅是個詩人,還是個政治家。的確,屈原最為一個政治家,我們絕對是有充足的理由說明其政治上的遠見卓識的:認識到楚國既有爭雄天下的潛力、又存在被秦國吞滅的危險。這樣的遠見是那些奸佞小人所不曾預見到的,我們之所以肯定說那些小人沒有預見到,是因為如果他們預見到,肯定也會直承諫言的,在屈原預見到這一歷史性的結局時,局勢還是光明的,並非後來不可逆轉情況下那些小人選擇賣國。而我們稱之為小人的原因也並不是說他一定賣國,誰都不天生是個賣國賊,更深層次的原因是由於他們的小肚雞腸,沒有容人之度,以及屍位素餐的行為。然而,擁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不一定就是一個有政治才能的人。為什麼紀曉嵐可以在有和紳這樣的大貪官而且擁有一派人脈的奸佞里長存,而且發揮其在政治上的才能,安百姓,治天下呢?一個真正有政治才能的政治家應該是遠見卓識與手段兼備的人,或許這樣失去了個性,失去了原則性,但無疑,歷史證明,沒有手段的政治家不能長久,不能長久就意味著他政治抱負的不完全實施,以及奸佞之人的猖獗橫行。而有手段的政治家呢?在野之時,既壓制了奸佞,又施展了自己的遠見卓識,或許這遠見卓識實施的比較慢,但是細水長流,日積月累,亦可「積跬步至千里」。這是中庸的方法,但絕對是權衡利弊下最好的辦法。由此可見,屈原的人生結束於汨羅一定意義上也就說明了其政治能力的不足。

屈原是個有性格的人,他明確自己的目標,明明白白的了解自己的需要,在「愛國主義」的價值觀指引下,他堅持自己的個性,堅持做一棵「香草」,放棄一切也不會和姦佞小人同流合污,所謂「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垢」、「雖九死其猶未變兮」。這種高潔的品質是難求的,這種堅持的精神亦是十分難得的。但是,縱觀屈原的《離騷》,對於屈原的性格,還有個不是特別深刻的感覺,那就是自戀,貫穿前後的無數香草,是屈原引以自比的媒介。屈原的時代已經消逝很多年,我們也無法親歷去考證。但是香草的美譽傳承至今,香草般的性格是完美的性格,屈原一再的將自己比作香草,是否有自戀的嫌疑呢?不過是也不要緊,人無完人,這樣的小缺陷,怎麼也抹殺不了屈子幾千年來在中華兒女心目中的美好印象。

關於屈原的藝術精神,我們先看看莊子的藝術精神,莊子理想的精神境界具有真實性,它實際上是種安寧、恬靜的心理環境。在莊子思想中,構成人生困境的生死之限、時命之圍、哀樂之情都是人的生活中的客觀存在,擺脫由此產生的精神紛擾,形成一種寧靜的心理環境,應該說是對這一人生情境的真實的反映和理智的態度。我們說中國人是實用主義,在莊子那裡是一個理想的生存環境,但是我們知道,莊子所生活的那個時代,同樣是紛紛擾擾,太平盛世是難以企及的。那麼,莊子為什麼在理想的生存環境無法滿足的情況下,依舊快樂的生存呢?那時因為這里的生存環境已經擴大了,不僅僅指我們周圍的涉及我們生存的環境,還有我們的心理環境。類似於在現實無法滿足的條件下,我們選擇心靈上的自我安慰與滿足,但又不僅僅是簡單意義上的自我安慰與滿足,而是一種內心的安寧,無欲無求,是一種得道的境界。屈原沒有向莊子那樣選擇亂世中快樂的生存,是因為他有欲有求,他希望國家安寧,百姓安居樂業。當然,這「欲求」不是私人的,而且是我們所提倡的,甚至可以說是我們所期盼的。但是卻正是這個「欲求」,屈原喪生於汨羅,而莊子逍遙長壽。我們每個人都渴望莊子那樣無欲無求而帶來的理想生活境界,但是之所以說它是理想的生活境界,是因為它確實太難實現了。除非社會中的每個人都變成「莊子」,否則,這個社會就永遠會被「理想」修飾。而且,進一步說,我們都是社會人,我們的生命也好,人生也罷,都牽扯著社會,因此,如果讓我在屈原的藝術精神和莊子的藝術精神中選擇,我會毫不猶豫的選擇屈原的藝術精神:一種為了公共的社會事業而奮斗的欲求,並且甘願為此奉獻出自己的一切。

對於屈原的評價,有完美論者,貶低論者以及異化論者,總之是五花八門,都有所欠缺,正確的應該是折中論者,中庸不偏激,然而卻也的確是最完善的理解和解讀了。

熱點內容
好聽的民樂小曲茉莉花 發布:2025-02-11 16:54:26 瀏覽:139
王氏素蘭花 發布:2025-02-11 16:43:11 瀏覽:607
尚芸閣花藝 發布:2025-02-11 16:27:35 瀏覽:881
我在荷花上 發布:2025-02-11 15:50:54 瀏覽:259
大青松盆景 發布:2025-02-11 15:49:31 瀏覽:896
漢陽區玫瑰幼兒園 發布:2025-02-11 15:46:49 瀏覽:273
插花養護液 發布:2025-02-11 15:46:49 瀏覽:381
海棠的讀音 發布:2025-02-11 15:46:48 瀏覽:462
十東一朵花 發布:2025-02-11 15:46:43 瀏覽:427
七夕怎樣穿 發布:2025-02-11 15:45:18 瀏覽: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