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店知識 » 鮮花簪

鮮花簪

發布時間: 2023-06-03 15:19:27

Ⅰ 清明節祭祀鮮花

清明節祭祀可選擇的鮮花

花名:三色堇,花語:思念;

花名:三輪草、滿天星,花語:想念;

花名:千日草(百日紅),花語:不朽;

花名:文竹,花語:永恆;

花名:花簪(景天科青鎖龍屬植物),花語:同情、慰問。

清明節悼念可選擇的花卉

花名:柏枝,花語:哀悼;

花名:柳枝,花語:悲傷、哀悼;

花名:金魚花,花語:悲哀。

為長輩:可以獻黃色或白色的菊花;

為同輩:也可以選黃色白色菊花,另外,一些顏色較淡的百合、龍膽都是不錯的選擇;

為朋友:我覺得不必太拘泥於形式,選擇他生前喜歡的花就好。就算火紅的玫瑰也無所謂。

其實,清明節祭掃用的鮮花,主要是為了表達一種懷念之情,也不必太刻意去追求花的花語或寓意,運用色彩的語言,足以傳達哀思。一般來說,白色的花表示哀悼,素色的花則象徵著惋惜和懷念。所以掃墓選擇的花,色彩要素淡,以白色為主,黃色為輔,還可以點綴以一些紫色。比如白色的馬蹄蓮、白色或黃色的玫瑰,白、黃交錯,再加幾枝紫色的勿忘我做點綴,這樣一束花,擺放在親人或朋友的墓前,寄託了深深思念之情。

當然,如今掃墓用花也不再拘泥於此,也有不少人是根據過世者的年齡和喜好來選擇花卉種類,比如逝者生前喜歡玫瑰花的,送一束玫瑰花也無妨。清明節掃墓用的花,主要是為了表達一種懷念之情,花色以白為主,如白色的百合花、白色的馬蹄蓮、白色或黃色的玫瑰均可,白、黃交錯,加幾枝紫色的勿忘我,這樣一束花,擺放在親人墓前,寄託了深深思念之情。清明節用的花,不必再去刻意追求花之寓意,運用色彩的語言,足以傳達哀思。

清明節祭祀的習俗

1、清明祭祀就是孝順祖先

在中國孝道和祭祀祖先是擺放在一起的,一個不尊重祖先的人,不是一個孝順的人。清明是即祭祀逝者的一種活動。清明祭祀很重要。清明拜山指的是掃墓的意思,江南及南方諸多墓園在山上,故稱為拜山。北方通稱為掃墓或上墳。

2、清明節掃墓有民族之分嗎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是我國最大的祭祖和掃墓的日子。因此我國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不過提醒朋友們也有些民族會在其他日子裡進行類似活動。

3、清明掃墓的通常程序如何

按照習俗,祭掃的順序是首先要先掃墓,就是將墓園打掃干凈。

其次是祭祀,這一程序很關鍵,一是寄託哀思,二是與先人相感,因為山有靈而無主,先人有主而無靈,與先人相感可以更好得到山川的靈氣。這就是風水。

掃墓時,人們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修整墳墓,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還要在上邊壓些紙錢,讓他人看了,知道此墳尚有後人,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此後圍坐聚餐飲酒;也可放風箏,甚至互相比賽,進行相關活動。婦女和小孩們還要就近折些楊柳枝,將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條穿起來。有的'則把柳條編成籮圈狀,戴在頭上,謂“清明不戴柳,來生變黃狗”。即:修正墓地——上香——上肉——敬酒——拜祭——放炮送別…

清明節傳統小吃

1、薄餅

此薄餅非博餅噢,薄餅是閩南地區特有的一種清明節食物。廈門民諺有雲“清明吃薄餅”,意思是清明節一家人在掃墓後要聚在一起包薄餅吃。

如今,閩南多數地方還保留這樣的風俗習慣。老廈門人卷薄餅時,一般喜歡在薄餅皮里放點酥了油的海苔、油煎的蛋絲,或抹一點辣醬等,卷後趁熱吃更有滋味。其中所包的各種蔬菜,預示著將使農苗興旺、六畜茁壯,有的地區還認為吃了包卷芹菜、韭菜的薄餅,會使人們更勤(芹)勞,生命更長久(韭),家業更興旺。

2、饊子

我國南北各地清明節有吃饊子的食俗。“饊子”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時叫“寒具”。寒食節禁火寒食的風俗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已不流行,但與這個節日有關的饊子卻深受世人的喜愛。

現在流行於漢族地區的饊子有南北方的差異:北方饊子大方灑脫,以麥面為主料;南方饊子精巧細致,多以米面為主料。

3、艾粄

客家人有句老話,叫“清明前後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艾粄是清明節客家人必備的傳統小食。首先是將採摘回來的鮮嫩艾草洗凈,放鍋中煮熟後撈起,瀝干水份,煮艾草的水要保留備用。然後將煮熟的艾草剁成草泥,草泥剁得越細越爛越好。

艾草泥剁好後,用煮艾草的水,加上糯米粉一齊和拌成團。然後把准備好的芝麻、眉豆、花生等餡料包進面團里,再封口捏成圓形、長形等形狀,放入鍋中隔水蒸15-20分鍾後即可出爐。

4、青團子

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青團子的風俗習慣。青團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後擠壓出汁,接著取用這種汁同晾乾後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後開始製作團子。團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製成,在包餡時,另放入一小塊糖豬油。團坯制好後,將它們入籠蒸熟,出籠時用毛刷將熟菜油均勻地刷在團子的表面,這便大功告成了。

5、暖菇包

暖菇包是泰寧的傳統特色小吃。暖菇原料學名鼠麴草,又叫佛耳草,當地人稱為暖菇草。每年清明前夕,田間地頭長滿鼠麴草,毛茸茸、鮮嫩嫩的,正是採摘的好時節,也是製作暖菇包的好季節。在泰寧,製作暖菇包南北片有些差異。南片製作,用的是新鮮採摘的暖菇草原料,形似圓月,類似包子;北片的用暖菇粉製作,形似彎月,更像水餃。南片的一般在清明前夕吃,圖的是新鮮口味,不講太多規矩。

6、大蔥和蛋餅

不僅僅是閩南一帶特備注重清明節的小吃,在西邊的青島地區,許多人家都要吃大蔥和蛋餅,寓意聰明伶俐,這個習俗一直延續至今。此外,舊時青島地區有的人家還要捏面花,稱作“蒸小燕”,吃白面小雞和雞蛋。寓意小燕子來了,真正的春天到來了。清明這天早晨全家人一定要吃雞蛋和白面小雞,心明眼亮不得病,很多學生要帶雞蛋給老師以表敬仰。

Ⅱ 應該用什麼花弔唁死者

用白菊花。
如何選擇弔唁用花:
弔唁用花的色調應該專是白色,黃色和紫屬色,花材的選擇以菊花、玫瑰、 馬蹄蓮、百合、勿忘我等花材為主。配葉主要以石松、蓬萊松、散尾葵 等作為搭配。
如果去世的是年輕人,那麼花材顏色的選擇只能是純白色 ,菊花或是玫瑰,點綴一些紫色的勿忘我。
如果年紀很大(70歲以上) ,在中國可以稱之為喜喪,可以適當添加淡粉色的花材如玫瑰和百合等 。
用於弔唁的鮮花形式一般是兩種:花束和花籃。因為不用考慮到鮮花的後續保持的問題,所以花束基本上是以扇形既單面觀為主。花籃的式 樣大多數採用圓形、扇形、彎月形等。

Ⅲ 自古鮮花配美人,但在宋代卻不是女人們的專利,宋代男子也簪花

在魏晉和隋唐時期的敦煌壁畫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頭戴「 」花鬘」的菩薩、飛天、伎樂、舞伎等人物形象。 「 」花鬘」又稱「 」華蔓」,不僅可以戴在頭上,也可以戴在身上。在《佛學大辭典》里對「 」華蔓」的解釋是:印度風俗男女多以花結貫飾首或身,謂之俱蘇摩摩羅,因而以為庄嚴華前之具。 由於佛教的廣泛傳播,「 」簪花」便流行了起來。「 」簪花」,就是指把花插在頭上做裝飾,尤其是女人時常以簪花為美。到唐朝,已經開始有男子簪花的現象,而到了宋代,男女都喜歡簪花已經是十分普遍的事情了。 01 宋代的御宴簪花 宋朝簪花的盛行是在宋真宗時期,自真宗以後,簪花的習俗變成了宮廷宴會的禮儀,也正式地成為了一種禮儀制度。這些大宴包括春秋大宴、聞喜宴、曲宴、飲福宴以及皇壽宴等。 對於「 」御宴簪花」,沈從文先生在《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中說:宋代遇喜慶大典、佳節良辰、帝王出行、公卿百官騎從衛士無不簪花,帝王本人亦不例外。花朵式樣和使用材料均有記載,區別明確。圖像反映更可相互取證。 在宴會中,皇帝賞賜給出席的官員花朵,官員將花簪戴於頭上以示榮寵,所簪之花被稱為「 」御花」或「 」宮花」。 到了宋徽宗時期,御宴簪花得到了更進一步的推廣,每次宋徽宗出去巡遊之時,「 」衛士皆戴花」。賜宴以後,回宮途中所有的親從官都是「 」頂球頭大帽,簪花。」 宋代宮廷宴會中所簪的花分為「 」鮮花」和「 」人工花」兩種。 四相簪花 百花之中,宋代時期的人們最喜歡的是牡丹花,其中又以「 」千葉牡丹」最為珍貴,只有皇帝和大臣才能簪戴。 由於鮮花在簪戴時容易受損,因此宮廷賜花又有了人工製作的假花,也稱「 」象生花」。蔡絛在《鐵圍山叢談》中記載著宋徽宗時期的三種人工花:最華麗是「 」滴粉縷金花」,以金絲鑲嵌製作而成,極其珍貴。其次就是「 」羅帛花」,通常用於春秋大宴。第三種就是「 」絹帛花」,是材質最為普通的花,當時只是用在接待遼朝使者身上,目的是為了「 」示之以禮儉」。 到了南宋,御宴簪花有了兩個最明顯的變化: 第一,皇帝在宴會中不再簪花,以突出皇權的特別性和顯示朝廷的皇恩浩盪。 如嘉定四年(1211年),宋寧宗下旨:遇大朝會、聖節、大宴及恭謝回鑾,主上不簪花。 第二,就是將簪花禮儀更制度化,增加了等級。 比如,紹興十三年(1143年),宋高宗明確規定「 」臣僚花朵各依官序賜之」。親王和宰臣簪大花一十八朵、欒枝十朵,然後,以下的官員再依照品級逐漸遞減,品級最低的只簪兩朵。同時還規定,百官用羅花,禁衛、內待官只能用絹花。 正是由於宋代御宴簪花的盛行,並成為了朝廷中一項重要的禮儀制度,使得宋朝的男女老少都愛上了簪花。只要一遇到節日喜慶,都是「 」愛把閑花插滿頭」。 簪花,在宋代得到了空前的發展。下面我們來看一看,宋代的民間簪花是如何流行的。 02 民間過節「 」簪四季花」以應時序 民間過節,簪四季花「 」以應時序」。「 」上元夜戴鬧蛾、玉梅、雪柳;端午戴茉莉;立秋戴楸葉;重九簪菊。」 「 」鬧蛾」也稱為「 」夜蛾」、「 」蛾兒」,是用絲綢或者烏金紙做成花或者草蟲的樣子,然後用顏色畫上須子、翅紋,做成頭飾,取「 」蛾兒戲火」的意喻。宋代正月十五元夕夜,婦女們都會戴上,以應時節。 《武林舊事·元夕》中寫道:元夕節物,婦人皆戴珠翠、鬧蛾、玉梅、雪柳、菩提葉、燈球、銷金台、蟬貂袖、項帕,而衣多尚白,蓋月下所宜也。 宋元時期也稱「 」幡勝」為「 」鬧飢喊櫻蛾兒」、「 」鬧嚷嚷」等。「 」勝」,自古以來就是指人們的一種頭飾,分為人勝、華勝、幡勝等,立春時節,婦女們都喜歡戴上各種漂亮的「 」彩勝」做裝飾。宋代的民間男女都有戴春幡的習俗。 宋代的「 」高承」在《事物紀原中》記有:《後漢書》曰:立春皆青幡幘,今世或剪綵錯緝為幡勝,雖朝廷之制,亦鏤金銀或繒絹為之,戴於首。 又有宋代的「 」辛棄疾」的《漢宮春·立春日》:春已歸來,看美人頭上裊裊春幡。 至於「 」端午戴茉莉,重九簪爛叢菊插茱萸」大家都知道這個習俗,無論男女都會「 」簪菊配茱萸」。唐宋時期滲核許多的詩人也寫了很多的相關詩句,來描述了當時節日的場景。 比如,宋人楊巽齋有《茉莉》吟誦:誰家浴罷臨妝女,愛把閑花插滿頭。 再有晉朝的「 」周處」《風土記》里有:以重陽相會,登山飲菊酒,謂之登高會,又去茱萸會。 「 」立秋戴楸葉」,早在唐代就已經很流行。楸是一種落葉喬木,葉嫩的時候是紅色,葉子老了以後就只有葉柄是紅色的。戴楸葉,其實是為了「 」應葉落而寓報秋意」。 據唐代「 」陳藏器」的《本草拾遺》中記載,唐朝時,立秋之日,長安城裡就有賣楸葉的,供婦女兒童剪花插戴。 宋代的《東京夢華錄》中也有記載,在立秋之日,都城內外,到處都是賣楸葉的,用來給婦女和兒童剪成花樣,插於鬢邊,以應時序。 直到現在,東北和山東的一些地區還在盛行立秋之日男女戴楸葉的習俗。 03 宋人的時尚生活:愛花、賞花、戴花 唐代的時候,那些達官貴人就有「 」斗花」的習慣。「 」斗花」也稱「 」鬬(音同「 」斗」)花」。在《開元天寶遺事》中就說:長安「 」王士安」,春時斗花,戴插以奇花多者為勝,皆用千金市名花植於庭苑中,以備春時之斗也。 到了宋代,又開始流行一種「 」一年景」。所謂「 」一年景」,陸游在《老學庵筆記》里有一段詳細的描述:北宋靖康初年(1126年),京師婦女喜愛用四季景緻為紋樣,從絲綢絹錦到首飾、鞋襪,「 」皆備四時」;把春桃、夏荷、秋菊、冬梅等更多的四季花朵圖案,並為一景,京城人就把這種展示一年四季景物的穿戴,稱之為「 」一年景」。 這正是宋人的聰明,為了把應季的鮮花留到冬天來戴,他們學會了把鮮花夾在書冊的中間,讓它自然干化,宋人也稱之為「 」花臘」。又因為乾花容易碎,顏色又不夠鮮亮,所以,他們又有了「 」象生花」即「 」假花」。 就這樣,時尚造就了宋代「 」一年景」最美的花冠,也給宋人帶了啟示:一年都是好景緻! 在泉州有一個叫「 」蟳埔村」的地方,那裡的女人就有「 」戴簪花圈,插象牙筷的習俗」。蟳埔村」是泉州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的重要港口。大部分的商船都是從蟳埔起航的。 直到現在,那裡的女人們還仍然傳承著祖輩們的生活方式,她們喜歡戴著鮮花,做漂亮的簪花圍,據說這一習俗就是從宋朝時期傳到這的。 因宋人的愛花,尤愛牡丹。每年的四月份,牡丹綻放,洛陽便萬人空巷,人們爭相賞花。北宋「 」周師厚」說:「 」姚黃……洛陽人貴之,號為花王。城中每歲不過開三數朵,都人士女,必傾城往觀,鄉人扶老攜幼,不遠千里。」 宋代洛陽留守「 」錢惟演」,極愛牡丹。他下令新建一座驛館——「 」臨闤館」,又名「 」臨闤驛」。臨闤館建成以後,錢惟演便在這里舉辦了一場首個「 」萬花會」。在舉辦會展的地方,以花為屏,目到之處全都是花。從此,「 」萬花會」便成為了士大夫們聚會賞花的正式名稱了。 錢惟演萬花會圖 當時的士大夫們,紛紛舉行各自的牡丹會,以花會友,賽花吟詩。像邵雍、司馬光等宋代的西京名流,他們在洛陽都有「 」安樂窩」、「 」獨樂園」等園林。 北宋的韓琦在任揚州太守時,恰好官府的後花園開了四朵「 」金纏腰」的芍葯。這種花,因開放後中間有一圈黃蕊,形似腰系金色腰帶的官員,所以被稱為「 」金纏腰」,傳說此花一開為陞官吉兆。 韓琦便邀請了好友王珪、王安石、陳升之一起來賞花。在飲酒賞花中,韓琦剪下了四朵花,每人頭上插了一朵,沒想到這四個人後來都成為了宰相,這就有了後人「 」四相簪花」的典故。 04 三教九流的簪花奇事 在宋代,簪花並不只是女人和達官貴人們的權利,而是在全國上下,男女老少,三教九流都十分流行的,是全民流行的一種時尚。 自不說新科狀元簪花走馬遊街,就連死囚都有「 」髻上華」的受斬妝束,所簪之花為「 」石榴花」。 現在湖北省武漢市漢陽公園內有一座六角塔,名叫「 」石榴花塔」,裡面銘記著一則傳奇故事: 南宋時期,漢陽有一寡婦,丈夫雖去世多年,但對婆婆一直盡心照顧,是有名的孝婦。有一天,這名孝婦見婆婆身體虛弱,便殺了家裡的只老母雞給婆婆補身體。沒想到婆婆喝了雞湯以後卻暴病身亡。孝婦有口難辨,最後被判死罪。 臨刑前,孝婦身穿孝服,頭戴白色的石榴花。行刑前她把頭上戴的石榴花取下來,插入了石縫當中。行刑者問緣由,孝婦向天禱告:「 」若是我毒死婆婆,石榴花即枯死,若是我被冤枉,石榴花復生驗我冤。」 孝婦死後,這朵石榴花卻奇跡般地復活了,長成了一棵石榴樹,花朵竟然鮮紅似血。時人認為這是天彰其冤,於是在這株石榴樹旁立一座石塔,稱為「 」石榴花塔」。 除了平常的男女結婚嫁娶要「 」簪花掛紅」之外,還有一種「 」緇素簪花」,就是為僧人製作的新婚簪花帽。 蟳埔女簪花圍 宋朝時期,嶺南地區的僧人都因為做生意而十分富裕,於是便有許多僧人娶妻。雍熙二年(985年),宋太宗要求嶺南地區的地方官員嚴格推行「 」僧置妻孥」之禁,規定:諸僧道輒娶妻,並嫁之者,各以奸論,加一等,僧道送五百里編管。 但是,這條法令難以嚴格執行,僧人娶妻的情況還是很多。在《雞肋編》里記載:廣南風俗,市井坐估,多僧人為之,率皆致富,以致婦女多嫁於僧……。 這些僧人結婚之時,「 」制僧帽,止一圈而無屋」,這就形成了當地所特有的僧帽製作工藝,帽不封頂,以備僧人新婚「 」簪花」之需。 宋代的簪花從宮廷的禮制到民間的娛玩,是宋代所特有的一種社會風尚。當時無論男女,不論身份的高低貴賤,都崇尚在頭上簪一朵真花或者假花。這也體現了宋代全民的精神文化和審美觀念都得到了一致的認同。 宋代的「 」簪花」,不僅帶有休閑的文化現象,同時也體現了當時身份等級榮寵的高低。直到明清以後,簪花的習俗便漸漸沒那麼流行了,尤其是男子簪花,更是少之又少了。 參考資料:作者:謝雨《「 」男子簪花」話宋朝》 作者;楊旭紅《宋代男子簪花禮俗研究》 作者:鄭貞富《萬花會》

Ⅳ 宋代的受刑人服刑或釋放前,為何要簪花簪石榴花的原因何在

五十年代前後,逢節日時,或是新婚出嫁時,婦女的頭飾比較講究。往往女子頭上要插簪花。簪花有絨花、珠花、絹花等品種,簪於髻上、鬢角上,也有滿頭簪花者。少女,則於端午節時簪艾、簪石榴花。

漢代以後,簪花之俗在婦女中歷久不衰,所簪之花大多為時令鮮花。如: 茱萸:梁簡...一般情況,春天多簪牡丹、芍葯;夏天多簪石榴花、茉莉花;秋天多簪菊花、秋葵等。也有簪宮花的,宮花是用羅、絹、通草等原料製成的。節令不同,所簪花不同

宋元時期居住在中國的阿拉伯婦女的服飾,宋人庄綽《雞脅編》載:「廣州波斯婦,繞耳皆穿六帶環,有二十餘枚者。」元時回回人,喜穿頭篷、纏頭或蓋頭,婦女用頭袖作蓋頭布,喜用珠翠裝飾,與中世紀阿拉伯人裝飾無異。也不見有簪花圍的記載。說蟲尋埔女簪花圍是宋元時期阿拉伯人遺留下來的風俗也是難以令人信服。

其實,以鮮花簪首作為一種民俗事象,早在漢代已經出現。四川成都楊子山西漢墓出土的女俑,就在發髻正中插一朵碩大的菊花,菊花兩旁還依附數朵小花。

漢代以後,簪花之俗在婦女中歷久不衰,所簪之花大多為時令鮮花。如:

茱萸:梁簡文帝(茱萸女)詩:「茱萸生狹斜,結子夏御花。遇逢纖手摘,濫得映鉛華。雜與鬟簪插,偶逐鬢細斜。」

薔薇:(梁)劉緩《看美人摘薔薇》詩:「釵邊爛熳插,無處不相宜。」梅花:(梁)鮑泉《詠梅花》詩:「可憐階下梅,飄盪逐風回。度簾拂羅幌,縈窗落梳台。乍隨纖手去,還因插鬟來。」石榴:梁簡文帝(和人渡水)詩:「婉婉新上頭,湔裾出樂游。帶前結香草,鬟邊插石榴。」杏花:(唐)朱揆《釵小志》:「阮元姬插鬢用杏花。」

棠利:(唐)元稹《村花晚》詩:「三春已暮桃李傷,棠梨花白蔓菁黃。村中女兒爭摘將,插刺頭鬢相誇張。」玫瑰:(五代)李建

Ⅳ 《宋朝小日子》【宋人簪花】男人的發梢也戴一枝花

宋人風雅時尚篇

正片文稿

不知道各位有沒有看過一部以唐朝為歷史背景的古裝劇——《長安十二時辰》?劇中第一集有一個細節讓我印象深刻:

元宵之夜,長安城的女孩子紛紛走出家門,上街賞花燈,每一個人都打扮入時,衣裝光鮮,發梢別著一朵醒目的鮮花。這是流行於唐朝的一種時尚,叫做「簪花」。

唐朝的簪花時尚一直延續到了宋朝。這也沒什麼稀奇,但我覺得有意思的是,在宋朝,不但女子喜歡簪花,男人堆里也有簪花的時尚。

我看過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一幅宋畫《田畯醉歸圖》,畫的是一名參加官府宴會的老農,喝得醉醺醺,騎在牛背上回家,而他的頭上便別著一朵鮮艷的牡丹花。

我們都很喜歡的宋朝詩人蘇軾,就寫過一首詩《吉祥寺賞牡丹》:「人老簪花不自羞,花應羞上老人頭。醉歸扶路人應笑,十里珠簾半上鉤。」正好可以拿來作為這幅《田畯醉歸圖》的解說詞。

讀《水滸傳》小說的時候,意外地發現,好幾個長得五大三粗的梁山好漢,居然都有簪花的喜好,比如「小霸王」周通,「鬢旁邊插一枝羅帛像生花」;「短命二郞」阮小五,「斜戴著一頂破頭巾,鬢邊插朵石榴花」;「病關索」楊雄,「鬢邊愛插翠芙蓉」;浪子燕青,「鬢邊長插四季花」;「一枝花」蔡慶,是個劊子手,卻「生來愛戴一枝花」,他的綽號「一枝花」便來自簪花的喜好。

小說有一回還寫到,元宵之夜,「小旋風」柴進想混入東京大內,便喬裝打扮,換上官服,在襆頭邊「簪翠葉花一朵」,他為什麼要這么打扮?因為元宵夜,宋徽宗要駕臨東華門,觀賞花燈,與民同樂,皇帝給負責防衛的武官與士兵每人賞翠葉花一朵,頭上簪著御賜翠葉花的人,才可以進入皇城東華門。

唐朝長安的元宵夜,是滿城女子盡戴鮮花;宋朝東京的元宵夜,則是男人、女人都簪花,紅男綠女發髻上的鮮花,與滿街懸掛的花燈爭艷,正如一首宋詩所形容:「列肆千燈爭閃爍,長廊萬蕊斗鮮妍」。

到了在百花盛開的春夏時節,到處都可以看到簪花的宋朝女子。南宋的六月,茉莉花剛剛上市,一束花要賣幾百文錢,你到酒樓吃頓大餐,也就幾百文,但杭州的女性,愛美,不覺得花貴,爭著買來插在頭上。鮮花插在頭上特別容易枯萎,半天時間,一束綻放的茉莉花就蔫了。數百文錢,只供一晌之歡。但愛美的宋朝女性並不會覺得不值。

就連山村裡的老婆子,也要在頭上戴朵野花,南宋有一首《竹枝歌》,描述了四川泯江採茶女子的簪花時尚:「白頭老媼簪紅花,黑頭女娘三髻丫。背上兒眠上山去,採桑已閑當採茶。」如果說,「黑頭女娘三髻丫」體現了青春美,那麼,「白頭老媼簪紅花」便是老來俏。你看宋朝女子多愛美。

戀愛中的小娘子更不能不簪花。每天早晨,門外總會傳來清亮的賣花聲,小娘子忍不住叫住賣花人,買了一束含苞欲放的鮮花,那花苞上,還帶著露珠,猶如眼淚暈染了紅顏,顯然剛剛從枝頭摘下來。

看著這嬌嫩的花骨朵,小娘子的心裡,有一些淡淡的憂傷,擔心情郎說,人面不如花容。但她偏要將這朵鮮花簪在鬢邊,讓情郎比較著看:到底是我的容顏好看,還是花朵的顏色好看。

這名熱戀女子買花的細膩心思,後來讓李清照寫成一首《減字木蘭花》。我們來讀一讀:「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淚染輕勻,猶帶彤霞曉露痕。怕郎猜到,奴面不如花面好。雲鬢斜簪,徒要教郎比並看。」

簪花是宋時全民性的時尚,在春季的洛陽,牡丹盛開,城中不分男女老少、貧富貴賤,都在頭上插牡丹花。在揚州,春時芍葯怒放,也是不分貴賤,「皆喜戴花」。揚州的芍葯名揚天下,揚州芍葯中,有一個品種非常名貴,花瓣為紫色,如同紫袍,中間有一條金線,名為「金腰帶」,相傳有機會簪到「金腰帶」芍葯的人,都可以當上宰相。

說到「金腰帶」,我要給諸位說個有趣的故事。

北宋慶歷年間,宋朝有名的大臣韓琦在揚州當行政長官,一日,揚州衙署後園的芍葯居然開出了四朵「金腰帶」。韓琦很驚訝,心裡想:莫非這揚州城內住著四位未來的宰相?他決定趁著花期,邀請三位貴賓,與他共賞這難得一見的四朵「金腰帶」。

當時揚州有兩位少年才俊,一位叫王珪,一位是王安石,都是韓琦的幕僚,韓琦很賞識他倆,希望日後他們都能拜相,便在後園擺了宴席,邀請他倆來吃酒、賞花。但奇花有四朵,而兩位客人加上他自己,只有三人,三缺一,未免美中不足。恰好這個時候,有門客來報。

門客:「報,大理寺法官陳升之來訪。」

韓琦一聽,心裡大喜。

韓琦:「此乃天意也。趕緊有請。」

等陳升之入席後,韓琦又喚來下人。

韓琦:「來人,將這四朵芍葯剪下來,給三位客人簪上。」

當然,最後一朵「金腰帶」留給了韓琦自己。

諸位猜,之後的故事怎麼發展?你們聽了一定和我一樣大吃一驚。十餘年後,設簪花宴的韓琦果然拜相;二十餘年後,陳升之與王安石拜相;三十年後,王珪也拜相。真的應驗了戴「金腰帶」者、可以當宰相的傳說。

韓琦設簪花宴的故事被許多人傳誦,還有好幾位畫家將這個故事畫下來,題為《四相簪花圖》。今天,如果您到揚州瘦西湖旅遊,還可以在湖略看到一組「四相簪花」的雕塑。

武俠小說大師金庸先生寫的《鹿鼎記》,也將「四相簪花」的故事寫入小說里。

話說韋小寶以欽差大臣的身份,巡視揚州,衣錦還鄉。這一日,揚州知府吳之榮設宴,為欽差大臣韋小寶接風洗塵。宴席設在揚州一處芍葯圃,吳之榮先請韋小寶賞花。布政司慕天顏摘了一朵碗口大的芍葯花,雙手呈給韋小寶。

慕天顏:「請大人將這朵花插在帽上,卑職有個故事說給大人聽。」

韋小寶接過花來,插在帽上。

韋小寶:「這花戴著倒是不錯,你說說吧。」

慕天顏:「恭喜大人,這芍葯有個名稱,叫作『金腰帶』,乃是十分罕見的名種。古書上記載,見到這『金腰帶』的人,日後會做宰相的。」

韋小寶:「哪有這么准?你怕不是在逗我吧?」

慕天顏聽了,便向韋小寶講了北宋的四相簪花宴。韋小寶聽得心花怒放。只是此人不學無術,不知心裡會不會奇怪:怎麼大男人頭上也簪一朵花,就好像麗春院的姑娘。

不過,對宋朝的男子來說,簪花確實是一種時尚。不但士大夫、平民百姓喜歡簪花,有時候,就連皇帝也會簪花。

北宋元豐年間,神宗皇帝游覽皇家林苑「金明池」,剛好洛陽進獻了一朵牡丹花,大如臉盆,神宗便在頭上戴了這朵牡丹花。南宋淳熙年間的元旦,宋孝宗給太上皇宋高宗祝壽,自皇帝、群臣,至禁衛、吏卒,頭上都簪花,詩人楊萬里將這一盛況寫入詩歌里:「春色何須羯鼓催,君王元日領春回。牡丹芍葯薔薇朵,都向千官帽上開。」楊萬里文筆好,將百官簪花形容為「春色在官帽上綻放」。

要我說啊,宋朝流行的簪花時尚,就是綻放在宋人發梢的一抹春色啊。

Ⅵ 潯浦女四年級作文400個字

潯埔女是與惠安女、湄洲女齊名的福建三大漁女之—。
潯浦女生活在福建泉州豐澤區東海鎮的潯埔村,勤勞,美麗,至今還保留母系社會的走婚習俗,常年裝飾美麗的頭飾,住都獨一無二的特色房子(用牡蠣殼建造的房子),是民俗文化的寶庫。
潯埔女的服飾獨特,別具一格。她們身穿褐色的衣服,下穿黑布褲,頭發盤到腦後,綰成一個圓髻,用鮮花串成花環,俗稱「簪花圍」,簪戴在綰髻四周,中間插一根象牙筷子。她們挑著海鮮到泉州沿街叫賣。
以鮮花簪首作為一種民俗事象,早在漢代已經出現。四川成都楊子山西漢墓出土的女俑,就在發髻正中插一朵碩大的菊花,菊花兩旁還依附數朵小花。漢代以後,簪花之俗在婦女中歷久不衰,所簪之花大多為時令鮮花 。
除了婦女簪花,唐朝已有男子簪花的現象,到了宋朝已日益普遍,而且還成為某些典禮的儀節。《宋史·輿服志》載:「中興,郊祀,明堂禮畢回鑾,臣僚及扈從並簪花,恭謝日亦如之。」可見當時參加重要典禮的百官及隨侍人員都要簪花。在民間婚儀中,按照宋朝婚俗,新郎可以「戴花一兩枝,勝一兩枚。」勝即花勝,古代的一種首飾。宋朝朝廷宴會,「嘗以春秋之季仲及聖節、郊祀、籍田禮畢,巡幸還所至設宴,惟從官預,謂之曲宴。」皇帝要給群臣賜花,由中使為之插戴。朋友之間的便宴也可以簪花。如果遇到國家大災之年、瘟疫、忌辰等,則不可以簪花。

熱點內容
櫻花筆斷水 發布:2025-02-10 23:13:50 瀏覽:533
怎樣的鮮花填空 發布:2025-02-10 23:13:49 瀏覽:539
蓮子百合銀耳粥 發布:2025-02-10 23:13:14 瀏覽:261
吸狗味綠植 發布:2025-02-10 23:13:12 瀏覽:105
插花的創作步驟 發布:2025-02-10 23:08:06 瀏覽:686
紫羅蘭標網 發布:2025-02-10 23:08:05 瀏覽:674
初級花藝師等級考試 發布:2025-02-10 22:56:52 瀏覽:760
錢鮮花圖片大全集 發布:2025-02-10 22:52:59 瀏覽:445
廣西橫縣茉莉花出口 發布:2025-02-10 22:49:56 瀏覽:929
喪事鮮花花籃圖片大全 發布:2025-02-10 22:46:53 瀏覽: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