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兒鮮花
① 美麗寶坻,我的夢作文
我的家鄉位於天津市寶坻區, 對於天津市大家應該是多少都聽過, 但對於寶坻很 多人可能就知之甚少了。天津是個直轄市,以其天津「三絕」 (狗不理包子、十 八街麻花和耳朵眼炸糕) 尤為出名, 實實在在算是個吃美食的好去處。 寶坻有什 么呢?能說的其實真是屈指可數。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寶坻人,對它還是有很深很深的感情的,俗話說 落葉歸根, 我想這就是一種對家鄉的歸屬感吧! 總有一種幸福縈繞在心頭, 總有 一種自豪奔涌在胸間, 無論是在天南海北, 無論是在異地他鄉, 揮之不去的是你 啊,魂牽夢繞的也是你——寶坻,我美麗的家鄉。
你歷史悠久,資源豐富。寶坻金代置縣,至今已有千餘年的歷史。自古以 來,寶坻車船輻輳 , 商賈雲集 , 物阜民豐 , 明清時就是京東八邑之首,被譽為「京 東大邑」 , 並享有「京東第一集」之美譽。說道寶坻,它可是有一定的歷史背景 的,諧音是「寶地」,他的來源據說是 金大定十二年(1172) ,金國將新倉鎮升 格為縣, 「析香河東偏鄉閭萬五千家為縣, 以榷鹽歲入國用, 方之天下及至十一。 謂鹽乃國之寶,取如坻如京之意,命之曰寶坻,列為上縣,著於版籍(《寶坻縣 志》 ) 」 。當時寶坻物產豐饒、經濟繁榮,既是魚米之鄉,又是鹽業重地,鹽為國 寶, 此為 「寶」 字來歷。 新倉鎮 (即現在的寶坻老城區) 地勢高闊, 再取 《詩經》 中「如坻如京」的「坻(/chi,水中高地) 」字,遂成「寶坻」縣名。後來,乾 隆皇帝游歷到此, 看到此名脫口說出了寶坻 (√di ) 二字, 此後便成了金口玉言。 你鍾靈毓秀, 人文薈萃。 早在元代就有一位中國歷史上傑出的雕塑大師劉元, 他的出現使元代的雕塑藝術達到了峰巔。 一生雕塑眾多佛像, 至今山西晉城仍有 劉元雕塑的廿八星宿像。 寶坻文化底蘊濃厚, 是評劇和京東大鼓的發源地。 寶坻 名人輩出,甘甜的潮白河水養育了尚河玉、劉小樓、馬季、趙麗蓉、劉文斌、馬 印春、 董湘昆等著名藝術家, 培育了侯雋、 邢燕子等一代知青名人。 寶坻城中石 幢鎮壓惡龍的動人傳說,南仁垺關於楊六郎與大刀王懷女那頗具浪漫色彩的故 事,破碌碡、歇馬台、打扮庄等村莊名稱的來源,秦城中奔跑的金馬駒等等,無 不讓人心馳神往。
② 在雪梅中在詩人筆下雪勝梅梅勝雪詩人要藉此要表達什麼樣的人生哲理呢
讀了雪梅這首詩,我們可以悟出這樣一個哲理:一個人應看到自己的長處,也要看到別人的長處,還要看到自己不如別人的地方。
雪梅中蘊含哲理的詩句: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雪梅》 年代: 宋 作者: 盧梅坡
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擱筆費評章。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梅花和雪花都認為各自占盡了春色,誰也不肯服輸。難壞了詩人,難寫評判文章。 說句公道話,梅花須遜讓雪花三分晶瑩潔白,雪花卻輸給梅花一段清香。
注釋 ①盧梅坡,宋詩人。生卒年不詳。「梅坡」不是他的名字,而是他自號為梅坡。 ②降(xiáng),服輸。 ③騷人:詩人。 ④閣筆:放下筆。閣,同「擱」放下。評章,評議的文章,這里指評議梅與雪的高下。
【賞析】 古今不少詩人往往把雪、梅並寫。雪因梅,透露出春的信息,梅因雪更顯出高尚的品格。如毛澤東《卜運算元詠梅》中就曾寫道:「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雪、梅都成了報春的使者、冬去春來的象徵。但在詩人盧梅坡的筆下,二者卻為爭春發生了「磨擦」,都認為各自占盡了春色,裝點了春光,而且誰也不肯相讓。這種寫法,實在是新穎別致,出人意料,難怪詩人無法判個高低。詩的後兩句巧妙地托出二者的長處與不足:梅不如雪白,雪沒有梅香,回答了「騷人閣筆費評章」的原因,也道出了雪、梅各執一端的根據。讀完全詩,我們似乎可以看出作者寫這首詩是意在言外的:借雪梅的爭春,告誡我們人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才是正理。這首詩既有情趣,也有理趣,值得詠思。 鑒賞 這是宋代詩人盧梅坡詠物言志的一首七言絕句。詩人通過對「梅」「雪」的評論,在比較中巧妙地寫出各自的特色,並寓理於其中。
「梅雪爭春未肯降」,這句是寫梅雪在「爭春」上互不相讓。因為梅花在冬末春初開放,香氣飄散,給人以一種春天不久要來臨的感覺;而白雪幾經降落,也意味著春天不遠了。「未肯降」即不肯認輸。 「騷人擱筆費平章」,這是指詩人要評價梅雪誰是報春使者,也需要放下手中筆,好好地權衡一番。「騷人」,即詩人:「擱」,放下:「平章」,評論。 一、二句意思:梅花和白雪相互爭春,彼此各不相讓,誰也不肯認輸,連詩人要評論它們二者的高下,也需要擱下筆來好好地想一想,煞費一番心思了。 「梅須遜雪三分白」,這句作者從顏色角度來寫,梅不如雪那樣潔白。「三分」以實寫虛,是「少許」的'意思。這是梅的短處,恰是雪的長處。「遜」,遜色、差一點。
「雪卻輸梅一段香」,這句作者從氣味角度來寫,雪當然不具備梅花的香味。這是雪的短處,恰是梅的長處。「輸」,這里作「差」講。 三、四句意思:(看來)梅花在白的俏麗上要比雪差三分,而白雪在芳香上,卻要輸給梅花一段了。 一「色」一「香」,一「長」一「短」,堪稱神思巧運:「騷人擱筆費平章」的難題,作者輕輕巧巧一筆即「蓋棺」——其實是既「蓋」又未「蓋」,因為「色」與「香」是兩個不同的角度啊! 對於詠物言志的詩,我們要從物中獲得啟示,聯想到社會生活中的類似現象(即「由此及彼」)。讀了這首詩,我們可以悟出這樣一個哲理:一個人應看到自己的長處,也要看到別人的長處,還要看到自己不如別人的地方。
③ 葬禮上佩戴鮮花的歷史
在英國,婚禮一般是在周六的下午,在教堂或登記處舉行。教堂本來是為基督徒設立的,但在教堂結婚也是傳統的方式。新娘穿著白色的禮服,戴著面紗,拿著花。新郎穿著西裝,等在教堂的聖壇。
當新娘到達時,風琴開始演奏結婚進行曲,在音樂中,新娘的父親帶著他的女兒走過長廊,然後把新娘的手交到新郎手裡,於是婚禮開始了。儀式的重要部分當然是交換結婚戒指,當這對新人結婚時,他們在教堂簽署結婚登記證,然後他們穿過教堂來到院子里。在院子里他們的朋友和家人向他們扔大米和五彩紙屑,向他們祝福。
婚禮後的宴會稱為招待會,通常是一個有三道菜的晚餐,加上許多含酒精的飲料。在第三道菜或甜點之後,主人開始發言了。新娘的父親(他支付婚禮的費用)通常講他的女兒以及他初次遇見女婿的情況。儐相的發言總是說新郎多麼出色。最後新郎發言,他通常會表示對新娘下嫁與他的感激之情。這些發言有時會很長,常常會提到相關人士的長篇故事。發言的原意是越幽默越好,但是根據酒精消耗量的大小,發言常常會變得比較放肆。在發言結束後,通常會有樂隊演奏伴舞或者迪斯科助興,直到每個人都累趴下。通常新人會第二天一早出發去渡蜜月。
婚禮並不便宜,如上所述,新娘的父親通常會買單。當然,客人們為新人買一件禮物是很普遍的,也許是一個微波爐,或者一個去夏威夷兩周的假期。近來,新人們會列一份清單,註明他們想要的東西,客人會根據各自的情況從清單里選送。
英國有三種婚禮:英國國教婚禮、天主教婚禮以及世俗婚禮,即非宗教儀式婚禮。由於信仰不同,這三種婚禮有不同的要求和習俗。這里主要介紹英國國教婚禮。
英國國教也稱為聖公會,1533年,亨利八世禁止英格蘭教會向羅馬教廷繳納歲貢。次年,他又促使國會通過《至尊法案》,規定英格蘭教會不再受制於羅馬教皇而以英國國王為英格蘭教會的最高元首,並將英格蘭教會立為國教。其後,這項運動又得到英國國王愛德華六世(1537——1553)的支持。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1533——1603)則宣布女王為國教惟一最高領袖。教會雖在組織制度和儀式等方面仍保留了天主教的舊制,但在教義上已具備了一些新教的。
這里有篇文章:燕兒和老安是在上海相識相愛又在廣州共續生活的,故事還挺浪漫,可以用有緣千里一線牽來概括。總之這中國新娘和英國新郎終於決定走進美麗的圍城。入城儀式當然不能輕慢。為了照顧雙方的家人朋友,婚禮要舉行兩場,兩地各辦一場。第一場在英國。於是我帶著無數對英國的幻想和推測,從法國坐完了兩趟飛機再乘車深入英倫腹地,來到一個叫Barnsley的地方。這里略有山巒,到處是碧綠的草地或樹林,錯落著深棕色的磚牆別墅。房子周圍總有精心修飾的花草。對於我這個初到英論的遊客,但眼前的景緻賞心悅目到心曠神怡。當然,這次的主題還是婚禮。言歸正轉。
國內的婚禮圖的是熱鬧,通行的做法是廣邀親朋好友,張燈結綵喧囂一片,大鬧至少三天三夜才善罷甘休。籌備當然更是大費周折。相比之下,英國式的婚禮少了那種盛氣,但輕松而溫馨。
這么重要的儀式當然不能沒有準備,新郎的家人也忙活了大半年。大到宴會廳小到胸花,件件都是反復斟酌,精心挑選。婚禮前的晚上,新郎給我們介紹了婚禮的具體過程,列了清楚的時間表,一切精確到分鍾。英國人的嚴謹和時間觀念可見一斑。
照英國的規矩,結婚當天新郎新娘在儀式之前是不能見面的。新娘的父親挽著女兒緩緩走進禮堂,把手交到新郎的手裡才算兩人新的開始。所以婚禮前夜新郎只能住到酒店,直到第二天儀式開始。看不見他做什麼,估計更是坐立不安,才用電話不時遠程監控我們的進度。
如平時一樣地起了床,吃過早飯。10點15分出發,驅車15分鍾到發廊做頭發。小鎮的發廊只有一間木質裝修的大廳,最醒目的是中間柔軟的紅色沙發。看上去寬敞而舒適,更象誰家的客廳。客人可以喝到暖暖的咖啡或茶。只有進門小小的個櫃台和四角的鏡子和理發椅告訴你這里是發廊。發型師小姐嫻熟地讓每根頭發各就各位,再帶上新娘的金冠。在預計的半小時之內完成,非常准時。完全沒有國內的滿頭發膠和鮮花,新娘看上去高貴而現代,漂亮極了。11點鍾回家化妝換衣服吃午飯,一切必須在2點15分前完成。12點鍾是午飯時間,三明治和奶茶。午飯時婚禮用的鮮花准時送到。一陣小小的忙亂之後,2點15分出發,到婚禮會場。車程預計30分鍾。路況很好,我們提早到達,但不能進場,只能在路邊等著。
婚禮在當地最大的酒店舉行,沒有任何宗教色彩,司儀是當地政府的Register,應該相當於我們的民政部門吧。沒有時間細細探究,但仍然看得出這個酒店由從前的豪宅改建,四面有大而雅緻的英式花園。在攝像機的跟隨下,我們陪新娘走進酒店,新娘在入口擺了幾個幸福的造型,今天的攝影師看上去很專業。
一進去,新娘和隨行的新郎的母親就被領進禮堂旁邊的小廳,照計劃上看,是Register例行公事要提問做記錄。我們只能在門外靜靜地等待。很快,所有人面帶笑容地出來了。我們分頭進會場,婚禮要開始了。身為伴娘的我隨新郎的母親從側門進禮堂,坐在左手第一排,這是規矩。邊廳里問了什麼問題,燕兒的回答是什麼,對我來說也是個迷。
我還來不及坐定看看四周情況,婚禮進行曲就響起。3點正,婚禮開始。正門打開,新娘身著象牙色的婚紗隆重出場,輕輕含笑,緩緩點步,頭紗在身後微微飄起。新郎滿面激動開心的笑容,接過新娘的雙手。所有人的目光這時才轉移到司儀。和法國由當地行政長官親自主持的風俗不同,司儀是一位年輕女士,前台左邊還有一位同來的書記員。
司儀的開場白相信大家在類似的電影片段里都見過了。需要補課的拜託看一遍電影《四個婚禮一個葬禮》。但需要伴娘念一首詩對我倒是新鮮事。前一晚的臨陣磨槍沒有白費,還算圓滿完成任務。原以為自己第一次念英語詩還是班門弄斧,在這么多英國人面前念一定緊張得喘不過氣來,卻居然一點都沒有怯場。倒是站在一個有利的角度,發現新郎新娘激動而緊張,覺得有一點感動。婚禮繼續進行,老安和燕兒先後都說了「我願意」,跟著司儀當眾宣布了今後相守相偕,矢志不渝的誓約,然後在婚書上簽字。坐在身邊的新郎母親已經感動得雙目含淚了。而我這時才有機會偷偷看了看來賓的情況。大約二三十個人,身著禮服,除了小孩,都專注地看著主席台,見證了這對新人新的起點。可以想像他們這時和新郎新娘一樣幸福。
交換戒指之後,大家都積極為新人搶下這歷史的鏡頭。當然少不了輪流合影。一個小時後,儀式就都結束了。司儀和她的書記員離開,其他人則轉移到一間半露天的餐廳,開始淺酌合影。這時我才有機會接觸今天的其他來賓。作為到場的唯一女方賓客和遠道而來中國客人,我受到了他們特殊的照顧。新郎的母親先後給我介紹了這些來賓。他們都是新郎的親戚和多年老友,有老有少,還有新郎的小學老師,當然因為她是新郎母親的多年好友。
這時候攝影師成了主持者。他組織我們輪流分批和新郎新娘在花園里擺造型合影。然後我們一起把彩碎拋向天空。這是對新人的祝福。英國還沒有轉暖,不時有凜人的寒風。新人必須繼續拍外景照片,我們則縮回溫暖的餐廳聊天。和英國人享有的「冷漠高傲」的名聲完全不同,這里的人友好而好客。我還和新郎8歲的大侄子結下了短暫的友誼。
英國人的晚飯時間相對法國來說較早,婚宴也不例外。小憩之後,六點半我們就進入飯廳,開始准備用餐。對於咱中國人來說,這一頓的菜單當然重要,但這不是我要說的重點。晚餐還需要一個主持人,現在是伴郎。開始用餐前,照例新郎發言。現在氣氛就輕松多了,新郎自由發揮,沒有定式。老安的發言簡單實在,是我喜歡的風格。然後伴郎也要發言。今天的伴郎是老安的弟弟。他要宣讀別人寄來的賀卡。新郎新娘當眾打開收到的禮物,還分發禮物。晚宴的另一個亮點是切結婚蛋糕。在吃完晚飯喝咖啡的時候,新郎新娘手執手共同切下第一刀,旁邊的小朋友們早就急不可耐了,這當然是抓搶鏡頭的好機會。
晚飯後,有些客人先告辭走了。留下的人就開始跳舞狂歡。背景音樂是70年代的YMCA之類。一家人坐在一堆,又唱又跳。那時的我已經累得不行了,只是覺得非常的溫馨。第二天一大早去機場,匆匆結束了這次英國之行。對這個地方我的了解還很少。只知道這樣的婚禮很簡單,但有餘味,很香。
基督教
葬禮簡介:
基督教葬禮由牧師或神父主持,在墓穴周圍舉行禱告願死者安息升入天堂。有時候前半部分在教堂舉行。天主教還為死者舉行追思彌撒等。基督教和西方傳統葬禮的主要色調為黑色。
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認為應盡快舉行簡單的土葬,有「亡人奔土如奔金」之說。一般在死亡三天內舉行。由死者親人或其他穆斯林用水清洗屍體後以白布包裹。為死者行站禮祈禱。之後運往墓地土葬,屍體面朝聖地麥加天房(克爾白)方向,無棺材或陪葬品。整個葬禮過程中要求參與者節哀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