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者鮮花谷夫妻
⑴ 央視朗讀者第九期主題觀後感
央視朗讀者第九期主題觀後感(通用5篇)
身處在信息碎片化的時代,人們不再有、也不願花那麼多的時間和精力去靜靜品味文字的魅力和力量。央視推出的大型文化節目朗讀者,讓觀眾感覺到了,不一樣的感覺,下面我整理一些央視朗讀者第九期主題觀後感,希望大家認真閱讀!
央視朗讀者第九期主題觀後感 篇1
董卿擔任製作人的新節目《朗讀者》,更新了三期,看得一發不可收拾。個人覺得《朗讀者》的現實意義要勝過《詩詞大會》和《見字如面》的。
暫且不比較其製作和文化底蘊嘉賓陣容,單說對普通國民的文化影響,《朗讀者》的熱播帶起的新一輪全民看書熱潮,讓看書成為一件時尚的事情,重新找回大家對讀書對文字的熱情,這太有意義了。
有人說這節目更像董卿訪談錄 ,我反而覺得正是董卿和每位朗讀者的對話這個環節讓整個節目異常加分。節目最動人的是每篇朗讀的文字背後的所蘊含的情感故事。每一篇朗讀文章,都有與之相關的朗讀人的談話和背景介紹。
朗讀者,重點除了朗讀,意義更在「者」。這些人里有德藝雙馨的表演工作者,有演員,有模特,有作家,有編劇,有翻譯家,有醫生,更有普通人。
就好像你讀書 一定要先了解作者,了解他的人生經歷 ,才能更懂得他文字的內涵和他要表達的意義。
聽朗讀也一樣,為什麼他們選這篇?不同的文字之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義 。就像奶奶對於徐靜蕾,父親對於鄭淵潔 ,女兒對於張梓琳一樣。
有人在這節目中看到了董卿的胸藏文墨虛若谷,腹有詩書氣自華。有人在這節目里看到了走心的文字體驗和節目製作。我覺得在這個節目里更帶給了我們很多閱讀的選擇。
看看朗讀者們朗讀的書目和提到的作家,再也不用擔心找不到好書讀了。
央視朗讀者第九期主題觀後感 篇2
《朗讀者》在CCTV-1黃金檔首播,一檔純文化節目,受到意料之外的全民關注。節目首播後,各方好評不斷,豆瓣評分高達9.5,微博榜單持續上榜三小時,張梓琳、許淵沖等嘉賓紛紛登上微博熱搜,翻譯家許淵沖先生的書也上了當當的熱搜,火熱程度可見一斑。
《朗讀者》是董卿作為製作人的首秀。從《中國詩詞大會》到《朗讀者》,彷彿是董卿走下春晚舞台的一個轉身,讓觀眾領受到了她規矩之外的別樣風采,溫婉莊重包裹的是一股強烈的個性,一瞬間鮮活起來。這也同樣是《朗讀者》帶給觀眾的感受,無論是企業家、世界小姐、大明星、大學者、醫生和普通人,他們雖各有身份之別、建樹之差,但都有著同樣濃度的性情之真。 一對平凡的夫婦上台念情詩,丈夫為妻子的願望種下滿谷鮮花,更讓人擊節贊嘆的是丈夫遇到妻子後的所有荒唐舉動。
妻子說,如果當年我有一萬個結婚對象可以選擇,他也只排在一萬名之外,卻被丈夫先通知了所有親朋好友結婚的消息,收了禮金後再求婚的破釜沉舟之勢反攻,妻子說更打動人的是那一往無前的勇氣。從此一生,丈夫偕著妻子,以開闊的胸襟踐行了「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的古諺。
央視朗讀者第九期主題觀後感 篇3
《朗讀者》是董卿從主持人到製作人的轉型之作,她坦言這檔節目對她來說是一次難度極大的挑戰,朗讀的文章必然是溫暖的,有態度的,具有撞擊靈魂的力量;嘉賓的標准更不是一般綜藝節目和娛樂節目的要求,「朗讀者」要有豐富的閱歷、動人的人生故事和真誠的情緒感染力。
在已經結束的前幾期《朗讀者》錄制中,很多參與嘉賓的動情朗讀讓全場震撼,斯琴高娃朗讀賈平凹《寫給母親》,更是讓董卿當場淚奔。「文字的背後是情感的承載,而朗讀就是用最美、最直接的方式來表達情感、傳遞愛」,董卿希望《朗讀者》能夠像一雙溫柔的手,輕輕推動人心相互靠近。
著名作家劉震雲也參加了《朗讀者》的錄制,帶有口音的他成為朗讀者中的「另類」。董卿說她說服劉震雲來參加這個節目,是因為兩個真誠的人最真誠的交流,「朗讀的技巧、字正腔圓並非這個節目最想展現的,換句話說技巧不是節目的核心,真情實感才是節目最打動觀眾的地方。」
真情實感是《朗讀者》要傳遞的價值,文字的背後是真實的故事、真實的情感、真實的表達。所以,也會有平凡人帶著動人的故事來到這個舞台。四川成都金堂縣有一個1200畝的鮮花山谷,那裡一年四季花開不敗。這個鮮花山谷是一個丈夫對妻子的承諾。為了實現她想擁有一個花園的夢想,丈夫傾盡所有用十年時間打造出了這樣一個浪漫的花海。這對夫妻被邀請參加《朗讀者》的錄制,他們用共同走過的26年人生路,詮釋著相濡以沫的浪漫情感。
央視朗讀者第九期主題觀後感 篇4
這是第一期,也是我和《朗讀者》的第一次"遇見"。就像董卿阿姨在節目開始的時候說的那樣,有時候,就算遇見也沒有什麼印象,有的"遇見"卻會從此改變我們的生命。這改變生命的"遇見",濮存昕就經歷過。他小時候是一個殘疾孩子,被同學們嫌棄,體育課上跑步的時候,也沒人願意和他一組。同學們甚至還給他起了個綽號——"濮瘸子"。我想,那時候的他心中肯定受到了極大的傷害。幸運的是,他遇見了榮國威榮大夫,榮大夫為他做了整形手術,那是他生命中的轉折點,他從此可以和正常的孩子一樣了!可以跑、可以跳了!這對榮大夫來說,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手術,是他做的許許多多手術中的一個,也許他對此毫無印象。但對濮存昕來說,這是他生活中最美的"遇見"。他朗誦了老舍散文《宗月大師》節選,內容講的是老舍對曾經將自己領進學堂的.劉大叔的感恩之情。我想:我也會對幫助過我的人心存感激。
還有蔣勵,他和他的三個同事都曾擔任過"無國界醫生",在戰亂和災難中救死扶傷,平均每天接受四十個新生嬰兒,在工作中,他們隨時"遇見"生死。《答案在風中飄揚》讓我們明白平靜的生活多麼值得珍惜。柳傳志"遇見"失敗,許淵沖"遇見"古今中外文化的碰撞……
遇見,是多麼美好,願我們一生中,都擁有無數次美好的"遇見"。
央視朗讀者第九期主題觀後感 篇5
幾乎所有優秀的作品,都是從當下社會現狀以及情緒的投射。這是個追求「快快快」的信息爆炸社會,精神綳得夠緊,壓力總是很大,時間過得太快。文化類節目的悄然回暖,呼應著國民價值觀念以及生活方式的升級,滿足了大眾對於知識、審美、情感的多重高階需求,緩解了在信息碎片化時代的「文化焦慮」。
《朗讀者》以個人成長、情感體驗、背景故事與傳世佳作相結合的方式,選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實的情感讀出文字背後的價值,展現有血有肉的真實人生故事。作為一檔用文字承載情感的節目,《朗讀者》的氛圍相對安靜,節奏更為舒緩,和追求刺激、熱鬧的「快消內容」截然不同,恰恰會滿足受眾在疲憊的忙碌之後回歸內心寧靜的慾望,感受朗讀傳達的力量。
《朗讀者》不是一檔讀書節目,而是用文字抵達情感,從每個人真摯的人生故事出發,分享親情、友情、愛情。這些人世間共通的情感,會幫助觀眾去了解和理解朗誦文字背後蘊含的寬度、厚度、濃度,遍嘗人生百味。
節目每期以一個充滿寓意的主題詞作為核心線索,有關「遇見」,有關「選擇」,有關「陪伴」,有關「眼淚」……名人和素人同台,分別朗讀一段曾經打動自己,激勵自己甚至改變自己的文字。它可以是一篇散文、一首詩、或者是一封家信,甚至是一段電影戲劇劇本。聆聽一段安靜的訴說,就彷彿路過一段人生。這些故事看似關於別人,其實映照著最為普世的情感。
一整季串聯起不同的人生關鍵詞。《朗讀者》還原著電視人的初心,希望節目帶來的觸動能溪流汩汩地從觀眾心靈流淌開來,在沉澱的甜美和安寧中,找尋自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