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店知識 » 永春鮮花禮儀

永春鮮花禮儀

發布時間: 2023-07-09 13:03:24

㈠ 永春訂婚風俗

訂婚禮俗記要
訂婚又稱「文定」,昔稱「納吉」及「納徵」,訂婚雖然不像結婚般繁復,但傳統習俗仍非常重視,男女雙方均需准備若干禮品,其過程如下:

·新郎先在家行完家祭,而後與媒人同乘一車前往女方家迎娶。下了車,進了門,紅包可跑不掉哦!
(一)貢禮官:俗稱「押箱先生」,專門負責送禮行聘事宜。貢禮官必須控制人數(湊成雙數)、車輛(六輛或十二輛)、聘金(雙數且用紅紙包裝妥當)、六件禮。
(二)家祭:出發前往女方家納采之前,男方先行在家行祭祖儀式,這時將納采所用之「盒仔餅」或大餅,上香祭告列祖列宋,將前往某處女方家下聘,請示列祖列宗保佑這段姻椽美滿幸福。
(三)出發:行完家祭後,貢禮官負責將所有聘禮搬上車,新郎與媒人同乘一事,前往女家。
(四)紅包:出發前貢禮宮除了打理人數、車數、聘禮外,也得提醒新郎多准備紅包。如:前來開新郎車門的舅爹、「壓桌」、六名隨去的親人都需備有新娘見面禮、捧洗臉水的女方新友、媒婆禮。
· 訂下終身後如何下聘
「吃米香,嫁好婿」,六禮中要有米香餅。
·為什麼要准備四色糖呢?
是象徵新人甜甜蜜蜜,白頭到老的意思。
聘禮不僅代表男方報答女方家長的心意,感謝女方家含辛茹苦撫養即將過門的新嫁娘,同時也代表了男方的面子。所以大多數都願意添置得風風光光、體體面面,而且每件聘禮也都包含了討吉利、增圓滿的象徵意義。
聘禮通常分簡單的六件禮或講究的十二件禮,聘禮的多寡依照個人的預算安排,同時不妨托媒人向女方家長請教,詢問女方意見,做個兩全其美的排場。
·男婚女嫁正式登場
霹哩叭啦!鞭炮聲響起,男方迎娶的人到啦!當天要進行祭祖、奉茶,直到戴上牽手到白頭的戒指後才算禮成。
·大禮過後,女方如何回禮?
中國人一向講究「禮尚往來」,在男方過大禮後,女方自然也要備回禮,可不能讓男方空手而歸啊。

漢族--婚俗

過去漢族青年的婚姻多由父母包辦,大都是父母從小就給訂了婚,有的還指腹為婚,即孩子還未出生,雙方父母就為他們確立婚姻關系。
同姓不婚:即同一姓之男女不相嫁娶,始於西周初期,是周民族實行族外婚時遺留下的規定。春秋時,人們同姓婚會造成後代畸型及不育已有進一步認識,但同姓婚配仍在貴族中時有發生。戰國後,以氏為姓,漢代以後,姓氏不分,因而同姓不婚多有不禁。至唐代,對同姓婚又循古制,予以禁止。宋、元一宗唐律,同姓為婚乾杖而離之。明、清時地域更大,人口眾多,早成為以地域為基礎的社會,取代了原先以血緣為基礎的氏族。故《明律例》與《清律例》均分同姓、同宗為二,中表面規定兩者皆禁止通婚,實際同姓而不同宗也可以結婚。清末冊律,將同姓不婚與親屬不婚合並,只禁止同宗結婚。
訂婚前要請媒人到女家去求婚。訂婚時,由男方給女方一些財物作「訂禮」,結婚時女方也要帶給男家很多財物,叫「陪嫁」。
舉行婚禮那天,新郎要坐上禮車或花轎,到女家去"迎親",禮車或花轎前邊有樂隊。新娘被迎進男家後,要參拜天地和父母。禮畢,新婚夫妻入洞房。這時男家設宴款待前來賀喜的親朋。有的地方還有鬧洞房、聽壁腳的習慣。
查日子:漢族婚姻風俗。又稱報日子。流行於廣西多數縣鄉。農村議婚訂婚的一個步驟。男女青年相識了解後,稟告父母,托媒溝通,男方給女方送彩禮,然後定婚期。
舊時多先請算命先生排「八字」,如命相相合才進行。有些地方雙方家長相會為子女訂婚。如全州縣一帶,雙方意見一致後,媒人代男方送酒肉衣料給女方,約定日期陪同女方家長和舅舅到男家相會,男方設宴款待。小夥子執壺斟酒,先敬女方舅舅後敬自家舅舅,然後先客後主依序敬酒。雙方商定婚期,訂婚告成。爾後男女送女方重禮、聘金,女方准備嫁妝,男方准備傢具,依期舉行婚禮。如女方催婚,便做一對糯米粑(俗稱「團圓粑」)送到男家,男方心領神會,盛情款待並請左鄰右舍陪客。一般均尊重女方倡議將婚期提前。
賀郎歌:漢族婚姻風俗,流行於桂東北興安縣一帶。拜堂、晚宴後,親友簇擁新郎於正廳,唱賀郎歌。即興現編賀詞,也有戲謔、詼諧之詞。親友唱一首,新郎飲一杯酒。唱到半夜,送新郎入洞房。女歌手閉門以待,男女對唱《開門歌》,盡興方開門。進門後唱歌鬧房,由「恭賀新郎酒一杯」唱到「十杯」,新郎依次由1飲到10杯(酒力不勝者可由男歌手代飲)。然後唱《交歡酒》,新人雙雙同飲一杯。最後歌手扣門唱《扣門歌》以結束婚禮。
坐紅堂:漢族婚姻風俗,流行於桂東北全州縣一帶,男女青年結婚前夕分別在自家祭祖並接受尊長訓誡。新娘穿紅掛飾,由同班姐妹相伴,端坐堂屋細聲委婉唱《哭嫁歌》,念父母恩,敘姐妹情。姐妹們叮囑新娘過門後孝敬老人、和睦兄弟姐妹,贊新郎俊秀勤勞。當新娘訴說不如意的心事時,姐妹們多方勸慰。唱到深夜衣依依告別並贈禮品。新郎亦由同班兄弟相伴坐在自家正廳,接受長輩勤儉理家,為人處世之教。教導結束老人退堂,小夥子們說笑打諢追新郎,歡樂深夜方散。
討鑰匙:漢族婚姻風俗,流行於桂東北全州縣一帶。新娘之嫁鑰匙,由其年幼弟妹或侄男女中任「送親郎」掌管。拜堂前,新郎向送親郎送封包討鑰匙,以便拜堂後打開箱子,展示其中穀米錢物,象徵婚後五穀豐登、家庭富裕。送親郎嫌少不接,新郎多次添加。送親郎收下封包,新郎討得鑰匙後,歡歡喜喜與新娘拜堂。
看屋:漢族婚俗之一,農村議婚中的一個重要程序。又名看家門、查家。流行於廣西多數縣鄉。屆時女方和兩位稱為「陪姑」的姑娘在10多位親友的陪同下,到男女查訪家況(也有女方本人不去的)。男方設宴款待。媒人介紹議婚雙方相識。女方親友代提財禮要求,男方當時通常一概應承,並贈諸賓客「行腳錢」。次日,雙方通過媒人細議。有些地方還允許進入議婚男子內室翻箱倒櫃察真情實況,之後再通過媒人議婚。
黑房搶親:漢族婚姻風俗,流行於桂東賀縣一帶。在下程山區,新娘哭嫁兩天兩夜後,過門之日清早與女伴們同藏黑房。男女迎親隊伍到達後,新娘的兄長(或堂兄表哥)和親威中的男青年破門而入。女伴擲沙子揮竹枝抵抗。搶者力圖將女伴們拖出門外以排除干擾。如兩個搶者敗陣,則增到4人乃至10多人,直到把新娘強背出門。再由男方迎親隊中的兩個(或4個)女子輪流背新娘到郎家。搶親角逐中,男給女抹鍋煙墨,女撕男衣衫,使古搶婚遺風演變為男女青年的打鬧嬉戲。
拜堂彩語:漢族婚姻風俗,流行於廣西多數縣鄉。婚禮中的一個重要程序。常由新郎的舅舅點燃供桌上的一對喜燭,並說彩話賀喜祈福。如桂東賀縣一帶常用彩語:「龍獨光光,高照華堂,夫妻並壽,福祿成雙」、「手拿花紅丈二長,恭喜外甥娶新娘,鸞鳳和鳴添福壽,夫妻和睦百年長。」祝詞說完後,新郎新娘拜天地、祖宗,並對拜成親。
回門:舊時漢族婚姻風俗。即成婚後三、六、七、九、十日或滿月,女婿攜禮品,隨新娘返回娘家,拜蠍妻子子的父母及親屬。自親迎始的成婿之禮,至此完成。此俗起於上古,泛稱「歸寧」,為婚後回家探視父母之意。後世各地名稱不一,宋代稱「拜門」,清代北方稱「雙回門」南方稱「會親」,河北某些地區稱「喚姑爺」,杭州稱「回郎」。近代通鮑在婚後第三天,又稱「三朝回門」。此為婚事的最後一項儀式,有女兒不忘父母養育之恩賜,女婿感謝岳父母及新婚夫婦恩愛和美等意義,一般,女家皆設宴款待,新女婿入席上座,由女族尊長陪飲。新婚夫婦或當日返回,或留住數日,若留住時,則不同宿一室。

㈡ 福建人過春節時干什麼

《福建人春節習俗習慣》
春節古稱「元旦」,指新的一年開始。又叫「年節」,俗稱

《福建人春節習俗習慣》《放眼天下》
關於《放眼天下》的文章《福建人春節習俗習慣》正文開始>> 春節古稱「元旦」,指新的一年開始。又叫「年節」,俗稱「年」。
春節是福建省各族人民最為隆重、盛大的傳統節日,從時間上說,春節的核心是正月初一。民間活動主要是開正、祭祀、拜年、游樂等。
1.開 正
指除夕午夜後子時到卯時之間,擇一良辰,開啟大門,同時焚香點燭,燃放鞭炮,既表示新的一年開始,也祈求吉利和順。「開正」的時間依該年天乾地支推算,一般人家均依歷書上的記載行事。「開正」之時,天未破曉,家家戶戶燈火通明,香煙繚繞,鞭炮聲此起彼落,不絕於耳,一時間熱鬧非凡。
「開正」,在龍海,叫「開春」;在古田,叫「開年」;在沙縣,叫「接年」;而南平、邵武、順昌、光澤、連城、長汀、清流等地則稱之為「開門」或「開大門」。「開正」的儀式全省各地大同小異。在廈門,「元旦焚香紙、放爆竹、開門即閉」①。在將樂的農村,倘若是多戶人家共住一座房屋的,那麼開大門者必須是一位德高望重、子孫滿堂的長者,希望他能在新的一年中給大家帶來吉祥與福祉。寧化的一些農村,在開大門之前先放鞭炮,走遍屋內的各個房間,然後才開門。在武平,開門時全家人應在場,如有外人,不得參加;開門後即按「春牛圖」所示的財神方位叩頭。在邵武,若有人無意中被「開正」的鞭炮擊傷出血,叫「血彩」,據說是極好兆頭,這年能發大財。
現在,選擇「開正」時辰的做法基本上沒有了,一般在除夕零點新舊年之交時大放鞭炮、焰火,喜迎新歲。近幾年來,電視機普及,全省城鄉的大多人家都圍坐電視機前收看中央電視台的「春節聯歡晚會」節目。零點時,當電視中新年鍾聲響起,人們不約而同點鞭炮、放焰火,其盛況絕非昔日「開正」可比。這一新習俗在城鎮尤盛,以致於公安部門通告市民,限制焰火爆竹施放地點,規勸居民注意防火安全。本省的大城市則禁止燃放煙花爆竹,代之以錄有鞭炮響聲的錄音帶。
2.祀 神
祀神在「開正」之後,是舊時不可缺少的重要儀式。祀神主要包括祭祀天地、家神及祖先。祭祀之前,在廳堂的長案上事先擺好供品。各地的供品有所不同,一般是酒、果品(多為柑或桔)、年糕、凈茶、牲醴以及插著紅紙花的「歲飯」、鮮花。有的地方則純為素齋,「設齋果、茶、酒、歲飯拜天」②。永春還供有圓子湯,漳州還有紅糖煮線面,同安還有金針菜、龍眼乾等。泉州的許多人家把正月初九的「天公誕」移至「開正」後祭祀,供品就更講究了,備的是三牲、五果、六齋。祀神時,由家中長者主持,全家穿戴一新,先祭拜天地神明,焚香點燭,燒金紙,祈求新的一年中合家平安、萬事如意,多福多壽,即所謂「禮神祈年」。次則依長幼次第祭拜祖先。在羅源,「元旦設香案當天叩拜,謂之『啟寅』。」③也有些地方祭祀活動選在其他時間進行。在廈門,是初一中午祭祖。也有些地方祭祀活動選在其他時間進行。在廈門,是初一中午祭祖。在連城,拜祖先稱「拜圖」,初一早上由族長率本族子孫在祖廟進行。在大田,民間有初一早起喝薑茶(即糖開水中放生薑、米花)的習俗,這時應敬一杯薑茶於祖宗神位前,祭祀則在早飯之後到祖祠中進行。
祀神之後,供品多放置一天才撤,有的要保留到初五。其中果品如紅桔,要放到正月十五元霄節。在福安,廳堂長案上的香火要持續三天不斷。
在龍海,龍江上的漁戶,春節時都買連根帶葉的大捆甘蔗,用紅絲布綁在船桅桿上,祈求新年日子節節甜。甘蔗要等過了初三方可取下食用,否則據說會壞了兆頭。
現在,祀神儀式多不流行,但尚有人家設供果、點香燭,雖不無祀先之意,但也增添了節日的氣氛。
3.拜 年
拜年又稱「拜正」、「賀正」、「賀春」,是春節的重要活動之一。拜年可分為三種類型:
第一種是在自己家中,在祀神祖先之後,晚輩依次向長輩拜年。舊志中的「少長序拜」④、「卑幼以次拜其尊長」⑤即屬此類。舊時要行跪拜禮,後逐漸改為作揖鞠躬,流傳至今雖有鞠躬行禮者,但大多隻說些「拜年」、「長壽」之類的話。長輩在接受小輩的拜年之後,要賞給紅包(即壓歲錢,有的壓歲錢在除夕夜給。)或紅桔等。現在拜年的時間也有變化,由於城鎮中兒女很多是與父母分居,因此一般在初一早上帶小孩回來給父母拜年。
第二種類型是以宗族為單位,在祠堂祖廟中拜年,類似於現在的「團拜」。據(民國)《連江縣志》「禮俗」(卷19)記載:人們在拜完神、祖先後,「隨入祖廟,合族序拜,以側柏葉插桔,人領一二枚,取百事吉之義。」凡在祖廟中祭祀祖先的,祀畢均有宗族拜年之俗。現在這一類拜年已不時興。
第三種類型是親朋好友、鄰里故舊之間的拜年。(光緒)《漳州府志》「民風」(卷38)記載:「元日祭畢,無貴賤御新衣,詣親賀歲。主人出辛盤共款,行人相望於道,五日乃止」。龍海、南靖等地舊志也有相同的記載。這是給親戚拜年。拜年時,客人向主人作揖,祝主人萬事如意,合家平安,新年發財,主人也以作揖回賀。福州地區流行的回賀語是「齊發,齊發」。有的地方講究拜年的時間。在連城有句俗語,「初一祖,初二郎。初三、初四野婿郎,年初五六,有酒無肉」。說的是初一拜宗親,初二拜岳父、舅父,如果是初三、四去給岳父、舅父拜年,則是怠慢了,只能是「野婿郎」。要是初五、初六去,更是遲了,恕招待不周。帶小孩去給親戚拜年,小孩往往會得到一份「壓歲錢」,至少也有兩個紅桔,因此福州地區俗語說:「拜年拜年,沒桔也有錢」。在詔安,親友互相賀年,入門要高聲說「新正如意」,對方要回答「大家,大家」,以表示彼此皆如意。賀年要帶二枚紅桔,一些糖果之類,對方把禮品收下,紅桔奉還,以表雙方都吉利。在三明一帶,必須先到親屬中的長輩和老師家中拜年,否則有失禮儀。但去的第一家不可是姓王(諧音「亡」)、吳(諧音「無」)、對於姓桑(諧音「喪」)、賈(諧音「假」)的人家也應迴避。
學生到老師家拜年,拜見時雙手作揖,口稱「拜年」、「恭喜」,旋即退出,一般不接受款待。如果到好友家中拜年則可隨便些,主人以煙、茶、糖果、紅桔等待客。就是一般的熟人,路上相遇,也都拱手說「恭喜發財」之類的吉利話。
拜年的時間多在初一至初五,但也有例外的。馬祖島居民過了年夜,親友間就開始互相拜年。在漳平、寧化、尤溪、邵武、崇安等地,初一不外出拜年。寧化、尤溪等地的風俗是初一可到公共場所游樂,但不走家串戶。現在這些風俗多已不存。
在寧化、邵武等地,初二才開始到親友家拜年。但在霞浦的一些地方,卻忌這天賀年會親。同姓中有老人做壽的,應送壽面。過去拜壽是在正月初旬夜間進行,稱「暖壽」,現在則不拘此例。
在福安,初二是祭日,可以做諸如洗衣、劈柴之類事,但不能去做客,也不接待客人。在福清,初二為弔唁死者日,凡有新喪的人家,應為逝者設靈座,讓親友弔唁。在莆田、仙游及惠安北部的一些地方,初二為探亡日。據傳,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倭寇入侵,大肆燒殺搶掠。民族英雄戚繼光打敗倭寇之後,進山避難的百姓才在二月初二陸續返回家園,但見倭寇鐵蹄過處,屍骨相枕,滿目瘡痍。親友鄉鄰不知誰家遭了難、死了人,於是互相探望,幫助收殮親人。後世相傳,二月初二便稱為「探亡日」。後來,把這紀念日改在「小年夜」(除夕)與「大年夜」(正月初四,詳見後「除夕」條)之間的正月初二。此後年年正月初二,人們互不登門,以避「探亡」之諱。但終有諸多不便,故又約定俗成:凡初一早晨串過門、拜過年者,初二日再登門便不算犯忌。為此,初一拜年的人特別多,為的換取初二的行動自由。
舊時福州水上居民(俗稱「晝民」)有一特殊的賀年習俗:正月初二後的數日內,三五結伴的水上居民(男女老幼均有,多為中年以下女性),盛裝攜筐,至市內各街巷挨戶唱小曲賀年。受賀的人家贈以年糕、米粿等食品。水上居民無論貧富與否,每家最少要有一人參加賀年,據說這樣類似吃了百家飯,可保全家一年平安無事。所唱小曲和諧悅耳,且多與地方習俗、新年吉利有關,因此頗受青睞。
閩西客家習俗,正月初一,16歲以下的孩童都挎個布包成隊到各家各戶「打餅」,也含有賀年之意。每到一家,主人便分給一人一粒糖、一塊餅,年幼未能到者,則由兄、姐代領。
現在拜年之俗仍盛行,而且增加了「團拜」和電話拜年的新內容。「團拜」即為集體拜年。許多單位都定於新年前後的某一時間,聚會一起,互相拜賀致意,既增進友誼,又可免逐家拜訪之勞。此外,還有軍民「團拜」,軍政「團拜」的。在農村,回鄉幹部、學生也常有「團拜」之舉。電話拜年則是近幾年時興的新鮮事,主要在城鎮。新年鍾聲一響,人們便拿起電話向親朋好友賀年,既及時,又便捷。隨著私人電話的增多,電話拜年這一新習俗逐漸流行。
4.游 樂
春節的游樂活動很多,大型的游樂活動主要有舞獅、舞龍、踩高蹺、舞龍燈等,次則觀看戲劇,猜燈謎,另外還有玩四色牌、打麻將、玩牌九,聚賭為樂。
在平和、漳浦,「諸少年或裝束獅猊、八仙、竹馬等戲,踵門呼舞,鳴金擊鼓,喧鬧異常。主人勞以果物。有吉祥之家,所勞之物倍厚於常」⑥。在漳平,舊時春節期間,有三、五人臨時組合的小樂隊(其主要樂器是嗩吶,配以小鼓、小鈸),挨家挨戶吹奏吉祥的樂曲,俗稱「鼓吹達仔」。東家要放鞭炮迎送,並賞給紅包。縉紳豪富之家,甚至有舞獅隊(俗稱「打獅」)來拜年,同樣要燃放鞭炮迎送,賞紅包。舞獅隊還在大街或廣場上舞弄。在清流有在街頭或大戶人家舞獅表演的。每到一家,都大受歡迎,離開時一樣贈紅包賞彩。此外,還有人家邀請唱曲藝的到家中彈唱。有些農村,青年農民以盪鞦韆為樂。年前他們先以竹竿搭好簡易鞦韆架,從初一到十五,聚集一起,或單人,或雙人,作各式各樣的盪鞦韆比賽,觀者雲集。在明溪,春節期間也有迎神及舞龍燈、獅燈等娛樂。
在福州,舊時春節期間最為兒童們喜愛的娛樂是打「鑼鼓板」,而且大人們也玩。「鑼鼓板」的調式不少,常見的是「大板」、「小板」、「行板」。「鑼鼓板」不但自娛,而且還進行比賽。婦女們則結隊出遊,或逛街,或游西湖、白塔,也有打四色(即四色牌)、打麻將的。男人們的娛樂除聽戲、聽評話外,不是喝酒談天,便是打麻將、抽牌九。舊時玩撲克牌只是上流社會的雅事。
在閩南,春節游樂內容豐富,除了舞龍、舞獅外,還有地方戲劇、歌舞,如南音、歌仔戲、大鼓涼傘舞、車鼓弄,以及武術表演如「套宋江」等等。在詔安,還有舞鳥,即用竹篾做骨架,蒙上白布彩紙,裝飾鳥的形狀,人套在裡面表演著鳥的舞蹈。
1949年後,全省各地春節游樂更豐富多彩,除傳統的舞獅、舞龍、龍燈、旱船等等外,還有各種各樣的文藝演出、游園、舞會、體育比賽。電影院上演新影片,電視台播出精彩節目。在農村,文化體育部門也組織了許多文體活動。有的鄉與鄉、村與村之間自發組織籃球、棋類等比賽。自80年代後,有一新趨向,即春節期間農村人進城遊玩,城鎮人(尤其是城市)出去登山等。每逢春節,龍岩的登高山、蓮花山,連城的冠豸山,長汀的卧龍山,永定的北門山、東華山,尤為熱鬧,其盛況勝於重陽。福州的鼓山、泉州的清源山、崇安的武夷山更是如此。
近幾年來,流行於閩南農村的攻炮城游戲,別有情趣。所謂「炮城」,是竹竿掛起一串串排炮(大鞭炮),分別設置數處,排炮離地面八至十二米不等。攻「城」者必須用點燃的鞭炮扔向排炮,以點響排炮者為勝。「攻炮城」獎品甚為豐厚,常見的有電視機、收錄機、自行車等。獎品的等級依攻「城」的難度(即排炮離地面的高度)而定。攻「城」開始之前,每處「城」的邊上都用大紅紙標明獎品名稱。這一頗有刺激的游戲往往能吸引大批的「攻城」者和更多的觀戰者。
「攻炮城」一般在春節里進行,也有選定農閑時某一日子的。設「炮城」的村莊首先要集資購買獎品,布置場地,然後確定「攻城」時間,發出通告。「攻炮城」的這一天,附近各村的人們都早早地來到「戰場」。「攻城」者大多是青年人,他們帶來的鞭炮不是五包十包,而是一箱一箱。到來之後便選定所要攻的「城」,占據有利的地形。圍觀的群眾人山人海。當主持人宣布「攻城」開始時,戰場上各據點頓時炮聲大作,硝煙彌漫。加上觀眾的吶喊聲,整個戰場沸騰起來,極為熱鬧。「攻炮城」進行得十分激烈,從上午一直持續到晚上。有的當天不能攻下「炮城」的,第二天繼續進行。攻城者耗費「炮彈」一箱箱,一直堅持到全部「炮城」被攻下才收兵。
「攻炮城」的成績各有不同。經驗豐富者由兩人配合,一人送「炮彈」、一人「攻城」。有時,一箱鞭炮還沒有完,「城」便被攻下。他們興高采烈地扛上獎品凱旋而歸。經驗不足者盡管耗去幾箱鞭炮,卻一「城」未下。雖然如此,但也喜氣洋洋,毫無懊悔之意。
5.食 俗
福建舊俗對於正月初一的飲食十分講究,比較普遍的是吃「隔年飯」(歲飯)、線面、年糕、素食。初一早上一般不煮新飯,吃「隔年飯」討個「年年有餘」的吉利;吃線面寓意長壽;年糕寓意年年高;而用素食則與崇拜神、佛有關,以示虔誠,祈求一年平安如意。在將樂一帶流傳這樣的俗語:「一餐吃齋,四季無災;一天吃齋,災禍不來」。
各地食俗互不相同。福州地區,早餐必是線面,而且要配上兩個「太平蛋」,象徵一年中福壽綿長,太平如意。在仙游,早餐是線面和菠菜,稱「歲面」。在泉州、惠安、福鼎等地,早餐的食物中也都有線面。在漳州、龍海是吃甜壽面和紅蛋,祈求平安長壽。各地吃素食的相當普遍。在順昌,早餐吃「隔年飯」配素菜,主要是紅蘿卜(滿堂紅)、豆腐(滿足)、芥菜(長命),此外還有粉干(取須發皆白長壽之意)。南平民間初一早餐是由男人起來煮點心(長壽面),早、午兩餐素食。在崇安(今武夷山市),「早、午兩餐素食,晚設宴如除夕」⑦。建陽、邵武、將樂、建寧、大田、永安、永定、上杭、連城、漳平、武平、詔安、德化、南靖、福安等地,有很多人家吃素。尤溪民間,早餐大多素食,有線面,有整顆煮的長壽菜。有的人家還在初一的三餐多擺一副餐具,以求添丁;兒子弱冠的,則多給一份雞肉,說是能娶上好媳婦。沙縣民間早餐無論吃素吃葷,都應吃大蒜(萬事順意)、菠菜(紅頭見喜)、豆腐(滿足)。在漳浦,早餐大多吃以花生油炒的韭菜、菠菜、芹菜、豆腐;韭菜、菠菜不切,稱「長年菜」,寓齋戒與長壽之意。平和也有類似的習俗。長汀的素食中必有芹菜、大蒜、蔥、韭菜,諧音「勤、算、聰、巧」,以圖吉利。有的地方初一早上講究吃甜,除了吃年糕外,還喝甜茶。在尤溪,早餐之前喝生薑糖茶,稱吃「甜頭」。在霞浦,「無論貧富,人各食糍湯一碗,俗稱『行時』。蓋『糍』與『時』同音,取吉利意」⑧。
現在,初一吃的習俗大多仍在流行,不過素食已很少見,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餐桌上的食物更豐富,更講究了。

㈢ 泉州的風俗有哪些

1、拍胸舞

拍胸舞是泉州民間舞蹈的一大特色。拍胸舞表演者人數不拘,但都是體魄強壯的男子漢,頭上戴著圓形革箍,上身裸露,腰系綵帶,隨著《風打梨》、《三千兩金》等伴奏曲的慢、中、快三種節奏和舞步陣式跳路表演。

2、綵球舞

綵球舞又稱"踢球"、"貢球",是逢年過節、迎神賽會、婚喪喜慶等表演的民間文藝活動主要形式之一。舞蹈形式為4位妙齡少女丫"髻簪花,身著綵衣綉鞋和一位頭戴"丁香托"的丑婆,圍繞著一手持長柄綵球的男性雙手舞動的綵球,翩翩起舞。

少女、丑婆以手、肩、頭、膝捧球、托球、頂球、踢球,活潑多姿丑婆表演詼諧風趣,或以背承球,或用膝接球,或雙肩顛球,或抬腳繞球,載歌載舞,惟妙惟肖。

3、唆鑼謎

"唆鑼迷"又稱"采蓮",是泉州地區在端午節時表演的一種民間舞蹈,源於古代泉州"驅疫儺"及唐、宋宮廷"采蓮舞隊"。舞隊一般由10至幾十人組成。

4、火鼎公火鼎婆

"火鼎公火鼎婆"由3人表演:火鼎公手執橘木長煙管;火鼎婆手執大圓蒲扇;村姑身著襟衣和寬筒褲,腳穿綉花軟底布鞋,肩挑一擔用繩子扎系的木柴,屬"丫環"打扮。

公與婆抬著用長竹竿架著的大鐵鼎,鼎中火焰熊熊,隨著民間小調「十花串」等樂曲的節奏,在觀看踩街的人巷中穿行起舞,以滑稽的動作、幽默的語言同觀眾交流逗樂。村姑隨其身後,挑著柴擔,踏著舞步緊相配合。

這個舞蹈寓意是盼望日子過得興旺紅火。

5、驢子探親

驢子探親由4人表演,一對丑角打扮的老公婆身上綁著 用竹、紙裱制的"驢子",作騎驢狀;老夫牽驢,後面跟著女兒和"憨女婿"。

情節大致是老公婆因女兒婚事與親家發生爭吵,帶著女兒等騎驢要到男方家評理。舞蹈表現了這一家4口人在路上的情景:活潑、詼諧,妙趣橫生。"驢子探親"最早在清末的民間社火"妝人"表演中已出現。

6、車鼓舞

"車鼓舞"的表演形式各地差異較大。動作大多吸收戲曲科步。音樂多採用民間小調,如「車鼓調」、「四季歌」、「更鼓調」等。隊舞陣容壯觀,整齊劃一,氣氛熱烈。

7、惠安女

這是流行於泉州市惠安崇武的古老傳統的服飾。頭披鮮艷的小朵花巾,捂住雙頰下頜,只霹眼、鼻、嘴,上身穿斜襟衫,又短又狹,露出肚皮,下穿黑色寬腿褲,腰束鍛鏈,手帶銀鐲,手提竹編小籃子,這是傳統的惠東女打扮。

8、潯埔女

泉州市郊漁村婦女,有保留簪花圍的風俗。這種婦女發飾相傳是宋元時代阿拉伯人傳播的風俗。簪花圍製作簡便,花樣別致,把含苞或初放的花朵用麻絲線綴成,環繞成簪花圍,圍在發髻周邊,多至三小環,色彩相間,還插扦玉簪、銀梳等。

(3)永春鮮花禮儀擴展閱讀:

泉州的主要特產:

1、特色主食

咸飯, 蘿卜飯,芥菜飯,花菜飯,鹵肉飯,芋仔飯,壺仔飯,泉州炒飯魚仔粥,鴨仔粥,鹵面,面線糊,湖頭米粉,豆簽,浮果,粉團,豆粽,甜粽,肉粽,番薯粉粿條,澳茄粿,酸菜雞絲面,浮粿。

2、特色湯類

貢丸,魚丸(深滬水丸),元宵丸,永春白鴨湯,黑豆龍骨湯,苦菜大腸湯,馬鮫羹,墨魚梗,香菇豆豬舌湯,灌腸仔湯,石獅牛肉羹,藕段排骨湯,蘿卜排骨湯,玉米排骨湯,水豆腐湯,七彩干貝湯,肉燕湯,豬血湯

3、特色包子

水晶包,肉夾包,東方包,菜包,水煎包。

4、特色素菜

安溪水瓮菜,嫩餅菜,窖菜,德化淮山,涼拌苦瓜,辣油筍菜,蒜泥茄子,香油拌海帶。

5、特色葷菜

洪瀨雞爪,崇武魚卷,西街田螺,薑母鴨,鰻魚干燉豬腳,燜豬肘,烘豬腳,牛排(有別於西餐牛排),水門巷燉羊肉,豬血小腸,蚝(東石蚝)(潯埔蚝),清蒸金槍魚,文蛤蒸蛋,醬香花蛤,蒸油蛤,炒泥蚶,蒸苦螺,炒竹蟶,炒大頭螺,沙魚凍,芥菜炒蝦皮,十香全鴨,香芋燜鴨。

6、特色甜品

石花膏,茜草粿(仙草密),桔紅糕,綠豆餅,粕丸,麻糍(麻吉),榜舍龜,碗糕,花生湯,豆沙餅,石獅塘頭甜粿,石獅芋圓,芋餅,芋蓉(芋泥),土筍凍,柿餅,菜頭酸,糖醋蓮藕片,貢糖,椰子餅,雪拉膏,四果湯等。

㈣ 泉州市永春縣的民俗文化

泉州市永春縣歷史/民俗文化
永春山清水秀,景色宜人。福建省第二大山脈——戴雲山脈自德化南伸本縣,綿延全境。境內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以蓬壺馬跳為界,大致可分為兩部份。西北群山疊嶂,幽壑高岩,泉清樹綠;東南丘陵起伏,盆地相間,猶如珠串散布。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曾經數游永春,不禁贊道「千潯瀑布如飛練,一簇人煙似畫圖」。 東關橋
永春民風淳樸,勞動力充足,素質良好。全縣勞動力20.6萬人,占總人口的39.2%。每十萬人口中具有大學文化程度者達586人,其比例居泉州市第二位。全縣有普通師范學校、技工學校、成人中專學校各1所、職業中學4所、普通中學36所。1995年開始全縣實施九年義務教育。
永春縣是福建省著名僑鄉和港澳台胞的主要祖籍地,華僑歷史源遠流長。早在明德宣五年(公元1430年)就有人旅居南洋群島。在東南亞至今仍有「無永不開市」之說。目前旅居海外的華僑、華裔以及港澳台同胞達103萬人,足跡遍布世界40多個國家和地區。他們在僑居地與當地人民一道披荊斬棘,艱苦創業,創造了輝煌的成就;他們熱愛祖國,關心家鄉建設,為永春的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1993年11月成立的「世界永春社團聯誼會」(簡稱「世永聯」),不僅對加強海外鄉親的橫向聯系,敦睦鄉誼,合作交流,而且對該縣開展海外僑務工作,加快永春社會經濟發展,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等方面,都起了很大作用。近年來,永春發揮僑鄉優勢,積極發展外向型經濟。項目規模日趨擴大,投資領域不斷拓寬。

永春白鶴拳
拳術,又稱國術,閩南人亦叫「打拳頭」也稱功夫武術。在福建閩南一帶以及星馬、印尼等地華僑中,一談起打拳頭,常要繪聲繪色稱道:「永春白鶴拳,無燒也拉侖。」「無燒也拉侖」系閩南方言,即水不燙,也有微熱的意思。這里是用來形容永春白鶴拳的厲害。
永春白鶴拳作為南少林一達尊、二太祖、三行者(猴拳)、四羅漢、五白鶴、五大拳種中最年輕的拳種,之所以能夠蓬勃發展,歷久不衰,是有它的歷史淵源,健身作用和技擊價值的,它以悠久的歷史,獨特風格,朴實又豐富的內涵,辯證而富哲理的技法而盛行於世.,永春白鶴拳是一個具有多項內容的優秀拳種。永春白鶴學以鶴為形、以形為拳、取象於名、冠於雅稱、寓意其中、便於記誦、易於領悟、利於習練。
它的套路動靜有法、虛實分明、快慢相間、起伏有序、脈絡貫通、神氣流暢、似剛非剛、似柔非柔,形神兼備,輕盈靈巧、瀟灑飄逸、彈抖勁力足、技手變化多。
它講究「內外合一」,意與氣合、氣與力合、意守丹田、以意引氣、意到氣到、氣到勁到、以氣催力、吐氣生威、攻防並重、運手務柔、著手須剛、講究「子午虛實、吞吐浮沉、剛柔緩急、後發先至」,拳法結構嚴謹清晰,攻防意識鮮明,手法短橋多變,步法走閃靈活,勁力飽滿剛脆。
永春白鶴拳自創始形成、傳播發展、衍化變革,以至形成完整技術理論體系,迄今已三百餘春秋,雖幾經滄桑,亦創造輝煌。現支分派衍,花繁葉茂,雖各自開宗垂統,然情結祖庭。改革開放二十年來,海內外鶴友,或組團或個人,紛紛到永春尋根訪祖,交流技藝。作為中華武術瑰寶的永春白鶴拳,繼承發展,我儕責無旁貸,任重而道遠。但我們堅信,有著三百多年光輝歷程的永春白鶴拳,得天之時、得地之利、得人之和,必將更加發揚光大
白鶴拳與太祖、羅漢、達尊、行者諸拳一並稱為少林五祖拳。它是福建南拳中較年輕的拳派,是祖國南拳百花圃中一朵鮮艷明媚的奇葩。這一拳派,最早在福建省著名僑鄉永春縣流行,而後傳到德化、大田、永安、福州、福清、泉州、同安、廈門、漳州直至台灣等地,故又稱「永春白鶴拳」。近來在福建南安又有發展成為自成體系的[鶴拳道]。
美妙的傳說
白鶴拳顧名思義,當與白鶴有關。在永春民間,至今仍流傳著一個白鶴仙教拳法的故事。清朝康熙年問(1662——1722年),福建省福寧州(今福安、寧德一帶;另一說為浙江省處州府麗水縣)北門外,有個名叫方種公的,妻室早亡,唯一女兒,玻名七娘。方七娘自幼聰明過人,好學武藝,俏麗多姿。方種公年上花甲,方七娘正滿十六妙齡。遠近各方青年紛紛登門,向七娘求婚。七娘為贍養老父,發誓不嫁。不料,有豪門望殷子弟,競竄入方家,妄想調戲七娘。
一天,七娘正埋頭飛梭織布。突然,一隻白鶴翩翩飛來,佇克機旁,許久不肯走。七娘順手抓起梭盒擲去。但見白鶴輕輕展翅,把梭盒彈了回來。七娘又舉一竹枝,向白鶴打去。白鶴一腳輕輕抖動,竹授反而被彈到廳堂外去。這一切,使方七娘倍覺棹奇。入夜,白鶴不走棲息梁間。七娘睡中夢見,有一老人走來,對她說: 「我是白鶴仙人,看你將遭人塗炭,特米相助。我有娘家正法,似剛非剛,似柔非柔,名為鶴拳。你若願意,我當全都傳授給你。」七娘喜出望外,連忙下跪,拜鶴佃為師。從此,白鶴仙日夜不停,教方七娘拳技。幾個月後,方七娘成了遠近聞名、獨具一格的拳師。那些對她存有痴心妄念的公子哥兒,個個聞風喪膽。有一天,白鶴仙人對七娘說:「你藝學已成,今只一事相告。某月某日午時,如有陌生人前來你家避雨,當要留他。這人就是你的結發郎君了。」方七娘朝等暮盼。幾個月又過去了,她又添一歲,可連個人影也沒見到。女大當婚,方種公心也急了。他叫來七娘說:「還是在鄉里挑個滿意的吧!」七娘說什麼也不肯。父女倆無言對坐。就在這時,天上黑雲滾滾,屋外狂風呼嘯,霎時,暴雨傾盆。不久,傳來陣陣敲門聲。七娘又驚又喜地開門。但見一青年,肩扛木棒,一頭吊著個布袋。那青年靦腆地說:「雨太大,借個落腳地,避一避就走。」七娘讓他進門,方種公看他眉目清秀、舉止端莊,高興地問他何方而來。青年彬彬有禮答說:「我姓曾,名阿四,永春人。只因家境貧困,才到貴地打拳棒賣膏葯,藉以糊口。」方種公按白鶴仙人所囑,便留下曾阿四。夜間,在方種公一再催促之下,阿四無奈掄棒行拳。不料被方七娘用指輕輕一掃,便棒飛人倒。曾阿四立即跪拜七娘為師。自此,曾阿四成了方家女婿。七娘把白鶴拳所有技法、套路都傳授給池。夫妻倆恩恩愛愛。光倒荏苒,一幌幾年過去。他倆有了兩個男孩,方種公卻不幸去世。
有一天,知州派出爪牙,走村串戶,橫征暴斂。看到方七娘姿色超凡,吏爪便生邪念,上前要戲弄七娘。七娘踏個偏步,雙手揮劈。其中一個吏爪便腦漿橫飛。知州當即派人揖拿七娘治罪。那知當夜曾阿四已攜七娘母子潛逃。幾往周折,他們回到永春縣。而後,在永春五里街金峰山麓的觀音亭一帶,向鄭、王、吳、林、李、蔡、顏、樂等姓的二十八英俊傳授白鶴拳技,白鶴拳就這樣,在永春山區紮根繁衍開始結果,成為鄉人普遍喜愛好學的武藝。
獨特的風格
永春白鶴拳內容豐富多彩,有徒手拳法,有操持器械各法,又有點穴技法。徒手拳法有雙手、兩腿、頭部「五技」,有108個技法和兒十個套路。每個動作,均有名稱,如鶴冠、鶴嘴、鶴翅、鶴腳、弓、箭等。各技法,也有如「白鶴獨立」、「白鶴展翅」、「白鶴踏雪」等名稱。套路也各有獨特的命名。初學者,要先練「三線」、「搖技」、「運氣」、「搖節」等。器械包括刀、槍、劍、戟等十八般武藝,亦各有其技法、套路。永春白鶴拳還有按經絡、穴位、時辰不同,用「鶴技」點斷筋脈的技法。此外,它還包括一套推拿、按摩、接骨、治防的方法、葯方以及製作丹膏葯散的知識。因而,白鶴拳名師又是骨傷科名醫。
民間常言「遇鶴如能電,敗勢摔三丈」。其技擊必發聲,一指一節,一招一式,有如風馳電掣,銳不可當。然而.白鶴拳動作又形似鶴姿,剛柔相濟,靈巧時朗,優美多姿,其起勢均系「白鶴寄腳」,以作標志。白鶴拳善用掌與腿法。拳法以節力、指力為主,防則多用節力,攻則多用指力。手臂至掌,要做到上節吞肩、中節吞墜尾節如猛虎擒豬之勢。從內到外,則需做到內節如鐵、外節如綿,尾節手指如泥。技擊時,應手似輪車、肘如輔轉、動手如牛舌、運手如馬腳,後發而佔先。其腿法,站立之狀,應是「不丁不八」,兩腿用力按「前三後七」分。左右兩腳,視情況,以一腳為主,靈活旋轉。腳腿站法分平馬、勒馬,連同身姿,又分上中下三盤。腿的技法主要有踢,掃、鉤等永春白鶴拳講究以靜待動、以氣推力。勘應從沉腰束腳,落大椎,起單田,提腸縮氣,夾尾推而來。因此,必須苦練氣功、基本功,達到內外功兼修。只有這樣,才能「吞吐浮沉,子午分明。脈能貫通,神氣流暢。意形相隨.內外合一。剛柔相濟,順逆相生。」
廣泛的流傳
永春地處閩南山區。在漫長的暇社會中,虎狼出沒,兵匪窩亂,豪紳勒索,官吏壓迫,鄉村百姓,掙扎於水深火熱之中。這一切,逼使許多人都要有「二譜功夫」。那些離鄉背井、遠渡重洋謀生的,對拳術更要有「二步七」。因此,當七娘、阿四把白鶴拳帶到永春山區後,從縣城州內、五里街、達埔、蓬壺到岵山、太平、湖洋等地,到處設有拳館,男女爭相學技。《永春縣志》載:「鄭禮,和風里大羽人,善拳術。康熙間,……禮父明,嘗與七娘角,不敵,病將死,遺言命禮師七娘。」「禮與林椎、姚虎等與七娘習白鶴拳,禮精勤不懈,遂以技名。」其時,鄭禮技藝最高。名揚閩南各地後,他遠游福建、江西.與各地拳師較量,並從中取人之長。從而,使永春白鶴拳得到發展。他的徒弟,遍於八閩大地。此後的二百多年,正如《永春縣志》所雲:「永地以拳名者,大率禮之徒所授也。」與此同時,永春白鶴拳也隨著出洋謀生的人,傳播到東南亞各地。特別是索稱「無永不開阜」的馬來亞,幾乎各主要市鎮,都有永春拳師在開館授拳。
歷史上,永春白鶴拳在抵禦深山獸害、反對封建壓迫、抗擊土匪強盜中,曾起過很大作用。有一年,返永春探親的幾位海外華僑,因害怕路過南安一山嶺被土匪搶劫,滯留泉州許久。名拳師鄭禮在泉州比武聞訊,忙找上僑親說:「跟我回去,包保無事」。來到山嶺,果有幾個強盜從叢林跳出,殺氣騰騰。持刀搶劫。鄭禮佯裝眾人代表,上前欲交出財寶,便用「單枝」朝一歹徒點穴,又賣個空,奪下歹徒大刀,殺了過去。眾匪只好下跪告饒。僑親於是安抵故里。清咸豐三年(1853年),應太平天國起義、威震八閩的永春林俊義軍,武藝高強,翹勇善戰,所向披靡,先後攻克永春、德化、大田、永安、尤溪、仙游等十八個州縣。首領林俊,就是名赫一時的白鶴拳名師。
由於白鶴拳在少林五祖拳中是最年輕的拳種,它善於吸收其他拳種之長,發展自己,加上永春民間廣泛傳播,因而,使永春白鶴拳一度蜚聲中外。1928年8月,偽國民政府在南京舉辦全國首屆國術考該、比賽。永春選十人參加,個個均合標准。其中一人參加比武,曾獲金牌嘉獎。載譽歸來,又應南洋僑領陳嘉庚等邀請,於1 929年8月,由李萬悅率領,前往星馬等地演,歷時八個多月,深得僑胞和當地人民的歡迎。陳嘉庚還多次接見永春白鶴拳師,並予資助。由於華僑要求迫切,永春白鶴拳師多人,還留下來在東南亞各埠設館傳藝。1930年冬,,永春縣又在五里街「翁公祠」開辦國術館,先後由林寶山,潘世諷、潘孝德等任館長,系統地傳授白鶴拳。
解放後,在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重視下,永春白鶴拳得到進一步發展。對流傳於民間的白鶴拳套路、技藝進行發掘,搜集、整理。多次推選代表,參加各級舉辦的武術表演、比賽。其中,鄭禮拳師後裔、省武術協會會員、曾兩次榮獲全省武術表演、比賽一等獎的鄭文存 ,整理了「永春白鶴拳》手稿,對其來歷、特點、技法,拳套等作了較完整的總結。文存拳師年已八十,仍精神矍鑠,於閩南各地繼續傳授白鶴拳。在新加坡、馬來西亞、香港等地,還出版了《干德原白鶴拳譜》、李載鸞著的《白鶴拳秘要》等書籍。不久前,國家體委,省體工隊曾派人到永春,尋訪白鶴拳名師,發掘整理永春白鶴拳。永春縣的這一風格獨特的拳術,必將得到進一步提高和發展。這一拳圃中的鮮花,必將在祖國的大好春光中,開放得更加爛漫。

永春特產
永春岵山的荔枝、達浦的甘蔗、下洋的煤礦、玉斗坑子口的香茶、湖洋的蘆柑、縣城的紙織畫、農家的榜舍龜;下洋的牛姆林、蓬壺的百丈岩、一都的岱山岩、石鼓的魁星岩、五里街的萬春寨、岵山的北溪村、錦斗的烏髻岩等都是永春人民的驕傲。
「永春佛手,清香可口!」
「永春佛手香又甜,暢銷全國賺大錢!」
永春的佛手三次去全國參加比賽,次次都得了一個冠軍,所以又有了一句話 :「永春佛手,全國第一!」
永春縣五里街鎮的逢源飲料廠、下洋鎮的紅獅水泥都暢銷全國,價格便宜,質量上等。
永春老醋是中國四大名醋之一,聞名全國。
http://ke..com/view/282246.htm

熱點內容
成都鮮花小區 發布:2025-02-06 16:46:07 瀏覽:899
香菜變盆栽 發布:2025-02-06 16:37:49 瀏覽:974
公園種植花卉 發布:2025-02-06 16:34:18 瀏覽:34
黃金榕盆景 發布:2025-02-06 16:32:01 瀏覽:762
康乃馨紙花的手工製作 發布:2025-02-06 16:27:42 瀏覽:59
樸素的荷花 發布:2025-02-06 16:27:32 瀏覽:253
訂國際鮮花 發布:2025-02-06 16:26:27 瀏覽:577
五號特工組百合 發布:2025-02-06 16:19:30 瀏覽:964
梅花五行 發布:2025-02-06 16:19:30 瀏覽:86
廈門鮮花預定 發布:2025-02-06 16:05:40 瀏覽: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