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藉助鮮花
1. 離騷中屈原寫自己把香早披在身上以此比喻內在美好的品德的句子是
屈原的作品以一系列比興手法來表情達意。他以鮮花、香草來比喻品行高潔的君子;以臭物、蕭艾比喻奸佞或變節的小人;以佩帶香草來象徵詩人的品德修養 。
這種「香草美人」的比興手法,使現實中的忠奸、美醜、善惡形成鮮明對照,產生了言簡意賅、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效果。象徵忠君愛國的思想。
(1)屈原藉助鮮花擴展閱讀
屈原在文學創新上對後世的影響:
「香草美人」的象徵手法
屈原的「香草美人」的象徵手法繼承並發揮了《詩經》的比興手法,屈原的創作在相當程度上顯示了情感的解放,從而造成了全新的、富有生氣和強大感染力的詩歌風格。由於這種情感表達的需要,就不能滿足於平實的寫作手法,而需要大量借用楚地的神話材料,用綺麗的幻想,是詩歌的境界大為擴展,顯示恢弘瑰麗的特徵。
這為中國古典詩歌的創作,開辟出一條新的道路。後代的個性和情感強烈的詩人,如李白、李賀等,都從中受到極大的啟發。可以說,中國古代文學中講究文采,注意華美的流派,最終都可以溯源於屈原。
新詩體的創作——騷體和新的詩歌樣式:
2. 屈原在《離騷》中用比喻手法寫出自己才能優秀卻遭到嫉妒和造謠中傷的
【原題】
1、屈原在《離騷》中表達自己不畏艱難,一往無前,對理想和真理執著追求的名句是:
, .
2、屈原在《離騷》中表現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難生活,並因此流淚嘆息的名句是「 , 」.
3、本文中表達自己雖愛好修潔嚴以律己,但早晨被詬罵晚上被免職的句子是: , .
4、屈原在《離騷》中表達自己雖然遭到不公的待遇,但是為了自己心中追求的目標九死不悔的語句是: , .
5、屈原在《離騷》中用比喻的手法,寫出自己才能優秀卻遭到嫉妒和造謠中傷的句子是: , .
6、屈原在《離騷》中借前賢能夠堅守正道來勉勵自己的句子是: , .
7、屈原的作品還以一系列比興手法來表情達意.如他以鮮花、香草來比喻品行高潔的君子;以臭物、蕭艾比喻奸佞或變節的小人;以佩帶香草來象徵詩人的品德修養 .這種「香草美人」的比興手法,使現實中的忠奸、美醜、善惡形成鮮明對照,產生了言簡意賅、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效果.在選文中詩人用比興的手法藉助鮮花香草寫自己要修養自己的品行的句子是: , .
【答案】
1、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2、長大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3、余雖好修姱以(革幾)羈兮 ,謇朝誶而夕替
4、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5.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
6、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聖之所厚.
7、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
3. 屈原為啥喜歡香草,通過《離騷》中的句子解析
屈原與香草的深情
——兼論《離騷》中的香草意象
指導老師:
鄧紹寬
學生:劉文武
摘要
「香草」意象在《楚辭》中出現的頻率極高,而在《離騷》中尤甚。香草
是屈原的精神人格和價值取向的寄託,
是其精神力量的外在表現和內在信仰。
楚
文化的深厚積淀影響著屈原對香草的神情,
並在個中融入了
「潔與不潔」
的宗教
經驗。
主題詞
屈原
香草
楚文化
《離騷》一個芳香異彩的奇幻世界:
「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朝
搴阰之木蘭兮,
夕攬洲之宿莽。
„„雜申椒與菌桂兮,
豈惟紉夫蕙茝?„„畦留
夷與揭車兮,
雜杜衡與芳芷。
„„朝飲木蘭之墜露兮,
夕餐秋菊之落英。
」
江離、
辟芷、蘭、木蘭、宿莽、申椒、菌桂、留夷等等,這些植物香草充斥在《離騷》
之中,
讓我們感受到襲人的香氣,
鮮花的簇擁,
彷彿進入一個植物的王國。
而這,
都是屈原鍾情於香草的結果。
一、
香草:靈魂歸宿
屈原的作品,
不僅展示了屈原自身的政治遭遇和人格魅力,
同時還把楚國歷
史的、現實的、精神的和物質的生活的全部更集中的表現出來。
司馬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雲:
「明於治亂,嫻於辭令」
。司馬遷對他的
高度評價,
說明屈原不是一個只會讀書的文弱書生,
在政治外交上也頗高的才能。
總的來說,
屈原是一位具有高度文化教養,
並懷揣政治夢想的偉大詩人。
《離騷》
中提到:
不撫壯而棄穢兮,
何不改乎此度也?屈原深感國家的危急狀況,
並積極
地想用革新政治挽國家和人民於水深火熱之中。可是「黨人」之「偷樂」
,路幽
昧而險隘!楚王也不明時非,盡信讒言,反反復復,置國家危難於不顧。
此時,
「全世界都是他的對立面:楚王不信任他,黨人排擠打擊他,他培養
的人才隨波逐流倒向敵人一邊,
普通老百姓不理解他,
女嬃、
靈氛、
巫咸等人也
只是同情他,勸他去國或隨大流。
」
[1]
屈原內心孤獨無助,他寧願孤獨一世,在
2
他孤獨中求得求仁。
屈原「上下求索」
:摳閭闔、游春宮、求宓妃、見佚女、靈氛占卜、巫咸降
神、舊鄉臨睨、仆馬悲懷。可是,最後竟是博大九州,無與我同心之女!草木零
落、眾芳蕪穢,使屈原郁結於心,蘭芷變而不芳兮,荃蕙化而為茅兮,今直此為
蕭艾,使屈原悲痛欲絕。
當時情況讓他不能直言,
屈原就利用香草這一意象抒寫了內心的偉大的孤獨
和悲憤,
將自己的理想人格都付諸於其上。
這是屈原精神的外在表現形式,
是屈
原筆端詩心和靈魂的歸宿。
在他個體受到壓迫和排擠時,
他依然對國家不離不棄,
將情感寄託於「香草美人」之上,然後從彭咸之所居,毅然躍入汨羅江中。這是
為國家和整個民族的偉大的一躍。
二、
香草:歷史選擇
《楚辭》中香草是一個不定代詞,或君子,或賢才,或小人。楚國偌大一個
國家為何偏中意香草,
屈原為何又鍾情於香草,
以使後人一想到香草便聯想到屈
原,其原因何在?
第一,
楚國的地理環境:楚,澤國也。楚國在沅和湘的交界處,是一個多
山多河流的國家,氣候濕潤,利於香草植物的生長。
第二,環境影響性格。由於山川河流的原因,楚地水氣充溢,煙霧迷離。楚
民族的天性中就攝取了山川天地的精氣,
形成熱情浪漫、
追求原始自然美德的民
族特性;
而肥沃的土地、
溫暖濕潤的氣候也使楚國成為香花香草的大花園,
為楚
人的采擷提供了豐足的物質條件。
楚地的地理環境決定了香草生長的環境和楚人
對香草的鍾愛。
然而另一個更重要的原因便是楚國地域文化。在《九歌》中,巫術師喜用香
草來裝飾自己的身體,
因為楚人認為,
這樣可以博得神靈的喜愛,
從而使神靈庇
佑他們。
這樣,
通過香草與神靈進行溝通。
這是由於楚地巫術文化的流行。
古時
有兩件事可以成為大事:
一是戰爭;
一是祭祀。
祭祀是巫術文化的延伸。
古人政
教合一,
巫史文化得於流行,
而楚王就身兼巫師和國王雙重的職能。
因此,
香草
便在楚地成為一種美好的象徵,
它的芳香、
潔凈的特徵和在巫術中用來辟邪或祭
神使其獲得神秘的神性價值,也具有了一種親密和威嚴。
「而屈原曾任的官職三
閭大夫據說就與祭祀活動有關,
在這些經常性的祭祀活動中,
香草起到了重要的
3
與神溝通的作用。
」
[3]
正是這樣的耳濡目染和潛移默化,使屈原選擇了香草,這
是歷史的必然的選擇。
三、
香草:宗教信仰
在《離騷》中,屈原多次使用香草意象,如「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
佩。
」這里的「
『佩』
,古音疲。帶也。這里作名詞用,指佩帶在身上的香草。古
代男女同樣佩用,以祛除不詳,防止惡濁氣味的侵襲。
」
[4]
朝搴阰之木蘭兮,夕
攬洲之宿莽。
「這句有雙重涵義:木蘭去皮不死,宿莽經冬不枯,隱喻自己的勤
勉的進修中所養成的獨立不移的堅強個性;
另一方面,
它不但說朝到夕,
而且也
包括了從春到冬的過程,暗示時間流駛之速。
」
[5]
從這里可以看出,香草已經被
當作一種深刻的信仰沿襲下來,
並一直傳承。
這在歷史中逐漸形成的香草植物的
圖騰。
《離騷》中香草的出現是一道美麗風景,它的神秘讓人捉摸不定。在楚神話
中,
佩帶物能和生命進行感應,
佩飾能給予生命力量,
使人獲得無形的力量,
從
而祛除疾病和邪氣,從而進入到宗教的領域。
《九歌》中,香草為巫所持,一迎
神,一送神。是導引神的靈物、潔物,是和神靈進行溝通的媒介。
「在儀式中使
用香草並不僅僅在屈賦中可見。
它可以追溯到人類歷史的早期,
它經常地出現在
巫術與神秘儀式之中,
傳說它具有降神、
通神、
強化人的超自然能力。
」
[2]
如
《九
歌·東皇太一》中,氣在吉日良辰,美玉鏘鳴之後,
「瑤席兮玉填,盎將把兮瓊
芳。惹餚蒸兮蘭藉,奠桂酒兮椒漿」
,後敘鼓樂歌舞,
「靈僵賽兮膠服,芳菲菲兮
滿堂。
」五音繁會,所以君欣然而喜。
香草成為楚民的精神信仰,在生活中也反復出現。佩飾就是楚民日常生活中
出現最多的關於香草的東西。
《離騷》中出現的佩飾與周代的玉佩不同,這種佩
飾是楚地對香草植物的崇尚而決定的。
楚人的香草佩飾也不是把乾燥的香草粉飾
後裝入囊中,而是直接系在身上,這是對原生態香草的最高崇拜。在屈原看來,
香草佩飾也與佩帶香草的個體有關,
什麼人佩什麼香草,
因此香草也象徵著個體
的精神品質和形象。
這更增添了香草的神秘性。
因此文中也通過多種方式與香草
發生關聯,用芳香潔凈的香草來隱喻自己俊潔的人格,並表現了香草在《離騷》
中具有超自然性,超世俗性以及巫術般的迷幻性和原始宗教的神秘性。
四、香草:人格象徵
4
王逸的
《楚辭章句•
離騷經序》
對屈原用香草美人的情況作了一個總結:
「
《離
騷》
之文,
依詩取義,
引類譬喻。
故善鳥香草,
以配忠貞;
惡禽臭物,
以比讒妄;
靈修美人,以媲於君;宓妃佚女,以譬賢臣;虯龍鸞鳳,以托君子;飄風之霓,
以為小人。
」清葉燮言:
「授美人以喻君王,指香草以擬君子。
」清朱鶴齡《愚庵
小集》
:
「離騷托芳草以怨王孫,借美人以喻君子。
」陳沉談到義山的詩時言:
「義山五七言律,多以男女遇合寄託君臣,即《離騷》美人芳草之意。
」
從這些可以看出,
「香草」受到了諸多關注。屈原以香草為媒介,把自己塑
造成一個高潔、
正直、
熱情、
不肯折腰事權貴的高大形象,
從而在無形中豎立起
他高尚俊潔的精神人格。即在《離騷》中他用蘭、蕙等香草比喻自己的品質、志
行的高尚和純潔:
「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畦留夷與揭車兮,雜杜
衡與芳芷。
」與香草的「香」對立的還有一個「惡」
。
又以臭草或蕭艾比喻變節
者或壞人:
「蘭芷變而不芳兮,荃蕙化而為茅。
」
香草美醜的對比,使「香」更「香」
。在惡草叢生的環境中,香草能芬芳依
然實屬不易。
這也暗示屈原在渾濁腐朽的現實社會依然保持自己精神人格的高潔
的難能可貴,
在高度的壓迫下不墜青雲之志的堅貞。
屈原深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
下的道理,因此極為重視修身。無論環境多艱難,他仍然堅持修身潔己。如《離
騷》中說:
「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修以為常。
」
《離騷》中香惡美醜,其實是「潔與不潔」的觀念。如文中提到:
「芳與澤
其雜糅兮,
唯昭質其猶未兮。
」
「戶服艾以盈腰兮,
謂幽蘭其不可佩。
」
「蘇糞以充
韓兮,謂申椒其不芳。
」都是相對的意象成對的出現。而這,也正是宗教中「神
聖—世俗」的觀念。
「這類經驗是一種類宗教經驗。
」
[6]
它反映一種獨立而且分離
的力量。
世俗世界的純粹和美好、
原來和真實被怪異和惡行以及疲倦、
死亡等所
污染,
與神聖相對立。
如眾人對屈原的污衊和加害,
而屈原則誓死捍衛這種純潔
的神聖。
他上天入地,
九死未悔的精神感動了所有讀者。
這就是香草
「潔與不潔」
觀念對《離騷》的滲透。
屈原對香草的深情,
其實就是對個人高潔品質和美政思想的堅持和探索。
屈
原作為楚人,
有著和楚民一般的對香草的特殊感情,
只是他把香草運用到了自己
的人生中,
使得自己與香草有更深的情緣。
無論是楚文化中的香草,
還是屈原筆
下的香草,都是一種美好的象徵,是楚人一直吹求的永恆的王國的象徵。
摘自《屈原與香草的深情》
4. 屈原以香草自喻的詩句
1. 屈原的古關於香草詩句
屈原的古關於香草詩句 1. 屈原的香草
一生孤芳自賞與潔身自愛的屈原以香草自喻,並把自然香草與人品美德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在詩中他用採集、佩服、種植、憐惜等詞抒發對香草的傾心,他「朝搴吡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不僅以香草自喻,而且以香草樹木喻人:「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畦留夷與揭車兮,雜杜衡與芳芷。」作為高陽帝之苗裔,他不僅為自己的出身驕傲,重視自己的內美,而且對培育人才所付出的艱辛及取得的成就而欣慰。在修身、治國、輔佐君王的道路上,他以自己的獨特氣質撒滿了絢麗、浪漫、芳香的花朵。屈原在詩中曾提到香草達48次之多。但屈原筆下的香草決不是一般的量的堆積,而是其理想與追求不能實現以及自己被迫離開政治舞台,潦倒僻壤,不能一展抱負的處境、痛苦、宣洩和寄託。他在詩中反復詠唱香草,成為詠唱香草的歌手。
《九章》由九篇作品組成:《惜誦》、《涉江》、《哀郢》、《抽思》、《懷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頌》、《悲回風》。
屈原的作品,在《史記》本傳中提到的有《離騷》、《天問》、《招魂》、《哀郢》、《懷沙》五篇。《漢書·藝文志》載屈原賦二十五篇,未列篇名。東漢王逸《楚辭章句》所載也是二十五篇,為《離騷》、《九歌》(計作十一篇)、《天問》、《九章》(九篇)、《遠游》、《卜居》、《漁父》,而把《招魂》列於宋玉名下(《漢書·藝文志》基本上是以劉向、劉歆父子《七略》為依據,《楚辭章句》則是為劉向所編《楚辭》作的注釋。所以這兩種理應是一致的)。可知對這二十五篇中部分作品的歸屬和真偽,漢代就存在爭議。大致說來,現代研究者多認為《招魂》仍應遵從《史記》,視為屈原之作;《遠游》、《卜居》、《漁父》,則偽托的可能性為大。
2. 屈原為啥喜歡香草,通過《離騷》中的句子解析
屈原與香草的深情 ——兼論《離騷》中的香草意象 指導老師:鄧紹寬 學生:劉文武 摘要 「香草」意象在《楚辭》中出現的頻率極高,而在《離騷》中尤甚。
香草 是屈原的精神人格和價值取向的寄託,是其精神力量的外在表現和內在信仰。楚 文化的深厚積淀影響著屈原對香草的神情,並在個中融入了 「潔與不潔」 的宗教 經驗。
主題詞 屈原 香草 楚文化 《離騷》一個芳香異彩的奇幻世界:「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朝 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
„„雜申椒與菌桂兮,豈惟紉夫蕙茝?„„畦留 夷與揭車兮,雜杜衡與芳芷。„„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江離、辟芷、蘭、木蘭、宿莽、申椒、菌桂、留夷等等,這些植物香草充斥在《離騷》之中,讓我們感受到襲人的香氣,鮮花的簇擁,彷彿進入一個植物的王國。而這,都是屈原鍾情於香草的結果。
一、香草:靈魂歸宿 屈原的作品,不僅展示了屈原自身的政治遭遇和人格魅力,同時還把楚國歷 史的、現實的、精神的和物質的生活的全部更集中的表現出來。司馬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雲:「明於治亂,嫻於辭令」 。
司馬遷對他的 高度評價,說明屈原不是一個只會讀書的文弱書生,在政治外交上也頗高的才能。總的來說,屈原是一位具有高度文化教養,並懷揣政治夢想的偉大詩人。
《離騷》中提到:不撫壯而棄穢兮,何不改乎此度也?屈原深感國家的危急狀況,並積極 地想用革新政治挽國家和人民於水深火熱之中。可是「黨人」之「偷樂」 ,路幽 昧而險隘!楚王也不明時非,盡信讒言,反反復復,置國家危難於不顧。
此時,「全世界都是他的對立面:楚王不信任他,黨人排擠打擊他,他培養 的人才隨波逐流倒向敵人一邊,普通老百姓不理解他,女嬃、靈氛、巫咸等人也 只是同情他,勸他去國或隨大流。」 [1] 屈原內心孤獨無助,他寧願孤獨一世,在2 他孤獨中求得求仁。
屈原「上下求索」 :摳閭闔、游春宮、求宓妃、見佚女、靈氛占卜、巫咸降 神、舊鄉臨睨、仆馬悲懷。可是,最後竟是博大九州,無與我同心之女!草木零 落、眾芳蕪穢,使屈原郁結於心,蘭芷變而不芳兮,荃蕙化而為茅兮,今直此為 蕭艾,使屈原悲痛欲絕。
當時情況讓他不能直言,屈原就利用香草這一意象抒寫了內心的偉大的孤獨 和悲憤,將自己的理想人格都付諸於其上。這是屈原精神的外在表現形式,是屈 原筆端詩心和靈魂的歸宿。
在他個體受到壓迫和排擠時,他依然對國家不離不棄,將情感寄託於「香草美人」之上,然後從彭咸之所居,毅然躍入汨羅江中。這是 為國家和整個民族的偉大的一躍。
二、香草:歷史選擇 《楚辭》中香草是一個不定代詞,或君子,或賢才,或小人。楚國偌大一個 國家為何偏中意香草,屈原為何又鍾情於香草,以使後人一想到香草便聯想到屈 原,其原因何在?第一,楚國的地理環境:楚,澤國也。
楚國在沅和湘的交界處,是一個多 山多河流的國家,氣候濕潤,利於香草植物的生長。第二,環境影響性格。
由於山川河流的原因,楚地水氣充溢,煙霧迷離。楚 民族的天性中就攝取了山川天地的精氣,形成熱情浪漫、追求原始自然美德的民 族特性;而肥沃的土地、溫暖濕潤的氣候也使楚國成為香花香草的大花園,為楚 人的采擷提供了豐足的物質條件。
楚地的地理環境決定了香草生長的環境和楚人 對香草的鍾愛。然而另一個更重要的原因便是楚國地域文化。
在《九歌》中,巫術師喜用香 草來裝飾自己的身體,因為楚人認為,這樣可以博得神靈的喜愛,從而使神靈庇 佑他們。這樣,通過香草與神靈進行溝通。
這是由於楚地巫術文化的流行。古時 有兩件事可以成為大事:一是戰爭;一是祭祀。
祭祀是巫術文化的延伸。古人政 教合一,巫史文化得於流行,而楚王就身兼巫師和國王雙重的職能。
因此,香草 便在楚地成為一種美好的象徵,它的芳香、潔凈的特徵和在巫術中用來辟邪或祭 神使其獲得神秘的神性價值,也具有了一種親密和威嚴。「而屈原曾任的官職三 閭大夫據說就與祭祀活動有關,在這些經常性的祭祀活動中,香草起到了重要的3 與神溝通的作用。」
[3] 正是這樣的耳濡目染和潛移默化,使屈原選擇了香草,這 是歷史的必然的選擇。三、香草:宗教信仰 在《離騷》中,屈原多次使用香草意象,如「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 佩。」
這里的「 『佩』 ,古音疲。帶也。
這里作名詞用,指佩帶在身上的香草。古 代男女同樣佩用,以祛除不詳,防止惡濁氣味的侵襲。」
[4] 朝搴阰之木蘭兮,夕 攬洲之宿莽。「這句有雙重涵義:木蘭去皮不死,宿莽經冬不枯,隱喻自己的勤 勉的進修中所養成的獨立不移的堅強個性;另一方面,它不但說朝到夕,而且也 包括了從春到冬的過程,暗示時間流駛之速。」
[5] 從這里可以看出,香草已經被 當作一種深刻的信仰沿襲下來,並一直傳承。這在歷史中逐漸形成的香草植物的 圖騰。
《離騷》中香草的出現是一道美麗風景,它的神秘讓人捉摸不定。在楚神話 中,佩帶物能和生命進行感應,佩飾能給予生命力量,使人獲得無形的力量,從 而祛除疾病和邪氣,從而進入到宗教的領域。
《九歌》中,香草為巫所持,一迎 神,一送神。是導引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