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店離石
❶ 劉紅蘭的動人事跡曾經教育了許許多多的少年
「生的偉大,死的光榮」——是毛澤東主席曾兩次為劉胡蘭烈士的題詞。
1947年1月12日,劉胡蘭因叛徒告密被捕,在凶惡的敵人面前,她堅貞不屈,視死如歸,以「怕死不當共產黨」的英雄氣概,痛斥了敵人的利誘和威逼,在刀刃綳卷的鍘刀面前,以「我咋個死法」的大無畏精神宣告敵人陰謀的破產。黨的好女兒劉胡蘭為了中國人民的解放,為了偉大的共產主義事業,她從容就義。「生的偉大,死的光榮」這八個大字,從此鐫刻在劉胡蘭紀念館巍然高聳的漢白玉石碑上。
「先烈回眸應笑慰,擎旗自有後來人。」劉胡蘭烈士離開我們已經半個多世紀了,她的大無畏英雄氣概早巳成為中國共產黨員為人民的解放事業不屈不撓奮斗終身的象徵。今年1月12日是劉胡蘭烈士英勇就義56周年紀念日,回首悠悠歲月,當年毛澤東主席緣何兩次為劉胡蘭烈士題詞呢?為此,筆者曾拜訪了一些當年在共青團山西省委工作過的老領導,並查閱了許多資料,得知了其中一些事情的緣由。
先說毛澤東主席第一次為劉胡蘭烈士題詞的由來。
1947年初,延安各界的革命團體組織了慰勞團,來到打了勝仗的王震和陳賡的兩支部隊駐地——山西省離石縣和孝義縣進行慰問。
一天,在下連隊慰勞的過程中,慰勞團的副團長張仲實來到離孝義不遠的文水縣。那天在縣委的一個會議上,他無意中聽到一位同志談及該縣雲周西村有一位年僅15歲的黨員,名叫劉胡蘭,不久前被閻匪軍抓到後,敵人逼迫她當叛徒,出賣革命同志,而她寧死不屈,最後被敵人用鍘刀活活鍘死。張仲實聽了這件事非常感動。為了進一步證實和了解詳情,他立即請新華社的一位隨團記者和陝甘寧邊區婦聯的一位同志一起前往該村調查。兩位同志去後,經多方了解(包括還找到了被閻軍脅迫參與鍘死劉胡蘭的兩個人)始得詳情。
不久,慰勞團完成任務返了陝北。第二天,張仲實就找到黨中央領導任弼時,向他詳細匯報了劉胡蘭犧牲的有關情況。任弼時聽完匯報後,當即對張仲實說:「劉胡蘭同志英勇就義的感人事跡,對全黨、全軍、全國人民群眾都是一個很好的政治思想教育材料,我一定向毛主席報告,要大力宣傳。」
翌日,任弼時又及時地把這一情況向當時正在瓦窯堡的毛澤東主席作了匯報,毛澤東聽後,被劉胡蘭為革命而慷慨捐軀的大無畏精神深深感動,當即讓警衛員研磨並備好紙筆,心情非常沉重地揮毫寫下了「生的偉大,死的光榮」八個大字。時間是1947午3月26日。然後囑咐任弼時要抓住這一典型材料,在全國大力進行宣傳。
同年8月1日,中共晉綏分局做出決定,追認劉胡蘭同志為中共正式黨員,號召人們向劉胡蘭學習。從此,劉胡蘭烈士的英名便傳遍了祖國的大江南北,成為全國人民學習的英雄榜樣。
為了更好地宣傳劉胡蘭的英雄事跡,山西省文水縣人民於1956年在劉胡蘭家鄉雲周西村建立了劉胡蘭紀念館,並於1957年1月12日劉胡蘭英勇就義10周年紀念日正式開館。
1957年1月12日,正值劉胡蘭烈士遇害10周年紀念日,新華社向全國各家報社發出通稿:「(新華社太原12日電)毛澤東主席重新題寫的『生的偉大,死的光榮』八個大字,昨天下午由共青團山西省委員會派專人送往文水縣雲周西村革命女英雄劉胡蘭烈士陵園。」
那麼,毛澤東主席為什麼恰在此時為劉胡蘭重寫題詞?原來,這是由共青團山西省委開展紀念劉胡蘭逝世10年的紀念活動引起的。
1956年,全國乃至山西省的社會主義改造已經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也取得了初步成果。黨的「八大」和二中全會號召全黨和全國人民要繼續發揚艱苦奮斗的革命傳統,勤儉節約,爭取全面完成國家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共青團山西省委根據當前的形勢和任務,並針對青少年中滋長著的一些貪圖安逸、不求進取等傾向性的思想問題,認為:劉胡蘭烈士的光輝事跡,是對全省廣大團員青年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好典型,於是在1956年12月11日發出《關於紀念劉胡蘭逝世10周年的決定》和《關於紀念劉胡蘭逝世10周年活動的工作計劃》。
《決定》中說:經團中央和中共山西省委批准,「決定在明年劉胡蘭逝世10周年時,在全省各界青年中普遍開展各種紀念劉胡蘭活動」。《計劃》中說:這次活動,在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內,要讓劉胡蘭的英名家喻戶曉,讓劉胡蘭的革命精神,在三晉大地升華。紀念活動內容包括四大項:
第一項,1957年1月12日,在劉胡蘭故鄉——文水縣雲周西村舉行山西省各界青年、文水縣各界人民紀念劉胡蘭烈士殉難10周年暨移靈安葬大會,靈前正中要有毛澤東重新書寫的題詞:「生的偉大,死的光榮」,還要擺放從北京定做的兩個大花圈和社會各界敬獻的花圈……
第二項,同日,太原市和全省各地的各界青年都舉行紀念會,要有幾十萬青年集會,沉痛悼念劉胡蘭烈士。
第三項,開展各項宣傳活動。新華社山西分社、《山西日報》連續發表文章或社論,報道各地的紀念活動;山西人民廣播電台和各地有線廣播站要舉辦《紀念劉胡蘭特別節目》;山西人民出版社和新華書店再版發行《劉胡蘭小傳》5萬冊;《山西青年報》連載劉胡蘭生前參加革命工作的小故事;全省150多個單位組織演出劉胡蘭劇目;全省100多個單位約13000餘名青年先後要到英雄故鄉訪問、掃墓。
第四項,通過團課制度,組織全省廣大團員、青年學習團省委宣傳部編寫的《紀念劉胡蘭遇難10周年宣傳提綱》。
為了組織、開展好這個集中、大型的活動,團省委書記仝雲和許多人都投人了這個活動的准備工作,宣傳部更是全力以赴,各司其職。從部長武藝耀到一般幹事,大家情緒昂揚,積極工作。先是編寫宣傳提綱——從收集材料、討論框架到執筆撰寫,大約用了10天時間。大家認為,這個提綱,是讀給團員青年聽的,所以,既要概括劉胡蘭的英雄事跡,給團員青年一個能夠確實感受到劉胡蘭英雄形象的偉大和光榮,又要概括劉胡蘭的精神和品質,而這種精神和品質又不是抽象的、空洞的、純理念的,必須是真實的、形象的、具體的。文字不能文縐縐,要口語化。根據大家的意見,《提綱》寫了四部分:一是劉胡蘭的生平。寫她童年在抗日模範村的生活;寫她羨慕抗日幹部呂雪梅、顧永田;寫她參加婦女幹部訓練班,參加反奸清算斗爭;寫她擔任村婦救會秘書,發動群眾支援前線、斗爭地主;寫她14周歲加入中國共產黨,隨後重點寫1947年1月12日被捕遇難那一天。二是「學習劉胡蘭忠於人民堅貞不屈的革命精神」。這一部分內容,主要還是寫劉胡蘭的事跡,寫她英勇就義前寧死不屈的壯烈場面;寫她被捕前的環境險惡——在幹部全部轉移的情況下,而她仍然留在村子裡堅持斗爭的崇高思想;寫她在敵人進村後,為了顧全金忠嫂一家,毅然從金忠嫂家走出,不幸被捕……用這些情節表現出她的革命精神。三是「學習劉胡蘭熱愛生活、熱愛工作的高貴品質」。這一部分同樣是用她生活、工作中的一連串故事來體現。四是「繼承和發揚革命先烈的光榮傳統」。由劉胡蘭擴展到千百萬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先烈,提出要永遠繼承和發揚他們的光榮革命傳統。這個《提綱》約5500餘字,一次團課可以讀完。目的是對廣大青年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
毛主席於1947年3月26日為劉胡蘭的第一次題詞,後來竟在戰亂中丟失了,為此,團省委決定派人去北京懇請毛主席為劉胡蘭重寫題詞。同時要在各界人民紀念劉胡蘭烈士殉難10周年暨移靈安葬大會上,為劉胡蘭定做兩個大花圈,請畫家蔣兆和為劉胡蘭畫像。關於赴北京要辦的事情,當時的團省委宣傳部部長武藝耀把這項光榮任務交給了時任宣傳部宣教科科長楊小池去辦。1956年12月底,楊小池帶著三項任務去了北京。
到了北京,楊小池第一件事就是懇請毛主席重寫題詞。他一下火車,就直奔團中央辦公廳,說明了來意,呈交了團省委懇請毛主席為劉胡蘭重寫題詞的報告。約兩三天後,團中央辦公廳同志告楊小池:已把報告轉交中共中央辦公廳,中辦答復說一定把報告轉呈毛主席,讓山西同志先回去,如果毛主席寫好,便由中央辦公廳直接交中共山西省委。
第二件事情就是到大柵欄門框胡同扎花店定做兩個直徑一米五的大花圈,象徵劉胡蘭逝世時年僅15歲(當時太原沒有製作大花圈的扎花店)。兩天後,花圈做成了,怎麼運回太原?清早,楊小池到北京火車站台找到剛從太原開到北京的列車乘務組團支部書記,說明原委,非常懇切地對他們說:交給你們一個光榮任務,請團支部負責把紀念劉胡蘭的大花圈護送到太原交團省委。團支部書記嚴肅認真地回答:「保證完成任務!」當日晚,團支部書記和幾名團員到扎花店,抬著大花圈來到北京火車站站台。乘務組全體團員列隊在大花圈前宣誓:「繼承烈士遺志,保證完成任務!」擔負護送任務的,正是先進乘務組「京快一組」。
第三件事是請中央美術學院著名畫家蔣兆和為劉胡蘭畫像。在畫家的宿舍,楊小池特意向畫家提起請毛主席重寫題詞一事,請求畫家賜畫。畫家爽快地應承下來。因為劉胡蘭生前沒有照片和畫像,楊小池就向畫家介紹了劉胡蘭主要事跡和晉中一帶農村女青年的一般體型、發型、裝束……請求畫家按照15歲的農村女革命青年的想像來塑造。畫家風趣地對楊小池說:「我還從沒有按照自己的想像為真人畫過像呢!」沒過幾天,由「京快一組」護送的大花圈如期送到了團省委宣傳部。著名畫家蔣兆和創作的劉胡蘭半身畫像也很快寄到了團省委。
1957年1月11日,山西省委辦公廳正式通知團省委:毛主席為劉胡蘭重寫的題詞已到了省委……偉大領袖毛主席果真為英雄重寫了題詞!團省委領導馬上去省委迎回了毛主席的題詞。當題詞手稿擺在宣傳部辦公室後,全體團幹部歡喜雀躍,大家爭相觀瞻。只見在大致二尺多見方的宣紙上,寫著剛勁奔放的三行大字「生的偉大,死的光榮——毛澤東」。那一天,團省委大院里的所有團幹部都沉浸在歡樂之中。人們驚喜地談論著這一特大新聞,每個人都流露出對偉大領袖、對劉胡蘭烈士的無比崇敬之隋。與此同時,省內各新聞媒體的記者都雲集而來進行采訪和拍照。當日下午,團省委領導就派肖建峰同志將題詞手稿送往劉胡蘭烈士的故鄉——雲周西村。
這是一幅沒有落筆時間的題詞,因為它是重寫的題詞,實際題詞時間是1957年1月9日。題詞的照片和新華社配發的新聞稿,於1月12日由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播出。
「一石激起千重浪」。1月13日,中央及全國各地新聞媒體都轉載了新華社的專稿報道。《山西青年報》捷足先登,從活動一開始,就連續報道了團省委以及全省各地開展活動的消息,並刊載了大量關於劉胡蘭平生事跡的材料和圖片;團省委辦公室、宣傳部的同志,每天接待著來自各方面新聞媒體的記者采訪;團省委的書記、副書記們分別應邀到省廣播電台講話,或到省直各單位及太原團市委組織的紀念劉胡蘭烈士報告會上演講。與此同時,新華社山西分社、山西日報社、山西人民廣播電台分別派出記者,深人到廠礦、農村、學校、機關等地方進行采訪,或開辟專欄,或舉辦專題節目,採取多種形式進行連續報道和宣傳,為紀念劉胡蘭烈土活動大造輿論。
為了進一步推進紀念劉胡蘭烈士活動的開展,山西省委宣傳部部長黃志剛、省工會主席席炳午、團省委第一書記仝雲、省婦聯主任黎穎等,分別撰寫紀念文章和發表演講,號召全省各條戰線、各個行業的青年都來參加這次紀念活動,從而使紀念劉胡蘭烈土的活動逐步形成了黨委重視、團委主辦、全民參與的一次革命傳統教育活動,基本上達到了家喻戶曉。
活動進展到1957年1月上旬,特別是毛主席第二次為劉胡蘭烈士題詞這一重大新聞的傳播,一下子使此項活動推向高潮,很快擴展到全國。據悉,在舉行劉胡蘭烈士犧牲紀念日的當天,首都北京和烈士家鄉同時舉行了隆重的紀念大會。《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光明日報》,《文匯報》和《山西日報》分別發表了社論。據離休老團干郭棟材同志保存的剪報資料統計:在紀念日舉行前後,新華社共播發的新聞稿有20篇,平均兩天一篇。《山西日報》刊登稿件有43篇,《中國青年報》刊登稿件有33篇,《人民日報》5天內就刊登出稿件15篇。
這次紀念活動不但在全國廣大青少年中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了,而且還波及到國外,1957年1月12日這一天,蘇聯《共青團真理報》刊登了劉胡蘭塑像的照片和駐北京記者編寫的《中國愛國者不朽形象》的文章。莫斯科《共青團員報》在第一版上刊登了《劉胡蘭小傳》,並且在評論中寫道;「劉胡蘭的功績鼓舞著千百萬青年男女去為全人類光輝的未來,為反對黑暗和暴力而斗爭。」東歐的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的一些報刊和學校也分別舉行了紀念劉胡蘭的活動。這樣一來,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中國人民的好女兒——劉胡蘭,成了世人敬仰的英雄,永遠活在世界人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