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垣鮮花
1. 中國民間有送銀碗的風俗嗎通常都在哪些時候這是什麼意思呢
送銀碗代表著什麼?
銀碗屬於一種銀質器皿,在古代,銀質器皿只有是皇室家族以及富貴人家才有條件使用的,所以銀器在古代也是高貴富有的象徵。
而且銀子具有凈化水質、消菌殺毒、防腐保鮮等功效。用銀碗吃飯對人體是有很多好處的,所以送銀碗也是送健康。
什麼時候送銀碗?一般是在婚慶的時候,因為中國歷來有結婚送碗筷勺的習俗。
純銀999銀碗
謝謝您的關注,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2. 苗族有什麼節日
開年節
開年節是苗族人民的「春節」,也稱作「客家年」。過年時,家家戶戶殺豬宰羊,烤酒打粑慶豐收,希望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按照風俗,苗族人民用對歌的方式表達他們對新年的祝福和希望。一大早,黔湘渝(貴州、湖南、重慶)邊區五鄉四鎮的各族同胞就從四面八方趕到三省市交界的天星坡腳,用歌聲表達迎新的喜悅。還要唱《開春歌》,歌詞大意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踩花山節
踩花山是苗族傳統節日。雲、貴、川等省苗族群眾在農歷正、二月間或四、五月間盛行踩山、跳場,源於青年男女的求愛活動。節日期間,青年男女對歌、跳蘆笙舞、尋求配偶;老農們則來到花場地交流生產經驗,傳授生產技術,祝願五穀豐登。居於山區的苗民在節日內還要進行鬥牛比賽。屏邊縣的苗族還舉辦跳獅子和爬花桿的比賽。
四月八
苗族傳統節日,又稱「亞努節」,傳說這個節日起於明代。每逢農歷四月初八,苗族同胞要舉行吃黑米飯、喝米酒、唱大歌等活動,以紀念、憑吊傳說中的古代英雄亞努。
此外,四月八還是布依族的節日,有稱它為「牛王節」的,也有叫「牧童節」或「開秧節」的。每逢這天,人和牛都要吃「牛王巴」或糯米飯,並休息一日,表示對耕牛的慰勞。
苗族婦女纏頭梳妝准備參加「四月八」慶祝活動。
龍船節
龍船節是流行於湘西和黔東南施洞、松桃一帶的苗族節日。大都在農歷五月初五進行。這天除了角逐龍舟外,還有跑馬、鬥牛、踩鼓等活動。
姐妹節
在貴州省東部清水江畔的苗家村寨,每年農歷三月十五至十八日為苗家「姐妹節」。節日里,苗家按傳統風俗都要吃「姐妹飯」。這種飯是用姑娘們在山上採集的野花和葉把糯米染成五顏六色後蒸成的。節日里還有熱鬧的鬥牛場面和「遊方」活動。貴州苗族姊妹節舉行「牛王爭霸賽」、姊妹節競渡賽龍舟
2009年4月9日,苗族姑娘在姊妹節開幕式上展示民族服飾。
新禾節
「新禾節」也叫「吃新節」,是苗家預祝豐收的傳統節日,慶祝活動每年農歷六月初六開始舉行,通常延續數天,期間會舉行水中搶鴨子、搶活魚等活動。 苗家歡度「新禾節」
2009年7月29日,在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紅水鄉振民苗寨,人們在河中嬉鬧歡慶「新禾節」。
2009年7月29日,在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紅水鄉振民苗寨,青年們在河中搶鴨子。
吃卯節
2009年8月1日清晨,貴州省施秉縣楊柳塘鎮高塘村的苗族群眾紛紛下到村裡的魚塘捕魚,這是當地苗族特有的「吃卯節」的一項活動。每年苗歷七月的第一個「卯」日,這里的苗族群眾就要下塘捉魚,親戚都要回來祭祖過節。
鼓藏節
「鼓藏節」俗稱「吃鼓藏」,又叫「祭鼓節」,每隔13年舉辦一次,是苗族最隆重的節日。據苗族經典《苗族古歌》記載,人類祖先姜央過「鼓藏節」是為了祭祀創世的蝴蝶媽媽。傳說蝴蝶媽媽是楓樹生出來的,所以苗族崇拜楓樹,用楓樹做成的木鼓就成了祖宗安息的地方,祭祖便成了祭鼓。因「鼓」是祖先神靈的象徵,「鼓藏節」儀式活動都以「鼓」為核心進行。
「鼓藏節」以其不可替代的神秘魅力,感召著世代苗族同胞,無論身處何處,他們都如約而至。「鼓藏節」這天,凌晨5時左右,寨子里的「鼓藏頭」家殺第一頭豬後,整個村寨開始沸騰起來,全村緊跟其後殺豬或宰牛祭祖。
過「鼓藏節」的村寨,每家每戶都要邀請所有的親戚來過節,親友來得越多,主人會越高興。親戚提前一天抬1隻鴨、10斤米酒、5至9(單數)條魚到主人家門前,燃放上好的鞭炮祝賀。
3. 苗族節日
1、苗年節:苗年節盛行於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的苗族聚居區。過苗年的日期,各地不盡相同,但都是在收穀子進倉以後,即分別為農歷的九、十或十一月的辰(龍)日或卯(兔)日或丑(牛)日舉行。
2、春節:這是以農歷正月初一為歲首的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共同歡度的傳統節日。在黔東南的苗族,把春節叫做「漢年」(niangx diel)與傳統的「苗年」(niangx hmub)並存,和其他民族一共同歡度,尤其是那些不過苗年的苗族地區。
3、龍船節:這是苗族的一種水面劃船比賽的傳統節日,流行於貴州的台江、施秉兩縣交界處的清水江兩岸,和注入這段河的台江巴拉河兩岸,黔東苗語稱為「哈仰勇」(qab niangx vongx)。
4、四月八:每年的農歷四月初八是貴州省的貴陽、黃平、松桃和湖南湘西等地的苗族的傳統節日。該節是由紀念苗族英雄亞宜發展而來的。每逢節期,苗族同胞要蒸制花糍米飯,聚集到固定的地方吹笙,跳舞或對唱情歌。
5、吃新節:主要流行於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每年農歷六七月間,當田裡稻穀抽穗的時候,苗族村寨家家戶戶在卯日(有的在午日或辰日)歡度「吃新節」。
6、蘆笙節:流行於貴州的凱里、麻江、丹寨各縣交界的舟溪一帶。各地的節期不統一,一般在農歷的正、二或三月;個別地區選在七月舉行。主要是祭祀祖先,慶祝豐收。
7、花山節:此節又名「踩花山」、「跳花場」、「踩場」、「踩山」等,流行於貴州黔西北苗族地區。每年正月初六至初八跳年場,二月十四至十六日跳桃花場,七月十六至十八日跳米花場。
8、遊方節:「遊方」又稱「友方」,是凱里市境內的苗族青年男女進行社交和娛樂的一種形式。苗族小夥子和姑娘們往往通過這種活動結識朋友、物色對象或傾吐愛情。
(3)花垣鮮花擴展閱讀:
苗族的風俗習慣:
1、黔東南、湘西、海南島和廣西融水的苗族,主食大米,也有玉米、紅薯、小米等雜糧;黔西北,川南,滇東北的苗族,則以玉米、土豆、蕎子、燕麥等主食。
2、各地區苗族婦女服飾差異較大,式樣約幾十種之多,但大多數地區婦女穿大領對襟短衣和長短不同的百褶裙,有的長及腳面,有的短至腿根,僅七、八寸長。
3、苗族的吊腳樓建在斜坡上,把地削成一個「廠」字形的土台,土台下用長木柱支撐,按土台高度取其一段裝上穿枋和橫梁,與土台平行。吊腳樓低的七八米,高者十三四米,佔地十二三個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