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鮮花詩
① 求《五月的鮮花—永遠跟黨走》—全國大學生文藝會演中的詩朗誦《在燦爛的陽光下》類似的詩朗誦,急急急
《在燦爛陽光下》
--「五月的鮮花,永遠跟黨走」
一
那是一個被春雷和腳步踏得滾燙的時刻
趕海的人們開始把春天的故事傳唱
三天一層樓的速度撐起的天空
大膽喊出了
時間就是金錢 效率就是生命的口號
殺出一條血路的特區人
就這樣十指緊扣 骨節錚錚作響
把一個多少代人擺脫貧窮的夢想
結結實實建築在曾經荒蕪的土地之上
二
嶄新的世代
讓世界打量著中華文明的存續變革
勤勞勇敢的中國人
讓歷史匯入世界發展的長河
冰雪消融
百年遊子踏上歸家的彩虹
和風撲面
理想的藍圖幻化座座高樓
香江水 蓮花地 天安門 五星熠熠
與時俱進
發展的硬道理就像太陽破霾臨空
十三億顆渴望幸福生活的心
為新世紀的曙光歌唱
把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每一寸土地
照亮
三
告別曾經的陣痛
推動光陰的閘門
我們為江山如畫奮勇前進
越跑越快
匯聚聰慧的溪流
揚帆藍色的海洋
我們為神舟騰飛風雨無阻
乘風破浪
科學發展創造出了中國奇跡
夢幻五環創造出了世界美麗
讓地球上不同膚色的人們共同分享
古老的圖騰煥發幸福的光彩
時代的高鐵穿越華夏的山巒
讓那鮮血染紅的旗幟
永遠迎風飄揚
四
我們今天高唱凱歌走向復興
跟黨走的步伐如此流暢
我們手挽著手奔向富裕
跟黨走的誓言如此響亮
燦爛的陽光下
我們訴說自己的心聲
我們在黨和祖國的呵護下茁壯成長
燦爛的陽光下
我們就這樣暢想著未來
偉大的時代催促著年輕的我們揚帆遠航
燦爛的陽光下
我們要告慰所有先輩
站起來的中國人已經挺起了胸膛
燦爛的陽光下
我們要告訴整個世界
富強的中國就是我們青春永恆的光芒
我們高唱凱歌走向復興
我們高唱凱歌走向復興
跟黨走的誓言如此響亮
跟黨走的誓言如此響亮
燦爛的陽光下我們要告訴世界
燦爛的陽光下我們要告訴世界
富強的中國就是我們青春永恆的光芒
富強的中國就是我們青春永恆的光芒
燦爛的陽光下我們要告訴世界
富強的中國就是我們青春永恆的光芒
② 《五月的鮮花》這首歌的創作背景
《五月的鮮花》創作背景
《五月的鮮花》曲作者是閻述詩,閻述詩學生時代經常參加宣傳抗日思想的演出活動,也因此受到敵人迫害,逃到關內,輾轉來到北京,在北京二十六(北京匯文)中學擔任數學老師。
1935年,光未然在報紙上發表了一首小詩,閻述詩受到了詩歌的感染,想起自己在參加學生運動時的情景:敵人用刺刀阻止同學們的腳步,許多人付出了鮮血的代價,但大家仍然情緒高漲……
他激動地提筆為這首詩譜了曲,也就是《五月的鮮花》這首歌,後來這首歌成為了鼓舞情緒的「戰地」歌曲。
(2)五月的鮮花詩擴展閱讀:
《五月的鮮花》原為光未然於武漢所作獨幕話劇《阿銀姑娘》的序曲。1936年夏,東北大學排演《阿銀姑娘》時,因劇本上只有歌詞,沒有曲譜,便由該校教師閻述詩譜成此歌。
譜曲後,這首歌受到普遍贊賞,很快傳遍全國,在抗日救亡歌詠運動中廣泛傳唱。1959年作曲家瞿希賢把《五月的鮮花》選作故事片《青春之歌》的插曲。
③ 2015五月的鮮花詩朗誦《聆聽青年》的背景音樂是什麼
央視的晚會所有音樂都是節目開始前內部製作的不會流出來。
④ 哪位詩人寫過著名的詩詞《五月的鮮花》請給出准確的答案。請勿轉帖回答。
你好,我來為你解答:
一、整體把握
古往今來,黃河以其雄壯的氣勢,奔騰在中國大地上,滋養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歌頌黃河就是歌頌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
《黃河大合唱》是著名詩人光未然(張光年)為配合音樂家冼星海創作的大型民族交響樂而寫的組詩。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以後,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踐踏著華北大地。全國掀起了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潮。通過自己創造的藝術形象反映現實斗爭,激發全國人民的抗日熱情,是許多進步作家、藝術家的心願。詩人光未然1935年8月曾經創作出歌詞《五月的鮮花》,歌中唱道:「五月的鮮花開遍了原野,/鮮花掩蓋著志士的鮮血。/為了挽救這垂危的民族,/他們曾頑強地抗戰不歇。……」歌詞經譜曲後廣為傳唱。1939年詩人到延安後,又創作了篇幅與規模更大的組詩《黃河大合唱》。《黃河大合唱》共有八個樂章,分別是:《黃河船夫曲》《黃河頌》《黃河之水天上來》《黃河對口曲》《黃水謠》《黃河怨》《保衛黃河》《怒吼吧,黃河》。詩中雄奇的想像與現實圖景交織在一起,組成一幅壯闊的歷史畫卷,歌唱苦難與抗爭,刻畫黃河的形象,反映中華民族英雄兒女抗戰的真實場面。冼星海稱贊它「充滿美,充滿寫實、憤恨、悲壯的情緒,使一般沒有渡過黃河的人和到過黃河的人都有一種同感。在歌詞本身已盡量描寫出數千年來的偉大黃河的歷史了」。
《黃河頌》在體裁上是一首頌詩,著眼於「歌頌」,在結構上與組詩第一章《黃河船夫曲》是緊密相承的。《黃河船夫曲》描寫:「烏雲滿天,驚濤拍岸,黃河的船夫,在暴風雨中搏戰,經過千辛萬苦終於到達了彼岸。這象徵著我們偉大的民族和人民突破驚濤駭浪般的重重困難,終於取得輝煌的勝利。」於是在第二章《黃河頌》中,詩人作為時代的歌手出現,他站在高山之巔,代表祖國英勇的兒女,向著黃河唱出了頌歌。他歌頌黃河氣勢宏偉,源遠流長,並且要學習它的榜樣,像它一樣的偉大堅強。
第一節是朗誦詞,第二節是歌詞。作者先以呼告的手法,直稱讀者為「朋友」,開宗明義地說出了要「歌頌黃河」的主題。
第二節是全詩的主體部分,為了表現頌歌的氣勢,「由男高音獨唱,歌帶悲壯,在伴奏中可以聽出黃河奔流的力量」(冼星海《我怎樣寫〈黃河〉》)。第二節歌詞的內容層次比較分明,並且有明顯的關鍵詞語可作為思路梳理的依據。首先,是「望黃河滾滾」的「望」字,一直統領到「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兩面」。而這所「望」的內容,既有寫實的成分,也有雄奇瑰麗的想像,條理清楚,章法謹嚴:先是近鏡頭特寫——「驚濤澎湃,/掀起萬丈狂瀾」;再是俯瞰全景式的總寫——「濁流宛轉,/結成九曲連環」;然後是縱向描寫黃河的流向——「從昆侖山下/奔向黃海之邊」;最後橫向展開到黃河流域兩岸——「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兩面」。接著,開始贊頌黃河對於中華民族的偉大貢獻,進入「頌」的階段。「啊!黃河!」反復出現,把從「啊!黃河!/你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到「將要在你的哺育下/發揚滋長」分為三個層次,歌頌黃河養育了中華民族,指出黃河的歷史貢獻;像一道天然屏障保衛著中華民族,指出黃河的地理優勢;最後由實到虛,歌頌黃河流域寬廣,澤被眾生,並且代表中華兒女發出要向它學習的誓言。
二、問題研究
1.歌詞中反復出現的「啊!黃河!」起了什麼樣的作用?
「啊!黃河!」反復出現,把歌詞主體部分從「啊!黃河!/你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到「將要在你的哺育下/發揚滋長」分為三個層次,依次是:黃河養育了中華民族,黃河保衛了中華民族,黃河還將激勵著中華民族。由實到虛,環環相扣,逐步深入。
2.如何理解黃河是「搖籃」,是「屏障」?
把黃河比喻為「中華民族的搖籃」較易理解,黃河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中華文化在黃河流域產生、發展、壯大,黃河哺育滋養了世代炎黃子孫。把黃河比喻為「民族的屏障」,側重從黃河對中華民族的保衛作用而言。黃河天險在地理上可作為軍事屏障,黃河的偉大堅強精神,更足以成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這是中華民族抵禦外侮的制勝法寶。
3.如何理解黃河「向南北兩岸/伸出千萬條鐵的臂膀」?
對黃河「向南北兩岸/伸出千萬條鐵的臂膀」一句,首先應該明確句中的「臂膀」指的是什麼。從全句看,這是一個比喻句,把黃河比喻為一個巨人,黃河主流是巨人的軀干,黃河流域中的無數條支流就是「巨人」身上千萬條「鐵的臂膀」。其次,應該和上文結合起來理解,如此巨人,「一瀉萬丈,/浩浩盪盪」體現了氣勢磅礴、勇不可擋的氣度和力量,正足以激發民族的精神和信念。
4.如何把握《黃河頌》語言上的特點?
這首歌詞寫得明快雄健,節奏鮮明,音節洪亮。以短句為主,兼以長句。長短結合,自由奔放並且錯落整齊。在韻腳上,隔二三句押韻,形成了自然和諧的韻律。同時,十分注意刻畫黃河形象,注意營造歌詞的畫面之美:「黃河滾滾」「驚濤澎湃,/掀起萬丈狂瀾;/濁流宛轉,/結成九曲連環」等句,在讀者面前展開一幅宏大的波瀾壯闊的雄偉圖畫!
練習說明
一有感情地朗誦這首歌詞。
這首歌詞以氣勢取勝。朗誦時必須激發起學生的內心感情,如果能夠調動學生產生國難當頭、中華民族正處於危機之中的悲壯情懷,就可以產生熱血沸騰、壯懷激越的情感,就可做到有感情地誦讀。不宜過多過早對學生施加朗讀技巧的訓練指導。
二詩人從哪些方面贊美了黃河的英雄氣魄?他借歌頌黃河表達了什麼感情?
本題旨在引導學生從宏觀上把握歌詞內容。教師應注意題目中包含的兩個深淺不同的層次。第一問是從表層設問,首先應該抓住「黃河的氣魄」這一關鍵詞,引導學生反復感知課文,感受黃河一往無前、無堅不摧的氣魄。其次,應該注意到「從哪些方面」這一要點,引導學生從以下幾個方面思考:黃河的自然特點、地理特徵、黃河在歷史上對中華民族的貢獻等。
第二問實際上是引導學生思考詩人創作的目的。詩人借歌頌黃河歌頌我們的民族,激發廣大中華兒女的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激勵中華兒女像黃河一樣「偉大堅強」,以英勇的氣概和堅強的決心保衛黃河,保衛中國。
三在我們學過的詩歌中,有些詩直白抒情,風格豪邁,有些詩則委婉含蓄。你認為這首詩屬於哪一種?為什麼?你還能從學過的詩歌中再舉出一兩例嗎?
本題旨在引導學生初步認識和體會詩歌的兩種美學風格——崇高與優美。但在教學實際中,不必過分在術語上糾纏,應通過對具體作品的感知來把握這兩類詩的特徵。
本詩屬於直白抒情、風格豪邁類,因為詩歌以明朗的語言塑造了黃河奔騰不息、氣勢宏偉的形象,並且多處以「啊,黃河……」這樣的句式直接抒發了熱愛黃河的感情,充滿雄渾豪邁之美。王之渙的《登鸛雀樓》、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等詩詞屬於這類風格;上學期學過的何其芳的《秋天》、郭沫若的《靜夜》則屬於委婉含蓄的詩。
教學建議
一、調動學生情感是上好本課的首要條件,引導學生整體把握歌詞主體部分是深入理解課文的關鍵。
學生對這首歌詞產生的時代背景大多有一定的了解,也有著樸素的愛國感情。教師應設法激發並強化這種感情,可以藉助音樂的力量,通過直接訴諸聽覺的音樂打動學生的心靈,並且在音樂的背景下,通過配樂朗誦反復體味歌詞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然後對第二節文字做一思路分析即可。
本課教學應以誦讀為主,不宜過多講解。應該相信學生的理解感悟能力。
二、教學設計
1.播放音樂《黃河大合唱》之第一、第二部。以強烈的氣勢感染學生,引起學生心靈的共鳴。
2.朗讀。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流暢、充滿感情地朗讀。
①教師范讀。
②學生自由練習朗讀。
③學生齊讀。
3.內容研討
①解題。本課題目是《黃河頌》,哪個詞是關鍵?(抓住「頌」字。)
②這首歌詞的一、三兩節很顯然是首尾呼應,但這兩段文字著眼點完全相同嗎?(第一節重點落在「黃河」上,第三節重點落在「中華兒女」上。)
③第二節是主體部分,主要是「頌黃河」,但並不是立即開始歌頌,在「頌」之前有一個蓄勢階段,如果在文中找出一個字來統領,應該是哪個字?(即「望」字。)
④「頌黃河」這一環節也有明顯的外部標志,這就是文中反復出現的「啊!黃河!」這句話把內容劃分為幾個層次?每個層次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⑤小結課文。
用如下板書總結課文。
序曲———————→ 主體 —————————→尾聲
黃河偉大堅強 望黃河—→頌黃河 學習黃河精神
4.再朗讀
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要求學生根據《黃河頌》音樂,進行配樂詩朗誦。教師可根據具體情況安排學生齊讀、領讀或個別誦讀。
5.課外作業
①閱讀《黃河大合唱》第三部分:《黃河之水天上來》。
②欣賞《黃河大合唱》音樂,學唱《黃河頌》部分,並進行表演唱。
有關資料
一、作者介紹
光未然,原名張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縣人。1927年在中學時代即參加革命工作,「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輟學,曾做過學徒、店員和小學教師。1936年抵達上海參加抗日救亡運動並從事進步文藝活動。1935年8月創作《五月的鮮花》歌詞,以其深懷憂患與憤恨體現濃郁深沉的抒情氣息廣為傳唱。1939年到延安後創作了歌頌中華民族精神的組詩《黃河大合唱》,經冼星海譜曲後風行全國。新中國成立後,曾擔任《劇本》《文藝報》《人民文學》主編。
二、我怎樣寫《黃河》 (冼星海)
《黃河》的創作,雖然是在一個物質條件很缺乏的延安產生,但它已經創立了現階段新型的救亡歌曲了。
過去的救亡歌曲雖然發生很大效果和得到廣大群眾的愛護,但不久又為群眾所唾棄。因此,「量」與「質」的不平衡,就使很多歌曲在短期間消滅或全失效用。
《黃河》的歌詞雖帶文雅一點,但不會傷害它的作風。它有偉大的氣魄,有技巧,有熱情和真實,尤其是有光明的前途。而且它直接配合現階段的環境,指出「保衛黃河」的重要意義。它還充滿美,充滿寫實、憤恨、悲壯的情緒,使一般沒有渡過黃河的人和到過黃河的人都有一種同感。在歌詞本身已盡量描寫出數千年來的偉大黃河的歷史了。
1.《黃河船夫曲》
你如果靜心去聽,你可發現一幅圖畫,像幾十個船夫劃船,畫面上充滿斗爭的力量。歌曲有兩種情緒是值得注意的:開首的緊張情緒,是船夫們渡黃河時和波濤掙扎的情形,他們唱「劃喲沖上前」,「烏雲遮滿天……」,「浪花打進船,夥伴哪!睜開眼!舵手啊!拉住腕!……拚命哪!莫膽寒!」「行船好比上火線,團結一心沖上前!」最後一段是比較輕快一點。在他們沒有渡過黃河以前,他們充滿愉快與光明。經過他們一陣大笑以後,情緒已達到安慰和安心的境地,氣也可以喘一喘了。
2.《黃河頌》
是用頌歌的方法寫的,大都帶有奔放的熱情,高歌贊頌黃河之偉大、堅強。由男高音獨唱,歌帶悲壯,在伴奏中可以聽出黃河奔流的力量!
3.《黃河之水天上來》
是一首朗誦歌曲,我用三弦作伴奏,歌詞的內容全由三弦表達出,不是大鼓的伴奏方法,也不是普通的京調伴奏方法。歐洲有一種歌詞與伴奏獨立的歌曲,由曲作者沃爾夫(Wolf)的提倡而完成。但中國歌曲用三弦來伴奏而表達歌詞的內容,又可獨立成一曲的,恐怕是第一次嘗試。三弦的調子里,除了黃河的波浪澎湃聲外,還有兩個調蘊藏著:一個是《滿江紅》,另一個是《義勇軍進行曲》。但只有一點,而沒用全曲(這是由於曲調組織的關系)。
4.《黃河對口曲》
是用民歌形式(用山西音調)寫的,最後三段二部合唱是用甲乙的主調配合起來的。三弦和二胡代表甲乙的對唱和合唱。還有,過門比較輕松而有趣。唱的人宜用動作去幫助歌曲的傳達,更覺生動。
5.《黃水謠》
是齊唱的民謠式歌曲。音調比較簡單,帶痛苦和呻吟的表情。但與普通一般只是頹廢不同,《黃水謠》裡面還充滿著希望和奮斗!
6.《黃河怨》
代表婦女被壓迫的聲音,被污辱的聲音。音調悲慘纏綿,是含著眼淚來唱的一首悲歌。假如唱的人沒有這種感情,聽眾必然沒有同感的,而這應是值得注意的。
7.《保衛黃河》
是一首輪唱曲,從兩部起至四部輪唱。每一句開頭都要有力,而且要健康地、樂觀地唱出。這是全用中國旋律寫的。到三部至四部輪唱時,內中有「龍格龍格龍」,是輪唱的伴唱,唱時要唱出風格才有趣。整個是非常有力和雄偉,一起一伏,變化無窮,只是要留意不停地把旋律唱出。
8.《怒吼吧!黃河》
是一首四部的大合唱,裡面有二、三、四部不同聲部的組合。曲調是誠懇和雄厚,但充滿熱血和鼓勵,是《黃河》一個最重要的主調。最後兩句:「向著全中國受難的大眾,發出戰斗的警號!向著全世界勞動的人們,發出戰斗的警號!」要不斷地唱三、四、五次,直至聽眾有了同感才轉到結尾。最好用軍號吹奏主調,用戰鼓伴奏,更可表現「黃河」的偉大。它的怒吼啟發著全世界的受難大眾和勞動的人們。
《黃河》的做法,在中國是第一次嘗試。希望愛護中國新音樂運動的群眾給我一個指導,使我得了鼓勵,更努力去創作。
(摘自《冼星海全集》)
三、《黃河大合唱》的誕生(光未然)
一位朋友自北美來電話約稿,以《黃河大合唱》的誕生為題,要我為《華語快報》撰文,以配合中國偉大作曲家冼星海的這部藝術作品在香港「黃河音樂節」隆重上演。圍繞這個題目,我早寫過回憶錄,要說的都說過了。而盛意難卻,雖是限題限時作文,也該再試試看。我要藉此機會,熱烈祝賀「黃河音樂節」取得豐碩成果。香港文化界盛情邀請而我因事未能前往,也藉此表示謝意和歉意。
早在1937年春天我和星海在上海結識的時候,他已經大發宏願,要通過自己創造的音樂形象,表現我們中華民族的苦難、掙扎、奮斗,對自由幸福的追求和勝利的確信。他把這一宏願灌注到他正在寫作的《民族交響樂》中。抗戰爆發了,這是全中國人民熱情奔放的時代,作家藝術家更處於熱情奔放的潮頭。他寫了很多具有長久生命力的愛國歌曲,更希望通過聲樂藝術的長篇巨著以表現自己的宏願。這說明《黃河大合唱》的誕生,符合時代的要求,符合作曲家蘊蓄已久的內在要求。
回想起來,作曲家反映時代要求的宏願,也正是中國作家藝術家共同的心願,我也並不例外。1938年秋冬,我和抗敵演劇第三隊的同志們一起,經常在大西北的黃河兩岸行軍。在敵後游擊根據地活動。中國雄奇的山川,游擊健兒們英勇的身姿,時刻強烈地感動著我,我在心頭醞釀著一個篇幅較大的朗誦詩《黃河吟》。稍後在延安治病寫詩時,接受星海和演劇三隊同志們的建議,改寫為《黃河大合唱》的歌詞。
現在可以補充的是,當時有兩個印象,強烈地直接激發了胸中蘊蓄的詩情。一個是渡過黃河險灘時船夫們駕駛方舟(確確實實是方舟)同驚濤駭浪搏鬥的情景,這已經在《黃河船夫曲》中有所表現和發揮了。當時,同舟共濟的鄔析零同志記錄下來的船夫號子,曾經是星海作曲時的重要參考。再一個是行經山西吉縣以北的壺口(虎口)看黃河激流墮入懸崖深淵形成尼亞加拉大瀑布式的壯美圖景。這是著名的「黃河冒煙」「陸地行舟」(船過此處要在陸上繞行一段)的地方。我被這大自然的奇觀驚呆了。我把當時的印象如實地寫進朗誦歌曲《黃河之水天上來》(大合唱第三首)中,我說「如實地寫」,因為確實「從十里路外」,可「仰望它的濃煙上升」,它確實「搖動了地殼,沖散了天上的烏雲」;這里描述的歷史上西北人民無盡的苦難,當時「黃河兩岸游擊兵團、野戰兵團,星羅棋布,穿插在敵人後面」的奇異場面,也都是真實的。《黃河大合唱》八首歌曲的這個第三首,被寫成一首朗誦歌曲,這在詞曲作者都是有意的嘗試。星海寫道:「中國歌曲用三弦來伴奏能表達歌詞的內容,而又可獨立自成一曲的,恐怕是第一次的嘗試。」(《我怎樣寫黃河大合唱》)我以為應當這樣嘗試發揮藝術的效果。
全國解放後,《黃河大合唱》在首都多次正式演出,都忽略了朗誦歌曲《黃河之水天上來》,我對此表示遺憾。朗誦歌曲表演時難度較大。他們怕處理不好,影響了整個演出的效果。1939年4月在延安首次兩場演出,是由我帶病朗誦的,當時伴奏條件也比較簡朴。後來在延安演出,解放前在南北各大城市業余演出,都是八首歌曲一氣呵成的完整演唱,並未因第三首難於處理砸了鍋。現在的專業團體的高水平演唱,各方面的條件比過去強得多。我希望藝術家們克服困難,希望聽到大合唱全曲的完整演出。
我現在還記得,1939年2月的一個晚上,延安交際處一個寬大窯洞里,抗戰演劇第三隊30位同志共度愉快的農歷除夕。我應邀從二十里鋪的醫院趕來參加這個晚會。星海同志也應邀參加了。在明亮的煤油燈下,我站起來作了幾句說明,然後很帶感情地一氣朗誦了全部四百多行的《黃河》歌詞。同志們以期待的眼光聚精會神地諦聽著。掌聲剛落,星海同志霍地站起來,把歌詞抓在手裡,說:「我有把握寫好它!」接著是更熱烈的掌聲,雜以歡呼,祝賀這詩與音樂的心靈的契合。
《黃河大合唱》主要是音樂藝術的成就。歌詞為實現作曲家的宏願提供了便利條件。我們痛惜天才的作曲家過早地離去!要是他活到今天——當然是80高齡了,聽到他的歌聲至今還在大河上下、天南海北鼓舞著炎黃子孫團結奮起振興中華的壯志豪情,那該多好啊!要是他還活著,在他正常延續的後40年中間,他該寫出多少不朽的時代樂章啊!想到這里,越發感到我們損失之大!越發激勵年輕一代的有志之士,急起直追,彌補我們的重大損失,並且以超越前人的新創造,為新中國增添新的光彩!
(原載1985年8月28日紐約《華語快報》)
四、《黃河》本事(光未然)
黃河以其英雄的氣魄,出現在亞洲平原之上,象徵著中華民族偉大的精神。古往今來,多少詩人為它贊頌著歌唱著。
在《黃河大合唱》中,展開了一幅壯大的幻想和現實的圖畫。
烏雲滿天,驚濤拍岸,黃河的船夫,在暴風雨中搏戰,經過了千辛萬苦終於到達彼岸。這象徵著我們偉大的民族和人民突破驚濤駭浪般的重重困難,終於取得輝煌的勝利。
於是在高山之巔,出現了時代的歌手,他代表著祖國英勇的兒女,歌頌著黃河,並要學著他的榜樣,像他一樣偉大、堅強。
民族的詩人在亞洲巨人面前,興起了懷古的心情。他向著黃河巨人,哭訴我們民族的災難。他看見巨人醒來了,掀起他的怒濤,發出他的狂叫,響應著祖國滿山遍野的戰斗的歌聲。
黃河東岸,沃壤千里,男女老幼自得其樂,一旦暴敵侵入,帶來了瘋狂的殺傷,妻離子散,一片凄涼。
兩個流亡的老鄉,在黃河邊上不期而遇,他們各自訴說著自己的命運,終於一同踏上了戰斗的道路。
然而他的妻子,一個鄉村婦女,失掉了丈夫,失掉了小孩,自己也遭到野獸的蹂躪,在一個凄風苦雨之夜,偷偷地跑到黃河邊上,經過一陣悲慘的哭訴,便投身到滾滾的黃河波濤之中。
這時在河東,河北,在萬山叢中,在青紗帳里,四面八方都捲起了復仇的巨浪,中華民族優秀的兒女正在為保衛黃河、保衛祖國而戰。
怒吼吧,黃河!向著全中國被壓迫的人民,向著全世界被壓迫的人民,發出戰斗的警號吧!——我們代表五萬萬人民為祖國的最後勝利而吶喊著
⑤ 五月的鮮花的創作背景
《五月的鮮花》曲作者是閻述詩。閻述詩家在東北,從小就喜歡音樂創作。學生時代經常參加宣傳抗日思想的演出活動,也因此受到敵人迫害,後逃到關內,輾轉來到北京,在北京二十六(北京匯文)中學擔任數學老師。
1935年,光未然在報紙上發表了一首小詩,閻述詩受到了詩歌的感染,想起自己在參加學生運動時的情景:敵人用刺刀阻止同學們的腳步,許多人付出了鮮血的代價,但大家仍然情緒高漲,沒有一點退縮……他激動地提筆為這首詩譜了曲,當晚就交給大家,並很快成為鼓舞情緒的「戰地」歌曲。這首詩,就是如今大家熟悉的《五月的鮮花》。當年恐怕連閻述詩自己也沒有想到,這首歌後來能流傳如此之廣。先是學校里的學生合唱,後來逐漸傳到了一些抗日團體里,成為他們用來鼓舞士氣的「戰歌」。而最令人難忘的就是1937年冼星海在一次萬人聚會上,一句一句地教大家唱《五月的鮮花》,在場的好多人都感動得熱淚盈眶。但卻沒有人知道譜曲者是閻述詩,連歌曲的詞作者光未然也對他一無所知。
最初,光未然一直在文藝界尋找這位「合作者」,卻始終沒有消息,直到上世紀60年代閻述詩去世的時候,光未然接到了一紙訃告:特級數學教師閻述詩去世,上面還寫有生平和家庭住址。光未然這才恍然大悟,原來他一直尋找的人竟然離他這么近,住處只距離一條胡同之遙,但兩人卻整整30多年沒有機會見面。
光未然連忙趕到閻述詩家,敲門說明了來意:我想看看閻述詩老師的照片,我一直想認識他,但是現在沒有機會了,他希望通過照片辨認一下,在這漫長的30年裡,我是否曾經與他又過不經意的一面之緣。
可惜,光未然的記憶中從未有過閻述詩的樣貌,他嘆了一口氣說,太遺憾了。
《五月的鮮花》開始傳唱的時候,閻述詩的女兒閻莉莉才剛出生不久,在她的記憶中,父親一直是一名數學教師,甚至從來沒有向家人炫耀過自己這首歌的「成就」,但跟大家印象中的數學教師不同,閻述詩是個很感性的人,他在家裡每天與音樂為伴,閻莉莉說:「只要在家休息,音樂聲會一直伴隨著他」,也正是這個原因,她從小就受到音樂熏陶,後來還做了一名音樂教師。
上世紀50年代末,電影《青春之歌》的上映,讓一代人認識了林道靜,也讓一代人學會了一首名叫《五月的鮮花》的歌曲。閻莉莉也不例外,她和當時的年輕人一樣,激動地唱著《五月的鮮花》,唯一不同的是,她突然發現這首歌的曲作者竟然是自己的父親!
雖然自己的名字已經被打上了電影的字幕,但和女兒的驚喜相比,閻述詩的情緒一直很平靜。後來女兒閻莉莉考上了藝術學校,她的老師希望閻述詩寫一篇歌曲《五月的鮮花》創作經過的文章,這時人們才了解到這首歌曲的創作過程。
以一名音樂教師的身份來看,閻莉莉對父親的作品作了一些深入的分析。《五月的鮮花》不同於其他的抗戰歌曲,由於當時的社會環境,許多歌曲都是慷慨激昂,氣勢磅礴;而《五月的鮮花》的整體音樂配合了歌詞的情緒,是一種倒拋物線狀的變化,首先是「五月的鮮花開遍了原野,鮮花掩蓋志士的鮮血」,有著懷念烈士的抒情;第二句寫道東北淪陷,「我們天天在痛苦中煎熬,失去自由更是失掉了飯碗,屈辱地忍受那無情的皮鞭 」,曲調壓抑低沉;第三句中「敵人的鐵蹄越過了長城,中原大地依然歌舞昇平」,帶領演唱者醞釀悲憤的情緒;最後到「震天的吼聲驚起不幸的一群,被壓迫者一起揮動拳頭!」是整首歌曲的高潮,曲調也更加激昂有力,讓音樂在情緒的最高點達到釋放。●「五月的鮮花」全國大學生大型校園文藝演出「五月的鮮花——全國大學生大型校園文藝演出活動」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辦,是在全國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大學生大型校園文藝演出現場直播活動,旨在推動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工作的開展,展示高校開展文化素質教育的豐碩成果,反映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繼往開來、與時俱進的偉大實踐,展現當代大學生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崇高情懷和朝氣蓬勃、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
該活動每年五月舉辦,每屆活動有一個主題,在全國范圍內邀請20餘所高校參加演出。中國教育電視台、浙江衛視科技教育頻道及承辦地電視台對活動進行全程現場直播。
該活動自2001年創辦以來,已成功舉辦了九屆。分別由浙江杭州、中山大學、重慶大學、武漢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吉林大學、同濟大學、雲南大學、黑龍江大學承辦,數十萬名在校大學生參加了這項活動。「五月的鮮花」全國大學生大型校園文藝演出活動的深入開展,在全國高等院校和社會各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和品牌效應,對創建和諧校園、全面推進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⑥ 《五月的鮮花》的歌詞是
歌名:五月的鮮花
演唱:冼星海
填詞:光未然
譜曲:閻述詩
編曲:閻述詩
歌詞:
五月的專鮮花開遍了原野屬
鮮花掩蓋了志士的鮮血
為了挽救這垂危的民族
他們曾頑強的抗戰不歇
如今的東北已淪亡了四年
我們天天在痛苦中煎熬
失掉自由更失掉了飯碗
屈辱地忍受那無情的皮鞭
敵人的鐵蹄越過了長城
中原大地依然歌舞昇平
親善睦鄰呵卑污的投降
忘掉了國家更忘掉了我們
再也忍不住這滿腔的憤怒
我們期待著這一聲怒吼
吼聲驚起這不幸的一群
被壓迫者 一齊揮動拳頭
⑦ 五月的鮮花歌詞
《五月的鮮花》
演唱:冼星海
作曲:閻述詩
作詞:光未然
五月的鮮花,專開遍了原野
鮮花掩蓋著志屬士的鮮血,為了挽救這垂危的民族
他們正頑強地抗戰不歇,如今的東北已淪亡了四年
我們天天在痛苦地熬煎,失掉自由更失掉了飯碗
屈辱地忍受那無情的皮鞭,敵人的鐵蹄
已越過了長城,中原大地依然歌舞昇平
『親善睦鄰』和卑污的投降,忘掉了國家更忘掉了我們
再也忍不住這滿腔的憤怒,我們期待著這一聲怒吼
怒吼驚起這不幸的一群,被壓迫者一起揮動拳頭
震天的吼聲,驚起這不幸的一群
被壓迫者,一起揮動拳頭
(7)五月的鮮花詩擴展閱讀:
《五月的鮮花》原為光未然於武漢所作獨幕話劇《阿銀姑娘》的序曲。1936年夏,東北大學排演《阿銀姑娘》時,因劇本上只有歌詞,沒有曲譜,便由該校教師閻述詩譜成此歌。
這首歌受到普遍贊賞,很快傳遍全國,在抗日救亡歌詠運動中廣泛傳唱。1959年作曲家瞿希賢把《五月的鮮花》選作故事片《青春之歌》的插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