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師鮮花
1. 憶江南描寫什麼季節
《憶江南》描寫的是春天。
一、原文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二、譯文
江南的風景多麼美好,風景久已熟悉。太陽從江面升起,把江邊的鮮花照得比火紅,碧綠的江水綠得勝過藍草。怎能叫人不懷念江南?
三、作者
唐代白居易
四、詞句注釋
1、憶江南:唐教坊曲名。作者題下自注說:「此曲亦名『謝秋娘』,每首五句。」按《樂府詩集》:「『憶江南』一名『望江南』,因白氏詞,後遂改名『江南好』。」至晚唐、五代成為詞牌名。這里所指的江南主要是長江下游的江浙一帶。
2、諳(ān):熟悉。作者年輕時曾三次到過江南。
3、江花:江邊的花朵。一說指江中的浪花。紅勝火:顏色鮮紅勝過火焰。
4、綠如藍:綠得比藍還要綠。如,用法猶「於」,有勝過的意思。藍,藍草,其葉可制青綠染料。
(1)偃師鮮花擴展閱讀
一、創作背景
白居易曾經擔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兩年,後來又擔任蘇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餘。在他的青年時期,曾漫遊江南,旅居蘇杭,他對江南有著相當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當他因病卸任蘇州刺史,回到洛陽後十餘年,寫下了這首《憶江南》。
二、賞析
第一首泛憶江南,兼包蘇、杭,寫春景。全詞五句。一開口即贊頌「江南好!」正因為「好」,才不能不「憶」。「風景舊曾諳」一句,說明那江南風景之「好」不是聽人說的,而是當年親身感受到的、體驗過的,因而在自己的審美意識里留下了難忘的記憶。
既落實了「好」字,又點明了「憶」字。接下去,即用兩句詞寫他「舊曾諳」的江南風景:「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日出」、「春來」,互文見義。春來百花盛開,已極紅艷;紅日普照,更紅得耀眼。在這里,因同色相烘染而提高了色彩的明亮度。
春江水綠,紅艷艷的陽光灑滿了江岸,更顯得綠波粼粼。在這里,因異色相映襯而加強了色彩的鮮明性。作者把「花」和「日」聯系起來,為的是同色烘染;又把「花」和「江」聯系起來,為的是異色相映襯。
江花紅,江水綠,二者互為背景。於是紅者更紅,「紅勝火」;綠者更綠,「綠如藍」。
三、作者簡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原籍湖北襄陽,後徙河南鞏縣。 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至德二載(757年)四月,郭子儀大軍來到長安北方,杜甫冒險從城西金光門逃出長安穿過對峙的兩軍到鳳翔(今陝西寶雞)投奔肅宗。五月十六日,被肅宗授為左拾遺,故世稱「杜拾遺」。
不料杜甫很快因營救房琯,觸怒肅宗,被貶到華州(今華縣),負責祭祀、禮樂、學校、選舉、醫筮、考課等事。到華州後,杜甫心情十分苦悶和煩惱。他常游西溪畔的鄭縣亭子(在今杏林鎮老官台附近),以排憂遣悶。
他在《題鄭縣亭子》《早秋苦熱堆案相仍》《獨立》和《瘦馬行》等詩中,抒發了對仕途失意、世態炎涼、奸佞進讒的感嘆和憤懣。疏救房琯這件事,杜甫經宰相張鎬力救而得釋放。但「帝自是不甚省錄」,從此之後,肅宗對杜甫不再重用。
這年九月,長安收復。十一月杜甫回到長安,仍任左拾遺,雖忠於職守,但終因受房琯案牽連,於乾元元年(758年)六月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
乾元元年(758年)底,杜甫暫離華州,到洛陽、偃師(均在今河南省)探親。第二年三月,唐軍與安史叛軍的鄴城(今河南安陽)之戰爆發,唐軍大敗。
杜甫從洛陽返回華州的途中,見到戰亂給百姓帶來的無窮災難和人民忍辱負重參軍參戰的愛國行為,感慨萬千,便奮筆創作了不朽的史詩——「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和「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並在回華州後,將其修訂脫稿。「
大歷三年(768年),杜甫思鄉心切,乘舟出峽,先到江陵,又轉公安,年底冬天的時候漂泊到湖南嶽陽,泊舟岳陽樓下。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陽樓,憑軒遠眺,面對煙波浩渺、壯闊無垠的洞庭湖,想到自己晚年漂泊無定,國家多災多難,感慨萬千,於是寫下了《登岳陽樓》 。
由於生活困難,不但不能北歸,還被迫更往南行。大歷四年正月,由岳陽到潭州(長沙),又由潭州到衡州(衡陽),復折回潭州。
大歷五年(770年),臧玠在潭州作亂,杜甫又逃往衡州,原打算再往郴州投靠舅父崔湋,但行到耒陽,遇江水暴漲,只得停泊方田驛,五天沒吃到東西,幸虧縣令聶某派人送來酒肉而得救。
後來杜甫由耒陽到郴州,需逆流而上二百多里,這時洪水又未退,杜甫原一心要北歸,這時便改變計劃,順流而下,折回潭州。大歷五年(770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陽的一條小船上去世。 時年五十九歲。
2. 《歷史上真實的唐僧取經》主要內容
玄奘,玄奘出生於隋朝末年,俗名陳禕。生在書香世家,幼年時接受了很好的教育。可惜人生無常,五歲那年,母親去世。十歲那年,父親去世。此後,玄奘十一歲時跟隨在寺院中出家的二哥,學習佛家經典。
直到13歲那年,他正式在洛陽凈土寺出家,法名玄奘。玄奘出家時,正是隋朝時期。當時對於僧人出家,有著非常嚴格的要求。只有那些天資聰穎的人,才能被挑選剃度。
後來因為戰亂,玄奘離開了寺廟,雲游四方。在此過程中,玄奘發現佛學南宗和北宗存在許多差異,且無法證明孰是孰非,於是他產生了去天竺國求取佛經的想法。
唐朝貞觀年間,政府禁止私人隨便出國。凡出入國境都要得到國家批准。627年的八月,玄奘向政府申請出境,遭到拒絕。決心西遊的玄奘,便夾在商人中間混出了玉門關,單人匹馬的踏上了西行的征途。那一年,玄奘二十八歲。
玄奘在極度乾燥的沙漠中斷水四天五夜,與一般人在正常的環境當中斷水,更不可以相提並論。因此在這個時候,玄奘感到自己的生命大概就快要結束了。
於是,根據史書的記載,虔誠的他對菩薩做了一番特別的稟告:玄奘此行不求財利,無冀名譽,但為無上正法來耳。仰惟菩薩慈念群生,以救苦為務,此為苦矣,寧不知耶?
這段話的意思就是:玄奘我此行不求名聲,更不考慮財寶利益,我只是為了追求無上的佛法,菩薩你是應該救苦救難、佑護眾生的,我如此艱難困苦,難道菩薩您不知道嗎?
歷經艱難,玄奘終於到達天竺的那爛陀寺。那爛陀寺是當時印度研究佛教最高的地方,這里的大長老戒賢法師學問高深,受眾人推崇。玄奘拜於戒賢法師門下,跟他學習佛法。
玄奘在這里學習了五年,認真聽講以外,又貪婪地讀完了寺里所藏的各種經書,取得優異成績,成為天竺聞名的第一流佛教學者了。玄奘並沒有因此自滿。後來,他又漫遊印度東部、南部、西部各處,巡禮聖跡,訪求名師。兩年多以後重返那爛陀寺。戒賢法師請他在寺內講經。
印度戒日王在都城曲女城(現在印度北方邦卡瑞季)舉行了一次規模空前的學術辯論會。玄奘在會上宣讀了他用梵文寫的論文。大家都被玄奘精闢的論述驚服了。十八天的會期,沒有一個人駁倒他的論點。曲女城大會使玄奘在印度享有極高的聲譽。
玄奘離國已久,懷念祖國的心情越來越迫切。戒日王一直不願意讓玄奘離開,願意給他榮耀、地位,尋常人求遍一生的東西。但是,玄奘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西行漫漫,不只要解決自己的疑問。他要回到故土,告訴那裡的人們,幫助他們解決疑問。
一別故土十七載,玄奘再次回到了長安。唐太宗親自接見了玄奘,還多次提議,讓玄奘還俗,幫助自己處理國家大事。。但在玄奘看來,他自己要做的事情是翻譯佛經,而不是其它。
翻譯佛經是一件非常耗費精力的事情。之後的19年,玄奘一直埋首於翻譯佛經,並在弟子辯機的幫助下,寫下了那本《大唐西域記》。玄奘還將中國的《老子》,翻譯成梵文。玄奘一共翻譯了75部經論,1335卷經書。這是一個令人驚奇的數量。
但早年西行路途的艱難,以及常年翻譯工作的繁雜,都讓玄奘身體受到極大損傷。公元664年,玄奘在翻譯完《咒五首》後,預感到自己大限將至,便擱筆不再翻譯。同年二月,玄奘圓寂。
看著唐僧取經路線,廣大網友好奇唐僧為什麼舍近求遠,不直接從西藏或者雲南進入印度。其實這和當時的社會情況有著莫大的關系。
1、唐僧當時沒有世界地圖。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之前,人們對世界地理位置完全是局部認識,我還記得鴉片戰爭都開打了,道光皇帝還問「英吉利到回疆有無旱路可通」之類的問題。更別說比清朝更早近一千年的唐朝,唐僧當時真不知道該如何走直線。
2、雲南、西藏在唐朝的時候,大部分地區仍屬於未開化或未知地區,人跡罕至,路徑稀少甚至是沒有,唐僧要是能爬上珠峰,再從山那頭下去,進藏南,那真成神仙了。
3、反觀唐僧走的這條路,雖然現在看上去很繞遠,但在古代,卻是一條很成熟的到印度的路線,也是被證明到印度可行的路線,因為這條路線與有漢以來,商旅們走了千年的絲綢之路,正是一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