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店知識 » 潛山花店

潛山花店

發布時間: 2023-08-31 01:46:03

① 前途遠大的非地震勘探指的是什麼

在當今的油氣勘探中,地震勘探技術無疑是不可替代的主力軍,它已成為勘探前期偵察、了解地下情況以及開發過程中精細儲層研究的主要手段。當然,除此之外,非地震勘探方法在找油找氣時也發揮了越來越大的作用。中國開始應用的地球物理方法進行石油勘探首先是非地震技術,可以追溯到1939年。當時,翁文波先生從英國倫敦獲博士學位回國後,用自己在英國組裝的重力儀和磁力儀在玉門油礦進行試用,開創了我國非地震油氣勘探—重磁勘探的先例。
在我國油氣勘探進入到地質條件更為復雜、勘探成本越來越高、勘探目標由背斜構造油氣藏擴大為構造、地層和岩性油氣藏的新階段之後,非地震勘探技術在石油勘探界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
目前使用的非地震勘探技術主要有地表化學勘探,重、磁、電勘探等,後三者一直是區域構造和深部構造勘探的重要手段,可以揭示沉積盆地內深度在5~10千米的沉積層及基岩起伏的形態特徵和物理性質分布。非地震綜合技術多用於地震勘探盲區,如火成岩分布區、鹽丘底部、逆掩推覆帶、古潛山地區等。在這類地區,雖然地震可以對其頂面作出清晰的反射,但難以確定底界的幾何形狀,結合重、磁、電技術可以確定底部地層的幾何形狀,獲得精確的下部構造的解釋結果。非地震綜合技術在淺層結構調查中也可發揮重要作用,如利用高頻電磁、大回線瞬變電磁等方法技術,可以快速有效地探測到幾米到幾百米的深度范圍的地質構造特徵,其精度可以與淺部地震勘探媲美。可見,無論是區域普查、目標勘探還是油氣預測,聯合勘探綜合解釋都應成為必要的途徑,有利於提高地質勘探的效率和成功率,是未來勘探技術發展的主要方向。
此外,在我國石油勘探界已經存在遙感三維淺層表層構造建模、地表構造裂縫遙感解釋評價、電磁多參數聯合反演成像、重力層析反演成像及砂體預測、磁性基底構造岩性區分、微量元素圖譜油氣屬性評價及遙感化探綜合評價等7項非地震勘探技術。它們已經在我國主要勘探的熱點地區(如塔里木庫車地區、柴達木英雄嶺地區、鄂爾多斯靖西地區、渤海灣北部灘海地區等)進行了初步研究,有的成果已被油公司採用,主要的技術指標接近國際同類技術水平,是今後遙感地質非地震勘探技術發展的主要方向。
目前,國內外非地震勘探技術應用的主要特點就在於將其與地震技術進行綜合勘探和聯合解釋。這方面的典型事例已經有不少,比如在美國墨西哥灣利用重力和地震勘探探明了鹽丘油氣藏;在義大利南部利用重、電、震研究逆沖推覆帶構造;在我國華北地區應用重、電、震發現了碼頭—黃花店古潛山帶。其次,在地震研究程度較低和勘探難度很大的地區應用快速低廉的非地震技術可以幫助找到勘探的有利區塊。俄羅斯就是利用航磁異常規律預測了油氣勘探的有利靶區;在美國的科羅拉多應用了地球化學勘探發現了督里油田並對其油藏進行了開發動態監測,還預測出一些剩餘油藏;在遼東灣北部利用高精度的航磁資料的反演成果預測了燕南潛山西側的次級斷階;利用非地震技術揭示了塔里木盆地庫車前陸盆地高陡構造內幕;在柴達木盆地西側利用遙感圖像的精細解釋預測了英雄嶺裂縫儲層發育的有利帶;在陝北黃土層地區應用地表化探技術在大區域內進行了油氣檢測,預測並評價了區域內遙感異常帶的含油性等等。

② 論華北盆地改造與油氣成藏

田在藝羅平張慶春張大江

(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北京100083)

【摘要】文中以岩相古地理的觀點論述了華北盆地的地質發展歷史,即中新元古代為古陸區,南北邊緣地帶發育坳拉槽型沉積;古生代為穩定的海相地台類型沉積;中新生代為陸相斷—坳陷盆地沉積。作者指出了華北盆地成烴、成藏的規律以及勘探油氣的6個領域:一是以任丘古潛山為代表的「新生古儲」油氣藏;二是第三系「自生自儲」復式油氣聚集帶;三是中、新元古界燕山坳拉槽原生油氣藏領域;四是以孔古3、7井油藏為代表的「古生古儲」油氣藏;五是以孔古4井油藏為代表的「古生中儲」或「古生新儲」型油藏;六是中生界湖相沉積含煤地層烴源岩,雖改造劇烈,殘留體支離破碎,但仍是一個找油的新領域。

【關鍵詞】岩相古地理;演化;油氣藏;勘探;華北盆地

我們很榮幸地和同志們一起參加「朱夏油氣勘探地質理論應用學術討論會」。我們知道,油氣形成於盆地。盆地原型的形成、發展與改造,是與地質時代和所處的大地構造位置及其地球深部的物質活動密切有關的。所以,大地構造環境的研究對於分析盆地演化特徵、勘查評價其沉積物中的油氣資源顯得十分重要。在這個研究領域里,朱夏先生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較早倡導把盆地作為獨立的含油氣構造單元進行整體研究,是含油氣盆地學科的帶頭人和奠基人之一。

朱夏先生誨人不倦,平易近人,是我們的良師益友。他的一生兢兢業業、鍥而不舍、孜孜以求、治學嚴謹、知識淵博;他為發展我國地質科學和石油工業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深受廣大石油地質工作者的尊重和愛戴;他的油氣盆地分析理論代表著我國這個研究領域的當代學術水平。他是我們學習的楷模,值得我們永遠懷念。

1概述

陸相生油理論為我國石油工業的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在此理論指導下,我國在松遼盆地、渤海灣盆地、准噶爾盆地、塔里木盆地、鄂爾多斯盆地、柴達木盆地相繼發現了一些大、中型油氣田,摘掉了中國「貧油」的帽子。經過大量的實踐我們深刻地認識到,我國大多數含油氣盆地的形成都經歷了很長的地質歷史時期,多期成盆,多期改造;在不同的地質時期發育了多種類型的烴源岩,多種類型的儲集體,多種生、儲、蓋組合形式;油氣經歷了多旋迴生成、運移、成藏和破壞調整的過程,盆地中的油氣分布規律極難探索明白。在多旋迴改造型含油氣盆地過去研究的基礎上繼續進行深入分析、提高地質理論、總結成藏規律,可望進一步獲得一些科學認識與成果,發展並完善多旋迴改造型盆地成盆、成烴、成藏的理論,查明「自生自儲」、「古生新儲」、「新生古儲」等復雜的成藏機理,明確改造型盆地油氣勘探的良好前景,從而指導勘探實踐。

構造環境是所有沉積盆地在演化過程中最根本的控制因素。具生烴岩系的沉積盆地在區域性沉降背景上、在地殼空間上多階塊體多幾何形態的拉張分離或擠壓碰撞組合的地質歷史演化過程,控制著盆地的形成與改造。所以,應從盆地的沉積、構造格局及構造環境上來分析、研究同一大地構造發育階段和同一運動體制下形成的、與大地構造環境相適應的盆地組合。在地史演化過程中,特別是所處大地構造環境的變化過程中,相似的或不同的原型沉積盆地或其被改造後的殘留體在縱向上形成疊加關系。這種平面的復合和縱向上的疊加可以使盆地具有不同的結構。我國的沉積盆地多數都是改造型盆地,主要有3類:一類是發育在海相古生代克拉通上、經歷了多次拉張-擠壓環境的多元復雜結構盆地;另一類是具拉張或擠壓陸相中新生代斷-坳陷結構特徵的盆地;第三類是上述兩種復合疊合的沉積盆地。從構造旋迴上分析,有簡單的單一旋迴盆地,也有復雜的多元結構多旋迴盆地。不管哪種類型盆地或地殼運動旋迴期次多少,其劇烈程度又有不同,並對盆地後期改造的復雜性影響極大。例如渤海灣盆地是一個第三系簡單斷坳結構盆地,其斷陷盆地內的二級構造帶是由多種類型圈閉組成的「復式油氣聚集帶」。

構造應力在油氣藏形成與分布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構造應力通過產生機械能和化學作用促進乾酪根熱降解,促進油氣的生成;另一方面,構造應力通過影響油氣的流體勢,使油氣從高勢區向低勢區運移,同時使油氣得到富集。在盆地改造發育的過程中,早期形成的油氣與盆地一起經歷了復雜而漫長的發展演化過程。沉積中的有機質如果沒有經歷充分的熱演化,可以在後期的改造中多次生烴。未能從烴源岩中排出的烴類可以在盆地改造過程中隨溫度、壓力和動力條件變化而改變其賦存狀態,並從中排出運移。已經形成的油氣藏可遭受破壞改造,既可保留一定數量的原生油氣藏,也可以再次運聚形成次生油氣藏,多次生烴,多期成藏。在多旋迴改造型盆地的找油過程中,勘探家應善於從改造型盆地入手,從豐富的資料入手深入分析,不斷地調整和改變勘探思路,以便有效地發現多種類型的原生和次生油氣藏,而不要隨便地給出肯定的結論。同時,要按照「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認識論的辯證法,在生產實踐中逐漸不斷地深化。

2華北盆地地質發展歷史

華北盆地的基底構造由太古界結晶基底和古元古界變質褶皺基底組成。由於經歷了長期的、地質環境復雜的演化歷程,造成地台基底構造的復雜性。在中元古代時期,地台中部隆起為一古陸區,南北兩側發育了裂陷帶,如燕山坳拉槽、晉豫陝坳拉槽、賀蘭山坳拉槽,在裂陷帶內沉積巨厚。燕山坳拉槽以薊縣剖面為代表,沉積以碳酸鹽岩和泥質碎屑岩為主。晉豫陝坳拉槽以中基性、酸性火山岩為主,夾有碳酸鹽岩、碎屑岩,說明活動劇烈,基底斷裂發育,具有強烈的火山活動[1](圖1)。

新元古代青白口紀,由於地殼抬升,沉積不廣,厚度較薄,但分選性好,成熟度高,以碎屑岩為主,夾灰岩及泥灰岩。震旦紀時,華北地台主體上升,僅在徐淮膠遼地區接受沉積,為碎屑岩夾灰岩,在豫西、賀蘭山一帶有冰磧岩沉積。

寒武紀早期,華北地台上升為陸,遭受剝蝕。隨後開始下降,海水來自東南方向,向北侵進,逐漸擴大。除內蒙古地軸、東勝隆起為陸外,大部地區為海水浸漫。岩石為頁岩、泥岩、鮞狀豹皮薄層灰岩夾膏鹽層,說明為廣闊淺海環境沉積,在豫淮區、賀蘭山一帶堆積較厚,其餘廣大地區約400~500m[2](圖2)。

圖1華北盆地中新元古代岩相古地理略圖

1.Ar-Pt1分布區;2.PT2+3分布區;3.郯廬斷裂;4.海槽邊界

①華北地台;②白雲鄂博邊緣坳陷;③賀蘭山坳拉谷;④宜川坳拉槽;⑤豫-晉-陝坳拉槽;⑥燕山坳拉槽

圖2華北盆地中晚寒武世岩相古地理略圖

1.古陸;2.濱淺海砂泥岩及碳酸鹽岩建造;3.濱淺海碳酸鹽岩建造

①東勝古陸;②膠遼古陸;③陰山-燕山古陸

奧陶系地層在華北地台以灰岩、白雲質灰岩為主,厚度變化不大,約500~600m,有一些地區夾膏鹽層,說明是穩定的淺海沉積。在平涼、賀蘭山一帶多為碎屑岩夾灰岩,厚度大,具有強烈的沉降特點[2](圖3)。

圖3華北盆地早中奧陶世岩相古地理略圖

1.古陸;2.淺海碳酸鹽岩建造;3.淺海泥質岩及碳酸鹽岩建造

①東勝古陸;②膠遼古陸;③阿拉善古陸;④陰山—燕山古陸;⑤熊耳-伏牛古陸

圖4華北盆地中晚石炭世岩相古地理略圖

1.古陸;2.陸相碎屑岩;3.海陸交互相含煤建造;4.淺海台地碳酸鹽岩建造

①陰山古陸;②膠遼古陸;③秦嶺古陸

華北地台自中奧陶世至晚石炭世,整體上升為陸,直至中石炭世時,地台又重新下陷淪為海侵。本溪組含煤岩系在太子河流域沉積厚,向西到陝西尖滅,向南到洛陽、淮南缺失。晚石炭世為海陸交互相砂泥岩夾薄層灰岩,當時古地貌是南低北高,豫西、淮南沉積最厚,向北超覆,至大青山一帶,則為內陸斷陷盆地,形成陸相含煤建造[2](圖4)。

二疊紀開始,華北地台上升為陸,全為沼澤湖泊,是一個主要的成煤時期。早期在太行山以西為河湖相沉積,以東為湖泊相沉積,在淮南一帶為近海沼澤地帶,煤系地層頗為發育[2](圖5)。晚期,地台東部在整體上升的背景下由於差異沉降運動形成相互隔絕的內陸小盆地,而西部的鄂爾多斯地區為一大型內陸盆地,沉積了湖相雜色碎屑岩夾石膏層。

早三疊世,華北盆地呈現北高南低的丘陵山地地貌景觀,堆積河流湖泊相雜色砂泥岩組合,砂岩交錯層理發育,由北向南地層有增厚的趨勢。中三疊世,華北盆地在地殼隆升過程中隆起和坳陷在不同地區顯示不同的差異幅度。如內蒙古地軸抬升較高,使華北盆地相對向南遷移,北部沉積較粗;南部沉積剖面較全,為河湖碎屑岩沉積,早期為紫紅色岩層,晚期為雜色岩夾煤線油頁岩及泥灰岩。晚三疊世由於太行山以東抬升,分割為一些小盆地,如承德、濟源、渾江等。而西部鄂爾多斯則為一個完整的盆地,盆地東部抬高、西部坳陷,坳陷中心在慶陽、平涼、環縣一帶。沿東北方向大斜坡發育了大型河流,形成注入湖泊的三角洲相;西南緣山前地帶,堆積了邊緣沖積相的粗碎屑相帶;盆地中心的深湖區,則為細質的灰綠色砂泥岩相,含豐富的可採煤層,是優質的油氣源岩。

圖5華北盆地早二疊世岩相古地理略圖

1.古陸;2.近海盆地含煤砂泥岩建造;3.內陸坳陷砂泥岩建造;4.內陸斷陷粗碎屑岩建造;5.淺海碳酸鹽岩建造

①華北古陸北部隆起;②華北古陸南部隆起;③膠遼古陸

圖6華北盆地早中侏羅世岩相古地理略圖

1.內陸坳陷與盆地河湖砂泥岩含煤沉積;2.山間斷陷盆地河湖粗碎屑含煤沉積;3.活動斷陷盆地河湖碎屑岩及火山岩含煤沉積

侏羅紀早中期,由於太平洋板塊向亞洲板塊俯沖,在本區形成了北東走向的斷陷盆地群,在地貌上除濱海地區為低地外,其餘廣大地區均為起伏不大的地貌景觀。在這些斷陷盆地中,沉積了以粗碎屑為主的洪積沖積物和火山碎屑岩。隨後地殼活動減弱,地勢趨於平緩,盆地擴大,氣候濕潤,成為含煤地層發育的湖泊地區。華北西部的鄂爾多斯盆地是一個大型坳陷,底部發育了殘積、坡積和洪積相。延安組時期,盆地進入穩定沉積階段,發育了湖泊沼澤相含煤細碎屑岩沉積,有機物質豐富[2](圖6)。晚侏羅世時期,東部多為半塹式小型斷陷盆地,每個岩性單元的形態均為楔形體,岩相厚度變化劇烈,其特點是火山岩分布極為廣泛。西部由於周緣山嶺抬升,盆地大大縮小,西側沿千陽—隴縣—平涼一帶,堆積了很厚的礫岩層。由於氣候由濕潤向乾旱轉變,沉積物中不含煤,夾有紅色泥岩,有些地區完全變為紅色碎屑岩。

白堊紀時期,華北地台由於燕山運動上升隆起從而解體斷裂,形成北東向分隔的斷陷盆地。早白堊世快速堆積了含煤砂礫岩層。其上覆以晚白堊世王氏組,為砂泥岩沉積,夾火山岩層,盆地內部鑽探資料也發現有暗色砂泥岩地層。華北西部的鄂爾多斯盆地僅有早白堊世沉積,上與新第三系不整合接觸,岩性有棕紅色宜君礫岩、洛河砂岩、羅漢洞砂岩及雜色環河組和涇川組砂泥岩,局部地區沉積的含煤層喇嘛灣組不整合於侏羅系之上。

華北盆地在第三紀時期的渤海灣地區[2](圖7),其老第三紀為分割性斷陷,新第三紀為統一的坳陷,除中新統與漸新統之間為不整合外,其餘各統之間均為連續沉積。每一個凹陷自成一個沉積單元,由於湖岸水下地形陡緩不一,分陡坡、凹槽與緩坡。陡坡一側沖積扇與扇三角洲重疊;在凹槽內常有滑塌濁積岩;在緩坡一側為正常的沖積相、河流相、三角洲相,沉積物在還原環境下形成暗色有機岩,構成豐富的烴源岩。斷裂活動導致不同地區不同時期的基性岩漿噴發,其分布受斷裂的控制。新第三紀為一套河湖相褐紅色碎屑岩沉積,大面積覆蓋了全盆地。

圖7華北盆地老第三紀岩相古地理略圖

1.內陸裂陷湖盆含煤有機質砂泥岩相沉積;

2.內陸淺湖紅色砂泥岩相沉積

3油氣成藏

早在20世紀50年代,我國石油地質工作者就曾對華北盆地的找油前景給予了相當的關注。60年代初,發現了勝利油田、大港油田,隨後探明了渤海灣盆地第三系油區。70年代中期,任丘古潛山油田的發現掀起了華北地區在古老地層上勘探「新生古儲」油藏的高潮。80年代長慶大氣田的發現,確立了華北古生界天然氣的勘探前景。至於在華北地區究竟能否找到古生界「古生古儲」的原生油藏,或在其上覆的中、新生界地層中是否存在「古生中儲」、「古生新儲」或「中生新儲」的油藏,則是幾十年尚未完全解決的問題。因為華北盆地經歷了很長的地質歷史時期,在不同的時期發育了多種類型的烴源岩、多種類型的儲集體,油氣經歷了多次生烴、排烴、運聚成藏的過程,盆地中的油氣分布規律頗難勘探清楚。

根據多旋迴改造型的華北盆地油氣成藏資料分析,我們認為成烴成藏找油領域約有6個。一是以任丘古潛山油田、千米橋古潛山油田為代表的「新生古儲」型油藏,油源來自第三系。二是第三系「自生自儲」、「復式油氣聚集帶」油藏。這兩個時期的油藏是毋庸置疑的石油勘探領域。三是中—新元古界燕山坳拉槽原生油氣藏領域。四是以孔古3、7井油藏為代表的「古生古儲」型油藏,奧陶系海相碳酸鹽岩「自生自儲」。五是以孔古4井油藏為代表的「古生中儲」,可能還會有「古生新儲」型油藏,古生界地層作為油源層,以中新生界為儲層。後三個找油領域在勘探實踐中雖也有所發現,但尚未達到有實質性意義的突破。大量中生界湖相沉積含煤地層分布普遍,是較好的油源岩,但改造劇烈,殘留體支離破碎,若從勘探石油的意義上來講,也是值得重視的,確實是一個需要注意的找油新領域。

3.1中、新元古界原生油苗的啟示

華北北部燕山坳拉槽中、新元古界具備形成原生氣藏的基本石油地質條件,有比較好的生烴、儲集、蓋層條件和有利的成藏地質組合條件。對華北中、新元古界構造演化歷史的研究表明,三疊紀之前,華北北部只發育一些大型平緩的構造,地層沒有較大的變形;褶皺構造主要形成於三疊紀末開始的印支運動,之後被燕山-喜馬拉雅期構造運動所改造;而霧迷山組上部及其以上地層的烴源岩二疊紀末才開始成熟,到侏羅紀時地溫才逐漸由37℃升至門限溫度,進入生油期。所以,華北北部中、新元古界原生油氣藏的形成時間不會早於中生代[3]。在平泉縣出露的「雙洞背斜古油藏」就是一個被破壞了的原生油氣藏,它表明中、新元古界在地質歷史上確實曾發生過油氣生成、運移和聚集過程,而且證明油氣運移期和圈閉形成期配合良好。

3.2孔古3、7井奧陶系油藏的啟示

1993年孔古3井鑽入中奧陶統峰峰組碳酸鹽岩中,發現2個產油層,產低凝重稠油,產量為7.34t/d。1997年孔古7井鑽入奧陶系中,發現一層產低凝輕質油,產量為4.89t/d,經油源對比,程克明[4]、王兆雲[5,6]、王鐵冠[7]等均認為油源層為峰峰組下段和上馬家溝組二段,屬典型的古生古儲油藏(圖8)。

圖8黃驊坳陷孔西潛山孔古3井—孔古5井地質剖面[7]

Ek—老第三系孔店組;Mz—中生界;P—二疊系;C—石炭系;O—奧陶系

根據有機質豐度或烴轉化率隨源岩成熟度的演化規律,建立黃驊坳陷奧陶系烴源岩生烴模式。它表明,奧陶系碳酸鹽岩油氣生成過程大體上發生在相當於Ro值1.0%~1.6%的成熟-高成熟階段,高峰值Ro為1.3%左右,顯示出多旋迴盆地「二次生烴」過程特有的有機質演化生烴「遲滯性」和高成熟階段生烴特徵[4,7]。從黃驊坳陷奧陶系源岩Ro平面等值線圖分析,該坳陷大部分地區尚處於Ro值小於1.6%的成熟-高成熟階段,即處於奧陶系源岩的有效生烴高峰范圍內,有利於碳酸鹽岩石油的生成與保存。

根據孔古3井原油氣相色譜指紋剖析、儲層瀝青反射率和流體包裹體均一化溫度測定以及該井一維數值模擬結果,結合孔西潛山帶古構造發育史研究,判定孔古3、7井油藏具有兩次石油充注歷史。前期石油充注過程發生在二疊紀末古圈閉雛型期,後由於海西、印支運動的構造抬升,前期成藏石油遭到嚴重的生物降解作用而成為重稠油。老第三紀初構造圈閉定型期,出現後期石油充注成藏過程,也構成成藏的主關鍵時刻。由於兩期充注石油比率不同,孔古3井為低凝重稠油,孔古7井產低凝輕質油。

綜上所述,孔古3、7井奧陶系油藏的存在絕非偶然,它們是在有利的沉積有機相帶和多旋迴構造運動背景下和在碳酸鹽岩二次生烴遲滯效應、繼承性古圈閉發育史等因素制約下的產物。

3.3孔古4井古生中儲油藏的啟示

1995年在孔古4井中生界砂岩中發現油層,產低凝輕質油,壓裂產量為87.9t/d。經油源對比,賈振旺等認為源岩為上古生界煤系地層,王鐵冠等確定油源來自中石炭統太原組泥岩。

根據有機質豐度、類型和成熟度參數的綜合評價,黃驊坳陷內上古生界石炭、二疊系煤系地層中太原組泥岩屬於好烴源岩;山西組和本溪組泥岩為中等烴源岩,僅局部為好源岩;上、下石盒子組為差或非烴源岩。石炭系烴源岩的生烴模式表明,其油氣生成高峰大致在Ro0.8%~1.1%的范圍內,峰頂Ro值約為0.85%左右,屬正常的成熟源岩生烴模式。從石炭系源岩的成熟度分布來分析,除黃驊坳陷南部石炭系源岩Ro值高達1.8%、處於過成熟狀態以及中北部Ro值僅0.5%、處於臨界成熟狀態以外,絕大部分地區Ro值介於0.6%~0.9%之間,處於石炭系生烴高峰階段,利於油氣的生成和保存。

根據孔古4井砂岩儲層流體包裹體均一化溫度測定和砂岩膠結物自生伊利石K/Ar法定年,結合孔古4井埋藏史和熱史數值模擬,確定孔古4井砂岩油藏成藏期在始新世—中新世時期。孔古4井油藏的發現與研究表明,該油藏屬於典型的「古生中儲」油藏。上占生界源岩生成的石油,完全可以在上覆蓋層圈閉中成藏。

上述勘探實踐的事實告訴我們,華北油區不僅要尋找「新生古儲」型油藏,還要找「古生古儲」型油藏及「古生中儲」型油藏,甚至「古生新儲」型油藏,即古生界地層作為油源岩,以中、新生界作為儲層。因此,華北盆地具有廣闊的勘探前景。我們應繼續對華北地區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准確地選靶。首先,要挑選油源豐富的深凹陷;其次,要選擇凹陷周緣的低凸起,這里油源充足、保存條件好,如蘇橋-文安-黃花店-泗村甸構造帶、歧北-北大港構造帶、燕南潛山帶、曙光潛山帶、烏馬營潛山帶等。

從整個大華北地區來看,太行山以西的鄂爾多斯地區古生界地層有機質成熟度普遍較高。下古生界奧陶系源岩Ro值已達1.6%~3.25%,上古生界石炭—二疊系煤系源岩Ro值也達1.4%~2.8%。從生烴和保存條件分析,古生界以產氣為主,找油已不現實。太行山以東的黃驊坳陷和冀中坳陷下古生界高成熟碳酸鹽岩具二次生烴作用生成石油,上古生界煤系成熟-高成熟源岩生成石油和凝析油、天然氣,是華北地區古生界油氣勘探的有利地區。

3.4阜新盆地中生界油藏的啟示

阜新盆地是中生代華北盆地的一部分。中、新生代的華北盆地是發育在古生代地台基礎上的斷陷型盆地。一個凹陷構成一個相對獨立的沉積單元,這個單元限制了油氣生成、運移和聚集等地質作用的空間范圍。不同盆地和盆地不同部分構造演化歷史和地質結構的差異,使得油氣藏形成過程不同,油氣分布也有各自的不同特點。

阜新盆地侏羅系為暗紅色泥岩、砂岩夾煤層,屬泥炭沼澤相的濱湖、淺湖相沉積,煤炭豐富,油氣顯示也十分普遍,在東梁構造上已發現淺層油氣藏。50年前,據日本人皆川信彌《阜新煤田之石油礦床概要》一文報道,在東梁一帶鑽的煤炭井,其中有4口井見到油氣流。建國初期,松遼石油勘探局鑽井4口,有2口井見少量油流[8]。據研究,有機質豐富,有機碳含量為2.57%,氯仿瀝青「A」含量為0.107%,總烴含量為226.34×10-6,烴轉化率為0.81%,屬較好的生油岩。結合盆地乾酪根鏡質體反射率數值,計算生油門限溫度為64℃。烴源岩埋藏較深,有可能成為今後的勘探對象[8]

3.5第三系「自生自儲」油氣藏

渤海灣盆地第三系的多期構造活動使沉積作用具有多旋迴性,導致多套層序和生儲蓋有機匹配。老第三系湖相泥岩是渤海灣盆地的主要烴源岩,已發現的油氣藏多集中分布於生烴條件好的凹陷。老第三紀斷陷作用形成的湖盆成為陸源物質匯集和水生生物大量繁衍的有利空間,堆積物質豐富;湖相泥岩有豐富的有機質,有機碳含量為0.7%~3.27%,氯仿瀝青「A」含量為0.053%~0.35%,總烴含量大於500mg/L;乾酪根有多種類型,圍繞斷陷盆地中心呈環帶狀分布。老第三系生烴層位多,烴源岩厚度大,凹陷不同部位烴源岩達到門限深度有先有後,生烴期有早有晚,使得凹陷普遍具有長期生烴和多期生烴的特點。埋深大的烴源岩經歷了完整的生烴演化過程,已進入高成熟生油階段;在淺部位的烴源岩則處於低成熟或未成熟階段[9]

老第三紀是主要烴源岩沉積建造時期,同時也是儲集岩形成的重要時期。老第三系各主要的儲集體是沉積於湖盆水體中的各種砂體,如三角洲、扇三角洲、濁積扇和灘壩砂體,其次是河流相和沖積扇砂體。三角洲和扇三角洲砂體規模較大,是形成大型油氣藏的有利儲集體。由於老第三系各種砂體鄰近生油岩系,生儲蓋配置好,構成了渤海灣盆地最重要的儲集體。新第三系河流相砂體廣泛發育,區域性覆蓋在老第三系之上。它本身沒有生油能力,主要由於斷層或不整合溝通了老第三系源岩而形成油氣藏。因此,渤海灣盆地新第三系油氣藏主要分布在新第三紀斷層活動的地帶[10]

3.6「新生古儲」油氣藏

20世紀70年代中期,在渤海灣盆地發現了任丘古潛山油田,從此掀起了華北地區在古老地層上勘探「新生古儲」油藏的高潮。

渤海灣盆地在中生代隆起過程中的侵蝕作用使老第三系烴源岩與古生界乃至太古界地層直接接觸,所伴生的溶蝕孔洞和裂縫使前第三系具備了油氣儲集空間和滲透性,從而為「新生古儲」油氣藏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新生古儲」成油組合是以前第三系古潛山油藏為主、中生代時期為隆起區,是潛山油氣藏集中聚集區。大量侵蝕作用使古生界乃至太古界裸露地表,形成溶蝕和裂縫儲集空間;老第三紀差異塊斷作用使老第三系烴源岩與古潛山斷塊直接接觸,油氣或通過斷層或通過不整合面運移並聚集其中,斷層面和不整合面是向潛山供油氣的主要通道;老第三系不滲透泥岩覆蓋其上,石油氣免於擴散,並形成潛山圈閉。例如任丘古隆起或千米橋潛山[11](圖9),主體地層是中、新元古界或下古生界碳酸鹽岩,在第三紀早期古潛山解體,基岩塊體發生強烈塊斷翹傾活動,翹升一側成為潛山或凸起,傾伏一側沉降為老第三系生油岩分布的斷層凹陷,這樣就使得潛山與老第三系生油岩或上下疊置或左右相連,使老第三系生油岩與潛山能夠直接或間接溝通,這就是潛山油氣藏與生油凹陷廣泛分布的基本條件。

圖9黃驊坳陷千米橋潛山凝析氣藏剖面圖

參考文獻

[1]田在藝,張慶春.中國含油氣沉積盆地論[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96.

[2]田在藝,張慶春.中國含油氣盆地岩相古地理與油氣[M].北京:地質出版社,1997.

[3]郝石生,高耀斌,張有成,等.華北北部中新元古界石油地質學[M].東營:石油大學出版社,1990.

[4]程克明,王兆雲,鍾寧寧,等.碳酸鹽岩油氣生成理論與實踐[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96.

[5]王兆雲,程克明,楊池銀,等.黃驊坳陷孔西潛山帶下古生界原生油[J].石油勘探與開發,1997,24(3):1~4.

[6]王兆雲,何海清,程克明.華北地區古生界原生油氣藏勘探前景[J].石油學報,1999,20(2):1~6.

[7]王鐵冠,王飛宇,盧鴻,等.黃驊坳陷孔西潛山帶奧陶系油藏的油源與成藏期次[J].海相油氣地質,2000,5(1,2):47~54.

[8]葛泰生,陳義賢.遼河油田石油地質志[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93.

[9]帥德福,王秉海.勝利油田石油地質志[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93.

[10]唐智,吳華元.華北油田石油地質志[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88.

[11]楊勇,王建富.欠平衡鑽井技術在大港油田古潛山勘探中的作用[J].勘探家,1999.4(3):45~48.

熱點內容
花店創業分享 發布:2025-02-02 09:45:22 瀏覽:802
西蘭花炒豆芽 發布:2025-02-02 09:39:00 瀏覽:474
紅掌怎麼插花 發布:2025-02-02 09:34:03 瀏覽:509
一枝玫瑰花的包裝方法 發布:2025-02-02 09:29:19 瀏覽:174
泥炭盆栽 發布:2025-02-02 09:28:30 瀏覽:624
紫羅蘭媽咪 發布:2025-02-02 09:18:16 瀏覽:392
七夕搞笑鑽石 發布:2025-02-02 08:44:44 瀏覽:798
舒亦花卉 發布:2025-02-02 08:35:02 瀏覽:923
花語為暗戀的花 發布:2025-02-02 08:33:02 瀏覽:24
全網花店 發布:2025-02-02 08:23:54 瀏覽: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