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花店紙人
A. 呼蘭河傳的第四章懂得了什麼
第四章寫「我」家,共五小節,除第一小節外,其餘四小節的開頭分別是:我家是荒涼的/我家的院子是很荒涼的/我家的院子是很荒涼的/我家是荒涼的。
每個小節就是一個完整的言說序列。該章節,從「我家」的後面轉到前面,以「一進大門」的正面視角為觀察點,勾勒前院的整體格局,並按相應的空間順序,逐一點出幾戶人家:養豬的、漏粉的、拉磨的、趕車的。
《呼蘭河傳》是中國作家蕭紅創作的長篇小說。該作品於1940年9月1日見載於香港《星島日報》,1940年12月12日,蕭紅於香港完成《呼蘭河傳》書稿創作,12月27日全稿連載完。
該作品以蕭紅自己童年生活為線索,把孤獨的童話故事串起來,形象地反映出呼蘭這座小城當年的社會風貌、人情百態,從而無情地揭露和鞭撻中國幾千年的封建陋習在社會形成的毒瘤,以及這毒瘤潰爛漫浸所造成的瘟疫般的災難。
文本中的「呼蘭河」,它不是《呼蘭府志》所記載的那條流動的呼蘭河,而是一座在松花江和呼蘭河北岸有固定地理位置的小城。
(1)扎花店紙人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蕭紅寫作《呼蘭河傳》的時間是20世紀30年代末期,而《呼蘭河傳》故事發生的時間應該是20世紀10年代中期前後,那時,日軍還未侵略中國。
《呼蘭河傳》單本的創作,於1938年開始於武漢,1940年完成於香港。1941年底,蕭紅病危之際要求駱賓基送她北上:蕭紅要回到家鄉去。蕭紅曾計劃寫《呼蘭河傳》的第二部。
人物介紹
「我」
「我」生的時候,祖父已經60多歲,「我」長到4、5歲,祖父就快70了。「我」是個天真、活潑、可愛、頑皮的孩子。 「我」家住了五間房子。「我」站在街上,不是看什麼熱鬧,而是心裡邊想是不是「我」將來一個人也可以走得很遠。「我」想將來是不是「我」也可以到那沒有人的地方去看一看。
「我家的院子」里住著一群不是「我」家人的幾家人:養豬的、漏粉的、拉磨的、趕車的,他們是沒有自己的家宅,租「我」家的房子暫住的人。
即便是隨時要倒塌、破爛不堪的房間,因為租金便宜,也唱著歌斗膽住著。他們被父母生下來,沒有什麼希望,只希望吃飽了,穿暖了。但也吃不飽,也穿不暖。
有二伯
有二伯是長工,在「我」家一做就是30年,而且沒有工錢,「我」家只提供有二伯食宿。所以工作30年,有二伯還是一無所有。二伯是一個很古怪的人,他與周圍的人格格不入。他喜歡和天空的雀子說話,他喜歡和大黃狗談天。
有二伯身處被奴役被蹂躪的地位,十分可憐,但他毫無覺悟,健忘自傲,是個活脫脫的東北阿Q。同是天涯淪落人,他對小團圓媳婦竟然沒有一點同情,埋葬了小團圓媳婦之後,他連連誇贊「酒菜真不錯」,「雞蛋湯打得也熱乎」,歡天喜地如同過年一般。
本來是個扛活的卻偏偏喜歡別人叫他「有二爺」,「有二東家」、「有二掌櫃的」。這個「 二東家」不敢反抗真正的東家,只能對著絆腳的磚頭發牢騷。
馮歪嘴子
他是個敢於打破封建傳統規矩的奴隸。他勇敢地追求愛情和幸福,要爭得做人的權利,力圖改變自己的命運,表現出生的堅強和勇氣。他敢於和王大姑娘自由戀愛結婚,是需要勇氣和膽量的。馮歪嘴子任憑人們奚落,平靜地生活著。
馮歪嘴子這一個小人物沒有過多的言語來強調自己的身份、地位,他知道自己最大的任務就是要解決生存的問題。
祖父
「我」的祖父是個慈祥、和藹可親、脾氣好的人。他常常笑得和孩子似的。他是個長得很高的人,身體很健康,手裡喜歡拿著個手杖。他又是一個慈祥、善良的人,遇到了小孩子,每每喜歡開個玩笑。在家裡,「我」與祖父的關系最好,常常和祖父在後花園玩。
小團圓媳婦
一個僅僅12歲而被稱作14歲的小姑娘;曾經「頭發又黑又長,梳著很大的辮子」,曾經「看見『我』,也還偷著笑」;說碗碟很好看,想坐起來彈玻璃球玩;一點也不害羞,坐得筆直,走得風快,吃飯就吃三碗等。她是一位健康、天真、活潑的單純的小孩子。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呼蘭河傳
B. 像花店裡的紙人是什麼意思
紙人之前是用來形容女生比較瘦,像紙片一樣彷彿風一吹就倒似的。
但現在,紙片人有了新的解釋,那就是游戲動漫裡面的人物。游戲里的人物通常被叫做二次元,現實中立體的人物叫做三次元喜歡紙片人就是喜歡游戲裡面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