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店知識 » 鮮花調又叫

鮮花調又叫

發布時間: 2023-09-09 22:17:06

茉莉花是哪裡民歌

對國人而言,民歌《茉莉花》早已超出了耳熟能詳的范圍,上升到民族自豪感的程度了——的確,作為最早有曲譜記載傳入國外的中國民歌,作為被各國音樂教材收錄、介紹的曲目,作為外國人心目中「中國的『一歌二曲』」中的「一歌」,作為《圖蘭朵》的主要音樂素材,作為鳥巢的開篇,稱《茉莉花》為中國民歌的NO.1是絲毫不為過的。不過,我們今天要討論的不是《茉莉花》的成就,也不是《茉莉花》的流傳歷史,而是說一下各地不同的《茉莉花》。
其實呢,如果我讓你唱一下《茉莉花》,你可能會給我兩個答案——年輕一點的大概張口就是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而上了年紀的可能會輕輕地唱著「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實際上這兩個都沒錯,都是《茉莉花》,不過前者是清朝末年流傳到國外、被普切尼改編為《圖蘭朵》、後被張藝謀推向世界的「中國之歌」,而後者是上承《鮮花調》、以揚州清曲的形式流傳、後被何仿記錄整理加以推廣的民歌小調,說到底,這是不同地域的兩首同名作品(當然不是專門研究的一般不會在意這種區別,就算在意也說不出為什麼不一樣)。而實際上叫「茉莉花」這個名字的中國民歌可謂是浩如煙海,別說不一個地區,就算是同一個省、同一個市,隔上那麼幾十里路就會有一朵不一樣的茉莉在等著你。除去少數幾個地方的詞曲已經完全不一樣了,大部分的《茉莉花》還是用大致相同的段落結構和意思相近的遣詞造句講述了同一個故事。
說到《茉莉花》,不得不提一下它的前身《鮮花調》(又名《仙花凋》,曾用名《雙疊翠》,流傳於清朝,大概脫胎於明朝的《十二紅》),不過此類考據文章網上有很多,我就不加以引用了,只是想說一下即便到了現在,幾種基本的《鮮花調》還在六合、揚州一帶傳唱,這便給我們的賞析和比較帶來了方便——

1、清代《鮮花調》,地域未知(不一定產自江蘇,因為下面提到的兩首江蘇的《鮮花調》跟這個差別比較大)
好一朵鮮花 好一朵鮮花
飄來飄去落到我的家
我本待不出門就把那鮮花兒彩留下 茉莉花
好一朵鮮花 好一朵鮮花
飄來飄去落到我的家
我本待要出門想問那鮮花兒香留下 茉莉花
我本待要出門想問那鮮花兒香留下 茉莉花
好一朵鮮花 好一朵鮮花
香來香去落到我的家
我本待要出門想問那鮮花兒香留下 茉莉花
我本待要出門想問那鮮花兒香留下 茉莉花
我懷疑當年希特納在《中國旅行記》中記錄的就是這首歌,因為每一段僅僅開頭兩句跟江蘇的《鮮花調》相似,往後則更加接近《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其實伴奏更像,不過那是後來編曲故意的,肯定不算數);除此之外,也只有這首歌跟《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在歌詞上並沒有敘述了一個採花少女有心無膽的故事,而都是說茉莉花來到家門前,自己愛花想留下,更能佐證兩者的繼承關系。這首歌聽上去十分的溫婉,風格還是很類似江蘇通行的《茉莉花》的,而單看歌詞則更有風塵女子閑暇時刻吟唱的意味(這么說的原因是一般磨衡老百姓都說《茉莉花》早先是妓院的姐兒們唱的曲兒,後來新四軍小戰士沿街串巷采風聽到後記了下來)。
2、江蘇六合《鮮花調》(六合是南京的一個區)
好一朵茉莉花 好一朵茉莉花
滿園花草香也香不過它
奴有心采一朵戴 又怕來年不發芽
好一朵金銀花 好一朵金銀花
金銀花開好比勾兒芽
奴有心采一朵戴 看花的人兒將奴罵
好一朵玫瑰花 好一朵玫瑰花
玫瑰花開碗呀么碗口大
奴有心采一朵戴 又怕刺兒把手扎
這就是通行的《茉莉花》最直接的前身,原作是十二朵花輪著唱(即前面提到的《十二紅》),到了清代就只剩下三朵花了,然後1942年何仿的采風使這首歌成了茉莉花的專屬(當然曲調改了不少)。這首歌非常「民俗」,因為其調式唱腔和一唱三嘆的特點讓人一聽就能將產地猜得八九不離十,咿咿呀呀的吳儂軟語配上二胡彷彿能把人聽醉,好像反過來再聽《茉莉花》會覺得特色都丟掉了似的。

相里衍一3、江蘇揚州《鮮花調》
好一朵鮮花 好一朵鮮花
鮮花那個開放別的花開不過它
我想要掐枝頭上戴 又怕看花的人兒 人兒罵
好一朵茉莉花 好一朵茉莉花
茉莉花開別的花香不過它
我想要掐枝頭上戴 又怕看花的人兒 人兒罵
這是首揚州清曲,因此地方色彩更濃。瞎脊做個人覺得單從可聽度的方面來說,這首歌除非你對評彈、清曲等傳統曲藝感興趣,否則會覺得不是很好聽,當然大部分旋律還是很接近六合的《鮮花調》,畢竟是一個省的。另外,上面的野罩歌詞並不完整,但之後的歌詞是什麼我也沒有查到。
By the way, 其實《鮮花調》的版本也不少,能在網上搜到的並不止這三首,但其餘的僅僅只有詞而已,所以就不加以記錄了。

說完《鮮花調》,就該說一下《茉莉花》了。建國後,隨著政府對民族音樂的推廣,尤其是八十年代初程桂蘭的演唱使這首本已沉寂的歌重新煥發出光彩,《茉莉花》開始走入千家萬戶。到了九十年代,《圖蘭朵》開始登陸中國,再加上2000年左右張藝謀的申奧、申博,《茉莉花》開始在全世界回盪。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我們先從江蘇的《茉莉花》說起——
好一朵茉莉花 好一朵茉莉花
滿園花草香也香不過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 看花的人兒要將我罵
我有心采一朵戴 看花的人兒要將我罵
好一朵茉莉花 好一朵茉莉花
茉莉花開雪也白不過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 又怕旁人笑話
我有心采一朵戴 又怕旁人笑話
好一朵茉莉花 好一朵茉莉花
滿園花開比也比不過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 又怕來年不發芽
我有心采一朵戴 又怕來年不發芽

其實從國家的對外推廣和八十年代以來歌手們的傳唱來看,中國的《茉莉花》指的是「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可對於千千萬萬的老百姓、音樂工作者、曲藝愛好者而言,中國的《茉莉花》只有一朵,就是「好一朵茉莉花」。脫胎於傳統曲藝,借鑒現代音樂進行改良,江蘇的《茉莉花》以其清新與柔美贏得了千千萬萬人的心,以至於全國各地凡是跟《茉莉花》沾邊的都在爭當這首歌的發源地(個人覺得江蘇省內的各市區搶還好說,畢竟這的確是江蘇民歌,可外省的也參與爭奪就很沒意思了)。言歸正傳,跟其前身相比,這首歌少了很多曲藝的痕跡,去掉了每段結束時那個拔高的花腔,從而簡單易唱,朗朗上口;而歌詞中由「奴」變成「我」,彷彿從一位婦人變成了一個少女,詞的改動應和著曲的改動,帶來撲面的清新(按我自己的感覺,原先是花在你面前,你在賞花的同時還會被香氣所包圍;而現在你是在遠遠地賞花,你所感受到的是那種亭亭玉立、清幽致遠的風姿)。
接下來聊聊《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原本這首歌一直被掛名在江蘇境內,原因是絕大部分人都不能區分這首歌和「好一朵茉莉花」,而研究者們也只能提出這是被傳到國外的那一首,根據希特納的羅馬拼音歌詞來看有廣東方言的痕跡,但真正的來源也是說不清。直到最近我在一張老唱片上找到一首《東北茉莉花》,試聽之後發現竟然就是那首「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
芬芳美麗滿枝椏 又香又白人人誇
讓我來將你摘下 送給別人家
茉莉花呀茉莉花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
有朝一日落在我家 對著鮮花我樂哈哈
滿園花兒賽不過它 芳香飄萬家
茉莉花呀茉莉花 茉莉花呀茉莉花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
芬芳美麗滿枝椏 又香又白人人誇
讓我來將你摘下 送給別人家
茉莉花呀茉莉花 茉莉花呀茉莉花
這就是被國人引以為豪的那首《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不過歌手們一般只唱第一段,然後重復兩三遍,基本沒有人唱過第二段。怎麼說呢,這首歌與所有同屬《鮮花調》體系的《茉莉花》相比要文雅許多,甚至可以說舉世「下里巴人」、惟它「陽春白雪」——當然,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它曾出口過,然後又被引進了,無論曲調還是歌詞都被淬煉得格外高雅;也正因如此,這首歌基本失去了作為一首民歌的「俗」味,不應該算作是一首民歌了。但說一千道一萬,這首歌畢竟代表了中國,它的地位和價值或許已不在民歌領域,可在音樂史上絕對是濃濃的一筆。

相里衍一下面的就沒這么集中了,一個省一首而已,不過基本都是北方的——

1、甘肅《茉莉花》
好的個茉莉花 好的個茉莉花
茉莉子開花紅呀紅不過它
我有心折兩朵戴呀 恐怕看花的人兒罵呀哎喲
好的個茉莉花 好的個茉莉花
茉莉子花香飄呀飄得遠啊
南也有 北也有 花香四溢誰也是賽不過它呀
南也有 北也有 花香四溢誰也是賽不過它呀哎喲
曲子很像是江蘇《茉莉花》的變奏,不過也是有自己的地方特色的,你的確能聽出陝甘寧的味兒來。不過由於是外地遷過來的歌,所以還是不如本土歌那麼有張力,聽著舒緩一下身心也就是了。
2、青海《茉莉花》
好一朵茉莉花呀 好一朵茉莉花呀
滿園的鮮花勝呀么勝不過它呀
我有心折兩朵戴呀 恐怕是看花人罵呀咿呀咿嗨喲
我有心折兩朵戴呀 恐怕是看花人罵呀咿呀咿嗨喲
我也不折它呀 我也不戴它呀
有朝一日連根么移在家呀
我每日不出門呀 身陪著鮮花坐呀咿呀咿嗨喲
我每日不出門呀 身陪著鮮花坐呀咿呀咿嗨喲
曲調非常接近上面的甘肅《茉莉花》,大概是離得太近了吧,不過也是有自己的特點的——節奏輕快,花腔少,每句末尾會升上去,讓聽眾心胸為之一開。注意到第二段的詞,該女子一反同類作品女主人公有心無膽的毛病,直接連根拔起帶回家,不再望花興嘆,而且「家門口」式的描寫又跟被出口的那兩首「中國之歌」有異曲同工之妙,其中緣由值得玩味。
3、河南《茉莉花》
一朵茉莉花 一朵茉莉花
茉莉子開花人人都愛它
掐一朵茉莉花戴誒 你呀樂得笑哇啊哈哈哈哈哈哈
喜鵲喳喳叫哇 給俺把喜報啊
姑娘今夜就要出閣
樣樣東西准備好耶 咱的那個喜日子來哎嗨嗨嗨喲
彷彿約好了似的,這首歌就像江蘇《茉莉花》的另一首變奏,不過歌詞改了不少,除了句式還保留之外,內容就不是那麼回事了——大姑娘上轎頭一回,摘朵花戴不僅不會被罵,而且還代表了娘家人和姐妹淘最深切的祝福。這樣一來,江蘇《茉莉花》原有的婉轉用到這里就多了一份羞澀和「喜上眉梢」。
4、陝西《茉莉花》
好呦一朵茉莉花 好呦一朵茉莉花
花開那個千萬朵 朵朵比不下
妹妹吶有心掐朵花兒戴呀 哎呀呀只可惜情哥哥不在家
哎呀呀只可惜情哥哥不在家
那一年南風吹 茉莉它開了花
我送我的情哥哥去遠方
摘一朵茉莉花哥哥你帶上它 妹妹有句貼心話哥哥你要記下
等到翌年茉莉開 你要回到家
春盡夏又等 茉莉花開了花
我喚我的情哥哥快回來
再等來年茉莉花兒開呀 莫讓妹妹空等待
再等來年茉莉花兒開 莫讓妹妹空等待
陝西的《茉莉花》是一首原創本土歌曲,其中的內容相信對秦晉民歌有所了解的都不會覺得陌生,依舊是哥哥走了妹妹思念,君不見《走西口》、《藍花花》啥的都是這么痴男怨女——不過跟別的陝西民歌不同的是,這裡面的音樂元素沒那麼「土」,貌似經過加工了,所以這應該是建國後出現的歌吧。本歌曲三段旋律一致,兩頭快、中間緩,將女主角的思念和不舍表現得恰到好處……這跟《茉莉花》還有啥關系呢?
5、山東《茉莉花》
春天的茉莉開呀 香噴噴多可愛呀
茉莉園邊住著個祝英台
她有心去讀書喲 XXXXXXX
梁山伯祝英台呀 同寒窗整三載呀
英台父母催她個回家來
情難舍 走相送呀 一路上情實難猜
梁山伯訪友來呀 見紅妝迷解開呀
可憐英台已定親馬文才
姻緣斷 心肝碎呀 到黃泉難了相思債
馬家他把人抬呀 梁兄不見哭聲哀呀
天崩地裂飛出一對彩蝶來
茉莉重重比翼飛呀 有情人永不分開
因為沒有現成歌詞,所以只得聽寫,於是中途出現了「XXXXXXX」(聽不出來了唄)。話說山東的這個原創《茉莉花》甚為強大,直接講述了「梁祝」這個故事,好在每段後兩句還是有江蘇《茉莉花》的影子的。不過我真沒覺得這個是山東民歌,地域色彩沒那麼濃,貌似你放在哪個地方都沒問題,不信你跟《包楞調》比比。
6、台灣《六月茉莉》
六月茉莉真正美 花開要得那並蒂蓮
愛情若不能成雙對 怎不叫人傷悲
六月茉莉正盛開 好花喜得意中人來采
愛情若只是夢一場 怎不叫人悲哀
六月茉莉香透天 好花喜得意中人來賞
愛情若沒有你在身旁 怎不叫人心涼
六月茉莉開滿山 好花喜得意中人來憐
愛情若像蝴蝶亂摘花 怎能叫人心安
六月茉莉正盛開 好花喜得意中人來采
愛情若只是夢一場 怎不叫人悲哀
台灣的土民歌一般是指高山族那種,其餘的不是解放後的移民創作的就是跟閩南交流來的,這首《六月茉莉》應該是後面那種情況,完全的小情歌,好似《綠島小夜曲》,又好似《望春風》。我聽到的是國語,但我覺得原歌應該是台語歌,那種朦朧而又酥軟的感覺倒是跟茉莉的風姿不謀而合。另,不用說了吧,這個跟大陸的那個體系八竿子打不著。
好了,我已經將能找得到音頻的《茉莉花》都介紹了一遍,至於網上提到的河北南皮《茉莉花》、山西臨汾《茉莉花》、河北深澤《茉莉花》、山東日照《述羅》、寧夏固原《茉莉花》等等我都沒找到音頻,因此就不算在內了。
花香四溢遍神州,絢麗多彩滿天涯。每一首《茉莉花》都以自己各有的特點為中國民歌添上美麗的一劃。它們都包含著濃郁的生活氣息,散發著泥土的芬芳,給我們以最美好的藝術享受。在這里,我衷心祝願每一朵茉莉花都能頑強地綻放,用絢爛多姿的生命表現中國民歌的生生不息!

⑵ 歌曲:茉莉花的資料

茉莉花象徵優美。西歐的花語是和藹可親。菲律賓人把它作忠於祖國、忠於愛情的象徵,並推舉為國花。來了貴賓,常將茉莉花編成花環掛在客人項間,以示歡迎和尊敬。
一.《茉莉花》溯源
主要的文章有:錢仁康的《樂歌考源(十六)》(1985/5《中小學音樂教育》雜志)、《流傳到海外的第一首中國民歌——「茉莉花」》(《錢仁康音樂文選(上)》)、易人的《芳香四溢的茉莉花》(《藝苑》1982/1)及馮光鈺的專著《中國同宗民歌》(1998年第1版,中國文聯出版公司)。
錢仁康在《樂歌考源(十六)》和《流傳到海外的第一首中國民歌——「茉莉花」》中對《茉》的源流進行了詳細考證(但兩篇文章在時間上出現了矛盾):我國最早刊載《茉》歌詞的出版物是清乾隆年間(1736—1795)玩花主人選輯,錢德蒼增輯的戲曲劇本集《綴白裘》,記載了《西廂記》的劇詞,沒記曲譜;中國最早刊載《茉》曲譜的是道光十七年(1838)(在《樂歌考源》上又說是1837年)貯香主人編輯出版的《小慧集》,卷十二載有簫卿主人用工尺譜記錄的《鮮花調》曲譜;《茉》曲譜最早的記譜見於1804年(在《樂歌考源》上又說是1806年)在英國倫敦出版的、英國地理學家、旅行家、英第一任駐華大使秘書(乾隆1792—1794年間)巴羅(John Barron)寫的《中國旅行》(Travels in China)的第十章,書中說《茉》譜是希特納(Mr Hittner)記錄的,錢先生從原書中的羅馬字拼音歌詞來推測,Hittner可能是從廣州記錄這首民歌的。對於Hittner記譜的「樸素」的《茉》的曲調到底是哪個地方的民歌,他確切是在何地記錄的,沒有文章再進一步考證。
易人在她的《芳香四溢的茉莉花》一文中對《茉》的考源是根據1980年《音樂論叢》第三輯錢仁康發表的《「媽媽娘你好糊塗」和「茉莉花」在外國》一文來寫的。易人指出:《茉》最早名稱叫《雙疊翠》,以後才稱為《鮮花調(或《茉》)》,她同時考證了茉莉花這一植物的傳入,是一千多年前由阿拉伯和印度傳入我國,最早見於福建、廣東,三百多年前傳到蘇州、杭州、揚州一帶。
馮光鈺在《中國同宗民歌》中提到《茉》的溯源,但不如錢仁康細致。對於貯香主人編輯的《小慧集》到底在哪年出版,兩人的文章記載很不統一,馮光鈺記載的是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錢仁康記載的是道光十七年,對於「公元」的確切年份錢先生自身就有矛盾(前面已提到)。另外馮光鈺根據《茉》唱詞與曲調的雙疊翠形式,試圖通過明代散曲家劉效祖的刻本《詞臠》中出現的《雙疊翠》唱詞來考證《茉》與《雙疊翠》的曲調是否有傳承關系,他提出了問題,但結論卻不得而知。

二.《茉莉花》的歌詞
對於《茉》歌詞內容的介紹,江明忄享 在他的專著《漢族民歌概論》(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年第1版)中介紹得較為仔細,他認為《茉》的歌詞大部分是唱《張生戲鶯鶯》的原詞;但有的地方不唱張生的故事,只唱「好一朵茉莉花」的第一段詞及由此變成同類的二三段詞,如蘇北的《茉》;有的地方唱其他花名的詞,內容與此相近;有的地方唱《武鮮花》,敘述武松殺嫂的故事,但不多。
錢仁康在《流傳到海外的第一首中國民歌——「茉莉花」》一文中提到,在我國最早刊載《茉》歌詞的出版物《綴白裘》中,記載《茉》的歌詞是《西廂記》的劇詞,也就是說,唱的是張生戲鶯鶯的故事。
何仿在他的《紮根中華大地,香飄四海五洲——記江蘇民歌「茉莉花」的搜集》(《江蘇音樂》1992/4)一文中提到他在江蘇六合、儀征一帶跟當地一位民間藝人學唱《茉》時,當地藝人唱的內容包括茉莉花、金銀花、玫瑰花等其他花的唱詞,何仿後來把這些唱詞改成統一唱茉莉花的詞,即現在我們所聽到的江蘇《茉》的唱詞。

三.《茉莉花》的傳播
1.《茉》在中國的傳播,主要的文章有何仿的《紮根中華大地,香飄四海五洲——記江蘇民歌「茉莉花」的搜集》,他以歌詞改編者的身份,講述了他在江蘇六合、儀征一帶如何跟當地一位民間藝人學唱《茉》、如何把當時唱金銀花、玫瑰花等其他花的唱詞統一該成唱茉莉花的詞、並將新詞中的「奴」改為「我」的過程,還對新改的歌詞進行了演唱提示,他最後講述了改變歌詞後的《茉》是如何在1957年、1959年、1981年及九十年代在海內外傳唱開來的過程。
其他有關《茉》是如何在大江南北逐漸流傳開來、最早是哪個地區唱《茉》的研究文章沒有。但錢仁康在他的《學堂樂歌是怎樣舊曲翻新的》(《錢仁康音樂文選〈上〉》)一文中,提到學堂樂歌舊曲翻新的手法之一是「顛鸞倒鳳法」,他分析沈心工的學堂樂歌《蝶與燕》、《剪辮》是採用的「顛鸞倒鳳」手法,就是運用Hittner記錄的《茉》的曲調來進行舊曲翻新的。這對《茉》的傳播應有所幫助。
2.《茉》在國外的流傳主要是前面所提到的錢仁康的兩篇文章,他考證了《茉》在海外的流傳情況:由於「Barrow的《中國旅行》影響很大,1864年德國人卡爾•恩格爾(1818—1882)所著的《最古老的國家的音樂》,1870年丹麥人安德列。彼得•貝爾格林(1801—1880)所編《民間歌曲和旋律》第10集,1883年出版的波希米亞裔德國人奧古斯特•威廉•安布羅斯(1816—1876)所著的《音樂史》、1901年英國人布隆和莫法特合編的《各國特性歌曲和舞曲》,都採用或引用了《茉莉花》」,「1911年,英國作曲家格蘭維爾•班托克(1868—1946)出版《各國民歌一百首》,他《茉莉花》寫成了一首三部式卡農形式的鋼琴伴奏」,「在美國年,1922年夫羅倫斯•赫德孫•博茨福德編的《各國歌曲集》都收進了《茉莉花》」,「日本學校歌曲《茉莉花》(上田壽四郎作詞),也是根據這個曲調填詞的」,「義大利作曲家普契尼(1858—1924)還把這個曲調用於歌劇《圖蘭多特》中」。

四.《茉莉花》在傳統音樂各類體裁中的比較研究
傳統音樂的各類體裁主要包括民間歌曲、民間歌舞、說唱音樂、戲曲音樂、民間音樂這五種,關於《茉莉花》在傳統音樂各類體裁中的比較研究。主要的文章有:錢國楨的《民歌「茉莉花」在傳統音樂各類體裁中的 比較研究》(1994/4《音樂學習與研究》)、易人的《芳香四溢的茉莉花》和馮光鈺的《中國同宗民歌》。
1. 錢國楨的《民歌「茉莉花」在傳統音樂各類體裁中的比較研究》:
(1)《茉》在歌舞體裁中的比較研究:a、以河北南皮的《茉》為例,敘述了其作為歌舞體裁的舞蹈表演形式,分析了作為舞蹈歌曲的《茉》在節奏、節拍、旋律、調式、結構、前奏、間奏等方面的特點;b、以冀中蓮花落和東北的二人轉《茉》為例,分析了《茉》在北方東北色彩區作為歌舞體裁的樂觀雀躍的特點。
(2)在近代聯曲體說唱音樂中,吸收了《茉》(或《鮮花調》)作曲牌:a、北京單弦牌子曲中的《鮮花調》由於說唱音樂化的要求,突出了快聲快語、閃板奪字的節奏特徵;b、廣西文場中的《鮮花調》則充滿了文雅氣息,更接近於江蘇《茉》,保持了南方民歌的色彩特點。
(3)在近現代聯曲體的地方劇種中,也吸收了《茉》(或《鮮花調》)作為自己的唱腔:a、五十年代流行於津京地區的曲藝劇《新事新辦》中劇中人張鳳蘭唱的一段《鮮花調》,曲調簡潔明快、節奏疏密有致,腔詞結合得當;b、廣西彩調劇的調類唱腔中,《雪花飄》是《茉》的變體,整個唱腔簡潔洗練,既保留了民歌《茉》的典型音調,又有地方特色音調的新鮮感。
(4)在民族器樂曲中,不管是合奏或獨奏,都把《茉》納入了自己的表現范圍中。a、山西鼓吹樂八大套第三套《推轆軸》套中的第七支樂曲,為推向全套樂曲高潮,把優美抒情的《茉》變成快速火熱的樂曲;b、梆笛演奏家劉管樂把《茉》改編成有四次變奏的笛子曲,樂曲由慢到快,有優美到火熱,在高潮中結束。
(5)《茉》還被改編成無伴奏合唱和民族管弦樂合奏等體裁形式,錢國楨沒有再列舉。
2.易人的《芳香四溢的茉莉花》主要論述的是《茉》在民族器樂曲中的運用。她以山西晉中的《茉》樂曲為例,說明《茉》在作為獨立的曲牌加以演奏時,吸收了山西民歌中常出現的偏音「4」「7」,構成清樂徵調式,具有鮮明的地方風味;同時晉中的《茉》樂曲還被吸收到整套樂曲中作為套曲的一個組成部分,如《茉》被安排在山西八大套的第三套中,運用添字加花的手法,顯示了器樂不同於聲樂的表現性能。同時,她還列舉了一些以《茉》為主題改編的器樂獨奏、合奏曲,說明《茉》的被吸收使樂曲的表現力更豐富多彩。
3.馮光鈺在他的《中國同宗民歌》中主要以湖北小曲《鮮花調》為例說明《茉》被說唱曲種吸收,衍變成基本曲牌唱腔情況:從唱詞、旋律走向、落音、樂句的發展來看,湖北小曲《鮮花調》曲調顯然脫胎於民歌《茉》,但又按曲藝音樂的特點,把唱詞加以「說唱化」和「地方化」,使唱腔適應地方曲藝表現的需要。

五.各地民歌《茉莉花》在音樂形態上的比較研究
主要的文章有易人的《芳香四溢的茉莉花》、江明忄享 的《漢族民歌概論》、周青青的《中國民歌》、馮光鈺的《中國同宗民歌》,另外錢國楨在他的《民歌「茉莉花」在傳統音樂各類體裁中的比較研究》中也論述。他們認為江蘇蘇北的《茉》是時調「鮮花調」的母體,都是以蘇北的《茉》為最基本的形態,與其他地區的《茉》進行比較研究的。
1. 首先我們來看他們對蘇北《茉》的分析:
(1)易人認為:蘇北的《茉》和《鮮花調》相比,無論從旋律、節奏、音域、拖腔等方面都顯得更委婉、秀麗、動聽。
(2)江明忄享 認為:蘇北《茉》的旋律以曲折的級進為主,小跳進很少,有典型的南方色彩特點,歌詞一般只有開始幾段,不唱《西廂記》故事,較早為人們所採集、介紹。
(3)周青青認為:在詞曲的配置上,江蘇的《茉》多為一拍一字或半拍一字,很密集,在演唱速度上比河北、東北的《茉》略快,但在整體的風格氣質上,更具抒情氣質。
(4)馮光鈺認為:蘇北的《茉》用的是五聲音階,旋律婉轉流暢,節奏穩重而富於變化,音樂充滿了詩情畫意,生動刻畫了古代少女追求美好生活的形象,有感染力。如用吳語演唱,則更顯深邃細膩、新穎親切。
(5)錢國楨認為:蘇北的《茉》最具江南小調特點,五聲徵調式、旋律級進、四平均、二對一、切分節奏型的交替等,使歌曲流暢而又有江南語言的節奏特點,而短促的第三句和搶先切入的第四句表達了人們對茉莉花急切的愛戀之情。
2.接下來我們看他們對各地《茉》的比較:
(1)易人在她的文章中,先比較了河南商城、甘肅涇川、江西南部、山西祁太的《茉》,認為雖然四首曲調存在許多相同的樂匯,旋律線條的起伏比較相近,都是徵調式,但由於a、四首樂曲第一句的落音不盡相同;b、甘肅涇川、江西南部、山西祁太的《茉》都出現了「4」「7」偏音;c、各地有不同習慣的襯詞;d、被收在贛南採茶戲和祁太花鼓中,與舞蹈動作進行了結合,使得四首曲調的形態和音樂形象的刻畫變異比較大,給人的感覺也不相同。
接下來她又比較了遼寧長海、河北南皮、山東長山的《茉》,認為它們的風格都比較粗獷,都出現了和各地方言密切聯系的襯詞。河北南皮的《茉》由於出現6#5和2#1的小二度,有一種新鮮的色彩感。而黑龍江的《茉》由於演唱者郭頌的處理,即在結尾時把高音加以延長,注入富有東北地方風味的襯詞「哎呀哎呀哎哎呀」而顯得別具風味。
另外她還比較了河北深澤縣正調(當地把結束在徵音上的《茉》習慣稱為正調)和反調(把結束在商音上的《茉》習慣稱為反調)兩首不同調式的《茉》,雖然它們的第一樂句中的兩個樂句都進行了重復,但音樂的進行和落音都不相同,而第二 樂句兩者的樂匯和音區位置不一樣,「反調」在句尾加進了「哎喲哎喲」的襯詞,使樂句延伸為五小節半,從而增添了歌曲了表現力,之後「反調」第三樂句又進行緊縮,連續三個十六分音符的字多腔少,使得「甩腔」也比較短小,最後落在商音上。
(2)江明忄享 先後分析了河北南皮的《茉》和山東日照的《述羅》。他認為河北南皮的《茉》是一首河北的典型曲調,旋法起伏較大,跳進較南方多,旋法起伏度較大,跳進教南方多,因字調而引起的字前裝飾(綽注及上下三連音)多而有北方色彩,各句的加腔是由於歌舞表演的需要;段後較長的拖腔,旋律材料來自呂劇「四平腔」的常用拖腔。江明忄享 認為山東日照的《述羅》(魯南五大調「四盼」之四)用了「鮮花調」來抒唱四到六月間盼郎歸來的思念之情,旋律跳進較少,曲折細膩,第三第四樂句連接較緊,使唱詞也合成一個較長的句式。
(3)周青青採用對比譜來綜合比較蘇北、河北南皮和黑龍江的《茉》。與江蘇的《茉》相比,南皮的《茉》旋律起伏大些,色彩明亮些,曲調更具敘述性質。但從北方民歌的角度看,南皮的《茉》因速度緩慢,大調五聲音階的級進進行、曲調中五次出現的小二度音程而顯得相當柔媚和細膩。東北的《茉》在旋律上與河北的《茉》關系比江蘇的《茉》更接近,但曲調比南皮的《茉》平直、朴實、跳進多、幅度大,因而顯得稜角也大些,沒那麼細致;最後拖腔的旋律骨幹音與南皮《茉》的拖腔完全一致,但風格不同,有東北人豪邁、直爽、快人快語的性格特點4)馮光鈺前後分析了河北南皮、山西臨汾、寧夏固原縣回族和黑龍江的《茉》。他認為南皮的《茉》是帶變音的六聲音階,音域比蘇北《茉》寬廣,旋律起伏較大,明亮、具北方小調的特點;由於唱詞為張生與鶯鶯的故事,音樂的敘事性與抒情性有機結合,曲調既有說唱風味有動聽,節奏既從容舒展又輕盈跳動,加之民歌演唱者的出色表現,使民歌的意境得到了有力的渲染。
山西臨汾的《茉》是一首七聲音階的民歌,旋律中特別強調偏音「4」「7」,調性色彩比較自然,使旋律更為婉轉優美,是一首情歌色彩濃郁的民歌,民歌手的演唱含蓄深厚,著重於內在感情的表達。
寧夏固原縣的《茉》與蘇北的《茉》相比,唱詞內容及旋律進行產生了許多變異,原位「4」音與徵「#4」音的交替出現,使得「4」音的運用很有特色,引起一定的色彩變化,句末「牧童哥」的襯腔突出了地方特點,但其音樂結構、各樂句的落音與蘇北的《茉》大致相似。
黑龍江的《茉》是由男歌手演唱的民歌,與女歌手的演唱相比,顯得別致而干凈利落,富有層次感,純朴穩重中含有輕巧優美、含蓄中洋溢著熱情。歌曲旋律簡練朴實而詼諧幽默,速度徐緩,抒情中具有熱情開朗的性質,起句的襯詞與結束句的襯腔首尾呼應對答,頗有特色;曲調稜角分明,柔中有剛、起伏自然,把人們熱愛茉莉花的喜悅之情表現得十分真切。

綜上所述,《茉莉花》流傳到各地後產生了許多的變體,多姿多彩,各具一格,為適應各地各階層廣大人民的需要,已主要成為漢族民族音樂各種體裁中的一個共同的音樂主題。再一次肯定回答的是,在普契尼的歌劇《圖蘭多特》用的《茉莉花》曲調,就是乾隆年間英國人Hittner在中國記錄的《茉莉花》( ) 。芬芳四溢的茉莉花帶給我們驕傲,帶給我們許多美好的藝術享受,衷心祝願我們的茉莉花能常開不敗,能越開越美!

⑶ 介紹一下江蘇民歌茉莉花

《茉莉花》,起源江蘇,初名為《鮮花調》,又名《打花鼓》,最早刊印乾隆年間的《綴白裘·花鼓》戲曲集。

1、《茉莉花》首發時間為:1957年

2、形式:中國民歌

3、歌詞:《茉莉花》在中國多個地區有多個版本流傳,各個版本的曲調、歌詞往往大同小異。現在流傳最廣的是南京六合、揚州、天長到泰州一帶的民歌。

歌詞如下:「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滿園花草也香不過它,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來年不發芽;好一朵金銀花,好一朵金銀花,金銀花開好比鉤兒芽,奴有心采一朵戴,看花的人兒要將奴罵;好一朵玫瑰花,好一朵玫瑰花,玫瑰花開碗呀碗口大,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刺兒把手扎。」

(3)鮮花調又叫擴展閱讀:

《茉莉花》發展歷史沿革:

1、1768年,法國哲學家盧梭編輯《音樂辭典》時,在「中國音樂」條目中收錄了《茉莉花》這首歌。

2、1920年至1924年間,義大利著名作曲家普契尼,把這首歌用在歌劇《圖蘭多》中。

3、1942年,由著名作曲家何仿搜集整理了民歌《鮮花調》,1957年完成改編,正式更名為《茉莉花》。

4、198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向世界推薦《茉莉花》,並將其確定為亞太地區的音樂教材。

5、在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上,日本館的機器人用小提琴演奏了《茉莉花》。

⑷ 《茉莉花》又名叫什麼

是揚州民歌「茉莉花」的原版《鮮花調》

《鮮花調》是揚劇的曲調,版原歌分三段,藝權人是用男扮女音的調門演唱給何仿聽的,何仿邊聽邊記詞曲,原詞是這樣的: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滿園花香香也香不過她;

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來年不發芽;

好一朵金銀花,好一朵金銀花,

金銀花開好比勾兒牙;

奴有心采一朵戴,看花的人兒要將我罵;

好一朵玫瑰花,好一朵玫瑰花,

玫瑰花開碗呀碗口大;

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刺兒把手扎。

⑸ 音樂名作《茉莉花》有怎樣的音樂特點

《茉莉花》又名《鮮花調》,是清代以來在我國廣大城鄉十分流行的漢族民間小調。目前,流行地域遍及大江南北,成為我國民間小調中最具代表性的優秀曲目之一。

各地的《茉莉花》曲調不盡相同,但歌詞基本相同,都以反映青年男女純真的愛情為內容。北方的《茉莉花》還常唱《西廂記》中張生與崔鶯鶯的傳說故事。

義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將《茉莉花》用於其著名的歌劇《圖蘭朵》中,使該曲作為代表性的民間歌曲,登上了世界歌劇舞台。

各地的《茉莉花》總的音樂特點是:起、承、轉、合式的四句體樂段,落音分別為:「徵」、「宮」、低音「羽」、低音「徵」。第一句分為兩個短句,其結構對稱,落音相對;第三句是緊縮句,並在句後不停頓,緊緊銜接第四句。旋律起伏大,曲折流暢,婉轉抒情。

現在人們聽得較多的是江浙地區的《茉莉花》。曲調細膩優美、委婉動人。這首小調與一般的小調相似,也是單樂段的分節歌,音樂結構也較均衡,但又有自己的特點:第三句和第四句歌詞連成一氣,在音樂上也很難從中剪斷。此外,句尾運用切分節奏,給人以輕盈活潑的感覺。

磁帶收藏家費力先生是揚州曲藝界的老前輩,1986年他參加了《中國曲藝集成·江蘇卷》的編撰工作,在上海唱片公司倉庫里發現了一盤1934年由上海蓓開唱片公司灌制的膠術唱片,裡面有一首由當時揚州清曲名家黃秀花演唱的名叫《鮮花調》的老歌,居然就是現在聞名遐邇、膾炙人口的《茉莉花》,於是費老特意請人翻錄了下來。這也是現存最早的《茉莉花》音響資料。據他考證,這首《鮮花調》其實是明朝嘉靖年間流傳於江淮一帶的俗曲《雙疊翠》中的選段,換句話說,四百多年前,《茉莉花》就已經在揚州大地上廣為傳唱了。

⑹ 安徽的民間小調

歌曲《茉莉花》】
①民歌名,在中國及世界廣為傳頌,江蘇省揚州市市歌。
起源
《茉莉花》是江蘇民歌,這是眾所周知的,因為江蘇的版本最早、也最具代表性,但發源地卻頗具爭論。現在的主流觀點是《茉莉花》起源於揚州。
上世紀90年代,江蘇省的南京、鹽城等城市爭相站出來說他們是民歌《茉莉花》的發源地,而且還在一些媒體上發表文章,加以證明。2000年10月16日,兩位揚州文化人在媒體上發表了一篇《「茉莉花」源自揚州清曲》的文章,此後再沒有聽到其他不同的聲音了。這兩位文化人分別是揚州清曲研究室常務副主任朱祥生和副主任聶峰。其中,聶峰先生還師從於近代的揚州清曲表演大師王萬青。長期沉澱的清曲知識,使兩人堅信《茉莉花》源於揚州清曲。
揚州清曲又稱揚州小曲、揚州小調。《茉莉花》最早屬於揚州的秧歌小調,後經揚州清曲歷代藝人的不斷加工,衍變成揚州清曲的曲牌名【鮮花調】。清乾隆年間出版的一部匯集當時流傳廣泛的地方戲曲的《綴白裘》集里,收集刊登了《鮮花調》,有曲譜和曲詞。曲詞除了個別字與現在的《茉莉花》不同外,其他一字不差,這是目前為止,發現在的關於《鮮花調》的最早的最完整的記載。由此足以證明,《茉莉花》源自揚州清曲。兩位文化人又從其他方面,列出種種證據,佐證《茉莉花》與揚州的淵源。文章出來後,異音立即沒有了。後來不少其他地方的學者文人,也開始漸漸發表文章,稱《茉莉花》出自於揚州。
這首膾炙人口的揚州小調,隨著揚州在當時的影響而傳頌全國,且影響了其他許多地方的戲曲和曲藝。150年前,揚州作為當時中國的經濟文化中心和世界著名都市,其孕育出的《茉莉花》在當時可謂是家喻戶曉,人人會哼。幾十年後,普契尼創作《圖蘭朵》時,選用這樣一首既能代表東方韻味又風靡中國的《茉莉花》作為主題音樂,襯托中國人的愛情故事,既自然也屬必然。
發展和影響
我國地域遼闊,歷史悠久,民族眾多,因此廣泛流傳的民歌小調數量也甚多。它們就像暮春三月花園中的百花,奼紫嫣紅,姿態萬千,芳香四溢。其中有一個品種姿壓群芳,栽培悠久,廣受大眾喜愛,她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民歌小調《茉莉花》。
《茉莉花》自古以來流行全國,有各種各樣的變種,但以流行於江南一帶的一首傳播最廣,最具代表性。她旋律委婉,波動流暢,感情細膩;通過贊美茉莉花,含蓄地表現了男女間淳樸柔美的感情。早在清朝乾隆年間出版的戲曲劇本集《綴白裘》中,就刊載了它的歌詞,可見其產生流傳年代的久遠。
十八世紀末年,有個外國人將她的曲調記了下來,歌詞用意譯的英文和漢語拼音並列表示。後來,又有個叫約翰·貝羅的英國人來華,擔任英國第一任駐華大使的秘書。1804年,他出版了自己的著作《中國游記》。也許在他眼裡《茉莉花》是中國民歌的代表吧,所以在著作中特意把《茉莉花》的歌譜刊載了出來,於是這首歌遂成為以出版物形式傳向海外的第一首中國民歌,開始在歐洲和南美等地流傳開來。
1924年,世界著名歌劇大師、義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在癌症的病患中完成了歌劇《圖蘭多特》的初稿後逝世。該劇以中國元朝為背景,虛構了一位美麗而冷酷的公主圖蘭多特的故事。普契尼把《茉莉花》曲調作為該劇的主要音樂素材之一,將它的原曲改編成女聲合唱,加上劇中的角色全都穿著元朝服飾,這樣就使一個完全由洋人編寫和表演的中國故事,有了中國的色彩和風味。1926年,該劇在義大利首演,取得了很大成功。從此,中國民歌《茉莉花》的芳香,隨著這部歌劇經典的流傳而在海外飄得更廣。
據近年來媒體報導,《茉莉花》原名《鮮花調》,本來有三段歌詞,依次歌唱茉莉花、金銀花和玫瑰花。1942年,音樂家何仿到隸屬江蘇省揚州市的儀征市六合金牛山地區采風,從當地一位知名的民間藝人那裡,採集到了這首在當地廣為傳唱的民歌,將她的曲調及歌詞一一記錄了下來。1957年,他將原曲原詞作了改編,三段歌詞都用同一曲調,由原來歌唱三種花改成集中歌唱茉莉花,並以悠揚婉轉的拖腔作結束,遂成為現在大家所熟悉的這個樣子。該曲當年由前線歌舞團演唱,後由中國唱片社出了唱片,於是得到進一步的流傳。
本世紀初年,張藝謀在它導執的申奧、申博宣傳片中,都用《茉莉花》作背景音樂。2003年8月3日,2008年奧運會徽——「中國印.舞動的北京」在北京天壇公園祈年殿隆重揭曉。當著名運動員鄧亞萍和著名影星成龍扶著會徽緩緩走上祈年殿時,管弦樂又響起了《茉莉花》的旋律。此時此刻你所聽到的《茉莉花》的樂聲,委婉中帶著剛勁,細膩中含著激情,飄動中蘊含堅定,似乎向世人訴說:《茉莉花》的故鄉——古老的中國正在闊步向前。隨著這些電視片的播放,相信《茉莉花》的芳香,將飄得更遠更廣。
所謂民歌就是在某一地區廣為流傳了很長時間的民間小調,在後人的傳唱過程中又有一些改編和加工,所以它的詞曲作者基本上都無從考證。

⑺ 茉莉花是哪裡的民歌

中國民歌,起源南京六合民間傳唱百年的《鮮花調》。

《茉莉花》是中國民歌,起源於南京內六合民間傳唱百年的《鮮容花調》,由軍旅作曲家何仿采自於六合的民歌匯編整理而成。1957年完成改編曲、詞。

最早關於《茉莉花》的曲譜(《鮮花調》工尺譜)收錄在道光年間(1821年,一說1837年)的《小慧集》中;這種曲調是在明代已流行的《鮮花調》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各地方言語調、風土人情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下,衍生出各種風格的「同宗民歌」,歌詞基本上以反映青年男女純真愛情為主題。

(7)鮮花調又叫擴展閱讀:

《茉莉花》是最早傳到國外的一首中國民歌,大約在乾隆五十七年至五十九年(1792-1794)間,首任英國駐華大使的秘書、英國地理學家約翰·巴羅(1769-1848)返國後,於1804年出版了一本《中國旅行》,書中特別提到《茉莉花》。

由於《中國旅行》的巨大影響,1864年至1937年間歐美出版的多種歌曲選本和音樂史著述里都引用了《茉莉花》,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義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在《圖蘭多特》中的男聲齊唱,它濃郁的中國民間風格,曾使全世界億萬聽眾迷戀不已。

⑻ 《茉莉花》是哪裡的民歌

提起《茉莉花》,當今人們都認為它是江蘇民歌。知道它的前身稱[鮮花調]卻為數很少。知道它最早出現於鳳陽花鼓之中,並由此傳播全國,流傳國外,更是鳳毛麟角。

《茉莉花》最早版本,為清乾隆年間刊印的《綴白裘·花鼓》中的插曲。該劇演一對鳳陽夫妻打花鼓賣藝,被浪盪公子曹月娥邀至家中,唱了一首《花鼓曲》(又稱《鮮花調》)。該曲共12段,前兩段唱詞是:好一朵鮮花,(重)有朝的一日落在我家。你若是不開放,對著鮮花兒罵。(重)/好一朵茉莉花,(重)滿園的花開賽不過它。本待要采一朵戴,又恐怕看花的罵。(重)後10段唱的是《西廂記》中「張生戲鶯鶯」的故事。演唱中,浪盪公子不時乘機調戲花鼓女。花鼓女躲之,其丈夫護之,形成熱鬧的三人歌舞表演。唱詞中的「茉莉花」,即為劇中的「花鼓女」;想「采一朵戴」者,為劇中的「浪盪公子」;「看花的」為花鼓女的丈夫。

早在乾隆年間,李聲振《百戲竹枝詞·打花鼓》就記錄了鳳陽花鼓藝人在北京街頭演唱[鮮花調]的情況:「打花鼓,鳳陽婦人多工者,又名《秧歌》,蓋農人賽會之戲。其曲有《好朵鮮花》套數,鼓形細腰,若古之搏拊然。」文中的[好朵鮮花]即《鮮花調》。

1973年,筆者在鳳陽縣燃燈公社采風時,71歲的劉陸氏演唱了《鮮花調》。該曲目有15段,前4段分別唱了「鮮花」、「茉莉花」、「玉簪花」、「牡丹花」,後11段亦為「張生戲鶯鶯」故事。唱詞的句式結構與《綴白裘·花鼓》相同,其曲調亦與崑曲[鮮花調]相似。據劉陸氏回憶,她還是孩子的時候,就聽奶奶說,這首曲目流傳很久。筆者認為,李聲振在北京聽到的《好朵鮮花》,當為劉陸氏演唱的《鮮花調》。

《鮮花調》的流傳主要有兩個載體:一是流傳600年、走遍全國的民間鳳陽花鼓藝人,二是戲曲《打花鼓》中的[鮮花調]。到了清末,隨著地方戲、地方曲藝的興起,這首小曲成為全國眾多地方戲、地方曲藝、各地民歌中的重要曲目。如1932年版劉復、李家瑞《中國俗曲總目》中就收有遍布全國近10種不同名稱的《鮮花調》;中國戲曲、曲藝音樂集成中可找出諸多《鮮花調》;《霓裳續譜·花鼓獻瑞》是專為乾隆皇帝祝壽的曲目,便使用《鮮花調》來演唱;20世紀初,上海各唱片公司錄制多首《打花鼓》中的《鮮花調》;18世紀末,《鮮花調》流傳至英國,後傳遍世界,並被義大利作曲家普契尼用於歌劇《圖蘭多》中。

1942年,新四軍小戰士何仿在江蘇六合採風時,記錄了一位民間藝人演唱的《鮮花調》(擬為揚劇《打花鼓》中的《鮮花調》)。15年後(1957年),改編成民歌《茉莉花》,參加全國會演。在媒體的運作下,《茉莉花》被首次標名為「江蘇民歌」而傳遍全國。在唱詞上,刪除「張生戲鶯鶯」的故事,專唱「茉莉花」;在曲調上,在昆、徽、京劇[鮮花調]的基礎上,追求旋律婉轉細膩,節奏穩重並富於變化,把以敘事為特徵的《鮮花調》改編成以抒情、歌唱為特徵的《茉莉花》。但是[茉莉花]曲調結尾,仍保留上揚8度、漸慢、大拖腔的戲曲唱腔特點,與昆、徽、京劇《打花鼓》中的《鮮花調》完全相同。

如今,《茉莉花》已代替了傳唱數百年之久的《鮮花調》,普契尼《圖蘭多》中《當月亮升起的時候》在全世界廣泛傳播,使該曲成為中國民歌最傑出的代表。但是我們不要忘記[鮮花調]數百年來為中國民間藝術發展所做出的重要貢獻。更不要忘記傳播它的載體——鳳陽花鼓。

⑼ 民間小調名有哪些

小調的曲目﹐異常豐富。根據其歷史淵源﹑演唱場合及音樂性格等為揚州小調依據﹐大體可分為3類﹕

由明﹑清俗曲演變而來的小調。《山坡羊》﹑《寄生草》﹑《鬧五更》﹑《耍孩兒》﹑《銀紐絲》﹑《疊斷橋》﹑《打棗桿》 清代的《剪靛花》﹑《玉娥郎》﹑《倒扳槳》﹑《鮮花調》﹑《湖廣調》等。

江蘇省《大九連環》、東北的《瞧情郎》、又如《月兒彎彎照九州》、《長工歌》、《孟姜女》、《五卅運動》、《十送紅軍》
《詩經》也是民間小調的集成。
魏晉南北朝時期,民間出現了《子夜四時歌》、《從軍五更轉》、《月節折楊柳歌》等時序體的樂府民歌,就是民間小調的起始。
清中葉時,已刊印的俗曲就有6044種(見劉復、李家瑞:《中國俗曲總目稿》)。其中大多數屬於小調體裁。影響較大的刊本有《霓裳續譜》、《白雪遺音》、《時尚南北小調萬花小曲》、《粵風》、《粵謳》等。
小調在流傳過程中,其曲調由於歌者的個性、審美習慣、填配新詞、唱法不同等發生不同程度的變異,因而形成不同的變體以及蘊含著不同的情緒和表現性能。例如《孟姜女》與《梳妝台》、《十杯酒》、《哭七七》;《無錫景》與《探清水河》;《剪靛花》與《碼頭調》、《放風箏》、《四季歌》等,相互之間既保持著承傳的派生關系,又自成一曲,各有特色。一般情況下,一首小調流傳的地區愈廣和時間愈久,其變體就愈多;而且,各種變體與原歌的關系也是有遠有近,紛雜而多樣。《打櫻桃》、《綉荷包》、《賣雜貨》、《小拜年》、《磨豆腐》、《看燈》、《補缸》、《採茶》、《游春》、《放風箏》、《打鞦韆》、《割韭菜》、《趕廟》、《游燈》、明、清俗曲演變而來的小調。如《山坡羊》、《寄生草》、《鬧五更》、《耍孩兒》、《銀紐絲》、《疊斷橋》、《打棗桿》;清代的如《剪靛花》、《玉娥郎》、《倒扳槳》、《鮮花調》、《湖廣調》,《沂蒙山小調》,《桐城歌》,《生產忙》這些都是民間小調。

⑽ 茉莉花是誰作的曲

  1. 茉莉花由著名軍旅作曲家何仿采自於六合的民歌匯編整理而成。1957年完成改編曲、詞。

  2. 《茉莉花》是中國民歌,起源於南京六合民間傳唱百年的《鮮花調》該首歌曲展現了少女熱愛生活,愛花、惜花、憐花,想採花又不敢採的羞澀心情,此歌曲多次在香港回歸祖國政權交接儀式、雅典奧運會閉幕式、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南京青奧會開幕式等重大場面上演出[3]。在國內以及國際具有極高的知名度,在中國及世界廣為傳頌,是中國文化的代表元素之一,因其特殊的地位和代表,被譽為「中國的第二國歌」

  3. 1942年冬天,年僅14歲的文藝兵何仿隨新四軍淮南大眾劇團到南京六合開展宣傳演出,在六合金牛山地區當地一位民間藝人那裡聽到了最初的六合民歌版本《鮮花調》,記錄下了這首歌 。何仿將原曲原詞整理後 ,經過反復推敲 ,對原曲的頭尾作了一定的改動 ,將毫無變化重復的前兩句加入了一點「轉」音,用同一曲調演唱三段歌詞,三段的結束音由上揚改為下抑,並增加了以翻高拖腔做結束 ;把歌詞中原來的三種鮮花(茉莉花、金銀花、玫瑰花)修改為一種 ,對歌詞的順序也做了調整 ,集中突出茉莉花的特點,然後把有封建意味的「奴」改成了「我」字 ,將原歌中其他一些歌詞改為老少咸宜的語句。至1957年、1959年之前,共作了兩次修改 ,進一步豐富其旋律 ,將歌詞將「滿園花草」改為「滿園花開」,將「看花的人兒要將我罵」改為「又怕看花的人兒罵。

熱點內容
金水花店 發布:2025-02-01 15:55:51 瀏覽:663
七夕節8點 發布:2025-02-01 15:46:27 瀏覽:534
梔子花泡出根如何上盆 發布:2025-02-01 15:40:46 瀏覽:843
七夕送碗 發布:2025-02-01 15:30:21 瀏覽:476
建行情人節手鏈 發布:2025-02-01 15:28:47 瀏覽:366
中國六級舞蹈茉莉花新版 發布:2025-02-01 15:22:53 瀏覽:514
百合爭婚網 發布:2025-02-01 15:19:20 瀏覽:16
介紹茶花視頻 發布:2025-02-01 15:16:17 瀏覽:234
老棵盆景 發布:2025-02-01 15:16:03 瀏覽:889
qq玫瑰小鎮管家輔助 發布:2025-02-01 15:14:38 瀏覽: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