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店知識 » 鮮花調介紹

鮮花調介紹

發布時間: 2023-09-12 19:28:29

㈠ 介紹一下江蘇民歌茉莉花

【歌曲《茉莉花》】 ①民歌名,在中國及世界廣為傳頌,江蘇省揚州市市歌。 起源 《茉莉花》是江蘇民歌,這是眾所周知的,因為江蘇的版本最早、也最具代表性,但發源地卻頗具爭論。現在的主流觀點是《茉莉花》起源於揚州。 上世紀90年代,江蘇省的南京、鹽城等城市爭相站出來說他們是民歌《茉莉花》的發源地,而且還在一些媒體上發表文章,加以證明。2000年10月16日,兩位揚州文化人在媒體上發表了一篇《「茉莉花」源自揚州清曲》的文章,此後再沒有聽到其他不同的聲音了。這兩位文化人分別是揚州清曲研究室常務副主任朱祥生和副主任聶峰。其中,聶峰先生還師從於近代的揚州清曲表演大師王萬青。長期沉澱的清曲知識,使兩人堅信《茉莉花》源於揚州清曲。 揚州清曲又稱揚州小曲、揚州小調。《茉莉花》最早屬於揚州的秧歌小調,後經揚州清曲歷代藝人的不斷加工,衍變成揚州清曲的曲牌名【鮮花調】。清乾隆年間出版的一部匯集當時流傳廣泛的地方戲曲的《綴白裘》集里,收集刊登了《鮮花調》,有曲譜和曲詞。曲詞除了個別字與現在的《茉莉花》不同外,其他一字不差,這是目前為止,發現在的關於《鮮花調》的最早的最完整的記載。由此足以證明,《茉莉花》源自揚州清曲。兩位文化人又從其他方面,列出種種證據,佐證《茉莉花》與揚州的淵源。文章出來後,異音立即沒有了。後來不少其他地方的學者文人,也開始漸漸發表文章,稱《茉莉花》出自於揚州。 這首膾炙人口的揚州小調,隨著揚州在當時的影響而傳頌全國,且影響了其他許多地方的戲曲和曲藝。150年前,揚州作為當時中國的經濟文化中心和世界著名都市,其孕育出的《茉莉花》在當時可謂是家喻戶曉,人人會哼。幾十年後,普契尼創作《圖蘭朵》時,選用這樣一首既能代表東方韻味又風靡中國的《茉莉花》作為主題音樂,襯托中國人的愛情故事,既自然也屬必然。 發展和影響 我國地域遼闊,歷史悠久,民族眾多,因此廣泛流傳的民歌小調數量也甚多。它們就像暮春三月花園中的百花,奼紫嫣紅,姿態萬千,芳香四溢。其中有一個品種姿壓群芳,栽培悠久,廣受大眾喜愛,她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民歌小調《茉莉花》。 《茉莉花》自古以來流行全國,有各種各樣的變種,但以流行於江南一帶的一首傳播最廣,最具代表性。她旋律委婉,波動流暢,感情細膩;通過贊美茉莉花,含蓄地表現了男女間淳樸柔美的感情。早在清朝乾隆年間出版的戲曲劇本集《綴白裘》中,就刊載了它的歌詞,可見其產生流傳年代的久遠。 十八世紀末年,有個外國人將她的曲調記了下來,歌詞用意譯的英文和漢語拼音並列表示。後來,又有個叫約翰·貝羅的英國人來華,擔任英國第一任駐華大使的秘書。1804年,他出版了自己的著作《中國游記》。也許在他眼裡《茉莉花》是中國民歌的代表吧,所以在著作中特意把《茉莉花》的歌譜刊載了出來,於是這首歌遂成為以出版物形式傳向海外的第一首中國民歌,開始在歐洲和南美等地流傳開來。 1924年,世界著名歌劇大師、義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在癌症的病患中完成了歌劇《圖蘭多特》的初稿後逝世。該劇以中國元朝為背景,虛構了一位美麗而冷酷的公主圖蘭多特的故事。普契尼把《茉莉花》曲調作為該劇的主要音樂素材之一,將它的原曲改編成女聲合唱,加上劇中的角色全都穿著元朝服飾,這樣就使一個完全由洋人編寫和表演的中國故事,有了中國的色彩和風味。1926年,該劇在義大利首演,取得了很大成功。從此,中國民歌《茉莉花》的芳香,隨著這部歌劇經典的流傳而在海外飄得更廣。 據近年來媒體報導,《茉莉花》原名《鮮花調》,本來有三段歌詞,依次歌唱茉莉花、金銀花和玫瑰花。1942年,音樂家何仿到隸屬江蘇省揚州市的儀征市六合金牛山地區采風,從當地一位知名的民間藝人那裡,採集到了這首在當地廣為傳唱的民歌,將她的曲調及歌詞一一記錄了下來。1957年,他將原曲原詞作了改編,三段歌詞都用同一曲調,由原來歌唱三種花改成集中歌唱茉莉花,並以悠揚婉轉的拖腔作結束,遂成為現在大家所熟悉的這個樣子。該曲當年由前線歌舞團演唱,後由中國唱片社出了唱片,於是得到進一步的流傳。 本世紀初年,張藝謀在它導執的申奧、申博宣傳片中,都用《茉莉花》作背景音樂。2003年8月3日,2008年奧運會徽——「中國印.舞動的北京」在北京天壇公園祈年殿隆重揭曉。當著名運動員鄧亞萍和著名影星成龍扶著會徽緩緩走上祈年殿時,管弦樂又響起了《茉莉花》的旋律。此時此刻你所聽到的《茉莉花》的樂聲,委婉中帶著剛勁,細膩中含著激情,飄動中蘊含堅定,似乎向世人訴說:《茉莉花》的故鄉——古老的中國正在闊步向前。隨著這些電視片的播放,相信《茉莉花》的芳香,將飄得更遠更廣。 歌詞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滿園花草,香也香不過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 看花的人兒要將我罵。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茉莉花開,雪也白不過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 又怕旁人笑話。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滿園花開,比也比不過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 又怕來年不發芽。

㈡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的背景介紹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這首優雅的江蘇民歌就發源於江蘇六合區金牛湖。它的原內型是江蘇民歌《鮮花調》,六容十四年前的1942年,抗日烽火連天,新四軍文藝小戰士何仿在江蘇六合金牛山附近採集到民歌《鮮花調》,加工整理成《好一朵茉莉花》,從此唱遍大江南北。可以說,這首民歌早已成為中國走向世界的「名片」。 《好一朵茉莉花》曲調纏綿,寓意含蓄。茉莉花之美代表了愛情和幸福,東西方人都從茉莉花的芬芳中得到愉悅和快樂,因此,民歌《茉莉花》傳唱六十多年而不衰。

㈢ 何仿的作品介紹

在長期的革命和音樂創作、指揮生涯中,何仿寫出了《毛澤東的戰士人民的兵》、《前進在陸地天空海洋》、《五個炊事兵》、《我們是千裏海防的巡邏兵》、《我的名字叫中國》等一批激動人心、廣泛流傳的歌曲和《大翻身》等歌劇音樂,在全國全軍多次獲獎,並收集、加工、整理江蘇民歌《茉莉花》。1949 年7月6日,在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會舉行的音樂會上,何仿指揮第三野戰軍文工團演唱《淮海戰役組歌》,毛澤東主席聽後高興地說,三野的仗打得好,歌也唱得好。1964年,參加指揮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 一曲清麗優美的民歌《茉莉花》,唱紅了中國,響徹了全球,也給它的收集加工者何仿帶來了很高的聲譽。
1942年冬天,新四軍淮南大眾劇團來到南京六合金牛山腳下演出。一個雨天的下午,年僅14歲的小團員何仿(何仿,著名軍旅作曲家,原前線歌舞團團長)聽當地人說附近有位藝人不 僅吹拉彈唱是一把好手,更有一肚子的歌。何仿在一間茅屋裡找到了那位藝人。藝人很熱情,問何仿有沒有聽過《鮮花調》。何仿搖了搖頭。藝人說,這歌在道光年間就有人唱,蠻好聽的。說著藝人拉著琴唱了起來: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滿園花草也香不過它,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來年不發芽;好一朵金銀花,好一朵金銀花,金銀花開好比勾兒牙,奴有心采一朵戴,看花的人兒要將奴罵;好一朵玫瑰花,好一朵玫瑰花,玫瑰花開碗呀碗口大,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刺兒把手扎。」
年輕的何仿一下子就被這首悠揚動聽的《鮮花調》迷住了,他花了大半天的時間,不僅用簡譜記下了這首歌,而且按照藝人的方法准確唱了出來。《鮮花調》雖然動聽,但畢竟來自於民間,創作上不免有些粗糙。何仿考慮再三,對《鮮花調》動了「大手術」,將歌中三種花改為一種花,更改後的歌詞為:「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滿園花草也香不過它,我有心采一朵戴,看花的人兒要將我罵。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茉莉花開雪也白不過它,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旁人笑話;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滿園花開比也比不過它。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來年不發芽。」
1957年,已是前線歌舞團作曲兼指揮的何仿率合唱隊到北京參加全軍文藝會演,修改後的江蘇民歌《茉莉花》一炮打響,不久被正式灌製成唱片,很快在全國流傳開來,成了一首膾炙人口的民歌。1959年,《茉莉花》正式走出國門,在維也納歌劇院唱響。在這之前,何仿又對歌詞作了修改,將「滿園花草」改為「滿園花開」,將「看花的人兒要將我罵」改為「又怕看花的人兒罵,」旋律上又進一步豐富,在維也納演出受到高度贊賞。從此《茉莉花》一發不可收,從奧地利唱到前蘇聯,唱到印尼、波蘭、匈牙利、阿爾巴尼亞,唱遍了世界各地。還被收入了《世界名曲專輯》。1997年6月30日午夜,香港會展中心5樓會議大廳,在香港回歸祖國政權交接儀式開始之前,中國軍樂隊奏響了膾炙人口的江蘇民歌《茉莉花》;1999年12月19日午夜,《茉莉花》再次在我國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交接儀式現場奏響。2002年12月3日,在摩納哥首都蒙特卡洛舉行的2010年世博會主辦權投票活動現場,中國代表團的申博宣傳片中先後十多次響起《茉莉花》的旋律,並以此征服了各國代表和國展局的官員。2004年8月19日雅典奧運會閉幕式上,《茉莉花》的旋律再次傾倒了全世界的觀眾。 何仿早期創作的歌曲難免幼稚粗拙,但也有一些優秀作品,如《民兵之歌》(何捷明詞)、《反攻》(何僅詞)等。這兩首歌詞曲樸素,曲調是以民族五聲調式為基礎的七聲宮調,沒有裝飾音和大的音程跳躍,然而雄壯有力,節奏性強,很適合當時的戰士和民兵演唱,因此在淮南根據地及蘇北、山東一帶流傳較廣,起到了很好的宣傳鼓勵作用。
三年解放戰爭期間,何仿常有佳作流傳。1947年,他創作的歌曲《練兵》(楊濃詞),在華東野戰軍中廣為流傳,並獲得創作獎。1947年7月,孟良崮戰役結束後,何仿及時創作了《去掉一個大禍害》(自己作詞),歌聲響徹齊魯大地。接著,他又陸續創作了歌曲《打死老瘋狗》(繆文渭詞)、歌劇《兩種作風》的主題歌等,流傳甚廣。當年冬,文工團集體創作了反映土改反霸斗爭的大型舞劇《大翻身》,何仿與吳祖庚負責作曲。此劇演出後產生了轟動效應,一直成為該團的保留節目。1948年10月,何仿隨軍參加淮海戰役追擊戰,創作的隊列歌曲《拉開兩條飛毛腿》(葛培武詞),在部隊中迅速流傳並獲獎。 1950年秋,何仿進入上海音樂學院幹部進修班學習深造。第二年春,他創作了獻給志願軍的頌歌《慰問前方戰士》(程今詞),1951年夏,又創作出隊列歌曲《前進在陸地天空海洋》(洛辛詞)。
1957年秋,何仿回到南京軍區前線歌舞團任合唱隊隊長兼指揮。此時正值總政調該團到北京匯報演出和公演,何仿指導排練了安徽民歌《姐在田裡薅豆棵》,浙江民歌《李三寶》,蘇皖民歌《茉莉花》。《茉莉花》演唱後反響更大。《茉莉花》體現了何仿在學習民間藝術、搜集加工整理民歌方面的突出成就,構成了他藝術生命的一個輝煌側面。
此後,何仿的主要精力用於組織建設合唱事業方面,前線歌舞團男女聲小合唱、混聲合唱的藝術水平空前提高,《澧水船夫號子》、《五個炊事兵》、《我們是千裏海防的巡邏兵》等合唱,都曾名動一時。1964年,何仿被選調北京,參加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的音樂指揮。這構成了他藝術生命的又一個重要側面。 上世紀80年代,何仿在改革開放大潮中譜寫了《將軍騎馬上雪山》、《我從江南到天山》等,一如既往地歌頌社會主義祖國、歌唱民族大團結、歌唱人民軍隊。
何仿新時期歌曲創作的藝術風格大體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戰歌風的宣傳鼓動歌曲,旋律雄健豪邁,多用來歌唱祖國、軍隊、長城等庄嚴重大題材;一類是帶有民歌風的抒情歌曲,旋律委婉多姿,多用來歌唱地方風物和鄉情等題材。但不論哪一類歌曲,其調式或旋律都既繼承了民族音樂傳統,又汲取融化了西洋音樂的精髓,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
2009年春,81歲高齡的何仿應來安縣政府之邀,為「中國·來安第二屆白鷺島生態文化旅遊節開幕式暨歌舞晚會」譜寫了女聲獨唱《美麗的白鷺島》(嚴希作詞,張其萍演唱)。這首歌的曲調具有皖東民歌元素,富有地域文化色彩。聽過這首歌的人們都說非常好聽,何仿本人亦很滿意。這首歌充分展示了何仿老年階段蓬勃的藝術生命力。

㈣ 《茉莉花》歌曲背景介紹是什麼

《茉莉花》歌曲背景介紹是關於茉莉花這首歌的來歷背景,《茉莉花》起源於南京六合民間傳唱百年的《鮮花調》,由軍旅作曲家何仿采自於六合的民歌匯編整理而成,1957年完成改編曲、詞。

《茉莉花》歌詞的前身最早刊載於清朝乾隆年間(1764-1774)的戲曲劇本集《綴白裘》,在《綴白裘》中收錄的《花鼓曲》共有12段唱詞,敘述的是《西廂記》中「張生戲鶯鶯」的故事。

《茉莉花》其他情況簡介。

《茉莉花》這首歌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另一方面,它又具有流暢的旋律和包含著周期性反復的勻稱結構;江浙地區的版本是單樂段的分節歌,音樂結構較均衡,但又有自己的特點,此外句尾運用切分節奏,給人以輕盈活潑的感覺。

㈤ 我國民歌茉莉花優美的旋律與哪一部著名歌劇有聯系

我國民歌茉莉花優美的旋律與《圖蘭朵》歌劇相關。

《圖蘭朵》是義大利著名作曲家賈科莫·普契尼根據童話劇改編的三幕歌劇,是普契尼最偉大的作品之一,也是他一生中最後一部作品。一些劇作家和作曲家也曾改編《圖蘭朵》或為其創作音樂,其中包括作曲家韋伯、布索尼和中國當代劇作家魏明倫。歌劇吸收了江南民歌《茉莉花》的旋律,帶有濃郁的東方韻味。

以下是《茉莉花》創作背景的相關介紹:

1942年冬天,新四軍淮南大眾劇團來到南京六合金牛山腳下演出。當時,隨團而至的何妨慕名拜訪了當地一位彈唱藝人。隨後,彈唱藝人為其表演了民歌《鮮花調》。何妨一下子就被《鮮花調》的旋律迷住了,於是他花了大半天的時間,用簡譜記下了該曲,而且按照藝人的方法准確唱了出來。

因為《鮮花調》是來自中國民間的創作,所以在整體上顯得有些粗糙。為了打磨該曲,何仿考慮再三,將《鮮花調》進行了改編,將歌詞中描述的三種花統一改寫為茉莉花。

以上資料參考網路——《茉莉花》

㈥ 《茉莉花》歌曲創作背景

1942年冬天,新四軍淮南大眾劇團的文藝兵何仿記錄下了在南京六合金牛山地區一位民間藝人那裡聽到的民歌版本《鮮花調》 ,後將原詞中三種鮮花(茉莉花、金銀花、玫瑰花)修改為一種,集中突出茉莉花的特點,對歌詞的順序也做了調整。

把有封建意味的「奴」改成了「我」字,將其他一些歌詞改為老少咸宜的語句;對原曲的頭尾作了一定的改動,將毫無變化重復的前兩句加入了一點「轉」音,用同一曲調演唱三段歌詞,三段的結束音由上揚改為下抑,並增加了以翻高拖腔做結束。

至1957年、1959年之前,共作了兩次修改 ,進一步豐富其旋律,將歌詞將「滿園花草」改為「滿園花開」,將「看花的人兒要將我罵」改為「又怕看花的人兒罵。最終形成了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民歌《茉莉花》。

《茉莉花》

演唱形式:女聲合唱

重要傳唱者:何仿(整理改編)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滿園花草香也香不過它,(滿園花開香也香不過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

看花的人兒要將我罵。(又怕看花的人兒罵。)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茉莉花開雪也白不過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

又怕旁人笑。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滿園花開比也比不過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

又怕來年不發芽。

(6)鮮花調介紹擴展閱讀

這首民歌的五聲音階曲調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另一方面,它又具有流暢的旋律和包含著周期性反復的勻稱結構;江浙地區的版本是單樂段的分節歌,音樂結構較均衡,但又有自己的特點,此外句尾運用切分節奏,給人以輕盈活潑的感覺;《茉莉花》旋律優美,清麗、婉轉,波動流暢,感情細膩,樂聲委婉中帶著剛勁,細膩中含著激情,飄動中蘊含堅定。

歌中抒寫了自然界的景物,表現出一種淳樸優美的感情,將茉莉花開時節,滿園飄香,美麗的少女們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愛花、惜花、憐花、欲采又捨不得採的美好心願,表達得淋漓盡致。這首民歌旋律優美平和,符合中國人「以柔克剛」的個性 。

《茉莉花》在兩個大陸相互隔絕的時代跨越了地理距離的藩籬,成為象徵中歐人民友誼和交流的生動符號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這首改編後的《茉莉花》唱響中國。此後,眾多世界級亮相讓這首民歌引起蘇皖多地關注 。2002年10月,南京市六合區以該首民歌為名舉辦了首屆中國南京六合《茉莉花》音樂文化節。北京奧運會和殘奧會期間,頒獎儀式的現場《茉莉花》出現總共774次 。

㈦ 《茉莉花》 歌曲簡介

《茉莉花》是前線來歌舞團原唱的歌自曲,由何仿改編自中國民歌《鮮花調》,於1957年首次單曲發行。

《茉莉花》的五聲音階曲調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它的流暢的旋律和包含著周期性反復的勻稱的結構,又能與西方的審美習慣相適應,因此其能夠在西方世界傳播。

該曲屬於小調類民歌,是單樂段的歌曲。它以五聲調式和級進的旋律,表現了委婉流暢、柔和與優美的江南風格,生動刻畫了一個文雅賢淑的少女被芬芳美麗的茉莉花所吸引,欲摘不忍,欲棄不舍的愛慕和眷戀之情。全曲婉轉精美,感情深厚又含蓄。

(7)鮮花調介紹擴展閱讀:

2008年8月,為了迎接2008北京奧運會,該曲進行了MV的拍攝。雷佳身著金色旗袍參與了MV的拍攝,為了給觀眾不同的視覺享受,MV導演孔嘉歡首次運用了另類表現手法,把中國宗教文化和該曲結合起來。

作為MV鏡頭重要組成部分,導演策劃了雷佳站在幾丈高的大佛的手心裡演唱該曲,雷佳從容的在大佛上拍攝了MV畫面。此外,該曲MV作為向北京奧運會的獻禮,特別剪輯了鳥巢的鏡頭畫面,使整個MV充滿了奧運的氣息 。

㈧ 茉莉花歌曲背景介紹

《茉莉花》歌曲背景:

1942年冬天,隨團而至的何仿到金牛山腳下演出,慕名拜訪了當地一位彈唱藝人,隨後,彈唱藝人為其表演了民歌《鮮花調》,何仿一下子就被《鮮花調》的旋律迷住了,於是他花了大半天的時間,用簡譜記下了該曲,而且按照藝人的方法准確唱了出來。

因為《鮮花調》是來自中國民間的創作,所以在整體上顯得有些粗糙,為了打磨該曲,何仿考慮再三,將《鮮花調》進行了改編,將歌詞中描述的三種花統一改寫為茉莉花,1957年,在北京全軍文藝會演上,何仿策劃由前線歌舞團首次公開演出該曲。

歌曲介紹

《茉莉花》是前線歌舞團原唱的歌曲,由何仿改編自中國民歌《鮮花調》,於1957年首次單曲發行。

《茉莉花》的五聲音階曲調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它的流暢的旋律和包含著周期性反復的勻稱的結構,又能與西方的審美習慣相適應,因此其能夠在西方世界傳播。

該曲屬於小調類民歌,是單樂段的歌曲。它以五聲調式和級進的旋律,表現了委婉流暢、柔和與優美的江南風格,生動刻畫了一個文雅賢淑的少女被芬芳美麗的茉莉花所吸引,欲摘不忍,欲棄不舍的愛慕和眷戀之情。全曲婉轉精美,感情深厚又含蓄。

㈨ 《茉莉花》作曲者

作曲家何仿:《茉莉花》是地道的江南民歌.

【南京日報報道】 (實習生 陳帥鋒) 有關《茉莉花》源自佛樂的消息,引起讀者的興趣。有熱心市民認為,《茉莉花》悠揚清麗的曲調具有鮮明的水鄉特色,僅根據茉莉花來自印度等地就說它來源於佛樂缺乏說服力,希望專家進一步論證。為此,筆者采訪了《茉莉花》的整理者、前線歌舞團原團長何仿,並且和日前參加研討的央視莫日根導演取得了聯系,最後證實《茉莉花》源於佛樂一說不能成立。

何老在電話里多次強調,《茉莉花》是地道的江南民歌。據何老介紹,《茉莉花》的原名是分布於江蘇很多地方的民曲《鮮花調》,這些《鮮花調》之間雖存在著很多差異,但總體上很接近。目前廣為流傳的《茉莉花》是他在廣泛收集許多地方的《鮮花調》的基礎上整理創作出來的,不僅在歌詞上更換了一些新的內容,而且還在曲調上作了一些修改。根據他掌握的資料,有關《鮮花調》的文字資料最早可見於清代的《小慧劇》,裡面主要唱的是《西廂記》里張生和鶯鶯紅塵中的故事。與佛樂的清凈優雅似乎不太融合。何老認為,這是江蘇的民間藝人世代創作的結果;不僅蘇北的六合、徐州等地有,而且在蘇南各地都可見,帶有濃厚的江蘇特色。《鮮花調》是江蘇土生土長的,這才是現在風行全國的《茉莉花》的源頭。

何老說,雖然全國很多地方都有《茉莉花》,但具有全國影響的只有江蘇《茉莉花》,而他對《茉莉花》只是二次創作,主要是在收集整理《鮮花調》的基礎上形成的。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茉莉花》不可能來自佛樂。

日前參加「佛樂說」研討的央視導演莫日根先生也否認了「佛樂說」,他說當時他只是覺得一首佛樂的開頭幾句和《茉莉花》的曲調在結構上有點相似,但並沒據此推斷《茉莉花》源自佛樂,他認為這種說法至少是不嚴謹的,缺乏必要的論證。不過他同時告訴記者,佛樂當中也有很多民歌夾在裡面,這本身是個很有趣的現象,但並不意味著民歌就源自佛樂,說《茉莉花》的曲調源自佛樂缺乏根據。

目前全國《茉莉花》的版本大約有40多種,莫日根昨透露,央視正在策劃各地《茉莉花》進京「大團圓」,屆時各地《茉莉花》將一起登台亮相,而何老也表示,將進京參加這一節目的錄制。

資料鏈接:《茉莉花》的故事

「好一朵茉莉花」風行大江南北,而《茉莉花》背後的故事卻鮮為人知,據何老介紹,這首膾炙人口的民歌和新四軍竟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甚至可以說新四軍當年的反掃盪大宣傳讓這首民歌脫穎而出,成為民樂經典。

1942年,何老還是一個年僅14歲的文藝兵,他與戰友在六合金牛山地區找到了一位民間藝人,採集到了這首在當地廣為傳唱的揚州民歌「茉莉花」的原版《鮮花調》,創作成了《茉莉花》。何老說,當年還把原來的歌詞換成抗日的內容,然後到邊區傳唱。因為曲調悠揚清麗,此歌更加深入人心。解放後,何老出任南京軍區前線歌舞團團長,他進一步完成了對《茉莉花》的加工創作。

熱點內容
新型花卉品種 發布:2025-02-01 09:00:39 瀏覽:993
人參家庭盆栽種植技術 發布:2025-02-01 08:50:57 瀏覽:457
鮮花外賣包裝 發布:2025-02-01 08:45:13 瀏覽:813
紫羅蘭香是男 發布:2025-02-01 08:42:08 瀏覽:396
2012年日本花藝設計大賽 發布:2025-02-01 08:40:34 瀏覽:14
盤結玫瑰綉 發布:2025-02-01 08:17:02 瀏覽:690
室內綠植擺放的意義 發布:2025-02-01 08:13:45 瀏覽:160
觀賞番茄盆栽 發布:2025-02-01 08:11:54 瀏覽:478
西蘭花早餐的做法大全 發布:2025-02-01 08:00:21 瀏覽:524
觀賞石榴盆栽 發布:2025-02-01 08:00:17 瀏覽: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