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妝花店鋪
Ⅰ 財神有道分集劇情介紹
財神有道
第1集
八公主生日會在瑤池舉行,因玉帝還沒來,八公主去凌霄殿找玉帝。凌霄殿中玉帝剛下朝,要去參加瑤池宴會。被封印的錢魔突然來到了凌霄殿,玉帝命人抓拿錢魔,錢魔不敵差點被抓,剛好碰到來凌霄殿找玉帝的八公主。錢魔劫持八公主來到了凡間。有道和明道救了八公主,並把八公主帶回了真仙觀,然後送八公主回天庭。八公主為了感謝有道和明道的救命之恩,拿了蟠桃給2人吃意外升仙。玉帝讓有道做了清錢仙吏,明道做了執戟郎。被分往財神府做清錢小吏的有道,整日數銅錢。他恨惡銅臭之氣,決定觸犯天條,不做神仙。有道假意調戲八公主,不想八公主假戲當真。
第2集
錢程和蘭花仙子有情,老財神有心讓錢程做下任財神(每任財神都可以有一位財神奶奶),這樣蘭花仙子可以做財神奶奶了。錢程因不好去送信給蘭花仙子,就叫有道幫忙送信。送信途中遇到八公主,信被八公主看了。情竇初開的八公主力保有道當財神,這樣有道便可以娶自己做財神奶奶。因八公主的關系王母的建議,玉帝讓錢程和有道一起到凡間,看誰更有財政之道,誰就是下屆財神最佳人選。
第3集
有道學堂下課見下雨了,便問錢程有沒有拿傘。錢程說忘記拿傘了,有道讓錢程趕緊回去拿傘。錢程淋著雨跑回去,在路上蘭郡主看到錢程淋著雨吩咐下人給錢程一把雨傘。錢程接過傘並沒有去接有道,有道見錢程遲遲不來就冒雨回家。有道逃學在一廢棄的房子里研究他的竹炮。錢程跑來通知老爺去學堂發現他不在知道有道逃學讓他趕緊回家。有道聽後趕緊回家,有道的父親因他還整天不務正業而生氣,這時有道的母親提議向丁家提親讓有道早日結婚可以讓有道定下心來。有道父親認為這也不失為拯救有道的方法。有道父親去丁家提如意與有道成親之事,但丁老爺不肯。
第4集
如意讓蘭郡主陪同去柴府送她親自做的香囊給有道,到了柴府門口如意不敢從前門進去便偷偷的從後門進去。如意在書房看到有道爬在桌上睡著了,便把香囊放在桌邊拆則,她剛好看到桌上有一疊詩以為有道如此有才華和上進去的就偷拿走了一張。郭公公給八王爺弊御罩透風,太後有聯姻的打算,正在思量人選。蘭郡主琴棋技藝了得,已經入了太後的法眼。八王爺一籌莫展,師爺提議可以舉辦一場比詩招親大會,一來可以挑選佳婿,二來可以廣交青年才俊。如皇上賜下御婚,太後則很難再有說辭。錢程看到八王府的請柬,跑到湖邊發泄情緒,大嘆命運的不公。錢魔現身鼓勵錢程去贏得自己的命運,並賜給錢程非凡的能力,假扮有道。被魔力征服了的錢程開始對錢魔信服。
第5集
八王府選婿,元寶讓有道趕緊起床去參加八王府選婿,但有道認為不關他的事不去參加。他吩咐元寶去把如意約出來,說在工作室等她。元寶去找如意,正逢如意准備去八王府幫蘭姐姐把關。元寶告訴如意有道不去參加八王府選婿,讓她去工作室。如意一聽很開心,便跟元寶一起去工作室。錢程來到破廟被以為自稱老仙人的人變成有道的模樣讓他去參加八王府選婿,並吩咐他一定要在天黑之前離開八王府。
第6集
錢程得到租鬧了錢魔的資助,他讓父親和他一起離開柴家,並對父親承諾發憤圖強,要通過科舉考試改變爹爹和自己的命運。錢程帶著父親向柴老爺和柴夫人道別,柴夫人見錢程這么有志氣就不挽留了,讓他們去向管家拿些銀兩,並說柴家大門永遠為他們開著。丁老爺向柴家提出退親,如意知道後很是生氣。她向她娘說她喜歡的是有道的人並不是那些詩,不管有道能不能寫出那些詩她還是非有道不可並威脅母親要是逼她的話就死給她看。皇上非常擔心蘭郡主的婚事,但聽說有道並非無義之人,也很希望妹妹能夠嫁到柴家。郭公公來到柴家,將太後賜婚八王府跟柴家的消息提前告訴柴員外,不想遭到有道的堅決反對。
第7集
錢程終於見到了朝思暮想的蘭郡主,他說通過會易容術的朋友的幫助,才有了比詩大會的誤會,蘭郡主不敢相信,但又不得不信。錢程考取了新科狀元,蘭郡主聽說後若有所思,更加相信錢程那天的話。
第8集
八王爺想要接見錢程,蘭郡主將錢程的身世和他奇特的經歷同父親娓娓道來,八王爺被錢程的真心所打動。太後遲遲不見有道現身,將柴員外關進了天牢,有道表示願意用自己的家財來換取父親出獄,太後立即昭告天下,柴府自願將所有錢財交予朝廷,並取消有道和蘭郡主的聯姻。
第9集
柴府今非昔比,柴父病重卻沒錢請大夫。有道發明了新的玩意兒想賺錢給父親看病,可是柴父的病情越來越嚴重。如意瞞著父母常常來柴家幫忙,替柴家請了大夫,未料到柴父病入膏肓,大夫也無力回天。柴父臨終前把藏寶庫的其中一把鑰匙傳給了有道。
第10集
錢程在錢魔的幫助下,將戶部尚書扳倒。錢程幫助太後掃除了眼中釘,受到太後的賞識。太後為了獎賞錢程,將錢程官升一品,還把柴府宅院賜給錢程。錢程大張旗鼓地搬進柴府,被在路邊練攤兒的有道看到。有道備受打擊,痛定思痛,為了賺錢去天仙樓干起體力活,吃盡苦頭。如意一個大小姐為有道也干起了丫鬟的活兒。
第11集
柴夫人不忍心看著有道和如意為了這個家在外受苦受累,偷偷出去找活兒干,卻不小心摔傷了身子。有道和如意為了給柴夫人治病四處求醫,但是因為付不起葯錢,遭到大夫無情地回絕。錢大得知有道落難,想讓錢程幫幫有道。錢程卻說這都是有道的報應,父子二人再次因為柴家起了爭執。
第12集
財神爺得知錢程和有道師兄弟相殘,料定是錢魔從中搗鬼。財神爺和二郎神在玉帝的授意下,來到凡間將錢魔收服,財神之爭得以繼續進行。蘭郡主看到有道和如意落魄街頭,被他們的濃濃真情感動了。
第13集
錢程在街上偶遇蘭郡主,帶蘭郡主來到錢府花園。蘭郡主看到滿園的蘭花,欣喜不已。錢程告訴蘭郡主,他會加倍努力直到迎娶蘭郡主進門,蘭郡主感動不已。
第14集
早朝上,錢程向皇上提議發行紙幣交子,錢程解釋交子理論,想法很新穎,但也很大膽。錢程連哄帶騙又威脅,說服丁老爺帶頭購買交子,試圖通過丁老爺在商界的影響加快交子的發行速度。有道發明了混紡紗,生意越做越好,錢程得知有道翻身,安排人高價從有道的作坊里挖了許多工人,跟有道對著干。
第15集
有道隨機應變,跟裁縫鋪的老闆合作改做成衣生意,取得成功。有道和如意暫時渡過了難關,錢程得知打壓混紡紗價格沒有搞倒有道,大為惱火。交子買官的事情在京城搞得沸沸揚揚,錢程為自保,逼死了丁老爺,並將疑點指向有道。
第16集
皇帝答應幫有道洗脫罪名,但是由於錢程做得滴水不漏,人證物證全部指向有道,有道有冤也說不清楚。錢程得知皇帝插手此事,怕夜長夢多,勾結吏部尚書草草結案,將有道發配邊疆。有道一行人行至一處歇腳,錢程的手下突然沖出來要殺人滅口。一陣亂戰過後,有道為救如意跌落懸崖。殺手見有道跌落懸崖,轉身離開,匆匆趕來的元寶將如意救起。
第17集
有道蘇醒過來,卻什麼也想不起來了。如意一路尋找有道的蹤影,元寶勸如意回家休養。如意趁元寶睡覺的時候,悄悄地離開了,繼續尋找有道。如意飢寒交迫,被山中采葯的老頭兒救起。老頭兒每天帶著如意上山采葯,幫如意打聽有道的下落。山賊們來到邊陲小鎮,威逼村長准備大量的口糧,正在村民們兩難的時候,有道挺身而出,利用山中的硫磺等原材料做出炸葯,嚇退山賊。
第18集
山賊們一行人逃到半山腰的采葯老頭兒家歇腳。山賊頭領見到如意,起了色心。采葯老頭兒為保護如意,被山賊所殺,如意僥幸逃過山賊的追蹤。有道得到村民們的擁戴,村長甚至有意將村女鈴兒嫁給有道。如意飢寒交迫地來到邊陲小鎮,終於找到有道,卻發現有道不但認不出自己,還要跟鈴兒結婚,絕望至極。
第19集
如意找到有道,希望他能夠回憶起過去的事,可有道把一切都忘記了。有道告訴鈴兒,他不希望回憶起過去,願意和鈴兒共度一生,二人已決定成親。如意得知有道要成親,乞求有道能夠改變決定,但是有道心意已決。眼見就要失去有道,如意向有道的酒里下葯,趁有道昏迷時將他帶離村莊。
第20集
有道和如意來到了當日分開的懸崖邊,如意讓他回憶當初分別的情景。有道回憶不出,頭痛到暈過去,如意只得將有道帶回中原。如意帶著有道回到了京城,來到兩個人曾經待過的各種地方,直到有道看到了自己設計的圖紙,第21集
如意拿有道發明的妝花棉給有道問他還記不記得,可有道還是一點印象都沒有。如意見這不是辦法,帶有道去之前他們柴家看是否能幫助他喚回記憶。如意在帶有道回柴府的路上被韓德追殺,幸好剛到京城的鈴兒相救。這時官差趕來,有道被押走。鈴兒要去解救有道,如意阻止鈴兒並告之有道失憶前是朝廷要犯,鈴兒怪如意把有道帶回京城。鈴兒因有道被官差抓走關入大牢因而生如意的氣悶悶不樂。如意找鈴兒商量怎麼救有道,但鈴兒不滿如意明知有道回京城有危險還把有道帶回來,鈴兒問如意有道成為朝廷要犯的原因,如意如實將一切告訴鈴兒。明道進宮向皇上稟告有道回到京城了並被押在大牢里,並告訴皇上刑部的人在抓有道之前看到有一個人與有道打起來並且此人出手兇狠招招要取性命,明道認為此事有蹊蹺,皇上准許他去查明。如意來八王府找蘭郡主請求蘭群主向皇上求情放了有道,蘭郡主答應如意會進宮幫有道求情。小六來找如意說自己收了黑錢對不起有道,他願意做證有道是清白的。 有道被查明是清白的可以出獄,鈴兒和如意、元寶來接有道,但有道卻不理任何人自己一直走到他爹娘的墳前,原來有道他恢復記憶了,什麼都想起來了。
第22集
太後獨攬朝政大權,為了讓皇上重新執掌皇權,八王爺找來錢程讓他幫助皇上重掌朝政大權。八王爺並對錢程承諾事成之後就將蘭郡主許配給他,讓他考慮清楚。錢程本來就對蘭郡主有情有意,答應了八王爺提出的要求參與兵變。八王爺告訴錢程他與蘭郡主成親之時便是兵變之日。八王爺告訴蘭郡主已經答應了錢程的提親,蘭郡主聽後很是開心。八王爺、皇上與明道暗中在商量兵變之日的計劃,皇上擔心錢程辦事不利,有道與如意要離開京城跟隨鈴兒去大氏,就在去大氏的途中巴圖趕來找到鈴兒,告訴鈴兒大氏打了敗戰糧食都被搶光了,讓鈴兒趕緊回去。錢程與蘭郡主成親當日,發動了兵變。錢程與八王爺藉由喜宴將各朝臣的人困在府中,御林軍的人沖入太後的寢宮,皇上告之太後她的黨羽不是被消滅便是被他招安,勸她不要在執迷不悔做無畏的抵抗。隨後皇上吩咐將太後押入大牢。
第23集
監察御史范仲淹進宮向皇上稟告聽聞錢程最近一段時間與朝中各部官員私下來往十分密切,頗有拉幫結派之嫌。皇上聽後龍顏大怒,讓明道去查明真相。皇上傳錢程進宮,暗示他拉幫結派貪污一事,錢程是個聰明人知道皇上話中有話問皇上召他入宮所為何事。皇上讓錢程去查這些貪官污吏,錢程有所顧慮但又不得不違抗皇命唯有遵旨。 錢程向師爺說皇上要他徹查貪污一事,師爺告訴錢程,皇上恐怕是想用此事試探他看看到底是不是與許大人勾結在一起。錢程問師爺認為這事該怎麼辦,師爺認為倘若對他們心慈手軟那麼皇上必定不會對他心慈手軟。錢程為了解除皇上的疑慮,下令將刑部尚書許大人抓起來押進天牢。皇上得知後覺得這次是誤會了錢程。錢程為了讓皇上更加信任與他,他向皇上稟告許大人貪污的罪行,並整理了一份有貪污之嫌的名冊交給皇上,大氏的村民糧食都被搶走,村民都沒有糧食。有道將大氏村民的青白鹽押回京城去賣個好價錢讓村民有錢買糧食。有道回到京城先將青白鹽送給買家,十多天過去了可是青白鹽都沒有賣出去,如意著急的找有道卻看見他還有心思在做畫很是不解。這時一大批買家來找有道說廚師用了他贈送的青白鹽顧客都說味道比過去的更好好,要與有道買青白鹽。錢程與八郡主出遊被綁架,八王爺沒有自己女兒的音訊而著急。這時一群人沖進八王府的房內告訴八王爺八郡主與他的賢婿都在他手中,只要他可以打開寶藏大門的陰陽鑰匙,讓八王爺交出陰陽鑰匙就放了他女兒和女婿。八王爺說鑰匙不在他手上在皇上那,土匪讓他去跟皇上拿才能救回她女兒。
第24集
八王爺進宮向皇上稟告自己的女兒被土匪綁架並被威脅要交出陰陽鑰匙才放了八郡主與錢程。皇上聽後大怒派明道在八王爺府埋伏,等第二天交易就將那兩賊人給生擒。第二天交易,明道不但沒有生擒賊人反而八王爺被抓走。錢程趁莽天放在睡覺用一旁的刀將綁在自己和蘭兒的繩子解開准備逃走,豈料這時莽天放醒來看到他們要逃走而與錢程打起來,錢程用小刀把莽天放殺了。錢程知道自己被綁架的原因,看到莽天放身上寶藏的寶藏圖就偷偷的拿走了。有道把青白鹽賣了好價錢,他將再次把青白鹽帶去京城。有道將自己的計劃告訴巴圖和鈴兒,他和如意要留在京城開一間貿易商行。鈴兒聽後很不開心,她想起自己和有道的相識經歷。
第25集
有人舉報錢程包庇貪污腐敗的官員,皇上聽了很生氣。八王告訴皇上,不用因為錢程是他的女婿而有所顧忌.皇上決定徹查此事,把錢程叫來詢問.錢程全程裝糊塗,對貪污之事表現得一無所知。最後皇上讓錢程查辦貪污的案子,以試探他是否知情……
第26集
莽天放綁架了錢程和蘭郡主,用來交換寶藏的鑰匙.八王設計想要捉住來拿鑰匙的人,但在混亂中卻被賊人抓走了八王爺.錢程殺死了莽天放,拿走了藏寶圖,帶著蘭郡主逃走了……
第27集
有道帶著如意和丁夫人重回了丁家故居。在丁夫人的面前,有道向如意求親,如意很感動……鈴兒和巴圖再回來的路上遇到了搶劫,貨都被搶走了,巴圖也受了重傷。
原來,搶劫的人是錢程派來的……
第28集
八王爺被殺害,皇上震怒,決定徹查。最後懷疑姚博源是兇手。錢程為了是自己的事情不敗露,找人殺了姚博源.有道開了一家百家店鋪,把很多店鋪聚集到一起來賺錢.店鋪開張後,各家的生意都很紅火……
Ⅱ 明朝服飾吉祥圖案的民族特色
1.象徵
就是根據某些花草果木的生態、形狀、色彩、功用等特點,表現特定的思想。例如石榴內多子實,象徵多子。牡丹花型豐滿色彩嬌艷,被詩人稱為「國色天香」,「花中之王」,「花中富貴」,故象徵富貴。葫蘆和瓜瓞(小瓜為瓞)、葡萄、藤蔓不斷生長,不斷開花結果,象徵長盛不衰子孫繁衍。靈芝可以配葯,久服有健身作用,象徵長壽。明嘉靖皇帝派人訪尋靈芝,陝西戶縣人王金貢獻一座由一百八十多顆靈芝裝成的芝山,名仙應萬年芝,受嘉靖皇帝恩賞,後來王金封官加爵,又繼續進獻靈芝,最後用靈芝配龍涎香放銀器中獻給嘉靖皇帝,嘉靖皇帝中毒身亡,金也被砍頭。明代絲綢紋樣中靈芝紋用得很多,因靈芝形狀像如意,又象徵長壽。
2.寓意
借某些題材寄寓某種特定的含義,寓意必須使人理會,故多與民俗或文學典故有關。如蓮花在佛教中是清凈純潔的象徵,王茂叔愛蓮,因蓮花出污泥而不染,故蓮花當做純潔的象徵。晉朝葛洪在《抱朴子》中說,「菊花長期服用能清心明目,可長壽」。《名山記》說,「道士朱孺子,在吳末入王笥山,服用菊花,後來升天」。故菊花也寓意長壽。晉陶淵明種菊東籬,故喻菊花為隱逸。傳說王母種桃,三千年結果,吃了可以極壽,故桃子寓意長壽。《漢武內傳》記載,漢武帝時,東方朔為了長壽,三次偷食王母的仙桃。
3.比擬
賦予某種題材以擬人化的性格。如梅花在一年中開花最早,被稱為花中狀元。梅花枝幹孤高挺秀,不畏寒冷,故又把梅花比擬文人清高。南宋馬遠把梅花、松、竹與《論語·季氏》的「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聯系起來,作松竹梅《歲寒三友圖》,後三友圖在裝飾紋樣中普遍流行。並蒂蓮花則比擬愛情忠貞。明定陵孝靖皇後棺曾出土喜字並蒂蓮織金妝花緞。
4.表號
以某些事物作某種特定意義的記號,如把萱草稱為宜男草、忘憂草,是母親的表號。佛教的八種法器寶輪、寶螺、寶傘、寶蓋、寶花、寶罐、寶魚、盤腸是吉祥的表號,稱為「八吉祥」等。
5.諧音
借用某些事物的名稱組合成同音詞表達吉祥含義。如用玉蘭、海棠、牡丹諧音玉棠富貴。靈芝、水仙、菊花諧音靈仙祝壽。用五個葫蘆與四個海螺諧音五湖四海等等。
6.文字
如卍字、壽字、福字、喜字都是明代服飾紋樣中常用,還有「百事大吉祥如意」七字作循環連續排列,可讀成百事大吉,吉祥如意,百事如意,百事如意大吉祥等。
Ⅲ 請給些古代服飾名字,多絲質以及古代發型發飾的名字,謝謝、
編輯本段石器時代
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人類已知縫衣,周口店山頂洞人的文化遺存中曾發掘出骨針。到了新石器時代晚期,在不同地區和族別的人們中間,服飾款式已各不相同。以發型為例,大地灣文化中有剪短的披發,馬家窯文化中有後垂的編發,大汶口文化中有用豬獠牙製成的發箍,龍山文化中則用骨笄束發,陝西龍山文化之神木石峁遺址出土的玉人頭像,頭頂有髻,可能就是用笄束發的反映。骨笄在相當於夏代的二里頭文化的二里頭類型與東下馮類型諸遺址中均曾出土,形制與商代的同類器物相同。因此得知束發為髻在遠古時已是華夏族服裝的特徵。
編輯本段夏商與西周
夏商與西周時的衣著無實物存世,據安陽侯家莊墓及婦好墓所出玉、石人像,可知商代貴族上身穿交領衣,腰束紳帶,下身著裳,腹前系市(蔽膝)。西周時遺留下來的人像材料更少。從洛陽出土的玉人及銅制人形車轄來看,衣、裳、帶、市仍是貴族男裝的基本組成部分。其衣用正色,裳用間色,並特別重視裳前之市。西周銅器銘文記載周王在冊命典禮上頒賜的服裝中,常有「朱市、蔥黃」(《毛公鼎》)「市、黃」(《詢簋》)等物。市、 黃即古文獻中的、 衡,指蔽膝,衡則指包括系玉之組和玉件在內的整套佩飾。河南信陽長台關與湖北江陵紀南城戰國墓所出之俑,均在腹前系玉佩。貴族則在玉佩下襯以色彩特殊的,因而引人矚目,成為代表身份地位的一種標志。 西周的建立,使社會生產力大大發展和提高了,物質明顯豐富起來,社會秩序也走向條理化,並有了規章制度。服飾形制也由於尊卑等級的存在、禮儀的需要而進一步規范化,被納入"禮治"范圍,尊卑貴賤,各有分別。 這時候服飾的專用界限等級標志開始清晰,品種類別也相應地增加,像宮室中拜天地、敬鬼神時專有祭禮服,上朝大典時有朝會服,軍事之中專有從戎服,婚嫁之儀專用婚禮服,吊喪時又有喪服。衣裳雖然還是採用上衣玄下裳黃,但在官職服飾中增加了裳前襟的大帶(大帶是用絲織或緙製成,寬四寸)、玉(以玉為原料,以絲帶連系在腰間的掛飾)。另外在服色上也開始有了等級差別。西周的服式除寬衣長帶的特有風格以外,還吸收了北方鮮卑族(今錫伯族)以帶鉤束腰的服飾花色(在絲帶的接頭處,以金、銀、銅或鐵等金屬製成的精細的勾或扣)。
編輯本段春秋戰國
這時深衣和胡服開始推廣。深衣將過去上下不相連的衣裳連屬在一起,所以叫 春秋戰國服裝
深衣。它的下擺不開衩口,而是將衣襟接長,向後擁掩,即所謂「續衽鉤邊」。深衣在戰國時相當流行,周王室及趙、中山、秦、齊等國的遺物中,均曾發現穿深衣的人物形象。楚墓出土木俑的深衣,細部結構表現得更為明確。短袖衣是楚服的一項特徵。江陵馬山 1號楚墓曾出短袖的「衣」,衣即衣,據《說文》的解釋,這是一種短衣。根據曾侯乙編鍾之鍾金人的服裝看,應即短袖之衣。 胡服主要指衣褲式的服裝,尤以著長褲為特點,是中國北方草原民族的服裝。為騎馬方便,他們多穿較窄的上衣、長褲和靴。這種服制據《史記·趙世家》說,是趙武靈王首先用來裝備趙國軍隊的。山西長治分水嶺所出銅武士像,上身穿矩領直襟上衣,下身著長褲,腰系絛帶,佩劍,正是採用胡服的趙國戰士的形象。 「胡服之制,冠則惠文,帶則貝帶,履則靴,褲則上褶下褲....... 自戰國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褲褶傳人中國,歷代皆以為戎服,或用其冠,或用其履,或用其衣服及帶,或三者全用,晉代民間,始偶用之。南北朝之世,北朝以胡服定為常服,南朝系漢族,仍為戎服,比及隋唐,帝王定為田獵之服,或上下公服,民間則為時服流風最盛。溯其由傳人以至興盛,由軍用以至民服,歷史悠長,變化復雜,王(國維)氏《胡服考》言之最詳,不贅。唯唐代胡服,何以特盛,向來無人研究,王氏所考,亦未提及。依愚所見,不外以下三因:(1>唐代胡人,雜居內地,為數眾多;(2)貴族階級,廢古之席坐,而為胡人倚坐;(3)朝臣侍從,棄車而尚騎馬。 胡服之中,有所謂半臂者。古稱半臂,今言馬褂。《說文》無褂字,《玉篇》 春秋戰國服裝
亦無之,恐即卦字,褂卦皆從圭得聲,俗作褂,但不能作「掛」或「掛」。無袖或半臂之衣,皆為胡服,《罪唯錄·冠服志》雲:「歷朝挎褶,戎服也,袖短,或無袖而衣中斷,下有橫摺,又下有豎摺。若袖長,則為曳撒,或腰中間斷,以一線道橫之,謂之程子衣,無線道,謂之道袍。」 似此褲褶,又變為胡服總名。凡無袖、短袖、長袖之衣,與腰中間有線道橫截或無線道橫截之袍,皆可稱為褲褶,因而今所論之半臂,其為胡服,決無問題。至其形制,宋曾三異《同話錄》「貉袖」條述之最詳: 「近歲衣制,有一種如旋襖,長不過腰,兩袖僅掩肘,以最厚之帛為之,仍用夾裹,或其中用綿者,以紫皂緣之,名日貉袖,聞之起於御馬苑圉人,短前後襟者,坐鞍上不妨脫,著短袖者以其便於控馭耳。」長不過腰,兩袖僅掩肘,緣邊用紫皂布,有夾衣,亦有綿衣,顯然為半臂制度。以其短前後襟,坐鞍上不妨脫,故亦可稱為馬褂,馬褂即對襟衣。明清之制猶然。《日知錄》卷二十八《對襟衣》所謂:「太祖實錄洪武二十六年三月禁,官民步卒人等,服對襟衣,唯騎馬許服,以便於乘馬故也。」是也。」(摘自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
編輯本段秦漢
秦漢時期由於國家統一,服裝風格也趨於一致。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幅員廣大、民族眾多的封建統一國家。 秦王政當上始皇帝之後,立即著手推行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如統一度量衡、刑律條令等,其中也包括衣冠服飾制度。不過,由於秦始皇當政時間太短,服飾制度僅屬初創,還不完備,只在服裝的顏色上做了統一。秦始皇深受陰陽五行學說影響,相信秦克周,應當是水克火,因為周朝是"火氣勝金,色尚赤",那麼秦勝周就是水德,顏色崇尚黑色。這樣,在秦朝,黑色為尊貴的顏色,衣飾也以黑色為時尚顏色了。 秦代鎧甲戰服我們從出土文物中可以看見。在陝西臨潼出土的陶俑所著鎧甲應是秦兵俑中最為常見的鎧甲樣式,是普通戰士的裝束,這類鎧甲有如下特點:胸部的甲片都是上片壓下片,腹部的甲片,都是下片壓上片,以便於活動。從胸腹正中的中線來看,所有甲片都由中間向兩側疊壓,肩部甲片的組合與腹部相同。在肩部、腹部和頸下周圍的甲片都用連甲帶連接,所有甲片上都有甲釘,其數或二或三或四不等,最多不超過六枚。甲衣的長度,前後相等,下擺一般多為圓形。 秦始皇陵兵馬俑坑中大批陶俑的出土,為秦漢武士的服裝提供了較充分的例證。 漢代服裝
他們穿的半長衣所交掩之曲裾雖較淺, 但仍為深衣之屬, 其下身著長褲,腰系施鉤之革帶。這種裝束在西漢時仍廣泛流行,褲也逐漸向全社會普及。冠制的確立是在漢代實現的。上古時,華夏族之冠主要從屬於禮制,男子成年時皆行冠禮。漢代的冠則主要從屬於服制,是身份、官職以至官階的表徵。身份低微的人,只能戴幘而不能戴冠。冠本為加於發髻上的一個發罩,並不覆蓋整個頭頂。幘則像一頂便帽。冠和幘原來互不相關,到了王莽時,據說因為他頭禿,所以先戴幘,幘上再加冠。後來這種戴法普及開來,因而在東漢畫像石上出現的冠,也都在下面墊著幘。冠和幘不能隨便配合,文官戴的進賢冠要配屋頂狀的介幘,武官戴的武弁大冠則要配平頂的平上幘。進賢冠前部高聳,後部傾斜,外觀若斜俎形。冠前有「梁」,可根據梁數的多寡來區別戴冠者的身份。皇帝戴的通天冠和諸侯王戴的遠游冠也都是在進賢冠的基礎上增益華飾而成。武弁大冠又名「惠()文冠」,起初只是用(薄麻布)製作的下垂雙耳之弁,後來在弁下墊幘,進一步又在弁上塗漆,其狀遂若漆沙籠,故又名「籠冠」。甘肅武威磨嘴子62號新莽墓曾出土了紗籠冠。此外,武士也戴冠。執法的官員則戴獬豸冠。 在區別尊卑方面,進賢冠上的梁雖然起一定作用,但梁數多不過三,等級的劃分較粗略。所以漢代又用綬作為官階的標志,不同等級的官員之綬的顏色、織法、密度和長度都不相同。這時的綬是系在官印上的帶子,但它和西周時佩玉之組實一脈相通。 漢代婦女曲裾
漢代婦女一般將頭發向後梳成下垂的圓髻,名椎髻。常著深衣,女式深衣之華麗者名衣,它的曲裾不但在下身纏繞好些層,且在其斜幅上綴以三角形物及長飄帶,即文獻中所稱之與。其狀可在四川出土的漢代畫像磚上見到。 漢代著衣有七個特點: 1.穿外衣時,由於領大而且彎曲,穿衣時必需暴露中衣的領型; 2.穿衣必用白色面料做里; 3.袖寬為一尺二寸; 4.衫無袖; 5.穿皮毛服裝時裘毛朝外; 6.腰帶極為考究,所用帶鉤以金製成各種獸形,如螳螂形或琵琶形。形象十分生動有趣。一般長度在帶鉤從形、色和工藝上都達到了極高的水平,較比西周和戰國時期,在設計和製作方面都要精美得多。因此頗受男人們的喜愛,佩戴者很多; 7.男子保持佩刀習俗,但所佩之刀有形無刃,因此失去了實際價值,主要是顯示儀容。 漢代祭服延用"大制度",遵從古禮穿冕服佩綬、佩玉。皇帝、公卿、諸侯均用大,只是在所系玉石的串珠或絲繩的質地上加以區別。皇太後、太後、公卿夫人等的祭服(謁廟服)、親蠶服、朝見服和婚禮服的形式都採用深衣制。 漢時勞動女子總是上穿短襦,下穿長裙,膝上裝飾長長垂下的腰帶。勞動男子常服是上身穿襦,下身穿犢鼻褲,並在衣外圍罩布裙;這種裝束不分工奴、農奴、商賈、士人都一樣。
編輯本段魏晉
魏晉服裝服飾雖然保留了漢代的基本形式,但在風格特徵上,卻有獨到突出的地方,這與當時的藝術品和工藝品的創作思路有密切關系,其風格的同一性比較明顯。 公元六世紀波斯圖案花紋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對當時的紡織、服裝以及其他裝飾物,都產生了不小的影響。這一點在敦煌壁畫上多有反映。 魏晉時期規定宮中朝服用紅色,常服用紫色。白色為平民百姓服色。這時的服式仍以襦、裙為主,裘是非正式衣服。婦女裝飾比較考究,有金環、銀約指和繞腕的跳脫等。在質地上宮中與宮外仍有很大區別。 魏晉的鎧甲最普遍的形式是兩襠鎧,長至膝上,腰部以上是胸背甲有的用小甲片編綴而成,有的用整塊大甲片,甲身分前後兩片,肩部及兩側用帶系束。胸前和背後有圓護。因大多以銅鐵等金屬製成,並且打磨的得極光,頗似鏡子。在戰場上穿"明光鎧",由於太陽的照射,會發出耀眼的"明光",所以這樣稱呼。這種鎧甲的樣式很多,而且繁簡不一,有的只是在襠的基礎上前後各加兩塊圓護,有的則裝有護肩、護膝,復雜的還有重護肩。身甲大多長至臀部,腰間用皮帶系束。
編輯本段南北朝
南朝服式以襦裙為主,婦女尤其以著裙為正統,不穿裙而露褲的人,被看做是沒禮貌的行為。當時女子頭上包白綸巾(是一種配有青絲帶的頭巾,傳說在三國時諸葛亮平時戴此頭巾),衣袖長而且窄並加以縷雕花紋。跳舞者穿長衫,並在身上披掛很長的帶子,頭上束紈巾。 南北朝服式還有"袍"和"衫",衫在晉時已是必著衣的一種。"裘"在此時極為珍貴,以貂裘為最。""是少年喜愛的衣物,浮薄少年更喜愛有色之""、"襦"、"帔"、"鶴氅",這些都是此時普及的衣裝。 南朝服式基本上繼承魏晉,由於戰亂和國度的頻繁更替,反映在著裝方面也有變化。江南衣式比北方短小,但當時卻流行戴小帽穿大衣的風氣,有時將一隻袖分成兩只,一條裙截成兩裙,有的款式大領大帶,有的衣窄袖小,有的裙長曳地,有的衣長蔽腳。南朝的朝服仍是玄衣。服飾用料有規定,三品官以下的不得穿用雜色綺做的衣服,六品官以下者只能穿七彩綺,不可使用羅綃。南朝的藝術品與服飾風格一脈相承,許多出土的陶俑形象,向我們展示了細腰圓臉型的女子,面目神情十分娟秀,尤其出自江南的俑塑特點更突出,這與服飾的拖地長裙和寬衣披帶均十分協調一致。 北朝的服式,官宦正式場合穿著硃色單衣,便服和軍服以為主。穿紅色袍就佩帶金帶,穿小袖長身袍則用金玉帶。平民婦女以襦襖為常服,這與南朝並無兩樣。北朝時期著裝衣料中綾錦最為華貴。 南北朝的卷草花紋是在漢代的雲紋圖案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敦煌造井(單獨適合紋樣)、三角形花(適合紋樣)和條狀花(二方連續)、飛天、雲紋等動態形象巧妙地結合起來,既古樸、秀麗,又含蓄柔和。當時的毛織毯、麻布和絲綢都是盛行的產品。
編輯本段隋唐
在南北朝胡、漢服裝相互影響而又各成系統的基礎上產生的唐代服制,出現了「法服」 與「常服」並行的局面。作為大禮服的法服仍是傳統的冠、冕、衣、裳,常服則是在鮮卑裝的基礎上改進而成。唐代男子上自皇帝下至廝役,在日常生活中都穿常服,包括圓領缺袍、襆頭、革帶及長靴。缺袍即開衩的長袍。襆頭則是由鮮卑帽演變出來的,它本是一幅頭巾,系裹時兩個巾角向前抱住發髻,其餘兩個巾角在腦後結扎,多餘的部分自然垂下。襆頭的質料起初用黑色的繒或羅,所以垂下的巾角也是軟的,故稱「軟腳襆頭」。以後又在巾角中用銅、鐵絲作骨,將它撐起來,成為「硬腳襆頭」。由於硬腳的形狀及翹起的角度不同,又有「句腳」、「展腳」、「朝天」等式。唐代的革帶上起初裝有供系物用的窄皮條,故此種帶名帶。上面並固著若干方形飾牌,名。依官階之不同,分別用玉、金、犀、銀、瑜石、藍鐵等材料製作,從而使革帶也成為區別官階的標志。另外,北周時出現的「品色衣」,在唐代已形成制度,成為此後中國官服的一大特色。唐代官員自一品至九品,服色以紫、緋、綠、青為等差。 唐代服裝
唐代女裝主要由裙、衫、帔組成。這時常將衫掩於裙內,所以顯得裙子很長。帔又名帔帛,像一條長而薄的披巾,是受了西亞佛教的影響才在中原流行的。唐代前期女裝中還流行卷檐虛帽、翻領外衣等胡服,安史之亂後,此風漸歇。 唐朝還流行女子穿"胡服"。"胡服"就是西域人的服裝。腰帶形式也深受胡服影響。在此以前,人們的腰飾是以金銀銅鐵,這時候流行系"蹀躞帶",帶上有金飾,並扣有短而小的小帶以作系物之用。這種腰帶服用最盛是在唐代,以後延用一直至北宋年代。 唐代服裝
盛唐以後,胡服的影響逐漸減弱,女服的樣式日趨寬大。到了中晚唐時期,這種特點更加明顯,一般婦女服裝,袖寬往往四尺以上。中晚唐的貴族禮服,一般多在重要場合穿著,穿著這種禮服,發上還簪有金翠花鈿,所以又稱"鈿釵禮衣"。 唐高宗以後,以紫色為三品官的服色;淺緋色為五品官服色,深綠色為六品官服色,淺綠色為七品官服色,深青色為八品官服色,淺青色為九品官服色,黃色為宮外之人及庶民服色。 唐裝還對鄰國有很大的影響。比如日本和服從色彩上大大吸取了唐裝的精華,朝鮮服也從形式上承繼了唐裝的長處。唐裝襦裙線條柔長,十分優美自如,用料主要是絲織品,因此它的衣物以"軟"和"飄柔"著稱。唐裝本身品類多,善變化,從外形到裝飾均大膽吸收外來服飾特點,多以中亞、印度、伊朗、波斯及北方和西域外族服飾為參考,充實唐代服飾文化,使得唐代服飾豐富多采富麗堂皇,風格獨特奇異多姿,成為中國歷史服飾中的一朵奇葩,世人矚目。
編輯本段宋代
宋代服裝大體沿襲唐制。這時的襆頭內襯木骨、外罩漆紗,宋人稱之為「襆頭帽子」, 宋代服裝
可隨意脫戴,與唐初必須臨時系裹的軟腳襆頭大不相同。這時,皇帝和高官戴的展腳襆頭,兩腳向兩側平直伸出,可達數尺。身份低的公差、僕役等,則多戴無腳襆頭。 宋代婦女也穿裙和衫,這時的衫子多為對襟,蓋在裙外。裙較窄,多施細摺,福州黃墓中除出羅裙外,還有開襠褲與合襠褲,可見宋代婦女在裙內著褲。起於五代時的纏足,至北宋晚期已逐漸流行。 宋代品官制度基本上沿襲前代,因此宮中的官服也與前代相仿,分為朝服、祭服、公服、戎服、喪服和時服。朝服是紅衣紅裳,內穿白色羅質中單,外系羅料大帶,並有緋色羅料蔽膝,身掛錦綬、玉、玉釧,下著白綾襪黑皮履。除這種朝服是統一樣式外,官職的高低是以搭配的不同來區別的。主要是在有無禪衣(中單)和錦綬上的圖案上作級別變化。穿朝服時必戴"進賢冠"(一種塗漆的梁冠帽),"貂蟬冠"(又名"籠巾",是以藤絲編成形,上面塗漆的冠帽),獬豸冠(屬進賢冠一類)。 公服即常服,又名"從省服",以曲領大袖,腰間束革帶為主要形式,另有窄袖式樣也。這種服式以用色區別等級。如九品官以上用青色;七品官以上用綠色;五品官以上用硃色;三品官以上用紫色。到宋元豐年間用色稍有更改,四品以上用紫色;六品以上用緋色;九品以上用綠色。按當時的規定,服用紫色和緋色(硃色)衣者,都要配掛金銀裝飾的魚袋,高低職位以此物加以明顯的區別。 宋代服裝
時服是按季節賜發給官臣的衣物。上至將相皇帝大將下至侍衛步軍,賜發的品種有袍、襖、衫、袍肚、褲等。所賜之服大部分是織有鳥獸的錦紋。 宋代男子除在朝的官服以外,平日的常服也是很有特色的,常服也叫"私服"。宋官與平民百姓的燕居服形式上沒有太大區別。只是在用色上有較為明顯的規定和限制。 宋時常服有如下幾種: "袍"有寬袖廣身和窄袖窄身兩種類型,有官職的是錦袍,無官職的是白布袍。 "襦"、"襖"為平民日常穿用的必備之服。 "短褐"是一種既短又粗的布衣,為貧苦人服。 "衫",這是一種裳下擺接一橫的男人長衫。 "裳",沿襲上衣下裳的古制。是冕服、朝服或私居服的式樣。宋時也有上衣下裳的穿法。男子也穿用對領鑲黑邊飾的長上衣配黃裳。居家時不束帶,待客時束帶。 "直裰"是一種比較寬大的長衣。由於下擺無衩而背部卻有中縫而稱"直裰"。 "鶴氅",寬長曳地,是一種用鶴毛與其他鳥毛合捻成絨織成的裘衣,十分貴重。 此外宋代男式衣著,還有布衫和羅衫。內用的叫汗衫,有交領和頜領形式。質料很考究,多用綢緞、紗、羅。顏色有白、青、皂(黑)、杏黃、茶褐等。襖的質料有布、綢、羅、錦、絲和皮。襖的用色有青、紅、棗紅、墨綠、鵝黃等幾種。貴族褲子的質地也十分講究,多以紗、羅、絹、綢、綺、綾,並有平素紋、大提花、小提花等圖案裝飾,褲色以駝黃、棕、褐為主色。
編輯本段元代
元代是中國歷史上民族融合的時代,服裝服飾也充分體現了這一特點。元太祖成吉思汗自1206年建都, 元代服裝
滅西夏、金之後,民族組成主要以蒙古族為主。元代由於民族矛盾比較尖銳,長期處於戰亂狀態,紡織業、手工業遭到很大破壞。宮中服制長期延用宋式。直到l321年元英宗時期才參照古制,制定了天子和百官的上衣連下裳上緊下短,並在腰間加襞積,肩背掛大珠的"質孫服"制,漢人稱"一色衣"或"質孫服"。這是承襲漢族又兼有蒙古民族特點的服制。 "質孫服"服用面很廣,大臣在內宮大宴中可以穿著,樂工和衛士也同樣服用。這種服式上、下級的區別體現在質地粗細的不同上。天子的有十五個等級(以質分級層次〉。每級所用的原料和選色完全統一,衣服和帽子一致,整體效果十分出色。比如衣服若是金錦剪茸,其帽也必然是金錦暖帽;若衣服用白色粉皮,其帽必定是白金答子暖帽。天子夏服也有十五等級,與冬裝類同。百官的冬服有九個等級,夏季有十四個等級,同樣也是以質地和色澤區分。 "比肩"、"比甲"也是常服。"比肩"是一種有里有面的較馬褂稍長的皮衣,元代蒙人稱之為"襻子答忽"。"比甲"則是便於騎射的衣裳,無領無袖,前短後長,以襻相連的便服。元代男子的公服多隨漢族習俗,常服的外面,罩一件短袖衫子,婦女也有這種習俗(稱為襦裙半臂)。 元代女服分貴族和平民兩種樣式。貴族多為蒙人,以皮衣皮帽為民族裝,貂鼠和羊皮製衣較為廣泛,式樣多為寬大的袍式、袖口窄小、袖身寬肥,由於衣長曳地,貴夫人外出行樂時,必須有女奴牽拉。這種袍式在肩部做有一雲肩,即所謂"金綉雲肩翠玉纓",十分華美。作為禮服的袍,面料質地十分考究,採用大紅色織金、錦、蒙茸和很長的氈類織物。當時最流行的服用色彩以紅、黃、綠、褐、玫紅、紫、金等為主。元代平民婦女穿漢族的襦裙,半臂也頗為通行,漢裝的樣子常在宮中的舞蹈伴奏人身上出現,唐代的窄袖衫和帽式也有保存。此外受鄰國高麗的影響,都城的貴族後妃們也有模仿高麗女裝的習俗。
編輯本段明代
文武官服之忠靖冠服
明初要求衣冠恢復唐制(如左圖所示) 明初官服
,其法服的式樣與唐代相近,只是將進賢冠改為梁冠,又增加了忠靖冠等冠式。明代的公服亦用襆頭和圓領袍,但這時的襆頭外塗黑漆,腳短而闊,名烏紗帽,無官職的平民不得服用。公服除依品級規定服色外,還在胸、背綴補子。文官補子中飾鳥,武官飾獸。為褒獎官員的功勛,另特賜蟒袍、飛魚服、鬥牛服等服飾。蟒是四爪之龍,飛魚為魚尾有鰭之蟒,鬥牛則在蟒頭上加彎曲的牛角。官至極品則用玉帶。所以「蟒袍玉帶」就成為這時大官僚之最顯赫的裝束。明代的漢服影像頗遠,近至東北亞的朝鮮,遠至日本、琉球等藩屬國。漢服是中國漢族的傳統服裝,起於軒轅黃帝,而終止於滿清的大屠殺。56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是平等,而漢族也應當永遠其民族服裝,即漢服。
編輯本段清代
清朝是以滿族統治者為主的政權機構,滿族旗人的風俗習慣影響著中原地區。幾千年來世代 清代服飾
相傳的傳統服制度,由於滿族貴族的「剃發易服」、「十從十不從」、「留頭不留發」政策以及大量的屠殺漢民,造成了中國傳統的衣冠的消亡。這種屠殺式的變革,是中國傳統服制的又一次變態式的發展,是歷史上"胡服騎射"、"開放唐裝"之後的第三次明顯的突變。 歷時數千年的寬袍大袖(祭服,非常服)、瀟灑富麗、纖細柔弱,與衣身膨脹、衣袖短窄的滿裝形式,形成鮮明的對比。 滿族的旗裝,外輪廓呈長方形,馬鞍形領掩頰護面,衣服上下不取腰身,衫不露外,偏襟右衽以盤紐為飾,假袖二至三幅,馬蹄袖蓋手,鑲滾工藝裝飾,衣外加衣,增加坎肩或馬褂。時至今日,它對現代服裝也有一定的影響。特別是隨時代發展,經過加工曲線突出體態暴露的旗袍,具有暫時的存在價值。 旗袍或短裝有琵琶襟、大襟和對襟等幾種不同形式。與其相配的裙或褲,以滿地印花、綉花和襇等工藝手段作裝飾。襟邊、領邊和袖邊均以鑲、滾、綉等為飾。清初滿族婦女與男人的裝扮相差不多,不同之處只是穿耳梳髻,未嫁女垂辮。滿族婦女不纏足、不穿裙,衣外坎肩與衫齊平,長衫之內有小衣,相當於漢族婦女的肚兜,衣外之衣又稱"烏龍"。 明、清兩代漢族女裝變化不大,仍著衫、裙,清代後期始以褲代裙。清中期以後女裝層層鑲邊,稱為「滾鑲」。清代滿族婦女著旗裝,她們不纏足,不束裙,皆穿旗袍,有時外加坎肩。乾隆以後,滿族女裝中出現高底的「花盆底」鞋。咸豐以後,又出現高大的「兩把頭」、「大拉翅」等發型,成為滿族女裝之突出的特徵。 旗袍馬褂 馬褂、旗袍是清代滿族男女的典型服飾。 旗袍
馬褂是一種穿於袍服外的短衣,衣長至臍,袖僅遮肘,主要是為了便於騎馬,故稱為「馬褂」。它區別於漢族在宋明時期的馬褂,滿清的馬褂不修邊幅。滿人初進關時,通過大屠殺而迫使漢族穿上它們的馬褂。康熙雍正年間,由於奴化政策,才開始在社會上流行,並發展成單、夾、紗、皮、棉等服裝,成為男式便衣,士庶都可穿著。 的樣式有琵琶襟、大襟、對襟三種。琵琶襟馬褂,因其右襟短缺,又叫缺襟馬褂,穿上它可以行動自如,常用作出行裝。大襟馬褂,則將衣襟開在右邊,四周用異色作為緣邊,一般作常服使用。對襟馬褂,其服色在各個時期有多種變化:初沿天青色,至乾隆中期,又尚玫瑰紫,後又推崇深絳色(人稱「福色」),到了嘉慶年間,則流行泥金及淺灰色。大袖對襟馬褂可代替外褂而作為禮服使用,顏色多用天青色,大小官員在謁客時常穿此服,因其身長袖窄,也稱作「長袖馬褂」。 中有一種顏色不能隨便使用,那就是黃色。黃馬褂,是皇帝特賜的服裝。穿著這種賜服的人,主要有三類:一是隨皇帝「巡幸」的侍衛,稱為「職任褂子」;二是行圍校射時,中靶或獲獵多者,稱為「行圍褂子」;三是在治事或戰事中建有功勛者,稱為「武功褂子」,這些人還要被載入史冊。只有這種御賜的馬褂才可以隨時穿著。 大褂
旗袍是中國清朝的婦女服裝,由滿族婦女的長袍演變而來。由於滿族稱為「旗人」,故將其稱之為「旗袍」。清初,滿族婦女以長袍為主,而漢人婦女仍以上衣下裳為時尚;清中期,滿漢各有仿效;到了清代後期,滿族效仿漢族的風氣日盛。經漢人改進之後的旗袍逐漸在廣大婦女中流行起來。這種旗袍是漢族婦女在吸收西洋服裝樣式後,通過不斷改進,才進入千家萬戶的。旗袍的樣式很多,開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雙襟;領有高領、低領、無領;袖口有長袖、短袖、無袖;開衩有高開衩、低開衩;還有長旗袍、短旗袍、夾旗袍、單旗袍等。改良後的旗袍在20世紀30年代,幾乎成為中國婦女的標准服裝。
發型與冠戴能增加女子儀容的俊美,又能體現出女子的年齡與身份特點。段成式《髻鬟品》就記載了不下百餘種,其髻名雖多,但基本上是按髻的形態與裝飾而命名,如髻似螺,曰螺髻,如髻飾以鳳,曰鳳髻等。古代女子發型變化,基本上是按梳、綰、鬟、結、盤、疊、鬢等變化而成,再飾以各種簪、釵、步搖、珠花等首飾,因此研究女子發型主要是探討其梳編形式與規律。據古代作品及記載,概括分為結鬟式、擰旋式、盤疊式、結椎式、反綰式、雙掛式等主要六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