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花圏圖片
Ⅰ 怎樣製作花環
1、准備DIY花環所需材料:一個花環圈、一些綠色的花卉線、各種漂亮的樹葉、鮮花和果實。脆弱的植物不太適用來製作這款花環,最好挑選一些長期不需要澆水的繁茂植物,同時選擇一些有更多枝葉的植物,可以更好的遮蓋住空白區域和捆綁線。
Ⅱ 花圈多少花組成
普通的花圈大概由3000左右的花組成,花圈用花的多少,以及編制花圈的花材不同,價格也不一樣,一個花圈大概多少錢,便宜些的花圈,一般是在四百塊以上,有多種價位,可以咨詢花店了解更多價格,根據需要選購。
1、白菊花
白色的菊花有著純凈、高潔之意,可寓意死者的品格,送白菊花花圈,表達的含義是:敬仰ta的高雅品行,追思他的生平。
2、黃菊花
黃色的菊花有著清凈、悼念之意,可代表生者的思念之情,所以送黃菊花葬禮花圈,表示的意思是:願逝者安息,勸慰親屬節哀。
注意:
花圈是利用鮮花、綠葉或人造花製作的禮儀花卉裝飾品,其一般為圓形構圖,直徑多為100—130厘米。用鮮花製作花圈時,先用竹片或樹枝做數個大小不等的環狀骨架,並連成一個球面,外面用繩子綁扎,並裹上保持一定適度的稻草,花枝和綠葉就插在稻草上,再用小號金屬絲加以固定。
當然,切花插上之前要適當的加工,如枝葉和花可先加工成小束綁在竹簽上,然後再插到潮濕的草環、草束上。對於花枝細小、柔軟的草本花卉,更要如此加工後插上。 盡管花圈主要用於紀念活動,但在構圖和色彩上也應力求變化,忌平均分配。
一般製作時,常在圓環上形成幾個重點插花位置,其重點位置和數量視圓環大小而定,並無嚴格規定。
Ⅲ 花圈和花籃的象徵意義有什麼區別
一、定義不同
花圈是用鮮花或者紙花等紮成的環形的祭奠物品,獻給死者表示哀悼與紀念。花圈的「發源地」據說在希臘,古希臘把花圈稱為「斯吉芳諾思」,是裝飾神像的「聖物」。
教堂中的祭司後來也戴起花圈來,花圈傳播到各地後就不一再地是教堂專用的飾物了。古代西歐曾用花圈作為獎品頒發給凱旋的戰士和運動場上的優勝者。印度和緬甸,至今還保留著用薔薇花做成的花環給貴賓戴上以表敬意的習慣。
花籃是指裝花所用的籃子,或以籃為容器製作成的插花,是社交、禮儀場合最常用的花卉裝飾形式之一,用於開業、致慶、迎賓、會議、生日、婚禮及喪葬等場合。尺寸有大有小,造型有單面觀及四面觀的,有規則式的扇面形、輻射形、橢圓形及不規則的L形、新月形等。有提梁,便於攜帶。
二、意義不同
花圈
與佩戴黑紗的禮節相照應的,還有向死者獻花圈的習俗。據傳說這個習俗最早來源於西方基督教,因為《聖經》教義的廣泛傳播,人們逐漸相信人死以後能進入到極樂世界即天堂,而去天堂的路是由鮮花鋪設的。
隨著這種觀念的日漸深入人心,篤信教義的人們則按照想像中的天堂之路的場景,在死者的靈車前後拋撒花瓣,以此表示為死者去天堂鋪設道路。
以後,人們覺得用鮮花鋪道花錢太多,於是改用花圈與花籃來替代。因此用花圈獻祭死者,意思是在告慰死者的靈魂。奉獻給死者花圈或者花籃在如今已經逐漸演化為喪禮活動的一種吊喪禮節和內容。
花籃
多採用規則造型,具有端莊大方、風韻高雅、瑰麗多彩、五彩繽紛的特點,使人欣賞後有韻律感覺。主要用於禮儀慶典活動。藝術花籃的造型活潑多樣,常用於室內裝飾、饋贈親友的花展。花籃對美化環境和烘托禮儀氣氛等起著重要的作用。
花籃的類型 ,按觀賞角度分為單面觀賞花籃和四面觀賞花籃,按用途可分為慶典花籃、生日用花籃、探病人花籃、婚禮送花及辦喪事『用什麼花等等多種多樣。
作為禮品禮品,主要用於館送賓客、重大節日、會見宴請、大型會議慶賀、英雄偉人業績紀念、文藝演出、部隊凱旋、開業慶賀、嬰兒滿月、升學喜慶等多種場合。作為禮品饋贈,花籃的造型更為精緻,裝飾作用更為突出鮮明,因此花籃所表達的意義又比束更為隆重,同時也提升了一個檔次。
(3)鮮花圏圖片擴展閱讀:
清潔
花籃多是藤柳製造,如果表面、縫隙中沉積了灰塵,最簡單的辦法是用軟毛刷刷除,或使用吸塵器。如果花籃表面產生了積垢,不妨用柔軟的濕布蘸鹽水擦洗,不僅能夠去除污物,還可以使藤條保持柔軟和彈性。
保養
在日常保養中,花籃最忌暴曬和乾燥,不然,輕則會使藤條褪色變黃,重則易導致黏合部位變干、變脆、開裂。所以,盡量不要把花籃放在陽光所及的范圍內,應多置於陰涼處。如果發現藤條有松脫現象,不妨先用水將藤條弄濕,再用鉗子將它固定住塗上強力膠黏劑即可。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花圈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花籃
Ⅳ 長見識了,原來送花圈的習俗是從歐美傳過來的
喪禮送花圈的習慣確實不是中國的傳統文化,而是「舶來品」,是從西方國家流傳進來的。在西方的的喪禮上習慣是使用由鮮花編制而成的圓形「花圈」或者是「花環」,在歐洲古典時代的文化中,特別是義大利地域的人,對於「花圈」是有很崇高的定位,只有有偉大成就的人才有資格佩戴。
以至於在清末,已經開始出現使用花圈的習慣。清朝末年,發現的最早記載是國民日報中的一首詩句,而真正讓花圈正式使用在中國的喪禮上的就歸功於民國政府。國民政府在一九一九年在新頒布的《禮制》和《服制》中規定中就指出「吊儀除輓聯、挽幡、香花外,還有花圈」,在這里就是真正意義的將花圈文化引入到中國。
把花圈的使用提升到國家認可的程度,雖然規定的只是官員的喪禮,但是卻導致當時民間引起一股模仿的浪潮。今天喪事中流行的追悼會,就源於民國時期推行的禮制改革,足見其當時的決定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