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城鮮花
❶ 寶安歷史
寶安區為原寶安縣的一部分。寶安縣設於東晉咸和六年(公元331年),析番禺縣地,置寶安縣,後設今南山區,屬東官郡。因境內有一山名曰寶山,山有寶,得寶者安,故而得名,明朝曾改名為新安縣,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重改為寶安縣,解放後續稱寶安縣。1979年,寶安縣升格為深圳市,撒銷寶安縣。1981年中央決定恢復寶安縣建制,轄深圳經濟特區之外的部分。1982年12月國務院正式批准恢復寶安縣建制,隸屬深圳市。1992年11月11日國務院再次批准撤銷寶安縣,分設隸屬於深圳市的寶安、龍崗兩區,寶安區於1993年元旦掛牌辦公。寶安區現轄新安、西鄉、福永、沙井、松崗、公明、石岩、龍華、觀瀾、光明10個街道辦事處,設173個居民委員會。2004年年末總人口198.7031萬人,其中戶籍人口33.0986萬人,暫住人口165.6045萬人。
寶安是嶺南重要的文化名城之一,歷史源遠流長,早在新石器時代,境內沿海己有先民聚居。東晉咸和六年(公元331年)置縣,距今己有1600多年的歷史。南宋著名愛國詩人文天祥在這里留下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絕唱。1979年,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在這里"劃了一個圈",誕生了新中國第一個經濟特區,從此拉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序幕。寶安也是著名的僑鄉,旅居海外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同胞10多萬人。寶安雨量充沛,氣候宜人,四季鮮花飄香,綠樹蔥寵,是理想的置業和居家之地。
寶安民風淳樸,具備創新與包容並重的人文環境。寶安經濟發達,2003年國內生產總值達518億元,是未來現代化經濟中心城市——深圳的工業基地和西部中心,正建設成為深圳市高新技術產業、先進工業、加工貿易、「三高」創匯農業和生態旅遊基地。寶安科技進步、社會文明,是全國創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鎮示範點,榮膺全國文化先進區、全國體育先進區、全省教育強區、全國科技工作先進城區稱號。
寶安現已初步實現從傳統農業向現代工業的過渡,形成了以工業為主導,出口創匯型"三高"農業和規模經營的第三產業共同發展的外向型經濟格局。不斷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大力推動"三來一補"、"三資"、內聯、自營和民營企業共同發展。利用深圳高交會和區政府舉辦的各種招商會,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目前已有來自日本、美國、英國、韓國、新加坡、香港、台灣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外商在寶安投資,項目包括電子、機械、化工、印刷、倉儲等20多個行業。2004年新批外商投資項目952宗,實際利用外資13.5億美元,完成外貿出口總額560.7億元,分別比去年增長4.85%、31.7%、21.42%。以電子信息為主體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較快,先後引進了施樂、友利電、北大方正、長城計算機、富士康、砂感微訊等一批高科技項目,2004年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達940億元,占工業總產值的41%。穩步發展"三高"農業,建立了蔬菜、水果、畜牧、水產、花卉五大鮮活產品基地和創匯農業基地,走出了一條有寶安特色的農業發展道路。積極發展第三產業,重點開發了富有寶安特色的生態型旅遊觀光項目。全區擁有星級酒店24家。觀瀾高爾夫球會是全球第一大高爾夫球會,享譽海內外。位於沙井鎮西海堤沿線,配合發展觀光農業誕生的旅遊龍頭項目西部海上田園風光旅遊區已成為一個重要的生態旅遊景區。
建區以來,先後創辦了《寶安日報》、有線廣播電視台,建成了寶安體育館、區圖書館、文化館、青少年活動中心、婦女兒童活動中心、科技檔案館等文化設施,全區建成村級圖書館130多座,藏書總量達到217萬冊。全區共有25間非營利性醫療單位,共有病床3410張,醫護人員6586人。深入實施科教興區戰略,全面推進教育強區工作,普及全民12年教育,現有中、小學校200所,其中公辦92所;幼兒園184所。全區中小學(幼兒園)在校學生達到27.4萬人。設立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寶安發展中心,規劃建設桃花源科技創新園,加快發展科技事業。高度重視競技體育和群眾體育工作,全民健身運動廣泛開展,寶安女足代表深圳市多次獲得廣東省冠軍。創建文明區、文明鎮、文明村、文明企業和"文明單位"活動不斷深入,一批粵劇隊、醒獅隊、龍舟隊、文藝隊和各類球隊長年活動活躍全區,全區廣場文化、企業文化和校園文化等群眾性社區文化活動異彩紛呈。以沙井鎮"愛心一族"為代表的先進典型,把傳統美德和現代文明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全區文明創建蔚然成風。寶安區被授予"全國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示範點",沙井鎮沙一村被授予"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單位",寶安先後還獲得"全國村民自治模範區"、"全國先進文化區"、"全國先進科技城區國體育先進區達標區"、"全省雙擁區"、"全省計劃生育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❷ 山東民間藝術
糧食字是用各種五穀雜糧顆粒製作而成的一種特殊之書畫藝術品。起源於清朝末年勞動人民為祈盼五穀豐收、天下太平,能過上吃飽飯的好日子而創制的一種民間藝術,曾作為地方官上京為民請命所奉之特殊貢品。糧食藝術字的問世,填補了國內外糧食文化藝術史上的空白,開辟了書畫領域的新派別,受到了國內外有識之士及收藏家的贊美與青睞,並紛紛購買收藏。作品遠銷於北京、上海、美國、英國、韓國、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特別是仿「毛體」書法詩詞,更是倍受歡迎。現已被文化部、農業部、國土資源部、北京民俗藝術博物館、香港眾藝苑、台灣民藝社等十多家單位收藏,並在《中國文化報》、《香港青年報》等報刊專題報導,被堪稱中華一絕,中外糧食文化藝術史上的一朵奇葩。經國家專利局審核,批准為國家知識產權專利產品。
糧食藝術字具有很高的藝術收藏價值,是一種純手工工藝。如同刺綉一樣精細,每一粒都要恰到好處,方能出神入化的反映它的藝術風格,可以根據個人喜好將名人書法、字畫、警句、格言、詩詞等不同內容,用於真、草、隸、篆等多種字體,製作成一幅幅靈動飄逸、獨具特色的藝術作品。其作品不僅具有北方的粗獷、豪放,也具有南方的細膩、清雅,真可謂氣勢雄偉、精湛絕倫,是其它作品無法企及的。
糧食藝術字其實也是一門很奇妙的藝術,同一個底稿,不同的人做出的效果絕對不同。因為每一粒糧食的大小、粗細都不同,再加上擺放方向的差異,所以天底下沒有兩幅完全相同的糧食字畫。其作品的製作全部是用手工,從選粒到浸泡、風干(晾曬)、製版、做字、防腐(封面)等7道工序,可達到防蟲蛀、防腐蝕,不褪色、不變形長久保存。糧食字的出現,帶給全社會的是一場藝術革命。糧食代表中國九億農民,糧食是我們的生命,是農民的財富,用代表農民化身的糧食仿製毛澤東書法,古代名人字畫等作品,體現了一種返璞歸真、回歸自然的親切感,別具一格、與眾不同。其作品廣泛運用於賓館、酒店、企事業單位以及家庭豪華裝飾;也是婚慶、壽宴珍藏、饋贈之最佳禮品。目前,糧食字畫已遠銷歐美,亞洲等幾十個國家和港、澳、台地區,並被文化部、故宮收藏。糧食字畫的發展前景非常廣闊,它必將成為世界文化又一藝術奇葩。
糧食藝術字作為一種特殊的藝術裝飾品,為人類文化藝術裝飾行業增色添輝。行政機關、事業單位辦公室、會議廳,掛上糧食字畫能充分體現公僕的為民情懷,時時提醒自己不忘土地,把人民時刻放在心裡,站在最大多數人民的一面,其意義是可想而知的;「民以食為天」,糧食字畫用五穀雜糧所創作,與飲食文化密切相關,落盡繁華、一派天然、淳樸親切,為裝修裝飾行業獨樹一幟,增色添輝;酒店賓館、農家飯庄等飲食行業,掛上糧食字畫,有天然融合的獨特韻味,別具一格,與眾不同;生活中的人們都需要至情至愛的關懷,其作為禮品贈送友人,能體現最純真、最朴實、最信譽的感情與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