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賞鮮花
『壹』 海棠的特點,象徵什麼樣的人,具體的。
特點:花卉的形態優雅,花團錦簇,而且最難得的是它一年四季都會開放,版是少見權的四季花卉。花朵不會隨著季節的變化而枯萎,讓人喜愛不勝。
象徵:海棠象徵苦戀的人,當人們愛情遇到波折,常以海棠花自喻,古人稱它為斷腸花,借花抒發男女離別的悲傷情感,花語就便有「苦戀」了。
(1)海賞鮮花擴展閱讀:
海棠花的花語:相思、呵護、誠懇、單戀、苦戀,呵護、喜歡此花的人,給人一種慈愛友善的感覺,對人總是一貫的溫婉口吻,在情人的擁抱中完全感受到被呵護和溺愛,做事總是慢條斯理,絕不會逞一時之快。
花箴言:自信是成功的首要條件,相信自己才可以沖破困難。
『貳』 這是什麼花
海棠花
海棠花(學名:Malus spectabilis (Ait.)Borkh):喬木,高可達8米;小枝粗壯,圓柱形,幼時具短柔毛,逐漸脫落,老時紅褐色或紫褐色,無毛。葉片橢圓形至長橢圓形,長5-8厘米,寬2-3厘米,邊緣有緊困畢襪貼細鋸齒,有時部分近於全緣,幼嫩時上下兩面具稀疏短柔毛,以後脫落,老葉無毛。花序近傘形,有花4-6朵,花直徑4-5厘米;萼筒外面無毛或有白色絨毛;萼片三角卵形,先端急尖,全緣;花瓣卵形,長2-2.5厘米,寬1.5-2厘米,基部有短爪,白色,在芽中呈粉紅色。果實近球形,直徑2厘米,黃色。果期8-9月。
素有「國艷」之譽。是中國的特有植物。多生長在海拔50米至2000米的平原和山地,可以人工引種栽培。
早在先秦時期的文獻中就有記載海棠花在中國古代的栽培歷史。在漢代,海棠花就已經與園林藝術結下不解之緣。不論是栽培技術還是種植面積,海棠花在唐代有了明顯的提高。宋代時期,海棠花在唐朝的基礎上得到了更大的發展,終於達到鼎盛時期,在當時就被視為「百花之尊」。元朝戰火硝煙不斷,很多花卉都受到了牽連,不復唐宋時期的昌盛。但是海棠不同,它仍然保持著長盛不衰的勢頭。中國人民如此喜愛海棠,其根本是在於它的豐厚文化內涵,人們稱贊它是「百花之尊」、「花之貴妃」,甚至有「花中神仙」之說,同時將它看作是美好春天、美人佳麗和萬事吉祥的象徵。
海棠花第一次出現在中國的歷史長流中史料中,記載的並不是它的觀賞性,最早被人們重視的是海棠花的食用汪激價值:《詩經·衛風·木瓜》有詩曰「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投我以木李,數輪報之以瓊玖;匪報也,永以為好也!」詩中的「木瓜」、「木桃」、「木李」全都是屬於海棠類的植物,它們在古時候常常被作為送給親朋好友的禮品。
漢代時期,海棠就已經進入皇宮內苑中,《西京雜記》中記載了海棠進入皇宮林苑的事情。原來漢武帝修建了一個林苑,於是群臣敬獻珍貴的花卉給漢武帝,在群臣敬獻的眾多名貴的花卉中有四株海棠。這四株海棠非常得漢武帝的喜愛,於是便種植在漢武帝的林苑之中。中國著名的文學家司馬相如曾經寫過《上林賦》,其中有「槨、柰、厚朴」等相關的記載,根據後世的仔細考證,發現「柰」就是指中國綿蘋果及小果類蘋果屬植物,也就是海棠。
晉代,海棠花的美麗妖嬈,艷麗動人深得人們喜愛。當時在洛陽有一座花園叫金谷園,是當時的荊州刺史石崇建造的,園中種植了很多海棠。根據史書上的記載,石崇非常喜愛海棠,只是海棠盛開大多沒有花香,讓他以為憾事,甚至他曾經對盛開的海棠嘆道:「汝若能香,當以金屋貯汝」,這說明海棠花的觀賞價值已經開始得到漢晉人的喜愛和重視。
唐代,海棠無論是在文化發展還是種植范圍,甚至是觀賞價值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和飛躍。《楊太真外傳》中記載唐明皇李隆基曾將海棠比作楊貴妃,說明皇宮里種植海棠較多。「海棠春睡」典故的由來正與唐明皇和楊貴妃有關。宋釋惠洪《冷齋夜話》記載:唐明皇登香亭,召太真妃,於時卯醉未醒,命高力士使待兒扶掖而至。妃子醉顏殘妝,鬢亂釵橫,不能再拜。明皇笑曰:「豈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這樣「海棠春色」的故事就流傳了下來,從此海棠也有了美女佳人的意思。唐德宗貞元年間賈耽擔任宰相,編著了一本《百花譜》,書中贊美海棠為「花中神仙」,這本書是最早使用海棠這一稱謂的作品。書中還提及四川「海棠無香,惟蜀中嘉州者有香,其木合抱」,「獨靖南者有香,故昌州號海棠香國」。此後海棠作為觀賞植物的地位與聲望日益突出。唐代大詩人賈島《海棠》詩有「昔聞遊客話芳菲,濯錦江頭幾萬枝」的佳句,稱道成都錦江兩岸的海棠花。
五代後蜀孟昶在蜀地封燕王,燕王宮盛植海棠,南宋詩人陸游任成都府安撫使參議官時寫下了《驛舍見故屏風畫海棠有感》詩,中有「成都二月海棠開,錦綉裹城迷巷陌;燕宮最盛號花海」句,稱頌成都海棠花繁茂之極,以燕王宮最盛,有「花海」之譽。唐代有一個人曾擔任錢塘令,他叫羅隱,南宋詩人咸淳則稱呼他為羅江東。羅隱曾經親手在縣署種植海棠花,北宋詩人王禹偁寫過一首詩《題錢塘縣羅江東手植海棠》,其有「江東遺跡在錢塘,手植庭花滿縣香;若使當年居顯位,海棠今日是甘棠」的贊美。隨著歲月的流逝,唐朝所種植的海棠植株早已消失在歷史的長流,但是所留下的海棠品種、種植技術和對海棠花的喜愛會一直流傳下去。
宋代,雖然海棠作為觀賞植物的地位、文學成就、栽培技術等方面日益突出是在唐朝,但是海棠花卻是在宋代才達到鼎盛時期,在宋代研究海棠的書籍層出不窮,其中最有代表性和影響力的就是《海棠記》和《海棠譜》。在中國宋朝時期,海棠不但深受到人們的喜愛,而且宋代的帝王對海棠花更是特別的鍾愛,不管是宋太宗、宋真宗、還是宋光宗都留下了許多題頌海棠的詩篇,因此海棠的名聲更大了,使得喜歡它的人也隨之增多。沈立是一位北宋的文學家,他在《海棠記》中記載:「嘗聞真宗皇帝御制後苑雜花十題,以海棠為首章,賜近臣唱和,則知海棠足與牡丹抗衡而獨步於西州矣。」從上述記載中,我們不難看出,在宋朝時已經顯示出了「百花之尊」的風范。《海棠記》書中對海棠的栽培情況也有記載「今京師、江淮尤兢植之,每一本價不下數十金,勝地名園目為佳致」。這就告訴我們在當時,海棠的栽培面積很廣,而且深受人們的喜愛和重視,一株海棠居然在當時沒有低於十金的價格,由此可見一斑。宋徽宗在宋朝末年的時候,各地官員都向朝廷進貢珍奇異寶,其中不乏各種名貴的花卉。於是宋徽宗下令在京城開封建成皇家園林,名字叫做「艮岳」,在園中栽培的全是海棠,所以當時的勝景被稱作「海棠川」。宋代海棠的特徵和習性已達到全面的認識。
『叄』 海棠花是什麼樣子的
海棠花的樣子是花序近傘形,有花4-6朵,花鄭唯直徑4-5厘米;萼筒外面無毛或有白色絨毛;萼片三角卵形,先端急尖,全緣;花瓣卵形,長2-2.5厘米,寬1.5-2厘米,基部有短爪,白色,在芽中呈粉紅色。果實近球形,直徑2厘米,黃色。
海棠花原產中國,18世紀傳到歐洲,現分布於中國河北、山東、陝西、江蘇、浙江、雲南等地。海棠花對嚴寒及乾旱氣候有較強的適應性,喜陽,適宜在陽光充足的的環境生長。
海棠花自古以來是雅俗共賞的花,唐朝宰相賈耽的《花譜》一書稱海棠為「花中神仙」,此外,海棠花還有「國艷」「花貴妃」「花尊貴」等美稱,在皇家園林中常與玉蘭、牡丹、桂花相配植,有「玉棠富貴」的意境。
海棠花的栽種方法:
常用播種、分株姿櫻和嫁接繁殖。以嫁接為主,也可壓條與分株,播種法僅用於育種。嫁接砧木多用海棠果楸子喊冊培或山荊子。耐粗放栽培,適應性較廣。栽培中只須適當灌溉、施肥,並注意整形修剪,即可株健花繁。
播種可秋播或沙藏後春播。實生苗生長緩慢,要5-6年後才能開花,且常產生變異,故僅作為砧木培育和雜交育種之用。
園藝品種多用嫁接法繁殖,以山荊子或海棠實生苗作砧木,枝接、芽接都可以,枝接可用切接、劈接法,芽接多用「丁」字形接法。分株多行於早春未萌芽前或秋冬落葉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