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師陶花店
『壹』 那位知道 2003年全國洪澇災情統計表 在哪裡能找到
2003年,我國淮河發生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僅次於1954年的第二位流域性大洪水,黃河中游幹流局部河段發生歷史最大洪水,黃河、長江的主要支流渭河、漢江發生罕見的秋汛,部分中小河流發生了大洪水。據統計,2003年全國有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遭受不同程度的洪澇災害,農作物受災面積20365.7千公頃,成災面積12999.8千公頃,絕收面積4310.5千公頃,受災人口2.26億人(次),因災死亡1551人,倒塌房屋245.4萬間,直接經濟損失1300.5億元。受災較重的有江蘇、安徽、河南、山東、陝西、廣東、湖北、湖南等省。
2003年的洪澇災害損失重於90年代以來的平均水平。
2003年的洪澇災害有以下特點:
1.洪澇災情重於90年代以來的平均水平
2003年洪澇災害損失除死亡人數和倒塌房屋數略低外,農作物受災面積、成災面積、受災人口、直接經濟損失以及水利工程直接經濟損失等指標均重於90年代以來的平均水平,直接經濟損失為1990年以來的第五位。
2.山地災害人員傷亡比例較大
2003年因災死亡人數是1990 年以來最少的一年,低於3416人的90年代以來同期平均水平。2003年淮河流域大水、黃河秋汛都未造成大的人員傷亡,山丘區洪水、泥石流和滑坡等災害仍是造成人員傷亡的主要災種。全國因災死亡1551人,其中洪水沖淹608人,山地災害699人,其他244人,山地災害比例為45%。
2003年的主要洪澇災害過程如下:
3~4月,受局部降雨影響,廣東、新疆等省(自治區)發生局部洪澇災害。
5月,全國大江大河水勢平穩。5月中旬,湖南湘江、江西贛江、廣東北江和韓江、福建閩江、新疆渭干河等河流先後發生超過警戒水位的洪水,湖南、江西、廣東、福建、新疆、廣西等省(自治區)發生不同程度的洪澇災害。湖南:5月中旬,湖南出現連續強降雨,局部大暴雨,湘江流域
和資水上游出現超警戒水位洪水,株洲、湘潭、長沙站出現歷史同期最高水位。5月13日,湖南臨武縣發生山洪泥石流,17人死亡,13人失蹤。江西:5月12日至17日,江西省連降暴雨,撫河上游、贛江及信江部分支流發生超警戒洪水,萬安、團結、江口、油羅口等水庫先後開閘泄洪。江西省有597.8萬人受災,死亡17人,倒塌房屋2.6萬間,直接經濟損失21.2億元。廣東:5月16日至17日,廣東梅州、河源、韶關降暴雨,局部特大暴雨,石窟河、梅江、韓江出現超警戒水位洪水。17日,梅州、河源發生山洪,造成9人死亡,1人失蹤。廣東省有140.4萬人受災,死亡29人,倒塌房屋0.8萬間,直接經濟損失8.7億元。
6月,長江上游部分支流發生歷史第一或第二位的洪水,湖南、湖北、江西、廣西、浙江、四川等省(自治區)發生不同程度的洪澇災害,新疆、雲南、貴州等地發生山洪災害。新疆:6月5日,受前期連續降雨影響,新疆伊犁州的新源縣、鞏留縣等地發生多起山洪災害,造成26人死亡。雲南:6月13日凌晨,受降雨影響,雲南金平縣發生多處山體滑坡,造成13人死亡、2人失蹤。四川:6月中下旬,四川局部暴雨發生頻繁,受降雨影響,四川西南地區、盆地南部、岷江上游部分中小河流發生了大洪水,金沙江黑水河寧南水文站、岷江支流雜谷腦河雜谷腦水文站發生了建站以來最大洪水;長江南岸支流獅頭河、涼山州孫水河等河流部分水文站發生建站以來第二大洪水,大渡河發生了超警戒水位的洪水,岷江發生了中等洪水。四川涼山、攀枝花、瀘州、廣安、甘孜等地遭受了較為嚴重的洪澇災害,全省共有44個縣(市)159萬人受災,倒塌房屋近萬間,死亡42人,農作物受災面積88.9千公頃,成災51.5千公頃,直接經濟損失3.8億元。貴州:6月24日至25日,貴州遵義市習水河流域普降暴雨,暴雨引發洪水,習水縣和赤水市沿河的部分鄉鎮受淹。24日晚,山洪將習水縣一家餐館沖毀,兩輛貨車被沖翻,造成20人死亡,11人失蹤。湖南:6月23日至27日,湖南北部地區大范圍降暴雨,主雨區集中在湘西北地區的澧水流域。受降雨影響,澧水幹流及渫水水位迅速上漲,江埡、五強溪、鳳灘等大型水庫相繼開閘泄洪,部分地方山洪暴發,湘西自治州、常德、張家界、株州、永州等州(市)134.9萬人受災,全省洪災直接經濟損失5億元。江西:6月24日至27日,江西出現明顯降雨過程,贛中、贛北降大到暴雨,全省江河湖庫水位普遍上漲,修水、樂安河、錦江等部分中小河流發生超警戒水位洪水,南昌、九江、宜春、上饒等地發生洪澇災害。此次過程全省有330.8萬人受災,死亡4人,倒塌房屋7千多間,直接經濟損失11.8億元。廣西:6月26日至29日,廣西桂北、桂東以及桂南大部地區降大到暴雨,局部地區山洪暴發,古宜河、融江、洛清江、北流江、南流江、欽江以及西江幹流陸續出現超警戒洪水,城市內澇嚴重,有298萬人受災,倒塌房屋近萬間,死亡10人,直接經濟損失10.8億元。
淮河大水:6月20日至7月21日,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異常偏強,並持續控制江南、華南的大部分地區,與此同時,西南暖濕氣流強盛,冷暖空氣在江淮和黃淮地區交匯,淮河流域降雨異常偏多,累積面平均降雨達487毫米,為常年同期的2.2倍。受降雨影響,6月下旬至7月下旬,淮河發生1954年以來最大的流域性大洪水,幹流於6月下旬至7月上旬、7月中旬、7月下旬分別出現三次大的洪水過程,幹流水位全線超過警戒水位,其中正陽關至淮南河段最高水位超過歷史最高水位0.25~0.51米。幹流王家壩以下河段最大流量全線超過1991年最大流量。淮河水系18座大型水庫攔洪錯峰,啟用茨淮新河、懷洪新河等分泄洪水,啟用了蒙窪等9個行蓄洪區行洪、蓄洪,下游洪澤湖充分利用入江水道、入海水道、分淮入沂和灌溉總渠加快泄洪,實施「上攔、中控、下泄」科學調度,有效的減輕了災害損失。據統計,淮河流域大水洪澇受災面積3846.9千公頃,成災2591.4千公頃,絕收1129.5千公頃,受災人口3729.7萬人,因災死亡29人,倒塌房屋75.7萬間,直接經濟損失285.8億元。
7月,長江支流滁河、烏江、漢江分別發生較大洪水或大洪水,洞庭湖水系澧水發生大洪水;黃河中游幹流府谷站發生超歷史最大流量洪水;黑龍江上游支流呼瑪河發生超保證水位洪水。安徽、江蘇、河南、四川、重慶、湖北、貴州、內蒙等省(自治區、直轄市)洪澇災害嚴重。四川:7月四川共出現5次較明顯降雨過程。降雨集中在盆地東、北部和川南地區及川西高原的涼山、甘孜等地。受降雨影響,四川省大部分地方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洪澇災害,山洪、泥石流等山地災害發生頻繁,全省有92個縣(市)、705萬人受災,死亡96人,失蹤43人,直接經濟損失16.7億元,其中水利經濟損失3.7億元。重慶:7月3日,重慶市遭受大范圍暴雨襲擊,導致城口、巫溪、綦江、萬盛、巫山等縣(區)發生多起山洪泥石流災害,造成16人死亡。7月13日,受連續降雨影響,重慶市奉節縣發生滑坡,6人死亡。西藏:7月10日凌晨,西藏林芝縣色季拉山318國道因連續降雨發生泥石流災害,造成16人死亡。湖南:7月上旬,湖南省西北部澧水流域、酉水流域(沅水一級支流)普降特大暴雨,永順縣、張家界市降雨量分別達598、594毫米。受連續強降雨影響,澧水、酉水流域大小溪河山洪暴發,發生多處山體滑坡和泥石流災害。張家界城區8日下午部分受淹,最大淹沒深度2米以上,永順、龍山等縣城因積水、山洪受淹,枝柳鐵路一度中斷,永順縣中坪水庫(小2型、蓄水40萬立方米)潰壩失事。全省張家界、湘西、常德、懷化、邵陽5個市州、395.6萬人受災,因災死亡34人,倒塌房屋3萬余間,農作物受災219千公頃,成災143千公頃。湖北:7月7日至9日,湖北省自西向東出現強降雨過程,雨區覆蓋全省。13日凌晨,湖北省宜昌市秭歸縣千將坪村發生特大山體滑坡,造成14人死亡,10人失蹤,房屋倒塌346間,省道宜巴公路部分損毀。內蒙古:7月24日至25日,內蒙古中部地區普降大雨,暴雨中心烏盟涼城縣縣城降雨106毫米。大青山沿山大黑溝、紅山口溝、水磨溝、美岱溝等黃河支流,以及海河支流飲馬河等河流發生洪水,涼城縣城部分受淹,京包鐵路一度中斷。25日凌晨,內陸河岱海水系的弓壩河、五號河相繼發生較大洪水,25日11時,五號河水庫漫頂垮壩,造成4人死亡。內蒙古有46.6萬人受災,受災面積282千公頃,成災190千公頃,死亡15人,倒塌房屋0.9萬間,直接經濟損失9億元。黑龍江:7月26日至28日,受冷暖空氣交匯影響,黑龍江省發生入夏以來強度最大的降雨過程,嫩江幹流上游、部分支流,黑龍江支流呼瑪河、盤古河等多個河流發生洪水。齊齊哈爾、黑河、大興安嶺等地市遭受不同程度的洪澇災害,全省有16.7萬人受災、受災面積893千公頃、絕收73千公頃、房屋倒塌1014間、直接經濟損失5.8億元。
8月,我國大江大河水勢基本平穩。8月上中旬,我國江南出現罕見的高溫伏旱天氣。8月下旬至9月中旬,長江支流漢江上游發生超過10年一遇的較大洪水,下游發生接近保證水位的洪水,四川、湖北、陝西、河南、福建、海南、廣東、廣西等省(自治區)發生不同程度的洪澇災害。四川:8月28日至9月初,四川省出現入汛以來持續時間最長的暴雨天氣過程。岷江、青衣江、涪江出現了超警戒水位和超保證水位的洪水。四川省除瀘州外的20個市(州)均遭受不同程度的洪澇災害,受災人口450.3萬人,死亡54人,失蹤25人,農作物受災232千公頃,成災141千公頃,直接經濟損失12.6億元。湖北:8月28日至9月11日,受冷空氣及高空槽影響,湖北漢江流域連續發生兩次大范圍的強降雨過程,平均降雨176毫米,其中丹江口水庫以上面雨量219毫米,是多年同期均值的三倍。受降雨影響,漢江流域發生了1984年以來最大的洪水,洪水來勢猛、強度大、水位高、流速快,兩次洪水過程相繼而至,丹江口水庫超汛限運行,沙洋以下河段不同程度超警戒水位,漢川洪峰水位31.24米,為1936年有實測記錄以來第四高水位。受降雨及漢江流域洪水影響,湖北省襄樊、十堰、荊門等部分縣市發生了洪澇災害,全省有143萬人受災,農作物受災135千公頃,成災104千公頃,因災死亡6人,倒塌房屋近萬間,直接經濟損失15.8億元。甘肅:8月23日至27日,甘肅省出現兩次降雨過程,部分地區降大到暴雨。受降雨影響,甘肅多處河流水位上漲,部分淤地壩被沖毀。慶陽、武威、隴南、平涼、天水、定西等地市發生洪澇災害,全省受災人口99.8萬人,因災死亡44人,倒塌房屋(窯洞)0.6萬間(孔),農作物受災面積50千公頃,成災32千公頃,直接經濟損失2.7億元。廣西:9月16日開始,廣西出現較強降雨過程,17日荔浦站出現洪峰水位144.76米,超警2.26米,洪峰流量2510立方米每秒,為該站1953年建站以來第一大洪水。此次洪水造成廣西荔浦縣17萬人受災,因災死亡3人。
黃河秋汛:8月下旬至9月上旬、9月下旬至10月中旬,黃河流域發生持續的降雨天氣,受降雨影響,黃河中游先後發生多次洪水過程,出現了自1964年以來最大的秋汛,其中渭河流域連續發生6次洪水過程,渭河中、下游幹流全線超過歷史最高水位,洪水總量超過歷史最大值,為1954年洪水總量的5倍;伊洛河發生5次洪水過程,洛河上游發生超歷史記錄的洪水。黃河秋汛持續時間長,水位高,險情多,渭河南山支流發生多處決口,黃河下游幹流出現多處漫灘險情。據統計,渭河流域有56.2萬人受災,農作物受災面積92千公頃,成災81千公頃,倒塌及損壞房屋18.7萬間,直接經濟損失28億元。黃河下游幹流漫灘累計淹沒河南、山東兩省耕地25.3千公頃,灘區受災人口14萬人,損壞房屋3.9萬間,倒塌房屋0.5萬間。陝西:8月下旬至9月上旬,陝西省出現五次強降雨過程,寧陝縣最大降雨達509毫米。全省有55條河流發生洪水,其中渭河、漢江上游幹流及其他24條江河出現超警戒流量或水位的洪水,4條河流出現超保證流量或水位的洪水。漢江幹流安康站9月1日、6日兩次出現15000立方米每秒以上流量洪水,涇河8月26日發生1977年以來最大洪水。洪水造成嚴重的洪澇災害。渭河下游灘區全部漫水,堤防全線臨水,干堤尤孟段及南山支流8處決口,全省15個縣發生嚴重的山洪、滑坡、泥石流災害,寧陝縣城局部被淹。全省共有68個縣區、507萬人受災,因暴雨山洪死亡20人,農作物受災720千公頃,成災293千公頃,西康鐵路一度停運,電力、水利、交通設施損毀嚴重,直接經濟損失49.8億元。河南:8月下旬以後,河南全省再次出現大范圍降雨過程,局部暴雨和特大暴雨。暴雨中心位於沙潁河、洪汝河上游、唐河上游和伊洛河中下游,其中偃師陶花店48小時累計雨量313毫米,泌陽雙廟252毫米。受降雨影響,洪汝河、唐白河發生較大洪水,黃河支流洛河上游盧氏水文站29日洪峰流量2350立方米每秒,為1951年建站以來第一位洪水。全省有12個市受災,受災人口1221 萬人,受災面積1166千公頃,成災842千公頃,因災死亡19人,倒塌房屋1.6萬間,直接經濟總損失16.2億元,其中水利設施直接經濟損失5.7億元。山東:9月下旬以後,山東黃河秋汛形勢緊張,幹流高村站流量持續在2500至3000立方米每秒,由於洪水持續時間長,含沙量小、沖刷嚴重,黃河幹流山東段多處發生險情。9月18日,河南蔡集生產堤決口,山東東明灘區漫灘,隨後鄆城、鄄城、梁山等縣的4處灘區相繼發生漫灘險情,山東省漫灘淹沒耕地14.4千公頃,受災人口13萬人,損壞倒塌房屋3.5萬間,直接經濟損失9.6億元。山西:進入9月份以後,受華西秋雨影響,山西南部、東南部出現了連續的陰雨連綿天氣,造成大量房屋和窯洞倒塌,臨汾、運城等地相繼發生多起滑坡災害。全省有9個地市167萬人受災,倒塌房屋3萬間,累計因災死亡95人,直接經濟總損失8.5億元。
2003年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共生成台風(含熱帶風暴和強熱帶風暴)21個,較常年同期略偏少;其中在我國沿海登陸6個,接近常年,分別是:0307「伊布都」,0308「天鵝」,0309「莫拉克」,0311「環高」,0312「科羅旺」,0313「杜鵑」;影響我國沿海的有0320「尼伯特」。台風影響范圍相對較小。2003年我國大陸受台風(含熱帶風暴和強熱帶風暴)影響,共造成農作物受災1172千公頃,成災759千公頃,受災人口3861萬人,倒塌房屋6.4萬間,死亡77人,直接經濟損失108億元。
0307「伊布都」:7月24日10時,今年第7號台風「伊布都」在廣東省陽西至電白之間沿海登陸,登陸時中心最大風力12級。受「伊布都」影響,粵西部分地區降了暴雨到大暴雨;廣西部分地區出現大風和強降雨。廣西南流江上游江水上漲,合浦縣境內洪峰水位超警戒水位1.13米。廣東省陽江、茂名、江門、湛江等7市不同程度受災,受災人口478萬人,倒塌房屋6千間,死亡3人,直接經濟損失約19億元。廣西自治區玉林、貴港、北海等6市不同程度受災,受災人口395萬人,倒塌房屋近5千間,死亡6人,農作物受災116千公頃,直接經濟損失約5億元。
0308「天鵝」:7月21日18時35分,今年第8號強熱帶風暴「天鵝」在海南省萬寧市北坡鎮沿海登陸,登陸時中心最大風力9級。台風穿過瓊中、保亭、五指山、樂東等地,於22日3時從東方市進入北部灣。由於遭受台風正面襲擊,海南全省有近50萬人受災,倒塌房屋近2千間,農作物受災面積44千公頃,成災14千公頃,直接經濟損失2.5億元。
0309「莫拉克」:8月4日19時30分,今年第9號強熱帶風暴「莫拉克」在福建省晉江南部沿海登陸,登陸時減弱為熱帶風暴,中心風力8級。福建泉州受災較重,全省有14千公頃農作物受災,成災0.3千公頃,受災人口38萬人,因災死亡1人,倒塌房屋近千間,直接經濟損失2.5億元。受「莫拉克」影響,8月5日,廣東東部出現一次較強的大風降雨過程,惠州市一處工棚倒塌,造成2人死亡
0311「環高」:8月20日10時10分,今年第11號熱帶風暴「環高」在浙江省溫州市平陽縣登陸,登陸時中心風力9級。受其影響,浙南、浙西、浙中地區20日、21日普降大到暴雨,溫州等市發生洪澇災害。全省農作物受災面積2.9千公頃,成災1.3千公頃,受災人口22萬人,倒塌房屋9百餘間,直接經濟損失0.6億元。
0312「科羅旺」:8月25日4時10分,今年第12號台風「科羅旺」在海南省文昌市登陸,登陸時中心附近最大風力12級。受台風影響,海南全省普降大雨,北部降大暴雨,南渡江全線超過警戒水位。由於台風風力強、范圍廣、降雨量大,海南省部分地區洪澇災害損失嚴重,全省共有216萬人受災,倒塌房屋2千多間,農作物受災89千公頃,成災52千公頃,直接經濟損失8.8億元,其中農林牧漁損失近7億元。8月25日6時15分,「科羅旺」在廣東湛江徐聞縣沿海再次登陸,登陸時中心附近最大風速33米每秒。廣東粵西和珠江口受台風正面襲擊,粵西南、東南下暴雨,陽江到雷州半島一帶沿海出現高潮位。徐聞、雷州、坡頭、吳川等東海岸一帶災情較重,沿海魚蝦塘、漁排以及高桿經濟作物大片受損。全省有20個縣510萬人受災,農作物受災133千公頃,成災69千公頃,倒塌房屋0.9萬間,死亡2人,直接經濟損失8.5億元。受「科羅旺」影響,8月25日下午開始,廣西沿海出現10級左右大風,桂東南部分地區降大到暴雨,其中防城港市小峰18小時時段降雨量達228毫米。廣西自治區有257萬人受災,倒塌房屋1千多間,農作物受災175千公頃,成災92千公頃,直接經濟損失10.7億元。
0313「杜鵑」:9月2日晚7時50分,今年第13號台風「杜鵑」在廣東省惠東縣登陸;登陸後繼續向偏西方向移動,穿過大亞灣,於2日晚上8時50分在深圳市東部沿海地區再次登陸;隨後,越過珠江三角洲,於2日夜間11時15分,在珠江口西側的中山市沿岸地區第三次登陸。三次登陸時的中心附近最大風力都在12級以上。台風「杜鵑」形成迅速、風力強、范圍大、移動速度快,又適值天文大潮,連續三次登陸,是1979年以來在珠江三角洲地區登陸的最大台風,破壞力較大。台風「杜鵑」造成廣東深圳、惠州、汕尾等市800萬人受災,倒塌房屋5千多間,農作物受災面積205千公頃,其中成災93千公頃,死亡47人,直接經濟損失27.8億元。福建省約50萬人受災,1人因災死亡,農作物受災20千公頃,直接經濟損失約3.8億元。
0320「尼伯特」:11月16日至18日,今年第20號台風「尼伯特」從海南省西南部近海不到20公里處經過,三亞、樂東、東方等地陸地最大風力33.1米每秒。受台風影響,海南省普降大到暴雨,局部地區特大暴雨,一些中小河流發生局部洪水,全省10個市(縣)173萬人受災,倒塌房屋近千間,農作物受災64千公頃,成災49千公頃,直接經濟損失14.6億元。
全年的分類損失如下:
農林牧漁業損失:全國農作物洪澇受災面積20365.7千公頃,其中成災12999.8千公頃,絕收4310.5千公頃,其中糧食作物受災12938.3千公頃,成災8540.7千公頃,絕收2986.1千公頃,減收糧食3015.7萬噸,死亡大牲畜78.9萬頭(只),水產養殖損失470.3萬噸,農林牧漁業直接經濟損失787.3億元。
工業交通運輸業損失:全國有40844個工礦企業因洪澇停產,鐵路中斷50條次,公路中斷18179條次,毀壞鐵路路基143公里、公路路基43085公里,損壞輸電線路25969公里、通訊線路16151公里,工業交通運輸業直接經濟損失185.1億元。
水利設施損失:全國有5座小型水庫垮壩,損壞大中型水庫175座、小型水庫2573座,中小河流堤防損壞46356處、長10827公里,中小河流堤防決口2處、長1534公里,損壞護岸48467處,損壞水閘17215座,沖毀塘壩84081座,損壞灌溉設施139087座,損壞機電井99668眼,
『貳』 洛陽偃師陶花店水庫
從偃師坐上到焦村的車到陶花店水庫下車,即到。
釣魚收費的。
『叄』 洛陽陶花店水庫
陶花店水庫是一座中型水庫,位於我市伊河支流馬澗禾、瀏澗河交匯處,地處緱氏、高龍、顧縣三鎮交界處。水庫興建於1959年11月,於1983年正式通過驗收,水庫主要由大壩、主副溢洪道、東西兩條輸水洞組成,總控制流域面積230km2,總庫容1872萬m3,防洪標准為五十年一遇設計,二千年一遇校核。
陶花店水庫建成後在防洪、灌溉、工業供水、水產養殖等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早期以防洪、灌溉為主,水庫設計灌溉面積2.6萬畝,有效灌溉面積2.1萬畝。1980年以後又承擔起工業供水任務,目前水庫水源充足、水質良好,同時由於水庫位於過道310、207附近,交通便利,不僅可以繼續發揮防洪、灌溉、供水、養殖等作用,還可以作為人們休閑、娛樂的好地方
『肆』 偃師縣的鄉鎮
第二節鄉鎮
城關鎮
城關鎮位於隴海鐵路偃師車站周圍,北倚虎頭山與邙嶺鄉為鄰,東、南、西三面連城關鄉,約介於北緯34°43′至34°44′、東經112°46′至112°47′之間,面積4.8平方公里。地勢北高南低,屬半坡半灘地區。
民國25年,縣治遷至與槐廟北部毗連的新城,因槐廟交通便利,商業增加,逐漸發展成鎮。當時僅有五條短而窄的土街。1948年在自然鎮的基礎上成立槐廟鎮,鎮政府駐地槐廟村,歸一區管轄。1953年改屬二區管轄。1956年撤區,改鎮為槐廟中心鄉,轄槐廟、老城、西(寺庄)後(庄)、杜樓4個鄉。後取消中心鄉,改槐廟為大鄉,轄槐廟、西後兩個小鄉。1957年槐廟並入老城鄉。1958年屬老城公社管轄。1961年增設老城區槐廟鎮人民公社,轄槐廟、新城兩個大隊和城區。同年又改為槐廟鎮,轄槐廟、新城、新新、東寺庄、西寺庄、高庄、後庄、石硤、窯頭等9個大隊。1962年並入城關公社。1964年單獨設鎮,因轄區靠近縣城,故名城關鎮。1968年撤鎮,並入城關公社。1981年6月恢復城關鎮,鎮政府駐地縣城槐新路南段。1985年,鎮轄縣城和槐廟、新城、新新3個村,39個村民組。主要農作物有小麥、玉米、紅薯、棉花等。工業有機械、建築、化工、製鞋、印刷、塑料、傢具、電線、食品等。鎮辦小學2所,初中1所。
山化鄉
山化鄉位於縣境東北部,東、北鄰鞏縣康店鄉,西與城關、邙嶺鄉接壤,南臨伊洛河同鞏縣回郭鎮相望。約介於北緯34°43′至34°47′,東經112°49′至112°56′之間,總面積56平方公里,耕地62271畝。地勢北高南低,北部屬邙山嶺,由於山洪沖刷,水土流失,形成南北羽狀溝壑,山地佔全鄉面積的80%;南部沿伊洛河為帶狀沖積平地。該鄉邙山腳下蘊藏有豐富的石灰岩。
山化鄉轄區原屬縣一區管轄。1958年歸老城公社管轄。1961年設老城區,轄老城、東寺庄、山化、馬窪、槐廟鎮、牛庄6個公社。1962年撤區並社,將山化、馬窪兩個公社和老城公社的湯泉、東屯大隊合並建成山化人民公社。1983年11月改社為鄉。1985年全鄉轄石家莊、寺溝、忠義、台溝、山化、王窯、東屯、湯泉、藺窯、關窯、張窯、牙庄、馬窪、光明、游殿、新光、新油17個村,257個村民小組,10459戶,47355人。鄉政府駐地位於山圪垯與化村之間。區內有初中1所,八年制學校17所,衛生院1所,電影放映隊4個。農產品有小麥、玉米、棉花、穀子、紅薯、煙葉、西瓜、蘋果等。工業有機械製造、化工、製鞋、制磚、電線、瓶蓋等廠家。隴海鐵路、偃師——鞏縣公路平行橫穿東西,交通便利。文物古跡有宋「會聖宮」碑和北魏寺溝造像碑,均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城關鄉
城關鄉因其所轄區域分布在縣城周圍而得名。東接山化鄉,西連南蔡庄鄉,南臨洛河和岳灘鄉相望,北和邙嶺鄉為鄰。約介於北緯34°42′至34°45′,東經112°44′至112°49′之間。總面積43.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0930畝。該鄉北依邙山,南瀕洛河,屬半坡半灘地區。
現城關鄉轄區,1958年分屬老城和南蔡庄公社。1969年城關鎮並入城關公社,劃出虎頭山以北的部分村歸邙嶺公社。1981年又劃出槐廟、新城、新新3個大隊和城區,組建城關鎮。1983年11月易社為鄉。1985年城關鄉有窯頭、北窯、城西、城南、城北、許庄、齊庄、東寺庄、西寺庄、高庄、塔庄、後庄、石硤、大槐樹、杏園、赫田寨、新寨、前杜樓、後杜樓、潘屯共20個村,207個村民小組,9215戶,41535人。鄉政府駐地位於縣城民主街西段北側。區內高中1所,初中6所,八年制學校3所,小學16所。有電影隊2個,衛生院1所。農產品有小麥、玉米、棉花、紅薯等,寺庄的銀條為偃師縣特產。工業有機械製造、電子電器、傢具製造、石料加工、印刷、製鞋、服裝加工等。隴海鐵路、310國道從境內穿過,交通便利。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商城遺址、杜甫墓和「大唐三藏聖教序」碑。
邙嶺鄉
邙嶺鄉因位於縣北邙山嶺上而得名。東接山化鄉和鞏縣康店鄉,南連城關鄉和南蔡庄鄉,西部和北部同孟津縣接壤。全鄉約介於北緯34°45′至34°48′,東經112°39′至112°40′之間,面積6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6707畝。該鄉地處邙嶺中段,屬丘陵地區,東西走向,地勢西高東低,南北兩坡坡度為60°,山麓形成羽狀沖積溝;上部平坦,為較厚的黃土層覆蓋。該區屬缺水地區。
1958年,現邙嶺鄉轄區分屬南蔡庄和老城公社。1969年3月始置邙嶺公社。1983年11月易社為鄉。1985年下轄牛庄、周家山、吉家溝、古路溝、牛庄新村、楊庄、省庄、申陽、蘭庄、東蔡庄、西蔡庄、丁門口、趙坡、劉坡共14個村,164個村民組,7289戶,31198人。鄉政府駐地楊庄。區內有初中1所,八年制學校7所,小學7所。有電影放映隊1個,衛生院1所。農產品有小麥、玉米、棉花、紅薯等。中草葯防風為當地特產,俗稱「邙風」。有機械修理、化工、冶煉、壁紙等廠家。區內有偃師——邙嶺公路。文物古跡有伯夷叔齊墓,位於首陽山之巔。
南蔡庄鄉
南蔡庄鄉位於縣西北部,東與城關鄉為鄰,西與洛陽市郊區和孟津縣毗連,南臨洛河,與岳灘、翟鎮、佃庄3個鄉相望,北依邙山,與邙嶺鄉接壤。約介於北緯34°42′至34°46′,東經112°36′至112°43′之間。總面積52.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1529畝。地勢北高南低,呈北窄南寬不規則形狀。北部屬丘陵,水源缺乏;南部為洛河沖積平原,土質肥沃,水源充足。
南蔡庄鄉在民國時期稱義井鄉,鄉公所在大冢頭村的呂不韋冢上。1948年偃師解放後劃歸二區管轄。1953年劃歸三區,區政府設在南蔡庄村。1956年撤區,小鄉合並大鄉,南蔡庄為大鄉。1958年,成立南蔡庄公社,因公社機關駐地在南蔡庄村而得名。1961年設南蔡庄區,下轄香峪、杜樓、白村、石橋、西蔡庄、東蔡庄6個公社。1962年撤區並社,將杜樓公社所轄大隊劃歸城關公社,其餘仍歸南蔡庄公社。1969年春,將南蔡庄公社所屬邙嶺上的8個大隊劃歸邙嶺公社。1983年11月易社為鄉。1985年南蔡庄鄉轄南蔡庄、古城、城東、前紙庄、後紙庄、大冢頭、墳庄、香峪、溝口頭、新莊、羊二庄、白村、魚骨、前張、後張、義井、龍虎灘、韓旗、保庄、寺里碑、石橋、寨後、郭墳、邢溝共24個村,205個村民組,10068戶,43553人。區內有高中1所,初中5所,八年制學校3所,小學21所。有電影放映隊11個,衛生院1所。農產品有小麥、玉米、水稻、棉花、花生、紅薯等。工業有機制磚瓦、鋼木傢具、鑄造、造紙、塑料製品、針織等。隴海鐵路、310國道橫貫東西。有漢魏洛陽故城、北齊平等寺造像碑等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佃庄鄉
佃庄鄉位於縣西伊洛河之間。東接翟鎮鄉,西與洛陽市郊區李樓鄉相連,北與洛陽郊區白馬寺鄉和本縣南蔡庄鄉隔洛河相望,南隔伊河鄰李村鄉。約介於北緯34°40′至34°43′,東經112°34′至112°38′之間。總面積38.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4011畝。地勢平坦,土地肥沃,地面水和地下水資源豐富。
該鄉原屬洛陽縣轄區,1955年12月劃入偃師縣。1956年1月設佃庄中心鄉,同年分建佃庄、酒務兩個大隊。1958年歸翟鎮公社管轄。1961年歸翟鎮區管轄。1962年撤區單設佃庄公社。1983年變社為鄉。1985年轄有西馬庄、東馬庄、後石罷、大郎、酒務、西石橋、東石橋、牛王莊、河頭、佃庄、碑樓、王圪垯、相公庄、倪庄、東大郊、西大郊、朱圪垯、關庄共19個村,194個村民組,7861戶,35304人。鄉政府駐地佃庄村。區內有初中3所,八年制學校10所,小學9所。農產品有小麥、水稻、玉米、棉花、花生等。工業有造紙、紙箱、機械、化工、掛面、服裝加工等。岳灘——安樂窩公路經過境內。文物古跡有東漢、西晉太學遺址和辟雍碑,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翟鎮鄉
翟鎮鄉位於伊、洛河之間,東鄰岳灘鄉,西連佃庄鄉,南臨伊河,北傍洛河。約介於北緯34°40′至34°42′,東經112°38′至112°41′之間。總面積31.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6105畝。該鄉地處伊、洛河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水資源豐富。
今翟鎮鄉轄區,以翟鎮村為界,其西部村莊(含翟鎮)原屬洛陽縣六區管轄,東部的王七、卧龍、甄庄等村原屬偃師。1955年西部村莊歸屬偃師。1958年成立翟鎮公社,因公社機關駐翟鎮而得名。1961年設翟鎮區,下轄佃庄、酒務、東大郊、翟鎮、岳灘、佛灘頭、喂庄7個公社。1962年撤區,恢復翟鎮公社建置。1983年改社為鄉。1985年轄翟東、翟西、寧南、寧北、田中、田西、田北、大爐庄、東窪、西窪、北許、二里頭、四角樓、圪壋頭、前李、甄庄、王七、卧龍、前王共19個村,196個村民組,7857戶,36067人。區內有高中1所,初中2所,八年制學校8所,小學9所。有影劇院1座,衛生院1所。農產品有小麥、水稻、玉米、花生、棉花等。工業有針織、糠醛、油漆化工、石油化工、鐵鑄、印染、造紙、乳膠等。岳灘——安樂窩公路橫穿東西,簡易公路成網。著名的夏、商二里頭遺址位於該鄉北部,屬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岳灘鄉
岳灘鄉位於伊、洛河之間東部沖積平原上。東濱伊、洛兩河匯流處,西鄰翟鎮鄉,北同城關、南蔡庄鄉以洛河為界,南與顧縣鄉隔伊河相望。約介於北緯34°40′至34°42′,東經112°43′至112°47′之間。總面積29.1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6291畝。該鄉一馬平川,土地肥沃,但地勢低窪易澇。
1958年,岳灘鄉轄區歸翟鎮公社管轄。1961年設翟鎮區,下設岳灘、佛灘頭、喂庄3個公社。1962年撤區並社,建岳灘公社,因轄區內岳灘村種植小麥以科學的管理方法及高產、穩產、低成本而聞名全國,故名。1983年易社為鄉。1985年轄有岳灘、東庄、王莊、前馬郡、後馬郡、寇圪垯、趙庄寨、趙庄街、黃大王廟、周堂、佛灘頭、仝庄、尚庄、喂南、喂北、東谷、西谷、堤頭共18個村,183個村民組,7821戶,35257人。鄉政府駐地寇圪垯。區內有高中1所,初中3所,八年制學校9所,小學9所。有電影放映隊1個,衛生院1所。農產品有小麥、玉米、水稻、棉花、花生等。工業有造紙、紙箱、電器、化工顏料、塑料、汽車配件、針織等。310國道縱貫南北,岳灘——安樂窩公路橫穿東西,交通便利。
緱氏鄉
緱氏鄉位於偃師縣南部,萬安山青羅山峰北麓,白雲嶺以南。東連府店鄉和鞏縣魯庄鄉,西接大口鄉和高龍鄉,南與佛光鄉為鄰,北和顧縣鄉接壤。約介於北緯34°31′至34°38′,東經112°45′至112°50′之間,總面積80.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80083畝。該鄉屬丘陵地區,地勢南高北低。礦藏分布於沿山5公里地帶,主要有:鋁礬土,儲量566萬噸;大理石,主要品種為石墨玉、「虎皮黃」,主要儲藏區在邢村南,長寬各1公里,厚3米,儲量3.3萬立方米;白雲石,含鎂37%左右,儲量4.5萬立方米;煤,儲量豐富,縣在劉庄建有煤礦。
1948年,緱氏鄉屬第四區管轄。1958年,建立緱氏公社,因機關駐地緱氏,故名。1961年改為緱氏區,轄緱氏、官莊、扒頭、柏谷塢、營防口、顧縣、段灣7個公社。1962年撤區,恢復緱氏公社(白雲嶺以北地區另組建顧縣公社)。1983年11月易社為鄉。1985年轄緱氏、化寨、盆窯、程子溝、崔河、鄭窯、裴村、南家村、雙泉、劉庄、孫坡、邢村、布村、扒頭、官莊、李庄、唐僧寺、馬河、柏谷塢、金屯、王灣、馬屯、賈屯、滹沱24個村,262個村民組,12288戶,55961人。區內有高中1所,初中5所,八年制學校8所,小學16所。有影劇院1座,衛生院1所。農產品有小麥、玉米、紅薯、棉花、煙葉等。工業有油漆化工、耐火材料、鋼木傢具、琉璃瓦燒制、真空鍍膜、皮毛、製革等。偃師——登封公路和顧縣——劉庄公路南北貫穿鄉境。有原始社會灰嘴遺址、唐太子恭陵,均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顧縣鄉
顧縣鄉位於偃師縣中部。東接鞏縣回郭鎮,西接高龍鄉,南與緱氏鄉為鄰,北同岳灘、城關鄉隔伊河、伊洛河相望。約介於北緯34°38′至34°40′,東經112°43′至112°49′之間。總面積43.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0851畝。地勢南高北低,界線分明。南部丘陵,地面起伏較大,水源缺乏,面積佔全鄉的70%;北部為伊河沖積平原,土質肥沃,水源豐富。
1958年,今顧縣鄉轄區屬緱氏公社管轄。1962年設顧縣公社,因機關駐顧縣村,故名。1983年11月易社為鄉。1985年轄回龍灣、史家灣、營防口、楊村、木閣溝、中宮底、西宮底、曲家寨、東王村、安灘、顧縣、苗灣、李灣、段東、段西共15個村,255個村民組,11978戶,51448人。區內有初中3所,八年制學校12所,小學3所。有影劇院2座,衛生院1所。農產品有小麥、玉米、紅薯、棉花等。工業有石油化工、石油化工機械、染料化工、大麥芽、礦山機械、彈簧、針織、服裝等。顧(縣)龍(門)公路、310國道穿越鄉境,交通便利。
府店鄉
府店鄉位於偃師縣東南部。東接登封縣城關鄉,西連緱氏鄉,南與佛光鄉交界,北與鞏縣魯庄鄉為鄰。約介於北緯34°31′至34°35′,東經112°48′至112°58′之間。總面積59.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4571畝。該鄉屬丘陵地區,地勢西高東低。礦藏資源有煤、鋁礬土、大理石、花崗岩、石灰岩等。
府店公社建立於1958年,因機關駐地府店村,故名。1961年改為府店區,轄府店、口孜、管茅、參駕店、朱窯、佛光6個公社。1962年撤區並社,牛窯、佛光兩個公社合並到佛光公社,其餘4個公社合並為府店公社。1983年11月易社為鄉。1985年轄有劉村、府店、辛寨、周寨、西管茅、東管茅、西口孜、廟前、夾溝、寨孜、雙塔、參駕店、韓庄、唐窯15個村,183個村民組,7549戶,36278人。區內有高中1所,初中5所,八年制學校5所,小學10所。有電影放映隊1個,衛生院1所。農產品有小麥、玉米、棉花、紅薯、煙葉、蘋果等。有鋁礦石、琉璃瓦、高鋁耐火磚、耐火水泥、凈水劑、化工、石料等廠礦。境內有營(防口)登(封)和府(店)佛(光)公路通過。文物古跡有春秋滑國故城、唐升仙太子碑,均為省級重點保護文物。
佛光鄉
佛光鄉位於偃師縣東南的萬安山北麓。東接登封縣城關鄉,西與緱氏、大口鄉毗鄰,南接登封縣君召鄉,北與府店鄉交界。約介於北緯34°28′至34°32′,東經112°49′至112°56′之間,總面積65.7平方公里。該鄉四面環山,南高北低,溝壑縱橫,石厚土薄,可耕土地14387畝。境內有雞鳴山、香爐寨山、馬鞍山、小槐樹山、青羅山、黃龍洞山等。
佛光鄉轄區原屬府店公社。1962年12月設佛光公社,因機關駐地佛光寺而得名。1983年11月易社為鄉。1985年轄佛光、東窯、來定、柏峪、安樂、杏溝、楊窯、史家窯、曹窯、牛窯、任窯、車李12個村,91個村民組,7821戶,13428人。區內有初中1所,小學12所,電影放映隊1個,衛生院1所。農產品有小麥、玉米、紅薯、棉花、煙葉等,有林地面積14400餘畝。工業有機械、建材、采礦等。有公路通往縣城。
大口鄉
大口鄉位於縣境南部萬安山北麓。東接緱氏鄉,西鄰寇店鄉,南與登封縣潁陽鄉、伊川縣江左鄉毗鄰,北與高龍鄉接壤。約介於北緯34°29′至34°34′,東經112°40′至112°46′之間。總面積91.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0380畝。地勢南高北低。南部為淺山區,丘陵溝壑交錯;北部為山前坡地,地勢緩平。該鄉南部山區及沿山區丘陵33平方公里的區域內,蘊藏有大量的大理石、花崗岩、鋁礦石、石灰石和煤,已探明的儲量有:鋁礬土1000萬立方米,大理石2億立方米,水泥灰岩5764立方米。
1958年,大口公社轄現在的大口、高龍兩個鄉及寇店鄉的東半部村莊。1961年設大口區,轄大口、肖村、焦村、高龍、鋪劉五個公社,其餘劃歸寇店區。1962年撤區並社,恢復大口公社。1966年7月,將大屯、郭屯、郜寨以北的16個大隊組建成高龍公社。1983年11月易社為鄉。1985年轄大口、張村、溫村、袁寨、韓村、草廟、呂橋、後周、經周寨、經周村、肖村西寨、肖村南寨、肖村、鐵村、東山張、東馬村、焦村、翟灣、董村、宋村、翟寨、引禮寨、郭村、曹寨共24個村,221個村民組,9300戶,41005人。鄉政府駐地大口村。區內有初中3所,八年制學校6所,小學19所。有影劇院1座,文化站1個,衛生院1所。農產品有小麥、玉米、棉花、紅薯等。工業有耐火材料、建築材料、石雕、化工等。火神凹通往焦村的公路在境內通過。有清防旱碑一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高龍鄉
高龍鄉東與緱氏、顧縣鄉接壤,西同寇店鄉相連,南鄰大口鄉,北和翟鎮鄉隔伊河相望。約介於北緯34°35′至34°39′,東經112°34′至112°44′之間,總面積42.1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1698畝。地勢南高北低,屬山前沖積坡地,多數耕地平坦,土質肥沃。
該鄉因政府駐地高龍村而得名。今轄區1958年屬大口公社。1961年大口區內曾設高龍公社,僅轄8個大隊。1962年撤區並社,仍歸大口公社管轄。1966年7月增設高龍公社。1983年易社為鄉。1985年轄高龍、郜寨、姬橋、石牛、辛村、高崖、趙寨、半個寨、五岔溝、逯寨、陶花店、鋪劉、左村、大屯、郭屯、謝村共16個村,158個村民組,7266戶,32038人。區內有高中1所,初中4所,八年制學校2所,小學14所。有電影隊4個,衛生院1所。農產品有小麥、玉米、紅薯、棉花等。有鋁鎂不燒磚、鑄造、潤滑油、橡塑添加劑、石油鑽探泥漿稀釋劑、電子原件等廠。高龍小磨香油聞名豫西。顧縣—龍門和火神凹—焦村公路穿越鄉境,交通方便。
諸葛鄉
諸葛鄉位於縣境西南部。東與李村鄉接壤,西鄰洛陽市郊區龍門鎮及關林鄉,南隔萬安山與伊川縣彭婆鄉相連,北與佃庄鄉隔伊河相望。約介於北緯34°31′至34°34′,東經112°29′至112°34′之間。總面積60.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8478畝。地勢南高北低,南部系淺山區,中部為山前沖積坡地,北部是伊河沖積平原。礦藏資源豐富,主要蘊藏在南部山區,有石灰石、水泥石、白雲石、石英石、大理石、沸石等,儲量之大,可供百年開采。
諸葛鄉轄區原屬洛陽縣八、十區管轄,1955年12月並入偃師縣。1958年歸李村公社管轄。1961年劃歸李村區,設諸葛、王府、楊溝三個公社。1962年撤區並社,建立諸葛公社,因公社駐地諸葛村而得名。1983年11月易社為鄉。1985年轄康莊、東棘、西棘、方樓、譚翟、王府、梁村、道湛、諸葛、司馬、西馬村、楊堂、劉井、西韓村、劉窯、楊溝、西山張、潘溝、上徐、下徐、蘇溝、白塔、劉溝共23個村,245個村民組,9052戶,43204人。區內有高中1所,八年制學校15所,小學7所。有影劇院、文化站各1個,衛生院1所。農產品有小麥、玉米、棉花、紅薯等。有水泥、油氈、澱粉、石英砂、葡萄糖等廠。顧縣——龍門公路東西穿越鄉境,交通便利。
寇店鄉
寇店位於縣境西南部。東與高龍、大口鄉毗連,西同李村鄉接壤,南隔萬安山和伊川縣交界,北與翟鎮鄉隔伊河相望。約介於北緯34°29′至34°39′,東經112°37′至112°41′之間,總面積96.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76022畝。地勢南高北低。南部屬淺山區;中部為山前坡地,地勢較平;北部為伊河沖積平原。礦藏主要有煤、石灰石、花崗岩、大理石等,已探明花崗岩、大理石儲量為4億立方米。
寇店鄉原屬洛陽縣管轄,1955年12月並入偃師縣。1958年,轄區以東沙河為界,河東屬大口公社,河西屬李村公社。1961年設寇店區,下轄寇店、朱窯、封溝、常村、窯溝、龐村6個小公社。1962年撤區,建寇店公社,因機關駐地寇店村而得名。1983年11月易社為鄉。1985年寇店鄉轄朱窯、五龍、水泉、韓寨、楊裴屯、沙溝、寇店、干村、李家村、九賢、新莊、東朱村、封溝、李家寨、舜帝廟、常村、杜寨、劉李、大王、二教塔、東龐村、西龐村、掘山、大庄、趙屯、門庄、草店、窯溝、彭店、彭店寨、軍屯、白草坡共32個村,324個村民組,13497戶,61755人。區內有初中5所,八年制學校13所,小學19所。有電影放映隊5個,衛生院1所。農產品有小麥、玉米、紅薯、穀子、棉花等。工礦業有花崗岩開采與加工、石雕、化工、耐火材料、水泥等。掘山至伊川縣呂店的公路在境內通過。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有北魏水泉石窟。
李村鄉
李村鄉位於縣境西南部。南依萬安山,以此山為分水嶺與伊川呂店鄉交界,北隔伊河與佃庄鄉相望,東連寇店鄉,西鄰諸葛鄉。約介於北緯34°31′至34°39′,東經112°33′至112°40′之間。總面積83.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7139畝。地勢南高北低,呈階梯狀。南部為山麓地帶,中部是丘陵地區,北部系伊河沖積平原。該鄉位於偃(師)龍(門)煤田之腹地,並有豐富的石灰岩、花崗岩和白雲岩等礦藏資源。
李村鄉原屬洛陽縣轄,1955年12月並入偃師縣。1958年建立李村公社,因公社駐地李村得名。轄李村、諸葛及寇店鄉沙溝以西各村。1961年設李村區,下轄李村、諸葛、提庄、王府、楊溝、陳溝、袁付6個小公社,57個大隊。1962年撤區,恢復李村公社,轄25個大隊,其餘分別劃歸寇店、諸葛公社。1983年11月易社為鄉。1985年轄李南、李北、李東、李西、南寨、武屯、西李、提庄、上庄、下庄、東柿園、西柿園、石罷、袁付、新民、楊灣、白塔、申明、油趙、偏橋、袁溝、魏村、陳溝、雷溝、老井、耿溝、南宋、東宋、葦園共29個村,336個村民組,12941戶,62188人。區內有高中1所,初中2所,八年制學校12所,小學17所。有影劇院2座,衛生院1所。農產品有小麥、玉米、棉花、紅薯、煙葉等。有酶制劑、化工染料、印刷、弧形玻璃製造、造紙、機械等廠家。顧縣——龍門公路橫穿鄉境,有定時班車通縣城和洛陽市。
『伍』 洛陽偃師陶花店水庫
從首陽山坐洛陽到鞏義的車。坐到一個叫苗彎電廠口下車。那個路口裡面就是桃花店水庫。不過路口離那還有段距離。在路邊叫個三輪車給你拉進去`就行了`掉魚不要錢的`你可以租個船到水庫中間掉。一個小時10左右一個人`現在不知道多少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