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像鮮花一樣李斯特
⑴ 請介紹李斯特與其作品
一樓那個
厄~~~~~~~~~~~~~~~~
啥也不說了我
⑵ 急,要李斯特的資料
弗朗茲·李斯特
Franz Liszt (1811-1886)
--------------------------------------------------------------------------------
著名的匈牙利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偉大的浪漫主義大師,是浪漫主義前期最傑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生於匈牙利雷定,六歲起學鋼琴,先後是多位鋼琴名家的弟子。十六歲定居巴黎。李斯特將鋼琴的技巧發展到了無與倫比的程度,極大地豐富了鋼琴的表現力,在鋼琴上創造了管弦樂的效果,他還首創了背譜演奏法,本人則具有超群的即興演奏才能,他也因此獲得了「鋼琴之王」的美稱。作曲方面,他主張標題音樂,創造了交響詩體裁,發展了自由轉調的手法,為無調性音樂的誕生揭開了序幕,樹立了與學院風氣、市民風氣相對立的浪漫主義原則。他作有《塔索》、《匈牙利》、《前奏曲》、《瑪捷帕》、《普羅米修斯》等十三部前奏曲,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十二首高級練習曲等,大大開拓了鋼琴音樂的表現力。
一、與名人有緣的兒童
李斯特年僅十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就發現了他的音樂天才。為了李斯特的進一步深造,父親變賣家產,湊了一些錢,全家遷居維也納。一家三口在維也納的生活十分清苦,他們擠在一間小屋內,靠打工勉強維持生計。
為了學琴,李斯特的父親為他聘請了著名的鋼琴家車爾尼作為教師。小李斯特每周上三次課,每次來回都要步行兩個多鍾頭,但十歲的李斯特不辭辛苦,從來沒有間斷過鋼琴課。車爾尼也十分欣賞這位刻苦的學生。
兩年後,李斯特的鋼琴技藝突飛猛進,他已經可以在維也納舉辦音樂會了。有一次,他的演奏會觀眾中出現了一位全聾的老人,這位老人雖然無法聽見李斯特的演奏,但他的心靈似乎感受到了這位少年天才的偉力,於是老人在演奏會結束之後,熱情地摟住這位「神童」,親吻了他的額頭。這位老人正是音樂大師貝多芬,而這一珍聞則上了當時歐洲的各大報紙,使十二歲的李斯特一時名揚全歐。
二、「精神上的孿生兄弟」
李斯特的性格開朗、熱情,交遊廣闊。他在巴黎時,經常與法國偉大的作家雨果來往,他們都具有人道主義思想,追求平等、博愛、自由,在藝術上主張革新。相似的世界觀和藝術觀,使二人十分投機,雨果總是李斯特作品的第一個欣賞者,而李斯特也經常第一個欣賞到雨果的文學作品。李斯特的作品中,有幾首就是根據雨果的詩為意境而作的曲;而雨果的一些詩,也是從李斯特的旋律中得到靈感而寫出來的。難怪後人將這兩位藝術家稱為一對「精神上的孿生兄弟」。
三、慈祥的鋼琴大師
一天,李斯特路過一個小鎮,恰逢小鎮舉行鋼琴演奏會,而演奏會的海報上公然說,這次鋼琴演奏會的女演奏家是李斯特的學生。李斯特甚感奇怪,因為他不記得自己教過這樣一個學生。為了弄明白這件事,他找到了這位女演奏家的住處,親自登門拜訪。
那位女鋼琴手是一個青年人,她見到李斯特後,大驚失色,撲倒在李斯特的腳下邊哭邊說:「對不起! 先生。我實在不得以,才打了您的招牌,冒充了您的學生。可是不這樣做,人們怎麼會來聽我演奏呢?」
恍然大悟的李斯特並沒有生氣,他慈祥地對女鋼琴手說:「請你彈一曲給我聽聽,好嗎?」
女鋼琴手感覺到李斯特這位大師並沒有什麼架子,他是如此平易近人。於是消除了緊張和恐懼的她,帶著對李斯特的無限崇敬,全神貫注地彈起了自己的曲目。結果,她演奏得十分出色。
李斯特滿意地點了點頭,他熱心地為她糾正了幾處處理不當的地方,並進行了一些指點。然後,李斯特微笑著對女鋼琴手說:「現在,我不是教過你彈琴了嗎?今後,你就是我的學生了,你可以放心大膽地打我的招牌。」
一席話令女鋼琴手感動萬分,李斯特的寬厚、熱情、平易近人使她終生難忘。
四、「鋼琴方面的帕格尼尼」
李斯特聽了帕格尼尼這位小提琴魔術師的演奏絕技以後,就下決心做鋼琴方面的帕格尼尼。他學慣用鋼琴去做那些輝煌的、不可能做到的、奇跡般的事情。他也寫一些過去從來也沒有人嘗試在鋼琴上彈過的樂曲。他相信:沒有任何音樂是鋼琴這種他所熱愛和選擇的樂器所不能表達的。他改編了過去曾經被人們寫過的幾乎一切種類的音樂,從大歌劇到貝多芬的交響曲。
當今,若要把一部貝多芬的交響曲豐富的音響改編成僅僅一首鋼琴曲似乎是一件可惜的事,但是那時就不同了。人們沒有各種機器來給他們提供音樂——沒有收音機,沒有留聲機,沒有自動鋼琴,只有各大城市能夠供養得起的歌劇團和交響樂隊,但是在較小的市鎮里只有鋼琴,而每年都有一些著名的鋼琴家旅行中會停下來進行演出。李斯特認為:若為鋼琴改寫歌劇和交響曲,他就能把那些可愛的旋律帶給那些本來永遠也不會有機會聽到它們的人。
當李斯特不過是一個男孩子的時候,他就開始從有旋風般急轉的西班牙舞蹈和殘酷、吸引人的鬥牛場的馬德里,到北歐各國安靜的灰色鎮市,進行自己的旅行演出了。西班牙、義大利、瑞士、英國、德國——無論哪個地方的哪一個鎮市,不論大小,幾乎都曾看到漂亮的李斯特象老虎一樣悄悄地走上音樂會講台,忽然猛撲到鋼琴上,從中抓出一些人們從未聽過的音樂。在巴黎,著名音樂家如同五月里的知更鳥一樣多,可是李斯特還是成為他們中間的寵兒。夫人們敬慕他並在路上為他撒滿鮮花;一個公主慷慨地把她的大量財產送給他;一個伯爵夫人竟然同他一起私奔了。
五、皈依宗教
李斯特晚年時,來到了羅馬,到那些美麗的古老教堂去禱告。在這里,許多偉大的藝術家和音樂家們,曾經為歌頌上帝的光榮而完成了他們最好的工作;許多偉人和善人曾經也來此崇拜上帝。
早在李斯特作為一個十六歲的孩子時,他的父親就去世了,此時的李斯特就曾想做一個牧師。但是教區里的一位善良的神父規勸他,認為他不應當浪費上帝賦予他的超群的音樂才能,於是他暫時放棄了這一念頭。
而步入晚年的李斯特,認為自己既然已經老了,理所當然應該進入教堂,皈依基督。於是在晚年,他便以「神父李斯特」之名為人所知。
圖片:http://www.nbws.gov.cn/ayonline/html/mrdt/liszt.html
⑶ 你好像一朵鮮花,李斯特,試聽
Du bist wie eine Blume《你好比一朵鮮抄花》(或如花似玉的襲你)
如果版本不對,你可以搜搜上面的歌名
參考資料的內容可能對你有幫助
試聽下載地址:
下面網頁的第一個鏈接,可以試聽下載
http://mp3..com/m?tn=mp3&ct=134217728&lm=-1&word=Du+bist+wie+eine+Blume
⑷ 李斯特的介紹,謝謝!
著名的匈牙利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偉大的浪漫主義大師,是浪漫主義 前期最傑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生於匈牙利雷定,六歲起學鋼琴,先後是多位 鋼琴名家的弟子。十六歲定居巴黎。李斯特將鋼琴的技巧發展到了無與倫比的程度,極大地豐富了鋼琴的 表現力,在鋼琴上創造了管弦樂的效果,他還首創了背譜演奏法,本人則具有超群的即興演奏才能, 他也因此獲得了「鋼琴之王」的美稱。作曲方面,他主張標題音樂,創造了交響詩體裁,發展了 自由轉調的手法,為無調性音樂的誕生揭開了序幕,樹立了與學院風氣、市民風氣相對立的 浪漫主義原則。他作有《塔索》、《匈牙利》、《前奏曲》、《瑪捷帕》、《普羅米修斯》等十三部 前奏曲,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十二首高級練習曲等,大大開拓了鋼琴音樂的表現力。 一、與名人有緣的兒童 李斯特年僅十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就發現了他的音樂天才。為了李斯特的進一步深造,父親 變賣家產,湊了一些錢,全家遷居維也納。一家三口在維也納的生活十分清苦,他們擠在一間小屋內, 靠打工勉強維持生計。 為了學琴,李斯特的父親為他聘請了著名的鋼琴家車爾尼作為教師。小李斯特每周上三次課, 每次來回都要步行兩個多鍾頭,但十歲的李斯特不辭辛苦,從來沒有間斷過鋼琴課。車爾尼也十分欣賞 這位刻苦的學生。 兩年後,李斯特的鋼琴技藝突飛猛進,他已經可以在維也納舉辦音樂會了。有一次,他的演奏會 觀眾中出現了一位全聾的老人,這位老人雖然無法聽見李斯特的演奏,但他的心靈似乎感受到了這位少年 天才的偉力,於是老人在演奏會結束之後,熱情地摟住這位「神童」,親吻了他的額頭。這位老人正是 音樂大師貝多芬,而這一珍聞則上了當時歐洲的各大報紙,使十二歲的李斯特一時名揚全歐。 二、「精神上的孿生兄弟」 李斯特的性格開朗、熱情,交遊廣闊。他在巴黎時,經常與法國偉大的作家雨果來往,他們 都具有人道主義思想,追求平等、博愛、自由,在藝術上主張革新。相似的世界觀和藝術觀,使二人 十分投機,雨果總是李斯特作品的第一個欣賞者,而李斯特也經常第一個欣賞到雨果的文學作品。 李斯特的作品中,有幾首就是根據雨果的詩為意境而作的曲;而雨果的一些詩,也是從李斯特的 旋律中得到靈感而寫出來的。難怪後人將這兩位藝術家稱為一對「精神上的孿生兄弟」。 三、慈祥的鋼琴大師 一天,李斯特路過一個小鎮,恰逢小鎮舉行鋼琴演奏會,而演奏會的海報上公然說,這次鋼琴 演奏會的女演奏家是李斯特的學生。李斯特甚感奇怪,因為他不記得自己教過這樣一個學生。 為了弄明白這件事,他找到了這位女演奏家的住處,親自登門拜訪。 那位女鋼琴手是一個青年人,她見到李斯特後,大驚失色,撲倒在李斯特的腳下邊哭邊說: 「對不起! 先生。我實在不得以,才打了您的招牌,冒充了您的學生。可是不這樣做,人們怎麼會來聽 我演奏呢?」 恍然大悟的李斯特並沒有生氣,他慈祥地對女鋼琴手說:「請你彈一曲給我聽聽,好嗎?」 女鋼琴手感覺到李斯特這位大師並沒有什麼架子,他是如此平易近人。於是消除了緊張和恐懼的她, 帶著對李斯特的無限崇敬,全神貫注地彈起了自己的曲目。結果,她演奏得十分出色。 李斯特滿意地點了點頭,他熱心地為她糾正了幾處處理不當的地方,並進行了一些指點。 然後,李斯特微笑著對女鋼琴手說:「現在,我不是教過你彈琴了嗎?今後,你就是我的學生了, 你可以放心大膽地打我的招牌。」 一席話令女鋼琴手感動萬分,李斯特的寬厚、熱情、平易近人使她終生難忘。 四、「鋼琴方面的帕格尼尼」 李斯特聽了帕格尼尼這位小提琴魔術師的演奏絕技以後,就下決心做鋼琴方面的帕格尼尼。 他學慣用鋼琴去做那些輝煌的、不可能做到的、奇跡般的事情。他也寫一些過去從來也沒有人嘗試在 鋼琴上彈過的樂曲。他相信:沒有任何音樂是鋼琴這種他所熱愛和選擇的樂器所不能表達的。 他改編了過去曾經被人們寫過的幾乎一切種類的音樂,從大歌劇到貝多芬的交響曲。 當今,若要把一部貝多芬的交響曲豐富的音響改編成僅僅一首鋼琴曲似乎是一件可惜的事,但是那時 就不同了。人們沒有各種機器來給他們提供音樂——沒有收音機,沒有留聲機,沒有自動鋼琴, 只有各大城市能夠供養得起的歌劇團和交響樂隊,但是在較小的市鎮里只有鋼琴,而每年都有一些 著名的鋼琴家旅行中會停下來進行演出。李斯特認為:若為鋼琴改寫歌劇和交響曲,他就能把那些 可愛的旋律帶給那些本來永遠也不會有機會聽到它們的人。 當李斯特不過是一個男孩子的時候,他就開始從有旋風般急轉的西班牙舞蹈和殘酷、吸引人的 鬥牛場的馬德里,到北歐各國安靜的灰色鎮市,進行自己的旅行演出了。西班牙、義大利、瑞士、英國、 德國——無論哪個地方的哪一個鎮市,不論大小,幾乎都曾看到漂亮的李斯特象老虎一樣悄悄地 走上音樂會講台,忽然猛撲到鋼琴上,從中抓出一些人們從未聽過的音樂。在巴黎,著名音樂家 如同五月里的知更鳥一樣多,可是李斯特還是成為他們中間的寵兒。夫人們敬慕他並在路上為他撒滿 鮮花;一個公主慷慨地把她的大量財產送給他;一個伯爵夫人竟然同他一起私奔了。 五、皈依宗教 李斯特晚年時,來到了羅馬,到那些美麗的古老教堂去禱告。在這里,許多偉大的藝術家和 音樂家們,曾經為歌頌上帝的光榮而完成了他們最好的工作;許多偉人和善人曾經也來此崇拜上帝。 早在李斯特作為一個十六歲的孩子時,他的父親就去世了,此時的李斯特就曾想做一個牧師。 但是教區里的一位善良的神父規勸他,認為他不應當浪費上帝賦予他的超群的音樂才能,於是他 暫時放棄了這一念頭。 而步入晚年的李斯特,認為自己既然已經老了,理所當然應該進入教堂,皈依基督。於是在晚年, 他便以「神父李斯特」之名為人所知。
⑸ 李斯特的曲子
著名的匈牙利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偉大的浪漫主義大師,是浪漫主義 前期最傑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生於匈牙利雷定,六歲起學鋼琴,先後是多位 鋼琴名家的弟子。十六歲定居巴黎。李斯特將鋼琴的技巧發展到了無與倫比的程度,極大地豐富了鋼琴的 表現力,在鋼琴上創造了管弦樂的效果,他還首創了背譜演奏法,本人則具有超群的即興演奏才能, 他也因此獲得了「鋼琴之王」的美稱。作曲方面,他主張標題音樂,創造了交響詩體裁,發展了 自由轉調的手法,為無調性音樂的誕生揭開了序幕,樹立了與學院風氣、市民風氣相對立的 浪漫主義原則。他作有《塔索》、《匈牙利》、《前奏曲》、《瑪捷帕》、《普羅米修斯》等十三部 前奏曲,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十二首高級練習曲等,大大開拓了鋼琴音樂的表現力。 一、與名人有緣的兒童 李斯特年僅十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就發現了他的音樂天才。為了李斯特的進一步深造,父親 變賣家產,湊了一些錢,全家遷居維也納。一家三口在維也納的生活十分清苦,他們擠在一間小屋內, 靠打工勉強維持生計。 為了學琴,李斯特的父親為他聘請了著名的鋼琴家車爾尼作為教師。小李斯特每周上三次課, 每次來回都要步行兩個多鍾頭,但十歲的李斯特不辭辛苦,從來沒有間斷過鋼琴課。車爾尼也十分欣賞 這位刻苦的學生。 兩年後,李斯特的鋼琴技藝突飛猛進,他已經可以在維也納舉辦音樂會了。有一次,他的演奏會 觀眾中出現了一位全聾的老人,這位老人雖然無法聽見李斯特的演奏,但他的心靈似乎感受到了這位少年 天才的偉力,於是老人在演奏會結束之後,熱情地摟住這位「神童」,親吻了他的額頭。這位老人正是 音樂大師貝多芬,而這一珍聞則上了當時歐洲的各大報紙,使十二歲的李斯特一時名揚全歐。 二、「精神上的孿生兄弟」 李斯特的性格開朗、熱情,交遊廣闊。他在巴黎時,經常與法國偉大的作家雨果來往,他們 都具有人道主義思想,追求平等、博愛、自由,在藝術上主張革新。相似的世界觀和藝術觀,使二人 十分投機,雨果總是李斯特作品的第一個欣賞者,而李斯特也經常第一個欣賞到雨果的文學作品。 李斯特的作品中,有幾首就是根據雨果的詩為意境而作的曲;而雨果的一些詩,也是從李斯特的 旋律中得到靈感而寫出來的。難怪後人將這兩位藝術家稱為一對「精神上的孿生兄弟」。 三、慈祥的鋼琴大師 一天,李斯特路過一個小鎮,恰逢小鎮舉行鋼琴演奏會,而演奏會的海報上公然說,這次鋼琴 演奏會的女演奏家是李斯特的學生。李斯特甚感奇怪,因為他不記得自己教過這樣一個學生。 為了弄明白這件事,他找到了這位女演奏家的住處,親自登門拜訪。 那位女鋼琴手是一個青年人,她見到李斯特後,大驚失色,撲倒在李斯特的腳下邊哭邊說: 「對不起! 先生。我實在不得以,才打了您的招牌,冒充了您的學生。可是不這樣做,人們怎麼會來聽 我演奏呢?」 恍然大悟的李斯特並沒有生氣,他慈祥地對女鋼琴手說:「請你彈一曲給我聽聽,好嗎?」 女鋼琴手感覺到李斯特這位大師並沒有什麼架子,他是如此平易近人。於是消除了緊張和恐懼的她, 帶著對李斯特的無限崇敬,全神貫注地彈起了自己的曲目。結果,她演奏得十分出色。 李斯特滿意地點了點頭,他熱心地為她糾正了幾處處理不當的地方,並進行了一些指點。 然後,李斯特微笑著對女鋼琴手說:「現在,我不是教過你彈琴了嗎?今後,你就是我的學生了, 你可以放心大膽地打我的招牌。」 一席話令女鋼琴手感動萬分,李斯特的寬厚、熱情、平易近人使她終生難忘。 四、「鋼琴方面的帕格尼尼」 李斯特聽了帕格尼尼這位小提琴魔術師的演奏絕技以後,就下決心做鋼琴方面的帕格尼尼。 他學慣用鋼琴去做那些輝煌的、不可能做到的、奇跡般的事情。他也寫一些過去從來也沒有人嘗試在 鋼琴上彈過的樂曲。他相信:沒有任何音樂是鋼琴這種他所熱愛和選擇的樂器所不能表達的。 他改編了過去曾經被人們寫過的幾乎一切種類的音樂,從大歌劇到貝多芬的交響曲。 當今,若要把一部貝多芬的交響曲豐富的音響改編成僅僅一首鋼琴曲似乎是一件可惜的事,但是那時 就不同了。人們沒有各種機器來給他們提供音樂——沒有收音機,沒有留聲機,沒有自動鋼琴, 只有各大城市能夠供養得起的歌劇團和交響樂隊,但是在較小的市鎮里只有鋼琴,而每年都有一些 著名的鋼琴家旅行中會停下來進行演出。李斯特認為:若為鋼琴改寫歌劇和交響曲,他就能把那些 可愛的旋律帶給那些本來永遠也不會有機會聽到它們的人。 當李斯特不過是一個男孩子的時候,他就開始從有旋風般急轉的西班牙舞蹈和殘酷、吸引人的 鬥牛場的馬德里,到北歐各國安靜的灰色鎮市,進行自己的旅行演出了。西班牙、義大利、瑞士、英國、 德國——無論哪個地方的哪一個鎮市,不論大小,幾乎都曾看到漂亮的李斯特象老虎一樣悄悄地 走上音樂會講台,忽然猛撲到鋼琴上,從中抓出一些人們從未聽過的音樂。在巴黎,著名音樂家 如同五月里的知更鳥一樣多,可是李斯特還是成為他們中間的寵兒。夫人們敬慕他並在路上為他撒滿 鮮花;一個公主慷慨地把她的大量財產送給他;一個伯爵夫人竟然同他一起私奔了。 五、皈依宗教 李斯特晚年時,來到了羅馬,到那些美麗的古老教堂去禱告。在這里,許多偉大的藝術家和 音樂家們,曾經為歌頌上帝的光榮而完成了他們最好的工作;許多偉人和善人曾經也來此崇拜上帝。 早在李斯特作為一個十六歲的孩子時,他的父親就去世了,此時的李斯特就曾想做一個牧師。 但是教區里的一位善良的神父規勸他,認為他不應當浪費上帝賦予他的超群的音樂才能,於是他 暫時放棄了這一念頭。 而步入晚年的李斯特,認為自己既然已經老了,理所當然應該進入教堂,皈依基督。於是在晚年, 他便以「神父李斯特」之名為人所知。
作家生平作品:B小調鋼琴奏鳴曲 李斯特練習曲、交響詩《塔索》、第一鋼琴協奏曲、匈牙利狂想曲、愛之夢、前奏曲。
交響詩《塔索》,這是李斯特為紀念哥德誕生100周年而作的一部交響詩。托爾誇脫。塔索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偉大詩人。他一生悲慘,曾因神經錯亂而被幽禁多年,晚年在義大利四處流浪,悲哀和勝利是這位詩人的兩種對照,該曲是哥德戲劇〈塔索〉的序曲,音樂則更多地接受了拜倫的詩篇〈塔索的衣訴〉的啟示。音樂取材於義大利威尼斯的船歌。這個船歌正是以塔索的著名詩篇〈被解放了的耶路撒冷〉的開頭幾句為歌詞的。
第一鋼琴協奏曲,降E大調 第一號 鋼琴協奏曲 作於1839年。本曲雖由四個樂章構成,但是各樂章必須不間斷地連續演奏,而且各樂章的主題也必須相互間保持極密切的關系。可以說,本曲有著自成一體的特殊結構。在協奏曲中插入詼諧樂章而獲得成功的,也許這是絕無僅有的一首了。總而言之,整個樂曲在結構上非常緊密而周詳。但是各樂章的構成又都非常自由。這些特色,也許正是李斯特被世人視為是一個標準的「交響詩作曲家」 的緣由了。 此曲對演奏者的鋼琴技巧有相當高的要求,沒有深厚的功底,演奏者是無法演繹出輝煌的藝術效果的。鋼琴的各個聲部里都充溢著李斯特音樂所獨有的特性,不但與管弦樂充分地保持了抗衡、對立之勢,甚至主奏鋼琴具有足夠壓倒管弦樂隊的力量,這也僅有李斯特才能做到。在本曲中,管弦樂的處理法不但巧妙,而且慎重,尤其是當某種樂器獨奏時,還特別讓這一樂器顯出它的「室內樂特性」來。此外,第三樂章還運用了協奏曲歷史上罕見的三角鐵,其巧妙而恰到好處的用法,給聽眾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這首鋼琴協奏曲常被冠以「三角鐵協奏曲」的別名。
匈牙利狂想曲 十九世紀的匈牙利民族處於奧地利帝國的統治之下。十九世紀中葉,在1848年歐洲革命的影響下,匈牙利的民族解放運動曾一度風起雲涌,其間產生了革命家科蘇特(1802-1894)和偉大的詩人裴多菲等民族英雄。雖然這場民族革命最終遭到殘酷鎮壓,但其影響是極其深遠的。本曲作於1847年。青年時代的李斯特,深受匈牙利民族革命思潮的影響,寫出了不少蘊涵著斗爭性質的民族音樂,這首狂想曲正是他這一時期的代表性作品。作者在本曲中使用了匈牙利民間舞蹈音樂 「查爾達什舞曲」的形式。傳統的「查爾達什舞曲」通常包括在節奏上存在鮮明對比的兩大部分-- 一種稱為「拉紹」(原意為「緩慢」),其特點是節奏緩慢,情緒莊重,多為慢板;另一種稱為 「弗里斯」(原意為「活潑」),其特點是節奏輕快,氣氛熱烈,多為急板。本曲就擁有對比明顯的這兩種段落,因而具有顯著的匈牙利民族音樂特徵。李斯特在本曲中傾注了鋼琴這種樂器的最華彩效果,使鋼琴各個音區的特色都得到最為完美的發揮。這里選用的是管弦樂曲改編版,用各種樂器代替了鋼琴的各個音區。
愛之夢(三首夜曲)作於1847年,鋼琴獨奏曲。正如副題所示的,這三首小曲頗具肖邦的「夜曲」風格。但此三曲並非一開始就為鋼琴而作,而是李斯特為德國浪漫派詩人弗萊里格拉特的第二部詩集《瞬間》里的著名抒情詩《愛吧! 你可以愛得這樣持久》所配的「男高音或女高音獨唱用的三首歌曲」的聲樂曲譜。因此,這三首作品都是把重點放在旋律上,充分表達出作者對原詩的理解。這三首小曲中的第三首最為有名,直到現在仍然是各種音樂會上常演不衰的曲目。這首曲子通常被稱為《愛之夢第三首》,為優雅的快板,降A大調,6/4拍。開頭的甜美的旋律 貫穿整個樂曲,優美的分解和弦烘托出浪漫的氣氛。
交響詩《前奏曲》,作於1848年,於1854年首演,並由作者親自指揮。「交響詩」這一體裁,正是李斯特首創的,而這部交響詩,又是李斯特十三部交響詩中最著名的一部。 這部交響詩的標題,是從法國詩人拉馬丁的詩篇《詩的冥想》中借用的。其內容是:「在死亡的一剎那,那無名的歌曲庄嚴的第一個音,我們的一生不就是它的一系列前奏曲嗎?……」雖然本曲與原詩存在著內容上的聯系,但李斯特和拉馬丁的作品在思想方面有著原則上的區別。李斯特肯定了人生,在交響詩中所表現的是對生活的熱愛,對美好未來的探求。經過風暴、艱辛、斗爭、悲傷後,進一步肯定了人的力量的偉大,肯定了光明的前景。而拉馬丁的原詩則認為人生是走向死亡的一系列前奏曲,其人生態度是消極的。
回答者:GrrrPJM - 魔法師 四級 3-18 16:46
李斯特·費侖茨(1811-1886)是匈牙利著名的創曲家、鋼琴演奏家,同時也是傑出的指揮家、音樂家教育家、音樂評論家和社會活動家。1811年10月22日生於匈牙肖普隆城附近的萊丁村。早在幼年時期,他就顯示出驚人的音樂天賦,歲時開始在正式的音會中演奏鋼琴。十二歲時在一次音樂會上曾根據貝多芬指定的主題作了令人驚奇的即席表演,受到貝多芬的贊賞。
李斯特的一生經歷了十九世紀的大半,在革命和反動勢力斗爭十分激烈、階級斗爭和民族獨立斗爭相交織的十九世紀歐洲政治社會生活中形成了李斯特的世界觀和藝術思想。青年時代的李斯特在巴黎廣泛地接觸到當代先進的知識分子,和雨果、繆塞、巴爾扎克、海涅、喬治·桑等都有交往,接受過聖西門的空想的社會主義思想的影響,對法國的七月革命表示熱烈的支持,曾計劃以此為主題寫交響樂,對1834年裡昂紡織工人的起義寄予過深切的同情,曾寫了題名《里昂》的鋼琴曲。另外一方面,當他對當時的革命斗爭的失敗得不到正確的答案時,他陷入了矛盾之中,到他晚年,終於走進了宗教的門檻。
鋼琴音樂在李斯特的作品中佔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李斯特的鋼琴作品的風格是和他的鋼琴演奏的風格相一致的,這就是熱情、宏偉的氣勢而又具有富於詩意的描繪。他的豐富而獨特的表現手法使鋼琴音樂獲得了管弘光隊般的效果,大大擴展了鋼琴音樂表現生活的可能,因此他的鋼琴音樂在綱琴音樂藝術中享有特殊的地位。
1.匈牙利狂想曲五首
第二首
第六首
第十一首
第十二首
第十五首
2.練習曲六首
Db大調
森林的呼嘯
侏儒舞
瑪捷帕
英雄
f小調
3.帕格尼尼-練習曲四首
第二首 Eb大調
第三首 鍾
第五首 狩獵
第六首 a小調
4.波羅涅茲第二首,E大調
5.梅菲斯托圓舞曲
6.安慰 第三首
7.愛之夢 第三首
8.葬禮
9.裴特拉克十四行詩第104
10.婚約
11.威尼斯與那波利
第一首 威尼斯船歌
第二首 坎佐那
第三首 塔蘭台拉舞曲
12.弄臣
13.夜鶯
14.奏鳴曲,b小調
15.里昂
16.西班牙狂想曲
⑹ 弗朗茨·李斯特的人物評價
1、他首創了交響詩,將詩歌的內容和情感表現融化在交響音樂之中,進一步拓展和深化了標題交響音樂的內涵,為管弦樂創立了新的藝術形式,採用單樂章結構和主題變形手法,對後世的音樂創作有極其重要的影響;
2、他創作的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滲透了匈牙利民族特點,是鋼琴音樂的典範作品,為後來的民族樂派的先聲;
3、他的超技練習曲創造了鋼琴演奏領域的輝煌技巧,極大的豐富了鋼琴教學與演奏;
4、他強調鋼琴的音樂效果,突破了前人的模式,使鋼琴音樂具有交響性的管弦樂隊的效果和史詩般的宏偉氣勢;
5、在晚期作品中,致力於探索新的技法,如運用全音音階、五音音階等,和聲常用不準備和不解決的九和弦增三和弦,調性擴張到極限,這些探索對瓦格納和印象派式聲樂產生了重要影響;
6、作為魏瑪樂派的帶頭人,他和柏遼茲、瓦格納等倡導標題音樂,強調音樂與情感的聯系,並與以勃拉姆斯為代表的萊比錫樂派展開激烈的學術之爭,掀起了新的藝術潮流。
《牛津音樂大詞典》評說
根據所有可靠記載,李斯特即使不是唯一最偉大的、也堪稱是頂尖的鋼琴家之一。其創作當時未受人賞識。然而今天已被公認為上乘之作,不僅因作品本身的價值,也因它們對瓦格納、理查·施特勞斯以及後世作曲家們不可磨滅的影響。他的鋼琴曲獨樹一幟,交響詩則開拓了一種新的藝術形式,交響曲光彩逼人、想像豐富,宗教作品動人心弦且具前瞻性,歌曲也格調甚高。李斯特一直是音樂界一位浪漫的謎一樣人物,是天才而不乏狡黠機智,是炫技家同時也具表演天份。為人慷慨,提攜同僚興後進。魏瑪時期對瓦格納的支持,以及後來對勃拉姆斯和舒曼的大力提倡,導致十九世紀音樂的派系分裂,對藝術造成不可估量的影響。
保羅·亨利·朗(美國音樂學者)評說
在近代音樂史上,李斯特占著獨特的地位。很多我們在和聲、配器和形式結構方面的成就都是從他那好學深思的精神中發源的。對於一切有價值的事業他都慷慨地予以支持,即使他的藝術愛好和他的被保護人的愛好不相符合時,也不例外。他的燦爛的演奏家生活,他的浪漫主義的戀愛故事,他的宗教信仰,他的光彩奪目的文字著作,這一切都形成了一個復雜的人格,使人們不論在他的為人方面和作為一個藝術家方面,都很難作出明確的描繪。他的生活的悲劇,他之所以沒有能夠成為十九世紀音樂的救星,從而也沒有能夠成為近代音樂的救星——以他的巨大的天才和無比的獨創精神而論,他是有這種資格的——是因為他一直沒有丟下早期背上的包袱。那時他是鋼琴巨匠,非凡的鋼琴演奏家,文明世界的聽眾拜倒在他的腳下。但是實際上,是他成了聽眾的奴隸。瓦格納曾說:「如果他不是一個名人,或者不如這樣說,如果人們不是讓他出了名,他可能而且應該是一個自由的藝術家,一個小小的神,而不至於淪為最愚蠢的人們——專捧技巧的聽眾的奴隸。這些聽眾不惜任何代價地向他索取驚人的表演和愚蠢的把戲,他給了他們想要的。」李斯特早期的一些鋼琴改編曲只是為了顯示近代的鋼琴可以和管弦樂隊相匹敵,這是浪漫主義者追求諸藝術的聯合的一個典型的標志,但聽眾和評論家把這些作品當作了李斯特的創作想像力的典型產物。這是一個悲劇,因為正是它們受到的歡迎助長了李斯特內在浮誇的傾向。技巧卓越的藝術家和他的樂器之間的神秘關系,是浪漫主義的又一特點。李斯特把鋼琴看作他自身存在的一部分,這位青年浪漫主義者發誓說「只有在我做到我一切可能做到的,得到一切我可能得到的以後,我才放棄對於鋼琴演奏發展的鑽研。」曾有過這樣的時刻,他感覺到「也許我是上了那把我緊緊捆在鋼琴上的神秘力量的當了。」可是,這時刻的到來好像太遲了。由於旅行過多,受到平均化的影響,導致他在旋律上的折衷性質和演奏炫技巨匠的誇張辭令、反復、驚嘆、呼喊。作為世界音樂的保護人,他不得不拚命工作。鋼琴家、作曲家、指揮家、教師、哲學家、音樂學院院長以及僧侶等多種活動,所有這一切都妨礙了他的藝術達到成熟所需要的平靜。因此,他的作品參差不齊,偉大的作品很容易為許多應時之作所掩蓋。但是,即使在其最薄弱的篇頁里,他也能用少量的筆觸勾畫出一個情景或一種性格。這種非凡的才能令人迷惑,而在表情的豐富和基本音樂品質的創新方面,他很少失手。他可以變得嘈雜、浮誇,甚至瀕於粗俗,但本質上永遠具有「音樂性」。在李斯特的花園中,我們看到許多高貴的植物,殘酷的環境阻礙了它們,使它們未能百花怒放;然而,其中有許多盡管沒有開花,卻沒有一株不是深深紮下了根的。
保羅·朗多爾米(法國音樂學者)評說
人們對於李斯特的作品,興趣不斷增長。我們看到這個大膽的革新者,在十九世紀的音樂史上,取得了日益重要的地位。他的作品當然也有缺點,人們可以批評他有時應用了平庸的主題,同時在發展上也是鬆懈空洞。然而,即使在他最不平衡的作品中,人們總可以發現充滿火樣的熱情、活力和大量細膩的創新手法,或是表現在和聲上,或是在配器上,甚至是在旋律上。這些特點都直接影響了瓦格納,並且或多或少地更遠的人物:俄羅斯印象派們和德彪西。但李斯特令人聯想到的主要是瓦格納。人們甚至可以說,如果沒有李斯特的發明在先,瓦格納就沒有任何的創造。瓦格納的全部風格在李斯特的作品中已具雛形。但是李斯特所具備的是過多的即興創作能力,而只有瓦格納那樣天才的力量和意志,才能用這些尚未使用過的音樂語言素材,譜寫出完善的篇章,他那經過深思熟慮的嚴密的構思,為他提供了取之不竭的靈感。
⑺ 多年前,中央一套放過一部電影,關於李斯特和一位沙皇俄國王妃的悲劇愛情的,有誰知道名字么多謝!
一曲相思情未了 Song Without End
浪漫的歐洲19世紀,匈牙利的鋼琴家法蘭芝·李斯特受了伯爵夫人的影響,拋棄了巴黎廣大的群眾,而與伯爵夫人私奔,隱居於威瑪,過著田園般的生活。
一日受到好友之邀,重返舞台,因而邂逅了有夫之婦卡洛琳王妃,李斯特為她,不惜拋棄了妻小,而再度陷入了丑聞中,最後因沙皇的命令而不得不結束了這段戀情。
http://movie.xunlei.com/movie/13852
⑻ (一曲難忘)中肖邦代替李斯特彈的那段叫什麼
Scherzo for piano No. 2 in B flat minor, Op. 31
就是第二諧謔曲
曲譜在很多書店裡都有賣的,人民迴音樂出版社,名字好像就是肖邦諧謔曲集,答或者和敘事曲編在一起。
我有mp3,是我從CD上面轉錄的,文件大約7M,你有合適的郵箱我可以給你發。
我的郵箱[email protected]
⑼ 李斯特旅行演奏都去過哪些地方
李斯特經常旅行演奏,巴黎、倫敦、維也納、匹茲堡、慕尼黑、布達佩斯,所到之處,反響強烈。大眾的掌聲,報紙的喝彩,鮮花和美人,啤酒和音樂,人們理所當然地將他奉為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