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花卉圖
1. 石濤的藝術年表
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壬午 1歲
石濤,原姓朱,名若極,明靖江王朱亨嘉之子,廣西全州人。
清順治二年(1645年)乙酉 4歲
明靖江王朱亨嘉稱「監國」於桂林,不久因同室操戈被殺。石濤由宦官(即後來的喝濤)帶至全州湘山寺出家為僧。 清順治八年(1651年)辛卯 10歲
粵西戰事頻仍,石濤最遲不晚於此時離開全州,輾轉到武昌。 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乙未 14歲
《雙鉤蘭竹》題跋:「十四寫蘭五十六,至今與爾爭魚目。始信名高筆未高,悔不從前多食肉。」 清順治十四年(1657年)丁酉 16歲
寫於武昌之《山水花卉圖》冊(廣東省博物館藏)為目前所知最早紀年作品。 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辛丑 20歲
是時左右在湖湘、武昌一帶「居久之」。 清康熙三年(1664年)甲辰 23歲
是年前後,由武昌東下,抵廬山,到開先寺。作《山水人物圖》卷。 清康熙四年(1665年)乙巳 24歲
由廬山東下江浙。漫遊杭嘉湖地區後轉赴松江,原濟。 清康熙五年(1666年)丙午 25歲
至宣城先後駐錫於敬亭山麓之廣教寺、金露庵和閑雲庵。 清康熙六年(1667年)丁未 26歲
在宣城,寫《十六羅漢應真圖》卷。作《山水冊》第八開。 清康熙七年(1668年)戊申 27歲
曾至歙縣作畫,在《山水人物圖》卷第二段「披裘翁」上題雲:「戊申,新安太平寺。」 清康熙八年(1669年)已酉 28歲
春日,作《山水冊》第九開,題:「酉春得此,圖之記樂。」夏日在歙縣紫陽書院作《金竺朝霞圖》。作《山水冊》第七開。 清康熙九年(1670年)庚未 29歲
在宣城,曾攜侶游黃山。 清康熙十年(1671年)辛亥 30歲
在宣城。秋天作《山水圖》。款雲:「時辛亥之秋,敬亭下,石濤濟山僧。」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癸丑 32歲
深秋,在宣城之閑雲庵跋畫,雲:「作書作畫,無論老手後學,先以氣勝得之者。」 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甲寅 33歲
夏天,在宣城南湖,作《山水人物圖》卷之「湘中老人」。冬至,游昭亭雙塔寺,寫《觀音圖》軸。 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乙卯 34歲
在宣城。曾到松江探視旅庵。作《松閣臨泉圖》,款雲:「時乙卯秋日,粵西濟山僧石濤。」 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丙辰 35歲
《山水圖》軸題雲:「丙辰客賞療之大安寺。」 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丁巳 36歲
夏日。在廣教寺。《詩畫合璧圖》卷題:「丁巳夏日。」深秋,游蘇州虎丘,作《山水圖》冊之第四開。此年曾游涇縣水西,作《山水人物圖》卷之「鐵腳道人」。 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戊午 37歲
夏,應鍾山西天道院之請,到南京。 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己未 38歲
在南京。於秦淮之懷謝樓作《山居圖》,題跋中有「用情筆墨之中,放懷筆墨之外」之語。冬,在宣城,准備赴南京。 清康熙旅返十九年(1680年)庚申 39歲
居南京長干寺一枝閣。作《書畫》卷,題雲:「庚申閏八月初得長干一枝七首。」與戴本孝、程邃、孔尚任、梅清、屈大均有往來。 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辛酉 40歲
作《荷花圖》拆稿飢贈梅清。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壬戌 41歲
冬日,在一枝閣中畫《山水冊》,跋雲:「今人古人,誰師誰體;但出但入,憑翻筆底。」「畫家不能高古,病在舉筆只求花樣。」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癸亥 42歲
在南京。作《書畫冊》,題雲:「我且作離亭之贈,集癸亥近稿一卷,復成一律。」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甲子 43歲
在南京。康熙帝首次南巡,駐蹕南京,並巡幸長干寺,石濤與寺中僧眾一起接駕。是年寫有《山水冊》,在其中一頁《奇山突兀圖》題雲:「畫有南北宗,書有二王法。張融有言,『不恨臣無二王法,恨二王無臣法。』今問南北宗:我宗耶?宗我耶?一時捧腹曰:我自用我法。」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乙丑 44歲
在南京。二月,雪霽,乘興策杖探梅,抵青龍、天印、東山、鍾陵、靈谷諸地。新夏,過五雲精舍,為蒼公作《萬點惡墨》卷。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丙寅 45歲
冬月,為智企寫《山水圖》卷志別,跋中有「余亦私計踏草幽薊」之語。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丁卯 46歲
春天,到揚州,參與孔尚任秘敬慶園雅集。冬,准備赴京,作《生平行》長詩留題一枝閣,兼別金陵諸友。冬天到揚州。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戊辰 47歲
在揚州,「北游不果」,於是客大樹堂。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已巳 48歲
在揚州,康熙帝第二次南巡,石濤在平山堂接駕,作紀事詩二首。約於是年秋冬前往北京。 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庚午 49歲
抵京,客且憨齋,發「詩中畫」、「畫中詩」高論。是年寫有「諸方乞食苦瓜僧」詩。 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辛未 50歲
二月,為博爾都寫墨竹,王原祁為補坡石。客且憨齋為主人慎庵作《搜盡奇峰打草稿圖》卷,跋中有「不立一法是吾宗也,不舍一法是吾旨也」之語。秋七月,客慈源寺,作山水冊,題跋出現:「我用我法」四字。 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壬申 51歲
三月,於海潮寺為伯昌先生作畫,跋雲:「師古人之跡而不師古人之心,宜其不能一出頭地也,冤哉。」秋,買舟南下,從北京回揚州。沿運河南下情形,具見《清湘書畫稿》。 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癸酉 52歲
在揚州。是年,為黃山驚遠先生作山水軸。自跋《餘杭看山圖》卷雲:「癸酉冬日,借亭先生攜此卷游餘杭,歸來雲與大滌不異。」 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甲戌 53歲
八月,為鳴六先生作《山水冊》,並題跋評論畫壇諸大家特點,稱八大山人「淋漓奇古」。上海博物館藏《花卉冊》十二開始以「大滌子」署款。 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乙亥 54歲
五月,有安徽之行。夏天,作《巢湖圖》軸。七月,偕友泛舟白沙翠竹江村。秋九月,為器老作《山水》卷。冬,在「真州學道處」為黃硯旅作畫,仍在儀征。 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丙子 55歲
夏六月,離揚州,至歙縣,避暑於程浚松風堂。完成《清湘書畫稿》。《淳化閣帖》捲款署:「時丙子秋八月,清湘瞎尊者臨於清蓮閣下。」秋九月,於揚州作《春江垂釣圖》軸(唐雲舊藏)寄贈八大,稱八大為「長兄」。是時前後營建大滌草堂,為此曾致函八大山人,索畫《大滌草堂圖》。出現「大滌堂」、「大滌子極」等印,大量使用大滌子為號署款,直至逝世。 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丁丑 56歲
二月,石濤題八大《水仙圖》卷,稱八大為「金枝玉葉老遺民」。始見署「若極」之名。 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戊寅 57歲
夏日,八大山人寄贈《大滌堂圖》,石濤題詩於其上。是年,始識李鱴,一見如故。 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已卯 58歲
《為拱北作山水圖》軸題「己卯有建寧之游」。為咸翁作山水冊十二幀,題跋中有「深愧未入古人堂奧,何有元氣磅礴」語。浴佛日,八大山人為岱老年翁作古樹苔石,石濤為補水灘紅葉,並題詩一首於上。秋日作《太白詩意圖軸》題署:「己卯秋日,青連閣下。」 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庚辰 59歲
在揚州。上元前二日,為吳與橋作《溪南八景圖》冊,第三開題署:「庚辰上元前二日,青蓮閣。」上元後二日,作《山水花卉圖》冊。九月,石濤為其門人洪正治作《寫蘭冊》,內有染庵居士跋《寫蘭冊》涉及八大。約於此年前後,石濤托李松庵致函八大再索畫《大滌草堂圖》。 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壬午 61歲
三月,在南京。在烏龍潭觀桃花,作《雲山圖》軸,跋雲:「寫畫凡未落筆,先以神會。」秋八月,作畫,題跋中有「天地渾溶一氣,再分風雨四時;明暗高低不同,不似之似似之」語。 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癸未 62歲
夏日,有論畫之語,雲:「筆墨當隨時代」。秋,為劉石頭作畫,暢論用點,結語雲:「法無定相,氣概成章耳。」 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甲申 63歲 七月,作《赭墨山水圖》,題詩雲:「半空半壑遠山村,疑是風煙勢欲吞。險到無邊堪絕倒,憑天不盡畫雲門。」 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乙酉 64歲
重九,畫山水以贈道先生,題跋中有體力不支之嘆。 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丙戌 65歲
春,作《梅花吟》,有「何當遍繞梅花樹,頭白依然未有家」之句。 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丁亥 66歲
秋冬,病情惡化,卒後葬在揚州蜀崗之麓。■
石濤,本姓朱,名若極,小字阿長,削發為僧後,更名元濟、超濟、原濟,自稱苦瓜和尚。游南京時,得長竿一枝,因號枝下叟,別署阿長,鈍根,山乘客、濟山僧、石道人、一枝閣。他的別號很多,還有大滌子、清湘遺人、清湘陳人、靖江後人、清湘老人、晚號瞎尊者、零丁老人等。
他是明宗室靖江王贊儀之十世孫,原籍廣西桂林,為廣西全州人。其生年有明崇禎九年、十四年、十五年(1636年、1641年、1642年)諸說,卒年有清康熙四十四年、四十九年、約五十七年(1705年、1710年、約1718年)諸說。明亡後,朱亨嘉自稱監國,被唐王朱聿鍵處死於福州。時石濤年幼,由太監帶走,出家,法名原濟,字石濤,別號大滌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瞎尊者等。曾拜名僧旅庵為師,性喜漫遊,曾屢次游敬亭山、黃山及南京、揚州等地,晚年居揚州。他既有國破家亡之痛,又兩次跪迎康熙皇帝,並與清王朝上層人物多有往來,內心充滿矛盾。
石濤號稱出生於帝王胄裔,明亡之時他不過是三歲小孩,他的出家更多的只是一種政治姿態,這與漸江的受性偏孤是不同的,石濤的性格中充滿了動的因素,因而他身處佛門卻心向紅塵。康熙南巡時,石濤曾兩次接駕,並山呼萬歲,並且主動進京交結達官顯貴,企圖出人頭地,但權貴們僅把他當作一名會畫畫的和尚而已,並未與之計較,故而功敗垂成。因此他是在清高自許與不甘岑寂之間矛盾地渡過了一生,好在他聰明絕頂,巧妙地把這種矛盾發泄到他的畫作之中,所以他的作品縱橫排闥、閃轉騰挪,充滿了動感與張力,這也正是他異於常人的高明之處,也是他作品呈現瑰奇特點的原因所在。
歷史上吃苦瓜最有名的人物,當首推明末清初的畫家石濤。石濤是有開創性的一代宗師。他自號苦瓜和尚,餐餐不離苦瓜。甚至還把苦瓜供奉案頭朝拜。他對苦瓜的這種感情,與他的經歷、心境有密不可分的關系。
石濤生於明朝末年,十五歲時,明朝滅亡,父親被唐王捉殺。國破家亡,石濤被迫逃亡到廣西全州,在湘山寺削發為僧。以後顛沛流離,輾轉於廣西、江西、安徽、江蘇、浙江、陝西、河北等地,到晚年才定居揚州。他帶著內心的矛盾和隱痛,創作了大量精湛的作品。最為人推崇的,是他畫中那種奇險兼秀潤的獨特風格,筆墨中包含的那種淡淡的苦澀味。一種和苦瓜極為近似的韻致。 所用世人皆知又讓人費思的古怪別號:苦瓜和尚,瞎尊者。苦瓜何解?石濤雙目明亮,又何以稱瞎尊者?傳說版本很多。較流行的說法是:苦瓜者,皮青,瓤朱紅,寓意身在滿清,心記朱明;瞎尊者,失明也,寓意為失去明朝。失明之人,豈有不想復明之理。
綜觀石濤一生繪畫作品中,無論是尋丈巨制,還是尺頁小品,都具有十分鮮明的個性和時代氣息,觀之令人難以忘懷。如將他的作品從時間順序和作品特徵來分期,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時期是傳統技法學習時期,亦即石濤在武昌的時期,時處石濤早年,正趕上摹仿董其昌風格的時期,康熙初,董其昌的畫風和理論對中國畫壇產生著重要影響,「南北宗」說廣為傳播,其間還明顯地帶有「抑北揚南」傾向。在筆墨方面竭力主張要有「士氣」,並說:「士人作畫當以草隸奇字之法。」從石濤的早年作品看,他受到了董其昌理論的影響,但在另一方面體現在石濤早年作品中的個性特徵,從一開始就十分自然地流露在筆墨之中,既要承襲傳統又要以「造化為師」、「我用我法」。石濤的天賦才能正是在這兩者關系的辨證認識中,得到充分的發展。
順治14年丁酉(1657年),年方16歲的石濤已在繪畫藝術方面顯露出他的天賦,當年的《山水人物花卉冊》是目前所能見到石濤署年款最早的作品之一。此冊其中一頁的畫面為:臨山的浩淼江水中,一葉扁舟正逐波盪漾,舟中端坐一人物正捧讀《離騷》。畫面下方是題詩:「落木寒生秋氣高,盪波小艇讀《離騷》;夜深還向山中去,孤鶴遼天松響濤。」從作品中可看出石濤後期之所以能在山水、人物、花卉、書法、詩文等方面取得高超造詣,是同他早年全面學習傳統技法和廣涉書法、詩文各科藝術門類的堅實根基分不開的。從筆墨特徵看,此冊畫筆較為稚拙,朴實、表現出了石濤後來所少有的恬淡靜穆的稚氣。從康熙3年甲辰(1664)石濤23歲時所作的《山水人物圖卷》來看,無論在意境的追求還是筆墨技巧上,都有長足的進步。在技法表現上已顯得章法緊湊,筆墨凝煉,具有恣肆豪放的氣質和郁茂酣暢的筆墨個性。白描法是中國繪畫線條練習的基本技法,據《虯峰文集·大滌子傳》所載:「時畫一橫卷,為十六尊者像,梅淵公稱其可敵李伯時。」此圖當為石濤丁未年(1667)所作《十六羅漢應真圖卷》,從筆墨風格觀察擬為臨摹明代丁雲鵬的作品,是石濤早年工筆人物畫的代表作。畫筆以清圓細勁的線條,描繪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曲折盤亘的山石,從此圖可看到石濤後期恣肆流暢的筆墨技巧,顯然是出自早年對傳統白描技法進行認真扎實苦練的碩果。 現存石濤早年作品不多,可信者更少,上述幾件作品體現了石濤後期繪畫風格多變善化的創造能力,是建立在早期刻苦鑽研傳統技巧以及兼收並蓄同時代畫家優秀技法的根基上的。他在一則畫跋中說:「古人雖善一家,不知臨摹皆備。不然,何有法度淵源。豈似今之學者,如枯骨死灰相乎?知此即為書畫中龍矣。」(《大滌子題畫詩跋、卷一》)「融古法為我法,不囿於陳式,不拘泥一格,取其為己所好者學之。」因此,他的個性特徵在早期臨摹作品中已自然地流露出來,為以後藝術形式的變革和富有個性的藝術形象塑造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藝術境界升華的時期
這個時期是南京和揚州時期(康熙17年以後),石濤於康熙19年庚申(1680年)移居南京,這時石濤的繪畫藝術漸臻成熟,生活、思想也開始發生變化。這時期,石濤在文人薈萃的南京地區如魚得水,與當地許多詩人畫士結識,其中著名的有屈大均,孔尚任、龔賢、戴本孝、查士標、程邃、黃雲等,還認識了卓子任、鄭瑚山、博問亭等官吏名流,他們對石濤藝術境界的升華大有作用。特別是當時活動在金陵地區的石溪、龔賢、戴本孝、程邃等都是聲名卓著的畫家,對來自宣城的石濤很有刺激作用。更為重要的是,在這批社會名流里有不少是收藏古畫的鑒賞家,他們保存有前代不少名人的墨寶,使石濤有機會觀摩前人的作品,進一步了解董源、倪瓚、沈周以及董其昌等人的作品,從中吸收豐富的繪畫技藝,而他所處鍾陵、太湖的自然景色,也促使他體會到這些名家的筆墨成就。
在這一時期里,他的山水畫有所變化,原來接近於梅清、戴本孝、程邃、蕭雲從等這些新安派的畫風逐漸由濃而淡,屬於他自己個性的面目變得更為清晰,隨之而現的筆墨更為得心應手,在經過臨摹學習,融會創新的階段,以他嫻熟的筆墨技巧,運用變幻莫測的創作手法,從而形成了恣肆灑脫的藝術風格 。上海博物館所藏《石濤書畫卷》、《秋聲賦圖卷》、《荒城懷古圖軸》、《山水清音圖軸》等作品,都是這時期內不同風格的最具代表性作品。作於康熙20年辛酉年(1681)的《秋聲賦圖卷》,保留著梅清的靈秀,墨韻潤澤,筆觸勁煉,全圖除近景樹石稍有線條筆跡外,整個畫面幾乎由墨與色渲染而成;絢麗多彩的樹葉,晨霧迷離中若隱若現的村落,左上方大面積留白,猶如晨曦迷霧,朦朦朧朧,正是「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彷佛讓人置身於幽美靜謐的秋色佳景之中;右首配以婀娜多姿的非行非隸書體,使畫面顯得更瀟灑而秀麗。《荒城懷古圖軸》則大有董源、巨然筆意,渾朴深厚,蒼蒼莽莽。《山水清音圖軸》是他40歲前典型風格的變奏,是一幅最能代表石濤筆墨清腴,風格恣肆灑脫的山水作品,畫中景物層迭、樹木茂密,作者巧妙地運用虛實、黑白的均衡布局,通過水的空靈和雲霧的蒸騰,避免了過分的迫塞。在筆墨技法上,山石用披麻皴,橫直交錯,秀靈而堅實,密集的破筆苔點,使山勢更顯蒼莽,篁葉取法倪瓚,只是變蕭疏為茂密,墨色干濕濃淡恰到好處。
這時是石濤在繪畫筆墨上得心應手,在理論上能自成體系,從而形成了恣肆灑脫藝術風格的時期。屬於他有個性的面目變得更為清晰起來,上海博物館所藏石濤畫作中即不乏這時期佳作,如在南京所作《蕉菊竹石圖軸》,作於康熙25年(1686年),當時石濤45歲,此圖畫面濃墨淡墨交替應用,對比度較強,墨的變化和線條的運用也十分熟練,從畫風看,具有徐青藤、陳白陽的韻味。另一幅《細雨虯松圖軸》,作於康熙26年(1687年),石濤是年46歲,是一幅不可多得的細筆山水佳作,畫筆方圓結合,高處峻嶺以方筆折角為外形,近處坡石以圓筆為使轉,行筆舒緩而自然,既保留安徽畫派的氣息,又融會了倪雲林的骨格,有一種清麗幽雅、清謐淡遠的韻味。
康熙29年(1690年),49歲的石濤在燕京,此時是他精力最充沛,心情亦舒暢的時期,因而創作了不少巨幛大幅作品,上海博物館所藏《醉吟圖軸》,為北上時所作作品,用筆嚴謹,畫風細膩, 描繪了美麗的江南山居佳境。
石濤於51歲從北京回到揚州定居,直至終老天年,這期間是石濤繪畫藝術達到爐火純青的階段。藝術上的成熟和旺盛的創作精力,使石濤的畫藝達到高峰,代表作品如52歲所畫《餘杭看山圖卷》(癸酉康熙32年)、58歲所作《卓然廬圖軸》(己卯康熙38年)、59歲所作的《溪南八景圖冊》(庚辰康熙39年)等,件件精絕,是石濤繪畫作品中出類拔萃的佳作。
《餘杭看山圖軸》為石濤北上南歸後所作,他以虛靈的筆墨節奏,流暢如瀉的筆勢,描繪出了作者昔年在浙江餘杭城外遠眺大滌山之情景,畫面上江南丘陵郁蔥綿亘,一覽無遺的佳境令人心馳神往。
《卓然廬圖軸》以濕筆淡墨作底,用濃墨鉤皴,山石皴法取直皴填凹凸之形,筆勢平穩沉著,布局採用董其昌四面取勢格局,景色無奇,但有超然絕世的寧靜舒適感。
《溪南八景圖冊》為康熙39年石濤61歲所作,是作者壯暮之年的小景傑作。作品按祝允明《溪南八景詩》詩意,生動描繪出皖南歙縣的溪南山村佳景。曾經客居皖南,熟悉當地山野美景的石濤,運用自如地把他所熟悉的山嶺、溪流、田野、月色付之筆端,活靈活現地展現於盈尺宣紙上。
石濤於康熙46年(1707年)與世長辭,在最後的歲月中,他還能以蒼勁流利的畫筆畫出最後的一些作品。作於康熙44年乙酉(1705年)的《梅竹圖》(上海博物館藏)為其中之一。此圖以羅紋紙作畫,由於半生半熟的紙質特點,畫面達到了濕潤而不漫漶的筆墨效果,更兼用筆清逸流暢,構圖巧妙,把梅干、枝枒、花瓣、花蕊及寥寥數枝的竹枝得體地畫於各個部位,是件文人畫意趣濃厚的作品。
石濤代表作《蓮社圖》 《蓮社圖》畫的是晉代高僧惠遠等在廬山白蓮池畔結社參禪的故事。與《十六應真圖》相比,人物占的位置和比重更突出,對面目、服飾的細節描寫更具體,也就更生動傳神,線描同樣瘦挺縝密,但更圓熟。山石的畫法,也顯得老到而有力度,烘染更大膽濕潤,凸現了人物在畫中的地位,使之與周圍的環境融洽。其成熟程度和藝術水平,應在《十六應真圖》之上。
《蓮社圖》的款識,前後共二處,一為畫成時的落款,「湘源石濤濟道人敬畫」題在卷首右下方。一為乙酉年(1705年)重題的長跋,書自己的畫語。從款字的筆法及字型大小的用法上可看出二題並非出於同時。前一題的書法,與我們所見到的石濤三十歲前後楷中兼行,舒撇展捺的一種書體極相似。石濤所稱的「湘源」,即湘江之源——廣西,這是他的祖籍。他的一方印章「贊之十世孫」正是為懷念那位襲封於廣西的高祖靖江王朱贊儀而刻,顯赫的出身成了他永遠的記憶。這種落款形式在石濤的早中期作品,如故宮博物院所藏他庚申種秋畫的《山水圖冊》、上海博物館藏的辛酉七夕所畫《山水花卉》冊中都偶能一見。不過在石濤的晚年,「湘源」被改成了「清湘」,成了人們習見的石濤字型大小,「湘源」反不為大家所熟知了。款字的書寫特徵這一不為人熟知的早年別號,為鑒定《蓮社圖》提供了又一可靠的依據。
關於「白蓮社」,歷史上有不少人畫過這一題材,能見較早的一幅是傳為李公麟外甥張激所作的手卷(今藏博寧博物館)。如果拿石濤的《蓮社圖》與這幅南宋人作的同名手卷相比較,我們會發現其中的某些相似之處,兩卷的人物組合、動作、聚散乃至基本的造型都大致相同。只是石濤畫得更精到,更重視細節的描寫,線描亦由蘭葉描改為鐵線描,而樹石的畫法,則完全不同。由此,我們可以推測,傳為張激的畫的這一南宋本子,由於清初時期尚未入宮(它曾為梁清標所藏),青年時代曾一度活動在收藏風氣很盛的江浙、安徽一帶的石濤,很有可能見到過這個手卷或一個忠於原作的摹本。但作為一個非常有自信的天才畫家,石濤絕不願意亦步亦趨刻板地死臨前人的作品,而是在取其大略的情況下進行再創造,這正是一直強調「我用我法」,反對「古人既立法之後,便不容今人出古法」的化古為新的石濤精神。正是這種精神,使石濤既超越了前人,賦予《蓮社圖》全新的面貌與筆墨,也超越了自己,使這一於《十六應真圖》的工筆人物手卷,畫出了更高的水準。據於古人,屈從古人,處處「存我」的藝術個性,再一次證明了石濤此卷的可靠性。
總之,從畫風的時代特徵、年齡特徵、性格特徵等多方面考證,《蓮社圖》卷無疑是石濤的真跡,是一幅他青年時代的精心傑作,是中國美術史不可忽視的傳世佳作,一定會得到研究者和收藏家的關注和珍愛。
2. 關於國畫中山水、花鳥、人物的寓意,你知道多少(花卉篇)
中國畫的題材主要分為這三大類:山水、花鳥、人物。
而這畫里,不論是一樹一石,還是一花一草,在創作時,畫家都會賦予其意義。就藝術而論,我們衡量一件繪畫作品的好壞,或者欣賞一件繪畫作品,首先不在於它像或不像,而在於繪畫作品的主題。
而這種「感物喻志」,就是一種傳統的講「故事」的方法,它使一幅作品不僅僅具備著美觀價值,更通過物體背後的「寓意」,講述了畫面以外畫家想要表達的觀念、情緒、思想,使得畫面可以緊緊地抓住觀賞者的心弦,給人以充分的藝術審美享受,並使人從中獲得某種啟迪和教育。
今天,藝小空就帶你了解國畫中,各種植物背後的寓意。
一、梅蘭竹菊
梅、蘭、竹、菊,對應的是:梅花、蘭花、竹、菊花,也被人稱為"四君子"。
作為中國畫里最常見的題材,梅、蘭、竹、菊之所以成為中國人感物喻志的象徵,是因為人們對於其對應的傲、幽、堅、淡這種審美人格境界的神往。
王冕的題畫詩寫的很好,該畫題詩:「吾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就被奉為後世畫墨梅的銘言了。
鄭思肖(1241-1318),連江(今屬福建)人,宋亡後隱居平江。擅畫墨蘭,畫蘭根不著土,以寄故國之思。
李衎曾遍游東南山川林藪,出使過交趾(今越南),深入竹鄉觀察各種竹子的生長狀況,是一位既具深厚傳統功力,又注師法自然的畫家。此圖題材還是修竹與樹石,修竹清秀流暢,層石形制奇異,樹枝則枯澀古掘,雜以蘭花野草,共同構築了此畫幽雅明快的意境。
呂紀花鳥畫代表作。圖畫桂樹一株,花葉繁茂,充滿生意。桂樹前後各有太湖石一塊,太湖石周圍栽各色菊花,屬於典型的工筆重彩畫法。
二、各色花卉
牡丹、荷花、紫藤、杏花……
牡丹雍容大度,是花中之富貴者,貴而不傲,艷而不俗,嬌而不媚,屬於吉祥畫。此圖中牡丹兩枝,上下呼應,中間立一奇石。牡丹以淡墨雙勾,施以淡彩渲染,線條活潑,筆致工整。
荷,寓意一團和氣、和和美美,又寓意品性高潔,閑時欣賞,可使人心情沉靜、明朗。謝蓀,擅花卉、山水,是「金陵八家」之一。此圖是一幀工筆設色花卉小品,勾勒暈染,功力深厚,畫面氣閑神靜,使觀者心情沉靜、明朗。
紫藤,寓意紫氣東來。此圖繪一株高大挺拔的蒼松,上有紫藤纏繞。松下湖石旁,各色牡丹競相盛開,明艷動人。
杏花在我國傳統中,是十二花神之二月花。王安石在《北坡杏花》詩中,也給了杏花極高的評價,將飄落的杏花比作紛飛的白雪,感慨的詠道:「一波春水繞花身,花影妖嬈各占春。縱被春風吹作雪,絕勝南陌碾作塵。」趙昌則用一種及其寫實的手法,將杏花勾勒的栩栩如生,富有層次,使杏花盡顯晶瑩剔透、冰姿雪清之雅韻。
註:大家如果還還有什麼想了解「國畫背後的小知識點」,歡迎在下方評論區里告訴我,我會整理給大家看的。
3. 我有一副楊家將卷軸畫,表面好像是絲綢的,是原濟的作品不知道是真假。
石濤屬清四大名家,鑒定很簡單,做假除復印就是人工描畫,從畫面人物、動物、植物等的動態、表情,神態,是一般大作家所不能仿的,歷史上只有《張大千》能仿的出來部分石濤50歲以前的畫,50歲以後的畫連張大千也無法仿到以假論真。
石濤(清代畫家)
石濤(1642一約1707),清代畫家、中國畫一代宗師。法名原濟,一作元濟。本姓朱,名若極。字石濤,又號苦瓜和尚、大滌子、清湘陳人等。廣西全州人,晚年定居揚州。明靖江王後裔,幼年遭變後出家為僧,半世雲游,以賣畫為業。早年山水師法宋元諸家,畫風疏秀明潔,晚年用筆縱肆,墨法淋漓,格法多變,尤精冊頁小品;花卉瀟灑雋朗,天真爛漫,清氣襲人;人物生拙古樸,別具一格。工書法,能詩文。存世作品有《搜盡奇峰打草稿圖》《山水清音圖》《竹石圖》等。著有《苦瓜和尚畫語錄》。
窗體頂端
窗體底端
石濤,本姓朱,名若極,小字阿長,削發為僧後,更名元濟、超濟、原濟,自稱苦瓜和尚。游南京時,得長竿一枝,因號枝下叟,別署阿長,鈍根,山乘客、濟山僧、石道人、一枝閣。他的別號很多,還有大滌子、清湘遺人、清湘陳人、靖江後人、清湘老人、晚號瞎尊者、零丁老人等。
他是明宗室靖江王贊儀之十世孫,原籍廣西桂林,為廣西全州人。其生年有明崇禎九年、十四年、十五年(1636年、1641年、1642年)諸說,卒年有清康熙四十四年、四十九年、約五十七年(1705年、1710年、約1718年)諸說。明亡後,朱亨嘉自稱監國,被唐王朱聿鍵處死於福州。時石濤年幼,由太監帶走,出家,法名原濟,字石濤,別號大滌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瞎尊者等。曾拜名僧旅庵為師,性喜漫遊,曾屢次游敬亭山、黃山及南京、揚州等地,晚年居揚州。他既有國破家亡之痛,又兩次跪迎康熙皇帝,並與清王朝上層人
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壬午 1歲
石濤生。原姓朱,名若極,明靖江王朱亨嘉之子,廣西全州人。
清順治二年(1645年)乙酉 4歲
明靖江王朱亨嘉稱「監國」於桂林,不久因同室操戈被殺。石濤由宦官(即後來的喝濤)帶至全州湘山寺出家為僧。清順治八年(1651年)辛卯 10歲
粵西戰事頻仍,石濤最遲不晚於此時離開全州,輾轉到武昌。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乙未 14歲
《雙鉤蘭竹》題跋:「十四寫蘭五十六,至今與爾爭魚目。始信名高筆未高,悔不從前多食肉。」 清順治十四年(1657年)丁酉 16歲
寫於武昌之《山水花卉圖》冊(廣東省博物館藏)為目前所知最早紀年作品。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辛丑 20歲
是時左右在湖湘、武昌一帶「居久之」。清康熙三年(1664年)甲辰 23歲
是年前後,由武昌東下,抵廬山,到開先寺。作《山水人物圖》卷。清康熙四年(1665年)乙巳 24歲
由廬山東下江浙。漫遊杭嘉湖地區後轉赴松江,原濟。清康熙五年(1666年)丙午 25歲
至宣城先後駐錫於敬亭山麓之廣教寺、金露庵和閑雲庵。清康熙六年(1667年)丁未 26歲
在宣城,寫《十六羅漢應真圖》卷。作《山水冊》第八開。清康熙七年(1668年)戊申 27歲
曾至歙縣作畫,在《山水人物圖》卷第二段「披裘翁」上題雲:「戊申,新安太平寺。」 清康熙八年(1669年)已酉 28歲
春日,作《山水冊》第九開,題:「酉春得此,圖之記樂。」夏日在歙縣紫陽書院作《金竺朝霞圖》。作《山水冊》第七開。清康熙九年(1670年)庚未 29歲
在宣城,曾攜侶游黃山。清康熙十年(1671年)辛亥 30歲
在宣城。秋天作《山水圖》。款雲:「時辛亥之秋,敬亭下,石濤濟山僧。」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癸丑 32歲
深秋,在宣城之閑雲庵跋畫,雲:「作書作畫,無論老手後學,先以氣勝得之者。」 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甲寅 33歲
夏天,在宣城南湖,作《山水人物圖》卷之「湘中老人」。冬至,游昭亭雙塔寺,寫《觀音圖》軸。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乙卯 34歲
在宣城。曾到松江探視旅庵。作《松閣臨泉圖》,款雲:
「時乙卯秋日,粵西濟山僧石濤。」 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丙辰 35歲
《山水圖》軸題雲:「丙辰客賞療之大安寺。」 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丁巳 36歲
夏日。在廣教寺。《詩畫合璧圖》卷題:「丁巳夏日。」深秋,游蘇州虎丘,作《山水圖》冊之第四開。此年曾游涇縣水西,作《山水人物圖》卷之「鐵腳道人」。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戊午 37歲
夏,應鍾山西天道院之請,到南京。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己未 38歲
在南京。於秦淮之懷謝樓作《山居圖》,題跋中有「用情筆墨之中,放懷筆墨之外」之語。冬,在宣城,准備赴南京。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庚申 39歲
居南京長干寺一枝閣。作《書畫》卷,題雲:「庚申閏八月初得長干一枝七首。」與戴本孝、程邃、孔尚任、梅清、屈大均有往來。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辛酉 40歲
作《荷花圖》贈梅清。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壬戌 41歲
冬日,在一枝閣中畫《山水冊》,跋雲:「今人古人,誰師誰體;但出但入,憑翻筆底。」「畫家不能高古,病在舉筆只求花樣。」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癸亥 42歲
在南京。作《書畫冊》,題雲:「我且作離亭之贈,集癸亥近稿一卷,復成一律。」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甲子 43歲
在南京。康熙帝首次南巡,駐蹕南京,並巡幸長干寺,石濤與寺中僧眾一起接駕。是年寫有《山水冊》,在其中一頁《奇山突兀圖》題雲:「畫有南北宗,書有二王法。張融有言,『不恨臣無二王法,恨二王無臣法。』今問南北宗:我宗耶?宗我耶?一時捧腹曰:我自用我法。」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乙丑 44歲
在南京。二月,雪霽,乘興策杖探梅,抵青龍、天印、東山、鍾陵、靈谷諸地。新夏,過五雲精舍,為蒼公作《萬點惡墨》卷。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丙寅 45歲
冬月,為智企寫《山水圖》卷志別,跋中有「余亦私計踏草幽薊」之語。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丁卯 46歲
春天,到揚州,參與孔尚任秘園雅集。冬,准備赴京,作《生平行》長詩留題一枝閣,兼別金陵諸友。冬天到揚州。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戊辰 47歲
在揚州,「北游不果」,於是客大樹堂。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已巳 48歲
在揚州,康熙帝第二次南巡,石濤在平山堂接駕,作紀事詩二首。約於是年秋冬前往北京。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庚午 49歲
抵京,客且憨齋,發「詩中畫」、「畫中詩」高論。是年寫有「諸方乞食苦瓜僧」詩。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辛未 50歲
二月,為博爾都寫墨竹,王原祁為補坡石。客且憨齋為主人慎庵作《搜盡奇峰打草稿圖》卷,跋中有「不立一法是吾宗也,不舍一法是吾旨也」之語。秋七月,客慈源寺,作山水冊,題跋出現:「我用我法」四字。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壬申 51歲
三月,於海潮寺為伯昌先生作畫,跋雲:「師古人之跡而不師古人之心,宜其不能一出頭地也,冤哉。」秋,買舟南下,從北京回揚州。沿運河南下情形,具見《清湘書畫稿》。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癸酉 52歲
在揚州。是年,為黃山驚遠先生作山水軸。自跋《餘杭看山圖》卷雲:「癸酉冬日,借亭先生攜此卷游餘杭,歸來雲與大滌不異。」 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甲戌 53歲
八月,為鳴六先生作《山水冊》,並題跋評論畫壇諸大家特點,稱八大山人「淋漓奇古」。上海博物館藏《花卉冊》十二開始以「大滌子」署款。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乙亥 54歲
五月,有安徽之行。夏天,作《巢湖圖》軸。七月,偕友泛舟白沙翠竹江村。秋九月,為器老作《山水》卷。冬,在「真州學道處」為黃硯旅作畫,仍在儀征。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丙子 55歲
夏六月,離揚州,至歙縣,避暑於程浚松風堂。完成《清湘書畫稿》。《淳化閣帖》捲款署:「時丙子秋八月,清湘瞎尊者臨於清蓮閣下。」秋九月,於揚州作《春江垂釣圖》軸(唐雲舊藏)寄贈八大,稱八大為「長兄」。是時前後營建大滌草堂,為此曾致函八大山人,索畫《大滌草堂圖》。出現「大滌堂」、「大滌子極」等印,大量使用大滌子為號署款,直至逝世。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丁丑 56歲
二月,石濤題八大《水仙圖》卷,稱八大為「金枝玉葉老遺民」。始見署「若極」之名。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戊寅 57歲
夏日,八大山人寄贈《大滌堂圖》,石濤題詩於其上。是年,始識李鱴,一見如故。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已卯 58歲
《為拱北作山水圖》軸題「己卯有建寧之游」。為咸翁作山水冊十二幀,題跋中有「深愧未入古人堂奧,何有元氣磅礴」語。浴佛日,八大山人為岱老年翁作古樹苔石,石濤為補水灘紅葉,並題詩一首於上。秋日作《太白詩意圖軸》題署:「己卯秋日,青連閣下。」 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庚辰 59歲
在揚州。上元前二日,為吳與橋作《溪南八景圖》冊,第三開題署:「庚辰上元前二日,青蓮閣。」上元後二日,作《山水花卉圖》冊。九月,石濤為其門人洪正治作《寫蘭冊》,內有染庵居士跋《寫蘭冊》涉及八大。約於此年前後,石濤托李松庵致函八大再索畫《大滌草堂圖》。
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辛已年石濤60歲,三月在揚州,此時的石濤置身寺內,心感愧疚,那個時代以連環故事畫作品而受世人追捧,石濤開始專心畫《楊家將》為自己開脫,讓以前反清復明的義士得於安撫,自己也得於解脫。加上《清四畫僧》已經名揚四海,此時的作品改名原濟,畫的風格完全按他自己喜歡的畫,畫的題材結合當時需求,深受反清復明的後裔追捧,後因康熙下旨清查反清復明後裔,因此現代市場以原濟提名的畫非常稀少。
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壬午 61歲,在南京。在烏龍潭觀桃花,作《雲山圖》軸,跋雲:「寫畫凡未落筆,先以神會。」秋八月,作畫,題跋中有「天地渾溶一氣,再分風雨四時;明暗高低不同,不似之似似之」語。因詩中帶有反意,被貶後多病,生活流浪。
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癸未 62歲,夏日,有論畫之語,雲:「筆墨當隨時代」。秋,為劉石頭作畫,暢論用點,結語雲:「法無定相,氣概成章耳。」 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甲申 63歲七月,作《赭墨山水圖》,題詩雲:「半空半壑遠山村,疑是風煙勢欲吞。險到無邊堪絕倒,憑天不盡畫雲門。」 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乙酉 64歲
重九,畫山水以贈道先生,題跋中有體力不支之嘆。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丙戌 65歲
春,作《梅花吟》,有「何當遍繞梅花樹,頭白依然未有家」之句。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丁亥 66歲
秋冬,病情惡化,卒後葬在揚州蜀崗之麓。
四畫僧
朱耷
石濤
髡殘
弘仁
4. 清初畫家石濤簡介
清朝人物
人物生平
石濤是明靖江王朱贊儀的十世孫,朱亨嘉的長子。清初,其父朱亨嘉企圖稱監國失敗被唐王處死,若極由桂林逃到全州,在湘山寺削發為僧,改名石濤。
石濤一生浪跡天涯,雲游四方,在安徽宣城敬亭山及黃山住了10年左右,結交畫家,後來到了江寧(南京)。晚年棄僧還俗,成為職業畫家。清聖祖於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二十八年(1689年)兩次南巡時,他在南京、揚州兩次接駕,獻詩畫,自稱「臣僧」。後又北上京師,結交達官貴人,為他們作畫。但終不得仕進,返回南京。最後定居揚州,以賣畫為生,並總結與整理他多年來繪畫實踐的經驗與理論,使他晚年的作品更加成熟和豐富多采。石濤著有《畫語錄》十八章。
石濤擅長山水,常體察自然景物,主張「筆墨當隨時代」,畫山水者應「脫胎於山川」,「搜盡奇峰打草稿」,進而「法自我立」。所畫的山水、蘭竹、花果、人物,講求新格,構圖善於變化,筆墨筆墨恣肆,意境蒼莽新奇,一反當時仿古之風。
藝術年表
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壬午 1歲
石濤,原姓朱,名若極,明靖江王朱亨嘉之子,廣西全州人。
清順治二年(1645年)乙酉 4歲
明靖江王朱亨嘉稱「監國」於桂林,不久因同室操戈被殺。石濤由宦官(即後來的喝濤)帶至全州湘山寺出家為僧。 清順治八年(1651年)辛卯 10歲
粵西戰事頻仍,石濤最遲不晚於此時離開全州,輾轉到武昌。 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乙未 14歲
《雙鉤蘭竹》題跋:「十四寫蘭五十六,至今與爾爭魚目。始信名高筆未高,悔不從前多食肉。」 清順治十四年(1657年)丁酉 16歲
寫於武昌之《山水花卉圖》冊(廣東省博物館藏)為目前所知最早紀年作品。 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辛丑 20歲
是時左右在湖湘、武昌一帶「居久之」。 清康熙三年(1664年)甲辰 23歲
(歷史lishixin.com)(歷史lishixin.com)是年前後,由武昌東下,抵廬山,到開先寺。作《山水人物圖》卷。 清康熙四年(1665年)乙巳 24歲
由廬山東下江浙。漫遊團升杭嘉湖地區後轉赴松江,原濟。 清康熙五年(1666年)丙午 25歲
至宣城先後駐錫於敬亭山麓之廣教寺、金露庵和閑雲庵。 清康熙六年(1667年)丁未 26歲
在宣城,寫《十六羅漢應真圖》卷。作《山水冊》第八開。 清康熙七年(1668年)戊申 27歲
曾至歙縣作畫,在《山水人物圖》卷第二段「披裘翁」上題雲:「戊申塌答老,新安太平寺。」 清康熙八年(1669年)已酉 28歲
春日,作《山水冊》第九開,題:「酉春得此,圖之記樂。」夏日在歙縣 *** 書院作《金竺朝霞圖》。作《山水冊》第七開。 清康熙九年(1670年)庚未 29歲
在宣城,曾攜侶游黃山。 清康熙十年(1671年)辛亥 30歲
在宣城。秋天作《山水圖》。款雲:「時辛亥之秋,敬亭下,石濤濟山僧。」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癸丑 32歲
深秋,在宣城之閑雲庵跋畫,雲:「作書作畫,無論老手後學,先以氣勝得之者。」 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甲寅 33歲
夏天,在宣城南湖,作《山水人物圖》卷之「湘中老人」。冬至,游昭亭雙塔寺,寫《觀音圖》舉歲軸。 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乙卯 34歲
在宣城。曾到松江探視旅庵。作《松閣臨泉圖》,款雲:
>
「時乙卯秋日,粵西濟山僧石濤。」 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丙辰 35歲
《山水圖》軸題雲:「丙辰客賞療之大安寺。」 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丁巳 36歲
夏日。在廣教寺。《詩畫合璧圖》卷題:「丁巳夏日。」深秋,游蘇州虎丘,作《山水圖》冊之第四開。此年曾游涇縣水西,作《山水人物圖》卷之「鐵腳道人」。 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戊午 37歲
5. 文嘉是什麼朝代的
明朝。
文嘉(1501~1583),字休承,號文水,明朝湖廣衡山人,系籍長州(今江蘇蘇州)。文徵明第二子。吳門派代表畫家。
初為烏程訓導,後為和州學正。能詩,工書,小楷清勁,亦善行書。精於鑒別古書畫,工石刻,為明一代之冠。
畫得徵明一體,善畫山水,筆法清脆,頗近倪瓚,著色山水具幽澹之致,間仿王蒙皴染,亦頗秀潤,兼作花卉。
代表作品有《山水花卉圖冊》、《垂虹亭圖》、《寒林鍾馗圖》等。
(5)山水花卉圖擴展閱讀:
代表作品介紹:
1、《文嘉山水圖卷》
《文嘉山水圖卷》是明代畫家文嘉創作的一幅紙本設色畫。此圖描繪水村漁舟、寺廟山居、岩穴幽渺。圖中畫法略衫氏有元代吳鎮、黃公望遺意,而參以黃氏的淺絳法設色。
圖中山石、樹木行筆松秀穩健,施墨設色富於深淺濃淡的變化,區叢罩分出物象的層次;水紋細密,用筆流暢而不板滯;
山間彌漫的雲氣以墨和滕黃兩次勾線,近線條處以淡墨暈染,表現出雲層的厚度,頗富裝飾趣味。畫面徐徐展開,步移景易,引觀者悠遊於吳中的山林勝境之中,反映了當時吳中文人隱居、游樂的生活情趣。
2、《文嘉行書七絕詩軸》
《文嘉行書七絕詩軸》是明代文嘉創作的一幅書法作品,共4行,92字或鄭散。《七絕詩》為文嘉自撰七絕詩3首。書法清麗秀氣,簡凈勁爽。通篇筆畫圓曲、細長,運筆正斜、曲直、連斷、輕重、虛實表現自然得當。體勢疏密相間,多取斜勢。文嘉書受其父文徵明風格的影響,又有所變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文嘉
6. 頭像花草山水風景圖片
一枝梅花開一朵,惱人偏在最高枝,古人對花的風景喜愛是多麼的熱烈,那麼你想知道頭像花草山水風景圖片有哪些嗎?以下是我為你整理推薦頭像花草山水風景圖片,希望你喜歡。
頭像花草山水風景圖片欣賞
頭像花草山水風景圖1
頭像花草山水風景圖2
頭像花草山水風景圖3
頭像花草山水風景圖4
頭像花草山水風景圖5
頭像花草山水風景圖6
頭像花草山水風景圖7
頭像花草山水風景圖8
頭像花草山做缺尺水風景圖9
頭像花草山水風景圖10
猜你還感興趣的:
1. 微信頭像圖片純高大全風景 微信頭像山水風景 微信頭像風景或花草
2. 2017微信頭像圖片大全風景 微信頭像山水風景 微信頭像風景或花草
3. 2017年微信頭像風景 2017微信頭像唯美山水花草圖片下載
4. 微信頭像圖片大全風扮衡景 微信頭像山水風景 微信頭像風景
7. 本人有一幅楊家將的古畫,長3米寬30厘米,歲次辛巳年初春三月原濟題原濟清初畫家廣西全州人曾為僧法名原濟
是想出售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