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諾麗塔花語
『壹』 動漫里的「loli」是什麼意思
●羅莉(LOLI)
全稱為「羅莉塔」或「洛麗塔」。原指俄裔美國作家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1995年創作的小說《Lolita》中的女主人公,後被動漫迷用於泛指低齡的可愛小女孩。
「在早晨,她就是洛,普普通通的洛,穿一隻襪子,身高四尺十寸。穿上寬松褲時,她是洛拉。在學校里她是多麗。正式簽名時她是多洛雷斯。可在我的懷里,她永遠是洛麗塔。洛麗塔,我的生命之光,我的慾念之火。我的罪惡,我的靈魂。」了解這部小說的同學應該知道,書中的女主角洛麗塔年僅12歲(後來在電影中被改為14歲),也就是說,以其作為代名詞的「羅莉」,是只有幼女才可以配得上的稱呼,對於生理年齡15歲以上(甚至年齡更小)的女孩並不適用。此外,羅莉的要素還有「天真無邪、惹人憐愛」,不過由於日本動漫的惡趣味,長著張幼女臉孔卻同時具有一副肉彈身材的大齡女性角色毫不鮮見,致使漫迷們習慣於只要見到臉嫩或精神年齡幼齒的女性便稱「羅莉」,這種情況目前也算是約定俗成。
《洛麗塔》講述的是一個中年男子和未成年少女的畸戀故事。下面這段簡介很清楚地展現了作品的主題之一——「在大學里靠教授法文為生的亨勃特人過中年,自從年幼時的初戀女孩死去後,心中總藏著一個溫柔而猥褻的夢魘。那些十幾歲的青春少女們對他有著不可抗拒魔法般的吸引力。他包藏著這個隱秘的慾望,只是用顫抖的靈魂呼喚著那些膚淺狂燥的精靈們。 」——性。而在日本的OTAKU(以後再講)當中,「羅莉控」指「明明是成年男性,卻對同齡的女性無情慾,只對低年齡層的小女孩有性方面的興趣」這樣的一種性取向,與《Lolita》中男主角的病態心理吻合。因此,「羅莉」這個詞不光代表著年齡的幼小,本身還含有性暗示成分。在日文中,羅莉的漢字寫法為「爐理」,在等級較高的怪叔叔們之間也會出現僅用一個「爐」字來表示的情況。與此相關的詞兄世語還有「光滑平坦」(沒有體毛和胸部,指代幼女),「EROLI」(EROS+LOLI=EROLI),「PEDO」(Pedophile的簡寫,指戀童癖患者,在精神醫學領域是性變態的一種)等……明白為什麼說被這樣稱呼並不值得心花怒放了吧?
以此為賣點的出版物在二十世紀60年代的日本便出現了,1966年劍持加津夫推出羅莉寫真集《NYMPHET·12歲的神話》(NYMPHET:原指山林水澤的年輕女神,在此指具有性吸引力的少女),同年誕生的還有羅莉雜志《少女愛麗絲》,而1979年在漫畫同人志販售會上面市的《CYBELE》則是日本最早的羅莉漫畫同人志。受此影響,羅莉旋風開始在二十世紀80年代颳起,並對日後的動漫OTAKU文化產生了極大影響。進入90年代,數量龐大的羅莉角色在動漫、游戲作品中蜂湧出現,最具代表性的有《天地無用!》中的莎莎美、《機動戰艦NADESICO》中的星野琉璃、《Di·Gi·Charat》中的DEJIKO和《魔卡少女櫻》中的木之本櫻等。這些角色幾乎可說主導了自1995年來日本ACG業的主流市場,致使之後的日本動漫作品中幾乎每部都得有個羅莉角色,甚至整部都是羅莉,這一「盛況」使動漫迷們的意識逐漸從「小女孩並不等於羅莉」轉化為「只要是小女孩就等於羅莉」,實在令人無語。
一方面,羅莉已經成為動漫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可愛的形象不遺餘力地從讀者和觀眾的口袋裡掏出錢來,另一方面,跟羅莉聯系在一起的卻還有一些令人發指的事件。繼1989年滅絕人性的「宮崎勤事件」之後,2004年日本又爆出因過度迷戀《魔卡少女櫻》中的木之本櫻而綁架殺人的「小林熏事件」,備滾兩案的受害者均是年紀幼小的女仿塵余童,也即是所謂的「羅莉」…………因為宮崎勤事件的惡劣影響,當年日本的漫畫作品在描畫幼小的女性角色時均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當然,喪心病狂的變態死幾百次都不夠,但並不意味著所有喜歡女童角色的人都是帶著猥褻的眼光來看待她們的,那些叫著「羅莉羅莉」的同學其實大多也都是在表達自己對某個人或角色的喜歡。不管你只取「羅莉」含義中年齡幼小的一項,還是對這個詞的意義全盤接受,都可以這樣說——今天,羅莉,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兒們已遍布於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只要還有人看動漫,「羅莉」的市場就永遠不會消失。
相關胡扯:
來講一下前陣子舉辦的「洛麗塔大賽」的事情。
「2月8日—12日,首屆LOLITA(洛麗塔)選舉大賽在廣州市青年文化宮舉行,在三樓天台上,滿眼望去,多是這樣的女孩——天真嬌美的臉蛋、甜美純凈的表情,以及由大塊的蕾絲邊、泡泡紗長裙和精緻的佩飾所堆砌的華麗衣飾,佐以太陽傘、玫瑰、熊寶寶等小道具,宛如西歐宮廷的小公主……」
首先參賽者基本都超過了羅莉的要求年齡(隨便吐槽而已……),再來恐怕知道為何穿上滿身蕾絲就成了洛麗塔的人也不是很多。《Lolita》於1962年被名導史丹利·庫布里克(Stanly Kubrick)改編為同名電影,片名中譯《一樹梨花壓海棠》(把蘇東坡諷刺80歲的張先納18歲小妾的詩拿來做片名不知是哪個牛人的絕妙想法)。當時影片中的洛麗塔曾穿著蕾絲緊身衣、有著寬大下擺的裙子和配有蝴蝶結的衣飾,使得這種裝扮成為日後提及洛麗塔(戀童情結)時的一種典型印象。後來日本興起洛麗塔風,服飾風格開始向維多利亞時代的繁復華麗靠攏,比之電影中洛麗塔的裝扮已升級了數倍不止。
日本電影《下妻物語》中的深田恭子扮演的就是一個對洛麗塔式服飾有著極深執念的女生,這全要托原作者岳本野薔薇之福(這個稱自己出生於「洛可可全盛期的1745年」的老男人被譽為日本洛麗塔教主)。現在的洛麗塔服飾可以分為古典洛麗塔 (ClassicLolita)、甜美洛麗塔 (SweetLoveLolita)和哥特洛麗塔(GothicLolita)三種,在服裝搭配和化妝效果上各有分別,感興趣的同學可以自己去搜一下看看。
『貳』 請問什麼叫 「小羅莉」
LOLI指可愛的小女生。
●羅莉
全稱為「羅莉塔」或「洛麗塔」。原指俄裔美國作家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1995年創作的小說《Lolita》中的女主人公,後被動漫迷用於泛指低齡的可愛小女孩。
「在早晨,她就是洛,普普通通的洛,穿一隻襪子,身高四尺十寸。穿上寬松褲時,她是洛拉。在學校里她是多麗。正式簽名時她是多洛雷斯。可在我的懷里,她永遠是洛麗塔。洛麗塔,我的生命之光,我的慾念之火。我的罪惡,我的靈魂。」了解這部小說的同學應該知道,書中的女主角洛麗塔年僅12歲(後來在電影中被改為14歲),也就是說,以其作為代名詞的「羅莉」,是只有幼女才可以配得上的稱呼,對於生理年齡15歲以上(甚至年齡更小)的女孩並不適用。此外,羅莉的要素還有「天真無邪、惹人憐愛」,不過由於日本動漫的惡趣味,長著張幼女臉孔卻同時具有一副肉彈身材的大齡女性角色毫不鮮見,致使漫迷們習慣於只要見到臉嫩或精神年齡幼齒的女性便稱「羅莉」,這種情況目前也算是約定俗成。
《洛麗塔》講述的是一個中年男子和未成年少女的畸戀故事。下面這段簡介很清楚地展現了作品的主題之一——「在大學里靠教授法文為生的亨勃特人過中年橋悔扮,自從年幼時的初戀女孩死去後,心中總藏著一個溫柔而猥褻的夢魘。那些十幾歲的青春少女們對他有著不可抗拒魔法般的吸引力。他包藏著這個隱秘的慾望,只是用顫抖的靈魂呼喚著那些膚淺狂燥的精靈們。 」——性。而在日本的OTAKU(以後再講)當中,「羅莉控」指「明明是成年男性,卻對同齡的女性無情慾,只對低年齡層的小女孩有性方面的興趣」這樣的一種性取向,與《Lolita》中男主角的病態心理吻合。前搜因此,「羅莉」這個詞不光代表著年齡的幼小,本身還含有性暗示成分。在日文中,羅莉的漢字寫法為「爐理」,在等級較高的怪叔叔們之間也會出現僅用一個「爐」字來表示的情敏灶況。與此相關的詞語還有「光滑平坦」(沒有體毛和胸部,指代幼女),「EROLI」(EROS+LOLI=EROLI),「PEDO」(Pedophile的簡寫,指戀童癖患者,在精神醫學領域是性變態的一種)等……明白為什麼說被這樣稱呼並不值得心花怒放了吧?
以此為賣點的出版物在二十世紀60年代的日本便出現了,1966年劍持加津夫推出羅莉寫真集《NYMPHET·12歲的神話》(NYMPHET:原指山林水澤的年輕女神,在此指具有性吸引力的少女),同年誕生的還有羅莉雜志《少女愛麗絲》,而1979年在漫畫同人志販售會上面市的《CYBELE》則是日本最早的羅莉漫畫同人志。受此影響,羅莉旋風開始在二十世紀80年代颳起,並對日後的動漫OTAKU文化產生了極大影響。進入90年代,數量龐大的羅莉角色在動漫、游戲作品中蜂湧出現,最具代表性的有《天地無用!》中的莎莎美、《機動戰艦NADESICO》中的星野琉璃、《Di·Gi·Charat》中的DEJIKO和《魔卡少女櫻》中的木之本櫻等。這些角色幾乎可說主導了自1995年來日本ACG業的主流市場,致使之後的日本動漫作品中幾乎每部都得有個羅莉角色,甚至整部都是羅莉,這一「盛況」使動漫迷們的意識逐漸從「小女孩並不等於羅莉」轉化為「只要是小女孩就等於羅莉」,實在令人無語。
一方面,羅莉已經成為動漫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可愛的形象不遺餘力地從讀者和觀眾的口袋裡掏出錢來,另一方面,跟羅莉聯系在一起的卻還有一些令人發指的事件。繼1989年滅絕人性的「宮崎勤事件」之後,2004年日本又爆出因過度迷戀《魔卡少女櫻》中的木之本櫻而綁架殺人的「小林熏事件」,兩案的受害者均是年紀幼小的女童,也即是所謂的「羅莉」…………因為宮崎勤事件的惡劣影響,當年日本的漫畫作品在描畫幼小的女性角色時均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當然,喪心病狂的變態死幾百次都不夠,但並不意味著所有喜歡女童角色的人都是帶著猥褻的眼光來看待她們的,那些叫著「羅莉羅莉」的同學其實大多也都是在表達自己對某個人或角色的喜歡。不管你只取「羅莉」含義中年齡幼小的一項,還是對這個詞的意義全盤接受,都可以這樣說——今天,羅莉,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兒們已遍布於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只要還有人看動漫,「羅莉」的市場就永遠不會消失。
相關胡扯:
來講一下前陣子舉辦的「洛麗塔大賽」的事情。
「2月8日—12日,首屆LOLITA(洛麗塔)選舉大賽在廣州市青年文化宮舉行,在三樓天台上,滿眼望去,多是這樣的女孩——天真嬌美的臉蛋、甜美純凈的表情,以及由大塊的蕾絲邊、泡泡紗長裙和精緻的佩飾所堆砌的華麗衣飾,佐以太陽傘、玫瑰、熊寶寶等小道具,宛如西歐宮廷的小公主……」
首先參賽者基本都超過了羅莉的要求年齡(隨便吐槽而已……),再來恐怕知道為何穿上滿身蕾絲就成了洛麗塔的人也不是很多。《Lolita》於1962年被名導史丹利·庫布里克(Stanly Kubrick)改編為同名電影,片名中譯《一樹梨花壓海棠》(把蘇東坡諷刺80歲的張先納18歲小妾的詩拿來做片名不知是哪個牛人的絕妙想法)。當時影片中的洛麗塔曾穿著蕾絲緊身衣、有著寬大下擺的裙子和配有蝴蝶結的衣飾,使得這種裝扮成為日後提及洛麗塔(戀童情結)時的一種典型印象。後來日本興起洛麗塔風,服飾風格開始向維多利亞時代的繁復華麗靠攏,比之電影中洛麗塔的裝扮已升級了數倍不止。
日本電影《下妻物語》中的深田恭子扮演的就是一個對洛麗塔式服飾有著極深執念的女生,這全要托原作者岳本野薔薇之福(這個稱自己出生於「洛可可全盛期的1745年」的老男人被譽為日本洛麗塔教主)。現在的洛麗塔服飾可以分為古典洛麗塔 (ClassicLolita)、甜美洛麗塔 (SweetLoveLolita)和哥特洛麗塔(GothicLolita)三種,在服裝搭配和化妝效果上各有分別,感興趣的同學可以自己去搜一下看看。
『叄』 Lolita是一本小說嗎介紹一下!
俄裔美國作家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1995年創作的小說《Lolita》中的女主人公,後被動漫迷用於泛指低齡的可愛小女孩。
「在早晨,她就是洛,普普通通的洛,穿一隻襪子,身高四尺十寸。穿上寬松褲時,她是洛拉。在學校里她是多麗。正式簽名時她是多洛雷斯。可在我的懷里,她永遠是洛麗塔。洛麗塔,我的生命之光,我的慾念之火。我的罪惡,我的靈魂。」了解這部小說的同學應該知道,書中的女主角洛麗塔年僅12歲(後來在電影中被改為14歲),也就是說,以其作為代名詞的「羅莉」,是只有幼女才可以配得上的稱呼,對於生理年齡15歲以上(甚至年齡更小)的女孩並不適用。此外,羅莉的要素還有「天真無邪、惹人憐愛」,不過由於日本動漫的惡趣味,長著張幼女臉孔卻同時具有一副肉彈身材的大齡女性角色毫不鮮見,致使漫迷們習慣於只要見到臉嫩或精神年齡幼齒的女性便稱「羅莉」,這種情況目前也算是約定俗成。
《洛麗塔》講述的是一個中年男子和未成年少女的畸戀故事。下面這段簡介很清楚地展現了作品的主題之一——「在大學里靠教授法文為生的亨勃特人過中年,自從漏擾年幼時的初戀女孩死去後,心中總藏著一個溫柔而猥褻的夢魘。那些十幾歲的青春少女們對他有著不可抗拒魔法般的吸引力。他包藏著這個隱秘的慾望,只是用顫抖的靈魂呼喚著那些膚淺狂燥的精靈們。 」——性。而在日本的OTAKU(以後再講)當中,「羅莉控」指「明明是成年男神滾性,卻對同齡的女性無情慾,只對低年齡層的小女孩有性方面的興趣」這樣的一種性取向,與《Lolita》中男主角的病態心理吻合。因此,「羅莉」這個詞不光代表著年齡的幼小,本身還含有性暗示成分。在日文中,羅莉的漢字寫法為「爐理」,在等級較高的怪叔叔們之間也會出現僅用一個「爐」字來表示的情況。與此相關的詞語還有「光滑平坦」(沒有體毛和胸部,指代幼女),「EROLI」(EROS+LOLI=EROLI),「PEDO」(Pedophile的簡寫,指戀童癖患者,在精神醫學領域是性變態的一種)等……明白為什麼說被這樣稱呼並不值得心花怒放了吧?
以此為賣點的出版物在二十世紀60年代的日本便出現了,1966年劍持加津夫推出羅莉寫真集《NYMPHET·12歲的神話》(NYMPHET:原指山林水澤的年輕女神,在此指具有性吸引力的少女),同年誕生的還有羅莉雜志《少女愛麗絲》,而1979年在漫畫同人志販售會上面市的《CYBELE》則是日本最早的羅莉漫畫同人志。受此影響,羅莉旋風開始在二十世紀80年代颳起,並對日後的動漫OTAKU文化產生了極大影響。進入90年代,數量龐大的羅莉角色在動漫、游戲作品中蜂湧出現,最具代表性的有《天地無用!》中的莎莎美、《機動戰艦NADESICO》中的星野琉璃、《Di·Gi·Charat》中的DEJIKO和《魔卡少女櫻》中的木之本櫻等。這些角色幾乎可說主導了自1995年來日本ACG業的主流市場,游搜余致使之後的日本動漫作品中幾乎每部都得有個羅莉角色,甚至整部都是羅莉,這一「盛況」使動漫迷們的意識逐漸從「小女孩並不等於羅莉」轉化為「只要是小女孩就等於羅莉」,實在令人無語。
一方面,羅莉已經成為動漫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可愛的形象不遺餘力地從讀者和觀眾的口袋裡掏出錢來,另一方面,跟羅莉聯系在一起的卻還有一些令人發指的事件。繼1989年滅絕人性的「宮崎勤事件」之後,2004年日本又爆出因過度迷戀《魔卡少女櫻》中的木之本櫻而綁架殺人的「小林熏事件」,兩案的受害者均是年紀幼小的女童,也即是所謂的「羅莉」…………因為宮崎勤事件的惡劣影響,當年日本的漫畫作品在描畫幼小的女性角色時均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當然,喪心病狂的變態死幾百次都不夠,但並不意味著所有喜歡女童角色的人都是帶著猥褻的眼光來看待她們的,那些叫著「羅莉羅莉」的同學其實大多也都是在表達自己對某個人或角色的喜歡。不管你只取「羅莉」含義中年齡幼小的一項,還是對這個詞的意義全盤接受,都可以這樣說——今天,羅莉,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兒們已遍布於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只要還有人看動漫,「羅莉」的市場就永遠不會消失。
相關胡扯:
來講一下前陣子舉辦的「洛麗塔大賽」的事情。
「2月8日—12日,首屆LOLITA(洛麗塔)選舉大賽在廣州市青年文化宮舉行,在三樓天台上,滿眼望去,多是這樣的女孩——天真嬌美的臉蛋、甜美純凈的表情,以及由大塊的蕾絲邊、泡泡紗長裙和精緻的佩飾所堆砌的華麗衣飾,佐以太陽傘、玫瑰、熊寶寶等小道具,宛如西歐宮廷的小公主……」
首先參賽者基本都超過了羅莉的要求年齡(隨便吐槽而已……),再來恐怕知道為何穿上滿身蕾絲就成了洛麗塔的人也不是很多。《Lolita》於1962年被名導史丹利·庫布里克(Stanly Kubrick)改編為同名電影,片名中譯《一樹梨花壓海棠》(把蘇東坡諷刺80歲的張先納18歲小妾的詩拿來做片名不知是哪個牛人的絕妙想法)。當時影片中的洛麗塔曾穿著蕾絲緊身衣、有著寬大下擺的裙子和配有蝴蝶結的衣飾,使得這種裝扮成為日後提及洛麗塔(戀童情結)時的一種典型印象。後來日本興起洛麗塔風,服飾風格開始向維多利亞時代的繁復華麗靠攏,比之電影中洛麗塔的裝扮已升級了數倍不止。
日本電影《下妻物語》中的深田恭子扮演的就是一個對洛麗塔式服飾有著極深執念的女生,這全要托原作者岳本野薔薇之福(這個稱自己出生於「洛可可全盛期的1745年」的老男人被譽為日本洛麗塔教主)。現在的洛麗塔服飾可以分為古典洛麗塔 (ClassicLolita)、甜美洛麗塔 (SweetLoveLolita)和哥特洛麗塔(GothicLolita)三種,在服裝搭配和化妝效果上各有分別,感興趣的同學可以自己去搜一下看看。
參考資料:http://www.blogcn.com/u2/36/62/m_language/index.html?filelist=1&fpage=2#m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