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花卉刺綉
1. 唐代的刺綉有哪些針法
唐代的刺綉出現了以平綉為代表的多種激升刺綉針法,碼滾從國內外所藏唐代刺綉實物看,已經有戧針、擻和針、直針、套針等多種針法。其中戧針和擻和針的出現,使在刺綉上能制出色彩退暈和暈染的效果,可以表現出具有深淺變化的不同色階,從而大大豐富了紋飾的表現力,具有濃郁的裝飾效果。據《絲綉筆記》轉引《杜陽雜編》所載,「唐同昌公主出降,有神絲綉被,綉三千鴛鴦,仍間以奇花異葉,其精巧華麗絕比,其上綴以靈粟之珠遲鉛余如粟粒,五色輝煥。」可見刺綉在這一時期作工精巧,色彩華美,為宋代繪畫性刺綉藝術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2. 唐代的刺綉有多繁盛
作為絲織品的加工,刺綉在唐代有了飛躍的發展。白居易的《秦中櫻晌猛吟》一詩中寫道:「紅樓富家女,金縷刺羅襦」。蘇鶚的《杜陽雜編》記載:「唐同昌公主出嫁時,有神謹槐絲綉被,上綉三千鴛鴦,並間以雜花異草,其精巧華麗無比」。唐玄宗時,為楊貴妃一人進行服脊橋飾刺綉的綉工就達700餘人。
3. 唐朝公主或者貴婦,他們衣服上主要綉的哪些花
初唐的織錦紋樣主要以走獸紋為主,如新疆阿斯塔那地區出土的大量野豬頭紋錦、對馬紋錦、對獅紋錦、對羊紋錦、對鹿紋錦等,也有部分禽鳥紋。
盛唐時織錦紋樣開始大量流行禽鳥紋、花卉紋,如鸞鳥銜綬紋、鴛鴦紋、孔雀紋、寶相花紋、牡丹紋等
中晚唐後逐漸以寫實花鳥紋為主
4. 刺綉在唐代有怎樣的發展
到了唐宋時期,刺綉已向著精緻化的方向發展了。這主要是由社會環境所決定的,在男耕女織的封建社會里,未出嫁的女孩子都型盯沖要學習「女紅」,都要掌握刺綉。
正因為如此,刺綉便成了那些深宅大院的千金小姐們消遣、養性和從事精神創造活動的唯一活動。所以也叫「閨綉」。
「閨綉」的產生並不是偶然的,後來明代文學家屠隆在《考磐餘事》中寫道:宋之閨綉畫,山水人物樓台花鳥,針線細密,不露邊縫,其用絨止一、二絲,用針如發細者為之,故眉目畢具,絨彩奪目,而豐神宛然,設色開染,較畫更佳。女紅之巧,十指春風,迥不可及。
由於文人們開始參與刺綉,到了唐宋時期,刺綉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形成了畫師供稿與藝人綉制、畫綉結合的新趨勢。
傳說在唐朝時候,有一位刺綉能手叫虞眉娘,她能在一尺的絹上綉出像米粒大的字,後來她因綉了一卷《法華經》而聞名。虞眉娘本是南海漁村的一位漁家女,小時候被賣到當地一個姓虞的富人家裡。這家的女主人,很喜歡虞眉娘,就送虞眉娘去學習刺綉。在刺綉坊里,虞眉娘學得最好,只要師傅一講,她馬上就會。唐代佛教盛行,皇上非常喜歡佛經,有一次,南海地方官員劉海
想綉一卷《法華經》獻給皇上,而且要求綉在一尺長的絹上,但當地綉坊沒有人敢接這個活。於是,有人把虞眉娘推薦給了劉海。劉海找到綉坊,便讓她在一尺的絹上綉《法華經》,虞眉娘欣然同意了。
沒幾天,虞眉娘便把劉海要的《法華經》綉好了。劉海一看,真是卜殲巧奪天工,他覺得這樣的人才,真應推薦給朝廷。於是,劉海便帶著虞眉娘和她綉的《法華經》一起獻給了皇帝。
皇帝看到那捲精美的《法華經》,贊賞虞眉娘的刺綉手藝,便把她留在宮中專門為皇家刺綉。從此,虞眉娘的刺綉手藝聞名天下。
在唐代,刺則棚綉已不單單是綉在服飾上了,而是從服飾上的花花草草發展到了純欣賞性的刺綉畫、刺綉佛經、刺綉佛像等。後來傳世及出土的唐代刺綉,顯示了與宗教密切的關系。其中有不少唐綉佛像,如後來敦煌千佛洞發現的綉帳《靈鷲山釋迦說經圖》和《釋迦說法圖》等,都與當時對佛教的信仰有著直接關系。
其實,在唐以前的綉品,刺綉內容多與生活的需要和風俗有關。刺綉工藝發展到唐代已有數十種針法了,其風格也逐漸形成了各個地域的不同特色。
在唐代,刺綉一般用作服飾用品的裝飾,綉工精巧,色彩華美,在唐代的文獻和詩文中都有所反映。
如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的詩「紅樓富家女,金縷刺羅襦。」等,都是對刺綉的詠頌。
5. 古代的刺綉哪裡最有名
我國四大刺綉:
1、蘇綉:蘇綉的產地在江蘇省的蘇州、南通一代,在刺綉技藝上有平、齊、細、密、勻、順、和、光的八大特點。最能體現蘇綉藝術特徵的是「雙面綉」,它能在綉品的兩面綉上不同畫面,讓人從兩面觀賞。雙面綉《貓》是現代蘇綉的代表作。綉貓要運用各種精巧針法,使貓身上毛茸茸的毛發形象逼真。最重要的部位是眼睛,它用一根絲線的1/24,來進行眼睛的鑲色和寸光,使眼睛發亮有神。蘇綉產品分實用性和觀賞性兩大類。實用性綉悶襲迅品有枕套、被面、服裝、手巾等;觀賞性綉品有掛屏、插屏和圍屏等。
2、湘綉:又稱超級秀,是湖南長沙一帶綉品的總稱。其工藝特點是:構圖嚴謹,色彩鮮明,各種針法富於表現力;注意刻畫物像的外形和內質,竭力表現其特徵。湘綉以獅虎綉品為其代表。久負盛名的「鬢毛獅」「鬢毛虎」就是用「鬢毛針」的專門針法,配以粗、細、濃、淡的各色絲絨線,生動地表現了獅、虎的威猛性格和神態。其中湘綉還與北京雕漆、景德鎮瓷器一起被稱為我國傳統工藝美術三長。
3、粵綉:產地廣螞此東。其工藝特點是色彩濃郁艷麗,對比強烈,圖案飽滿均勻,對稱齊整、裝飾性強。金銀絲墊綉是粵綉中最具有特色的技法之一,它能使綉品上的景物形象富有立體感。其代表作有《百鳥朝鳳》。現代雙面綉《金魚》是一幅反禪談映粵綉工藝新發展的綉品。綉品中的金魚彷彿在春水中嬉遊,輕盈活潑,生機盎然,形象逼真。
4、蜀綉:蜀綉是四川成都地區盛行的刺綉工藝,具有悠久的歷史。早在公元3世紀末,晉代著名史學家常璩在其所著《華陽國志》中就把蜀綉和蜀錦並列,作為蜀中之寶加以贊揚。蜀綉向以嚴謹細膩的針法,淡雅清秀的色彩,優美流暢的線條,中國水墨畫的格調,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其針法特點可概括為「針腳整齊,線純光亮,緊密柔和,車擰到家」四句話。所謂「車」,就是在刺綉的關鍵部位,由針中心起針,逐漸向四周擴散。所謂「擰」,是指運用長短不同的針腳,從外圍逐步向內添針或減針。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蜀綉逐步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運針方法和刺綉技藝。如斜滾針,是蜀綉最基本的針法之一,兩線緊靠,形成條紋,適合表現花藤、葉筋、水波、松針、勾雲等;切針,適宜表現透明的輕紗、薄霧、魚鰭、水泡;蓬鋪針,有對折閃光的效果;參針,裝飾性極強;木石木針,有色彩過渡的效果。現在,蜀綉在繼承傳統工藝的基礎上,不斷在針法上創新,綉品造型和做工上又有新發展,即由單面綉發展成雙面綉、立體綉、三異綉、雙面異型綉等。蜀綉的代表作有《熊貓》和《芙蓉鯉魚》。1981年為人民大會堂四川廳刺綉的《芙蓉鯉魚》坐屏,長4.4米,高1.7米。它採用了暈針、沙針點針、覆蓋針等幾十種不同的針法,綉出三十二條大小不同、形態各異的鯉魚,前後呼應,栩栩如生。
6. 跟魏晉南北朝相比,隋唐五代時期的刺綉作品有什麼突出的特點
盛世隋唐和五代前後三百多年的歷史跨度(公元581年~公元960年)給予了中華刺綉繼往開回來的答發展。此時的辮子綉法已不再佔主導地位,考察國內外唐代刺綉中我們發現了釘珠綉、扣綉、盤金、平金綉、戧針綉等新式針法技巧,有了更多的表現形式,此時的綉線材料范圍還有所擴大,譬如金銀線的使用。隨著刺綉日用品技術水平的日益精良,唐代繪畫藝術和宗教藝術也在刺綉藝術中相互滲入,頗具寫實意味的佛像、纏枝花、花卉、鳥禽等紋飾的突出表現,為日後刺綉逐步形成純欣賞和日用品兩大綉類雙軌同行奏響了樂章。
7. 唐朝貴族女子襦裙裝與大袖衫上的花紋有哪些還有履、靴上所綉的花紋。
第一,唐代的女性服飾圖案,打破了以前單一的天賦神授的創作思想,比較求真務實,在真實的生
活和大自然中找尋創作的靈感,對真實的花、鳥、魚、蟲進行寫生變化,然而人們並沒有對傳統的龍、
風圖案產生排斥心理,這應該主要是受到皇權神授思想的影響。
第二,唐代的女性服飾圖案的設計表現出豐滿、自由、碩壯的獨特藝術風格。它的每一個花瓣、每
一 片葉子都是飽滿而肥美的,從中讓人們感受了到大唐的繁榮與昌盛。而今天,我們看到的這些艷麗飽
滿、華貴優美的服飾圖案,是畫工們在敦煌石窟用艱苦的勞動為後人們保留下來的珍貴的形象資料。
第三,唐代的女性服飾圖案紋樣造型豐腆、主紋突出,常用對稱構圖,色彩鮮麗明快。
到唐代中晚期,服飾圖案則更為精巧細膩,美觀精緻。花鳥服飾圖案、緣飾圖案、團花服飾圖案等
等,裝飾在帛紗輕柔的服裝上,真的是花團錦簇,爭奇斗艷。正如五代王建所說:「羅衫葉葉綉重重,金
風銀鵝各一叢,每翩舞時分兩向,太平萬歲字當中。」
二、唐代女性服飾圖案的類型
唐代的服飾圖案在中國圖案發展上,經歷並完成了紋樣圖案由以動物圖案為主向以花鳥圖案為主的
轉變。唐代女子服飾中的圖案類型豐富、題材廣泛、紋樣多變,概括起來,大體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寶相花圖案
唐代的寶相花圖案可謂是唐代服飾紋樣中最為經典、最具代表性的了。寶相花圖案中的「寶相」二字
是指「佛相」的意思,又名「寶仙花」等,是古代一種非常吉祥的紋樣,被認為是富貴吉祥的象徵。寶相花紋
的紋樣主要以盛開的花朵、花瓣片、含苞欲放的花、花的蓓蕾以及葉子等為素材,有的以寫意的形式出
現,有的以寫實的形式出現,大都按照放射對稱的規律將其重新組合後而形成裝飾紋樣。
因唐代盛行牡丹花,因此寶相花圖案的紋樣多以牡丹花為主,並結合蓮花和大麗花組成花卉圖案,
2。卷草紋圖案
唐代的服飾圖案紋樣中另一個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卷草紋,人們將卷草紋也稱之為「唐草」,它是在忍
冬草圖案紋樣的基礎上發展變化而來的,是唐代服飾圖案與裝飾紋樣中應用最多的一種。卷草紋與寶相
花紋圖案一樣,也是多以牡丹花和蓮花為主,再點綴一些石榴、葡萄、仙女和鳥獸等,飽滿華美,動感強烈
3。團花紋圖案
團花紋圖案是一種外形為圓形,或適合為圓形的紋樣。這種紋樣的結構為平排連續的圓形組成骨架,
花紋呈旋轉樣式或四周放射狀,圖案的圓形周邊用聯珠作裝飾,圓中心用鳥或獸紋作裝飾,圓形外的空
間用向四周放射的寶相紋作裝飾,如圖2所示。這種團花紋圖案其形飽滿勻稱,內容豐富多彩,空間層
次合理,裝飾性極強。
團花紋圖案的紋樣形式並不是我國的傳統紋樣,它是在波斯薩珊王朝(公元226年至640年)圖案紋樣
的影響之下,發展演變過來的。這種紋樣也可能是當時唐代出口貿易比較暢銷的圖案 它在北朝至唐代
中期比較盛行,宋代以後這種帶有異域風情的紋樣便慢慢從人們的生活中消失了。
4.纏枝圖案
纏枝圖案是唐代盛行的一種女性服飾圖案,也稱穿枝花。其結構以波狀線為基礎,與花、草、枝、
葉等結合,組合成富麗纏綿的裝飾紋樣。從圖案的形式上看,纏枝圖案是一類非常唯美,充滿女性柔美
曲線的紋樣,但是也有一些纏枝圖案的外形是相對硬朗的。纏枝圖案以其柔美而纏綿的造型流行蔓延至
宋、明、清時期,甚至對現代服飾圖案的設計都具有極其深遠的影響。
5.吉祥圖案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吉祥圖案,它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吉祥圖案多姿多彩、寓意豐富,它
包含了中國幾千年文化的深厚底蘊,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徵。
在唐代,人們認為的吉祥圖案是牡丹、龍鳳、壽字、松鶴等,因為它具有美好的象徵意義。如牡丹
象徵 「大富大貴」,龍風象徵「富貴」、「吉祥」、「幸福」;壽字、松鶴象徵「延年益壽」、「多福多壽」等。再比
如龍風呈祥、龍飛鳳舞、九龍戲珠、鶴鹿同春、喜鵲登梅、鳳戲牡丹等圖案,無不揭示了當時人們追求 吉祥、平安、幸福生活的美好願望。
散點式小簇花、小朵花圖案
唐代的女性服飾圖案在唐代初期時多為幾何圖案,如龜甲、雙距、方棋、雙勝、盤絛、如意等不同
形式,到盛唐時,發展為較為活潑的小簇花和小朵散花搭配的花形圖案,即取花與葉子的自然形狀做成
對稱形的小簇花,並將其作散點排列。這種圖案紋樣,雖然不像寶相花圖案那樣豐滿大氣,但也飄逸、
鮮艷多姿。 』
8. 唐代刺綉的針法有哪些新的發展
唐代刺綉應用很廣,針法也有新的發展?刺綉一般用作服飾用品的裝飾,做工精巧,色彩華美,在唐代的文獻和詩文中都有所反映?如李白詩「翡翠黃金縷,綉成歌舞衣」?白居易詩「紅樓富家女,金空哪縷刺羅襦」等,都是對於刺綉的詠頌?唐代刺綉的針法,除了運用戰國以來傳統的辮綉外,還採用了平綉?打點綉?紜襇綉等多種針法?其中的紜襇綉又稱「退暈綉」,即現代所稱的「戧針綉」,可以表現出具有深淺變化的不同的色階,使描寫的對象色彩富麗堂皇,具有濃厚的裝飾效果?
唐代的刺綉除了作為服飾用品斗亮碼外,還用於綉做佛經和佛像,為宗教服務,用於綉做佛經或佛像?
隨著刺綉范圍和題材的擴大,綉做佛經或佛像時又發展了很多新針法,有直針?纏針?齊針?套針?平金等新技術,大大豐富了刺綉的表現力?在色彩的使用上,也有很鍵嫌高的成就,在佛像臉部,能表現顏色暈染的效果?
敦煌發現的《釋迦說法圖》和日本的勸修寺的《釋迦說法圖》,都是用切針綉輪廓線,而以短套針綉肉體,表現暈染效果?
從釋迦說法的場景,今人可以感受到當時人們所憧憬的庄嚴凈土,也可以看出製作者對綉法有深厚的理解及熟練度?
9. 唐朝公主或者貴婦,他們衣服上主要綉的哪些花!
芙蓉,玉蘭,梅花,行鍵菊花,其實牡丹很少見了檔絕巧,宏謹因為牡丹在唐朝時是皇室專用的,如果不是公主,一般的貴婦也不能綉。就像龍使皇帝的專用一樣。
10. 綉花的發展歷史
目前傳世最早的綉花,為戰國時期湖南長沙楚墓中出土的兩件綉品。觀其針法,完全用辮子股針法(即鎖綉)綉成於帛和羅上,針腳整齊,配色清雅,線條流暢,將圖案龍游鳳舞,猛虎瑞獸,表現得自然生動,活潑有力,充分顯示出楚國綉花藝術之成就。漢代綉品,在敦煌千佛洞、河北五鹿充墓、內蒙古北部地方、新疆的吐魯番阿斯塔那北古墓中皆有出土,尤其1972年在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大批種類繁多而完整的綉品,更有助於了解漢代綉花風格。從這些綉品看,漢綉圖案主題,多為波狀之雲紋,翱翔之鳳鳥、賓士之神獸,以及漢鏡紋飾中常見之帶狀花紋、幾何圖案等。綉花新採用的底本質材,則為當時流行的織品,如織成「延年益壽大宜子孫」、「長樂光明」等吉祥文字之絲綢錦絹。其技法以鎖綉為主,將圖案填滿,構圖緊密,針法整齊,線條極為流暢。
東晉到北朝的絲織物,出土於甘肅敦煌以及新疆和田、巴楚、吐魯番等地,所見殘片綉品無論圖案或留白,整幅都用細密的鎖綉全部綉出,成為滿地施綉的特色。傳世及出土的唐代綉花,與唐代宗教藝術有著密切的關系,其中有不少唐綉佛像,如大英博物館藏有東方敦煌千佛洞發現之綉帳靈鷲山釋迦說經圖,日本奈良國立博物館所藏釋迦說法圖等,都與當對佛敦隆盛的信仰,有直接關聯。此時綉花技法仍沿襲漢代鎖綉,但針法已開始轉變運用平綉為主,並採用多種不同針法,多種色線。所用綉底質料亦不限於錦帛和平絹。綉花所用圖案,與繪畫有密切關系,唐代繪畫除了佛像人物,山水花鳥也漸興盛。因此佛像人逗銀物,山水樓閣,花卉禽鳥,也成為綉花圖樣,構圖活潑,設色明亮。使用微細平綉之綉法,以各種色線和針法之運用,替代顏料描寫之繪畫形成一門特殊的藝術,也是唐綉獨特的風格。至於運用金銀線盤繞圖案的輪廓,加強實物之立體感,更可視為唐代綉花的一項創新。
唐以前之綉品,多為實用及裝飾之用,綉花內容與生活上的需要和風俗有關。宋代綉花之作,除為實用品外,尤致力於綉畫。自晉唐以來,文人士大夫嗜愛書法並及於繪畫,書畫乃當時最高的藝術表現,至宋更及於絲綉,書畫風格直接影響到綉花之作風。歷代迄清各時代之綉畫與繪畫應有不可分離之關系。
宋代綉花之發達,由於當時朝廷獎勵提倡之故。據《宋史·職官志》載,宮中文綉院掌纂綉。徽宗年間又設綉畫專科,使綉畫分類為山水、樓閣,人物、花鳥,因而名綉工相繼輩出,使繪畫發展至最高境界,並由實用進而為藝術欣賞,將書畫帶入綉花之中,形成獨特之觀賞性綉作。為使作品達到書畫之傳神意境,綉前需先有計劃,綉時需度其形勢,乃趨於精巧。構圖必須簡單化,紋樣的取捨留白非常重要,與唐代無論有無圖案之滿地施綉截然不同,明代董其昌《筠清軒秘錄》載:「宋人之綉,針線細密,用絨止一二絲,用針如發細者,為之設色精妙光彩射目。山水分遠近之趣,樓閣待深邃之體,人物具瞻眺生動之情,花鳥極綽約讒唼之態。佳者較畫更勝,望改胡之三趣悉備,十指春風,蓋至此乎」。此段描述,大致說明了宋綉之特色。
元代綉品傳世極少,台灣雇故宮博物院僅有一幅作品,由作品觀之,仍承繼宋代遺風。元人用絨稍粗,落針不密,不如宋綉之精工。
明代的染織工藝,至宣德間始變發達。綉花始於嘉靖年間上海顧氏露香園,以綉傳家,名媛輩出。至顧名世次孫顧壽潛及其妻韓希孟,深通六法,遠紹唐宋發綉之真傳。摹綉古今名人書畫,劈絲配色,別有秘傳,故能點染成文,所綉山水人物花鳥,無不精妙,世稱露香園顧氏綉,蓋所謂畫綉也。此即傳世聞名之顧綉。
顧綉針法,最主要繼承了宋代最完備之已成綉法,更加以變化而運用之,可謂集針法之大成。用線主要仍多數用平線,有時亦用捻線,絲細如發,針腳平整,而所用色線種類之多,則非宋綉所能比擬。同時又使用中間色線,借色與補色,綉繪並用,力求逼真原稿。又視圖案所需,可以隨意取材,不拘成法,真草、暹羅斗雞尾毛,薄金、頭發均可入綉別創新意,尤其利用發綉完成繪畫之製作,於世界染織史上從未一見,即此可知顧綉有極其巧妙精微之綉花技術。
清代綉花,多為宮廷御用的綉花品,大部分均由宮中造辦處如意館的畫人繪制花樣,經批核後再發送江南織造管轄的三個織綉作坊,照樣綉制,綉品極工整精美。核指攔除了御用的宮廷綉花,同時在民間先後出現了許多地方綉,著名的有魯綉、粵綉、湘綉等、京綉、蘇綉、蜀綉等,各具地方特色。蘇、蜀、粵、湘四種地方綉,後又稱為「四大名綉」,其中蘇綉最負盛名。蘇綉全盛時期,流派繁衍,名手競秀,綉花運用普及於日常生活,造成綉花針法的多種變化,綉工更為精細,綉線配色更具巧思。所作圖案多為喜慶、長壽、吉祥之意,尤其花鳥綉品,深受人們喜愛,享盛名的綉花大家相繼而出,如丁佩、沈壽等。
清末民初,西學東漸,蘇綉出現了創新作品。光緒年間,余覺之妻沈雲芝綉技精湛,聞名蘇州綉壇。沈氏30歲時,逢慈嬉太後70壽辰,沈氏綉了「八仙慶壽」的八幀作品祝壽,獲賜贈「福」「壽」兩字,因而改名沈壽。沈綉以新意運舊法,顯光弄色,參用寫實,將西畫肖神模擬的特點表現於綉花之中,新創「模擬綉」,或稱「藝術綉」,針法多變,富立體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