緙絲花卉圖
『壹』 緙絲工藝歷朝歷代的大不同
緙絲,是以生絲作經線、各種熟絲作緯線,用通經回緯方法織造的平紋織物。製作時,先把圖稿描繪在經線上,再用多把小梭子按圖案、色彩分別挖織。這種特殊的織法使得產品的花紋與素地、色與色之間呈現一些斷痕和小孔,猶如刀刻,宋人有「 」承空觀之,如雕鏤之像」之說,故又被稱為「 」刻絲」,有時也寫作克絲、克絲。 發展小史 中國的緙織技藝源於西域,先用於毛織,後移用到絲織。緙毛在漢代已經出現,新疆樓蘭遺址曾出土一塊漢代奔馬緙毛。早期緙毛所用毛紗粗實,至唐代變得較為精細。1973年,頃槐吐魯番阿斯塔那墓發現了幾何菱紋緙絲帶,表明最晚在7世紀中葉中國已有緙絲。 唐代的緙絲少且殘,就早期緙絲研究而言,遼緙絲有其特有的價值。相較北宋,遼距唐更為接近。多個遼墓皆曾出土緙絲,如耶律羽之墓、代欽塔拉墓和法庫葉茂台墓等。除葉茂台墓出土一件長約2米的緙金山龍外,其餘皆為小件。遼代緙絲有以下特徵:一、基本都將彩色絲線和片金線織在一起;二、多以織成的形式出現(圖1)。據研究,遼代緙絲與唐代緙絲之間有不少共同點,例如都用「 」S」強捻合成「 」Z」捻股線作經,而緯絲一般不加捻(注1)。宋人洪皓《松漠紀聞》載:「 」回鶻自唐末浸微,本朝盛時,有入居秦川為熟戶者。女真破陝,悉徒之燕山、甘、涼、瓜、沙,舊皆有族帳,後悉羈縻於西夏。……又以五色線織成袍。名曰克絲,甚華麗。」回鶻織工擅織緙絲,遼上京有回鶻營,緙絲很可能是由回鶻織工引入契丹地區拆稿並在當地進行生產。 1. 緙絲鳳紋靴,遼,美國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藏。圖片來源/《遼代絲綢》 北宋至南宋初,緙絲技法由旅乎孝北方傳到定州,再由定州傳入內地。官府設立專門機構管理手工業生產,少府監下轄文思院設「 」克絲作」,專門生產緙絲。技術上,在唐代摜、勾、搭梭的基礎上發展出「 」結」的戧色法,即用顏色相近、明度相異的色緯緙織退暈效果。南宋時,緙絲工藝臻於成熟,水平達到歷史高峰,能「 」隨欲作花草禽獸」,遂開始用於摹織名人書畫,緙畫相輔,幾近亂真。明張應文《清秘藏》中贊曰:「 」宋人刻絲不論山水、人物、花鳥,每痕剜斷,所以生意渾成,不為機經掣制。」 元代緙絲的獨特之處,在於被用作織御容。御容本指帝後的肖像,用於供奉和祭祀,但元代御容還包括重要的皇室成員。元代御容的製作有繪畫和織造兩種形式。繪御容是唐宋以來的傳統,織御容為元所獨有。元代御容大量佚失,遺存至今的24幅御容皆為繪作。那麼,織御容究竟採用的是哪種工藝?據《元史》記載,織御容乃「 」織錦為之」。御容尊貴,追求形神兼備,當時的織錦工藝難以達到這種效果,此說不免令人生疑。尚剛先生就此曾作考證,他從文獻記載的織御容工耗、匠師和督工者的籍貫、絲織作坊等方面,推定織御容的工藝當是緙絲,而非織錦。(注2)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元代緙絲《大威德金剛曼荼羅》,作品的主題是藏傳佛教圖像,下方兩端織出了元明宗、文宗(圖2)和其皇後作供養人。人像高度僅在20厘米上下,但相貌逼真,尤其是元文宗圖帖睦爾,與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元代帝後像》冊中的御容畫像(圖3)對比,二者相貌的一致接近今日之攝影。 2. 《大威德金剛曼陀羅》緙絲中的元文宗像,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3. 《元代帝後像》冊,《元文宗像》,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清時期緙絲技術逐漸專業化,工藝水平進一步提高,尤以蘇州緙絲最為精美。明初尚儉,宮廷一度禁用緙絲,宣德後復又盛行。明緙絲工藝之精妙在於其短梭回緯技術,以極細的生絲作經,未加捻或弱捻的較粗彩色紗線作緯,用若干彩色小緯梭,依據圖案變化色彩,在經紗之間變換穿梭。明代緙絲書畫追隨宋意,加以精湛工藝,造詣頗高。清代緙絲品種日益豐富,緙金發達。清中期流行三色金緙絲,即用赤圓金、淡圓金、銀線,在深地或淺地上作退暈配色,晚期則多見三藍緙絲和水墨緙絲。 用途:實用與觀賞 生活用品 緙絲最初的用途應是作日用品,如衣服、靠墊、台毯等。由於織造技術的限制,緙絲剛出現時,多用來製作一些窄幅的物品。例如唐代阿斯塔那墓出土的幾何紋緙絲帶,就是舞俑的束腰帶,帶寬1厘米、長9.5厘米。作為服裝用料,緙絲常以織成的形式出現,製成鞋、帽等小物。遼墓中出土有緙絲鳳紋靴、緙金水波地荷花摩羯紋綿帽等。元代服用品上緙絲的用量開始增多,據文獻記載,緙絲整匹生產,裁為衣衾。元代袍服喜用雲肩裝飾,緙絲也是用料之一,在Rossi & Rossi Ltd.的收藏中,有兩件元代緙絲雲肩殘片。另外,元代的緙絲制扇十分流行。明清時期,實用性緙絲的使用范圍進一步擴大,緙絲用來製作被褥、靠墊、荷包、眼鏡袋等。 裝裱材料 緙絲亦可用作與藝術相關的裝飾、裝裱材料,如包首、書籍封面等。宋人周密《齊東野語》「 」紹興御府書畫式」載:「 」出等真跡法書,兩漢、三國、二王、六朝、隋唐君臣墨跡,用克絲作樓台錦裱,青綠簟文錦里,大姜牙雲鸞白綾引首。」又元人陶宗儀《輟耕錄》「 」書畫褾軸」條載:「 」錦裱克絲作樓閣,克絲作龍水,克絲作百花攢龍,克絲作龍鳳。」 即使作為裝裱材料,如若年份好,往往會被當作藝術品而受到重視。故宮博物院的織綉藏品中,有一件明代「 」天鹿錦」(原名《納紗天鹿圖》卷,注3)。卷縱29厘米、橫26厘米,原冠於舊畫冊的引首。清乾隆皇帝認定其為宋代的緙絲,遂拆之,將其作畫心重新裝裱為手卷,並於前後重墨題跋。從跋文中可知乾隆對此件文物年代和品種的認識。手卷題「 」含華蘊古」,前跋《詠天鹿錦》曰:「 」六幣琮惟錦,古哉周禮陳。賦曾聞庾氏,束可見吳人。首貽茲制,具端羞彼彬。香光選佛類,裝卷表精神。」並於「 」香光選佛類」句後自註:「 」內府藏名畫大觀冊,皆元以前名人真跡。而以宋刻絲一幅冠於冊首。後有董其昌跋雲,余於馬夏李唐性所不好,故不令入選佛場,雲雲。茲於舊畫卷首得天鹿錦盈尺,古香璀璨,神采煥然,既裝成卷。復題其前,亦從香光例也。」後跋《再題天鹿錦》中又曰:「 」宋刻絲見亦曾屢,彼皆纂組具畫意。」從引首的陪襯裝飾,到手卷的畫心,可見宋緙絲在清朝之珍貴,其地位足以與繪畫作品相當。 藝術品 由於緙絲惟妙惟肖,因而常常被用來摹織書畫,這類緙絲通常被視為書畫的衍生品類,歸入藝術品的范疇。在明代嚴嵩的抄家清冊《天水冰山錄》和清代內府書畫收藏著錄《秘殿珠林》《石渠寶笈》中,緙絲是與書畫並題的。甚至有認為其精妙已超越繪畫者,元中期的胡助曾作贊譽:「 」皇朝將作匠善織御容,工妙非繪畫所及,前古之未聞也。」按其功用,作為藝術品的緙絲也可分作兩類:一是作為供奉的宗教美術品,二為用作欣賞的書畫摹緙。 宗教美術品大都為緙佛像、經卷等。較早的有遼寧省博物館藏五代緙絲《金剛經》卷,青地,黃色絲線緙字,白色隔欄,字體工整清晰。西夏黑水城遺址也出土了緙絲唐卡和一些小件,最為著名的是俄羅斯聖彼得堡艾爾米塔什博物館藏緙絲《綠度母像》,另有美國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藏緙絲《大黑天》唐卡等。宋元也有不少緙絲唐卡存世。 *** 布達拉宮藏南宋緙絲《帕瑪頓月珠巴像》(圖4),緙、畫結合,形象生動,採用搭梭、結、勾等緙織手法,全幅用單線勾邊、平塗施彩及間暈配色處理。 4.《帕瑪頓月珠巴像》,南宋,緙絲, *** *** 布達拉宮藏。圖片來源/《中國織綉服飾全集(1)》 以名人書畫為粉本的緙絲,其價值在織綉品中地位最高,甚至高於顧綉。兩宋宮廷緙絲多以繪畫為藍本製作,當時著名的緙絲名家有朱克柔和沈子蕃,皆以緙絲如畫著稱。遼寧省博物館、台北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藏多幅緙絲書畫名品,例如朱克柔的緙絲《牡丹圖》《蓮塘乳鴨圖》和沈子蕃的緙絲《花鳥圖》軸(圖5)等。元緙絲中也不乏精品,台北故宮博物院藏緙絲《通景花卉屏》殘幅(圖6),通景之一角有設色木綉球一樹,娟秀可愛,頗有兩宋之意趣。 5-1. 沈子蕃,《花鳥圖》軸,南宋,緙絲,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圖片來源/《中國織綉服飾全集(1)》 5-2. 沈子蕃,《花鳥圖》軸,局部 6. 《通景花卉屏》殘幅,元,緙絲,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圖片來源/《中國織綉服飾全集(1)》 鑒定與收藏 緙絲在藝術史上雖頗受重視,但於歷代鑒藏家而言,似甄別不易,經常會判斷錯誤。上文中提及的「 」天鹿錦」是為一例。2018年末上海圖書館舉辦「 」縹緗流彩——中國古代書籍裝潢藝術館藏精品文獻展」,展品中有一件《九成宮醴泉銘》(圖7),為宋拓本,宋舊裝,民國龔心釗重裝,翁方綱書寫題簽,冊尾有龔心釗重裝題跋。翁方綱、龔心釗皆認為拓本面板書衣為宋代緙絲所制,但其實為緞紋,與緙絲的組織結構相去甚遠。 7.《九成宮醴泉銘》,宋拓本,民國龔心釗重裝,上海圖書館藏 緙絲的判斷可藉助其獨特的組織結構和外觀特色。緙絲是平紋織物,經絲貫穿織品,緯絲不貫穿全幅,僅於圖案花紋需要處與經絲交織,即文獻所載的「 」通經斷緯」。特殊的織法使得緙絲的圖案和花紋周邊有斷痕和小孔,形成「 」水路」,懸而對光,十分清晰。 當代藏家關注的緙絲主要有兩類:一是以名人書畫為粉本的藝術品;二是年份早的裝飾品,亦佳。但若是喜幛壽屏,以祝壽、慶婚、生子等為主題的作品,懂行的藏家一般避而遠之。 文・圖∣李甍 李甍,東華大學服裝藝術設計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染織服飾史 注釋 1. 趙豐,《遼代絲綢》,香港:沐文堂美術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年,第94頁。 2. 尚剛,《故事:元朝御容》,《書城》,2017年,第11期,第44—45頁。 3. 更名之緣由見包銘新、李曉君,《「 」天鹿錦」或「 」麒麟補」》,《故宮博物院院刊》,2012年,第5期,第146—150頁。 本文刊載於《典藏·古美術》2019年6月刊。原標題:《織以成像,宛然如生:緙絲的歷史與用途》。
『貳』 南通有什麼特產
1、狼山雞
狼山雞是原產如東縣境內著名的蛋肉兼用型地方品種。該品種雞歷史上因集散地為南通港,港口附近有游覽勝地——狼山,故名。產地位於長江三角洲北部,東臨黃海,地勢平坦, 土質疏鬆,河港交錯,盛產糧、棉,海產亦豐富,飼料資源富足,養雞普遍。
當地視黑色為吉祥,喜選擇黑色羽毛雞飼養,漁民出海祭祀時也要求用純黑色的大公雞,這種歷史習俗促使人們不斷淘汰雜色羽雞而選留黑色羽雞飼養。經長期選擇、培育,約在清代(19世紀70年代以前)已形成該品種雞。
『叄』 想要服裝描寫,給我寫一些好么
可瞧著眉庄,卻覺得她今日的樣子與往日頗有些不同,仔細看,原來她著一身色澤暗沉的鐵銹紅裙裝,只梳了個簡單的回心髻,髻邊插三隻鑲瑪瑙的銀簪,發間略略點綴了幾朵絹花,耳上亦不過是一副最普通的珍珠,這般刻意內斂,乍看之下竟使她原本端莊高雅的氣質顯得頗有些沉悶。
眉庄著一身素色襦裙,外套一件紫色對襟大袖衫,烏黑長發鬆鬆挽在後面,發上只簪了一支白玉蘭翡翠簪,細潤如玉的臉上幾乎未施脂粉。時候已是晚間,眉庄的裝束十分簡單,但光華映照之下,卻說不出的神姿楚楚,雅緻動人,直如畫中仙步入凡間.
采月把食盒打開來,端出一盤做成梅花型的栗子糕擺在了桌上。那栗子糕色澤金黃、細膩軟糯,散發著誘人的甜香.
窗外月色如銀,風露凝香,花樹的倒影微微搖曳,朦朦朧朧地投在紗窗上,深宅大院里的夜,幾乎永遠是那樣的靜謐安寧,然而柔和的夜風卻不會知曉這精巧溫馨的閨中,女兒心事溫婉平靜的表面之下暗暗湧起的波瀾。
玉嬈梳著雙丫髻,戴了一雙翡翠玉蝴蝶。額前劉海齊齊整整 ,臉蛋兒紅撲撲的,年齡尚小卻已眉目如畫,一雙大眼睛更是充滿靈氣。再過個幾年便能長成個無雙的美人了。
甄嬛一抬頭,幾乎覺得晃眼,這園子經過多日的雨水洗滌,已是纖塵不染,彷彿一切都變得純凈而明亮。樹木蒼翠欲滴,輕盈而嫵媚,片片葉子映著微蒙的陽光,更是閃閃耀目。各色花朵雖連遭侵襲,此時卻也悄悄地挺立起來,紅的愈發紅,紫的愈發紫,只是花瓣上仍掛著晶瑩水珠,瞧著甚是可憐可愛。空氣中時時拂來幾絲寒氣,卻是異常的清新,令人不由得神清氣爽。秋雨雖說愁人,但這雨後初晴的景緻卻也是別有一番風味。
銀白色的織錦羽緞斗篷.
她自己則著了一身綉了點點櫻花瓣的淡藍色煙紗褙子,裙幅逶迤拖地,頭飾卻還是那樣簡約,不過是如意髻上插了一支飛鳳白玉簪而已。然而膚白如玉,唇不點而紅,嬌艷若滴,雙眸盈盈似水,仍是那飄然若仙的清雅風姿。
她說著,便坐在了梳妝鏡前,將一支榴紅纏金線的步搖拔下,簪了兩朵顏色不鮮亮的鮮花。又命人取了她那件穿久了的湖藍開襟衣裳和天水碧的裙子來,將自己身上的銀紅撒花軟煙羅坎肩和櫻色裙子褪下,用月白色杭綢做襯,復又披了那藍灰色褂子。接著,又將自己的紅寶耳墜子摘下,換了一對翠玉的來。
我瞧著她隻身穿一色淡紫色暗紋綉荷花的宮裝,連頭發也只是鬆鬆地挽著,便從旁拿了一件她平日里不大愛穿的水紅色開襟銀鼠褂子來為她披上。
甄嬛穿一襲天水碧雲雁細錦的衣裳,因為長時間放在水仙旁邊熏著而濃香撲鼻。頭上一應珠飾俱無,只斜插一支鎏金玫瑰的簪子,那還是早年得寵時皇上親賞的。面上只薄施粉黛,眉毛是皇上最愛的遠山黛。手上捧的是一個綠釉狻猊手爐。
鵝黃色底姚黃逗春圓領襦裙 藍底趙粉誘蝶方領襦裙 淺紫色底魏紫弄風方領襦裙
鮮艷的橙色綉蝶戲花襦裙 鵝黃色宮燈袖的杏花迎春襦裙 墨藍色穩重些的綉紫芙蓉襦裙
冷翠色碧玉明珠釵 喜鵲登梅綉紋輕羅幔 紫羅飛花翩鶯秀樣秋衫
一襲紫羅飛花翩鶯秀樣秋衫的海蘭挽著純嬪盈盈步下台階,海蘭的紫羅色綉蝴蝶蘭衣衫下素白色水紋綾波襇裙盈然如秋水,遠遠望去,便如一樹一樹淺紫粉白的桐花,清逸悠然。
她一身淺淺的月白色的湖縐夾衣,只以寶藍夾銀線納綉疏疏幾朵盛放時的曇花。一時在眾人之間顯得格外清新奪目,恰如暗簇簇的花瓣別無所奇,那花蕊倒是格外可人了。皇帝細瞧之下,那女子低著頭看不清面容,但雲鬢堆縱,猶若輕煙密霧,都用飛金巧珍珠帶著銀鑲翠梅花鈿兒,只在眉心垂落一點紫水晶穗串兒,如裊裊凌波上一枝芙蓉清曼,似乎是不經意打扮了,卻處處有用心處。
一身全新的玉蘭紫繁綉銀菀花宮裝,頭上一色的碧玉珠花,垂落珠翠盈盈,好似一脈青翠的蘭葉。
簡單單一方青玉無綴飾的扁方,顯得她格外清淡宜人,如一枝迎風的白木蘭,素雖素,卻庄靜宜人。
一串翡翠珠纏絲赤金蓮花鐲:這一隻鐲子,原是安南國極稀罕的貢品。安南本出好翡翠,但如這一對的,真真是罕見。一串碧綠翡翠珠顆顆一樣大小,通透溫潤不說,更難得的是竟然均勻得沒有半點雜色,碧幽幽得恍若一汪流動的綠水。若拿到陽光下照著,便會出現一紋一紋水波似的瑩白光痕,如同孔雀翎羽一般。因這翡翠珠碧色沉沉,所以特配了赤金纏絲花葉護著珠子周身,每顆翡翠珠的兩端各用薄薄的蓮花狀金箔裹住,更是一分匠心獨運。
服喪的白袍底下露著銀底緞子綉白色竹葉的素服,最清淡哀戚的顏色,袖口落著精緻綿密的玄色並深青二色絲線捻了銀線錯絲綉的纏枝佛手花。散綴於缺月形發髻上的玉鈿色澤光華,越發襯得一把青絲里藏不住的白發如刺眼的蓬草,一絲絲扎著人的眼睛。
只穿著家常的玉色薄綢長衫裙,外頭罩著淺水綠銀紋重蓮罩紗
鎏金蟠花燭台 暗綠金線綉的團花紋桌錦 白銀嵌翡翠粒團壽護甲 琺琅貓眼晶護甲
一身深蓮青鑲金絲灑梅花朵兒的斗篷 纏絲鑲珠金簪 金絞絲鐲子 紅籮小食盒
青櫻入殿時,太後正坐在大炕上靠著一個西番蓮十香軟枕看著書。殿中的燈火有些暗,福姑姑正在添燈,窗檯下的五蝠捧壽梨花木桌上供著一個暗油油的銀錯銅鏨蓮瓣寶珠紋的熏爐,里頭緩緩透出檀香的輕煙,絲絲縷縷,散入幽暗的靜謐中。
太後只用一枚碧璽翠珠扁方綰起頭發,腦後簪了一對素銀簪子,不飾任何珠翠,穿著一身家常的湖青團壽緞袍,袖口滾了兩層鑲邊,皆綉著疏落的幾朵雪白合歡,陪著淺綠明翠的絲線配著是花葉,清爽中不失華貴。她背脊挺直,頭頸微微後仰,握了一卷書,似乎凝神端詳了青櫻良久。
皇帝身邊的大太監王欽替如懿打了簾子進來。想來是剛剛換過家常衣衫,身上是一襲月白色紗綴綉八團夔龍單袍,皇帝閑閑捧一卷書在手,淡金色的澄澈秋陽自雪白的明紙窗外灑落全身,任由光暈染出一身清絕溫暖的輪廓,紫銅嵌琺琅的龍紋香爐里燃著琥珀似的龍涎香,整個屋子裡彌漫著龍涎香幽寧沉鬱的氣味,也變得幽幽裊裊,襯著滿架書香,倒像是一軸筆法清淡的寫意畫卷。
皇帝見如懿穿著一身月白緞織彩百花飛蝶袷襯衣,月白素凈的妝花緞面上,以大紅、粉紅、碧綠、草綠、香黃、駝黃、淺絳、湖藍、深灰、淺黑、淡白等十餘種色線織成點點折枝花卉及蟲蝶紋樣,雖然素凈,卻不失華艷。
福字白玉鎏金釵 銀嵌琉璃珠的護甲 齊雲瓜片 白藤間花綉幔錦簾
明黃色流雲百蝠熟羅帳 仙鶴銜芝紫銅燭台 一件湖色綉粉白藤蘿花琵琶襟袷馬褂
一身如意肩水藍旗裝,只衣襟袖口綉了星星點點素白小花.
換了芙蓉蜜色綉折枝蝴蝶花氅衣,頭上只用一隻鎏金扁方綰住如雲烏發,端正的發髻上只點綴了疏疏幾點銀翠珠釵,並幾朵通草花朵而已。雖然簡單,倒也大方爽朗。
換過了燕居的雅青色綢綉枝五瓣梅紋襯衣,濃淡得宜的青色平紋暗花春綢上,只銀線納綉疏疏幾枝淺絳色折枝五瓣梅花,每朵梅花的蕊上皆綉著米粒大的粉白米珠,襯著挽起的青絲間碧璽梅花鈿映著燭火幽亮一閃。地下新添了幾個暖爐,皆裝了上等的銀屑炭,燃起來頗有松枝清氣。
蝠紋梨花木椅 紫銅花籃小手爐
一襲水粉色厚緞綉蘭桂齊芳的棉錦袍,底下露著桃紅綉折枝花綾裙,行動間便若桃色花枝漫溢無盡春華。她外頭搭著深一色的桃紅撒花銀鼠窄裉襖,領子和袖口都鑲飾青白肷鑲福壽字貂皮邊,那風毛出得細細的,絨絨地拂在面上,映著漆黑的發髻上一枝雙翅平展鎏金鳳簪垂下的紫晶流蘇,越發顯得她小小一張臉粉盈盈似一朵新綻的桃花。
數步外坐著三五琵琶伎,身著羽藍宮紗,手持琵琶擋住半面,纖纖十指翻飛如瑩白的蝶。
雲白青枝紋雁翎氅 暗花紋美人像小瓷缽 一身玫瑰紫百蝶穿花大毛斗篷
扶了扶鬢邊斜斜墜下的一枚鎏金蟬壓發,那垂下的一綹赤晶流蘇細細地打在她脂粉均勻的額邊,隨著她說話一搖一晃,眼前都是那星星點點的赤紅星芒。
一個身著櫻桃紅綉梔子花蝶蘇緞旗裝的女子低著頭盈盈走進,她梳著精巧的發髻,發間不用金飾,只以碧璽花朵零星點綴,髻上斜兩枝雪色流珠發簪,捲起的鬢邊嵌著一粒一粒瑩瑩的紫瑛珠子。待到走得近了,才看出她的衣裙上綉著一小朵一小朵淺緋的梔子花瓣,伴著銀線湖藍淺翠的蝴蝶,精綉繁巧輕靈如生,彷彿呵口氣,便會是花枝展天地,春蝶翻飛於衣裾之上。
銀鑲珠翠軟手鐲
入手是一個粉瓷圓缽,缽中盛的是淡淡綠色的半透明膏體,撲鼻便是一股清涼香氣,隱隱有蜂蜜、薄荷、丹七的氣味。她取過一點輕輕一嗅,的確是尋常所用的消腫良葯,並無二致。如懿點頭道:「宮中平常所用的消腫葯膏,的確是這種。另外,冰敷,用雞蛋揉,服食山葯、薏仁和三七粉,都可以活血消瘀。」
慧貴妃穿著一身錦茜色彩綉花鳥紋對襟長衣,肩上披著一件大鑲大滾的紫貂風領玄狐大氅,人坐在正殿中央的牡丹團刻檀木椅上,旁邊七八個暖爐和炭盆眾星拱月似的烘著,如懿才一靠近正殿,便覺得暖洋如春,真個人都舒展了過來。可慧貴妃的臉色並不好看,她本是小巧細弱的柳葉身段,大約為著動怒,又過了病氣,底下雪裡金遍地錦滾花鑲狸毛長裙絮絮掠動著,漾起水樣的波紋。她照常淡掃娥眉、敷染胭脂,可病中的一張臉雪白雪白的,顯得上好的玫瑰絲胭脂也一縷縷地浮在面上,吃不住似的。
額上一抹深紫色水獺皮嵌珍珠抹額勒著 一雙青緞綉喜鵲登梅花盆底鞋
皇後穿了一身煙霞藍底色的百子刻絲對襟羽紗袍,雖是夜裡歇下了又起來的,鬢發卻一絲不亂,疏疏地斜簪著幾朵暗紅瑪瑙圓珠的簪子。雖然急迫,神色卻寧靜如深水,波瀾不驚,連簪子上垂下的纏絲點翠流蘇,亦只是隨著腳步細巧地晃動,閃爍出銀翠的粼粼波光。
茜紫色連珠縑羅帳,她穿著墨紫色彈花上襖,花紋亦是極淡極淡的玉色旋花紋,底下著次一色暗紫羅裙
次日外頭落著雪雨,越發凍得人不願意出去了。屋子裡點了沉水香,透著木質淡若輕岫一般的雅淡香氣。饒是如此,因著炭盆生得多,尤是悶悶的,唯有幾上青花纏枝美人觚里插著幾枝新開的淡紅色玉蝶梅上,那鮮妍的色彩才讓人心頭稍稍愉悅。
大紅猩猩氈鑲碎玉粒子昭君套,披著一身厚厚的多寶絲線密花錦襖,身上還嚴嚴實實蓋著一床青紅舍利皮鑲邊的紅緞錦被
芙蓉流蘇香包 兩件青哆羅呢羊皮領袍子,一件玫瑰紫的灰鼠皮襖和一條洋紅棉綾鳳仙裙
她本穿了一身櫻色挑銀線玉簪花夾衣,外面套著薄薄的淡粉色琵琶襟撒金點小坎肩,顯得格外嬌艷欲滴。領口上的白玉流蘇蝴蝶佩隨著她一顰一笑,晃得如白雪珠子一般。
櫻桃色的瓊液凝在白玉酒盞中,如同一方上好的紅玉,盈盈生輝。
倚在長窗下挑揀新送來的白菊花苞。那些花苞尚未開放,帶著淡淡的青色,仿如凝玉一般。如懿一朵一朵地挑選著,任清幽的香氣在指間幽幽彌漫。
皇帝穿著一身緙金雲白狐皮龍袍,那龍袍原是銀白的底色,簇了雪白的狐皮滾邊,連緙金的綉龍圖案亦顯得清冷了不少。
紫銅撥子撥開鏤空鶴紋銅爐 黃鸝鳴枝多子多福紅漆托盤 杏子紅團福撒金錦簾
玫貴人只穿了一身素白色綴綉銀絲折枝迎春的襯衣,外頭披著一件石青刻絲灰鼠大氅,那青青翠翠的素白底色,愈顯得那臉沒有血色,唯有雪白的脖頸上留著深紫一道勒痕,楚楚可憐地昭告天下,她是剛從鬼門關上被人拽了回來。
太後穿著一身簡素而不失清貴的寶藍緞平金綉整枝芭蕉福鹿紋長袍,頭上用著一色的壽字如意金飾,不過寥寥數枚,卻清簡大氣。
素色纏枝花灰鼠大氅 白玉南紅如意珠釵 薄荷蜂蜜茶 翠玉流蘇佩 槐花蜜
一個墊著大紅綉絨的紅木漆盤來,上面安放著一枚麒麟送子金鎖
太後伸手撥著手邊幾案上新開的簇簇迎春,金英翠萼,枝條舒曼,已帶早春暖涼的氣息。
只穿著一件家常的月白緙絲鳳香菊紋一斗珠長衣,擁著一個小小掐絲琺琅暖爐,正在窗下縫制香包。
湖藍暗色如意雲紋的寧綢料子 明鐺垂玉環 玫瑰花瓣糖蒸的菱粉糕 銀鑲碎玉護甲
永璜坐在一旁默默誦讀,如懿取過針線慢慢縫制起來,燭光搖曳,紗窗上映著桃花窈窕的枝葉,隱隱聞得見那灼灼其華、其葉蓁蓁的芬芳。
太後穿著絳色緙金水仙團壽單氅衣,頭上與耳上都一色的點翠東珠配翡翠首飾,那碧艷的寶藍色在燈火的跳躍之下,流轉著暗沉不定的光澤,好像太後這個人便是如此,讓人覺得暗沉而不可捉摸。
十二扇楠木雕花嵌壽字鏡心屏風後緋色羅裙一閃,漾起明艷如雲霞的波縠,卻是玫貴人盈盈轉出。
碧青綉銀絲牡丹小坎肩 玫瑰紫飛金妝緞狐肷氅衣
換了青玉色暗紋梅花襯衣。那襯衣是雲呢緞的料子,著身時光滑如少女的肌膚,且在燭光下,自有一種淡淡的煙羅華光,彷彿薄薄的雲彩霧蒙蒙地貼上身來。她卻格外喜歡袖口上玉白色纏繞了深青的梅花紋樣,小小的一朵並小朵,是臨水照花的情態,都用極細極細的金線勾勒了輪廓,有一種含蓄而隱約的華貴繁復之美,恰如她此刻的心思,絲絲縷縷地密密縫著,不漏一絲縫隙。
從前溫順無爭的一張面孔,如今也精心描摹起了脂粉,畫的是皇帝最喜歡的楊柳細眉,只因他愛著江南的柳色新新,朝暮思念。腮上的胭脂施得極輕薄,先敷上白色的珍珠茉莉粉,再蘸上薔薇花的胭脂,只為玫瑰色澤太艷,月季又單薄,只有月光下帶露的紅薔薇擰了汁子才有這般淡硃的好顏色。胭脂之上還需再壓一層薄薄的水粉霜,須得是粉紅色的珍珠研磨成粉,才有這樣的天然好氣色。這胭脂也有個名字,是叫「嫩吳香」,是覓了唐朝的古方子做的,敷在臉上,渾然天成,彷彿吳地女子的輕婉嬌媚,未見其人,先聞其香。
一身家常的湖水藍綉蓮紫紋暗銀線的綃緞宮裝,頭上的寶華髻上綴了幾點暗紋珠花,臉色蒼白中卻帶了鐵青。
翠玉蘭花佩上垂下的碎玉流蘇 明珠絞絲釧 一身暗色彈花織錦斗篷
她便輕輕巧巧,蓮步姍姍,從十二扇泥金仕女簪花屏風後轉出來,杏子紅透紗綉牡丹含露閃緞長裙緩緩漾起一點漣漪般的微瀾,連腰帶上垂的一對白玉鷓鴣櫻桃佩都微微搖曳,彷彿一朵綻放在暗夜微風里的紅薔薇。
那時候的他,不過是一襲月華色淡淡青衣,袖口是極素凈的暗色花紋,仔細瞧去是唐棣之華的圖紋,腰間只一根明黃色帶子,曉諭皇子身份。
皇後坐在「天地一家春」的暖閣里,看著廊下的青瓷大缸中新開的幾朵碗蓮,盈盈巧巧的一朵並一朵,粉潤的色澤如桃花宿雨,盈盈欲滴。皇後賞著碗蓮,逗著手邊銅絲架上的一隻彩羽鸚哥兒
一襲綠紗綉夔龍牡丹金團壽鑲領紗氅衣配著滿頭赤金與和田玉的鈿子,更顯得她精神奕奕。
精心綉制的夔龍牡丹紋樣 冷綠色的翡翠耳環
太後澹然一笑,撫掌兩下,卻聽絲竹聲裊裊響起,幽然一縷如細細一脈清泉蜿蜒,如泣如訴,慢慢沁入心腑。卻見滿地各色菊花叢中,悠然揚起一女子纖細翩然的身影,踏著絲竹輕緩而來。那女子玉色紵羅縵衫,淡淡雲黃色長裙飄逸如輕雲明月,清素衣衫上只綉著朵朵秋菊,也不過寥寥清姿,並不用繁復的綉線堆簇,她堆起的高高雲髻上只簪了銀色絞絲菊流蘇,不細看,還誤以為是月光將花影落在了她身上,風吹起她衣衫上的飄帶,迤邐輕揚,灼爍生輝,轉袖回眸間涼風暗起,身姿空靈。她的嗓音柔緩,佇立在這靜好的月色之中,側身依依念道:
海蘭梳著家常的發髻,頭上點綴著如意雲紋的玉飾,一支如意珍珠釵斜斜墜在耳邊,清爽而不失溫婉。她婉聲道
明黃色五龍穿雲綉帳 海藍色金字團福便服 翠濃的碧璽戒指
帳上綉滿了多子多福的石榴葡萄紋樣,為著吉樣如意的好彩頭,特意用橘紅和深朱的縑絲繞了銀線的彩綉,連銅帳鉤上懸著的荷包都是和合如意的圖樣,看著便是洋洋的喜氣。
微暗的亮光填滿了整間屋子。我轉身望著這位嬌小的身影在屋裡來來回回的忙來忙去,削肩細腰,腮凝新荔,榴齒含香,纖腰楚楚
任雲珠纖細的巧手為我挽鬢梳妝,玲瓏金鳳,環佩瓔珞,望著鏡中致雅高貴、嬌媚柔膩的自己.
不出半個時辰,雲珠已為我挽好柳鬢,細心的傅粉施朱,還挑選了一件名貴的紫菱金絲綢裁剪而成的衣裙為我披上。我多次對著銅鏡上下打量自己許久,總覺得很是不妥。立即將耳上搖曳生光的金寶翡翠耳墜卸下,然後將發梢上的花鈿珠翠取走,最後脫下那身耀眼眩目的赤紫百褶鳳裙。
我拿出一件普通淡緋色的小褶素裙穿上,身上一件首飾也未佩帶,只是拿起一枚小巧的百蝶花鈿斜別於鬢側.
冰池澄碧空明,香經落紅飛散,濃濃萋萋野草,裊裊鶯鶯翠鳴,竹欄微涼,輕風襲惠畹。
國色天香用在她身上一點也不為過,容貌端麗,瑞彩翩徙,顧盼神飛,宛然如生,她的美猶如空谷幽林中一抹暖陽,讓人看著都是一種享受。
側目瞧著離我只有幾步之遙的人,紫綢細白袍,手工精緻,上等絲綢,青玉扳指,光澤細膩,上品漢白玉,白綢秀靴,紫鑽鑲邊,氣質凜然,英姿颯爽,皇家風范。
頭戴五鳳攢朱釵,斜綰朝天翡翠掛玉簪,衣著縷錦百鶯穿花荷衣,裙邊輕系紫絛百心結。
晚秋煙寂寥,微涼風飄袂,修竹繞回塘。幽寂長亭月映霜,北風吹盡枝香絮,筱牆螢暗,蘚階蛩切。
黃緞金鳳錦袍,丹眉鳳目,可親而不可近的雍容華貴,柳眉下的眸子流露著昭昭恨意
淺青色百蝶衣
翠孿雛,鷗鷺驚,孤雁歸。秋香濃郁,蟠煙紛裊,西城暮雲如璧。淡淡霜天落日金融,黯黯彌漫煙光殘照,蒙蒙紅稀亂舞消魂。
打量起這位紅衣勝火的女子,眉若遠山,瑤鼻櫻口,如同凝脂般的肌膚嬌嫩如水,端為國色。
一套淡鵝黃鶯小褶裙,腰間繫上豆綠官絛,雙手戴上玫瑰連環佩,頸上掛系翠珠瓔珞八寶蟠鏈。然後將我拉至妝台前為我梳妝,綰起飛天五鳳昭陽鬢,斜插白雪玲瓏貂毛簪,耳佩雙鳳戲珠珞瓔耳墜,絡金流蘇項側披垂。輕描柳葉細梢煙黛眉,未施朱傅粉,天然去雕飾,自然真淳樸素,宛如洛水之神。
疏技梅花闌,香瓣舞紛飛,苔枝綴玉,被風吹散而殘舞的梅瓣一片片撒在我的貂裘之上,幾瓣拍打在我頰上,不自在的眨了眨眼睛。伸出手接下幾瓣於掌心,置於鼻間輕嗅,是這個味道,夏國的味道。
不遠處的長廊內立著一位緋衣女子,迎著臘月北風,一襲淡緋長衫隨風飄揚,說不盡的飄逸宛然,美眸久久停在我臉上收不回。
首坐的應該就是老夫人,園臉,微肥,身穿白鼠貂毛銀襖,四佩珠翠玲瓏寶玉,在燭光照耀下熠熠生輝,更顯雍容貴氣。下手左側坐的男子,劍眉星眼,神態自若,我猜想他就是白天我看見的灰衣男子。下手右側坐的正是姿容美艷,出塵脫俗的靈水依。
一身絡衣鳳綃紫衣 鳳冠霞披
紅菱青緞裁製的百褶鳳裙,裙擺一圈鑲有十二枚金菱冰片,碎小正珠二十九顆,金嵌珊瑚於腰間兩側垂掛,袖口藍紅寶石相措而鑲。
一件素青百花穿蝶衣,頭佩金松靈寶簪於鬢側,簡單清麗。
雕梁由綠水晶鑲嵌,四壁雕畫雙龍戲珠,圖嵌一等東珠若干顆,殿正中央鋪著一條喜氣的紅地毯,筆直蔓延到正前方的金階下,細細數來,金階共九層。正上方就是金光熠熠的龍椅,金翟鳥於扶手上嵌著,耀眼生光。紫檀席案分居紅毯兩側,左右各三排,許多王公貴胄已然就坐於席。
一身紅綾紫緞,頭頂金鳳五祥朝陽金珞的靈水依由屏插後款款步出,蓮步輕移,氣質高雅,笑容甜美,宛若天仙。
多子多福的石榴葡萄紋樣,為著吉樣如意的好彩頭,特意用橘紅和深朱的縑絲繞了銀線的彩綉,連銅帳鉤上懸著的荷包都是和合如意的圖樣,看著便是洋洋的喜氣。
暮秋初冬時節的天色容易暗得早,若是逢上晴天,便有極好的晚霞招展,彷彿一匹上好的流霞錦自天際伏曳而下,蝦紅、寶藍、雲青、米黃,傾倒了一天一地,兀自燦爛,流麗萬千。
金黃色立龍戲珠配八寶壽山江牙立水。立龍之間彩雲蛟的朝袍,戴鏤金飾寶的約,頸掛朝珠三盤,頭戴翎冠。
李玉會意,即刻吩咐人換了一身新衣裳來,便推到門外由著嬤嬤們替如懿梳妝。梳的是垂雲髻,中間以扁方繞成如雲蓬鬆,兩端微微垂落至耳邊,越發顯得飽滿而不失小女兒嬌態。烏黑的雲髻挽成,飾以玉環同心七寶釵,金鑲玉步搖,紫鴦花合歡圓璫,飛翅的燕尾上墜著鴛鴦蓮紋金蝶白玉壓發,玲玲一動間,便有細碎的金玉珠子輕輕搖曳,合著正落在眉心的紅珊瑚垂珠,越發添了面頰一抹艷色。
惢心伺候她換上真紅色金華紫羅面織錦長袍,在領口別上一枚赤金鳳流蘇佩。衣襟和袖口都密密綉上綴滿細密米珠的「金玉滿堂」紋花邊。一色的九鸞飛天金絲暗綉折枝花卉圖,映著天金絲睹綉折枝花卉圖,映著裙角舒展的蘭花花飾,以五顆鑲金鏤空銀質扣將琵琶如意紋鈕絆住,再配著底下鴛鴦百褶風羅裙,絲滑緞面在陽光下折出光亮,上面的鴛鴦暗紋,也隨著光線意思意思透顯成痕,幾欲展翅飛起。
嬤嬤們替她帶上乳白色三聯東珠耳墜,尾指上套的金護甲上嵌著殷紅如血的珊瑚珠子。如懿對鏡自照,整個人仿似新雨當中枝烈艷艷的初綻薔薇,灼艷而奪目。
待到一切停當,惢心蹲下身替她穿上胭脂紅緞綉竹蝶紋花盆底鞋。胭脂紅的底子上,釘綴著玉石做的萬字不到頭圖案,並著蝙蝠和綵帶等紋樣,諧寓「萬代福壽」;鞋幫上綉制紛繁細巧的竹蝶紋,鑲以金線盤成的曲木紋綠邊,精巧無比。李玉忙恭恭敬敬伸手,如懿扶著李玉的手站起身來,知道自己要穿著這雙鞋,一步一步走到來時的地方去。
宮粉玉砌,希涉紫庭,禁苑奇珍御花芬,九龍壁彩朱門粉淡殤。金水橋白寧壽秀,垂柳綠絲滔,絮舞飛揚暢滿園,樹陰照水盪新波泛泛。
啼鶯舞燕,曉花顰笑。淡磨明鏡鳥空啼,垂楊自舞萬點聲,闌風空盪滌清水。此景正配翩舞閣之名,時而有高山流水勢入耳,卻是一個好地方。
長眉深目,首飾只以綠松石、蜜蠟與珊瑚點綴,明艷不可方物,衣著打扮也格外的明麗華貴,只是十分陌生
『肆』 相城十絕的元和緙絲
緙絲( kesi ),又名「刻絲」、「尅絲」,意思是「用刀刻過的絲綢」。緙絲是蘇州傳統工藝一絕,發端於漢代,從唐人的日用包到明代的皇帝龍袍,緙絲可以說是源遠流長,歷史悠久。
緙絲的製作技藝十分特殊,緙絲工藝與用途緙絲與宋錦一樣屬於織錦工藝品,它的強度要比任何刺綉強。它的成品沒有底料和圖案的分割,整幅作品渾然天成。它織法獨特,以生絲做經線,各色熟絲作緯線,用「通經斷緯」的技法織成。古人形容緙絲「承空觀之如雕縷之像」。
由於蘇州人聰慧,心靈手巧,再加上吳門畫派的影響,所以到明清時期,蘇州緙絲達到輝煌時期,其間元和的緙絲工藝水平獨步全國。而蘇州緙絲又以元和街道西的張花村最為突出。張花村時稱「緙絲村」,家家有織機,技藝代代相傳,元和地區自宋代起至晚清,緙絲傳人代代不斷,名匠輩出。 陸墓蟋蟀盆製作精良,種類多。 盆、多角盆、馬蹄盆、腰鼓盆等;
以圖案分有龍鳳、鳥獸、花卉、山水和人物等,
以蓋式分有笠帽頂蓋、平蓋、坐蓋、天落蓋和飛邊蓋等; (3)外部特徵南盆特徵是形狀繁復,花紋多,做工精緻。據《吳門表隱》一書載,唐宋時因風行鬥蟋蟀,陸墓御窯村也有了燒蟋蟀盆的小窯。其製作精選河底泥料,精心制坯,燒出的蟋蟀盆有烏、黃、白、青等色。
『伍』 元明清時期的工藝是怎樣的呢
1.陶器
紫砂陶器是一種質地細膩的無釉細陶器。所用原料屬於高嶺土一石英一雲母類型。其特點是含鐵量較高,顏色有赤褐、淡黃和紫黑等色。紫砂器初創於宋代,明中葉以後盛行,其中以茶壺最受歡迎。此外,用紫砂製作的雕塑和其他工藝品也很有魅力,如玩具類的香合、花杯、辟邪、鎮紙等小件器物。明代一些民間巧匠製作的紫砂工藝品極其珍貴,後代多有仿製品。
陶胎琉璃器是以鉛為助熔劑,以含鐵、銅、鈷、錳的物質為著色劑,再配以石英燒制而成。一般採用二次燒造,即先燒好素胎再施琉璃釉,再經低溫釉燒而成。明代為琉璃製作的大發展期,超過以往歷代。建築用琉璃器遍及皇家宮廷、院落、陵墓、宗教廟宇、佛塔供器等。其代表作為明代洪武九年在山西大同市內雕刻、建造的琉璃九龍壁。除建築用琉璃外,明代宮廷還燒造各類琉璃器皿。
明中葉以後在晉南一帶還流行一種具有特殊裝飾效果與獨特民族風格的日用器皿——法華器。其胎質與琉璃一樣,釉的配方也大致相同,但助熔劑是硭硝。山西所產的法華器,一般為小件花瓶、香爐、動物等。在器物的底色上,琉璃器一般為黃綠兩色,法華器則以紫色和孔雀綠為主,並綴以黃、白、孔雀藍等花色,藝術效果十分獨特。
中國陶器是燦爛的古代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在陶器的基礎上產生了原始瓷、釉陶並進而發明了瓷器,對世界文明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2.瓷器
①元代青花瓷
瓷器工藝在前代的基礎上繼續向前發展,陶瓷藝人在釉彩、紋樣、造型及題材處理等方面繼承和發展了以前的優良傳統,並有所創新。景德鎮自元以來成為全國制瓷中心,制瓷技術超過了前代。元代燒成的青花瓷代表了當時制瓷工藝的新成就。青花瓷以鈷料在未經火燒的坯體上繪畫圖樣之後,施一層透明釉,放人窯中,在高溫下一次燒成,釉下呈現出藍色的花紋。器形多樣,胎質呈白色,較為細膩,釉色白中泛青,紋飾內容豐富,具有明顯的時代風格。
青花蓮池水禽圖壺②明代永樂白瓷
景德鎮在明代很快昌盛起來,窯場急劇增多。為了滿足宮廷之需,明初在此設立御器廠。明代最具成就的瓷器是白瓷。
白瓷器以景德鎮窯燒制的薄胎瓷和福建德化窯燒制的白瓷最有特點。薄胎白瓷始制於明永樂時期(公元1403~1424年),胎質細密,薄至半脫胎程度,可光照見影。釉純凈、均勻、柔和悅目。到成化時期更勝一籌,胎薄幾乎達到了脫胎的程度。德化窯產的白瓷質地細膩,透明度高,釉色光潤明亮,純白如凝脂,在光照下,隱現粉紅色,因此被人稱為「釉油自」、「象牙白」。
③明清彩釉
明清時代,白瓷和青花瓷又有發展,但最突出的特色是顏色釉豐富多彩,配料和燒成技術更為先進,出現了許多精品。
清代的白瓷多為生活用具,釉色白中微微泛青,裝飾題材普遍採用花卉,也有的以八仙和詩句為飾,藝術效果很好。
青花瓷在此時備受重視,成為生產的主流。康熙時期(公元1662~1722年)是清代青花瓷燒得最好的時期,色調純藍,層次分明。花紋題材豐富多彩,除山水、花鳥外,還有以文人風尚和各種文藝作品為畫面的內容。
單色釉瓷是最為常見的品種之一,有紅釉、藍釉、黃釉、綠釉、烏金釉、紫金釉、茄皮紫釉等。其中高溫銅紅釉備受推崇。其胎質細膩,呈白色,釉鮮艷而勻潤,有的還飾有暗花雲龍紋。清代以康熙時期的郎窯紅和豇豆紅最為名貴。
彩繪瓷器是明清時的重要品種。它有單彩和多彩之分,又有釉下彩和釉上彩之別,還有的將二者結合使用,極為豐富。其中計彩、五彩、鬥彩、琺琅彩、粉彩影響較大,頗有典型性。
鬥彩瓷器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相結合的彩色瓷器。其器形有罐、碗、杯、印盒等。圖案內容有花卉、鳥蟲、樹木、人物等,畫面幽雅別致。鬥彩瓷器到清代雍正時期(公元1723~1735年)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在紋飾布局和色彩使用等方面均有創新。
五彩瓷器屬釉上彩,也有的釉下配飾青花。器形有瓶、罐、盤等,裝飾圖案布局滿而密,色彩突出紅色,濃艷華麗,題材以龍鳳、雲鶴、鴛鴦、魚藻等最為常見,還配以山石等,生動可愛。在色彩上發明了釉上黑彩和藍彩,增強了畫面效果,再加上金彩的使用,顯得富麗嬌艷。
琺琅彩瓷器又稱「瓷胎畫琺琅」瓷器,亦名「古月軒」瓷器,系從銅胎畫琺琅移植而來。其色彩瑰麗,畫面有較強的立體感,藝術效果頗佳。琺琅彩瓷器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宮廷用瓷,是專用來玩賞和祭禮的供器。
粉彩瓷器是集五彩、琺琅之長而創制的。其畫面色彩濃淡不一,頗有凸凹立體之感,色調柔和,淡雅,不像五彩那樣艷麗。粉彩瓷器以雍正時期的水平最高。粉彩不僅有白地,而且還有紅、綠、黑等色。
3.漆器
①雕漆、戧金工藝
元代漆器較前代有很大進步,工藝更為成熟,這主要表現在雕漆和戧金兩大工藝方面。
雕漆是在器胎的表面厚厚地塗上漆,趁其未乾時,下筆雕刻花紋,最後烘乾,再打磨。其中以張成和楊茂的剔紅最為著名。張成的剔紅作品有兩件,一件是《觀瀑圖剔紅盒》,另一件是《梔子花剔紅盒》,楊茂的作品也有兩件,一件是《觀瀑圖八方盒》,另一件是《花卉紋漆尊》。二人的作品均收在故宮。
戧金是用刀在漆器上刻畫各種花紋圖案,然後填入金粉。元代作品中的花紋較前代更繁密,整體上給人富麗的感覺。當時著名的藝人有嘉興的彭君寶,代表作為《雙鳥紋經箱》和《人物花鳥紋經箱》,都存於日本。
②漆器工藝達到頂峰
明代漆器工藝發展達到了頂峰,無論是品種、技術都獲得了長足發展,並出現了總結漆器工藝技術的專著和一批能工巧匠。
首先表現在漆器的髹法上,明代將多種髹法結合使用,富於變化,絢麗多姿,超過了之前任何朝代。比如堆漆,明代在花紋堆起後還要用刀雕琢,雕琢之後,再在花紋上或貼金,或髹色漆。雕漆工藝也獲得很大發展。螺鈿工藝方面,以薄螺鈿為代表,發展到了頂峰。明代漆器工藝達到頂峰,還表現在出現了古代惟一的現存的漆藝專著一《髹飾錄》。
4.染織工藝
①元代先進的織金技術
織金技術是以金縷或金箔切成的金絲作緯線織花,使織物呈現金屬光澤。元朝編立「系官人匠」,在弘州設納石矢局,從事織金業。
元代的織金技術以織金錦為代表,顯示了染織技術的最高水平。織金錦又稱石矢,原產波斯,包括加金錦和加金緞。1970年在新疆元基出土的長金錦和捻金錦織物,經緯密度為65×40根/平方厘米和52×48根/平方厘米,足以顯示元朝織金匠人的高超技藝。而日本國立博物館所藏的紫地印金纏枝蓮袈裟完全表現了元代織金制物中所蘊含的中國傳統風格和技術。
②元代的緙絲工藝
緙絲工藝主要用於緙織皇帝御服、帝像和藝術品。在元代,由於喇嘛教盛行而增加了佛像內容。產品栩栩如生,繪畫作品與之無法相比。法國巴黎收藏的元代緙絲《三世佛》大軸也是這時織造的。元代緙絲的風格粗放,組織增密,用金量多,畫幅增大,往往用數軸拼合。如《儀鳳圖》,畫幅長達5.5米,內容是百鳥朝鳳。
③清代的絲織工藝
清代絲織工藝在明代傳統的基礎上得到了極大發展,並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體系。其主要成就表現在織綿、刺綉和緙絲三種產品上。
清代在北京設立織染局,在江寧、蘇州、杭州設立織造局。江寧主要織造雲錦,蘇杭主要生產宋錦。
宮廷刺綉產品種類豐富,皇室服飾、官員朝服、乘輿儀仗、室內裝飾等都有種類不同的刺綉裝飾品。其風格特點是豪華富麗、精緻工巧。
緙絲主要產在蘇州。清代蘇州織造局負責采辦緙絲。緙絲技術得以提高,幅面增大,應用更廣,如服裝帳幔、座墊椅披、名人字畫、仙佛神像等,都採用緙絲作品。
④四大名綉
清代民間的染織業發達,刺綉已經商品化,從而推動了各地民間刺綉的大發展,尤以江南民間刺綉水平最高,出現了蘇綉、湘綉、蜀綉、粵綉等「四大名綉」。
蘇綉是蘇州地區的手工藝品,蘇綉藝人能用40多種針法、1000多種花線綉出形象逼真、光彩奪目的藝術珍品。蘇綉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濃郁的地方特色,涌現出了大批優秀作品,如「白孔雀」、「金魚」、「小貓」、「滕王閣」等。其中雙面綉「小貓」最為生動。蘇綉包括欣賞品和日用品兩種。此外,清代蘇綉還出現了雙面綉,能在一次刺綉過程中使綉品具有兩面完美的刺綉效果,是刺綉中的精品。
湘綉起源於湖南長沙近郊,早在漢代就已出現,清代後期形成獨具風格的刺綉體系。其特點是擅長表現走獸,富於寫實氣息;追求刻劃形象的逼真,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劈絲細若發絲,且經加工後不起毛;針法以參針最具特色,可點染陰陽濃淡,形成色彩漸變的效果;配色以灰及黑白為主,素淡雅緻。
蜀綉是四川省成都地區盛行的傳統刺綉工藝。在魏晉時就與蜀錦並稱,在清代自成一體。其特色是採用本地軟鍛綵線,厚重鮮麗;用針工整,平齊光亮,絲路清晰。產品多以生活用品為主,也有裝飾品,富於詩情畫意,又自然淳樸。
粵綉包括廣綉和潮秀。其特點是:多用馬尾毛、孔雀羽刺綉,配色講求明快華麗,並喜用金線作輪廓線,花紋繁茂,色彩富麗;常採用百鳥朝鳳、海產魚蝦以及佛手瓜果一類題材。最主要針法為擻和針、套針和拖毛針。清代中期後,粵綉大量出口,漸現異國風味。
5.金屬工藝
①金銀器
元明清三代的金銀器製作中心在長江中下游,許多器物的時代、民族、政治、宗教色彩較濃。元代器物繼承發展了宋以來錘鍱出高浮雕式紋樣的裝飾技法。江蘇省吳縣呂師孟墓出土的金飾件還在錘出的高浮雕纏枝花果上,進一步雕鏤細部,極富立體感。器物種類中增加了很多的陳設、文房用具。
明清時代更注重金銀器的華美、實用,製作巧妙,工藝精湛。明定陵出土的金冠用極細的金絲編織而成,用二龍戲珠飾於冠頂,輕盈華美。清代還有許多用於典章、祭祀方面的金銀器物,並在金銀器上出現點燒琺琅或以金掐絲填燒琺琅的新工藝。
②景泰藍
景泰藍是北京著名的特種工藝品之一,原來叫做「銅胎掐絲琺琅」,因發展於明代景泰年間(公元1450~1457年),又以寶石藍為主色,所以被稱為景泰藍。
北京景泰藍造型優美,花紋細,色彩鮮艷,早已形成了深厚、莊重、華貴的獨特風格,博得了海內外的贊賞和喜愛。它不但在明清兩代宮廷廣泛陳設,而且在國際上享有盛名。
製作一件精緻的景泰藍產品,一般要經過制胎、掐絲、燒焊、點藍、磨光、鍍金等37道工序。
③清代琺琅工藝全面發展
清代宮廷的工藝繼承明代景泰藍的傳統,在其基礎上又有了進一步發展。到乾隆年間,琺琅工藝水平達到頂峰。琺琅工藝技術及琺琅釉色均有增多,創造出粉紅、翠綠、黑等新色,使琺琅色彩更加豐富多彩;銅胎製作厚重,鍍金光亮,釉面光滑,沒有沙眼氣泡,質量上乘。琺琅工藝的應用范圍很廣,大到傢具、佛塔,小到鼻煙壺、文房四寶等,都可用琺琅製作。
清代琺琅工藝的傑出成就是引進西方琺琅技術並加以改造後,採用中國傳統瓷器的器形與紋樣,創造出的中國獨特的畫琺琅與鏨胎琺琅。由這兩種工藝製作的琺琅器器形匣重端莊,紋樣精緻典雅、色彩含蓄秀麗,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
乾隆後期,宮廷工藝衰落,琺琅工藝流傳到民間,產地有北京和廣州,主要產品是景泰藍和銅胎琺琅,多用於出口。
④鐵畫
鐵畫,又稱鐵花,是用鐵片和鐵線鍛打焊接成畫的傳統工藝,由明代鐵匠湯天池創造。鐵畫借鑒了中國畫的筆法布局和民間剪紙、木刻、雕塑等多種工藝品的藝術特色,把繪畫和工藝品巧妙地結合起來,形成了黑白分明、端莊穩重、蒼勁古樸、豪放瀟灑的獨特藝術風格。
製作一幅鐵畫,要經過稿、剪、砸、燒打、上漆蠟等步驟,最後上框成畫。鐵畫品種有小幅的風景花鳥、大幅的屏風等。
6.雕琢工藝
①琢玉工藝
元明清三代的玉器手工業高度發達,形成了幾個重要的玉器生產基地。其中以蘇州專諸巷最為著名。此時,受文人書畫的影響,出現了碾琢文人詩詞和寫意山水畫的玉器,工匠們在玉器上鐫刻名家款識,追求文人雅趣。清乾隆時用玉極為普遍,琢玉工藝達到空前的高峰,其精工細琢的程度遠遠超出元、明兩朝。
這一時期,一些富有立體感並容納多種琢玉技巧的大型作品層出不窮,其中最著名的有元代的《瀆山大玉海》和乾隆時期的《大禹治水玉山》。前者重達3500千克,形態古樸,氣勢宏偉,雕刻花紋融粗放精巧幹一身,尤其是在俏色方面頗為獨到,可謂劃時代之作。後者高達224厘米,重達萬斤,為迄今所知中國乃至全世界的最大的玉器,是無與倫比的藝術珍品。
②牙雕
牙雕是雕刻工藝的一種。明代前期,雕刻工藝大多集中在宮廷,以貴重材料的雕刻為主;中期,民間雕刻工藝大大發展,一般材料取代了貴重材料,出現了牙雕的新風尚。
牙雕藝術品及其他工藝品在當時有官方和民間兩種,二者之間相互影響。明代較有名的牙雕作品有象牙雕送子觀音像、象牙雕荔枝螭紋方盒。
在清代造辦處的如意館供職的象牙雕匠主要來自江南與廣東兩地,從而形成了兩大流派。江南派代表人物為嘉定派竹刻名家,他們中的大多數能書善畫,既刻竹,也雕刻其他材料,如象牙等,風格清新奇特,氣韻生動。代表作有象牙雕山水人物方筆筒、羅漢渡海圖臂閣、松鼠葡萄筆洗等。廣東派的牙雕風格以纖細精美為特徵,象牙製品以雕刻鏤品活動象牙球著稱。代表作有象牙燈、象牙席等。
玉雕白菜清代中後期,宮廷工藝衰落,民間牙雕開始興起,兩大派技法也流落到民間。
7.傢具
明代傢具在宋元傢具的基礎上發展成熟,形成了具有民族風格的明式傢具。它以造型見長,安定、簡練、質朴,線條雄勁而流暢,將選材、製作、使用和審美巧妙地結合起來,達到實用性和藝術性的高度統一。
清朝時,內務府造辦處設有木作坊,專門按皇帝要求製作傢具。清廷多仿明代式樣,但又出現了新的作法、造型和裝飾。到乾隆時期,形成廣東和蘇州兩大流派。清代傢具顯示出用料精良、造型新穎、製作精細的特點,除了繪畫、雕刻外,還廣泛吸收漆藝的裝飾手法等。嘉慶、道光以後,宮廷傢具工藝水平逐漸下降。到清末,民間傢具開始興起,出現了「京做」、「蘇做」、「廣做」三大地方特色濃厚的傢具體系。京做直接繼承清宮廷傢具的風格,但不及其豪華;蘇做產於蘇州,固守明代傢具傳統,風格稍變;廣做產於廣州,受西方影響,品種增多,作品系列成套,雕刻繁縟,保持著中國的傳統風格。
8.剪紙
中國民間剪紙是富有民族風格的工藝美術作品,充滿喜慶的節日氣氛。剪紙題材大都是家禽、家畜、農作物、花鳥、娃娃、戲曲故事、吉祥圖案等。除了貼在窗上做窗花,還可用來做牆花、頂棚花、喜花、燈花和各種綉衣底樣。
中國剪紙分單色和彩色兩種。彩色的絢麗多彩,單色的樸素大方。由於地理環境不同,各地民間剪紙的風格也不同。陝西窗花風格粗朴豪放,陝南多是點彩剪紙,陝北以單色剪紙為主。河北蔚縣的剪紙艷麗中包含著秀美,尤其以戲曲人物窗花最有特色,而南方一些少數民族的剪紙主要用來做綉花底樣。內容豐富、花樣繁多的民間剪紙,已成為美化生活的一種藝術。
9.泥塑、麵塑
泥塑來自民間,古代就有做俑人殉葬、塑佛像供人膜拜、捏玩具供人玩賞的風俗。天津的「泥人張」、無錫的惠山泥人是全國最著名的泥塑品種。
「泥人張」由天津張明山所創,源於清代,世代相傳。其泥人形象逼真,神采各異,具有生活實感和獨特的風格,形成天津傳統工藝的一絕,因此被譽為「泥人張」。張明山傳世之作有「惜春作畫」、「黛玉撫琴」、「張敞畫眉」等,現藏於故宮和頤和園。
無錫惠山泥人約有400年歷史。它色彩鮮明,造型簡練,線條流暢,具有濃厚的裝飾性和民間特色。惠山泥人一般分為兩類:一類是可以作為禮品和擺設的傳統手捏泥人,稱為「細貨」;另一類是大批生產的印模派玩具,俗稱「耍貨」。聞名中外的泥人「大阿福」是惠山泥人中最有特色的作品。
面人是用彩色糯米粉作原料捏成的小型人物,全國各地都有從事麵塑的藝人。傳統麵塑起源干民間過節時製作的「喜饃饃」,後來逐漸發展成為一種可以獨立欣賞的民間藝術品。
許多麵塑藝人擅長做戲曲人物、佛像及民間故事和古典文學中的人物,形象生動,色彩明快。大的約1米有餘,小的只有1厘米。
『陸』 故宮博物院十大藏品
故宮博物院十大藏品包括:乾隆款金甌永固杯、張成造款雕漆雲紋盤、青玉雲龍紋爐、掐絲琺琅纏枝蓮紋象耳爐、《清明上河圖》、西晉陸機的《平復帖》、彩漆描金樓閣式自開門群仙祝壽御制鍾、沈子蕃緙絲《梅鵲圖》、郎窯紅釉穿帶直口瓶、酗亞方樽。
1、乾隆款金甌永固杯
商酗亞方樽,高45.5厘米,寬38厘米,口徑33.6厘米×33.4厘米,重21.5千克。樽方形,侈口,肩上四角各飾一象首,象首間夾飾獸頭,頸、腹、足均飾八條棱脊。獸面紋和夔紋是其主體紋飾,以雷紋作地。口內側鑄銘文兩行九字:酗亞者巳以大子尊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