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4插花
Ⅰ 巴洛克時期浮誇的花藝風格,讓人彷彿置身於皇家宮殿!
文藝復興時期的來臨,讓花園得以復興,貿易的發展讓歐洲人有了更多可以選擇的花材。一種新的花藝風格正從義大利興起,並向北悄然席捲整個歐洲。
巴洛克風格悄然出現,以注重奢華,以 繁復的裝飾 見長。它 是一種復雜、奢侈與浮誇 的藝術,其誕生本身就帶著叛逆,所以我們看到的巴洛克風格總彌漫著一股享樂主義的感覺,但因為與文藝復興的牽連,以動態的手法重復詮釋宗教作品,所以還帶著宗教主義的氣息。
所以我們常看到的巴洛克風格在電影中是這樣的
▼▼▼
有沒有一股濃濃的宮廷風撲面而來?
而這一時期的很多關於花藝的繪畫也從單純的對靜物寫生發展為對照植物插畫或標本進行想像創作。花藝的裝飾意味更加強烈,漸漸富裕的歐洲民眾不再滿足於原產歐洲的花朵,他們渴求來自異域的色彩和芬芳。
伴隨著地理大發現,作為海洋強國的荷蘭從世界各地獲得了各種植物資源用於園藝,包括菊花、仙人掌、旱金蓮和向日葵。
而發源於中亞的鬱金香也在錢包漸漸鼓起,奢靡之風漸興的荷蘭人中掀起了一股狂潮, 鬱金香狂熱(tulipmania) 更是發生在這一時期的重大泡沫事件,引發了一場經濟危機,據說當時一株鬱金香的價錢相當於普通人一年收入的10倍之多,也被稱為人類歷史上有記載的最早的投機活動。
▲老彼得·勃魯蓋爾(1568–1625)作於1599年的作品,現藏於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
▲Gaspar Peeter Verbruggen the Younger (1664 –1730 )的作品,現藏於比利時布魯日市立格羅寧格博物館
而關於花藝,巴洛克/弗拉芒風格的誕生,發展與成熟分為三個階段:
從作為商人炫耀財富的關鍵, 花器 (大部分情況下是花瓶)往往比花本身更重要,傾向於使用 金屬或陶瓷 等材質的花器。
而後的階段,畫家為了展現技藝,傾向於使用 玻璃花器 ,用於展現玻璃與水中掩映的花莖。最後的階段畫家協調了花與花器的比例,將兩者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一些常見的配飾也開始出現在 鮮花靜物畫 中。
▲弗拉芒式
這一時期的花藝,對後世西方花藝影響深遠,受文藝復興時期的影響,對稱插花仍非常流行,作品體量大,選用花材品種多。
▲體量巨大的巴洛克式花藝
但與此同時也有非對稱的插花,將主花布置在視覺焦點,然後 S型 向兩端延展布置其他花材,花的各個面都能被欣賞到。插花高度通常為花器高度的2-3倍。
▲S型延展的花藝布置
特點:
♡ 形式
相對自由的結構,奢華、裝飾性強。對稱或S型不對稱
花籃、花環用於垂直面裝飾,大花瓶用於裝飾甬道、門廊,小花束用於裝飾卧室、客廳
色彩熱烈豐富
瓶花、花籃、花環
♡ 花材 (重瓣、斑點、條紋、流蘇)
這一時期的兩種典型的花材是 流蘇鬱金香和鸚鵡鬱金香 。
▲朱迪絲·雷斯特創作於1643年的鬱金香插畫
常見花材有重瓣銀蓮花、康乃馨、皇冠貝母、仙客來、毛地黃、鐵筷子、萱草、蜀葵、風信子、鳶尾、翠雀、丁香、百合、羽扇豆、烏頭、水仙、旱金蓮、倪潤石蒜、重瓣芍葯、石竹、罌粟花和果莢、月季、向日葵、雪球莢蒾、各種帶花果的枝條等等。
♡ 葉材
張揚而醒目,富有異域風情。玉簪葉、蓖麻葉、美人蕉葉、彩葉草
♡ 配色
這一時期常見的配色種類很多,多以 補色和撞色 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
♡ 容器
陶瓮、玻璃瓶、金屬杯、壺型、淺碗型、籃子、盤子、青花瓷瓶
♡ 背景
幾何紋飾、卷草紋、窗簾、深色絲綢或天鵝絨、流蘇窗簾、帶有鳥蛋的鳥巢、水果、切片麵包、貝殼、珠寶、表、玩偶、地毯、酒杯、碗、昆蟲、小吃、枕頭、裸根植物
今天的巴洛克風格就介紹到這里啦
不知道你喜歡嗎?
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發表你的觀點哦
Ⅱ 102:三四上下,喜上望來】解
錢塘江,錢塘潮(QiantangTide)——最壯觀的海潮簡介我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涌潮有三處:山東青州涌潮、廣陵濤和錢塘潮。清費餳璜(1664-?年)《廣陵濤辯》雲:「春秋時,潮盛於山東,漢及六朝盛於廣陵。唐、宋以後,潮盛於浙江,蓋地氣自北而南,有真知其然者」。錢塘潮比廣陵濤出現的時間晚一些,至遲在東漢就已形成。王充《論衡·書虛篇》提到「浙江、山陰江、上虞江皆有濤」。又說當時錢唐浙江「皆立子胥之廟,蓋欲慰其恨心,止其猛濤也」。但是,王充只說「廣陵曲江有濤,文人賦之」,沒有說賦錢塘江潮。可見,東漢時,錢塘潮遠沒有廣陵濤出名。估計,當時還形成錢塘觀潮風俗。錢江潮成因雄偉壯觀的錢江潮成因除月、日引力影響外,還跟錢塘江口狀似喇叭形有關。錢塘江南岸赭山以東近50萬畝圍墾大地象半島似地擋住江口,使錢塘江赭山至外十二工段酷似肚大口小的瓶子,潮水易進難退,杭州灣外口寬達100公里,到外十二工段僅寬幾公里,江口東段河床又突然上升,灘高水淺,當大量潮水從錢塘江口涌進來時,由於江面迅速縮小,使潮水來不及均勻上升,就只好後浪推前浪,前浪跑不快,後浪追上,層層相疊。其次還跟錢塘江水下多沉沙有關,這些沉沙對潮流起阻擋和磨擦作用,使潮水前坡變陡,速度減緩,從而形成後浪趕前浪,一浪疊一浪,一浪高一浪涌潮。錢塘潮的故事原先錢塘江的潮來時,跟其他各地的江潮一樣,既沒有潮頭,也沒有聲音的。有一年,錢塘江邊來了一個巨人,這個巨人真高大,一邁步就從江這邊跨到江那邊了。他住在蕭山縣境內的蜀山上,引火燒鹽。人們不曉得他叫什麼名字,因為他住在錢塘江邊,就叫他為錢大王。錢大王力氣很大,他打著自己的那條鐵扁擔,常常挑些大石塊來放在江邊,過不多久,就堆起了一座一座的山。一天,他去挑自己在蜀山上燒了三年零三個月的鹽。可是,這些鹽只夠他裝一頭,因此他在扁擔的另一頭繫上塊大石,放上肩去試試正好,就挑起來,跨到江北岸來了。這時候,天氣熱,錢大王因為才吃過午飯,有些累了,便放下擔子歇歇,沒想到竟打起瞌睡來。正巧,東海龍王這時出來巡江,潮水漲起來了。漲呀漲的,竟漲到岸上來,把錢大王這頭鹽慢慢都溶化了。東海龍王聞聞,水裡哪來這股鹹味呀,而且愈來愈咸,愈來愈咸。他受不了,返身就逃,沒想逃到海洋里,把海洋的水都弄咸了。這位錢大王呢,睡了一覺,兩眼一睜,看見扁擔一頭的石頭還放在硤石(就是現在的名的硤石山),而另一頭的鹽卻沒有了!錢大王找來找去,找不著鹽,一低頭,聞到江里有鹹味,他想:哦,怪不得鹽沒有了,原來被東海龍王偷去了。於是他舉起扁擔就打海水。一扁擔打得大小魚兒都震死;兩扁擔打得江底翻了身;三扁擔打得東海龍王冒出水面求饒命。東海龍王戰戰兢兢地問錢大王,究竟為什麼發這樣大的脾氣。錢大王說:「你把我的鹽偷到什麼地方去了?」東海龍王這才明白海水變鹹的原因。連忙賠了罪,就把自己怎樣巡江,怎樣把錢大王的鹽無意中溶化了,使得海洋的水也咸起來的事情,一一說了。錢大王心裡好氣呀,真想舉起鐵扁擔,一下把東海龍王砸爛了才甘心。東海龍王慌得連連叩頭求饒,並答應用海水曬出鹽來賠償錢大王;以後漲潮的時候就叫起來,免得錢大王再睡著了聽不見。錢大王聽聽這兩個條件還不錯,便饒了東海龍王,把自己的扁擔向杭州灣口一放,說:「以後潮水來就從這里叫起!」東海龍王連連答應,錢大王這才高高興興地走了。從那個時候起,潮水一進杭州灣,就伸起脖子,「嘩嘩嘩」地喊叫著,漲到錢大王坐過的地方,脖子伸得頂高,叫得頂響。這個地方就是如今的海寧。舉世聞名的「錢江潮」就是這樣來的。錢塘潮的特色交叉潮距杭州灣55千米有一個叫大缺口的地方是觀看十字交叉潮的絕佳地點。由於長期的泥沙淤積,在江中形成一沙洲,將從杭州灣傳來的潮波分成兩股,即東潮和南潮,兩股潮頭在繞過沙洲後,就像兩兄弟一樣交叉相抱,形成變化多端、壯觀異常的交叉潮,呈現出「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橫」的壯觀景象。兩股潮在相碰的瞬間,激起一股水柱,高達數丈,浪花飛濺,驚心動魄。待到水柱落回江面,兩股潮頭已經呈十字形展現在江面上,並迅速向西賓士。同時交叉點像雪崩似的迅速朝北轉移,撞在順直的海塘上,激起一團巨大的水花,跌落在塘頂上,嚇得觀潮人紛紛尖叫著避開。一線潮看過大缺口的交叉潮之後,建議您趕快驅車到鹽官,等待觀看一線潮。未見潮影,先聞潮聲。耳邊傳來轟隆隆的巨響,江面仍是風平浪靜。響聲越來越大,猶如擂起萬面戰鼓,震耳欲聾。遠處,霧蒙蒙的江面出現一條白線,迅速西移,猶如「素練橫江,漫漫平沙起白虹」。再近,白線變成了一堵水牆,逐漸升高,「欲識潮頭高幾許,越山橫在浪花中」。隨著一堵白牆的迅速向前推移,涌潮來到眼前,有萬馬奔騰之勢,雷霆萬鈞之力,銳不可當。一線潮並非只有鹽官才有。凡江道順直,沒有沙州的地方,潮頭均呈一線,但都不如鹽官好看。原因是鹽官位與河槽寬度向上游急劇收縮之後的不遠處,東、南兩股潮交會後剛好成一直線,潮能集中,潮頭特別高,通常為1—2米,有時可達3米以上。氣勢磅礴,潮景壯觀。回頭潮從鹽官逆流而上的潮水,將到達下一個觀潮景點老鹽倉。老鹽倉的地理環境不同干鹽官,鹽官河道順直,涌潮毫無阻擋向西挺進,而老鹽倉的河道上,出於圍墾和保護海塘的需要,建有一條長達660米的攔河丁壩,咆哮而來的潮水遇到障礙後將被反射折回,在那裡它猛烈撞擊對面的堤壩,然後以泰山壓頂之勢翻卷回頭,落到西進的急流上,形成一排「雪山」,風馳電掣地向東回奔,聲如獅吼,驚天動地,這就是回頭潮。錢塘江大潮,白天有白天波瀾壯闊的氣勢,晚上有晚上的詩情畫意;看潮是一種樂趣,聽潮是一種遐想。難怪有人說「錢塘郭里看潮人,直到白頭看不足。」錢塘觀潮指南「八月十八潮,壯觀天下無。」這是北宋大詩人蘇東坡詠贊錢塘秋潮的千古名句。千百年來,錢塘江以其奇特卓絕的江潮,不知傾倒了多少遊人看客。每年的農歷八月十八前後,是觀潮的最佳時節。這期間,秋陽朗照,金風宜人,錢塘江口的海塘上,遊客群集,興致盎然,爭睹奇景。觀賞錢塘秋潮,有三個最佳位置。海寧縣鹽官鎮東南的一段海塘為第一佳點。這里的潮勢最盛,且以齊列一線為特色,故有「海寧寶塔一線潮」之譽。潮頭初臨時,天邊閃現出一條橫貫江面的白練,伴之以隆隆的聲響,酷似天邊悶雷滾動。潮頭由遠而近,飛馳而來。宛若一群潔白的天鵝排成一線,萬頭攢動,振翅飛來。潮頭推擁,鳴聲漸強,頃刻間,白練似的潮峰奔來眼前,聳起一面三四米高的水牆直立於江面,傾濤瀉浪,噴珠濺玉,勢如萬馬奔騰。潮湧至海塘,更掀起高9米的潮峰,果然"滔天濁浪排空來,翻江倒海山為摧!"這一簇簇聲吞萬籟的放射形水花,其景壯觀,其力無窮,據說有一年,曾把一隻一噸多重的「鎮海雄師」沖出100多米遠。當潮湧激起巨大回響之後,潮水又坦然飛逝而去。有人這樣寫道:「潮來濺雪俗浮天,潮去奔雷又寂然」,十分確切地描繪了潮來潮往的壯觀景象。在第二個觀潮佳點――鹽官鎮東8公里的八堡,可以觀賞到潮頭相撞的奇景。海潮漲入江口之後,因為南北兩岸地勢不同,潮流速度南快北慢,潮頭漸漸分為兩段。進展神速的南段稱為南潮;遲遲不前的北段潮頭,在北岸觀潮者看來,是來自東方,故稱東潮。當南潮撲向南岸被盪回來,調頭向北涌去,恰與姍姍來遲的東潮撞個滿懷。霎時間,一聲巨響,好似山崩地裂,滿江聳起千座雪峰,著實令人怵目驚心!在第三個觀潮佳點――鹽官鎮西12公里的老鹽倉,可以欣賞到"返頭潮"。這里,有一道高9米、長650米的「丁字壩」直插江心,宛如一隻力挽狂瀾的巨臂。潮水至此,氣勢已經稍減,但沖到丁字壩頭,仍如萬頭雄獅驚吼躍起,激浪千重。隨即潮頭轉,返竄向塘岸,直向塘頂觀潮的人們撲來。這返頭潮的突然襲擊,常使觀潮者措手不及,驚逃失態。此外,海寧觀潮還有日夜之分。白天觀潮,視野廣闊,一覽怒潮全景,自是十分有趣。而皓月當空時觀賞夜潮,卻也別有其妙。近年來,錢塘江潮水卷人事故時有發生。其中2007年8月2日16時30分左右,杭州市江干區下沙七堡1號丁字壩附近水域發生一起30多人被潮水捲走的事件造成11人死亡。錢塘潮歷史觀賞錢塘秋潮,早在漢、魏、六朝時就已蔚成風氣,至唐、宋時,此風更盛。相傳農歷8月18日,是潮神的生日,故潮峰最高。南宋朝廷曾經規定,這一天在錢塘江上校閱水師,以後相沿成習,遂成為觀潮節。北宋詩人潘閬有一首詩寫道:長憶觀潮,滿郭人爭江上望。來疑滄海盡成空,萬面鼓聲中。弄潮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別來幾向夢中看,夢覺尚心寒。這首詩便是當年「弄潮」與「觀潮」活動的真實寫照。解惑錢塘潮為什麼錢塘秋潮如此壯觀而又如此准時呢?這是許多人很自然地想到的問題。對此,有一個傳說是這樣說的:春秋戰國時期,在今江蘇、安徽一事有一個吳國,吳王夫差打敗了今浙江一帶的越國。越王勾踐表面上向吳國稱臣,暗中卻卧薪嘗膽,准備復國。此事被吳國大臣伍子胥察覺,多次勸說吳王殺掉勾踐。由於有奸臣在吳王面前屢進讒言,詆毀伍子胥。吳王奸忠不分,反而賜劍讓伍子胥自刎,並將其屍首煮爛,裝入皮囊,拋入錢塘江中。伍子胥死後9年,越王勾踐在大夫文種的策劃下,果然滅掉了吳國。但越王也較信傳言,迫使文種伏劍自刎。伍子胥與文種這兩個敵國功臣,雖然分居錢塘江兩岸,各保其主,但下場一樣,同恨相連。他們的滿郁恨,化作滔天巨浪,掀起了錢塘怒潮。當然,傳說不過是傳說而已。錢塘秋潮如此之盛的原因,主要是其獨特的地理條件。錢塘江外杭州灣,外寬內窄,外深內淺,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喇叭狀海灣。出海口江面寬達100公里,往西到澉浦,江面驟縮到20公里。到海寧鹽官鎮一帶時,江面只有3公里寬。起潮時,寬深的灣口,一下子吞進大量海水,由於江面迅速收縮變窄變淺,奪路上涌的潮水來不及均勻上升,便都後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到大夾山附近,又遇水下巨大攔門沙壩,潮水一擁而上,掀起高聳驚人的巨濤,形成陡立的水牆,釀成初起的潮峰。是不是所有喇叭狀的海灣都能產生涌潮呢?回答是否定的。海寧大潮的形成,還有一些其他原因。浙江沿海一帶,夏秋之交,東南風盛行,風向與潮波涌進方向大體一致,風助潮勢,推波助瀾;潮波的傳播在深水中快,在淺水中慢,錢塘江由深變淺的特點極為突出,這種特殊條件,能使後浪很快趕上前浪,層層巨浪疊加,形成潮頭。此外,潮湧與月亮、太陽的引力也有關。東漢思想家王充在《論衡》中說:"濤之起也,隨月盛衰,小大滿損不齊同。"因為在農歷每月初一和十五前後,太陽、月亮和地球排列在一條線上,太陽和月亮的引力合在一起吸引著地球表面的海水,所以每月初一和十五的潮汐就特別大,而農歷八月十八前後,是一年中地球離太陽最近、引力最大的時候,此時出現的涌潮,自然也就最猛烈。有人問及,錢塘秋潮會不會產生變化?其實,說起來,錢塘秋潮一直處於變化之中。由於潮勢最盛位置的變化,人們的觀潮點也隨之改動。宋時的觀潮點在杭州以上析成直角的河段。明朝以後,海寧鹽官鎮左近始成觀潮勝地。現代江海變化,最盛潮位曾西移頭蓬,近年又有東移八堡之勢。而最令人關注的,是1985年錢塘秋潮的衰微現象。1985年農歷八日十八日,按例是觀潮的吉日良辰,這天,十幾遊人前往鹽官鎮觀潮。可是,潮水來時,只見一條很細很細的錢線,緩慢逼近,銀線時隱時現,越近越連不成線到得近處,僅止片片浪花,涌潮高度只有50至60厘米,使觀潮者們大為掃興。有人擔心錢塘秋潮就此消失了。事實上,錢塘秋潮江沒有消失,但是,讓人不無憂慮的是,近十年來,秋潮的確漸漸衰弱了。而1985年表現得尤為突出。據有關人士分析,主要原因是在澉浦以西已累計圍墾海塗80萬畝,使八堡以上的河道變窄,造成進潮量減少,河床抬高。再加上1985年的梅雨時節,錢塘江流量比歷年平均數減少了1/3,對泥沙的沖刷力大大減弱。大量被海潮帶上來的泥沙淤積在尖同一帶江面,使這一帶淤積增厚,迫使江道主線南移。這樣,當海潮湧進錢塘江時,只提折向南面逆流而上。由於流路加長,潮的能量消耗過大,當海潮到達鹽官鎮時,已經是"精疲力竭",成了"強弩之末"了。據此,有關人士推知,因為整個杭州灣的喇叭口形狀未變,所以錢塘江潮不會消失。但由於江道的逐年變窄,錢塘潮的交匯點將逐步東移。今後,觀潮的最佳點,北岸在鹽官鎮以東的丁橋至十堡一帶;南岸在杭州肖山縣圍墾十七工段。錢塘潮文學作品《觀潮》周密浙江②之潮,天下之偉觀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③為盛。方其遠出海門④,僅如銀線⑤;既而漸近,則玉城雪嶺際天而來⑥,大聲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⑦,勢極雄豪。楊誠齋詩雲「海涌銀為郭,江橫玉系腰」者是也⑧。注釋:①節選自《武林舊事》(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卷三,略有刪改。周密(1232—1298),字公謹,宋代湖州(現在浙江湖州)人。②〔浙江〕就是錢塘江。③〔自既望以至十八日〕從農歷(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既望,農歷十六日(十五日叫望)。④〔方其遠出海門〕當潮遠遠地從浙江入海口湧起的時候。方,當……時。其,指潮。出,發、起。海門,浙江入海口,那裡兩邊的山對峙著。⑤〔僅如銀線〕幾乎像一條(橫畫的)銀白色的線。僅,幾乎,將近。⑥〔玉城雪嶺際天而來〕玉城雪嶺一般的潮水連天涌來。玉城雪嶺,形容泛著白沫的潮水像玉砌的城牆和大雪覆蓋的山嶺。際天,連接著天。⑦〔沃日〕沖盪太陽。形容波浪大。沃,用水淋洗。⑧〔楊誠齋詩雲「海涌銀為郭,江橫玉系腰」者是也〕楊萬里詩中說的「海涌銀為郭,江橫玉系腰」就是指這樣的景象。這兩句詩是《浙江觀潮》一詩里的句子,意思是,海水湧起來,成為銀子堆砌的城郭;浙江橫著,潮水給繫上一條白玉的腰帶。「……是也」,就是指這樣的景象。每歲京尹①出浙江亭教閱水軍②,艨艟③數百,分列兩岸;既而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④,並有乘騎弄旗標槍舞刀⑤於水面者,如履平地。倏爾黃煙四起,人物略不相睹⑥,水爆⑦轟震,聲如崩山。煙消波靜,則一舸無跡⑧,僅有「敵船⑨」為火所焚,隨波而逝。⑩注釋:①②〔每歲京尹(yǐn)出浙江亭教閱水軍〕每年(農歷八月)京都臨安府長官來到浙江亭教閱水軍。京尹,京都臨安府(現在浙江杭州)的長官。浙江亭,館驛名,在城南錢塘江岸。③〔艨艟(méngchōng)〕戰船。④〔既而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意思是,演習五陣的陣勢,忽而疾駛,忽而騰起,忽而分,忽而合,極盡種種變化。盡,窮盡。五陣,指兩、伍、專、參、偏五種陣法。⑤〔乘騎(jì)弄旗標槍舞刀〕乘馬、舞旗、舉槍、揮刀。騎,馬。弄,舞動。標,樹立、舉。⑥〔略不相睹〕彼此一點兒也看不見。⑦〔水爆〕水軍用的一種爆炸武器。⑧〔一舸(gě)無跡〕一條船的蹤影也沒有了。舸,船。⑨〔敵船〕指假設的敵方戰船。⑩〔逝〕去,往。吳兒善泅者數百①,皆披發文身②,手持十幅大彩旗,爭先鼓勇,溯迎而上③,出沒於鯨波萬仞④中,騰身百變15⑤,而旗尾略不沾濕,以此誇能。注釋:①〔吳兒善泅(qiú)者數百〕幾百個善於泅水的吳中健兒。②〔披發文身〕披散著頭發,身上畫著文彩。文,動詞。③〔溯迎而上〕逆流迎著潮水而上。④〔鯨波萬仞〕萬仞高的巨浪。鯨波,巨浪。鯨所到之處,波濤洶涌,所以稱巨浪為鯨波。萬仞,形容浪頭極高,不是實指。⑤〔騰身百變〕翻騰著身子變換盡各種姿態。江干①上下十餘里間,珠翠羅綺溢目②,四馬塞途,飲食百物皆倍穹③常時,而僦賃看幕,雖席地不容閑④也。注釋:①〔江干〕江岸。②〔珠翠羅綺溢目〕滿眼都是華麗的服飾。珠翠羅綺,泛指婦女的首飾和遊人的華麗衣服。溢目,滿眼。③〔倍穹〕(價錢)加倍的高。穹,高。④〔僦(jiù)賃(lìn)看幕,雖席地不容閑〕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即使是一席之地也不會空閑。僦、賃,都是租用的意思。看幕,為觀潮而特意搭的帳棚。席地,一席之地,僅容一個座位的地方。容,許,使。譯文:錢塘江洶涌的海潮是天下間最壯觀的。從每年的八月十六至八月十八,這期間海潮最盛大。當海潮從遠方海口出現的時候,只像一條白色的銀線一般,過了一會兒慢慢逼近,白浪高聳就像白玉砌成的城堡、白雪堆成的山嶺一般,波濤好像從天上堆壓下來,發出很大的聲音,就像震耳的雷聲一般。波濤洶涌澎湃,猶如吞沒了藍天、沖洗了太陽,非常雄壯豪邁。楊誠齋曾在詩中說:「海水湧起來,成為銀子堆砌的城市;錢塘江橫著,潮水給繫上一條白玉的腰帶。」就像這樣一般。每年臨安府的長官到浙江庭外檢閱水軍,巨大的戰艦數百艘分別排列於江的兩岸,一會兒全部的戰艦都往前疾駛,一會兒分開;一會兒聚合,形成五種陣勢,並有人騎著馬匹耍弄旗幟標槍,舞弄大刀於水面之上,就好像步行在平地一般。忽然間黃色的煙霧四處竄起,人物一點點都看不見,水中的爆破聲轟然震動,就像高山崩塌一般。過一會兒煙霧消散,水波平靜,看不見任何一條大船,只有演習中充當敵軍戰船的軍艦被火焚燒,隨著水波而沉於海底。浙江一帶善於游泳的健兒數百人,每個人都披散著頭發,身上滿是刺青,手裡拿著十幅長的大彩旗。大家奮勇爭先逆著水流踏浪而上在極高的波濤之中,忽隱忽現騰越著身子,姿勢變化萬千,然而旗尾一點點也沒有被水沾濕,以此來誇耀自己的才能。而有錢的巨富、尊貴的官吏,爭先賞賜銀色的綵綢。在江岸南北上下十餘里之間,滿眼都是穿戴著華麗的手飾與衣裳的觀眾,車馬太多,路途為之阻塞。所販賣的飲食物品,比平時價格高出一倍。而遊客租借觀賞的帳篷,即使容納一席之地的空間也沒有,非常擁擠。錢塘江大潮錢塘江大潮:最佳觀潮地點在海寧縣的鹽官鎮,觀潮的最佳時間是每年農歷的八月十五到八月十八。錢塘江大潮被譽為天下奇觀,全世界只有巴西亞馬遜河的涌潮可與之媲美。潮汐的作用,加之這里獨特的地理地貌特徵,構成了錢塘江大潮形成的自然條件,自錢塘江口逆流而上,依次可見交叉湖(十字湖)、回頭潮、一線潮等景觀,潮來之時,驚濤拍岸,蔚為壯觀。錢塘江大潮每日時間表[分享]海寧潮鹽官觀潮點:每月的農歷十五:[春:11:45(潮)23:40(汐)][夏:11:30(潮)23:20(汐)][秋:11:35(潮)23:25(汐)][冬:11:10(潮)23:05(汐)]每月的農歷十六、初一:[春:12:15(潮)0:10(汐)][夏:11:50(潮)23:45(汐)][秋:12:05(潮)0:00(汐)][冬:11:45(潮)23:35(汐)]每月的農歷十七、初二:[春:12:48(潮)0:43(汐)][夏:12:25(潮)0:10(汐)][秋:12:45(潮)0:35(汐)][冬:12:15(潮)0:05(汐)]每月的農歷十八、初三[春:13:25(潮)1:16(汐)][夏:13:15(潮)1:05(汐)][秋:13:23(潮)1:15(汐)][冬:13:05(潮)1:00(汐)]每月的農歷十九、初四[春:14:05(潮)1:50(汐)][夏:13:45(潮)1:40(汐)][秋:14:00(潮)1:50(汐)][冬:13:40(潮)1:30(汐)]每月的農歷二十、初五[春:14:40(潮)2:25(汐)][夏:14:26(潮)2:15(汐)][秋:14:35(潮)2:20(汐)][冬:14:15(潮)2:10(汐)]下沙推遲一個小時二十八分參考資料:..com/question/66551571.html
Ⅲ 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女書法家都有誰。
著名書法家如下:
秦朝:李斯(篆書)
漢魏:張芝(章草) 鍾繇(楷書鼻祖)索靖
兩晉:王氏家族(王導 王羲之(行楷) 其書蘭亭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王獻之(行草)等)
陸機(其書 平復帖 被認為是目前發現的最早的文人真跡)衛氏家族(衛恆 衛瓘 等)
唐:顏真卿(其書 祭侄文稿 被稱為天下第二行書)、柳公權(顏筋柳骨)虞世南 褚遂良 歐陽詢等有很多,唐朝時繼兩晉後書法的又一高峰。武則天 李世民 寫的都不錯。
宋:宋四家:蘇軾 其書黃州寒食帖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 、黃庭堅、米芾、蔡襄(據說 本為蔡京 因其為大奸臣未被列入宋四家)宋徽宗趙佶(瘦金體)王安石等。宋朝是繼兩晉 唐朝後第三個書法高峰。
元代:趙孟頫(趙子昂,宋太祖趙匡胤十一世孫)其書對明清書法影響頗大,其與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並稱楷書四大家,其妻管道升是繼衛夫人後又一有名的女書家。 鄧原 鮮於樞 等。
明代:解縉 唐伯虎 祝枝山 文徵明 龐寵 董其昌 石濤。
清代:鄭板橋、劉墉、金農(刷漆體)吳昌碩、鄧石如、康有為等。清代書家較多,是有記載的書家最多的朝代。
中國古代的著名國畫家:
王 冕
王冕(1287-1359)元代著名畫家、詩人,字元章,號煮石山農、放牛翁、會稽外史、梅花屋主等。浙江諸暨人。出身農家,幼放牛,家貧,但好學如痴,讀書不倦。常晚至寺院長明燈下讀書,學識漸深。他的好學精神感動了當時會稽一個讀書人韓性,韓收他為學生,教他讀書、畫畫。王冕青年時期曾一度熱衷於功名,但考進士屢試不中,於是他滿懷憤郁,燒毀了文章,流浪江湖,永絕士途。他曾到過杭州、金陵,又渡長江,過淮……
夏圭
夏圭作品 夏圭,字禹玉, 活動於西元 1180~1230 年前後, 浙江錢塘人。擅長畫山水、人物,只隨手畫畫,奇特突出。山水構圖喜歡大膽剪裁,突破全景而僅畫半邊之景,時人稱為「夏半邊」。善長卷鋪陳。其作品有《溪山無盡圖卷》、《溪山清遠》、《松溪泛艇圖》、…等。作品中畫面空白的部分比馬遠更多,更有遼闊平遠的氣勢。 ……
藍瑛
藍瑛作品 藍瑛(1585-1664),一作(1585-約1666)明代傑出畫家。字田叔,號蝶叟,晚號石頭陀、山公、萬篆阿主者、西湖研民。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是浙派後期代表畫家之一。工書善畫,長於山水、花鳥、梅竹,尤以山水著名。其山水法宗宋元,又能自成一家。畫假沈沈周,落筆秀潤,臨摹唐、宋、元諸家,師黃公望尤為致力。晚年 筆力蓊蒼勁,氣象峻 ,有人許其與文徵明、沈周並重。其作品有:《漁樂圖》,仿梅花道人,……
徐渭
徐渭作品 徐渭字文清,號天池山人,又有田丹水、天池生、天池漁隱、青藤老人、金壘、金回山人、山陰布衣、白鷳山人、鵝鼻山儂等別號。晚年號青藤道士,或署名田水月。 徐渭中年以後開始學畫,擅長畫花鳥,兼能山水、人物、水墨寫意,氣勢縱橫奔放。特長於水墨大寫意花卉,工畫殘菊敗荷,皆古樸淡雅,別有風致。現藏南京博物院《雜花院》,全畫有牡丹、紫薇、葡萄、芭蕉、梅花水仙和竹等 13 種。情意所至,氣勢豪放。發揮了高度的藝術……
仇英
仇英作品 仇英(約1509-1551)明代傑出畫家。字實父,號十洲。太倉(今屬江蘇)人。長期住蘇州。初為漆工,後改學畫,師周臣。以賣畫為生,精於摹古,不拘一家一派。粉圖黃紙,落筆亂真。善畫人物、鳥獸、山水、樓觀、舟車之類,皆秀雅鮮麗。他以廣泛的題材和工整細麗的風格,適應當時地主富商的需要。尤擅長人物畫,創歷史風俗的新格。畫風流麗纖巧,為當代人物畫的師范。畫山水,喜設大青綠色,用筆蕭疏,意境簡遠,工巧入神。他臨摹的古畫……
唐寅
唐寅作品 晉昌唐寅 伯虎 子畏 六如居士 明 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弘治十一年(一四九八)舉應天解元.後應進士試,因科場案而被革黜。賦性疏朗,任逸不羈。嘗鐫其章曰「江南第一風流才子」。晚好佛氏,治圃舍於桃花塢,曰桃花盦,日飲其中。其學務窮研造化,於應世文字詩歌,不甚措意。奇趣時發,或寄於畫。畫法沉鬱,風骨奇峭,刊落庸瑣,務求濃厚。連江疊巘,灑灑不窮。信士流之雅作,繪事之妙詣。其畫遠攻李唐足任偏師,近交沈周可當半席。自……
倪瓚
倪瓚(1301--1374),江蘇無錫人。初名廷,字元鎮,號雲林子、幻霞子、荊蠻氏等。家豪富。元末賣去家產,浪跡江湖。平生好學,工詩、書、畫。其水墨山水,宗董源,兼學荊、關,作品多取材於太湖一帶景色,意境簡率荒寒。他的畫風對明清文人山水畫有較大影響,與王蒙、黃公望、吳鎮並列「元季四大家」。書風簡淡清逸,有《淡室詩》、《自書詩稿》等多種書跡存世。 ……
燕文貴
燕文貴 北宋畫家。文貴-作貴,吳興(今屬浙江)人。擅畫山水、屋木、人物。太宗(976-997)時游汴京(今河南開封),於天門道上賣畫,為待詔高益所見,薦畫相國寺壁,遂入圖畫院(一說大中祥符(1008-1016)初補圖畫院祗侯)。所作山水,極富變化,人稱「燕家景緻」。相傳其曾繪《七夕夜市圖》,摹寫汴京繁華景象,頗為精備。又有《舶船渡海像》,大不盈尺,而具檣、帆、槔、櫓及舟人指呼奮踴之狀,風波浩盪,島嶼相望,有咫尺……
黃公望
黃公望 字子久,號一峰,又號大痴道人。工書法,通音律,精山水畫。首創淺絳山水,自成一家,後世尊為南宗畫壇圭臬。與吳鎮、倪瓚、王蒙合稱為「元四家」,在中國繪畫史上有深遠影響。《富春山居圖》為其代表作。 ……
范中立
范中立作品 北宋畫家。字仲立,因性情寬和,人稱為「范寬」,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常往來汴京、洛陽,天聖(1023-1032)中尚在。山水初學李成,繼法荊浩,後感「與其師人,不若師諸造化」,因移居終南山、太華山,對景造意,不取繁飾,自成一家。所作落筆雄健凝煉,喜用狀如雨點、豆瓣、釘頭的皴筆畫山,皴筆布列山石之正面,起伏更見有勢,山頂多植密林,水邊置大石,屋宇籠染黑色,表現出秦隴間峰巒渾……
董源
董源 (?-約 962 年 ) 五代南唐畫家。源-作元,字叔達,鍾陵(今江西進賢西北)人。亦稱江南人。中主時任北苑副使,人稱「董北苑」。擅畫水墨及淡著色山水,喜用狀如麻皮的皴筆表現山巒,上多礬頭(山頂石塊)苔點,多畫叢樹繁密,丘陵起杖,雲霧顯晦和溪橋漁浦、汀渚掩映的江南景色,後人稱其所作平淡天真,為唐代所無。也有設色濃重之作,山石皴紋甚少,景物富麗,近於 李思訓 格調,而較放縱活潑。兼工龍、牛、虎和人物。 巨……
顧閎中
顧閎中作品 顧閎中五代南唐畫家。江南人。元宗、後主時任待詔。工畫人物,用筆圓勁,間以方筆轉折,設色濃麗,善於描摹神情意態。存世作品有《韓熙載夜宴圖》卷,繪寫南唐中書侍郎韓載夜宴 ……
荊浩
荊浩作品 五代後梁畫家。字浩然,沁水(今屬山西)人,隱居太行山洪谷,號洪穀子。擅畫山水,常攜筆摹寫山中古松。所作雲中山頂,能畫出四面峰巒的雄偉氣勢。自稱兼得吳道子用筆及項容用墨之長,創造水暈墨章的表現技法。亦工佛像,曾在汴京(今河南開封)雙林院作有壁畫。是中國山水畫發展過程中具有重要影響的畫家之一。所著有《筆法記》。存世《匡廬圖》,相傳為 ……
巨然
吳道子的生卒代已不可考,只知道他一生主要活動時期在唐朝開元、天寶年間(713—755)。吳道子出生在陽翟(今河南禹縣),幼年失去雙親,生活貧困,為了生計,向民間畫工和雕匠學習,由於他刻苦好學,才華出眾,20歲時,就已經很有名氣。唐玄宗把他召入宮中擔任宮廷畫師,為他改名道玄。 ……
米芾
北宋米芾(1051一約1108),字元章,號襄陽漫士、海岳外史。祖籍山西,遷居襄陽,有「米襄陽」之稱。史傳說他個性怪異,喜穿唐服,嗜潔成癖,遇石稱「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稱」米顛」。他六歲熟讀詩百首,七歲學書,十歲寫碑,二十一歲步入官場,確實是個早熟的怪才。在書法上,他是「宋四書家」(蘇、米、黃、蔡)之一,又首屈一指。其書體瀟散奔放,又嚴於法度,蘇東坡盛贊其「真、草、隸、篆,如風檣陣馬,沉著痛快」;……
現代著名畫家很多先列舉10位。
吳昌碩
齊白石
潘天壽
黃賓虹
林鳳眠
李苦禪
徐悲鴻
張大千
吳作人
豐子凱
Ⅳ 安陸有哪些鄉鎮
截至2019年8月,安陸有個鄉鎮:趙棚鎮、陳店鄉、李店鎮、巡店鎮、辛榨鄉、棠棣鎮、木梓鄉、雷公鎮、王義貞鎮、煙店鎮、孛畈鎮、洑水鎮、接官鄉。
1、趙棚鎮是省政府確定的新一輪扶貧開發重點鄉鎮和全省27個革命老區鄉鎮之一,下轄16個行政村,307個村民小組,4.3萬人,國土面積112.4平方公里,耕地36922畝,山場面積45027畝,地形以低山和丘陵為主,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降水量1117毫米,是典型的農業大鎮。
2、陳店鄉位於安陸市東部,陳店集鎮距安陸城區12公里。
地處東經113°77′至113°82′,北緯31°23′至31°35′,國土面積82.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69萬畝,水域0.62萬畝,林地3.21萬畝,森林覆蓋率16%。全鄉轄26個行政村,227個村民小組,7860戶,總人口34718人,勞動力20652人。
3、李店鎮位於安陸城區東郊,面積56平方公里,轄24個行政村,208個村民小組,總人口3萬人,耕地面積3.1萬畝,是安陸城郊經濟圈鄉鎮之一。
4、巡店鎮位於安陸市西南18公里,地處京山、安陸、應城三縣市交界處,因盛唐時期在此設立巡檢司,故簡稱巡店。全鎮下轄33個行政村、2個村級林場和1個社區,245個村民小組,4.52萬人。國土面積10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3.85萬畝,林地面積1.75萬畝,水面0.86萬畝。
5、辛榨鄉位於安陸市的南端,地處安陸、雲夢、應城三縣市交匯處,全鄉國土面積45平方公里,轄17個行政村,2個農村社區,39456人,耕地面積2.6萬畝。
6、棠棣鎮位於安陸市西南部,東臨府河,與市區一河之隔,是安陸城區的西大門;西界木梓,南屏巡店,北望煙店,南北長15公里,東西寬13公里,國土面積8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5390畝,轄30個行政村4個農村社區,總人口31662人。
7、木梓鄉位於安陸市西南部,東鄰棠棣鎮,南瀕臨漳河與巡店鎮隔水相望,西南交京山縣,西北接雷公鎮,距安陸市區15公里;省道安京線、周天線穿鏡而過,交通條件便利。
全鄉版圖面積8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7883畝,其中水田面積42902畝,旱田面積4981畝,是典型農業鄉鎮,素有「安陸糧倉」之稱。下轄23個行政村,1個茶場,216個村民小組,5366戶,總人口24121人,政府所在地為木梓集鎮。
8、雷公鎮地處安陸市西部,北靠詩仙李白「酒隱安陸,磋砣十年」的白兆山,東鄰「九省通衢」的武漢市,西接古城襄陽,省道安京線橫貫東西,「漢十」高速公路臨境而過。交通區位優勢明顯。
9、王義貞鎮地處安陸、京山、隨州三縣市交界處,漳河水系北岸,是湖北省孝感市安陸市轄鎮,位於安陸市西北角,距安陸市城區35公里,東臨雷公鎮,南側與西側皆與京山縣坪壩鎮相連,北部與隨州市洛陽鎮毗鄰。
因歷史傳說人物王義貞而得名。因古銀杏群落廣布而享有「楚天銀杏第一鎮」美譽。全鎮下轄22個行政村,1個街道居委會,總人口32974人,農業人口佔比92%。
10、煙店鎮位於安陸的中部,東望涢河水、西靠白兆山,地勢西高東低,造就山地、丘陵、平畈三大帶狀地形,蘊含豐富的河沙、陶土、石灰石等資源,石料加工、陶土建材、板塊農業、旅遊服務業蓬勃發展。
區域面積110.8平方公里,轄36個行政村、4個宜居社區、262個自然灣,總人口4.5萬。漢十高速和高鐵,省道煙應、安京、大天,市道安三、水青等三橫四縱7條幹道縱橫境內。
11、孛畈鎮位於湖北省安陸市西北部,地處大洪山余脈,東經113°36′至41′,北緯31°15′至20′,東與隨州平林鎮隔府河相望,南與安陸煙店鎮相連,西與安陸王義貞鎮接壤,北與隨州洛陽、府河兩鎮毗鄰。
國土面積116平方公里,耕地2.6萬畝,林地12萬畝,下轄3個社區居民委員會和14個行政村,總人口3.7萬人。
12、洑水鎮南距安陸市人民政府駐地8公里,北與隨州市毗鄰,是鑲嵌在涢河東岸的一顆璀璨明珠。全鎮國土面積117平方公里,3.8萬人,轄28個行政村,1個涢港社區。境內新舊316國道、平洑線、安趙線、漢丹鐵路穿境而過,交通便利發達,是孝感市境內重要的交通要道。
13、接官鄉地處孝感市最北部,與隨州廣水接壤,素有孝感安陸北大門之稱。全鄉國土面積102平方公里,轄26個行政村,2.9萬人,耕地面積3萬畝,山地9萬畝,水面7000畝。
因漢代官吏在此建供上卸任官員休憩和地方官迎送上司的接官亭而得名,境內盛產無籽西瓜,素有「無籽西瓜之鄉」的美稱。 接官鄉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安陸市的革命老區之一和重點扶貧插花鄉鎮,曾是李先念戰斗過的地方。
(4)1664插花擴展閱讀:
安陸的歷史沿革:
安陸歷史悠久,據雲夢睡虎地出土的秦簡《編年記》的記載,證明在戰國晚期,「安陸」之名稱已經出現。
關於安陸的命名,歷來眾說紛紜:一是1935年《湖北縣政概況》中說,安陸地勢較高,縣以南古為雲夢澤,大概取義於「安於陸地」的意思;
二是1980年《江漢考古》載有《安陸考源》一文,認為「安陸」一名起源於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佔領楚郢都後,「安陸」為秦、楚接壤處,秦人為鞏固南方,必須加強前哨陣地防守,才能確保安全,於是將此取名「安陸」;
三是今人何光岳在《楚國滅國與移民》一文中說,公元前525年,晉國滅了陸渾這個地方,陸渾的移民逃奔楚國,被安置在鄖國故地,於是這里便叫「安陸」,意為「安置陸人」的地方。
比較三種說法,似第三種說法較為可靠。《左傳·昭公十七年》中說:「庚午,遂滅陸渾,數之以其貳於楚也。陸渾子奔楚,其眾奔甘鹿」。這說明前人確有陸渾的遺民奔楚的記載。
在夏、商時代,天下分九州,安陸屬古荊州之域。周為鄖子國。
春秋戰國時期,安陸為楚國屬縣,秦統一天下後分楚為4郡,安陸為南郡之地。
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漢分南郡置江夏郡,取漢水與夏(沔)水在郡境匯合之意。安陸為江夏郡屬縣,漢之安陸縣包括安陸、雲夢、應城三縣及漢川、孝感、黃陂、漢陽等縣之各一部分。
三國初期,安陸屬吳,後屬魏,隸江夏郡。
兩晉紛更,安陸皆為江夏郡治。惠帝永興三年(306年)析安陸東境為灄陽縣(今黃陂地);東晉析沙羨、安陸兩縣地復置沌陽縣(今漢川縣南)。
南北朝時代,安陸先後隸郢州、司州、南司州,至陳太建十二年(580年)改安陸郡置南司州,安陸為屬縣,後旋入北周。
隋開皇三年(583年),隋廢郡,置鄖州總管府。594年廢鄖州總管府,仍置安陸郡,治安陸,安陸為屬縣。大業二年(606年),改京池縣為吉陽縣,不久省入安陸縣。
唐武德四年(621年)改安陸郡為安州,置總管府;624年改為大都督府。貞觀元年(627年)安州隸淮南道,629年罷都督府。以後尋復尋罷。
開元年間,安陸仍置都督府,天寶元年(742年)改安州為安陸郡,置都督府。乾元元年(758年)復為安州都督府。貞元三年(787年)安州隸山南東道。
五代後梁,置宣威軍,置節度使。後唐更名安遠軍節度使。後晉又罷軍為防禦州,後又復為安遠軍。後漢仍為安遠軍。後周顯德元年(954年)復罷軍為防禦州。
宋建隆元年(960年)復為安遠軍節度使,隸荊湖北路。天聖六年(1028年)隸京西路。慶歷元年(1041年)還隸荊湖北路。宣和元年(1119年)升州為府,於安陸置德安府。德安府領安陸、應城、孝感、應山、雲夢5縣。
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安陸為德安府漢陽鎮撫使治所。紹興三年(1133年)德安府仍隸荊湖北路,治安陸。咸淳七年(1271年)德安府徙治漢陽城頭山,安陸縣治隨之僑置。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安陸仍為德安府治,隸荊湖北道宣慰司,至1278年,析應山縣隸隨州,府領四縣,即安陸、孝感、應城、雲夢,州領二縣,即隨縣、應山縣。1281年罷宣慰司,德安府直隸鄂州行省,為散府。1293年改隸黃州路,後復隸湖北道宣慰司。
明洪武元年(1368年),安陸縣屬德安府,其時,德安府領安陸、雲夢、應城、應山、隨州,隸湖廣行省。洪武九年(1376年)降府為州,隸黃州府,11月屬武昌府。
1380年復升為府,治安陸,隸湖廣布政使司武昌道。1391年改屬河南布政使司,未久還屬湖廣布政使司。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隸荊西道。
清,康熙三年(1664年),安陸為德安府治,屬湖北布政使司,隸漢黃德道。
中華民國時期,1912年沿襲清制。1913年屬湖北省江漢道。1928年裁道,安陸屬湖北省直轄。1932年屬湖北省第五行政督察區。1936年改屬第三行政督察區。1938年,縣城淪於日本侵略軍,國民黨縣政府遷於三里店西北圍嶺的凌氏祠,後遷龍窩寺。
1945年冬遷回縣城直至安陸解放。抗日戰爭初期,安陸北部為中共安北工作委員會,西部為中共安(陸)隨(縣)工作委員會所轄;1942年以後,以府河為界,河東屬安(陸)應(山)縣,河西屬京(山)安(陸)應(城)縣,均隸豫鄂邊區第二行政專員公署。
1949年,安陸解放,成立安陸縣人民政府,屬孝感專署。1959年,孝感專署與武漢市合並,安陸縣隸屬武漢市。1960年8月,雲夢縣並入安陸,為安陸縣,治安陸。
1961年6月,孝感專署與武漢市分治,安陸屬孝感專署。1961年11月,安陸與雲夢分治,仍屬孝感行署。1987年9月,國務院批准安陸撤縣設市,自1988年1月起行使市建制職能。
1996年,安陸市面積1355平方千米,人口約59.5萬人。轄3個街道、10個鎮、5個鄉:府城街道、北城街道、南城街道、王義貞店鎮、雙河鎮、巡店鎮、孛畈鎮、李店鎮、洑水鎮、煙店鎮、趙棚鎮、棠棣鎮、雷公鎮、辛榨鄉、陳店鄉、桑樹鄉、接官鄉、木梓鄉。
2004年末,安陸市總人口618564人,轄南城、府城2個街道,趙棚、李店、巡店、棠棣、王義貞店、雷公、孛畈、煙店、洑水9個鎮和陳店、辛榨、木梓、接官4個鄉,共有444個行政村。2005年末,安陸市轄2個街道、9個鎮、4個鄉,446個行政村。
Ⅳ 福建浦城九牧鎮簡介
浦城縣位於福建省最北端,為閩、浙、贛三省七縣結合部。北部、東北部、東部分別與浙江省的江山市、遂昌縣、龍泉市接壤,西北部與江西省的廣豐縣毗鄰,東南部、南部、西部分別與省內松溪縣、建陽市、武夷山市相連。全境處於東經118°11′—118°49′,北緯27°32′—28°22′之間。縣治駐南浦鎮,位於東經118°31′—118°33′之間。縣城距省會福州市218公里(直距,下同),距南平市駐地150公里,距邵武市123.5公里,距武夷山市54公里,距福安縣賽岐港(距浦城最近港)155公里;距浙江省會杭州市302公里,距江山市89公里,衢州市120公里,溫州市207公里;距江西省會南昌市271公里;距上饒市80公里;距上海市464公里。 新石器時代,先民在南浦溪主支流兩岸聚居。西漢時,浦城為閩越活動中心。浦城建城早於置縣,因西漢中期東越王餘善築城臨浦得名。東漢建安初年(約在196~200年間)置縣,稱漢興,是福建省最早置縣的五縣之一。三國稱吳興,唐稱唐興,武周稱武寧,武則天去位後復稱唐興。唐天寶元年(742),以東越王餘善曾在此臨溪築城,定名浦城縣,簡稱"浦",別稱"南浦"、"柘浦"。為當時福建省三個「緊」縣之一。民國23年8月至民國27年6月(1934年8月至1938年6月),為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地。 縣境地勢由東北部和西北部向中、南部傾斜,仙霞嶺余脈從東北向東南環繞東部邊境,千米以上的山峰有290餘座,其中位於東北部的營盤尖,海拔1664米,為本縣最高峰。山地面積412.36萬畝,佔全縣總面積81.26%,耕地面積58.49萬畝,佔全縣總面積11.53%。縣境中部由大片燕山期花崗岩組成了低山丘陵,經河流下切侵蝕,形成許多寬谷盆地。土壤大部分屬閩西北低山谷盆紅壤、灰泥田土壤。仙霞、武夷兩山余脈交接於境北低山丘陵,漁梁嶺為閩江水系與信江水系分水嶺。境內河流溪澗為閩江、衢江、信江三江源頭。幹流南浦溪,為閩江源頭,發源於縣北柘嶺,縣南出境,注入建溪,匯流閩江;東北部山地為浙江省錢塘江等集流區;西北的盤亭溪、古樓溪流入江西信江。全縣水域面積15.5萬畝,占總面積3.05%。全縣河流多年平均徑流量31.213億立方米,水電理論蘊藏量25.08萬千瓦。主流南浦溪自北向南貫流全境,全長189.2公里,流域面積2817.39平方公里。全境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年均降雨量1780.2毫米,年均日照1893.5時,年均氣溫17.4℃。 據2000年10月前數據,全縣東西寬61公里,南北長87公里,全縣疆域面積為3383.02平方公里,為全省土地總面積12.40萬平方公里的2.73%,管轄面積3387.02平方公里(疆域面積減去外縣插花面積,加上在外縣的插花地和飛地面積),與建陽市並列為全省第三大縣。2000年10月底完成法定邊界線勘定任務,據新勘界,縣行政區域邊界線全長455.55公里。其中省際界線240.95公里,省內縣際界線214.6公里。2006年末,戶籍人口40.7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7.16萬人。除通行石陂鎮通行閩北方言浦城話,其餘通行吳方言。 南浦街道 2005年設立。轄仙樓、光明、幸福、夢筆、興業5個社區居委會和解放、躍進、民主、和平、里塘5個村委會。辦事處駐千里馬路。 河濱街道 2005年設立。轄愛民、勝利、建設、水南、蓮花5個社區居委會和北山排、寶山、李梅3個村委會。辦事處駐水南路96號。 富嶺鎮 轄28個村委會:上橋村、圳邊村、前洋村、高坊村、雙同村、大水口村、山路村、里源村、長灘村、富官村、靖坑村、~1蓮塘坂村、雙坑村、員盤村、店亭村、余塘村、雙田村、富嶺村、東元村、小密村、瑞安村、殿下村、大庄村、合際村、馬家莊村、岩下村、浮流村、澤潭村。 石陂鎮 轄23個村委會:石陂村、申明村、黃墩村、段尾村、龍根村、赤嶺村、布墩村、後塘村、徐墩村、北林村、碓下村、案山下村、梅坑村、舊館村、歧山前村、葛墩村、南岸村、小串村、渡頭村、梨嶺村、象口村、佘墩村、村溪村。 臨江鎮 轄16個村委會:水東村、水西村、新街村、石壁村、上際村、七墩村、山後村、余元村、寨下村、井欄村、源尾村、鐵爐村、錦城村、樟山村、高坑村、瓦鋪村。 仙陽鎮 轄23個村委會:仙陽村、仙南村、管九村、下洋村、坑沿村、太平村、樟溪村、殿基村、三源村、巽源村、練村村、漁梁村、小碧村、早田村、巽嶺村、陽墩村、甫下村、柏山村、百丈村、永建村、高洋村、上洋村、山際村。 水北街鎮 轄24個村委會:雙墩村、黃碧村、上坊村、中坊村、下坊村、裴墩村、陳源村、茅洲村、新橋村、羅源村、洙溪村、岩鼻村、東路村、際嶺村、水北村、蓬尾村、上山橋村、翁村村、橋亭村、石埠村、水尾村、曹村村、朱墩村、浮橋村。 永興鎮 轄20個村委會:前墩村、岩嶺村、銀場村、虹垂村、冠山村、大元村、永平村、爐鋪村、永興村、庵後村、下墩村、竹山村、連源村、珠山村、沿州村、龍下村、後洋村、廉溪村、凹頭村、肖家村。 忠信鎮 轄23個村委會:忠信村、桃園村、外洋村、上同村、排柵村、金樟村、村橋村、源里村、虎頭山村、溪源村、漁滄村、海溪村、際洋村、金鳳村、寺前村、半源村、游豐村、下庄村、雁塘村、高溪村、寨門村、坑尾村、毛洋村。 蓮塘鎮 原轄22個村委會:蓮塘村、呂處塢村、山橋村、馬西村、橫源村、洪山村、溪洲村、官橋村、桐源村、西岩村、余樂村、東山村、前源村、羅墩村、吳東村、九秋村、悅樂村、下沙村、東源村、顏處村、西段村、東門村。 2005年析出蓮塘鎮部分區域劃歸城區。 九牧鎮 轄11個村委會:九牧村、蔣坑村、渭潭村、中壟村、中墩村、吳墩村、杉坊村、富源村、黃畢村、洋墩村、黎處村。 萬安鄉 轄10個村委會:富湖村、竹源村、大游村、吳山村、村頭村、後洋村、萬安村、連墩村、浦潭村、王元村。 古樓鄉 轄12個村委會:前排村、上雲村、葉山村、石村村、中潭村、古樓村、里山村、坑口村、大路村、大洋村、洋溪村、崗里村。 山下鄉 轄9個村委會:山下村、小溪村、王柏村、源頭村、水門村、鐵場村、鐵坑村、凹後村、青山村。 楓溪鄉 轄7個村委會:楓溪村、黃壇村、福祿村、杜畲村、岱後村、池家村、胡推村。 濠村鄉 轄7個村委會:濠村村、侖下村、溪口村、毛乾村、樟源村、北坑村、後濠村。 管厝鄉 轄19個村委會:高源村、口窯村、官田村、溪南村、水坪村、流源村、岩步村、里林村、上村村、管厝村、登俊村、黨溪村、河源村、葉塢村、榆雙村、慶元村、流村村、楮林村、珠墩村。 盤亭鄉 轄14個村委會:盤江村、下洋坑村、北山村、南山村、柳墩村、廟灣村、深坑村、棠嶺村、肖軍村、均溪村、劉田村、秀里村、上黃處村、東峰村。 官路鄉 轄10個村委會:官路村、河村村、李處村、花園村、高門村、東坑村、王村村、毛處村、東洋村、姚宅村。 附:原 南浦鎮 轄5個居委會、5個村委會:愛民居委會、光明居委會、勝利居委會、幸福居委會、建設居委會、解放村、躍進村、民主村、和平村、里塘村。 附:原 ★水南鄉 轄5個村委會:水南村、下水南村、北山排村、寶山村、李梅村。 九牧鎮 轄11個村委會:九牧村、蔣坑村、渭潭村、中壟村、中墩村、吳墩村、杉坊村、富源村、黃畢村、洋墩村、黎處村。
Ⅵ 石壓筍斜出,谷陰花後開,這是誰的詩
石仲元
石壓筍斜出,谷陰花後開,這是五代道士石仲元的詩。石仲元隱於專桂州之七星山屬,自號桂華子。石仲元在七星山做道士,天禧中逝去,後人見之於武夷山。
筠廊偶筆載:宣武門外教子胡同永慶寺,為僧文然所居。祖師殿前白楊古柏二,僧室無他物,壁有聯雲:「石壓筍斜出;岩垂花倒開。」這句詩沒有名字,是在石仲元的屋子內牆壁上寫的。
(6)1664插花擴展閱讀:
石壓筍斜出,谷陰花後開在筠廊偶筆中是有記載的,而作者宋犖與王士禎、施潤章等人同稱"康熙年間十大才子"。宋犖與康熙皇帝關系密切,這種關系早從其父輩就已經開始。
宋犖的父親宋權,字元平,原為明天啟五年(1625)進士,在順治元年曾任明朝的順天知府,駐守北京密雲。其後,多爾袞率軍入關,宋權率眾投降,官職依舊。
除此之外宋犖年幼時便得到了天子的恩遇,成年後,又蒙朝廷破格提拔,歷任中央和地方官員。康熙三年(1664年),授官黃州通判,十六年,補理藩院院判,次年升刑部員外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