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時花卉圖卷
『壹』 求硬筆書法:徐渭花卉圖卷題詩
『貳』 月季花一年四季的樣子,如形態,顏色等。
月季花來青莖長蔓,葉小於薔薇自,莖與葉都有刺。花有紅、白及淡紅三色,逐月開放,四時不絕。花千葉厚瓣,亦薔薇類也。月季花的自然花期8月到次年4月,花成大型,由內向外,呈發散型,有濃郁香氣。
月季花是主要的觀賞花卉,其花期長,觀賞價值高,價格低廉,受到各地園林的喜愛。可用於園林布置花壇、花境、庭院花材,可製作月季盆景,作切花、花籃、花束等。
(2)四時花卉圖卷擴展閱讀
月季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處於弱勢地位,但新的考古發現,月季花是華夏先民北方系--相當於傳說中的黃帝部族的圖騰植物。為中國十大名花之一。月季被譽為「花中皇後」,而且有一種堅韌不屈的精神,花香悠遠。
月季原產中國,早在漢代就有栽培,唐宋以後更是栽種不絕,歷來文人也留下了不少贊美月季的詩句。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曾有「晚開春去後,獨秀院中央」的詩句,宋代詩人蘇東坡詩雲「花落花開無間斷,春來春去不相關;牡丹最貴惟春晚,芍葯雖繁只夏初,惟有此花開不厭,一年常佔四時春」 。 北宋韓琦對它更是贊譽有加:「牡丹殊絕委春風,露菊蕭疏怨晚叢。何以此花容艷足,四時長放淺深紅。」
『叄』 現在常熟還沒逝世的畫家有
久有「詩畫之盛,甲於江左」的常熟,古今畫風綿延,畫家輩出。《中國美術家人名辭典》,《中國名人錄》收錄常熟籍畫家即達二百餘人,地方歷史文獻則載有元、明、清三代常熟畫家一千零八十八人,其中清乾隆前已達三百九十六人,至嘉慶增至四百七十七人。無論是畫家的為人數,還是畫家在畫壇的地位與社會影響,常熟均堪稱中國美術史上一個重鎮,也是我國少有的畫家密集地之一,聞名遐邇。
名列「元四家」之首的黃公望,其藝術成就無疑舉世公認。他早年出入於趙孟頫的「松雪堂」,並得到趙氏指授,其山水畫師法董源、巨然而自成一格,所創淺絳、水墨風格,對後世畫壇影響深遠,我國明、清兩代的山水畫流派紛呈,但幾乎無不從中或多或少,或直接或簡接汲取營養。除黃公望外,元代尚有謝庭芝、王珪、謝伯成、繆佚、陳希雅等如今已只知其名而難窺其真跡風貌的畫家。
明代創勾花點葉派的花鳥畫家周之冕,寫意花卉,獨具神韻,設色鮮艷,妙而能真。另有花卉畫家孫艾,畫師吳門派沈周,所寫沒骨花卉,遠早於清代常州派領袖惲壽平,且可相媲美。此外尚有張維、張季、黃向堅、顧囦、朱琪、蔣宥、瞿杲、錢仁夫、王舜耕、郁麟、嚴訥、趙固、王維烈、張繼儒、何適等一批文人畫家。
清代常熟畫壇空前繁榮,在中國繪畫史上留下了濃筆重彩的輝煌一頁。奉詔進京繪制《康熙南巡圖》稱旨,受賜「山水清暉」的王翬,與其眾多學生在繼承傳統、借鑒前人成功經驗的基礎上,「以元人筆墨,運宋人丘壑,澤以唐人今韻,乃為大成」,自成一派,形成清代畫壇主要流派的虞山畫派,一領風騷數百年。「清六家」之一的吳歷,兼收並蓄,以「冷雋」勝出,畫風獨特。此外,黃鼎、彭睿、陳道之等的山水畫,亦筆墨老到,極具新意。除山水畫家外,清代常熟花鳥畫家,也代有名家,如侯服、許山、張延年、馬眉、馬元馭、顧文淵、余珣、虞沅、楊晉、唐袞、蔣廷錫、余省、許永、許佑、孫源湘等。其中尤以馬元馭、蔣廷錫最為著名,名重一時。清代後期,常熟畫壇雖呈衰微趨勢,但對繪畫藝術的鑒賞之風卻漸盛,出現了一批卓越的畫史畫論的研究者,如《海虞畫苑略》的著者魚翼、《墨林今話》著者蔣寶齡、《虞山畫志》著者郟倫逵、《古緣粹錄》著者邵松年等,為常熟繪畫史留下了珍貴的歷史資料。
近代的常熟畫壇,雖少有黃公望、王翚、吳歷等巨匠大師,但依然畫家眾多,宛若眾星璀璨,輝映古城。民國時期有沈汝瑾、沈珂、吳龢、陳摩、陶鑒、劉羽卿、李笏、季厚燾、許兆鏡、吳桐等。新中國建立後至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前有沈重煙、竇子玉、陳映霞、陶聲甫、張寰瑾、唐瘦青、曹大鐵、曹壽銘、錢持雲、鄭書道等。進入新時期後有唐滔、顧純學、曹燁、胡慶、鄭濟炎、王震鐸、鄭棣青、錢浚、徐勤銘、陸允銓、溫壽康、周嘉祥、朱惠剛,應鳳仙、張文來、張戩罡、章平等。客居外地的常熟籍畫家中,更有我國現代工藝美術開拓者龐薰琹,水彩畫大師李詠森,森林畫家錢延康,國畫大師江寒汀、陸抑非、朱穎人、錢定一、陳清野、陳達、盧星堂、毛逸偉、劉懋然,版畫家莫測、翁承豪,美術史論學者溫肇桐,軍旅畫家殷培華,青年油畫家時衛平,青年花鳥畫家姚新峰等。百世之宗,畫風新開;畫鄉常熟,名不虛傳。
常熟是國務院公布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也是吳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人傑地靈,人文薈萃。此地古城幽寂,民風淳樸,靈秀的虞山、明凈的尚湖、是歷代文人墨客吟詩作畫理想的生活與創作環境。常熟又是典型的江南魚米之鄉,物阜民豐,經濟繁榮,更為詩畫藝術提供了賴以生存、發展的肥沃土壤。「吾邑負山帶湖,環以瀛渤,信明秀之勝區,而人材之林藪也。」獨特的文化物質與人文精神,孕育和造就了常熟文學藝術人才的出類拔萃。早在公元前510年,常熟青年言偃北學中原,以擅長文學聞名,成為孔子學生中唯一的南方人,並以優異的學業名列孔門七十二賢中的「十哲」之九。言偃晚年回歸故鄉傳道講學,為儒學的傳播作出了極大的貢獻,被後人尊為「南方夫子」,其「道啟東南」「文開吳會」的學風,也為常熟的文化土壤奠定了深邃而博大的根基。從此讀書著述,崇文重教,漸成風尚,飽學鳴儒,史載不絕。據不完全統計,自唐代至清代的科舉考試中,常熟有485人中進士,其中狀元8人,榜眼4人,探花5人,琴棋書畫、詩文詞曲更是人才雲集,代有佳人。人才的匯聚、藝術的交流,逐漸催生並形成了別具地方特色的常熟諸多藝術流派——虞山琴派、虞山畫派、虞山詩派、虞山印派等。其中虞山畫派的傳承與發揚,殊為畫壇矚目,影響尤為深遠。一方山水培育一方畫家,秀美的自然風光,深厚的文化積淀,是喚發畫家創作激情的「點擊器」。常熟虞山、尚湖的諸多勝景魅力,深深地吸引著畫家獨具審美情趣的「慧眼」,吳門畫派壇主沈周曾自謂「虞山我隣壤,欲往路非遙」,常以畫為友,往來頻繁,影響過明代常熟的畫風。虞山、尚湖奇幻莫測、千變萬化的絢麗風景熏陶和激發了一代又一代常熟畫家們的創作靈感,於是山水清暉的虞山畫派,超越時空,歷久彌新於中國畫壇。
進入近代以來,常熟畫壇不但名家迭出、佳作如林,而且還較早地建立起了許多美術社團組織,積極開展與外地乃至西方的繪畫藝術交流,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主動接受時代新潮流,在畫風、畫技上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與創新,呈現出了勃勃生機的繁榮局面。早在道光年間,寓居滬上的常熟畫家兼鑒賞家蔣寶齡,就在「小蓬萊」邀集名流雅士作畫,於潑墨調丹之餘,切磋畫風畫藝,暢談心得體會,著稱滬上藝壇一大盛事,亦為上海畫壇美術團體之嚆矢,首開各地畫家間藝術交流的風氣之先。蔣寶齡還將雅集韻事記錄成文,編著了中國畫史名作《墨林今話》。1913年常熟成立石梅書畫研究社。「五四」新文化運動後,常熟的現代美術活動更在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火花中,展現出了它豐富多彩的絢麗畫面。常熟與領西洋風氣之先的上海近在咫尺,繪畫革新的潮流幾乎和上海同步地在第一時間在虞山畫派的源頭激起了壯闊波瀾。1921年,在滬學畫的常熟畫家李詠森就回家鄉,發起成立了常熟歷史上第一個美術團體——常熟美術會,並在次年舉辦展覽會,大畫家顏文梁親臨常熟指導並選送個人佳作參展。1924年,由吳子厚主持的常熟書畫社成立,85名會員中除本地畫家外,尚有不少外地畫家加入。該社活動頻繁,曾刊行《常熟書畫金石家作品一覽》、《虞山近人墨抄》、《常熟書畫史薈萃》等。1929年,蘇州美專畢業生蔡鴻斌和溫肇桐等又發起成立蘇州美專常熟同學會,當年即舉辦有國畫、水彩畫、油畫等畫種的美術展覽會。是年冬,從巴黎、東京學畫歸國的龐薰琹、鄒梁蓀等聯合蘇州美專常熟同學會成立旭光畫社,至1946年先後舉辦七次大型展覽和多次學術交流活動,著名畫家劉海粟、徐悲鴻、顏文梁、倪貽德等都有作品送展。引進「寫實基礎融匯印象主義革命因素」等多元西方美術風格,吸引和培養一大批美術愛好者。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前後,常熟畫壇還先後成立過白馬藝術館、西洋畫研究會、黎明畫會、琴心書畫社、虞山畫社等美術組織,為常熟現代美術的發展起到了助推作用。1931年龐薰琹在上海與倪貽德等發起組建的「決瀾社」,則更是中國現代美術史上極具代表性的現代繪畫社團,它以其開拓性和鮮明的藝術追求向中國藝術界展示了現代藝術的活動方式,提高了繪畫組織在文化界乃至社會中的地位,龐薰琹也以其獨有的現代氣質和才情,蜚聲於決瀾社誕生地的上海。
新中國建立後,常熟的美術組織和美術活動,在地方政府的支持和扶持下走上了健康有序的發展之路,隊伍壯大、後繼有人、活動經常、檔次提升、交流頻繁、影響擴大。1952年成立常熟美術工作者協會,現有會員108名。1983年成立常熟書法篆刻工作者協會,現有會員300多名。1978年,在老一輩藝術家龐薰琹、溫肇桐等的親自倡導和指教下,常熟有史以來第一所高等美術類學校——常熟工藝美術職工大學創辦,龐薰琹、溫肇桐、鄒梁蓀等老藝術家和中央工藝美院、南京藝術學院、浙江美院、廣州美院、魯迅美院以及上海、無錫輕工業學院、蘇州絲綢工學院等高等院校的教授,分批到校講課授教,活躍了常熟美術界的學術研討氛圍,也為常熟和江蘇各地培養了一大批現代美術人才。該校及其教學成果,也因此被編入《當代中國》大型叢書。現該校已並入常熟理工學院美術設計系。1986年常熟書畫院成立,聘著名畫家王個簃、陸抑非為名譽院長。現有專職畫師6名,兼職畫師30名。
『肆』 《雜花圖卷》為明代畫家()所作。全卷共計十三種花卉,以()起首,水墨淋漓,恣意汪洋,為畫家逸筆草草
《雜花圖卷》為明代畫家(徐渭)所作。全卷共計十三種花卉,以(牡丹)起首,水墨淋漓,恣意汪洋,為畫家逸筆草草。
『伍』 《竹圖》的作者徐渭是哪個時期的畫家
明代畫家。
徐渭(1521—1593),漢族,紹興府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初字文清,後改字文長,號青藤老人、青藤道士、天池生、天池山人、天池漁隱、金壘、
金回山人、山陰布衣、白鷳山人、鵝鼻山儂、田丹水、田水月,明代著名文學家、書畫家、戲曲家、軍事家。
沒骨花卉生動傳神,對後世影響很大創建「青藤畫派」等。
潑墨寫意畫
明代(公元1368—公元1644年)時期的中國,美術正處在學習古人與創新兩種意識碰撞的特殊階段。水墨寫意畫迅速發展,以徐渭為代表的潑墨大寫意畫非常流行,名家出現很多,技法也不斷更新,徐渭憑借自己特有的才華,成為當時最有成就的寫意畫大師。
徐渭生性狂放,性格恣肆,但他在書畫、詩文、戲曲等方面均獲得較大成功。他的寫意水墨花鳥畫,氣勢縱橫奔放,不拘小節,筆簡意賅,用墨多用潑墨,很少著色,層次分明,虛實相生,水墨淋漓,生動無比。他又融勁健的筆法於畫中,書與畫相得益彰,給人以豐富的想像。
與不似之間
徐渭花卉圖卷題詩
徐渭的潑墨寫意花鳥畫,別開生面自成一家。其花鳥畫,兼收各家之長而不為所限,大膽變革,極具創造力。其寫意畫,無論是花卉還是花鳥,皆一揮而就,一切盡在似與不似之間,對筆下的四時花木,畫家運用勾、點、潑、皴等多種筆墨形態,將牡丹之雍容、紫薇之雋秀、竹子之蕭疏、霜菊之孤傲、寒梅之挺潔的神韻刻畫的入木三分,分別舒展九尺與五尺的梧桐和芭蕉,直沖畫外,不見首尾,與密如驟雨的葡萄、虯如蟠龍的藤蔓構成了巨大的張力,充溢在畫面中的縱橫之氣和豪放境界更是前所未有。他的水墨葡萄,串串果實倒掛枝頭,水鮮嫩欲滴,形象生動,茂盛的葉子以大塊水墨點成,風格疏放,不求形似,代表了徐渭的大寫意花卉的風格。豐富的運動軌跡與濃淡、徐疾、大小、干濕、疏密程度各異的筆蹤墨韻,無不具備振筆疾書的即興性和不可重復性,呈現出中國繪畫中最為強烈的抽象表現主義。這不是一般的描摹物象,而是藝術的加工,使其蘊含某種內在的氣質、精神,這種氣質、精神又使欣賞者有如臨其境之感。徐渭筆下的南瓜、菊花圖,一氣呵成,驅墨如雲,氣勢逼人,同時又恰如其分的駕馭筆墨,輕重、濃淡、疏密、干濕極富變化。墨法上既呈隨意浸滲的墨暈,又見控製得宜的濃淡。雖然被徐渭自稱「戲抹」,然而在寫意中仍生動的傳達出了花果的不同秉性和生韻。它的梧桐圖,只以潑墨筆法繪其一小部分,卻有使人聯想到挺拔正直的參天梧桐。正如翁方綱所說:「紙才一尺樹百尺,何以著此青林廬。恐是磊落千丈氣,夜半被酒歌噓唏。」(《復初齋詩集》)徐渭以其精湛的筆法,在似與不似之間,為欣賞者營造出一片開闊的審美天地。
書中有畫,畫中有書
徐渭是一個書法家,在繪畫中,他將自己的書法技巧和筆法融於畫中,使人覺得他的潑墨寫意畫簡直就是一幅慷慨淋漓的蒼勁書法。正如張岱所言:「今見青藤諸畫,離奇超脫,蒼勁中姿媚躍出,與其書法奇絕略同。昔人謂摩詰之詩,詩中有畫,摩詰之畫,畫中有詩;余謂青藤之書,書中有畫,青藤之畫,畫中有書。」(《陶庵夢憶》)他的《墨葡萄圖》,墨的濃淡顯示了葉的質感,題詩的字體結構與行距不規則,如葡萄藤蔓一樣在空中自由延伸,書與畫融為一體。徐渭的書法造詣很高,其跌宕縱橫的筆法有助於繪畫藝術的巧妙變化,如畫墨荷、葡萄,大刀闊斧,縱橫馳騁,沒有深厚的書法功力是難以做到的。徐渭曾做一幅《梅花蕉葉圖》,將梅花與芭蕉放在一起,並且在畫上題寫道:「芭蕉伴梅花,此是王維畫」,顯示出徐渭與王維在某些構圖上的源流關系。當然,王維畫雪裡芭蕉,更突出一種禪機,即,使得雪的清寒與芭蕉的心空構成畫面的宗教底蘊,而徐渭在這樣的畫面組合中,更突出一種超越時空的主體解放性。徐渭的書法和畫法都極為嫻熟,功底深厚,他的題字,如他的潑墨寫意畫,縱橫不羈,洋洋灑灑;他的潑墨寫意畫,融合了精熟的筆法,意趣橫生,極富韻味。
畫如其人
徐渭平素生活狂放,對權勢不嫵媚,在當世凡前來求畫者,須值徐渭經濟匱乏時,這時若有上門求畫者投以金帛,頃刻即能得之;若趕在他囊中未缺錢,那麼你就是給的再多,也難得一畫——實在是一位性情中人。徐渭的寂寞真可以用他自己的一首《題墨葡萄詩》來概括:
半生落魄已成翁,獨立書齋嘯晚風。
筆底明珠無處賣,閑拋閑擲野藤中。
徐渭一生命途多舛,遭遇坎坷,晚年悲苦凄涼,形影相弔,他將自己的悲憤和懷才不遇之感融注於筆端,創造了一幅又一幅驚世駭俗的水墨名畫。他筆下的墨竹,枝淡葉濃,逸筆草草,竹枝氣勢勁健,竹葉俯垂含情,雖屬竹枝而高潔清爽之氣不減。這正是畫家身處下層,懷才不遇,品格高潔,絕世獨立人格的光輝寫照。他的潑墨牡丹,不拘於牡丹的富貴高雅特徵,色彩絢爛,他卻常常以水墨繪之,有意改其本性,其目的是有賦予牡丹清雅脫俗的格調和神韻,所謂「從來國色無裝點,空染胭脂媚俗人。」
作品流傳至今的較多,著作有:《四聲猿》、《南詞敘錄》、《徐文長佚稿》、《徐文長全集》等;傳世著名作品有《墨葡萄圖》軸、《山水人物花鳥》冊(均藏故宮博物院)、《牡丹蕉石圖》軸,以及晚年所作《墨花》九段卷(現藏故宮博物院)等。
『陸』 晚清著名畫家任熊簡介,任熊自畫像的畫風是怎樣的
簡介
任熊,浙江蕭山人,非上海人。其父任椿,善畫,在當地稍有名氣。受其影響,任熊自幼喜愛繪畫,童年時常畫燈畫。父卒,又從村塾師學畫肖像。凡影描勾填之法,畫男女老幼之容,無所不會。因不願死板地恪守粉本,乃竊變其法,以期畫出裹在衣冠里的人體解剖結構,於是弄得「朝服翎頂者禿其顱矣,端拱者跣一足矣」,因而引起老師的不滿。任熊遂離師而赴各地賣畫為生。
任熊在杭州得到同鄉陸冶山相助,結識了許多畫友。此時他的肖像畫已為人所重,然他對傳統藝術的學習仍孜孜不倦,臨摹了杭州孤山聖因寺貫休的十六羅漢石刻畫像。浙西周閑喜愛任熊繪畫,將他邀至范湖草堂,使他終日臨撫古人名作,略不滿意,則再臨一遍,必達到與原作亂真或勝過原作乃已。興致所到,經常通宵達旦,前後達8年之久,故其畫藝日益精深。後又被寧波文人姚燮延請。姚家收藏甚富,使他得以飽賞宋元明清諸代名家的書畫佳品。在此期間,他創作的《姚燮詩意圖》120幅(故宮博物院藏)為生平傑作之一,設境之奇,運筆之妙,令人贊嘆。任熊後來常往來於寧波、杭州、上海、蘇州等地,靠賣畫為生。後因病卒於家,年僅三十五。
畫風
任熊善山水、人物、花卉、翎毛、蟲魚、走獸,筆力雄厚,氣味靜穆,深得宋人神髓。尤擅長人物,堪與陳洪綬並駕。人物形象多高古、奇倔、誇張、得陳洪綬神韻而能別出心裁,其自畫像神態刻畫細致入微,十分寫實。任熊對衣紋的勾畫向來十分精彩,鐵畫銀鉤,很見功力。所題款字也是十分有力,與畫法同出一轍。曾有《於越先賢傳》、《劍俠傳》、《列仙酒牌》等畫曾刻印行世,傳世作品有《十萬圖冊》十頁、《姚燮詩意圖冊》《自畫像》軸等,現藏故宮博物院;咸豐五年(1855)作《四梅圖》軸藏中國美術館;《為姚梅伯作人物冊》二十頁、《洛神圖》軸、《范湖草堂圖》卷藏上海博物館;《丁文蔚像》軸藏浙江省博物館;《少康像》冊頁藏南京市博物館;《瑤宮秋扇圖》軸藏南京博物院;《四季花卉圖》卷藏遼寧省博物館;《人物圖冊》藏廣州美術館。
年表
1823年 清道光三年(癸未)1歲
六月十二日,生於浙江蕭山,名熊,字渭長,為任氏第二十二世。父任椿,為民間畫師。
1826年 道光六年(丙戌)4歲
"自幼喜塗抹,從張雅堂夫子讀,偶檢其書包下,皆畫稿耳"。從村塾師習畫。
1835年 道光十五年(乙未)13歲
弟任熏(阜長)生。
沙馥(山春)之弟沙英(子春)生,後拜任熊為師。
1838年 道光十八年(戊戌)
16歲因早年喪父,家境清貧,弟妹年幼,約在此時,開始賣畫自給,承擔家計。
1840年 道光二十年(庚子) 18歲
作《楷書七言聯》紙本立軸:"看畫客無寒具手;論書僧有折釵評。"
1841年 道光二十一年(辛丑)19歲
作《仕女圖》,後周閑題《昭君怨》詞於其上。
1842年 道光二十二年(壬寅)20歲
在寧波、杭州、蘇州、上海一帶,賣畫維生。
1845年 道光二十五年(乙巳)23歲
在定海觀吳道子畫石刻,力摹唐人筆意。
1846年 道光二十六年(丙午)24歲
與同鄉陸次山,寓杭州西湖。在孤山聖音寺觀五代貫休十六尊者石刻畫像,寢卧其下,臨摹不輟,對唐人畫法的認識更進一步。(見吳恆仲英跋任渭長《松陰圖》:"道光丙午偕陸次山僑寓西湖,得貫休十六尊者像,寢卧其下。")
作《仿貫休十六羅漢圖》大冊頁(現藏南京博物院)。
1847年 道光二十七年(丁未)25歲
夏五月,作《采葯圖》(現藏浙江省博物館),自題五言律詩一首,詩格不俗。
1848年 道光二十八年(戊申)26歲
始與周閑(存伯)訂交於錢塘(杭州),"留范湖草堂三年。終日臨古人佳畫,略不勝,輒再易一縑,必勝乃已。夜亦秉燭,未嘗輟,故畫日益精"(《任處士傳》)
作《錢江龍見圖》贈周閑。記二人於八月錢塘觀潮之事。
作《博古圖》,後流入日本。
1849年 道光二十九年(己酉)27歲
寄居范湖草堂,作《秋花圖》四屏。作《煙柳蘭舟扇》並題詞一闕,調寄《江南好》。
1850年 道光三十年(庚戌)28歲
寄居周閑范湖草堂,初識詩人畫家收藏家姚燮(字梅伯,號大梅山人)。春,與友人共游鎮江之金山、焦山與北固山。繼游明州(寧波,鎮海)。"游佳山水,必造其險奧,一樹一石有奇致,亦必流連其間,曰:'此天生畫本也'。"
秋,寄居寧波姚燮之大梅山館,朝夕詩畫切磋,越二月有餘,摘梅伯各色詩句,繪成《大梅山民詩中畫》6冊,120頁。是冊內容豐富,題材廣博,有人物、仕女、武士、神仙、佛道、鬼怪、博古、花鳥、蟲魚、走獸、鞍馬、山水、樓台、宮室等等,詩奇畫絕,珠聯璧合;一冊之中,工筆寫意,錯雜出之,光怪陸離,不可方物。有清一代之冊頁,當推此為第一。此圖之六冊裝原本,現藏香港私人藏家;十冊裝摹本(或為陸恢所摹),現藏故宮博物院。
作《銅雀春深》團扇,贈姚燮。
作《宋元詞句仕女》冊頁,十六開。為姚景皋(姚燮長子)所請。
作《梅花仕女圖》紙本橫披於立秋第二日,於大梅山館。(見《南畫大成》卷七202頁,又見《海上名畫》6頁。現藏上海文物商店)作《采芝圖》(現藏上海文物商店)、《鳳凰牡丹圖》、《斗母天尊圖》(現藏上海博物館)、《花鳥圖冊》20開、《花卉圖冊》20開、《玉蘭雙鸞圖》(現皆藏南京博物院)、《瑤台祝壽圖》(六條通景掛軸)、《宋元詞句仕女圖》(26幅)、《山水圖》(現藏上海朵雲軒)、《柳林仕女圖》(現藏中國美術館)、《桃花錦雞圖》(現藏沈陽故宮博物院)、《花鳥圖》四屏(現藏浙江省博物館)、《補景仕女圖》(現藏浙江天一閣博物館)、《琵琶半掩圖》(紈扇)。
秋,為浙秋作《百花圖卷》於大梅山館。(圖見香港佳士得拍賣圖錄1987年1月12日封面)
冬,歸蕭山,與里中曹峋(子嶙)訂交,於時,里中人始重其所為畫。杜門者一年。
1851年 咸豐元年(辛亥)29歲
正月十五日,書引首並自跋《大梅山民詩中畫》圖冊。
"咸豐初年(應該約在1853年),以嘉興 周閑 薦入向忠武公金陵戎幕,為繪地圖,羈居積年,得江山之助,筆法愈健。既歸,鬻畫蘇州以自給,尺幅片褚,人咸珍之。"(見《蕭山縣志稿》)。
初識張熊子祥(1803~1886年),並過訪之。作《梅花燈燭圖》。
冬,周閑自楚還,遂重訪周之范湖草堂。(見《任處士傳》)
作《端午鍾進士進爵圖臨陳章侯》紙本立軸(現藏蘇州市博物館)、《梅竹雙清圖》紙本立軸(現藏上海博物館)、《湘湖記游圖》(現藏上海文管會)、《花鳥圖》四屏(現藏浙江省博物館)、《醉酒圖》(現藏杭州西泠印社)、《山水圖》冊頁(現藏鎮江市文物商店)。
1852年 咸豐二年(壬子)30歲
應周閑之約,"游吳(蘇州),一至滬瀆(上海)。有大腹賈,欲以千金交,不樂其請,拒之而去"(見《任處士傳》)
"渭長之在吳也,聞粵西變,日與周子存伯論兵,有請纓志。"(見丁文蔚《列仙酒牌》跋)。寄居華陽道院,與畲鏞、黃鞠、楊韞華、韋光黼、孫聃、齊學裘,結書畫之社於蓬萊閣,公推為主持,並先後作《蓬萊閣雅集圖》、《晚晴樓七夕小宴圖》等手卷,錄其盛況,分別由姚燮作記系之圖後。六月,周閑至,同游蘇州之靈岩、虎丘。當時,"吳之人輦金幣、丐筆墨者,踵相接也。"(見《任處士傳》)"時吳
人懷白金薦絹素者,接踵。至是,家居鬻畫,稍足給米鹽,以供高堂,蓄妻孥。繪事日益工,眾乃尼之,戒勿輕出"(見丁文蔚《列仙酒牌》序)任熊進入創作旺盛期。任熊與劉文起之孤女結婚。太平軍擬攻南京,江南一帶告急,友人黃鞠公壽(1796~1860年),為渭長禮聘劉氏孤女為妻。因時事緊急,黃飛書招任熊至,合巹於婦家。丁文蔚(1827~1890年)《列仙酒牌》跋雲:"金陵警告,羽檄紛布,居者驚走。公壽亟寓書招之,合巹於婦家,挈以歸。"劉公孫,字文起,"有倚馬才,下筆萬言立就,性孤傲不可近。獨奇周閑,千里貽書締交。後劉文起死,其孤女留吳中。"作《樹下聽琴仕女圖》、《吹簫弄潮圖》團扇、《桐蔭撫琴圖》(現藏杭州西泠印社)、《調琴啜茗圖》(現藏上海博物館)、《綠蔭晝靜圖》(現藏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煮葯圖》(現藏武漢文物商店)、《花鳥雜畫冊八開》(支那南畫大成出版,現為私人收藏)。1853年 咸豐三年(癸丑)31歲
二月,再至蘇州,接劉氏女歸蕭山。
十月,至滬上,作《熏籠圖》(現藏天津藝術博物館)。作《菊石圖》、《柳燕圖》、《錦雞圖》、《紫薇圖》(現皆藏故宮博物院)、《四季花卉圖卷》、《花卉圖冊》、《麻姑獻壽圖》(現皆藏浙江省博物館)、《蘭亭秋會第二圖卷》(現藏杭州西泠印社)、《仕女圖》(現藏天津藝術博物館)、《列仙酒牌》48幅(次年由蔡照初鐫板完工印行)、《松下高士圖》。
1854年 咸豐四年(甲寅)32歲
至吳中(蘇州)與沙馥(山春)訂交,並收沙馥之弟沙英(字家英、子春)為弟子,偕之同游金山、焦山等名勝。又收潘椒石為弟子,"畫花卉果品,筆極疏秀,而章法頗奇。"(見張鳴珂著《寒松閣談藝瑣錄》)
春,任熊作圖,蔡照初鐫板,印行《列仙酒牌》四十八幅,有曹峋序,有族叔任淇(竹君)序,蔡照初尾跋。丁文蔚跋《列仙酒牌》雲:"家居鬻畫,稍足給米鹽,以供高堂,蓄妻孥。"子任預(立凡)生。於彌月湯餅之會上,以《列仙酒牌》鐫刻印片,分贈諸親友。作《鍾馗圖》(見《日本現在支那名畫目錄》)、《花卉圖》四屏(現藏天津藝術博物館)、《鷹樹圖》、《富春山圖》(現皆藏上海博物館)、《百花圖》(王錫齡家藏)。
1855年 咸豐五年(乙卯)33歲
夏,應周閑之邀,與陳塤同游焦山,得駐軍將領款待,尊為"上客"。
"周閑從樓船諸軍,扼京口,馳書相招。歲乙卯夏,偕陳塤重遊焦山,總帥周公士法,副帥雷公以緘,咸器重之,待以上客。"(見《任處士傳》)
入向榮戎幕,然時間應極短,不過月餘而已。"咸豐初年,以嘉興周閑薦入向忠武公金陵戎幕,為繪地圖,羈居積年。"(見《蕭山縣志稿》)。
任熊隨周閑返錢塘,寄居范湖草堂,七月為周閑(周氏的《范湖草堂記》要在三年後方完成)作《范湖草堂圖》手卷,長二丈,乃任熊山水畫之代表作之一,亦為晚清山水畫之重要作品。作《福祿壽三星圖》紙本立軸,為此時人物畫之力作(台北私人藏);作《瑤宮秋扇圖》(現藏南京博物院)、《臨院本山水圖》(現藏上海博物館)、《四紅圖》(現藏中國美術館)、《麻姑獻壽圖》(現藏上海朵雲軒)、《元女授經圖》(現藏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山水仕女圖》(現藏蘇州市文物商店)。九月,至吳,再與黃鞠、畲鏞、孫聃諸人游。十二月,歸蕭山,又杜門一年。
1856年 咸豐六年(丙辰)34歲
在蕭山杜門不出。
女昭容生。
三月,任熊作圖,蔡照初鐫板,印行《劍俠傳》33幅,丁文蔚序。任熊屬首,並作記雲:"藍叔子屬渭長畫,蔡容庄雕,時在咸豐丙辰三月。"
秋,重九日,在丁蘭叔(豹卿)之大碧山房,作《黃菊酒謝蟹圖》,並為治端石印"豹卿"一方。此印,為任熊僅存傳世之印。
作《自畫像》,並題"十二時長調一闕",為渭長人物畫精品。亦為中國歷代畫家畫像及自畫像中之代表作。作《於越先賢傳》圖80幅。作《補袞圖》(現藏徐悲鴻紀念館)、《丁蘭叔三十歲小像圖》(現藏浙江省博物館)、《蕉蔭睡貓圖》(現藏上海博物館)、《周星詒小像圖》(現藏上海博物館)、《十萬圖冊》十開(現藏故宮博物館)、《少康小像圖》(現藏南京博物院)、《四季花卉圖》四屏(現藏浙江省博物館)、《枯木竹石圖》(現藏杭州西泠印社)、《論古圖》(現藏杭州西泠印社)、《羅浮仙影圖》與費以耕合作(現藏浙江嘉興市博物館)、《臨陳無名人物圖》(現藏故宮博物院)。
1857年 咸豐七年(丁巳)35歲
四月,次子立墉生。
閏五月,任熊染疾,病體日衰。
仲夏,扶病作《秋林共話圖》紙本立軸,並自題七絕一首(現藏故宮博物館)。八月,周閑過蕭山,約游,不果。九月,周閑自天台還,"任熊留之宿,談燕浹旬。謂湘雲寺後,岩石壁立,作種種雲頭皴,為天下第一奇勝,不可不游。時其疾未瘳,(周閑)辭俟後約,任熊不可。力疾掉扁舟,泛湘湖,步至寺後,酌鸚鵡杯,相賞甚樂。晚過曹氏(曹峋)葺蒼草堂飲。任熊自有疾,不出戶者五閱月。周閑來,始偕出,尋故人,攬名勝,興致頓佳"(《任處士傳》)。作《椿萱並茂圖》(現藏上海博物館)、《禿樹寒山圖》(現藏浙江寧波天一閣博物館)、《湖石仕女圖》(現藏天津藝術博物館)。
十月,疾大作,初七,卒於家,年35。
卒之日,吳越之民,皆嘆息不已。遺作《高士傳》繪圖未完,僅得26幅,尚缺披衣、顏子兩圖,由蔡照初鐫版後,任淇屬扉頁,由王錫齡出資刊行。楊韞華、韋光黻傾資助其喪。故後,"未竟之作,由(沙)子春完成之,能盡師法"。
周閑作《任處士傳》,哀輓摯友之早逝. 周閑, 作為晚清著名詞人與早期海上名家,為後世留下了有關任熊生平與二人友誼的重要史料。
十二月,所作圖《於越先賢傳》80幅,由蔡照初鐫板,任淇書簽,有王錫齡(嘯篁)序,並出資刊行。
冬,同里王錫齡(嘯篁)出資重刻任熊《劍俠傳》圖,並重刻其傳於後。
作品
傳世作品有《十萬圖冊》十頁、《姚燮詩意圖冊》《自畫像》軸等,現藏故宮博物院;咸豐五年(1855)作《四梅圖》軸藏中國美術館;《為姚梅伯作人物冊》二十頁、《洛神圖》軸、《范湖草堂圖》卷藏上海博物館;《丁文蔚像》軸藏浙江省博物館;《少康像》冊頁藏南京市博物館;《瑤宮秋扇圖》軸藏南京博物院;《四季花卉圖》卷藏遼寧省博物館;《人物圖冊》藏廣州美術館。
為周閑所繪《范湖草堂圖》節選
范湖草堂圖
周閑題跋之《十萬圖冊》
《十萬圖冊》節選
其他作品選
任熊畫作任熊畫作任熊畫作
『柒』 寫意花鳥畫的歷史畫派
五代黃筌、徐熙並起,漸成兩大系統,以後繼續衍生。明代花鳥畫演變成四大系統,一為邊景昭、呂紀的黃氏體,二為林良、徐渭的大寫意體,三為陳淳的簡筆水墨淡彩小寫意體,四為周之冕的勾花點葉兼工寫體。《國朝畫征録》卷下則把花鳥畫歸納為三派,稱「花鳥有三派:一為勾染,一為沒骨,一為寫意。勾染,黃筌法也;沒骨,徐熙法也。後世多學黃筌,若元趙子昂、王若水,明呂紀,最稱好手;周之冕略兼徐氏法,所謂勾花點葉是也。……其寫意一派,宋時已有之,然不知始自何人。至明林良,獨擅其勝,其後石田、白陽輩,略得其意,若其全體之妙,非大有力者學之必敗」(李來源、林木編《中國古代畫論發展史實》,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7年4月版,第340頁)。
五代黃筌、徐熙兩大系統是中國花鳥畫發展史上的重要的畫派衍生。明代花鳥畫的四大系統,亦是考察中國花鳥畫派衍生之變的重要窗口。邊景昭,字文進,博學能詩,擅畫花鳥,繼承兩宋院體工筆重彩的傳統,作品妍麗堂皇,精細工緻,韓昂《圖繪寶鑒續編》稱其作品「不但勾勒有筆,其用墨無不合宜」。傳世之作有《竹鶴圖軸》、《竹鶴雙清圖軸》(與王紱合作)、《杏竹春禽圖軸》、《三友百禽圖軸》等。上海博物館藏《杏竹春禽圖軸》以杏花竹報春訊,以春禽寄春意,滿目春光,生機勃勃。呂紀畫花鳥畫十分出色,他近學邊景昭,遠師南宋畫院體格,敷色絢爛,為明代院體花鳥畫家代表之一。上海博物館藏其《浴鳧圖軸》作品,很好地處理了浴鳧與流水的關系,構圖大膽,筆墨流暢,設色雅淡,氣息清和,體現了明代花鳥畫家的嫻熟技法和時空營造能力。林良的花鳥畫注重寫意,墨氣豪放,對於文人水墨寫意花鳥畫的建樹,具有啟迪意義。他擅畫水墨花鳥,上海博物館藏其《雙鷹圖軸》,氣勢磅礴,鷹目炯炯,枝葉穿插,墨色淋漓,反映了明代院體畫之十足神采。徐渭的大寫意體用筆簡練,不求像物,重在寫其意趣性情,故稱「寫意」。他的畫較之以前的減筆寫意畫更為簡約概括,放逸豁達,故謂「大寫意」。徐渭十分推崇陳淳、謝時臣、陳鶴。他關注陳淳的寫意花鳥之道,曾跋《陳白陽卷》曰:「陳道復花卉豪一世。」在《徐文長文集?書謝叟時臣淵明卷為葛公旦》中贊賞謝時臣的山水勁筆多墨,稱「吳中畫多惜墨,謝老用墨頗多,其鄉訝之」。而對陳鶴的水墨花卉則嘆之「滃然而雲,瑩然而雨,炫炫然而露也,殆所謂陶之變耶」。(明徐渭《徐文長文集·書陳山人九皋氏三卉後》)徐渭的作品題材囊括花卉、草木、瓜果、魚蟲、走獸、山水和人物,尤以花卉著名。上海博物館藏其《花果圖卷》用筆放縱,水墨酣暢,詩畫並茂,畫壇稱頌。上海博物館所藏《牡丹蕉石圖軸》、《擬鳶卷》,台灣故宮博物院所藏《墨竹卷》、《寫生圖卷》,南京博物院所藏《雜花圖卷》,故宮博物院所藏《墨花十二段圖卷》、《四時花卉卷》、《墨花九段卷》,中國歷史博物館所藏《雜花捲》,雲南省博物館所藏《水墨花卉卷》等,都是難得的傳世之作,從中足見徐渭大寫意的精彩筆墨。陳淳,字道復,他的簡筆水墨淡彩小寫意在畫壇佔有重要地位。他於晚年創作的花卉長卷頗有特色,有時以四季為序,有時時空交叉,頗見水墨組合的視覺沖擊力。上海博物館所藏《墨花十二種圖卷》,畫了梅花、蘭花、玫瑰、百合、月季、紫薇、秋葵、桂花、芙蓉、菊花、水仙和山茶,姿態各異,繁花爛漫,寫意抒情,水墨淋漓。上海博物館所藏《花果圖卷》、《山茶水仙圖》、《花卉圖冊》等也屬陳淳水墨華章,令人駐足。其實,說陳淳的花鳥畫貴於簡筆水墨淡彩的小寫意,這只是注重從沈周的水墨寫生至陳淳的水墨寫意的飛躍而言,實際上陳淳在晚年的花鳥佳作中已呈現潑墨大寫意的體貌。徐渭的大寫意筆墨就得益於陳淳。世稱「青藤白陽」,其實青藤亦源於白陽。論及周之冕的勾花葉兼工寫作品,也是探索明代畫派衍生之變的必然落筆之處。周之冕的「勾花點葉」源於孫隆、沈周和陳淳之法,他是集大成而用之,推陳而出新。王世貞曾對明代中期三位寫意畫家陳淳、陸治和周之冕作了評價,所謂「道復(陳淳)妙而不真,叔平(陸治)真而不妙,周之冕撮二子之長」。南京博物院藏《桂子圖》和故宮博物院藏《花卉圖卷》都是周之冕的代表作。上海博物館藏周之冕《花鳥圖冊》的花鳥傳神,「勾花點葉」,寫意中兼工筆,墨韻中見色彩,從中可以洞察明代畫派衍生的脈胳。
在中國花鳥畫的發展史上,盡管畫派林立,技法有異,可是在注重寫生這一點上,卻形成共識,綿延後續。宋徽宗趙佶重花鳥寫生,流傳諸多佚事。他要求畫月季花和牡丹花時仔細觀察,能畫出不同時間的變化。一次,眾畫家寫生孔雀,只重生動富麗,畫孔雀升墩為先舉右腳。趙佶告知需細心體察,發現孔雀升高時必定先舉左腳,被傳為畫壇佳話。趙佶重視寫生,使創作極受裨益,他的作品被鄧椿譽為「妙體眾形,兼備六法」。上海博物館藏趙佶《柳鴉蘆雁圖卷》,盡得高雅之氣,柳葉低垂,吟鴉自在,蘆雁嬉水,一派休閑清景。其中神韻之妙,不能說和平時重寫生、察細微無關。元代水墨寫生畫的高手當推陳琳、王淵和張中。陳琳藉助寫生,突破了傳統工筆重彩畫技法,以水墨淡彩法描繪物象,形成了富有藝術個性的勾、刷、點、染之法,造型嚴謹,筆簡意高,其《溪鳧圖軸》為花鳥畫史論所褒揚。王淵從寫生中得清淡之氣,其佳作《花竹集禽圖》和《花竹錦雞圖》對後世影響很大。張中在當時被人稱為「寫生第一」,採用水墨暈染,深得文人寫意之神韻,上海博物館藏其《芙蓉鴛鴦圖》,出筆清新典雅,鴛鴦與水極富動勢,堪稱從寫生中贏得生機。陳淳繪畫也看重寫生,其《漫興花卉圖冊》自跋中曰:「古人寫生自馬遠、徐熙而下,皆用精緻設色,紅白青綠必求肖似物物之形,無纖毫遺者,蓋真得其法矣。」他還談到少年時就「有心於此,既而想造化生物萬有不同,而同類者又秉賦不齊而形體亦異」。周之冕則善於觀察禽鳥生活動態,落筆皆有生意。其繪畫成就自然得寫生之妙。清代任頤的畫風清麗,其重要原因之一是重視寫生,善於捕捉生活感受。平時他留意觀察花鳥、家畜,往往聚精會神,十分專一。有一次他爬出天窗,翻到屋頂上細察貓兒打架,全神貫注勾畫速寫,客人來了,不知其去處,最後竟在屋頂上見到他。上海博物館藏任頤《花鳥冊》極富生氣,實是其對物象感受的筆墨定格。當然,古人之所謂寫生,有異於今天西畫中的寫生。「天地間,物物有一種生意」(祝允明語),生和意密不可分,寫生和寫意難以分離。不言而喻,寫生就是寫物之生氣、生意。寫生之法推動中國花鳥畫生機勃發、綿延發展。
『捌』 百花圖卷的作品介紹
此幅畫四季花卉約60種,長近17米,堪稱輝煌巨制。尾紙鈐鑒藏印「棠村」、「蕉林梁氏書畫之印」等,有乾隆、嘉慶、宣統鑒賞印及清內府鑒藏印多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