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花交流作品丹鳳朝陽
1. 武功絕招名稱都有什麼
太多啦!先選一部分四字的給你吧!
(一)景物類。粉碟穿花 梨花舞袖 春風迎面 清風迎面翻花舞袖 風掃梅花 秋高氣爽 風擺荷葉 風掃殘雲 風卷荷葉 浪卷浮萍 浪里翻花 順風擺柳 迎風屈柳 柳樁栓馬 五花坐山 古樹盤根 盤根錯節 盤根搗枝 烏雲蓋頂 七星交錯 流星趕月 回頭望月 蒼松迎風 春水一波 天邊掛月 輕雲蔽日 日月合壁 艷陽高照 烈日高照 日月爭光 葉底藏花 葉里藏針 瓊樹遺音 飛虹掠日 風流雲散 雙峰插天 秋風掃葉 驚雷掣電 飈風激軒 芙蓉出水 金菊盛開 江河日下 長虹掛天 紫氣騰輝 風起雲涌 翻雲覆雨 金蓮迎風 馬踏殘雪
(二)人物類。 童子拜佛 童子拜年 童子獻書 童子捕蝶 童子推碑 童子坐禪 玉女穿梭 巧女紉針 玉女探花 美女抱瓶 漁翁撒網 樵夫砍柴 山樵晚歸 老媽端燈 老媽拐線 道婆拐線 小姑推磨 力士舉鼎 將軍片馬 纖夫行岸 浪子回頭 浪子蹴球 老僧撞鍾 老僧抱佛 和尚爬山 僧侶上山 五丁開山
(三)典故類。子陵釣魚 太公釣魚 關公挑袍 關公理須 張飛扛矛 關平捧印 霸王觀陣 霸王揮鞭 霸王卸甲 霸王揚旗 霸王推車 羿射九日 沉香劈山 力劈華山 刀劈華山 劉海戲蟾 蘇秦背劍 專諸刺僚 專諸端魚 老萊搖鼓 劉全進瓜 面壁中嶽 一葦渡江 立雪斷臂 水中撈月 醉憩岳陽武松打虎 太白摔杯 揚劍伏虎 東床坦腹 玉燕投懷 泥馬渡海 子貢負米 神農钁地 一石二鳥 太白舉杯 暗渡陳倉
(四)日常生活類。銀針落地 手挎篾籃 金絲纏腕 反纏金絲 懷抱瑟琶 胸前掛印 腦後摘盔 手捧金樽 提壺沽酒 搬枝摘桃 揚鞭催馬 巧挎花籃 湖中盪槳 順水推舟 順風推車 順手提籃順風擺篙 順風扯旗 順風掃葉 順風掃雪 順手牽羊 順手摘茄 順手投井 揪袍拽帶 五子登科 鍾鼓齊鳴 金鉤掛環 金鉤釣鰲 倒提金爐 倒踢金冠 插花蓋頂 十字披紅 披掛紅纓 左右照鏡 推窗望月 回頭望月 迎風撩衣 迎風撣塵 迎風揮扇 迎面摘花 掃地接果 壓枝取果 浪里翻花 懸崖勒馬 稀客重逢 珠走玉盤 伏地攻書 過山劈竹 抬頭出洞 開門見山 閉門插栓 捉襟見肘 金針暗渡玉盤行珠 牽牛過山 牽牛鑽心 牽羊抱雞 混水摸魚 狂風撲面 合手捧珠 回馬插花 跪地求情坐馬觀花 翻花舞袖 立馬揚鞭 勒馬回頭 撥枝入林 挽弓射虎 倒抓犁把 投石問路 膝點桃花架桿釣魚 倚樹小息 勒馬折枝 金鐮割稻單肩背簍折枝擊果 條石磨鐮 撲地鏟薯 懷抱琵琶 托肘紉針 轉身劈材
(五)神仙鬼怪類。天王托塔 哪吒鬧海 風火雙輪 韋陀捧杵 二郎擔山 仙人指路 仙人脫靴 仙人脫衣 醉仙指路 洞賓背劍 洞賓斬妖 果老跨驢 果老鏟枝 拐李固枝 采和跺枝 鍾離撒枝 洞賓蹬枝 國舅蹩枝 鍾離搖扇 湘子挎籃 仙姑挎籃 麻姑獻壽 跨虎沖天 醉仙撩衣 織女擲梭 嫦娥奔月 吳剛伐桂 二指金剛金剛搗臼 金剛搗碓 金剛運錘 金剛探路 金剛反被 朝山禮佛 盜摘仙桃 天女散花 觀音坐蓮 老道點燈 羅漢上殿 羅漢登山 羅漢開弓 羅漢撞鍾 羅漢抱佛 羅漢轉身 羅漢睡覺羅漢觀陣 五祖推山 雷公擊頂 魁星點元 夜叉巡海 夜叉探海 小鬼推磨
金剛穿針
(六)想像類。 舉火燒天 舉手摘星 舉鼎推山 敲山震虎 炮火沖天 旋轉乾坤 探海斬蛟 海底採珠 海底翻花 海底撈沙 海底撈月 下海擒龍 下海屠龍 懷中抱月 撥雲望月 撥雲推月 撥雲見日 左右拍雲 泰山壓頂 裁截昆侖 崩斷昆侖 倚天拔劍 遍地金錢 掀天揭地 力挽狂瀾 橫江飛越 摧枯拉朽 排山倒海 翻江倒海 推波助瀾 陸地飛升 九天攬月 撩雲撥霧 跨虎沖天扯雲封門 穿磨旋風
(七)動物類。 二龍戲珠 二龍獻爪 二龍斗海 二龍吐須 二龍插雲 雙龍入水 雙龍穿雲 雙龍抱柱 雙龍入漢 金龍戲水 金龍沖天 金龍探爪 青龍盤柱 青龍吐涎 青龍飛升青龍轉身 青龍擺尾 青龍吐水 青龍合口青龍返首 青龍盤窩 青龍抱尾 神龍回首蒼龍出水 龍歸蒼海 玉龍盤柱 烏龍絞柱 烏龍盤打 烏龍攪水 烏龍行空 烏龍縮尾 烏龍搜骨烏龍吸水 黑龍入洞 游龍戲鳳 蟄龍伏穴蟄龍飛騰 浪里騰蛟 蛟龍出海 懶龍卧道 龍潭虎穴 龍爭虎鬥 虎踞龍盤 猛虎下山 黑虎伸腰 黑虎入洞 黑虎掏心 白虎靠山 猛虎歸洞 虎嘯三鞭 餓虎撲食 猛虎翻嶺 猛虎甩尾 怪蟒翻身 大蟒纏身 蛇頭虎尾 白蛇伏草 白蛇入穴 白蛇吐信 赤蛇弄風 金蛇伏穴 銀蛇纏身 花蛇出洞 腹蛇過河 蛇入雀巢 獅子搖頭 雄獅抖毛 雄獅擺尾 獅子張口 獅子合口 獅子滾珠 獅子滾球 大象卷鼻 黑熊翻身 白猿獻果 白猿洗臉 白猿倒掛 白猿出洞 白猴偷桃 白猿搬枝 白猿上樹 白猿爬稈 白猿叨繩 猿猴掛印 金猴探果 金豹露爪犀牛望月 牯牛抵角 天馬行空 白馬翻蹄 白駒過隙 白馬卷蹄 野馬奔蹄 野馬跳澗 野馬分鬃 野馬伏槽 懶驢打滾 貓兒咬尾 狸貓上樹 小貓洗臉 靈貓捕蝶 天狗反蹦 天狗彈琴 神狗下凡 天犬托桃 天犬滾珠 天犬望月 天犬搶珠 天犬翹尾 天犬擺尾 天犬攢蹄 天犬伏狸 靈犬下山 靈犬回頭 靈犬捕獵 餓狗捕食 醉狗過溪落狗抖身 醉犬望月 狗急跳牆 狗掀門簾 黑狗攔路 黑狗撒尿 黑狗擺尾 兔子蹬鷹 山羊抵頭 鳳凰展翅雙鳳朝陽 丹鳳朝陽 鳳凰點頭 鳳歌凰舞 百鳥朝鳳 大鵬展翅 大鵬叼牛 白鶴亮翅 鷺眠沙汀 金雞報曉金雞抖翎 金雞獨立 金雞啄米 金雞出籠 野雞蹬窩 鷂子鑽天 鷂子入林 鷂子翻身 鴛鴦擺尾 孔雀顧影 鴛鴦戲水 喜鵲登枝 野雀登枝 紫燕雙飛 紫燕展翅 燕子抄水 燕子穿林 雙燕銜泥 孤雁出群 鴻雁沖霄 紫燕落坡 雙燕回巢 雲雀攀枝 宿鳥投林 蝙蝠坐禪 蝙蝠照鏡 蝙蝠擊鼓 蝙蝠穿針 蝙蝠踏斗蛤蟆撲蚊 金蟬脫殼 螳螂捕蟬 蠍子翹尾 蜻蜓點水
(八)實用打擊類 勾手彈踢 摟手踢襠 抓腕擊肋 上架砍臉 擋抓砍項 鞭拳拖腳 劈砸連環 翻身劈砸 轉身劈掌 馬步橫拳 歇步勾摟 掐喉撞襠 擊頭踹肋 鎖臂拿肩 擒腕鎖臂絆腳砍掌 叉步推掌 扭腳挫踝 折膝捆腿 抗腿挫膝 抱腿別腿 躺倒絆人按人掃腿(此類恕不多列)
(九)其他類。 劍穿六宮 翻打太陽 舉鼎拋拳 絞臂封門 偎身抱梁 轉身靠基 按打天庭 化身交手 巧按天鼓 騰空飛剪 翻身披錘 陰陽連擊 龍虎雙挫 荷花抱腕 三盤達繞 單鞭推碑
2. 我不想自己百度,就想送點分出去。介紹一下頭發上的大板子。。詳細的給分。。
真噠 謝謝啊
清朝的後妃分為:皇後.皇貴妃. 貴妃. 妃. 嬪. 貴人. 常在. 答應.
根據她們不同的身份,"旗頭"的裝飾也不同.
鈿子分鳳鈿、滿鈿、半鈿三種.其制以黑絨及緞條製成內胎,以銀絲或銅絲之外,綴點翠,或穿珠之飾."一般婦女多用銅絲或鐵絲做成"頭發撐子",鈿子有鳳鈿、滿鈿、半鈿三種.鈿子前如鳳冠,後加覆箕,上穹下廣;將頭發分兩縷纏繞其上,再插上扁子、簪子、花等飾物
簪子是滿族婦女梳各種發髻必不可少的首飾.通常滿族婦女喜歡在發髻上插飾金、銀、珠玉、瑪瑙、珊瑚等名貴材料製成的大挖耳子簪、小挖耳子簪、珠花簪、壓鬢簪、鳳頭簪、龍頭簪等.簪子的種類雖然繁多,但在選擇時還要根據每個人的條件和身份來定.比如人關前,努爾哈赤的福晉和諸貝勒的福晉、格格們,使用製作發飾的最好材料首選為東珠.兩百年後漸漸被南珠,即合浦之珠所取代.
與珍珠相提並論的還有金、玉等為上乘材料,另外鍍金、銀或銅制,也有寶石翡翠、珊瑚象牙等等,做成各種簪環首飾,裝飾在發髻之上,這若是同進關以後相比,就顯得簡單得多了.進關以後,由於受到漢族婦女頭飾的影響,滿族婦女,特別是宮廷貴婦的簪環首飾,就越發的講究了.如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皇帝為其母辦六十大壽時,在恭進的壽禮中,僅各種簪子的名稱就讓人瞠目結舌,如事事如意簪、梅英采勝簪、景福長綿簪、日永琴書簪、日月升恆萬壽簪、仁風普扇簪、萬年吉慶簪、方壺集瑞邊花(鬢花)、瑤池清供邊花、西池獻壽簪、萬年嵩祝簪、天保磬宜簪、卿雲擁福簪、綠雪含芳簪hh等等.這些發簪無論在用料上,還是在製作上,無疑都是精益求精的上品.
從清代後妃遺留下來的簪飾來看,簪分兩種類型.一是實用簪,多用於固定發髻和頭型用的.另一類為裝飾簪,多選擇質地珍貴的材料,製成圖案精美的簪頭,專門用於發髻梳理後戴在明顯的位置上.現故宮內珍藏的多幅宮廷寫實畫,都有後妃戴簪的描繪.從圖上看,她們有的將簪戴在發髻正中,有的斜插在發髻的根部.後妃們頭上戴滿了珠寶首飾,發簪卻是其中的佼佼者.因而清代後妃戴簪多用金翠珠寶為質地,製作工藝上亦十分講究,往往是用一整塊翡翠、珊瑚水晶或象牙制出簪頭和針梃連為一體的簪最為珍貴.如北京故宮珍藏的白玉一筆壽字簪就是一塊純凈的羊脂白玉製成的,簪梃即是壽字的最後一筆.用同一方法雕刻的翡翠盤腸簪、珊瑚蝙蝠簪都是簪飾中之佳作.此外還有金質的福在眼前管、喜鵲登梅簪、五蝠捧壽簪等以雕刻精細、玲瓏剔透而受到矚目.還有金質底上鑲嵌各種珍珠寶石的頭簪,多是簪頭與針梃兩部分組合在一起的,但仍不失其富麗華貴之感.隨著清代後妃發式逐步加寬加大,簪飾的形制也逐步朝兩個極端發展,一種是簪頭逐漸變小,如疙瘩針、耳挖勺、老鴉瓢等;另一種是簪飾越來越大,不僅適合滿族婦女梳兩把頭覆蓋面大的特點,還逐漸演變成頭花、扁方等大首飾.
頭簪作為首飾戴在頭上,不僅起到美飾發髻的作用,簪頭製成的寓意吉語還有托物寄情、表達心聲意願的美好追求.就清代後妃遺留下的簪飾來說,形式之多,花樣之廣是前代各個時期所不及的.曾在珍寶館展出的一支畸形珠"童子報平安"簪,就是一件少有的珍品.簪頭是一特大畸形珍珠,約五厘米長,看上去就像一頑童在作舞蹈狀.在畸形珠左邊飾一藍寶石雕琢的寶瓶,瓶口插幾枝細細的紅珊瑚枝襯托著一個"安"字.頑童背後一柄金如意柄,將其與寶瓶連為一體,並將金累絲靈芝如意頭露在頑童右側.從頑童裝飾看是個男孩.整個如意連在一起便稱.之為"童子報平安",或"童子如意平安".封建社會的道德倫理講究"三綱五常",即君為臣綱,夫為妻綱,父為子綱.皇帝的妻妾當然是以皇帝為綱,要為皇室多生子嗣,要"多福多壽多子孫",以使皇家血脈旺盛,帝王基業萬古千秋地傳承到永遠,這只頭簪的用意是不言而喻的.然而事實並非那麽稱心如意,清代康熙帝三十五個兒子,長大成人的有二十四個,諸皇子爭權奪勢,使康熙帝不到古稀之年就撒手人寰.清朝晚期的同治、光緒兩位皇帝,即有皇後又有妃子,卻無子嗣,致使其母慈禧兩度垂簾聽政,統治了中國達半個世紀.
慈禧還愛美成癖,一生喜歡艷麗服飾,尤其偏愛紅寶石、紅珊瑚、翡翠等質地的牡丹簪、蝴蝶簪.咸豐十一年,奕濘病逝承德的避暑山莊.慈禧二十七歲便成了寡婦.按滿族的風俗,妻子為丈夫要戴重孝,釋服二十七個月.頭上的簪子要戴不經雕飾的骨質的,或光素白銀的.慈禧下旨令造辦處趕打一批銀制、灰白玉、沈香木等頭簪.同治元年二月,這批素首飾陸續送到慈禧面前.慈禧每天勉強插戴,極不情願.釋服期滿,這批首飾全部被打入冷宮.慈禧又戴上精湛華貴的艷麗頭簪,直到老年此習不改.
後妃戴簪有季節性,冬春兩季戴金簪,到立夏這天換下金簪戴玉簪.直到立冬又換上食簪.清晚期在慈禧身邊當過女翻譯的裕德齡女士回憶:1903年農歷四月24日是立夏,"這一天每個人都得換下金簪戴玉簪".就在這一尺,慈禧賜給裕德齡母親、妹妹和她本人每人一支玉簪,"太後揀了支很美的給我母親,說這支簪曾有三個皇後戴過,又揀了兩支很美麗的給我們姐妹倆各一支,說這兩支是一對,其中一支是東太後常戴的,一支是她自己年輕時戴的".清末,後妃頭簪子多都是祖宗傳下來的遺物,宮中後妃都視若珍寶.慈禧討她喜歡的人可以任意賞賜,毫無拘束.但對光緒帝卻為一支玉簪而恨之入骨,至死都不予諒解.清末戊戌變法失敗後,慈禧將光緒囚禁瀛台.一日隆裕皇後去看光緒,光緒極為反感.他與隆裕雖是名義上的夫妻,但夫妻情分絲鼉沒有.因此,光緒一見到隆裕就厭惡得連氣都喘不均勻.隆裕的到來,光緒看也不想看,連說兩次"跪安吧!"隆裕十分惱火,故意裝作沒聽見.光緒見她不走,氣得兩手發抖,使足了勁想把她推出去,沒想到用力過猛,碰到隆裕發髻上的玉簪.玉簪摔到地上立刻粉碎.這支玉簪是乾隆時的遺物,傳到慈禧手裡,她又給了隆裕.降裕見狀,立刻哭著把這件事告訴了慈禧.慈禧大怒,心中更加氣恨光緒,從此派人嚴加看管光緒,送餿飯,送涼湯,對待光緒像對待罪人一樣.政治分歧使慈禧和光緒關系如同陌路人,而一支玉簪成為他們母子親情徹底決裂的導火索,光緒的英年早逝也成為一種歷史的必然.
在民間,一般來說是富家多用玉質銀質,貧家則用骨質.普通人家嫁閨女,銀簪子也是必不可少之物.因是陪送來的較為貴重物品,女人們都非常珍視,有的用一輩子也不丟不壞.可民間廣泛使用的簪子絕大多數是骨質,所以人們總是習慣將其稱之為"骨頭簪子".簪子一般長三四寸,更長些的也有,但很少.簪子頭部尖細,尾部有一個圓疙瘩.頭細易插入發髻,尾部的小疙瘩能使之牢固.還有一種扁簪子,兩頭粗,中間細,多是銀、銅質.扁簪子的兩面分反正,正面飾有花朵草葉及吉祥圖案,反面是光的,整個形狀略往裡彎.扁簪子具有十分明顯的裝飾意義,固定發上,閃閃發光.簪子是許多民族的婦女在修飾頭發時所不可缺少的裝飾品,它是婦女們固發、美發的有效用品,這是它幾千年來盛用不衰的主要原因.
頭花是簪發展而來的首飾.由花頭和針梃兩部分組成.由於滿族婦女發式是由軟翅頭發展到兩把頭,進而成為架子頭,最後產生大拉翅,頭上的發式也越來越寬大.於是一種覆蓋面較大的頭飾mm頭花,便應運而生.頭花大多由珍珠、寶石為原料,因此,需要一個穩定的依託,即在簪的基礎上做了某些相應的改動.如在針梃的頂端焊一個十字形橫托,並於十字橫、豎交叉點做頭花的主體.起裝飾作用的花草枝葉、鳥獸蟲蝶、吉字祥符等環抱四周,簇擁著主體.這樣互相搭配既使構圖的主次關系明顯,又使以珍寶為原料的頭花本身合理的分擔了承受能力.滿族婦女在梳頭時,把大朵頭花戴在兩把頭正中,稱為頭正,也有選用兩朵相同顏色和造型的分插兩把頭的兩端,俗稱壓發花,又稱壓鬢花.
滿族婦女除了旗頭、簪子外,還普遍喜歡在發髻上插飾花朵,將碩大的花朵戴在頭上歷來是滿族的傳統風俗.撲趾源在《熱河日記》中記載了滿族婦女"野花滿鬢,老少無分"."五旬以上"猶"滿髻插花,金釧寶趟"."即便年近七旬,甚至"顛發盡禿,光赭如匏"仍"寸髻北指,猶滿插花朵".在遼北地區,有些滿族婦女甚至在發髻上插一個內裝清水的小瓶,瓶內再插上數枝鮮花,生氣盎然,反映了她們對美的強烈追求.清前期,國家正值上升時期,人們的生活消費在很大程度上還停留在傳統模式上.滿族婦女為了滿足美的慾望,常將應時的鮮花戴在頭上還有一種"金銀花縷".即用紙胎為表,有的似銅絲為質,裝成各種各樣的花朵,高不過二三寸,最大的也有將近一尺,並選用極精緻的珠翠做裝點.順治初年,滿族軍營中的隨軍家屬,常用這種金銀花飾飾於發髻之上.隨著清王朝政治的確立,國家政權日益鞏固,滿族婦女所插戴頭花也隨之擡高了身價.雖然鮮花遍地,但婦女們更喜歡珍寶質地的頭花.這些女性們頭上戴仡與其說是為了美飾,莫不如說是為了炫耀.
清晚期,國庫困窘,國力日衰,人們生活自然受到影響,為了撙節開支,頭花也由昔日的純金變成鍍金、包金,珠寶大花變成了絨花、絹花,甚至紙花、通草花,就連羽毛點翠的頭花,都用茜草染色代替了.羽毛點翠首飾在我國流傳久遠,其工藝水平不斷提高,發展到乾隆時代已達頂峰.它以色彩艷麗、富麗堂皇而著稱但製作起來非常繁雜.據了解,先用金、銀片按花形製成一個底托,再用金絲隨圖案花形的邊緣焊起h圈凸起的槽.在中間凹下去的部分塗上適量膠水待用,用小剪子剪下翠鳥的羽毛,輕輕地用鑷子把羽毛排列在塗了膠的底座上.翠鳥毛以翠藍色和雪青色為上品,然而翠鳥嬌小,羽毛柔細,制一朵頭花需要許多翠鳥.因翠鳥毛光澤好顏色鮮亮,再配上金光閃閃的凸邊,做成頭花後戴在頭上與其他首飾相比可以產生不同的效果.
現在北京故宮內珍藏的金屬類首飾,以乾隆時期的居多.如紅寶石串米珠頭花、點翠嵌珍珠歲寒三友頭花,藍寶石蜻蜓頭花、紅珊瑚貓蝶頭花、金累絲雙友戲珠頭花、金嵌花嵌珍珠寶石頭花、點翠嵌寶石花果頭花、金嵌米珠喜在眼前頭花、點翠嵌珊瑚松石葫蘆頭花等等,都是以焊接底托工藝製成的.它即沿用歷史傳統技巧,又突出乾隆時期的特點,使蟲禽的眼睛、觸角、植物的須葉、枝權都用細細的銅絲燒成彈性很大的簧,輕輕一動,左右搖擺,形象活潑逼真,充滿動感.還有一種金屬焊接作底托與針梃,珠寶花用銅絲紮成一束的頭花,也以靈活多變受到後妃們喜愛.它是以不同粗細的銅絲做成花枝、葉枝,再將寶石做成的花瓣、葉片末端的小孔串成花朵、花蕊、花葉、枝權等不同的單枝,然後再按照圖形將各部位擺好,將單枝紮成一束,最後集中在一根較粗的銅絲上與針梃扎牢.這樣的頭花戴在頭上效果甚佳,為女性增加了楚楚動人的嬌態.此外,金屬鑲嵌頭花,金累絲頭花也都以形象逼真、做工精細而被前人喜愛,使後人贊嘆.
滿族婦女最偏愛的頭花當屬絨花,尤其是在女兒出嫁時,頭上必須戴紅色絨花,圖火紅吉利,據說漢語中的"絨花",與滿語中的"榮華"近音,因此,便有戴絨花即為榮華富貴之意.在滿族婦女中,只要條件允許,不僅婚禮喜慶日時要戴絨花,而且一年四季都願意頭戴絨花,求諧音吉祥.尤其到應時節序戴應季絨花:立春日戴春幡,清明日戴柳枝,端陽日戴艾草,中秋日戴桂花,重陽日戴茱萸,立冬日戴葫蘆陽生hh.清宮後妃們的頭花,還有大批的絨花、絹花、綾花流存於世,這些花色彩協調,暈色層次豐富,堪稱"亂真"之花.據說唐代楊貴妃鬢角有一顆黑痣,常將大朵鮮花戴在鬢邊用以掩飾.因鮮花容易枯萎,就令人研製鮮花顏色做絹花.此工藝不斷發展,越制越精.清代遺留下來的絨、絹、綾、綢等質地的頭花有白、粉、桃紅三暈色的牡丹花,淺黃、中黃、深黃三色的菊花,白、藕、雪青三色的月季花及粉、白相間的梅花等等,歷時百年不久,仍鮮艷悅人.
釵和簪的用途相似,都是女子盤髻必不可少的首飾.釵有雙梃或三梃的,較之簪對於發髻的固定更為牢固-_-些.古老的釵與簪形式雷同,也是由釵頭針梃自然連接h處.如漢代流行的玉燕釵就是其中的一例.相傳漢武帝建造招靈閣時,有神女留下一支玉釵.武帝把玉釵賜給一位趙姓寵姬.幾十年後,漢昭帝繼承帝位,後宮女子時興戴釵,苦於沒有理想的式樣,到處尋找.一次,宮女們看到這支玉釵無雕無飾,樣子普通,就想把它毀了另做.但等第二天打開釵盒時,只見一支飛燕直奔天空.燕子起飛,尾巴呈叉形的美麗形象,使宮中女子深受啟發,於是紛紛以飛燕為式製造頭釵.燕子的尾巴插在發髻上十分適宜,因此取名為玉燕釵.隨著頭釵的廣泛使用,各種質地、各種造型的頭釵不斷出現.最常見的是鳳頭釵,它的製作就由釵頭與針梃兩部分組合而成.現在北京的故宮尚存有清代後妃戴過的釵,大多分為兩類,一類是釵頭上裝飾極美,一類是光素釵頭無裝飾.
人們習慣將無裝飾的叫"插子".插子的形式也很多,有圓頭釵、尖頭釵、扁頭釵,其質地多為金、銀、鍍金光素的,還有銅、鐵等普通婦女所常用的.插子只是起固定發髻的作用.在滿族婦女諸多的頭飾中,要有一個固定的起主要作用的中心,那個起固定中心作用的就是這種插子.還有一種叫做"銀夾子"的釵,若合在一處的兩個扁簪子.銀夾子既重視其固定發型的實用價值,因其面有圖案,又具有顯示美觀的審美價值,可算是較為理想的釵了.還有屬於"荊釵布裙"一類的婦女,因其家境困窘,不甚講究或講究不上,只用粗鐵絲自製成倒u形的插子,也有用一段直鐵絲,磨尖一頭,砸扁一頭用作髻簪的.
在欣賞往日旗裝的風采中,常常可以看到滿族婦女頭上又寬又長、似扇非扇、似冠非冠的頭飾十分引人注目,它的名字叫扁方,俗稱"旗頭"."旗頭rr的另一個含義即指滿族婦女常用的幾種民族特徵顯著並具有獨特風韻的發型,如"兩把頭"、"水葫蘆"、"燕尾"、"大拉翅"、"高把頭"、"架子頭"、"前劉海"、"盤頭翅"等等的總稱.扁方是滿族婦女梳兩把頭時的主要首飾.在載濤、鄆寶惠兩人合寫的《清末貴族之生活》一文中,曾講道:"滿族女子平時梳兩把j頭,式樣簡朴.皆以真發挽玉或翠之橫l扁方,之上."橫插於發髻之上的類似發冠一樣的扁方長三十二至三十三點五厘米,寬四厘米左右,厚零點二至零點三厘米.呈尺形,一端半圓,另一端似卷軸.如一變相橫簪,無論是梳兩把頭或是大拉翅,它都是起到連接真、假發髻之中"梁"的作用.扁方的作用類似古代男子束發時用的長簪,也許扁方就是由此而演變過來的.扁方的質地多為白玉、青玉,少數為金、銀製品.
關於扁方這種滿族婦女所特有的頭飾,在清代小說《兒女英雄傳》第二十回:"何玉鳳毀裝全孝道安龍媒持服報恩情"中,通過對安夫人頭飾的描繪可以看到.文中說:"只見那太太hh頭上梳著短短的兩把頭兒,扎著大壯的猩紅頭把兒,別著一枝大如意頭的扁方兒,一對三道線兒玉簪棒兒,一枝一丈青的小耳挖子,卻不插在頭頂上,倒掖在頭把兒的後邊,左邊翠花上關著一路三根大寶石抱針釘兒,還戴著一枝方天戟,拴著八棵大東珠的大腰節墜角兒的小挑,右邊一排三枝刮綾刷蠟的矗枝兒蘭花兒"hh.不管她這一頭戴了多少個簪子,卻反映出當時清朝中期以後,一般滿族官宦人家婦女頭飾的寫照.
在清代的北方民間,扁方也有很小的.如遇喪事,妻子為丈夫戴孝,放下兩把頭,將頭發集攏於頭頂束起,分兩把編成兩個辮子,辮梢不系頭繩,任頭發松亂一頭頂上插一個三寸或四寸長的白骨小扁方.如果兒媳為公婆戴孝,則要橫插一個白銀或白銅的小扁方.扁方一般用青素緞、青絨或青紗蒙裹而成,俗稱"鈿子",佩戴時固定在發髻之上便可,上面還常綉有各種花紋圖案,鑲珠寶或插飾各種花朵、綴掛長長的纓穗.王室貴族婦女用的扁方從質地到樣式製作都堪稱精美絕倫,在扁方僅一尺長的窄面上,透雕出的花草蟲鳥、瓜果文字、亭台樓閣等圖案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王妃貴婦們戴著扁方故意把兩端的花紋露出,以引人注意.在扁方上綴掛的絲線纓穗,據說是與腳上穿的花盆底鞋遙相呼應,使之行動有節,增添女人端莊秀美的儀態.每逢喜慶吉日或接待貴客等滿族婦女便要戴上扁方了.戴上這種寬長的扁方,限制了脖頸扭動,使之身體挺直,再加上長長的旗袍和高底旗鞋,使她們走起路來顯得分外穩重、文雅.
勒子,俗稱"包頭",北方人稱其為"腦包",是一條中間寬兩頭窄的長條帶子,戴在額眉之間.原為江南和中原地區老年婦女冬季圍頭的禦寒品,明清之際廣為流傳,貴婦用以裝飾,貧女用以避寒.東北地區已婚的滿族婦女使用的勒子使頭發稍稍後仰,較江南婦女的平髻略有變化.其形質多用紗、羅、綢、緞等製成黑色長帶,繞頭一周.明嘉靖年間勒子尚寬,其後逐漸變窄,但製作異常精細.上綉各種吉祥花色圖案,也有中間鑲嵌珍珠、寶石做點綴的.清代婦女戴勒子,沿襲明代舊制.如清早期雍正十二妃圖軸中,就有兩位美人頭戴勒子,從畫面上看,有紗綢的,也有貂皮的,反映了不同季節戴不同式樣與質地的勒子.如北方冬季寒風凜冽,勒子大多用貂皮製作,稱為貂復額.明末清初,正是勒子盛行之時,無論宮廷貴婦還是民間女子都掀起遮眉勒熱,由於貧富之別,勒子的質地,以及勒子上綴的飾物都有所差別.這種遮眉勒在北方比較實用,因此流行起來經久不衰.除勒子外,還有一種金約,類似勒子形制,但比勒子還要窄些.
流蘇是滿族婦女十分喜愛的首飾,其造型近似簪頭,但在簪頭的頂端垂下幾排珠穗,隨人行動,搖曳不停,與古代八大類首飾中的步搖極為相像.步搖首飾始見漢代,最初只流行於漢代宮廷與貴族女人頭上.何為步搖?"步搖者,貫以黃金珠玉,由釵垂下,步則搖之之意."步搖屬於漢代禮制首飾,其形制與質地都是等級與身份的象徵.漢代以後,步搖才逐漸被民間百姓所見,才有機會在社會上廣為流傳.在貴族婦女中,還實行過一陣加於冠上的步搖冠.戴在頭上較之步搖更富有富貴豪華之感.
在北京故宮舉辦的《中國文物精華展》中,曾展出過幾件遼寧省出土的金樹形步搖冠飾件,金樹是冠狀傘形,一根兩枝樹權分別展開了大小四十餘件樹枝小枝權,每一小枝權頂端各有一兩個可以活動的小金環,環下各系一片金樹葉,稍一觸動枝搖葉擺,華美無比.它的出土使我們感到祖先的聰明才智和高超的創造力,同時也可以了解到封建帝王妃嬪生活之奢侈.史載,唐宋之後步搖形制變化多端,除金質外還出現了玉石、珊瑚、琉璃、琥珀、松石、晶石等珍貴材料製作的步搖.明代四大名畫家之一唐寅在《招仙曲》一詩中寫道:"鬱金步搖銀約指,明月垂璫交龍椅".由此可知明代步搖用"鬱金",這也許是用金屬與珠寶鑲嵌的一種步搖形制.其中不乏明代時興起來的焊接新工藝.將金累絲與金底托焊接在一起再嵌上珍珠寶石等作點綴,其實用耐久程度大大超過了雕琢、燜壓等傳統工藝技術.
清代步搖大多採用了明代焊接製作新工藝方法.在台灣故宮博物院編輯的《清代服飾展覽》圖錄中,有一件"點翠嵌珠鳳凰步搖",就是使用了金屬焊接作底托,風身用翠鳥羽毛裝飾,其眼與嘴巴用紅色寶石、雪白的米珠鑲嵌,兩面嵌紅珊瑚珠.鳳身呈側翔式,尖巧的小嘴上銜著兩串十多厘米長的小珍珠,墜角是一顆顆翠做成的小葫蘆.整個步搖造型輕巧別致.選材精良,實為罕見.
在另一圖錄中又有一件"吉慶有餘"流蘇,形制近似類同.與針梃連接的流蘇頂端是一金累絲的金戟(古代作戰武器),戟上挑著一個下垂的金累絲的磐,磐的兩端義各下垂一珠串,一串為珍珠青金石蝙蝠點翠華蓋,下墜著紅寶石墜角.另一串為珍珠蜜臘魚及點翠華蓋,紅寶石墜角.整個流蘇由戟、磐、蝙蝠、魚等組成,諧音"吉慶有餘".這件流蘇寓意吉祥,形式別致,不但起著裝飾發式作用,還集嗡意、象徵、諧音於一體,堪為流蘇首飾的上乘之作.
流蘇一詞的本義原是指古代人裝飾車馬帳幕時用的綵線絲穗.而步搖與流蘇在形制上和功能上如出一轍,至於步搖的名稱為什麽沒有被沿襲下來,反而為流蘇一詞所取代,尚有待日後的進一步考證.
滿族婦女所喜愛的流蘇,多種多樣.頂端有鳳頭的、雀頭的、花朵的、蝴蝶的、鴛鴦的、蝙蝠的等等.下垂珠串有一層、二層、三層不等.現在北京故宮珍寶館展出的清代後妃首飾中,有一件"穿米珠雙喜字流蘇",它是皇帝大婚時皇後戴的.流蘇頂端是一羽毛點翠的蝙蝠,蝙蝠嘴裡銜著兩個互套在一起的小金環,連接著一個羽毛點翠的流雲如意頭.如意頭下平行綴著三串珍珠長穗,每串珠又平均分成三層,每層之間都用紅珊瑚雕琢的雙喜字間隔.串珠底層用紅寶石作墜角.整個流蘇自頂端到墜角長二十八厘米,是流蘇中較長的一種.這種長流蘇一般歪插在發髻頂端,珠穗下垂,剛好與肩膀平.此外,清宮珍藏的流蘇,頂端以鳳銜滴珠的最為常見.如"龍鳳呈祥"、"彩鳳雙飛"、"丹鳳朝陽"、"鳳穿牡丹"等等.鳳凰是百鳥之王,據說它能給人帶來幸福、美好、光明.鳳凰銜珠的形象,寓意鳳鳥築巢,准備育雛.封建時代的帝王都希望自己多子多孫,所以後妃的頭飾中以鳳凰為題的很多.
清初時的普通旗女和漢族婦女模仿滿族貴婦發飾,以高髻為尚,梳時在頭頂後部將發平分兩把,向左右方橫梳成兩個長平髻,兩髻合寬約一尺,俗稱"叉子頭"(也稱"兩把頭"、"或"把兒頭").作叉子頭時,又在腦後頭垂下一縷頭發,下端修成兩個尖角,形成燕尾形名謂"燕尾".清吳士贊《宮詞》對這種發式作了描寫"髻盤雲成兩道齊,珠光釵影護蝤蠐.城中何止高於尺,叉子平分燕尾低."這些宮詞對滿族婦女的獨特發式作出形象的描繪.
"團頭",又叫旗鬢,是民間常見的發式.滿族婦女進人中年以後,便不再盤"頭翅兒",而改梳"團頭",其造型好像一個帶花紋的饅頭,但"團頭"不同於一般平民百姓中年婦女的"疙瘩鬢".兩者梳法位置不同叫法也有區別,疙瘩鬢在腦袋後下方.團頭位置在正上方,把頭發在頭頂梳成豎式的圓形或扁形高髻.有的也留"燕尾兒",並在發中插戴銀、銅質扁方等首飾.一些老年婦女因頭發較少,在頭頂綰成一個螺旋式的"卷兒",即簡單又便利,直至近些年在滿族聚居的農村還可以看到.
還有一種叫做"水葫蘆"的發式,俗稱"水鬢".即挑下兩鬢微弱之發,用肥皂水傍耳根成鉤形,豐頰面頤,相襯如桃花帶雨,格外美觀.
康乾以後,由於受漢族發髻"如意縷"的影響,滿族j婦女一般均將發髻梳成"一"字形,俗稱"一字頭"、"如意頭"等.清代中期,滿族婦女的發髻樣式逐漸增j高."雙角"也不斷擴火,滿族婦女發式由h兩把頭這種髻式發展到架子頭,同時也是由自己頭發梳理而成的發式逐漸發展到借用架子由真、假發相摻雜而成的發式,發髻上多插有飾物.其中有種名叫"扁方"的板狀飾物,初時形狀較小,到清代後期,特別是咸豐年間,滿族婦女的發式變得更加高大和誇張,已演變為一種"高如牌摟"式的固定裝飾,從而取代了用架子梳的兩把頭.
《閱世篇》曾載:"順治初,見滿族婦女辮發於額前,中分向後,纏頭如漢裝包頭之制,而架飾其上,京師效之,外省則未也."嗣後這種發式愈演愈高,至後期而為既高且大的形式,有人形容其頭就像頂著一塊小黑板者即指此式.這種牌樓式的裝飾上面不用頭發,純粹以綢緞為之,做成一頂"扇形"的冠,戴時只要套在兩把頭發髻之上,這就是俗稱的"大拉翅",是滿族貴婦的發式.這些貴族婦女們頭戴高高的飾物,再穿上她們習慣穿用的那種高底旗鞋,身材顯得格外修長,走起路來也愈加穩重、端莊.
大拉翅,又稱"大京樣","大翻車"、"達拉翅",類似於現在舞台和影視劇中所見到的清代宮裝樣式,應是由"兩把頭"發展而成,即以頭頂發髻為"頭座",在上面加戴青色素緞或紗絨架製成的發飾,腦後也留"燕尾兒".這種發式清末流行於北京,而且越加越高,發展成類似後來"旗頭板"的式樣,並在正面飾以花朵,側面懸掛流蘇(線穗),所以東北一些地區叫"京樣"或"宮裝".
"大拉翅"頭飾是形似一個扇面的硬殼,約尺把高.裡面是用鐵絲按造頭圍的大小做一圓箍,再用布袼褙做胎,外麵包上青緞子或青絨布,做成一個固定的裝飾性的大兩把頭,再插一些用青素緞、青絨、青直徑紗或絹制的花朵.需要時,戴在頭上即可,無需梳掠,不用時取下擱置一邊.既起到美飾頭發的作用,又摘戴方便自如,可謂兩全齊美.大拉翅,形似大如意,勾在頸後的燕尾,也比原來的大,幾乎挨到衣領上.因大拉翅以粗鐵絲做架,承重性較強,上面設有插簪、釵、流蘇、疙瘩針、耳挖勺、頭花等固定裝置,滿足了同時佩戴眾多首飾的需要.
滿族婦女的這種發飾,是貴族婦女的專用發飾,故宮博物院藏《雍正行樂圖》,作清初貴妃形象,就繪有這種發飾.因這種發飾屬於達官貴族階層女性的盛裝,所以平民婦女在結婚時,也常常以此為"禮冠rr戴在頭上,好像漢族的"鳳冠霞帔"一樣覺得榮華和富貴.直到清末,"大拉翅"仍為滿族婦女的主要發飾,無論官宦命婦、民間女子紛紛效仿.其實上述的頭式除貴族婦女外,很少有人在日常這樣打扮.原因是既費時間又費勁兒,而且必須由別人幫助完成.梳好後不能隨意俯仰枕靠,無論站或坐都要直著脖子,雖然漂亮但並不舒服.民間除在婚禮等隆重場合或年輕姑娘媳婦過年時梳外,很少能見得到.
3. 誰知道青萍劍訣,我要全劍譜
青萍劍譜青萍劍(一)迎風揮扇 金花落地 掃地金波 橫掃千軍 墨燕點水 撥草尋蛇 順風掃葉 退步埋伏 鳳凰點頭 飛虹橫江 掃徑尋梅 進步埋伏 金蟾脫殼 帆隨湘轉 天邊持月 白蛇吐信 撥雲瞻日 指南金針 寒芒沖霄 白鶴亮翅 丹鳳舒翼 金針暗渡 走馬掃城 神龍擺尾 墜步埋伏 紫燕側翅 敬德拖鞭 春山列梅 餓虎捕食 立劈華山 雲鴻振羽 白鶴展翅 剪石尋金 藤蘿掛壁 鸚鵡啄粒 漁郎問津 蜻蜒點水 烏鵲飛空 青龍回首 金童提爐 玉女投壺 金蛇伏地 毒蠍反尾 仙人畫圖 猛虎戲山 靈貓捕鼠 拗步埋伏 金山倒海 古月沉江 碧竹掃月 羽客揮塵 玉女送書 侖龍探爪 蛺蝶穿花 撥霧尋幽 仙人指日 玉虎旋風 電光擎掣 雲鵬摩空 順風指蓮 金人獻劍 猛虎伏崖
青萍劍(二)
運斤生風 神女揮電 青龍出海 羽扇畫江 金掌滴露 黑虎坐洞 仙翁扶杖 潛入杏林 鴻毛透風 仙人指月 揮帚掃塵 二龍戲珠 紫燕拋剪 拗步埋伏 探驪得珠 玉柱擎天 秋水匹練 舉杖聲松 順水推舟 雲內插花 雲外插花 平掃煙露 黃鶯擲梭 順風打旗 白鶴亮翅 巧女紉針 指月觀輝 童子抱琴 白猿獻果 撥葉尋花 推倒金山 扶起玉柱 搓動金剪 姜女摘花 朝天玉柱 內閉鴻門 外閉鴻門 海底生雲 內劈華山 外劈華山 雲煙蓋頂 馬後拋刀 立剁金石 風掃秋水 倒開府門 靜雲伏山 清風穿堂 畫地斷水 隔斷山河 蛟龍出水 追地風波 掃動金花 倒插黃旗 豬龍哄地 神女獻瑞 拔樹求主 平地反車 商羊午雨 夜叉探海 穿心獻劍 猛虎伏岸
青萍劍(三)
浮雲罩頂 玉象卷鼻 金雞啄粒 指地成鋼 白猿坐洞 斬裂青石 空中垂釣 反動陰陽 斜插金花 伐樹送友 順風掃葉 金雞叫東 倒坐連環 大蟒搖頭 白蛇纏身 倒卧松旁 金梁架海 吳剛伐桂 獅子反球 湘子提蘭 翻雲覆雨 敗中取勝 十面埋伏 千斤墜地 浩然折梅 玉女探花 懷中抱月 平地龍飛 古月離懷 橫飄玉帶 龍跳天門 點風定位 蒼龍攪海 虎卧鳳閣 獨占鰲頭 白鶴精風 童子掃雪 仙人指果 玉女獻琴 風浪躍鯉 平地鳳舞 紫燕掠水 立掃山河 鶯捕燕雀 金絲馬眉 睡卧鳳池 進步提膝 易地起蛟 雙蛇入洞 二馬排隊 玉燕雙飛 金蛇伏地 白馬反蹄 遂風轉倒 醉扶古松 孤樹盤根 力搓金鎖 金人獻劍 猛虎伏嵎
青萍劍術(四)
白馬分鬃 馬後穿山 指日高升 龍起易地 至危反泰 粉蝶展翅 蜂戀花蕊 回馬立功 鞭石取珠 懷抱玉屏 羅紋生輝 海底撈月 平地插香 野馬回鄉 烏雲捧月 順風領衣 拋磚引玉 穿山求寶 拗步埋伏 金龍就地 雙蝶飛舞 倒提金爐 崑山投石 葉底藏花 翻身取勝 童子獻書 黃龍轉身 白猿出洞 危中求生 易地龍飛 瞬息求生 馬前斬草 馬後斬草 聽風獨立 晨星落地 流星趕月 走馬觀花 春風摩旗 趕山填海 順手牽羊 香風穿柳 蝴蝶雙飛 雌雄交勝 馬後揮鞭 獨立朝陽 太公執筆 毛稚脫穎 金人夜戰 太極補心 擔山趕月 神龍探爪 烏鴉落地 鶯飛滿天 坐步領衣 回馬獻瑞 寒光沖天 螳身大劈 金人獻劍 猛虎伏嵎
青萍劍(五)
遙鎖鳳池 仙人指迷 軍門四閉 玉女穿梭 棄石求玉 懷抱金花 宿鳥投林 走馬回頭 一掃三賢 拗步埋伏 老僧拋石 猿猴獻果 危極泰來 白馬拖韁 天生托塔 淵中求珠 退步埋伏 探囊取物 風火雙輪 飛鴻顧影 開辟山川 倒提碧柳 反弓背射 回掃金花 金風鋪地 八卦連環 摘星換月 連珠穿掌 捨身取寶 祚獻銅橋 桃園取路 仙人脫衣 抽梁換柱 頓開金鎖 萌芽出土 風掃碧柳 引人入勝 丹鳳朝陽 撫虎聽風 雲里撥燈 金龍塌地 青蛇盤地 撥雲尋花 捆山化寶 轉身加鞭 錦上添花 雙花對舞 鯉躍龍門 仙人推磨 旋轉乾坤 點石成金 顛倒陰陽 指鹿為馬 煉石補天 單槍貫日 一支雙花 雲散霧罩 馬上拋刀 金人獻劍 猛虎伏嵎
青萍劍(六)
二尤吐鬢 雙旗開道 懷抱金山 射中金錢 坐虎領衣 平地生煙 卧虎卷尾 小校展旗 狼煙沖天 懶鶴獨立 潛入桃園 軍門內柱 太師揮鞭 丹鳳投巢 犀牛望月 拗步謙計 回馬插花 碧雲沖日 奼女揮扇 懷中抱月 飛虎沖天 引人入勝 雙星捧月 偏步掛冠 暗渡金針 金堤折柳 雲外斬草 嵎里生煙 雲內斬草 金雞點頭 定南金針 腋內刺肋 腋外刺肋 葉底藏花 大鵬展翅 鷂子翻身 天門撩衣 鳳凰疊翅 一掃中原 香風吹柳 畫地為牢 腦後摘金 黃龍卧道 擊水沖日 馬到成功 丹山起鳳 懷抱太極 百鳥朝鳳 萬戶來朝 海內擊石 掃雪驚鶴 雲沖岐山 走馬斬草 青龍卧潭 日月交輝 雙蛇盤柳 沙里澄金 青龍擺尾 雪內尋梅 紫隨鳳舞 梅雪爭輝 鴛鴦交頸 金人獻劍 猛虎伏嵎
4. 清朝宮廷女子頭上戴的裝飾叫什麼。 她們腳上穿的鞋叫什麼
它的名字叫扁方,俗稱「旗頭」。「旗頭』』的另一個含義即指滿族婦女常用的幾種民族特徵顯著並具有獨特風韻的發型,如「兩把頭」、「水葫蘆」、「燕尾」、「大拉翅」、「高把頭」、「架子頭」、「前劉海」、「盤頭翅」等等的總稱。扁方是滿族婦女梳兩把頭時的主要首飾。在載濤、鄆寶惠兩人合寫的《清末貴族之生活》一文中,曾講道:「滿族女子平時梳兩把頭,式樣簡朴。皆以真發挽玉或翠之橫『扁方,之上。」橫插於發髻之上的類似發冠一樣的扁方長三十二至三十三點五厘米,寬四厘米左右,厚零點二至零點三厘米。呈尺形,一端半圓,另一端似卷軸。如一變相橫簪,無論是梳兩把頭或是大拉翅,它都是起到連接真、假發髻之中「梁」的作用。扁方的作用類似古代男子束發時用的長簪,也許扁方就是由此而演變過來的。扁方的質地多為白玉、青玉,少數為金、銀製品。清代中期,滿洲貴族婦女開始盛行"旗頭",也叫"旗頭板"、"大拉翅"。就是以頭頂發髻為座,上面放置旗頭。旗頭和我們在舞台上看到的差不多,是一種扁形的冠,裡面有鐵架支撐,外面用青絨或青素緞等製成,正面有各種珠寶首飾的裝點,側面懸掛流蘇。旗頭是由"兩把頭"發展而來的,由於是進關以後才流行起來的,所以,人們也把它叫"大京樣"。
至於她們穿的是特製的高跟鞋,鞋跟在鞋子的中間,這種鞋叫花盆底鞋,這些鞋子由於底部厚而且面積小,所以穿上的人走路必須要慢且穩當,無形中增添了從容淡定的皇家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