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卉花語 » 插花觀音瓶

插花觀音瓶

發布時間: 2023-06-07 20:55:38

A. 須晴日,看銀素裹,分外妖嬈裝擴展散文250字

潮州市博物館二樓展廳的「館藏明清瓷器展」中一件「清代紅釉觀音瓶」展品特別引人注目,以其紅寶石般的呈色和俊秀挺拔的造型令觀眾流連忘返。

觀音瓶是清代康熙年間創燒及流行的式樣。

這件觀音瓶高40.3、口徑10、底徑11.5厘米,尊口微撇,短頸,肩下漸收,脛部外撇,圈足無款。內壁施白釉,白釉微泛蘋果綠色,外壁施高溫銅紅釉,二層台階底足內施白釉,微泛黃並開有細小紋片,俗稱米湯底。

很顯然,這件形體端莊秀美,色調鮮紅明亮並具玻璃光澤,燦爛奪目的觀音尊是典型的郎窯器,它是江西巡撫郎廷極署理景德鎮窯務(康熙四十五年——五十一年)時仿明宣德寶石紅釉而創燒的紅釉器。

「郎窯紅」是以氧化銅為著色劑,經1300℃以上的高溫還原焰焙燒而成。由於銅分子在高溫下很活躍,溫度稍低幾度呈黑色,稍高幾度則銅紅飛逸,造成所謂「飛紅」現象,這對燒造過程中燒成的氣氛,溫度等技術指標要求很高,燒成一件成功的產品非常困難,在當時就很名貴,民諺有「若要窮,燒郎紅」的說法。

根據考古發掘與傳世實物對照,這種以氧化銅為著色劑在高溫還原氣氛中燒成的紅釉最早出現於唐代的長沙窯,元代的景德鎮窯成功燒制出紅釉器物至明代的永樂「鮮紅釉」宣德「寶石紅釉」是紅釉鼎盛時期。明中葉以後紅釉及釉里紅的燒制幾近停止。

康熙時「豇豆紅」、「霽紅」、「郎窯紅」三種高溫銅紅單色釉及釉下新品種「釉里紅」、「青花釉里紅」的燒製成功,標志著高溫顏色釉瓷無論在品類,數量,質量還是工藝製作等方面都超過了以往任何時期,達到了歷史最高峰。

故宮博物館院有一件郎窯紅釉穿帶直口瓶,瓶底鐫刻乾隆皇帝的御制詩。

「暈如雨後霽霞紅,出火還加微灸工。

世上硃砂非所擬,西方寶石致難同。

插花應使花羞色,比盡翻嗤畫足空。

數典宣窯斯最古,誰知皇祜德尤崇」。

欣賞 「千窯一寶」之稱的郎窯紅瓶,乾隆皇帝感嘆插在花瓶里的鮮花也比不了紅勝硃砂,色超西方紅寶石的郎窯紅的艷麗。即使翻盡宮廷珍藏的歷代名畫,也找不到能與郎窯紅比美的色彩。因此,乾隆皇帝認為「郎窯紅」是祖父康熙皇帝繼宣德「寶石紅」的又一創舉。

欣賞著這件郎窯紅器,我們更為景德鎮的能工巧匠所折服。

三朝仿古,康朝為先。

觀音瓶(尊)基本造型源自宋代梅瓶,吸取梅瓶流線型的造型,改梅瓶之小口為微撇之尊口,並於脛部外撇,外型似俊秀挺拔的少女故有「觀音尊」之雅稱。

面對著高溫銅紅的成功之作,我們由衷地贊美這些制瓷大師對化學元素的調控真是達到隨心所欲,出神入化的境界。

細觀這件觀音尊,由於銅紅釉在高溫下流淌,導致尊口釉薄透明見胎,並在口沿內外閃淡雅的蘋果綠,漸下漸紅,至近肩處紅色鮮艷奪目,「暈如雨後霽霞紅」。肩下紅釉燦爛「西方寶石致難同」。至底足處另是一番氣象,釉層凝厚鮮潤而不垂流。

這種「脫口垂足郎不流」的特點與宣德紅釉的「燈草邊」各具特色,是一種典型認同,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之作。

正是因致這種燒制過程無法克服的缺憾,造成了另類變化之美。

尊口垂流露白見淡淡蘋果綠漸下漸紅至肩這部分,與肩下濃艷之紅形成一種色差美,竟如同北方皚皚白雪中,南方綠野叢中披著紅衣的少女一樣,那樣嫵媚,那樣顧盼多情,那樣閃著濃烈的青春氣息。

紅釉釉質之美,是一種神韻,一種風采。它像詩人毛澤東筆下「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它在叢中笑」的紅梅。它帶給人們淡遠深沉的思念,如同周恩來總理生前喜愛的唐人王維詩句「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支,願君多■頡,此物最相思」,是一種內在氣質之美。

陶瓷之美在於釉色之美,釉色之美在於人的智慧之美。

我們由衷地贊美郎窯紅之美,贊美先人在幾百年的傳承過程中的努力,讓我們有幸一睹郎窯紅觀音瓶的芳容,獲得美的教育與智慧的啟迪。

B. 家裡物件擺放風水禁忌有哪些

很多人的家裡都會擺放一些植物,不僅是為了裝飾,風水先生說還有旺宅旺財的作用,所以很多有錢人的家裡都會選擇擺放,下面小編給大家盤點一下~

1、金桔

代表著長壽與福氣,有延年益壽的說法,所以家裡有老人的家庭可以擺放一盤。

建議:不適宜經常澆水

C. 古代陶瓷瓶分類

尖底瓶
新石器時代陶器,仰韶文化半坡類型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之一。汲水器。紅陶質,手工製作。器形為小直口,細頸,長圓腹,尖底,肩部或腹部有對稱的雙系,用以穿繩。器表有多繩紋。燒結程度較好,質地堅實。汲水時由於重力作用,瓶口會自然向下,待水將滿時,瓶身自動倒轉,口部向上。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及馬家窯文化遺存中發現的尖底瓶略有不同。廟底溝類型的尖底瓶為雙唇,小口,器身瘦長,肩腹部無系。馬家窯文化的尖低瓶為侈口,直頸,折肩,腹有雙系以細泥橙黃陶製成,器表塗淺紅色陶衣,以黑彩繪旋紋,紋飾充滿動感,製作精細。
傳瓶
流行於隋唐時期的器形,即單口,雙腹並聯的雙縭尊,自銘「傳瓶」。目前僅發現兩件,分別收藏於天津市藝術博物館和中國歷史博物館,後者出土於西安郊區隋大業四年(608年)李靜訓墓。
葫蘆瓶
形似葫蘆的瓶式。自唐以來,因其諧音「福祿」,為明間所喜愛,遂成為傳統器形。及至明代嘉靖時,因皇帝好黃老之道,此器尤為盛行並多有變化;除傳統器形外,又有上圓下方式,蘊含天圓地方之意。至清康熙時,成為外銷瓷品種之一,器形比明代的高大,並出現三節或四節式葫蘆瓶。雍正以後,創制一孔葫蘆瓶,嗣後變化多端,其中器口內斂,卧足,飾對稱如意綬帶耳者又演化為「如意尊」。
多角瓶
唐至五代流行的器形,由三國,兩晉時的古倉罐演變而來。造型為上小下大弧形台階的多重塔式器身,每級裝飾多個垂直或斜直的圓錐角。吳地方言中「角」,「谷」音近,故多角又寓「多谷」,江浙一帶民間取其「五穀豐登」吉祥之意。
盤口瓶
瓶式之一。因瓶口似淺盤而得名。流行於唐,宋時期。
凈瓶
佛教僧侶「十八物」之一,遊方時可隨身攜帶以儲水或凈手。他淵源於佛國印度,後隨佛教傳入中國,日本,朝鮮及南洋群島諸國。梵語音為「捃雅迦」,「君遲」,「軍持」,中譯為瓶或澡瓶。瓷質凈瓶流行於唐,宋,遼時期。造型為管狀細長瓶,頸中部突出如圓盤,長圓腹,圈足,肩部上翹的短流多作瑞獸首形。元, 明以後多稱「軍持」。器身多扁圓,頸較短,流肥碩。入清以後,這一器形為皇家壟斷,演變為直頸,豐肩,斂腹,高圈足外撇如蓋展開,無流,成為清朝朝廷賜給西藏高級僧侶插草供佛之物,故又改稱「藏草壺」。
玉壺春瓶
北宋時創燒的一種瓶式,呈撇口,細頸,垂腹,圈足,由宋人詩句中「玉壺先春」一詞而得名。宋代主要由北方各窯口燒制。入元以後,其形制遍及南,北方諸窯, 並且出現八方形與器身鏤雕裝飾。明,清兩代,器身普遍比宋,元器矮粗,並成為傳統器形一直延續至清末。
梅瓶
北宋創燒的一種瓶式,因口之小僅容梅枝而得名。又稱「經瓶」。造型為小口,短頸,豐肩,斂腹,瓶體修長。磁州窯造器上有開光黑彩書「清潔美酒」,「醉鄉酒海」等文字,可知其為酒具;但遼墓壁畫中所見用來插花,可見又系陳設品。宋器一般呈蘑菇形口,器身修長秀麗。元代呈平口,短頸上細下粗,器形雄偉。明以後多唇口,器身也隨各朝審美情趣變化略有不同。
貫耳瓶
瓶式之一。流行於宋代。器形仿漢代投壺式樣,直徑較長,腹部扁圓,圈足,頸部兩側對稱貼豎直的管狀貫耳。哥窯,官窯,龍泉窯等多有燒制。清代亦有仿製。
弦紋瓶
又稱起弦瓶,瓶式之一。因瓶體環繞一道道凸弦紋作裝飾而得名。宋代定窯,官窯,哥窯,龍泉窯等多有燒制。
多管瓶
又稱牛角罐。冥器。流行於宋的一種瓶(罐)式。因瓶肩部各面分布著直立的多棱形或圓形管而的名。瓶直口,上有花紐蓋,瓶身有圓管式和多級塔式,有五管,六管之分,管中空,多與瓶不通。龍泉窯燒制數量較大,此外溫州,磁州窯,均有燒制,北方磁州窯製品,瓶體較肥碩,肩部直立的六管短而粗。
洗口瓶
瓶式之一。因瓶口似淺洗而得名。流行於宋,以龍泉窯燒制量最大。南北各窯場所燒制的洗口瓶,歸納起來可分為兩種:一種為洗口,直頸,折肩,筒式腹,淺圈足;另一種是洗口,長頸,扁圓腹,圈足。
琮式瓶
仿新石器時代玉琮造型的一種瓶。圓口,短頸,方柱形長身,圈足,口,足大小相若,有的器身四面有凸起的橫線裝飾。最早的瓷質琮式瓶見於南宋官窯與龍泉窯器。明代石灣窯此類造型多施月白釉。入清以後,器身橫線裝飾演變為八卦紋,故後期又稱為「八卦瓶」。
蒜頭瓶
瓶式之一。仿秦漢時期陶器造型。因瓶口似蒜頭形而得名。瓷質蒜頭瓶宋代始燒,流行於明,清時期。基本形狀為口部作蒜頭形,長頸,圓腹,圈足。明,清時瓶的腹部多有變化,蒜頭形口因大小而異。
瓜棱瓶
瓶式之一。流行於宋,遼時期。特徵是瓶的腹部均勻分布著縱貫的凸凹弧線,將瓶體分成瓜棱形。其造型是撇口,直頸,長圓瓜棱形腹,圈足作外撇花瓣式,以景德鎮燒制的品種最多。
花口瓶
瓶式之一。因瓶口似開放的花朵而得名。流行於宋、金時期,唐代已有燒制。現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丁道剛作瓶大好"銘花口瓶,瓶口似蓮花瓣形,細頸,溜肩,球形腹,圈足,瓶口部有人面形把,與肩部相接。宋代景德鎮、磁州、耀州等窯都燒制花口瓶,基本形式為花口,細頸,圓腹,撇足。北方窯場宋、金兩代花口瓶的區別在於足部變化,宋代撇足較矮,金代撇足高度幾乎與瓶頸相等。皈依瓶 俗稱魂瓶,冥器。常見於江南地區宋、元、明時期的墓葬中。瓶體修長,頸部堆塑日、月、雲、龍、虎、龜、蛇、鳥、雞、犬、鹿、馬、人物等,蓋鈕為立鳥狀。也有依據瓶體上堆塑的主要紋飾稱其為龍虎瓶、日月瓶的。元代皈依瓶與宋代相比,瓶體高,堆塑紋飾繁縟。從皈依瓶出土情況看,多為成雙使用,少數瓶的頸部有「東倉」、「西庫」銘文,瓶內裝有炭化的穀物,說明皈依瓶用途是給亡人陪葬的谷倉。也有人認為,它是亡魂的歸依之所,故稱之為皈依瓶。
盤口長頸瓶
遼代典型器之一。器呈淺盤口,細長頸,溜肩,斂腹,底足外展。有的器底劃有「官」字款。同樣這種器身,肩、腹飾貫耳者,稱為"盤口穿帶耳背壺";肩側有注流者,稱為"盤口長頸注壺"。裝飾方法有素麵黑陶壓光、白釉、黑釉、褐釉、黃釉、綠釉等釉色或刻花。
雞腿瓶
又稱雞腿壇,遼、金時期陶瓷典型器之一。侈口外卷,溜肩,腹部修長形如雞腿,故名。粗壯者又象腿瓶。多以黑褐釉或茶葉末釉為裝飾,大多由肩至底飾有凸凹弦紋,少數肩部刻有漢字楷書或契丹文年款,如「乾隆二年田」、「乾隆三年月廿一」、「大安七年翟」等,有的於腹部刻契丹人像。北方地區遼、金墓葬中常有出土,遼代壁畫中有契丹人背負細長雞腿壇的畫面,說明此類器皿多為游牧民族所用。
鳳首瓶
遼代瓶式之一,是受中亞金銀器影響而創制的獨特形制。鳳首張目,曲喙銜珠,首頂荷葉狀花口為冠,細長頸多飾弦紋,豐肩,斂腹修長,平底或假圈足外展。器身光素、刻花或堆塑圖案。
連座瓶
瓶式之一,因瓶體與瓶座連為一體而得名。流行於元代。廣東省博物館收藏的樞府釉連座瓶,盤口,細頸,垂腹,鼎式三足,下連六角形鏤空座。1972年北京市元大都遺址出土的鈞窯連座雙耳瓶,花瓣形口,細長頸,豐肩,腹下部內收,瓶底連有鏤空座,堪稱連座瓶代表作。
扁腹綬帶葫蘆瓶
一種瓶式。器形似扁葫蘆,頸部有對稱雙系,因腹圓若滿月,又稱"抱月瓶"或"寶月瓶",為受西亞文化影響出現的器形。此式瓶始見於明代洪武御窯器,盛行於永樂、宣布德兩朝,此後至明末不復出現。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官窯有仿製品或略加變化,改稱"馬掛瓶",為皇親國戚騎馬出行時隨身攜帶的用具。
天球瓶
瓶式之一,是受西亞文化影響的器形。口微侈,直頸,球腹,平底。始見於明永樂朝,宣德器較永樂略顯粗放,此後明代各朝未出現。清代康熙朝仿古之風盛行,天球瓶則多仿明初之器;雍正、乾隆時較為流行,多署本朝年款。
四方倭角瓶
瓶式之一,是明宣德時期景德鎮御器廠創制的磨器形。形狀為唇式口微侈,直頸兩側貼塑獸耳,方形腹的每個直角均斜削45度,使之變為八棱錘形,圈足外撇。清雍正御窯廠仿品造型與宣德器相比,瓶體較大,且書有雍正官窯款。乾隆朝仿品底足較矮,獸耳小。明末清初時無款仿品有的可達亂真程度。
壁瓶
專為懸於壁上或掛於轎中設計的瓶式,又稱「掛瓶」或「轎瓶」,始見於明代宣德朝。瓶體均為整體的半剖,背面平整有穿,可系繩懸掛。初掛於鳥籠之中。萬曆時大興,有蓮花、葫蘆、瓜棱、膽式等多種形制,清代乾隆官窯多有生產,造型規整,工藝精巧,品種豐富,並多附衘題詩句。
活環瓶
瓶式之一,因瓶的雙耳上套有可活動的環而得名。裝飾活環是明嘉靖以來流行的一種造型。嘉靖時期活環造型為唇沿外撇,束頸,長腹下垂,足部較高且外撇,平底,頸部貼塑雙獸耳,並套有可活動的圓環。此類瓶式清康熙及民國時期均有燒制。
筒瓶
瓶式之一。造型為侈口,短頸,溜肩,長腹,平底,形若直筒,故名。筒瓶始見於明代萬曆朝,在清初順治、康熙兩朝被賦予"大清天下一統"的寓意,從而成為民窯中最為流行的器物。
膽式瓶
一種瓶式。長頸,溜肩,垂腹,形若懸垂的動物膽囊。造型近似錐把瓶,不同之處在於頸部較為短粗。始見於明萬曆朝,留行於清代。
六方瓶
又稱為六棱瓶。明中晚期流行的瓶式之一,因瓶體作六稜柱形而得名。
橄欖瓶
鼓腹,口足內斂,平底或圈足,形似橄欖。有素身與瓜棱式之分。為清代流行器形,始創於順治朝,雍正、乾隆時最為常見。
荸薺扁瓶
清代流行的一種瓶式。直頸較粗,有撇口與直口之分,器腹均為扁圓,形如荸薺,圈足。清代康熙時首創,多為直頸。晚清同治、光緒時,官窯又流行這一造型,但均為粗短錐頸,荸薺形扁圓腹,圈足,造型千篇一路,鮮有變化。
錐把瓶
形如錐把的一種瓶式。小口,長頸上細下粗,溜肩,鼓腹,淺圈足。創於清代康熙朝,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頗為流行。
油錘瓶
一種瓶式。小口,細長頸,鼓腹,平底,形似舊時油坊匏制之油錘,故名。器形與錐把瓶或膽式瓶相近,其不同之處為頸部比二者更細長,且上下粗細基本一致。腹部呈圓形。僅流行於清代康熙朝。
棒槌瓶
瓶式之一,因似舊時洗衣用的木棒槌而得名。多為清康熙民所燒。棒錘瓶又分圓、方、軟。圓棒槌又稱硬棒槌,造型為盤口,直頸較短,圓折肩,筒形長腹,底部多為平切式二層台。器形大小不一,大者高達70厘米,小的不足10厘米。方棒槌瓶又稱方瓶,器形為撇口,短頸,平肩微折,方形長腹,腹部略為上寬下窄,方形寬足,凹底施釉。軟棒槌瓶特指雍正初期所燒制的一種器形,是與硬棒槌相對而言,造型不及後者挺拔。器口外侈,束頸,溜肩,直筒形腹,腹下略收。清光緒及民國時期對方棒槌仿造較多。然仿品胎體比較厚重,口邊較薄且不規整。
紙槌瓶
瓶式之一,因形似紙槌而得名。多見於清康熙。造型為小口,細長頸,豐肩,圓腹。
爆竹瓶
瓶式之一,因形似爆竹而得名。造型為小口,溜肩,直腹,圈足,以清康熙製品較為多見。
菊瓣瓶
瓶式之一,造型為撇口,長頸,溜肩,斂腹,圈足,下腹部浮雕一周菊花瓣為飾。為清代康熙朝獨特器形之一。
柳葉瓶
一種瓶式,為清代康熙官窯獨特器形之一。侈口,細頸,斂腹修長,卧足。器形曲折多姿,雋秀典雅,若懸垂的柳葉,又似亭亭玉立的美人,故又有「美人肩」之稱。
觀音瓶
又稱「觀音尊」,瓶式之一,流行於清代康熙至乾隆時期。康熙一朝景德鎮窯燒制的瓶式很多,有時瓶、尊在稱呼上不易區分,一般來說,凡口小腹大的均稱為瓶。觀音瓶特徵是侈口,頸部較短,豐肩,肩下弧線內收,至脛部以下外撇,淺圈足,瓶體修長,線條流暢。
燈籠瓶
瓶式之一。因形似長圓形燈籠而得名。流行於清雍正、乾隆時期,造型為直口,短頸,豐肩,筒腹,圈足。
藏草瓶 又稱甘露瓶,瓶式之一,清朝廷為西藏僧侶燒制用於插草供佛的特別器皿,故稱藏草瓶。雍正時已有燒制,乾隆時期製品為圓唇口,直頸有凸弦紋,豐肩,腹下部漸收,束脛,足部外撇。這類瓶式不書款識,一般多認作乾隆製品。
賞瓶
瓶式之一,是清代雍正朝新創造型,一直延續至清末宣統朝,成為官窯傳統器形。瓶呈撇口,長頸,圓腹,圈足,多以青花纏枝蓮為飾,取其「清廉」諧音,專用於皇帝賞賜臣下,意在令其「為政清廉」。同治以後又增添粉彩與單色釉描金等品種,並改稱「玉堂春瓶」。
交泰瓶
清代流行的一種瓶式。器腹中段鏤雕成如意頭形,套鉤回紋或倒、正T形。瓶體上下於紋飾間相互鉤套、連為一體,可以活動卻不能分開,寓意「天地交泰」,為清代乾隆早期御窯廠督陶官唐英和催總老格刻意製作專供乾隆皇帝玩賞的佳器。
轉心瓶
瓶式之一,流行於清朝乾隆時期。器形有大、小之分。瓶體由內瓶、外瓶、底座分別燒制組成。內瓶上部是外露的瓶口,瓶身似筒狀,上有裝飾繪畫,瓶底有內凹的軸碗。一般外瓶鏤空,形狀似燈籠,內、外瓶套合後放在瓶座上,座上的立軸嵌入軸碗,手持瓶口轉動,內瓶可隨之旋轉。瓶體上的圖案如走馬燈般可通過外瓶鏤空處看到。清末民國時期有仿清乾隆時期的製品。
雙聯瓶
瓶式之一,流行於清代,因兩瓶聯成一體而得名。通常是兩瓶的腹部粘連在一起或自口至底通體相連。市場上出現的仿製品中,有書「大明萬曆年制」楷書款的。

D. 風水:什麼東西都可以擺客廳,唯獨這幾樣千萬不要擺

家裡會有很多的東西,知道在風水學上看有一些物品是不能放家裡的,有一些物品是不能隨便亂擺放的,還有些物品擺放得好全家的運勢可是都會有所提升的喔!

家裡物品擺放風水

家裡擺放風水物品的益忌
一,馬頭朝外
家裡擺放有馬的物品,須把頭朝向外面,如馬頭朝內,會踏碎傢具,造成家宅不寧。
二,獅子成雙
家裡擺放的獅子必須得雌雄成雙,這樣才能起到鎮宅,保平安的效果。如果擺放一隻的話,不如不擺。另外獅子的面最好朝向大門,如果不能朝向大門的話,也可朝向窗戶,切記朝內。
三,老虎上山
如果准備在客廳里掛老虎的畫,最好選虎頭向上的。虎頭向上,表示上山之虎,如果虎頭朝下,寓意老虎下山必定傷人,家人容易出現傷病。
四,大船如港
船出港裝著金銀珠寶滿載而歸,靠港方可卸載,如家中放有風水船,其船頭必須朝向屋內,這樣錢財才不會被帶出去。
五。劍宜帶穗
劍有擋煞化煞作用。但在家裡掛的劍,必須劍把上帶有穗的,穗與歲同音,因此家裡掛有帶穗的劍,寓意歲歲平安,家寧人平安。
六,雞嘴啄外
雞除了可化桃花煞之外,還對外局之煞也壓制的作用。例如;外形的對角煞,電線桿 廣告牌著門窗,或別人屋子的斜角直對著自己家的門窗。只需要把雞嘴對著犯煞的方向,即可化解的。
七,水往內流
山旺丁,水旺財,如果客廳掛有山水話,最好讓水的流向,向著屋內,盡量避免向著門窗,免得財往外泄。
八。盆栽轉陽
家裡的植物不益擺得過多,多了會給家裡增加陰氣,尤其那種光線昏暗的屋子最好別擺放植物。另外剛買回的植物必須進行轉陽(用硃砂點紅 或繫上紅繩子)處理。
九,石頭點紅
如果是外面撿回家的石頭,也得象植物一樣景象點紅處理。經過加工了的石頭,就不需轉陽處理了。
十,怪異不宜
家裡最好不要擺放那些希奇古怪的東西,尤其是那些古董床,因為年代久遠,也不知道是誰睡過的,而且是否在上面死過人,大家都沒辦法考證。如果有收藏喜好的朋友,最好專門拿間屋子來放這些東西。

客廳風水擺件及擺放禁忌
一、客廳風水擺件旺財運及禁忌
1、客廳金蟾風水擺件及禁忌
金蟾,金蟾有吸財、吐財、聚財的作用,是家庭和經商最好的旺財吉祥物。
擺放禁忌:金蟾分嘴含錢和不含錢,嘴裡含有錢的金蟾擺放時頭要向內,不宜向外,否則所吐之錢皆吐出屋外,不能催旺財氣;嘴裡不含錢的金蟾,擺放頭要朝門外、屋外、公司企業門外,為吸財入庫。
2、客廳貔貅風水擺件及禁忌
貔貅主要有聚財驅邪的作用,相傳貔貅以金銀珠寶等四方財氣為食,並且只吃進不排出。
擺放禁忌:貔貅擺放頭不能沖正門,不能頭對著廁所,不宜高過人頭,不宜沖鏡子,不能對著窗,不宜輕易搬動。
3、客廳風水輪擺件及禁忌
風水輪是家庭、商用招財轉運的一種擺放吉祥物,水管財,遇水則發,活水可以聚財。
擺放禁忌:風水輪切勿擺在沙發背後 ,影響宅運的安定;勿與爐灶相沖,否則犯了水火相沖之忌;勿擺在財神之下,與「財歸財位」的原則矛盾,犯了風水學的「正神下水」之忌,會有破財之虞。
4、客廳魚缸擺件及禁忌
「山管人丁,水管財」,家中擺放風水魚缸,可以為家中帶來財運。另外,風水魚缸一般擺放在家中的凶位,還有擋煞的作用。
擺放禁忌:魚缸不宜擺放在神像之下,有破財的趨勢;魚缸不宜正對廚房爐灶,家人的健康受損,尤其是家庭主婦的健康;魚缸切勿擺在沙發背後,家中無山可靠,影響宅運的安定。
二、客廳風水擺件平安吉祥
1、客廳古錢風水擺件及禁忌
古錢擺放在家中有招財的作用,而佩戴在身上則有利自己的運程及自身平安。一般常用的古錢是「五帝古錢」。「五帝」是指五個清朝最興旺的皇帝年號「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
古錢擺放禁忌:古錢可以擺放在電梯口、房門等擋煞,它的擺放禁忌,只要注意不與主人命理和五行相剋就行。
2、客廳葫蘆風水擺件
葫蘆是可用作除病之用,只須掛在病者的睡床前或擺放在病者的睡側。葫蘆掛在大門外,則有保屋內人平安的作用。注意銅器並不一定適合每個人,要視乎你的五行。 推薦閱讀>>銅葫蘆的擺放位置
3、客廳花瓶風水擺件及禁忌
花瓶的「瓶」字與平安的「平」字同音。家中或公司均適合擺放。在家中擺放花瓶代表家人平安。在公司擺放花瓶,代表員工健康。
花瓶擺放禁忌:不可將花瓶擺放桃花位內,否則會變成招惹桃花的物品了。
三、客廳風水擺件求學升職
1、客廳文昌塔擺放學業有成
文昌塔一般都會擺放在家中文昌位或書台上,這樣可使子女讀書專心,頭腦敏捷。亦可放置在寫字台附近,尤其有利文職人仕,可增加工作效率,做事更加事半功倍及得到上司賞識。
文昌塔擺放禁忌:文昌塔必須經過開光加持,否則談不上風水效果;文昌塔擺放時不可對著廁所或者佛像、要避開尖銳之物對著,同時不能擺放橫梁正底部;學子不在家裡,擺放文昌塔在他家裡的書桌上,效果不佳,主人不在,風水物就不能帶旺主人。
2、客廳風水擺件如意升職
福祿壽三星的「祿」星便是手執如意,「祿」即奉祿也。古時多用來祝賀人家加官進爵,陞官發財,所以即使現代人用來祝賀朋友升職也是適合不過。如意則有「如願以償」及「事事如意」的意思,故此亦可用在其它祝賀的場合。
如意擺放禁忌:如意不宜擺放在客廳的暗處、潮濕、凶位等位置,否則會影響戶主的升職。

旅遊帶回來的物品正確的風水擺放位置
一,劍或刀具。
對於一些朋友來說,劍或刀具,也是很多人在旅遊時,喜歡買下來帶回家收藏的物品。但是從風水學上來說,這十分不適宜。因為劍或刀具,都屬於煞氣太重,陽氣太盛的製成品,原則上,家居裡面,最忌諱用劍或刀具作為擺設品。很容易引起家人之間的口舌紛爭,工作上很容易受人排擠或跟人起爭執,並且,容易引起家人因為身體原因動手術等現象。
正確的擺法:劍或刀具不應該掛在牆上,最忌放在卧室裡面。最好的做法:用布包起來,存放在櫃台裡面。如果一定要擺設,可以擺放在一些角落或不起眼,或一般看不到的地方。也一定不能掛在床頭以及沙發的後面。
二,毛筆和硯。
有一些朋友在出遊的過程中,看到一些些好的筆或硯,都喜歡買下來帶回家裡。但是回到里,又不知擺在哪裡,或擺哪些方位才合適。確實,如果毛筆或硯擺的不對,對家裡小朋友的學習,甚至對成年人的工作都會有一定的破壞和影響。比如升職時總容易遇上阻力,不受上司重視。比如平時工作上背後總有小人是非,通常也是因為家裡一些物品,比如毛筆或硯等擺放的不合理所致。
正確的擺法:也應該擺放在客廳或書房。並且,最好擺放在家裡的西北方位、正北方位以及東南方位,因為西北方位、正北方位以及東南方位是風水學上所說的文昌位,最適合擺放這些毛筆和硯。一般數量以一或四或六最適合,比如書台上要麼擺一支毛筆,要麼擺四支等。對小孩讀書、大人的工作都能起到一個催化、提升的作用。
三,陶瓷品。
而對於一些愛喝茶或對中國傳統工藝有興趣的朋友,看到一些陶瓷品或紫砂壺等,都會兩眼發光,喜歡收藏。但是如果不注意一些細節,亂擺亂放,對人的腸胃會有不好的影響,或對女性的婦科也有一定的影響。
正確的擺法:應該擺放在客廳、廚房、書房裡面。最佳的風水位置:東北方位或西南方位。因為陶瓷五行屬土,適合擺在土的方位上,東北與西南都屬於土的方位。如果擺在正東或東南位,就容易引起家人腸胃不適、婦科等毛病。
四,佛像和佛珠。
相信很多人出遊的過程中,買的最多的飾品之一,佛像或佛珠應該是佔了很大的機率。有很多人買回來之後,將這些隨便一放,或戴了一段時間後,往櫃子裡面一塞,這些做法其實相當的不好。
正確的擺法:應擺放在客廳或書房裡面最干凈的地方,遠離一些亂七八糟或雜亂的位置。一般最忌擺在房間,也很忌諱擺在床頭上。因為這些屬於有靈性、靈氣的物品,所以,請務必保持尊敬以及干凈。佛珠可以經常戴在身上,但是木質佛珠,盡量不要碰水。
五,中國結。
也有一些人對中國結,情有獨鍾。因此,在旅遊的時候,看到一些心愛的中國結,也喜歡買回來,掛在家裡的某些地方,以作裝飾。但是,中國結因為屬於大紅的物品,擺放上也有學問。如果擺放的不對,很容易引起頭痛、官非、吵架、高血壓,甚至中風、心臟病等現象。
正確的擺法:中國結不能擺在家裡的正南位、西北位、正西方位,除此之外,別的方位一般都適合。同時,最好擺在客廳、書房,也不太適合擺放在卧室裡面,更忌掛在大門或房門處,不然,容易引起感情不和。
六,玩偶。
這也是很多年青男女鍾情的旅遊飾品,因為抱著親切,造型奇特。原則上,玩偶的擺放不會有太大的問題,但要注意一點的是,過於紅或過黑的玩偶,建議不要擺在床頭,否則容易引起失眠、精神不振、悲觀或經常失戀等現象。
正確的擺法:可以擺放在床頭、沙發或一些空櫃裡面,就是要有靠的地方上都可以。
七,水晶。
時下很多人都鍾情水晶,所以,甚至有些人喜歡在旅遊時買一些水晶回家裡擺放或佩帶在身上。其實,水晶是有調節身心的作用。但是,如果運用得不合理,也會適得其反。比如容易引起皮膚、容易產生幻覺等現象。
正確的擺法:應該擺放在門口或客廳的角落等一些地方。平時也可以佩帶在身上,可以經常接觸水。但應盡量遠離一些電器的位置上。
八,面具。
有一些地方做的面具特別的與眾不同,所以每逢旅遊看到時,很多人都喜歡買上幾個帶回家裡。但屬於面具一類的東西,其實不能亂擺。否則,很容易會引起頭痛、是非、貧血、被騙等不好的事情。
正確的擺法:一般要擺在高處,就是要擺在比較高的地方。或正對大門或房門的牆上。但一定不能掛在床頭或對著床頭的地方上,也不能掛在對著鏡子的位置上。
九,飛機、船等模型。
關於飛機、船的模型,很多旅遊的地方或很多機場都有。而很多人也喜歡買回來擺放在家裡,但是卻很多時候擺放的不合理、不正確,容易引起的問題是:做事阻力大、做生意的會影響到現金的流動性、升遷路上不順利。
正確的擺法:飛機的頭部或船頭要朝門、朝向陽台或朝向窗的地方,而不能朝內或對著牆。而且,一般要頭向上,不能向下。不然,會對人的工作情緒有不好的影響。
十,花瓶。
這也是很多人額外喜歡珍藏的物件,並且,很多人只是單純為了擺設,而非一定要用來插花。花瓶的擺放,事實上沒有太多的禁忌。只是如果有時花瓶太多,容易帶來很多爛桃花、野桃花。
正確的擺法:數量不能多。盡量擺在一些角落或暗處或不起眼的地方好。房間裡面最忌擺花瓶。
十一,木雕。
時下,很多人喜歡收藏一些木雕,各式各樣的,比如人形的,動物造形的。並且,很多木雕價格不菲。然而,在家居風水學裡面,不太主張擺設太多的根雕或木雕。因為這些東西太多,容易引發家庭感情不和、容易沉迷某些不好的興趣或習慣上、工作上力不從心等現象。
正確的擺法:無論是哪一種木雕或根雕,最好上面要纏上一小塊紅布。並且,一定只能擺在客廳或餐廳裡面,書房或房間等地方都不適合。
十二,扇。
很多旅遊的景點或商場,有以扇作為紀念品或裝飾品出售的。很少人知道,比如大一些的扇該如何擺放。事實上,扇的擺放也有很大的學問,如果擺放得不好。對家裡孩子的讀書容易產生不好的影響,比如精神不集中、好動、性情偏活躍等。
正確的擺法:扇一定要擺在客廳或書房裡面,如果是展開的扇,盡量掛在對著房門或大門的位置上,也擺在窗附近的位置上。千萬不要對著床頭或鏡子,否則,是犯了大忌。

家裡擺放花瓶如何增加運勢

1.客廳

客廳做為接待之處,也是主人起居、休息、娛樂、休閑的主要地方,它是「家」的中心。

首先,可以依客廳面積來選擇合適的陶瓷花瓶,如一對高度在1.2米至1.5米上下的大花瓶。同時根據家裝的風格,挑選青花或彩色的花瓶,圖案選擇玉堂富貴、吉慶有餘等圖案的花瓶。與此同時,還可以電視櫃的兩邊或裝飾櫃上點綴一兩個高度在40厘米左右畫工比較精緻的花瓶,以達到與大瓶相映生輝的陳設效果。青花瓶給人一種古雅的氣息和歷史文化的厚重氛圍,粉彩瓶給人一種雍容華貴之感和富麗堂皇的格調。帶躍層的客廳,還可在廳內樓梯走廊的牆面上等距離掛幾幅山水或人物瓷版畫,這樣既與陳設的其他瓷器風格協調,也進一步增添了生活和藝術情趣,由此,會使得大客廳更顯氣派恢弘、小客廳凸現靈動雅韻,通過所陳設的陶瓷藝術品也彰顯著主人的個性、情趣和文化素養。

2.卧室

卧室是一方獨有的私人領地,因此要完全按主人的愛好而定奪,但還是應確定一個主題較好。

喜歡歷史的可陳設幾件高度分別在20、30厘米左右的仿宋鈞窯瓷器,器型如玉壺春、鵝頸瓶、觀音瓶和仿宋哥窯瓷器,如炮耳瓶、花觚等器型或仿康熙琺琅彩的罐、瓶等。

追求現代感的可擺設景德鎮當代風格的藝術瓶,如花鳥、山水圖案和江南水鄉、各種人物圖案甚至抽象派圖紋的以及在瓷胎上採用浮雕、刀刻(法)後燒制出來的器物,瓶型以球形、冬瓜形以及異形瓶等均可,總體構思應體現賞心悅目、親切舒適,給人一種「溫馨之家」的享受。

.書房

無論書房大小,在創意和布置上都應體現一個「雅」的原則,以營造出超凡脫俗的意境。

首先選擇一套既實用又具觀賞性的陶瓷文房用具是必須的,如筆筒、筆架等,然後再陳設幾件大小適中仿古器型的瓷器或其他器物,如代表良渚文化的玉琮式瓶、寓意「福祿」的葫蘆瓶、仿明清祭紅釉色的如意瓶、仿象牙雕的八仙瓷人、瓷達摩等,喜歡書畫的主人還可多擺設一個青花或粉彩大缸,以方便隨手放置一些畫軸、書法手卷等物品。

E. 說說中國瓷器瓶子的種類,你知道多少

瓷瓶是一個很大的門類,各式各樣的瓶子,造型繁多,令人驚嘆。今天王掌櫃選擇了部分常見造型的瓶子簡單說一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扁腹綬帶葫蘆瓶,又稱「抱月瓶」或「寶月瓶」。
是受西亞文化影響出現的一種器形,造型頗似扁葫蘆,瓶體扁圓,葫蘆形器口,足底很小,自頸部到肩部有如意形雙耳,因瓶腹似圓月,故名。
2、天球瓶:是受西亞文化影響的一種瓷器造型,創燒於明代永樂、宣德年間的景德鎮窯。多見青花,以海水龍紋為貴。瓶形為小口、直頸、豐肩、假圈足、砂底微凹、圓球腹碩大,像是從天降下來似的,故名。
3、四方倭角瓶,明宣德年間景德鎮窯燒制的一種瓶式,僅有青花器。器呈唇式微侈口,直頸兩側貼塑獸耳,八棱錘形方腹,深圈足外撇,內台階式底。
4、壁瓶:就是一種掛在牆上的裝飾瓶,又稱掛瓶或轎瓶。
壁瓶的起源,最早見於明代萬曆年間,器形有葫蘆式;瓜棱瓶式;蓮花口式等。最常見的器形如花瓶的一半,即從縱面剖開的半個花瓶。
5、賞瓶:為雍正一朝最新出現的一種造型,作賞賜之用。
其器型來源於玉壺春瓶,傳世品形制基本相同,撇口,細長頸,肩部裝飾凸弦紋,圓腹,圈足。賞瓶一般採用這樣固定模式的紋飾,頸部裝飾青花蕉葉紋,腹部裝飾纏枝蓮紋。
6、凈瓶(梵名 kalasa):指以陶或金屬等製造,用以容水的器具。
為比丘十八物之一,盛水供飲用或洗濯,又稱水瓶或澡瓶。《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大悲心陀羅尼》以其為千手觀音四十手持物之一。
7、藏草瓶,小口、直頸、頸中間凸出、鼓腹、腹下承以喇叭形足,造型奇特。
藏草瓶又稱甘露瓶,清朝廷為西藏僧侶燒制的用於插草供佛的特別器皿,故稱藏草瓶。
8、花觚,它是仿青銅器造型的一種陳設用瓷。
主要流行於元、明、清時期。早期的花觚除了陳設用之外,民間多用於插花,布置廳堂。花觚的造型雋秀,端莊大方,線條變化十分豐富。
9、方口觚,觚式之一,流行於明萬曆、天啟時期,因口、腹、足均作方形而得名。
10、活環瓶,因瓶的雙耳上套有可活動的環而得名。裝飾活環是明嘉靖以來流行的一種造型。
11、膽式瓶,宋代創燒的一種造型優美的瓶子。直口,長頸,削肩,腹下部豐滿,器形似膽,故名。
12、橄欖瓶,撇口,短頸、鼓腹、口足內斂、平底或圈足、瓶體形似橄欖,得名。
13、荸薺瓶,清代流行的一種瓶式,有撇口與直口之分,直頸較粗,扁圓鼓腹,圈足、狀如荸薺而名。清代康熙年首創,雍正官窯多有燒造,且形制規范。
14、錐把瓶,錐把瓶形若錐把的一種瓶式。
造型為小口,長頸上細下粗,溜肩,鼓腹,淺圈足。清康熙朝始創,流行於康熙、雍正、乾隆三朝。
15、油錘瓶,小口,細長頸,圓腹,圈足,形似榨油作坊用的油錘,故名。
16、棒槌瓶,形似以前洗衣服的木棒槌。分為硬棒槌瓶,方棒槌瓶和軟棒槌瓶。
17、方棒槌瓶,撇口,短頸,平肩微折,身成四筒形,長方腹上部略寬,下部稍窄,器底有方形寬足,凹底施釉。現代多叫方瓶。有青花器和三彩器。
18、軟棒槌瓶,是與硬棒槌瓶相對而言,特指雍正初期燒制的一種器形,造型不及硬棒槌瓶挺拔,口外侈,束頸,溜肩,直筒形腹,腹下略收,足圓滑。
19、紙槌瓶的原型可能脫胎於九至十世紀伊朗及埃及伊斯蘭的玻璃器,因瓶的器型長頭,斜方肩如一把槌,故稱其為「槌瓶」。當時的玻璃製品是伊斯蘭諸國進貢宋朝皇室的重要特產,並為皇室所獨享。
20、觀音瓶,又稱「觀音尊」,清代康熙至乾隆年間流行瓶式之一。
器呈侈口,頸部較短,豐肩,肩下弧線內收,至脛部以下外撇,淺圈足,瓶體纖長,線條流暢。
21、蟠龍瓶,初為明器。因瓶的頸、肩處堆塑一條蟠龍,故名。
22、多管瓶,因器身肩部塑有向上直立的管,故名。直口,上有花形鈕蓋,瓶身有圓筒式和多節葫蘆式。
23、柳葉瓶,撇口,短頸,豐肩,肩下削瘦至足,足內凹,器身細長,形似柳葉,故名。
24、轉心瓶,在一個鏤孔瓶內,套裝一個可以轉動的內瓶,上繪各種紋樣,撥動上瓶瓶口,轉動內瓶時,通過外瓶的鏤孔,可以看見不同的畫面,故稱轉心瓶。清代乾隆景德鎮窯創制,多為官窯器。
25、萊菔瓶,萊菔即蘿卜,故又名「蘿卜尊」。
清康熙朝獨特尊式之一,器呈侈口、細長頸下飾雙弦紋、豐肩、長腹下斂、假圈足,足脊窄細若蘿卜。
26、葫蘆瓶南宋後期龍泉窯創制的瓶式,瓶體似葫蘆,故名。小口,短頸,瓶體由兩截粘合而成。名與"福祿"諧音,且器形像"吉"字,故又名"大吉瓶",寓意大吉大利。宋元時期,龍泉窯、景德鎮窯均有生產。
27、梅瓶是漢族傳統名瓷,是一種小口、短頸、豐肩 、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隻能插梅枝而得名。因瓶體修長,宋時稱為「經瓶」,作盛酒用器,造型挺秀、俏麗,明朝以後被稱為梅瓶。
望採納,謝謝

F. 民窯青花瓷鑒定常識

1.鑒定清朝民窯青花瓷要看些什麼特徵
清朝民窯青花瓷的鑒定。謝謝

(1)胎釉:清初青花瓷器胎體厚重呈灰白或灰黃色,瓷化程度較好,胎釉結合緊密,多數釉面呈鴨蛋青,透明度較差,光澤度不強,個別釉面有縮釉,大部分有醬口,同時許多大件琢器底部不施釉,修胎也不太規整,盤碗底部厚重,口沿逐漸扁薄,圈足稍微向內收,有的器物足沿經過工匠仔細修琢後,還出現有泥鰍背現象,較光滑,底邊還帶有窯紅即火石紅。

(2)青料:清初青花瓷器大部是使用國產浙料繪制,大致有青翠淡雅與灰籃等種,總體呈色穩定,少數趨於灰暗,也有一些青花暈散和紋飾模糊現象。

(3)造型:清初青花瓷器多以生活用器為主,陳設器為輔,造型側重於實用性,基本是延續明代的傳統式樣,形制上還多具有明代古樸渾厚之遺風。

(4)紋飾:清初青花瓷器的青花紋飾質朴自然,繪畫一反已往單線平塗的方法,而是釆用多線平塗的技法,講究勻稱,疏密有致,相互輝映,粗獷豪放,同時紋飾題材豐富,常見有動物紋、植物紋、山水圖、博古圖等,龍紋高大雄壯,矯健有力,有騰雲駕霧之勢,麒麟紋常和挺撥的巴蕉葉畫在一起,相映成趣,而且蕉葉紋中常留白。
2.清代民窯瓷器該怎麼鑒定
清代民窯瓷器該怎麼鑒定?要鑒賞一件瓷器的收藏價值,就要了解當時的歷史、文化以及瓷器的技術水平。首先要看瓷器的整體造型是不是大氣端莊,然後是底足的工藝水平,還有瓷器的花紋的繪制,它的繪制手法是不是純熟和老練,最後要看一些細節,能把細節做好的瓷器的工藝水平也不會差。

一、清朝前期國家政權非常穩定, *** 投入大量精力於燒制瓷器,此時中國的瓷器在這個時候進入一個高峰期,乾隆後期逐漸衰退。鎮遲生產經過康熙乾隆盛世,到了嘉道時期瓷器胎骨與乾隆相比略粗松一點,白度無大異,而新仿之胎骨不是過白過細,就是過於粗糙,有時還可見顆粒狀物。從釉面看,嘉道瓷器釉面普遍有「細桔皮釉」及輕微的「波浪釉」現象,從側面視之尤為明顯。

清中期民窯瓷器

二、從道光至光緒瓷器造型的線條和曲線漸變生硬,且常見稜角,無圓潤秀美之感,胎體漸厚顯笨拙。

三、青花呈色雖有多種表現,但主流還是以穩定的純正藍色居多,色調沉著不漂浮,紋飾清晰,到後期青花呈色有青藍、淡藍、灰藍等各色。安徽古鈺齋聯合國內一線知名專家共同開展「尋寶鑒寶」活動,為廣大藏友的藏品進行掌眼品鑒、保駕護航,並與廣大藏友面對面交流收藏技巧與經驗,更多資訊《14 75 54 68 08 8竇經理》(認可亦可推薦至國內一線拍行,誠信合作,非誠勿擾)

四、清中期施釉較厚為多,薄釉較少。

五、嘉慶青花色調較穩定,但由於 *** 的不關注瓷器燒制出現勢衰現象,器物上的青花暗淡飄浮的現象,而且青花品種減少,質量降低,尤其是青花釉里紅產品,普遍施釉稀薄,釉色灰暗,青花也有暈散現象。

六、道光青花瓷呈色與嘉慶基本相同,藍色不甚鮮亮,無凝聚斑點和暈散現象,有飄浮感。

七、嘉、道兩朝在裝飾繪畫上類似,出現畫面層次少,畫意呆板,尤其人物只是有形卻無神。

八、雍正、乾隆時期青花瓷上畫的最多的一個圖案是「纏蓮枝」,有「清廉」和「青出於藍」的代表意義,嘉、道以後,偷工減料,纏蓮枝畫的非常簡單,原本枝條蔓蔓的纏蓮枝化成如同勾子一樣的花,簡稱「勾子蓮」。
3.鑒定康熙民窯青花瓷
清朝民窯青花瓷的鑒定,缺少鑒定的紀年款,大多鑒定的依據就是看器形和青花發色。清代早期青花,即康雍乾青花瓷,是繼明代永宣青花高峰後的青花瓷生產的又一高峰期,清代中期以後的青花瓷生產,就開始走下坡路了。

清代中期的青花瓷特點:

一、清代中期後的青花瓷較流行的紋飾,大多是纏枝蓮,纏枝牡丹花卉和雙喜字,無雙譜,清裝仕女,博古,八吉祥各種紋飾。

二、清代中期後的青花瓷的繪畫風格,常見雙鉤線圖案,不填色。

三隱旅纖、清代中期後青花器物發色的鈷料,用的是國產青料,青花發色特點是灰,黑,雜,浮。

四、清代中後期青花器物胎質粗松,器物胎質里明顯能看見沙粒和眼孔。

五、清代中期後的青花器物的圈足,修胎草率,不規整。

六、清代中後期青花器物胎質粗松,器物胎質里明顯能看見沙粒和眼孔。清代中期後的青花器物的圈足,修胎草率,不規整。
4.康熙民窯青花瓷器主要依據什麼來鑒定
早灶仿期康熙青花胎體厚重,釉面肥潤呈青白色,有縮釉和小棕眼,也有器身與器底釉色不一致,個別器物口部往往刷一層醬釉,底足處理不是很細膩,有火石紅,露胎處能看到一圈細密的旋環痕跡。

、康熙民窯器中常見縮釉、粘砂、不光滑現象,器物底足內釉薄泛白,常見放射狀的跳刀痕,有的足牆同面斜削呈尖狀,圈足直徑大,許多瓶、觚、罐的底足出現台階的形狀,其折角處極為挺直,俗稱二層台或台階底。 雙圈足也在這一時期大量流行,尤以夔龍折沿洗、印盒居多,里圈都較外圈矮,兩圈間露胎無無釉,圈足寬厚。

康熙中期青花由於燒成溫度進一步提高,胎體潔白堅硬,斷面有如糯米糕。很少有雜質,胎體薄厚適中,注重修胎。

釉面有粉白和漿白兩種,粉白釉面硬度高,漿白釉面略顯疏鬆,偶有開片,還有一種亮青釉。 中期青花瓷器圈足沒有早期大,有的足端經過打磨,光滑呈泥鰍背狀,但沒有後期雍正青花的滾圓,少見火石紅,胎釉結合很緊密,器內外壁及底足釉色基本一致。

當時還出現用精細淘洗的漿泥製成的瓷胎,俗稱漿胎,產品有水盂、印泥盒等,胎體偏輕。 晚期青花呈青白釉,亮青釉居多,也有粉白釉,釉面光澤深沉含蓄,胎體比中期要重,硬度高,底足較深普遍採用平切,切削整齊。

早期青花瓷器使用浙料或江西、廣東青料描畫,呈色灰藍,個別發色欠佳,濃重灰暗及藍黑,與順治青花特點很相似。 中期青花使用雲南省的珠明料,這種青花色料提練精純,由於水沉法改進為煅燒法,呈色鮮藍青翠,無漂浮感,明凈艷麗,清朗不渾,艷而不俗。

有的呈寶石藍色,鮮藍而不火氣,它與清代其它各朝青花有很大的區別,時代特徵十分明顯。並形成了一種新的藝術面貌。

人們往往稱康熙青花為翠毛藍、康熙五彩、墨分五色。色彩變化有五個層次的色階,所用青料有頭濃、正濃、二濃、正淡、影淡之分。

古人對康熙青花評價甚高,謂其青花一色,見深見淺,有一瓶一罐而分之七色、九色之多,嬌翠欲滴。 器物畫面濃淡深淺,光線強弱分明,不同層次的渲染,完全是由於工匠們熟練地運用色料的技巧,即分水方法,有意識地造成多種深淺層次不同的色調,甚至在一筆一劃中也能分出深淺不同的筆韻,如青花山水人物圖,花鳥圖等,無論遠山近水,層巒疊嶂,均富有層次的節奏感、立體感,結合暈染法的使用,使其更接近和達到國畫題材的表現手法,猶如一幅水墨花,很具觀賞性,這也是康熙青花備受世人推崇的重要原因之一。

晚期青花,呈色趨於淡雅,有的灰藍,有的泛暈散,也有描青花,所佔比重不大,多繪在杯、盤、碟等小件器皿上。 康熙朝除了燒造傳統的白地的青花外,還有漿胎青葯,哥釉青花,郎窯青花,藍釉青花、黃釉青,灑藍開光青花、藍地白花、豆青釉青花、外醬釉內青花、青花紅彩、青花釉里紅、青花加黃、青花加紫、青花戧金、青花鏤雕等派生品種,雖燒造數量不是很多,但別具情趣。

康熙青花仿明代青花發色也很流行,所佔比例不大,主要是仿永樂、宣德青花蘇泥勃青料重鮮艷帶暈散的藝術效果。其次還有仿成化青花平等青料的淡描,仿嘉靖青花回青料藍中泛紫。

這時期最擅長仿宣德青花瓷,由於採用的是國產鈷料,含鐵量低,穩定性好,所繪花卉呈有黑色結晶斑點,是採用人工重塗積點方法,有意點染形成,青花下沉度及質感不夠,釉面同樣泛青,個別也有桔皮紋,用手撫摸釉面,比較光滑,凹凸不平感覺不明顯,而永宣青花釉面往往帶有波浪狀,總體來看,仿製水平還是很高的。 康熙青花瓷器的造型是清代青花瓷器中造型最為豐富的一個時期,形式更是變化多樣,層出不窮,一種器型往往有多種不同的式樣,以人們的現實生活需要和條件為依據,千姿百態,仿古創新,既有陳設瓷,也有大量日常生活用瓷,及各種文具、茶具、象生瓷、瓷塑及仿古銅器式樣祭器、外銷瓷等。

外銷瓷在當時對外貿易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主要是表花、五彩兩個品種,基本都是民窯器,用色偏濃重,造型高大,紋飾也適應於國外市場的需求,規整繁縟,並有許多創新式樣。 康熙朝的大件琢器生產在清代也是首屈一指的,這與成型方法日臻完善和技術列趨成熟有密切關系。

如:大棒槌瓶、大香爐、萬壽字大瓶、大盤口瓶,鳳尾尊、花盆、大魚缸、綉墩、大蓋罐等,整體特點是古樸穩重,頗具陽剛之氣的力度。盡管體積較大,有的高達 厘米,極少變形,器身介面不明顯,反映了成型與修胎工藝的精進。

器物外部輪廓線和轉折處清晰、利落而有精神。 風格硬朗,挺拔向上,渾厚朴實、有力,粗獷豪放,富有陽剛氣勢,製作很清楚規范,絲毫沒有笨拙感。

中小件器物富有獨創性,嚴謹大方,講究整體效果,不刻板,端莊中透出靈秀的美姿。這一時期還出現了許多方形器,如方盤、方碗、方棒槌瓶、方尊、方花盆等,比較而言,燒制方形器要比圓形器難得多,充分表現當時工匠們造型設計的高超水平與制瓷技術的進步 康熙青花瓷器種類繁多,根據一些常見器物現擇要分類介紹如下: 瓶類:是康熙青花造型最為豐富的,多用為陳設觀賞。

有長頸瓶,早期瓶高頸粗,晚期瓶矮頸短。梅瓶小唇口,短頸,體豐滿,多是玉璧形底,少量是圈足,無款。
5.宋五大民窯瓷器的鑒定要點是什麼
宋代瓷器,在胎質,釉料和製作技術等方面,又有了新的提高,燒瓷技術達到完全成熟的程度。

在工藝技術上,有了明確的分工,在我國瓷器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宋代聞名中外的名窯很多,耀州窯、磁州窯、景德鎮窯、龍泉窯、越窯、建窯以及被稱為宋代五大名窯的汝、官、哥、鈞、定等產品都有它們自己獨特的風格。

耀州窯(陝西銅川)產品精美,胎骨很薄,釉層勻凈;磁州窯(河北彭城)以磁石泥為坯,所以瓷器又稱為磁器。磁州窯多生產白瓷黑花的瓷器;景德鎮窯的產品質薄色潤,光致精美,白度和透光度之高被推為宋瓷的代表作品之一;龍泉窯的產品多為粉青或翠青,釉色美麗光亮;越窯燒制的瓷器胎薄,下巧細致,光澤美觀;建窯所生產的黑瓷是宋代名瓷之一,黑釉光亮如漆;汝窯為宋代五大名窯之冠,瓷器釉色以淡青為主色,色清潤;官窯是否存在一直是人們爭議的問題,一般學者認為,官窯就是卞京官窯,窯設於卞京,為宮廷燒制瓷器;哥窯在何處燒造也一直是人們爭議的問題。

根據各方面資料的分析,哥窯燒造地點最大的可能是與北宋官窯一起生產;鈞窯燒造的彩色瓷器較多,以胭脂紅最好蔥綠及墨色的瓷器也不錯;定窯生產的瓷器胎細,質薄而有光,瓷色滋潤,白釉似粉,稱粉定或白定。
6.鑒定清朝民窯青花瓷要看些什麼特徵
清代民謠青花瓷器的特點:(1)胎釉:清初青花瓷器胎體厚重呈灰白或灰黃色,瓷化程度較好,胎釉結合緊密,多數釉面呈鴨蛋青,透明度較差,光澤度不強,個別釉面有縮釉,大部分有醬口,同時許多大件琢器底部不施釉,修胎也不太規整,盤碗底部厚重,口沿逐漸扁薄,圈足稍微向內收,有的器物足沿經過工匠仔細修琢後,還出現有泥鰍背現象,較光滑,底邊還帶有窯紅即火石紅。

(2)青料:清初青花瓷器大部是使用國產浙料繪制,大致有青翠淡雅與灰籃等種,總體呈色穩定,少數趨於灰暗,也有一些青花暈散和紋飾模糊現象。(3)造型:清初青花瓷器多以生活用器為主,陳設器為輔,造型側重於實用性,基本是延續明代的傳統式樣,形制上還多具有明代古樸渾厚之遺風。

(4)紋飾:清初青花瓷器的青花紋飾質朴自然,繪畫一反已往單線平塗的方法,而是釆用多線平塗的技法,講究勻稱,疏密有致,相互輝映,粗獷豪放,同時紋飾題材豐富,常見有動物紋、植物紋、山水圖、博古圖等,龍紋高大雄壯,矯健有力,有騰雲駕霧之勢,麒麟紋常和挺撥的巴蕉葉畫在一起,相映成趣,而且蕉葉紋中常留白。清代歷時260多年民窯製作風格不可能一成不變。

謝謝。
7.民窯瓷器如何鑒別年代
(一)造型是鑒定瓷器的重要依據 仿製古陶瓷,往往得其形似而失其神采,能效其雋秀,未必能學其古拙。

因為一件器物的創作,與當時人們的生活習慣、審美標准以及技術條件都有密切的關系。一般說陶瓷器在紋飾、胎釉等方面均能體現各時代的特色,但造型在這方面表現得更為突出。

所以若能善於識別其形狀和神態,就可以在鑒定工作中掌握一種比較可靠的方法。 觀察器形首先要對歷代造型有一個基本概念。

陶瓷器的形狀,大體是古時簡朴,隨同時代的演進而漸趨繁復。以元、明、清三代造型而論,元代造型大多較為鈍重稚拙,無論青、白瓷器都比一般宋、明瓷器顯得突出。

尤其是日常應用的壇、罐、瓶、壺及盤、碗等一般器物,常見有相當大的器形。例如傳世的元青花與釉里紅大碗有口徑達42厘米,青花和釉里紅大盤的口徑也在45~58厘米左右。

由於胎體厚重,燒制不易,難免有翹棱、夾扁、凹心、凸底等變形的缺陷,因而過去文獻多有元瓷粗率之論,其實這是不夠全面的。元瓷紋飾之豐富多采,固不侍言,即以大盤造型而言,十二瓣板沿花口的多是花口花底(口、底均為十二瓣花形),足見當時製作認真,雖底足之微也不輕易放過。

此種作法到明代永、宣以後便不復見(永、宣只見有花口花足的把碗和中型碗、洗,而無花足盤)。 永樂時一般盤、碗的底心也多是外凸內凹,圈足較元代放大,顯得格外平穩。

特別是胎土陶煉精細,造型輕重適宜。永樂時期另有一種純白脫胎帶暗花的器皿,胎體非常輕薄,清代人形容它曾有所謂「只恐風吹去,還愁日炙銷」的詩句。

這種「薄如卵幕」的瓷器,造型精美,都是盤、碗之類,後世雖有仿作,但在暗花紋飾的技巧上仍有所不及。宣德瓷器的造型種類更加繁多,無論盤、碗、杯、壺、罐、瓶等製作都非常精緻,而且能獨出心裁,銳意創新,如「無擋尊」可稱是空前之作,除乾隆時曾經仿製外,後世很少有此種仿品。

目前傳世品中常見的永、宣時期造型有:雞心碗、花澆、僧帽壺、長圓腹執壺(流口為葫蘆形)、天球瓶、扁腹綬帶葫蘆瓶、四季委角獸耳瓶和菱花式洗、菱花式把碗等。 至成化時期在瓷質方面精益求精,造型唯重纖巧,而且也無大器。

弘治傳世瓷器雖不多,但以黃釉雙耳罐、碗著稱於世。正德時期最突出的造型有筆架、插屏、墩式碗、磨盤式香盒、七孔出戟圓腹高足瓶等。

嘉、萬以後造型漸趨復雜,在器形上有很多創新之作,文獻上有所謂「製作益考,無物不有」的記載。只以文具一項來說,就有筆架、筆盒、筆洗、水丞、硯台、顏色碟、顏色倉(俗稱溫盂)、印盒等多種多樣。

更有大魚缸、大罐、大瓶、大盤(嘉靖黃地青花大盤口徑有達80厘米的)等,器形之巨尤勝過元代;其他如鏤空瓶、壁瓶、捧盒、方斗杯、燈台、綉墩等不勝枚舉。可以說在風格上厚重古拙與輕盈華麗兼而有之,只是比起永、宣、成時期的作品來未免粗製濫造。

清代無論在器形或種類方面均顯著增多,並且製作精巧。其中以康熙時期創新之作獨樹一幟。

琢器中如琵琶尊、馬蹄尊、象腿尊、鳳尾尊、觀音尊、太白尊、蘋果尊、杏葉尊、棒棰瓶、布布橙、倒載、柳葉以及凸腹花觚等都是前代少有的器形。雍正時期在器形的創作方面也是豐富多彩的,如雙陸尊、三羊尊、虯耳尊、鹿頭尊、絡子尊、牛頭尊、蒜口綬帶如意尊、撇口橄欖瓶、太白壇、菊瓣盤等。

尤其是所仿宋代名窯及永、成瓷器不僅胎釉、紋飾維妙維肖,而且在造型上更足以亂真。 乾隆時期比較突出的造型有轉頸瓶、轉心瓶、轉帶瓶、花籃、扇子及書式印盒、書式金鍾罩等。

這一時期無論創新、仿古都達到了 *** ,所仿銅、石、漆、玉、竹、木器以及象生物品均十分相似。到了嘉慶、道光以後,則大多因襲舊制,很少見有創新之作。

造型從精美蛻變為粗笨,已逐漸失去前期的優秀傳統。例如玉壺春瓶的造型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區別並不顯著,以後漸漸變得笨拙,到同治、光緒、宣統時期竟變成短頸豐腹的矮粗形式,造型遠不及以前那樣精美秀麗了。

知道了元、明、清瓷造型的基本特點之後,進而還需掌握觀察造型的方法。一般首先要注意口、腹、底三部分。

很多同類的器皿乍看外表極為相似,仔細觀察這三個部分,便可得出不同的結論。例如明代中期瓶、壺、罐一類的琢器造型,多在腹部留有明顯的接痕,而清代以後製品由於旋削細致,此種接痕多不明顯。

如此所謂一線之差,往往在斷代辨偽的工作中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又如元代大盤盤身弧度較小而淺,明代永、宣大盤盤身弧度稍大而微深,前者底小,後者底大。

特別是永樂造型,無論大小盤、碗多是器心下凹,器底心凸起,而且足內牆向外稍撇,較外牆約矮二分之一至四分之一。其他如明末清初許多民窯盤、碗底常有明顯的輪狀旋削痕(即所謂「跳刀」),而在官窯瓷器中則極為少見。

至於康熙大盤有些是雙圈底,民窯三彩平底器物下面多有「麻布紋」,也是當時造型上比較常見的特徵。文物工作者在鑒別新舊真偽時每以這些作為一部分依據。

有些時代接近或後世所仿前代的精品,由於紋飾畫法和胎釉原料前後相似,常常很不容易區分。例如永、宣青花撇口碗多在碗里繪三層紋飾,碗外繪四層紋飾。
8.明清民窯瓷器鑒定的方法有哪些
一是觀察明清瓷器是否符合那個朝代的器形特點,不符合的是仿品。如明代的青花瓜棱圓罐,器形大多矮胖敦厚,清代的青花瓜棱圓罐,器形則上下修長,且是磨口。再比如明代成化年間的鬥彩雞缸杯、清代康熙年間的棒槌瓶,雖然後朝也有仿製,但在器形上與前朝都有一定差別。把握了這些差別,便可分辨出是真品還是後朝仿製品。

二是觀察明清瓷器各部分比例是否協調。明清瓷器各部分比例處理恰到好處,仿品一般很難做到。

三是觀察明清瓷器外觀線條是否流暢,過度自然,給人以美感。如果外觀線條僵硬,處理草率,過度不自然,則基本可斷為仿品。從器形上鑒別古瓷器真偽,最好是拿被鑒別對象與某一歷史時期的典型器物相對照,仔細觀察口沿、耳、肩、腹以及圈足是否相符,從而得出鑒別依據。
9.青花瓷器的鑒定要點有哪些
一、官民窯的關系及康熙青花的分期 青花,中國陶瓷王國中的主要品種之一。

它不僅與玲瓏、色釉、粉彩一道並稱景德鎮「四大名瓷」,而且還享有「國瓷」美譽。明清時期官民窯皆大量生產。

官窯生產不惜成本,價值在於精。而民窯則變化多,紋飾生動活潑,以商品生產為目的。

產品粗細兼有,產量很大。不僅滿足了國內市場的需求,而且還大批外銷。

官窯是在民窯基礎上的提煉和升華,其反過來又會影響和推動民窯的發展。官民窯這種相輔相成且相互促進的關系,使其形成了既有共同時代風格又各具自身特點的狀況。

而正是其中的共同時代風格為民窯斷代提供了依據。 民窯通常按生產力的發展,使用方法的進步和民間藝術觀念的漸變等客觀因素自然地變化和過渡,這是民窯普遍存在的承襲性特點。

歷史文獻中關於民窯的可靠記載幾乎為空白,與官窯研究相比,景德鎮民窯青花的研究還處在為解決斷代問題獲取資料的初始階段。 民窯青花面貌的多樣性,發展演變的復雜性決定了民窯斷代研究的難度。

處於歷史最高水平的清康雍乾景德鎮瓷器生產中,康熙民窯可謂具有重要影響。康熙朝歷61(1662——1722)年,經濟業旺發達,對外貿易繁盛,國力強大。

由於採取了減免賦稅,「官搭民燒」和廢除「匠籍」制等一系列舉措,使民窯生產得以大力發展。 鑒於時代跨度較長,目前學術界一般將其劃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

早期系元年至二十年(1662——1681年)),中期是二十一至四十五年(1682——1706年),晚期為四十六年至六十一年(1707——1722年),作者今以康熙朝景德鎮民窯青花瓷器鑒定為題進行探討,以期「拋磚引玉」。 二、造型、胎、釉和工藝 康熙民窯青花造型古樸、端莊,整體比例協調,線條流暢,充滿陽剛之美。

型制、規格眾多難以計數。這恰映證了梁同書《古銅瓷器考》所雲:「官窯器純,民窯器雜。」

主要見有瓶、方瓶、觀音瓶、梅瓶、筒瓶、棒槌瓶、膽瓶、玉壺春瓶、琵琶瓶、花觚、蓋罐、將軍罐、粥罐、高奘罐、蓮子罐、盤、六方盤、八方盤、花口折沿盤、攢盤、碗、侈口碗、收口碗、墩式碗、笠式碗、蓋碗、高足杯、提梁壺、缸、花盆、筆筒、洗、硯、盒、綉墩、熏爐、缽式爐、筒式爐、洗式三足爐、鼎式爐和瓷板畫等。 其中,以花觚、梅瓶、筒瓶、棒槌瓶、蓋缸、將軍罐、粥罐、盤、碗、提梁壺、軍持、缸、筆筒及缽式爐等最為多見。

花觚除沿襲崇禎、順治時筒式觚形制外,還新創了上短下長二截,大口外撇,長頸漸收,鼓腹下斂。足底外傾式觚,因其口頸外撇呈鳳尾狀,又名「鳳尾尊」(其高度通常在45厘米左右)。

對此《飲流齋說瓷》曾載:「口大腹小者謂之花觚,明制者身段直下絕無波折,康熙以後則腰際凸起略如香案中插花之具矣。」梅瓶唇口,短頸,豐肩至下漸斂於脛部外撇。

筒瓶別稱「象腿瓶」,口沿外傾收頸,溜肩,柱形往下慢收。棒槌瓶在筒瓶後面因狀似中國江南農家洗衣所用的棒槌,故名。

有方、圓棒槌瓶之分,以後者居多。蓋缸直口露胎,豐肩鼓腹,底有施釉、露胎二種,蓋見饅頭形和蓋面下凹兩式。

將軍罐直口,短頸、豐肩、鼓腹下收,分無釉平底、圈足二類,蓋頂飾寶珠鈕。粥罐直口、溜肩、圓腹、底微收、平底。

蓋為圓形鈕或有孔,可加銅環飾。肩部具對雙孔洞,可穿裝金屬環以利提系。

盤通常是唇邊。碗侈口圓腹至下緩收,釉底圈足。

軍持喇叭口、束頸、球腹,流似 *** 狀,一般系外銷產品。提梁壺中以肩部飾面相清晰的四個鋪首用於提系者最為多見。

缸普遍製作較精細,常見直口、里外兩邊有唇邊呈滾圓狀,鼓腹下收,底部無釉一類。筆筒見有直筒、撇口束腰、竹節形等。

口徑大者可至34厘米曰「大筆海」。缽式爐與明末、順治朝器物基本一致,均呈撇口、鼓腹、下斂、平底、圈足狀。

胎土淘洗得很純凈,胎體堅致縝密,斷面似糯米糕,份量較重。還流行用精細淘洗之漿泥製成的質輕松軟瓷胎,俗名「漿胎」。

該胎體始於明代,通常用於細路瓷器。 早期胎體兼有明末遺風,較之中晚期手感略重。

釉汁享有「堅白釉」,「粉白釉」、「亮白釉」的美稱。表面光潤具緊披光亮感,一般見有桔皮紋、棕眼。

器內外釉色調基本一致,底部釉面多數泛白且薄,與器身有別。早期釉色白中閃青,中期釉白光亮,晚期呈硬亮青色。

早期器物常見芝麻醬釉口。 口沿及足部釉面多見有自然的毛邊或爆釉點,此乃原施加的一層具凸起感含粉質的白釉遭風化而破裂之故。

胎釉結合緊密,修胎較規整,旋胚痕較明顯。少量砂底及厚胎器的露胎處見黃褐色火石紅。

早期圈足多系兩面斜削狀,中晚期(尤其精細品)圈足處理光滑謂「泥鰍背」,粗者一般底足粘砂,打磨欠平滑。 器足分為平足、寬厚圈足(盤、碗類常見)、雙圈底(筆筒、印盒、小碟、盞托等多見))、二層台底(琢器類為主)、拱壁底(筆筒為多)和圈足等數種。

三、紋飾 康熙民窯青花早期的紋飾仍保留著明末、順治時的繪畫風格,豪放粗獷和精細工麗並存。 中晚期受明末清初書畫家董其昌、陳洪綬、劉泮源、華?羌啊八耐酢鋇熱說撓跋歟雇際胬剩餼成鈐丁T縉諢饜械ハ咂酵浚忻髂┮歐紜V型砥諞粵鞽┕は福礎⑷盡Ⅰ濉⒉斂⒂夢髁。

G. 曉芳窯的年表

1938生於台中縣清水鎮,受教於清水國小、彰化中學、台北工專電機科。
1962-64進入中國生產力中心與貿易中心所舉辦的第一屆窯業工程人員訓練班。
1963進入北投王冠窯業瓷磚窯業工廠擔任技術課長。
1964赴日本國立通產省名古屋工業技術試驗所陶瓷部深造,師事加藤悅三(kato)、金岡繁人(Kaneoka)等。
1964-74 於瓷磚窯業工廠從事釉葯研究與窯業生產技術指導,期間並首創窯變釉瓷磚。
1972-75應畫家顏水龍之邀擔任實踐家專美工科陶藝老師。
1974租屋於士林中正路213巷,積極地於家中從事釉葯研究,並在屋內僅一坪的角落處親手設計打造出生平第一個瓦斯窯,是年燒制出第一件作品—寶石紅釉杯。為試探其評價如何,乃首次(亦是唯一一次)主動拿作品至古董街尋求鑒賞,因所受評價極高自此索求者日眾,此一事件乃為其創作揭開序曲。
1974辭去瓷磚窯業工廠工作後,受聘於鶯歌隧道窯場任職技術顧問與廠長,負責配釉、開工運轉等等工作。接著,應友人之邀於鶯歌合夥製作瓷器,專研於配釉與燒窯,其種類涵括各種高溫紅釉、鈞窯、天目釉、鐵釉等等,後則因合夥人要求增資而不得不離辦廠。
1974獨自在鶯歌租了一間小工作室從事研究創作,另於鄰近處租窯以暫時解決燒窯問題。
1975-76為了能專心創作並打造屬於自己的窯,乃遷至北投杏林三路。此時期作品幾乎為自創的各類小型器物,亦開始接受如台灣與香港古董商及藝品店的各種訂制,種類包括天目、鈞窯、紅釉、桃花紅、民窯青花、越窯青瓷等等。自此,曉芳窯的發展方向已略具雛形。
1976這時期為求精進,故不時造訪故宮研究歷代陶瓷,有一次因神態過於投入而引起當時瓷器組組長董依華的注意,之後經該組長向上級反應,始能破例讓他以最直接的方式賞析故宮的鎮館之寶—紅釉觀音瓶。
1977強台來襲造成工作室淹水成災,為求家人與工作的安全,遂搬遷至北投錫安巷築窯,之後並陸續訓練、培養若干工作人員以協助日後發展之各項專業所需,故此時期創作所之陶瓷器品項日增,幾能涵蓋歷代名窯菁華,種類包含白瓷、青瓷、龍泉瓷、元明清風格各異的青花瓷及釉里紅瓷、五彩、鬥彩、粉彩瓷等。曉芳窯的規模自此乃逐漸趨於完備,並為之後多元的創作方向奠定基礎。
1978-83結識張大千先生,之後曾專為其研發製作極多種以書房陳設及使用為主的器物,亦承製多年大風堂饋贈所用之禮品,種類多為桃花紅、寶石紅、豆青、影青、米色釉等等單色釉瓷。其於八十四歲時(1982年),曾專為花瓶繪了一幅歲梅圖,以供蔡曉芳先生轉印於其上以做為其親朋之贈禮,此或為大千先生唯一以陶瓷形式呈現之作。
1978-85受日本茶道界專家委託,製作一系列多為自用之(成套)日本茶道專用器物,種類以青瓷、青花與釉里紅為主,其中亦包含仿製日本古董茶器。因曉芳窯之作品已漸受海內外各界人士所肯定,故時有委託製作之請迄今未曾間斷。但相較於自創之作品,海外委託製作之器物無論用土、釉色、紋樣、器形甚至重量等均需講究,部份更是與中國陶瓷大異其趣,以致其困難度相對增高,但無論其中遭遇多少困難挫折,最終卻都能將器物以最完美狀態的呈現。
1978-自日本東京、大阪、福岡、廣島等地的古董商訂制,包括各種仿製中國與日本之古董瓷器。
1978-92期間獲得台灣省優良手工業產品獎最優獎多次,品項則包含瓷器台燈、茶具、餐 具及花器等等不一而足。
1980-95期間外銷香港MeiPin、美國舊金山、亞特蘭大等地,並與其美國室內設計師討論配合,開發創作一系列符合現代家居之裝飾性或實用性器物,如台燈、鼓椅等。在此期間更研發出多種單色釉,包含紅釉、牙白、豆青、深天藍、桃紅、天目黑、霽藍、鈞窯、窯變紫釉等等。
1981於歷史博物館展出之中日現代陶藝家作品展期間,日本美術評論家吉田耕三曾就此展特專文論及台日陶藝之現況(載於日本《陶》月刊﹐1981年5月第10號)。蔡曉芳當時雖未參展,但意外竟蒙其於文中評介謬贊(此為日本相關刊物對蔡曉芳作品的首次評論)。其於文中表示無法理解蔡曉芳竟能創作出如此多傑出之器物,其除驚訝外尚帶著敬畏之情地視其為唯一超越日人之台灣陶藝家。
1982接受香港茶博物館委託製作茶具。
1983接受歷史博物館委託製作瓷器,供各縣市文化中心典藏展覽。
1983為香港蘇富比公司製作十周年紀念品—釉里紅雙魚高足杯。
1983接受荷蘭皇家委託研製數種傳家之荷蘭古董青花瓷盤。在可資參考左證之數據與實物均缺乏下仍完美重現出令荷蘭女王驚艷之作品。
1983-00應故宮博物院前院長蔣復璁先生之請仿製五代、宋元明清之文物。蔡曉芳雖對此早有深厚的基礎與成果,但仍兢競業業地為了每一種釉色不斷地實驗研究,只為了能將古器物中各種細微變化完美重現,期間所承製的器物幾乎涵蓋歷代官窯所有特出之釉色與器形,其品項之多早逾數百。十餘年來所承製與自行創作之器物一方面作為故宮陳設展覽之用,另外則多次以此隨故宮之海外展覽展出。
1984受中國婦女蘭藝社(中華花藝協會前身)之邀,以古代詩文繪畫中所描寫之花器為藍本,加上經驗、想像與美學思維以挑戰各種釉色與器形,成功地為中國古典插花藝術展重現多樣古畫中的花器。
1984曉芳窯作品展 Selb市 德國。
1984接受故宮委託為其新設之三希堂研製茶具,之後再應故宮之請承製乾隆書房(三希堂)內大部分之陶瓷陳設,雖過程中僅有一張照片為憑,卻仍將其中製作難度極高之轎瓶與瓷如意等器物成功地重現。
1986漢城國際貿易博覽會。
1986承製荷蘭貴族一系列青花瓷餐具,重現中國古代外銷瓷風格。
1987法國里昂國際商展。
1993製作一系列配合家居的實用器型外銷德國,其中多為大型單色瓷器。
1994-96於日本名古屋丸善藝廊展展出土耳其(托普卡普宮殿博物館)傳世之陶瓷復製品展。托普卡普宮殿博物館為土耳其15至19世紀之帝國中心,在其眾多收藏中有許多造型特異之陶瓷器物。經畫廊方面與館方接洽後即委託曉芳窯承製,其僅憑書中所刊載之圖錄即重現許多經典特出之器物,此製作之難度雖高但最終之成品卻惟妙惟肖地令人嘖嘖稱奇。
1994迄今,近年來台灣之茗茶文化雖已極具特色,但相較之下,茶具的品項卻顯得較為單一與不足,普遍無法與各類茶葉、茶湯做最適切的搭配,此實為一大缺憾。為此,曉芳窯以多年來對宋瓷的研究成果為基礎,研發開創出一系列深具人文況味與美學內蘊之汝窯茶器,之後更發展出許多單色釉茶具,如乳黃、牙白、定白、天青、鐵斑等系列。經由這種種的努力與影響,進而帶動國人對茶具的重視與品質的要求,讓台灣的茶文化發展能兼具人文精神與更趨精緻化。
1995受奧地利貴族之邀,為其研製古董彩繪家徽瓷盤與成套餐盤。
1996-00曉芳窯陶瓷藝術新紀元—釉之美 騁懷藝術中心 台中。在這段期間創作許多與之前十分不同之窯變釉系列,並設計出 各種具現代性之中大型器物。為求各釉彩之特色,乃依據各器物之造型調制出與其相配之釉葯,加上多樣且變化豐富的上釉方式與技巧,熟練的技術與未知的驚喜共同交織出窯變釉那動人的風情。
1997-99於日本名古屋丸善藝廊展出中國歷代陶瓷器仿製品展,展出器物幾以彩繪為主,其中包括三彩、五彩、鬥彩、粉彩、青花、釉里紅等,充分表現出各彩繪器物那種既細致、華麗、繁復,卻又仍帶著含蓄與粗獷的種種風情。
1999中國歷代陶瓷器仿製品展 東京日本橋丸善藝廊 日本。
1998曉芳窯陶瓷展 手工業研究所台北展示中心。
1999-03應日本林源美術館之邀,特與遠州茶道宗家小堀宗慶共同研發多款結合其所收藏之古董傢具與手工和服圖樣紋飾之器物。此項合作乃積極地結合兩種不同藝術形式,彩繪精選之和風圖樣於如雪的中國白瓷之上,以突破一般人對於瓷器紋樣之思維,使開創出兼具中日美學風格之器物。
2000為迎接千禧年的到來,乃接受故宮之委託製作千禧年紀念龍鳳盤(千禧盤)以為其贈禮之用。
2000升龍展 名古屋丸善藝廊 日本。
2002農歷春節馬年特展 紐約中華新聞文化中心 紐約。
2002 台灣當代工藝 澳洲日本巡迴展。
2002禪與生活 Asia Living亞細亞佳台北。
2002明式傢具與曉芳窯的對話 廣達計算機 林口。
2003古意與新顏.台灣彩繪陶瓷展陶藝博物館 鶯歌 。
2003北投.陶瓷.願景—北投百年陶瓷回顧與創作展。鳳甲美術館 台北。
2003與國立台灣工藝研究所合作研發一套具台灣特色之精緻餐具,由廖素慧小姐結合陶瓷、玻璃與竹等不同材質設計出天香餐具組,此乃曉芳窯首次以6-7種不同釉色配組為成套餐具,為一個難得的實驗性嘗試。
2003曉芳窯個展 Wissenschaftszentrum 德國波昂。2003 以汝窯菱式茶具組獲文建會良品美器陶最美質獎。
2004滄海遺珠展 曉芳窯 台北。
2004基於長期以來對於地方文化的重視,乃承接北投文化基金會之委託復原大屯燒茶器。此為台灣北部早期燒制的茶器,在釉面質地、用土上均與現今大異其趣,也因此造成製作上要以何種面貌呈現研議再三,以致過程中迭遇瓶頸,最終仍克服其中的困難而將此失落文化中的一個環節完美地安裝上,讓先民的精神得以於當代重現。
2004以粉彩牙白地桃蝠品茗組獲文建會優良產品陶最美質獎。2004 應邀於台灣設計博覽會—食尚美學展出。
2004台中縣立文化中心美術家接力展。
2005「時代的茶顏-話百年台灣茶具展」陶瓷博物館 鶯歌。
2006「解讀‧創意密碼學-台灣文化創意加值概念展」
2006「茶顏觀色‧茶具工藝特展」總統府藝廊 工藝所台北展示中心 台北。
2004-06應故宮博物院之邀為北宋汝窯大展接受專訪及製作紀念瓷片。
2007「茶顏-台灣‧茶具‧茶風景」特展於捷克, 文化建設委員會主辦。

熱點內容
七夕羽毛不掉 發布:2025-02-12 05:03:31 瀏覽:852
居家綠植肥 發布:2025-02-12 05:03:21 瀏覽:395
康乃馨扦插一個月圖解 發布:2025-02-12 05:01:11 瀏覽:667
七夕當爸爸 發布:2025-02-12 05:00:32 瀏覽:677
皺紋紙玫瑰花的做法 發布:2025-02-12 04:59:06 瀏覽:554
紅玫瑰的功效與作用 發布:2025-02-12 04:58:33 瀏覽:687
海賊王紫羅蘭內衣 發布:2025-02-12 04:53:00 瀏覽:565
荷花鑽石硬多少錢一包 發布:2025-02-12 04:47:59 瀏覽:197
模擬綠植安裝方法 發布:2025-02-12 04:41:09 瀏覽:924
東北甜百合 發布:2025-02-12 04:32:39 瀏覽: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