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花卉群
『壹』 五一想去高密旅遊,都有哪必須去玩
高密的主要旅遊景點如下:
1.白楊山風景區
白楊山風景區,1958年始建。位於高密市城西6公里。北起玉皇廟,南至野豬崗,東臨桂庄,西到別橋。膠萊河全長35.29公里,高58米,擋防浪牆長0.5米,壩頂寬4—7米,攔蓄板橋、薄山水庫等上游來水,蓄水面積239平方公里,常年水面11萬畝,出產的魚達30多種,其中產量最多的是鯉魚。白楊山風景區於1989年重修完工後,水面開闊,風景宜人,人稱北方「人造洞庭」。東岸百里長堤,柳浪翻卷;遠望水天一色,雲蒸霞蔚;近觀碧波盪漾,鷗鷺齊飛。
白楊山名勝古跡很多,如仙女橋、壺仙觀、燕亭、金城、白馬將軍廟等,加之西岸5萬多畝森林公園的秀美景色及垂釣園、游泳池、水上樂園等游樂設施的開發建設,慕名前來觀光旅遊者越來越多。
2. 高密民間藝術館,1997年1月建成並對外開放,是融高密民俗與民間藝術為一體,集中展示「中國一絕」——撲灰年畫及聶家莊泥塑、民間剪紙、民間工藝的綜合性藝術館。館內設民藝之花、泥塑風采、剪紙奇葩、狀元遊街、龍鳳呈祥、洞房花燭、辭舊迎新、走向世界等系列展室,精品多、藝術價值高,是山東省第一家縣(市)級民俗與民間藝術綜合館。1994年2月,高密市被國家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榮譽稱號。
高密剪紙
在民間歷史悠久,廣為普及,明代洪武年間大批移民,帶來外地剪紙,主客融合,逐漸形成了獨特的高密剪紙的風格。一是塊與線形成黑白灰色調,相互襯托,對比強烈,並富有韻律感。
二是紙條挺拔,渾厚粗獷,富有濃重的金石意味。三是以精巧的構思見長。構圖誇張變形不失真。其題材多為花鳥魚蟲、戲劇故事、吉祥圖案、生活習俗等,深受群眾喜愛。剪紙作者大都是民間婦女,她們未受過藝術專業教育,興之所至,隨心創作,作品不具成法,粗獷中見清秀,雅拙中藏精巧。改革開放以來,高密剪紙作品曾多次在國內外展出並獲獎,剪紙藝人也經常出國訪問。
高密撲灰年畫
我國民間年畫中的一個古老畫種,始見於明代成化年間(1465-1487年),盛行於清代。從現有的資料看,全國只有高密一地存在這種年畫,主要產地在高密北鄉姜庄、夏庄一帶30多個村莊。撲灰年畫是在寫意國畫的基礎上成長起來的。後來經高密北鄉公婆廟村王姓人家發展創新,在文人畫和廟宇壁畫的基礎上形成一種撲灰起稿,繼以手繪,半印半畫的年畫。所謂撲灰,即用柳枝燒灰,描線作底版,一次復印多張。藝人繼而在印出的稿上粉臉、手,敷彩,描金,勾線,最後在重點部位塗上明油即成。撲灰年畫技法獨特,以色代墨,線條豪放流暢,寫意味濃,格調明快。撲灰年畫多以仕女、胖娃、戲曲人物、神話故事、山水花卉為題材,深受廣大群眾喜愛,多次在國內外展出。聶家莊泥塑聶家莊在高密市姜庄鎮南部,這個村的泥塑始於明萬曆初年。起初,當地農民在農閑時節用泥巴做一種叫「鍋子花」的焰火出售,後來順應民俗,開始製作泥娃娃、泥老虎。清康熙年間已出現了製作銷售的各種泥玩具。到清嘉慶年間,泥玩具品種增多,有一些還能動、能叫、會鬥趣。民謠說:「聶家莊,朝南門,家家戶戶捏泥人。」此後又經過近200個春秋,使其完成由簡單造型到復雜結構的演變,逐步形成現在具有聲、形、色、動的藝術品,品種達150餘個。聶家莊泥塑造型誇張古樸,粗獷豪放,構圖完整,設色不受物體原色的限制,鮮艷熱烈,色彩聲響並茂,能產生一種吉祥歡樂的效果,曾十幾次赴國外展出。
3.小康河
小康河是高密城區的一條主要河流,流經城區中心地段,流域內水污染日益嚴重。2005年10月,高密市投資1.6億元實施小康河綜合改造工程,2006年5月底全面完成擋土牆的砌築、河底防滲和污水管道的鋪設、5座橋梁的建造等河道主體工程,修建了蘇州街、垂釣區等6大景區、20多個景點,一個停車場、兩個橡膠壩。「十一」期間,一個集觀光、休閑、娛樂、購物於一體的小康河生態景觀帶呈現在市民面前。
『貳』 花壇一般種植什麼花卉
可以種:
蝦鉗菜、紅葉莧、小葉花桕、半邊蓮、半支蓮、香雪球、矮霍香薊、彩葉草、石蓮花、五色草、松葉菊、景天、菰草等。
花境中常用的植物材料有:
月季、杜鵑、山梅花、蠟梅、麻葉綉球、珍珠梅、夾竹桃、笑靨花、郁李、棣棠花、連翹、迎春花、榆葉梅、飛燕革、波斯菊、金雞菊、美人蕉、蜀葵、大麗花、黃葵、金魚草、福祿考、美女櫻、蛇目菊、萱草、紫菀、松、竹、梅、丁香、天竺、鋪地柏、枸骨、芍葯、牡丹、月季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