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插花
⑴ 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
來歷:
傳說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戰國時代楚國詩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這天投汨羅江自盡殉國。但許多盛行於世的端午習俗早在此之前即已流傳,而且不少都有驅瘟避疫的成分,故此有人推測,端午節源於對惡日(即農歷五月,因仲夏瘟疫流行而得名)的禁忌。 南朝蕭梁時期宗懍所著的《荊楚歲時記》,是一部中國古代荊楚地區的歲時節令、風物故事的介紹文集。在該書的第卅節里頭記載著:「按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傷其死所,故並命舟楫以拯之……邯鄲淳曹娥碑雲,五月五日,時迎伍君……斯又東吳之俗,事在子胥,不關屈平也。」認為東吳地區的端午競渡是為了迎接已被當時人們視為河神的伍子胥,與屈原無關。
另外一種說法,學者聞一多指出,端午節最重要的兩項活動——競渡和吃粽子,都和龍有關(見聞一多《神話與詩》的《端午考》),可能是迎濤神祭圖騰的習俗。相傳古代中國南方吳越人(今江浙一帶)認為自己是龍的傳人,每年五月初五舉行祭圖騰儀式,以求來年風調雨順、大豐收。他們把食物裹在樹葉里或裝在竹子里,投到江裡面去。後來他們還有在這天劃著獨木舟拜訪親朋好友的做法。高興時就即興舉行獨木舟賽,慢慢演變成今天過端午節這種習俗。
1939年,中日戰爭烽火正燃之際,重慶文藝界抗敵協會為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於是議定每年端午節屈原逝世之日為詩人節。
在江南地帶,端午節是一個潮濕酷熱的季節,這時百種毒蟲開始滋生,古代醫學角度,要吃雄黃酒來避疫病。
名稱來源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歷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漸漸演變成了現在的「端午」[1]。《燕京歲時記》記載:「初五為五月單五,蓋端字之轉音也。」
習俗
粽子人們在端午節吃粽子、喝雄黃酒、賽龍舟、在家門前懸鍾馗像、掛艾蒿和艾草(艾葉菖蒲)、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家人給孩子手腕纏繞五彩絲線,傳說可以續命,祈盼長命多福。《東京夢華錄》卷八「端午」條說:「端午節物:百索、艾花、銀樣鼓兒、花花巧畫扇、香糖果子、粽子、……」。
懸鍾馗像: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鍾馗像,鍾馗捉鬼,用以鎮宅驅邪。
掛艾葉菖蒲: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稱為艾人以僻邪驅瘴。殷堯藩《端午日》詩雲:「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梅堯臣在《端午晚得菖蒲》詩雲:「薄暮得菖蒲,猶勝竟日無。我焉能免俗,三揖向尊壺。」
賽龍舟: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屍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以紀念屈原。(其實古代競渡原非一年一次,年宵、暮春三月、重陽也有,後來才以端午為主)
吃粽子:在荊楚地區,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以後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現在全國各地粽子不論造型或內容,都有五花八門的變化。如浙江的湖州粽子、四川的椒鹽豆粽、廣東的中山蘆兜粽等。
飲雄黃酒:在長江流域地區盛行。
吃餾米:在部分晉語地區盛行,餾米即黃米(黍)蒸制的米飯。
游百病:在貴州地區盛行。
佩香囊:小孩佩香囊,避邪驅瘟、襟頭點綴。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拴五色絲線。
寫符念咒:日落之前折些桃樹枝插在門窗上,或在室內掛避邪驅鬼的符咒。這一傳統民俗現已基本絕跡。
立蛋:如在正午時將雞蛋直立起來,表示來年會有好運道。
⑵ 2019紹興上虞梅花節2月16日開啟
春節里的登高祈福,冬日的寒冷褪去絲絲寒意,梅花要開始盛開啦!第三屆上虞梅花節在梅花盛開之際為大眾帶來新春的問候。豐惠古城的梅園封閉一個冬天之久,就是為了迎接新春梅花節的到來,2月16日梅院開園。
2019紹興上虞梅花節
梅花節主題:
「古韻豐惠醉美三溪」
時間:
2月16日至花期結束
地點:
浙江上虞紹興豐惠鎮
紹興豐惠鎮是浙江有名的青梅產地,全鎮喜愛種植青梅,種植面積達到了超過10000畝,當然了,這里還是浙江省賞梅的好景之地。早春,在絲絲春雨的滋潤之下,百畝梅花盛開,繁花似錦,清香四溢,豐惠鎮每年人潮趨向這里。
每年驅車來這里賞梅、詠梅、畫梅、攝梅的人,不在少數,青梅附帶著極高的旅遊價值以及觀賞價值。
近年來,豐惠鎮更是利用當地的梅花資源,在盛花期,開辦梅花節,期間,舉辦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
2月16日啟動當天活動多多
除了隆重的啟動儀式外,還包含遊客互動Party、
梅園快閃秀、豐惠旅遊文化攝影展和歡樂猜燈謎等活動。
活動時間:
2019年2月16日(正月十二)上午9點
活動地點:
豐惠鎮三溪村東鏈槐早溪
梅花節活動內容
啟動儀式活動精彩紛呈
01
「梅」好生活-遊客互動Party
1.DIY體驗:插花藝術、剪紙藝術、青瓷陶藝、科普知識;
2.美食小吃:糖葫蘆、糖人面人、關東煮、豐惠大糕、湯圓;
3.農小二集市:創意特色農產品展示區。
02
「梅」麗動人-梅園快閃秀
青春靚麗的快閃秀表演,在城市之間就彰顯了其巨大的吸引力,活動期間,快閃表演圍繞「梅花」為主題,體現現代年輕人的青春活力,表演來展示豐惠古鎮獨特的風韻。
03
「梅」好古城-豐惠旅遊文化攝影展
主要以展示豐惠古城舊貌照片,讓遊客更加了解豐惠,豐惠的發展離不開改革開放,整治40周年之際,由變化來看咱們的豐惠棚雀。
04
喜上「梅」梢-歡樂猜燈謎
2月16日是梅花節的啟動儀式之日,這不,馬上元宵節也要來了,明敏景區提前為你准備了猜燈謎。在啟動儀式當天,遊客們在「猜燈謎」活動區互動答題,猜中謎底者贈送湯圓一袋(每人僅限一次)。
浙江紹興越城區。根據相關信息查詢可知,紹興花藝培訓在浙江紹興市越城區勝利東路凱勝國際大廈16樓設有插花培訓班,也會教開花店的流程。
⑷ 古代閑士有掛畫,鬥茶,聞香,還有一個愛好是什麼
古代君子有四雅——焚香 煮茶 掛畫 插花
焚香
焚香是指人們將動物和植物中獲取得天然香料進行加工,使其成為各種不同的香型,並在不同的場合焚熏,以獲得嗅覺上的美好享受。
焚香一開始就從人們的生理需求迅速與精神需求結合在一起。在中國盛唐時期,達官貴人、文人雅士及富裕人家就經常在聚會時,爭奇斗香,使熏香成為一種藝術,與茶文化一起發展起來。至宋,我國的焚香藝術,與點茶、插花、掛畫一起,被作為文人「四藝」。
陸放翁有詩曰:『官身常欠讀書債,祿米不供沽酒資,剩喜今朝寂無事,焚香閑看玉溪詩』。古人對焚香的要求是無煙卻香味低回悠長,書齋庭院里,千古文人佳客夢,紅袖添香夜讀書。素腕秉燭,燈如紅豆,一縷暗香,若有若無,流淌浮動,中人慾醉。迷離之中,閱盡多少繁華滄桑,又化作縷縷青煙。香氣悠然里,或抱膝觀書、或對坐清談、都是古典中國雋永的意象。
煮茶
茶在中國歷史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自茶被發現及飲用以來,都被歷代文人雅士所追捧。三五好友,聚於高山流水之間,品茗談志,盡顯中國文人之風。
古人煮茶講究火候。水煮得嫩,老與適中,加茶的時間與方法,煮茶的方式與「湯花」的好壞多少,其關鍵都看會不會掌握湯候。許明然在《茶疏》中這樣敘述道:「水一入銚,便須急煮。候有松聲,即去蓋,以消息其老嫩。蟹眼之後,水有微濤,是為當時。大濤鼎沸,旋呈無聲,是為過時,過則湯老而香散,決不堪用。」《茶經》中也說:「其沸,如魚目,微有聲,為一沸;緣邊如湧泉連珠,為二沸;騰波鼓浪,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五三煮」)。
插花
中國在近2000年前已有了原始的插花意念和雛形。插花到唐朝時已盛行起來,並在宮廷中流行,在寺廟中則作為祭壇中的佛前供花。宋朝時期插花藝術已在民間得到普及,並且受到文人的喜愛,各朝關於插花欣賞的詩詞很多。至明朝,我國插花藝術不僅廣泛普及,並有插花專著問世,如張謙德著有《瓶花譜》,袁宏道著《瓶史》等。中國插花藝術發展到明朝,已達鼎盛時期,在技藝上、理論上都相當成熟和完善;在風格上,強調自然的抒情,優美朴實的表現,淡雅明秀的色彩,簡潔的造型。清朝插花藝術在民間卻得不到重視、發展和普及。
『山家歲暮無多事,插了梅花便過年。』中國人對於插花的情感要求可見一般。
掛畫
掛畫:焚香重嗅覺之美,品茶重味覺之美,插花重觸覺之美,而掛畫則中視覺之美,四藝合一展現宋代文人雅士風雅,韻味的生活美學。『掛畫』最早掛於茶會座位旁,內容是關於茶的知識,演變至宋代,掛畫改以詩、詞、字、畫的卷軸為主,當時文人雅士講究掛畫的內容和展示的形式,作為平時家居鑒賞或雅集活動共賞的重要活動。
⑸ 七夕的習俗
1、祭月之儀
夏人的文化里上古遺傳的祭祀月神,古時女子多有祭拜月亮的習俗,在傳統文化里,月亮始終是女子的祥瑞。她們常常對月祈願或傾訴心事。
2、婚育戀曲
作為古老的漢族節日,先人於朔日祭月,本身就是一種乞求繁衍生息意願的反映,蓋因月之盈長暗喻了長生與興旺。
3、乞巧之俗
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記載最早見於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意思是漢朝的宮娥彩女,常常在農歷七月初七這天,在縫衣制裳的宮樓比賽拿絲線穿各式各樣的針孔,當時的人們紛紛效仿。
4、接露水
浙江農村有流行用臉盆接露水的習俗。傳說七夕節時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傳說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5、香橋會
每年七夕,人們都趕來參與搭制香橋。入夜,人們祭祀雙星、乞求福祥,然後將香橋焚化,象徵著雙星已走過香橋,歡喜地相會。
(5)紹興插花擴展閱讀:
七夕傳說:
相傳農歷七月初七為魁星生日。魁星即奎星,相傳為天上主文事的星宿。在傳說中,魁星本是人間一才子,雖麻面跛腳,但滿腹詩書。
皇上曾親自面試他的文才,戲問他為何滿臉麻子,他答「麻面映天象,捧摘星斗」,又問他為何跛腳,他答「一腳跳龍門,獨占鰲頭」,於是一舉奪魁,被點為狀元。另一種說法完全相反,據說此人雖才氣過人,卻因相貌原故屢考不中,悲憤交加,投河自盡,被鱉魚救起,升天成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