饃頭上插花
① 龜兔賽跑的含義
故事告訴大家:不可輕易小視他人。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 要踏踏實實地做事情,不要半途而廢,才會取得成功,賽跑是競爭,對手的疏忽同樣也是機會,也不應當給對手留下機會,而是學會在此之後提醒,教育對手,才是真正正確的辦法。
《龜兔賽跑》:有一天,兔子和烏龜比賽跑步,兔子嘲笑烏龜爬得慢,烏龜說,總有一天他會贏。兔子說,我們現在就開始比賽。兔子飛快地跑著,烏龜拚命地爬,不一會兒,兔子與烏龜已經離的有很大一段距離了。
兔子認為比賽太輕鬆了,它要先睡一會,並且自以為是地說即使自己睡醒了烏龜也不一定能追上它。而烏龜呢,它一刻不停地爬行,當兔子醒來的時候烏龜已經到達終點了。
(1)饃頭上插花擴展閱讀:
續故事新編
自從上次兔子跑步輸給烏龜後,兔子界一直不服氣、不服輸,召集了全世界的兔子跑步精英,多次向烏龜挑戰,但每次兔子都以失敗而告終。
第一次比賽:兔子這一次參加比賽,沒有像上次那樣睡覺,不過這次兔子亂繞了幾個大圈才到達目的地,結果兔子輸給烏龜。
兔子事後說出輸給烏龜的秘密,原來這只兔子在龜兔賽跑 彩票和地下賭博中買了烏龜贏,為此賺了幾千萬。
第二次比賽:在這次比賽中,兔子不太賣力,又像古老龜兔賽跑中的兔子一樣,在半路上睡了一覺,結果輸給烏龜。
這一次兔子雖是故意睡覺,有意輸給烏龜,但是是被迫的。原來 參加比賽的兔子家的老兔子和小兔子被綁架了,放兔的條件就是輸給烏龜。
② 花饃的來歷
面花俗稱「花饃」,在中國黃河流域和陝西關中農村流傳甚廣,它是民間一種食文化的傳遞和民間藝術的交流。面花既是觀賞性極強的食用品,又是反映民間風情的藝術品。是關中農村紅白喜事、四時八節饋贈親友的珍貴禮品。
面花內涵豐富,造型千姿百態、粗獷生動、誇張變體:有的富麗堂皇,有的潔白如玉;大的有一米多高,要用三四十斤面做成;小的則玲瓏剔透,只有幾厘米大。飛禽走獸、花鳥魚蟲、歷史人物、民間傳說,均在勤勞的農婦手中變成栩栩如生的藝術造型。
在地處八百里秦川,被譽為「面花之鄉」的華縣、合陽縣等地,村村戶戶的普通百姓家都能做一手漂亮美觀的「花饃」。華縣農村女兒出嫁娘家送的「大谷卷」花饃恰是由虎頭、龍身、魚尾巧妙而完美地組為一體,十分生動壯觀,形在像與不像之間變化,活龍虎現。澄城縣過春節要蒸雙魚、雙雞的墜燈饃、虎饃、棗山和十二生肖造型的面花。彬縣正月十五有「追婿看女」送面花的習俗。西府岐山縣民間「二月二」有送「花花」的風俗。合陽縣洽川清明節娘給第一年出嫁的女兒要送「娃女」面花。而清明祭祖的各種大型面花,要兩個人抬,頗為壯觀。端午節是看女的重要日子,娘家要給出嫁的女兒做一對娃娃插花。還有九月九重陽節,都是有娘家給新出嫁的女兒送花饃。 希望可以幫到你 望採納 謝謝
③ 合陽面花的面花的外形
合陽面花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造型生動誇張、色彩鮮艷奪目、民俗氣息濃郁、製作精巧細膩的風格特點。同時由於地域的不同,各呈異彩,千姿百態,美不勝收。金水溝以西地區製作的面花偏於細膩,一個大饅頭上常常會插上六、七十以至上百朵面花;而在金水溝以東製作的面花個體大,染色明亮鮮艷,一個送清明節用的「娃女子」能做到一尺五高,七八斤重。造型粗獷簡潔則是徐水溝以北、梁山腳下面花的特點,突出特徵,省去細部。合陽面花從外形上可以分為三類。一是簡潔生動的貼花型,類似浮雕,如過「元宵節」的「娃娃饃」;二是誇張性強的變體型,選取花鳥蟲魚、瓜果蔬菜作為表現對象,突出特徵,妙在似與不似之間,送端午節用的「花花」(亦稱「艾葉饃」)即屬此類,第三類是富麗堂皇的插花型,呈立體狀,甚至做到了幾層高,十分壯觀。這一類品種最多,結婚大喜之日娘嫁送女的「老虎餛飩」、祝壽的「壽糕」屬此類。合陽面花設色濃艷,大紅大綠,具有顯著的漢族文化特色,面蒸熟後點染是一大關,既要色彩艷麗,又要不失面的本色,方為上乘之作。
合陽面花以婚俗面花最為精美而豐富。閨女出嫁娘家要送人物、鳥獸、魚蟲和花卉等形式的插花餛飩花饃。當新娘回娘家「住十」回婆家到十五天後,娘家要送各種樣式的核核饃。在核核饃中,石榴、魚和栆象徵女性生殖器,雞、胡桃和虎象徵男性生殖器。歲時節日多送獅虎等樣式的插花饃。這里提供的婚俗面花只是攝者在洽川鎮東王鄉夏陽村和莘野村太姒故里所見所拍。
④ 花饃的歷史起源
⑤ 黃陵面花的傳承意義
黃陵是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陵寢所在地,祭祀文化久遠而深厚,加之其獨特的地理人文環境,從而為民間民俗文化發展提供了廣闊的歷史舞台和背景。
黃陵面花也稱「花供」、「供」、「罐罐」、「油餑餑」、「喜斗子」、「油饃」、「硬碟」、「繭」等名稱,在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的叫法和說法,在黃陵及其周邊縣區,農歷臘月二十三上「供」家家都要蒸「供」、蒸「棗山」供奉在灶前,敬神祈禱、祈求平安,當地有俗語「臘月二十三送灶爺上青天」、「上天言好事,回府降平安」就是這么來的;還有一種說法是蒸「供」還願,就是上年喜添子女,因當時的生存條件太差,害怕子女夭折,就借「供」把孩子寄在灶前,祈求子女平安健康,當年又蒸「供」還願;月盡(農歷臘月三十)家家的男人要帶著婦女蒸制的「供」來到祖先的墳墓前,供獻請靈,供獻結束後把「供」掰開一半埋在墳頭,其餘的帶回讓自家的孩子食用,用此來教育孩子不忘祖先恩德賞賜,當天晚上還要將事前蒸制的十個供(有蓮花、菊花、牡丹等帶有吉祥寓意圖案)供在祖先神位之前,予祈承蒙祖先庇佑連年有餘,富貴吉祥;同時過年時還要為孩子蒸老虎饃、兔饃、餛飩(蛇頭魚尾),為老人蒸油饃,油包包,晚上把老虎饃放在窗檯,孩子枕頭兩邊、腳底,用來消災避邪,兔寓意孩子機敏靈活,可愛可親;油饃寓意老人健康長壽,全家安康,這種習俗體現了中華文化中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除此之外,過年的「供」還用來敬天神、地神、土神、門神。農歷正月十五元霄節,各村各戶還要蒸制插花供,用竹蓖子,高梁皮等作為主桿,配以綠色紙纏繞,捏制出各色花卉,如牡丹、菊花、蓮花、十二生肖、吉祥動物等花型,插在主桿上,再把主桿插在大圓饃上蒸制出籠便成為插花供,到時還要壘燈山,敬月神,敬風伯雨師、八蚱蟲螂,以祈求風調雨順,無害蟲吃田。
保佑當年五穀豐登;還要蒸菜花供十二或二十四個,壘在燈山上,這時便有缺子女的人去搶「供」,搶到手的當年必然能生個胖小子,來年由該家女人親自蒸十個「供」到時還願,生下小子的人敬獻的「供」搶的人自然特別多,以借其吉利,如此反復,年年流傳;同時村中各家婦女還要蒸制四個蕎面燈送到燈棚,主事的人在裡面添油點燈,然後給還一個燈,以寓示這家人光明一片,興旺發達。
清明時節,來自天南海北上下的人都紛紛趕到黃帝陵前祭祀祖先,這時當地面花能人紛紛顯露身手,按照公祭的最高標准捏制出形神兼備,栩栩如生,活靈活現的面花作品,其中有「二龍戲珠」、「魚戲蓮花」、「鳳凰戲牡丹」、「百花爭艷」、「獅子滾綉球」等上乘之作,由年輕姑娘抬著緩緩前行,引來無數驚奇的目光;在公祭活動結束後,農村婦女也紛紛拿出自己蒸制的「罐罐饃」來到黃帝陵前敬獻還願祈禱。清明時節,也是中華民族傳統的掃墓節,當地人都要蒸罐罐饃,而這時的罐罐饃必須帶腰帶,就是在圓饃上纏上三條搓成的帶狀面條,周圍再飾以指尖大小的小鳥等動物,圓饃頂子上捏制出牛頭、豬頭、虎頭、盤蛇以及麥垛、各種糧食、花卉等。由本家人帶到祖先陵前供獻,這種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陰歷七月七日是牛郎和織女相會的日子,當地人稱織女為巧姑姑,七月七日前夕各村十六歲左右的少女在家要泡製巧芽芽,捏制十個插花「供」,七夕當天由村裡最巧的婦女端一盆水,少女們拿著各自捏制的花供和泡製的巧芽芽,相擁來到村子中央,然後把插花供供在檯子上祭祀織女,也同時讓全村人觀賞評比。然後少女將巧芽芽往水裡拋,如果出現剪子形狀,便引來一片掌聲,預示該少女心靈手巧;如果出現鐮刀形狀,該女孩便有些心灰意冷,這一習俗說明每個少女都希望自己多才多藝,心靈手巧。八月十五當地還有敬月神的習俗,同時也蒸制花供。孩子出生後過滿月,家裡人因喜添子女而奔走相告,自家和親戚都要蒸制老虎、兔子十到二十個,寓意孩子虎虎生威,靈巧活潑,過百歲,過第一個生日,也同樣如此,結婚時蒸制的花饃稱「硬碟」,主要是男女雙方家裡蒸制,裡麵包上核桃、棗、鹽、麩子,核桃取生兒子的意思,棗取早生貴子的諧音,鹽同咸取新媳婦溫柔賢惠之意,麩子取新媳婦進門全家「福」之意,硬碟要在過門之後第二天早上由新媳婦親手掰開,當地有順口溜,「掰開硬碟是核桃,子女能跟一籠籠。掰開硬碟是紅棗,早添貴子到我家。掰開硬碟是咸鹽,媳婦賢惠日子好,掰開硬碟是麩子,新媳婦進門全家福」,掰開的硬碟也一定要新媳婦吃。有的地方,可蒸一個大饃,有輪盤大小,上面有各色動物花卉圖案,裡麵包上核桃、棗、麩子等。同時按照黃陵風俗習慣,結婚時的新房也要放花饃,窗沿上要放兩個虎饃,床上或炕頭也要放置虎饃和兔饃,並用紅頭繩扎住。老人過壽時要蒸壽桃。老人去世後吃杠子饃,取抬埋之意,專事專用,並在靈位前獻飯,蒸蓮花饃6個到8個,到陵地里要掰開,取分離之意。
黃陵面花在當地民俗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公祭民祭黃帝時必不可少的祭品,她從不同側面反映了黃陵人民淳樸善良的優良傳統和對先人的無比感戴之情,同時他也具有很深的文化根源和歷史根源,是人們不忘先人功勞,祈予平安的現實表現手段,這種傳統習俗貫穿古今、彌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