惲壽平花卉圖
❶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了哪些中國書畫珍品
以下是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館藏中國書畫目錄 希望題主採納給分哦
五代 傳董源 溪岸圖 220.3 x 109.2 cm
傳董其昌 詩扇 17.0 x 52.1 cm
倪元璐 自書道中詩 16.8 x 47.9 cm
元 傳夏永 呂洞賓過岳陽樓圖 21.9 x 18.7 cm
元 傳王振鵬 大明宮圖 31.1 x 683.3 cm
元 傳王振鵬 金明池龍舟圖 34.3 cm x 53.8 m
元 傳趙孟頫 花溪浴馬圖 39.1 x 402.6 cm
元 倪敬 寒梅圖 106.5 x 24.8 cm
元 倪瓚 江渚風林圖 59.1 x 31.1 cm
元 倪瓚 秋林野興圖 98.1 x 68.9 cm
元 倪瓚 虞山林壑圖 94.6 x 35.9 cm
元 元人 人馬圖 45.1 x 38.1 cm
元 元人 仿吳道子觀音坐像 102.9 x 51.8 cm
元 元人 冬鴉禿木圖 41.6 x 37.3 cm (1)
元 元人 冬鴉禿木圖 41.6 x 37.3 cm
元 元人 摹張雨雙詩 29.8 x 160 cm
元 元人 摹李公麟九歌 32.1 x 467.4 cm
元 元人 摹李公麟蒙人馬駝圖 30.5 x 31.3 cm
元 元人 春郊牧羊圖 24.1 x 24.8 cm
元 元人 梅竹石圖 130.2 x 49.5 cm
元 元人 羅漢像 112.4 x 49.1 cm
元 元人 耕稼圖 26.7 x 506.4 cm
元 元人 蓮池水禽圖 141.6 x 67.9 cm
元 元人 詩扇
元 元人 釋迦三尊圖 96.5 x 48.9 cm
元 元人 高士觀梅圖 94.6 x 29.2 cm
元 元人 黑猿圖 24.4 x 23.8 cm
元 吳鎮 老松屈曲圖 166.1 x 82.6 cm
元 吳鎮 蘆灘釣艇圖 31.1 x 53.8 cm
元 吳鎮 高節凌雲圖 166.7 x 97.8 cm
元 唐棣 摩詰詩意圖 128.9 x 68.7 cm
元 唐棣 霜浦歸漁圖 134.3 x 86 cm
元 夏永 黃鶴樓圖 20.6 x 26.7 cm
元 姚彥卿 雪山行旅圖 98.1 x 54 cm
元 張可觀 露台觀月圖 26.7 x 24.8 cm
元 張羽 松軒春靄圖 92.1 x 31.8 cm
元 張遜 松石圖 90.8 x 41.9 cm
元 方從義 雲山圖 26.4 x 144.8 cm
元 李堯夫 達摩渡江圖 85.6 x 34.1 cm
元 李衎 竹石圖 189.9 x 55.2 cm
元 柯九思 仿文同竹枝圖 107.6 x 47.6 cm
元 王冕 斷橋香雪圖 113 x 50.2 cm
元 王振鵬 維摩不二圖 39.2 x 218.3 cm
元 王蒙 丹崖翠疊圖 67.9 x 34.3 cm
元 王蒙 空林草亭圖 25.1 x 28.3 cm
元 王蒙 素庵圖 136.5 x 44.8 cm
元 盛懋 秋林漁隱圖 102.6 x 33.3 cm
元 盛懋 秋林漁隱圖 26.7 x 33.7cm
元 盛著 秋江垂釣圖 25.9 x 27.4cm
元 羅稚川 古木寒鴉圖 132.1 x 80.3 cm
元 耶律楚材 送劉滿詩 36.8 x 283.8 cm
元 趙原 仿燕范山水圖 24.9 x 77.5 cm
元 趙原 晴川送客圖 95.3 x 35.2 cm
元 趙孟頫 即事絕句 133.4 x 53 cm
元 趙孟頫 雙松平遠圖 26.8 x 107.5 cm
元 趙孟頫 右軍四事 24.4 x 117 cm
元 趙孟頫一門 三世人馬圖 30.2 x 178.1 cm
元 趙蒼雲 劉晨阮肇入天台山圖 22.5 cm x 564 cm
元 邊魯 牡丹孔雀圖 169.9 x 102.2 cm
元 鄧宇 竹石圖 135.1 x 42.2 cm
元 錢選 蘭亭觀鵝圖 23.2 x 92.7 cm
元 錢選 梨花圖 31.3 x 96.2 cm
元 陸廣 丹台春曉圖 61.6 x 26 cm
元 顏庚 鍾馗嫁妹圖 24.4 x 253.4 cm
元 鮮於樞 石鼓歌 44.9 x 459.9 cm
元人 老僧月下讀經圖 74.6 x 33 cm
元明人 雲行雨施圖 44.8 x 190.8 cm
元明人 仿趙雍蒙人馬戲圖 26.7 x 172.7 cm
元明人 仿錢選歸去來辭圖 106.7 x 26 cm
元明人 宮苑嬰戲圖 139.4 x 76.2 cm
元末明初 仿王詵秋林鶴逸圖 24.8 x 25.4 cm
吳寬 喜雨詩 17.1 x 49.5 cm
唐 唐人 四十三行靈飛經墨跡 20.8 x 8.9 cm
唐寅 一年歌 17.3 x 49.8 cm
宋 仿周昉戲嬰圖 30.5 x 48.6 cm
宋 傳劉松年 春山曛暮圖 24.8 x 26 cm
宋 傳夏珪 澤畔疾風圖 26 x 27 cm
宋 傳屈鼎 夏山圖 45.4 x 115.3 cm
宋 傳李唐 觀瀑圖 25.1 x 25.7 cm
宋 傳李唐 重耳復國圖 29.4 x 828 cm
宋 傳李嵩 貨郎圖 26.4 x 26.7 cm
宋 傳李迪 寒柯山鷓圖 23.8 x 24.1 cm
宋 傳楊邦基 聘金圖 26.7 x 142.2 cm
宋 傳江參 百牛圖 31.8 x 221.8 cm
宋 傳燕文貴 江邨圖 24.1 x 25.4 cm
宋 傳燕文貴 秋山蕭寺圖 32.7 x 321.3 cm
宋 傳王齊翰 待詔挑耳圖 25.1 x 47.6 cm
宋 傳直翁 葯山李翱問道圖 31.8 x 84.5 cm
宋 傳趙令穰 江村秋曉圖 23.7 x 104.1 cm
宋 傳趙克夐 藻魚圖 22.5 x 25.1 cm
宋 傳閻次於 松壑隱棲圖 21.4 x 23
宋 傳閻次於 風雨維舟圖 24.8 x 27.3 cm
宋 傳陳居中 胡騎春獵圖 24.1 x 27.3 cm
宋 傳黃宗道 射鹿圖 24.6 x 78.9 cm
宋 周東卿 魚樂圖 30.8 cm x 593.7 cm
宋 夏珪 山市晴嵐圖 24.8 x 21.3 cm
宋 宋人 三猿得鷺圖 24.1 x 22.9 cm
宋 宋人 乞巧圖 161.6 x 110.8 cm
宋 宋人 仿周文矩宮中圖 26 x 146.7 cm
宋 宋人 仿夏圭溪口垂釣圖 23.2 x 23.8 cm
宋 宋人 仿夏珪冒雨尋庄圖 25.6 x 26.4 cm
宋 宋人 仿李成寒林策驢圖 161.9 x 100.3 cm
宋 宋人 仿范寬山水圖 166.1 x 104.5 cm
宋 宋人 仿馬遠松蔭玩月圖 25.4 x 25.4 cm
宋 宋人 仿馬遠洞天論道圖 24.8 x 25.2 cm
宋 宋人 佛祖降世圖 104.5 x 53.7 cm
宋 宋人 冬雁圖 31.4 x 28 cm
宋 宋人 別院春山圖 26.2 x 286.5 cm
宋 宋人 呂洞賓過岳陽樓圖 23.8 x 25.1 cm
宋 宋人 摹韓干圉人呈馬圖 30.5 x 51.1 cm
宋 宋人 新安汪氏譜牒 33.3 x 24.8 cm
宋 宋人 明皇幸蜀圖 113.7 x 82.9 cm
宋 宋人 春光先到圖 23.8 x 24.4 cm
宋 宋人 水牛圖 23.2 x 24.1 cm
宋 宋人 泛舟柳塘圖 23.3 x 24.9 cm
宋 宋人 猿鹿圖 17.8 x 22.2 cm
宋 宋人 琉璃堂人物圖 31.4 x 128.4 cm
宋 宋人 睢陽五老圖畢世長像 40 x 32.1 cm
宋 宋人 竹梅小禽圖 25.7 x 26.7 cm
宋 宋人 維摩詰經圖 27.9 x 794.7 cm
宋 宋人 蘆鷺圖 25.2 x 26.2 cm
宋 宋人 豳風圖 29.2 × 1398.9 cm
宋 宋人 雪景待渡圖 25.1 x 25.7 cm
宋 宋人 雪橋買魚圖 24.8 x 26.0 cm
宋 宋人 風雨拉纖圖 24.1 x 25.7 cm
宋 宋人 騎驢圖 64.1 x 33 cm
宋 宋徽宗 翠竹雙禽圖 33.7 x 55.4 cm
宋 宋高宗、馬和之 詩經國風畫意 27.8 x 663.6 cm
宋 張即之 行書杜甫樂游原詩殘卷 32.4 x 76.8 cm
宋 李公麟 孝經圖 21.9 x 475.6 cm.part1
宋 李公麟 孝經圖 21.9 x 475.6 cm.part2
宋 李結 西塞漁社圖 40.6 x 136.5 cm
宋 梁楷 澤畔行吟圖 22.9 x 24.3 cm
宋 米友仁 雲山圖 27.6 x 57 cm
宋 米芾 吳江舟中詩 31.1 x 557 cm
宋 蘇軾 墨竹圖 54.3 x 33 cm
宋 趙孟堅 梅竹三詩譜 34 x 353.1 cm
宋 趙孟堅 水仙圖 33.2 x 374 cm
宋 郭熙 樹色平遠圖 35.6 x 104.4 cm
宋 金處士 十王圖五幅 129.5 x 49.5 cm
宋 馬和之 詩經小雅鴻雁之什六篇圖 32.4 x 1304.9 cm
宋 馬遠 月下賞梅圖 25.1 x 26.7 cm
宋 馬遠 觀瀑圖 25.1 x 26 cm
宋 馬遠 高士觀瀑圖 29.1 x 27.6 cm
宋 馬麟 蘭圖 26.5 x 22.5 cm
宋 馬麟 春山喬松圖 25.2 x 26 cm
宋 高克明 溪山雪意圖 41.6 x 241.3 cm (1)
宋 高克明 溪山雪意圖 41.6 x 241.3 cm
宋 黃庭堅 廉頗藺相如列傳 33.7 x 1840.2 cm
宋 龔開 壺天樂圖 29.8 x 431.8 cm
宋元人 六馬圖 46.2 x 168.3 cm
宋光宗 五言聯團扇 21.3 x 21 cm
宋孝宗 池上詩團扇 22.9 x 24.4 cm
宋孝宗 漁父詩團扇 23.5 x 25.4 cm
宋理宗 暮春詩團扇 24.4 x 23.5 cm
宋理宗 枝上詩團扇 27.9 x 24.1 cm
宋理宗 湖上詩團扇 25.1 x 25.1 cm
宋理宗 潮聲聯團扇 20.8 x 22.1 cm
宋理宗 秋深聯團扇 23.7 x 17.8 cm
宋至明 傳宋徽宗 荔枝山雀圖三幅
宋高宗 天山詩團扇 23.5 x 24.4 cm
張鳳翼 七言律詩 15.9 x 49.5 cm
文彭 臨獻之地黃湯帖 15.2 x 48.3 cm
文徵明 三詩 16.2 x 51.4 cm
文徵明 夏日雨後書詩扇 16.2 x 49.5 cm
明 丁雲鵬 十八羅漢圖 21 x 233.7 cm
明 傳仇英 星宿神形圖 19.2 x 402 cm
明 傳仇英 清明上河圖 29.2 x 645.2 cm
明 傳仇英 白描羅漢圖 34.4 x 524.2 cm
明 傳仇英 韃靼狩獵圖
明 傳吳寬 扇面17.5 x 49.5 cm
明 傳周天球 扇面 17.5 x 54.0 cm
明 傳唐寅 冬景圖 18.4 x 51.1 cm
明 傳唐寅 墨竹圖 29.1 x 150.2 cm
明 傳唐寅 蕉葉睡女圖 20.3 x 61.0 cm
明 傳張弼 千字文 31.1 x 755.7 cm
明 傳彭年 書扇 16.5 x 47.0 cm
明 傳文嘉 湖岸亭圖 17.5 x 49.5 cm
明 傳文彭 扇面 19.1 x 53.3 cm
明 傳文徵明 山水 18.1 x 52.1 cm
明 傳文徵明 玉蘭圖 27.9 x 133 cm
明 傳王寵 扇面 17.1 x 50.8 cm
明 傳王穉登 扇面 16.8 x 49.5 cm
明 傳董其昌 仿米家山水圖 25.9 x 219.1 cm
明 傳藍瑛 仿黃公望山水 16.8 x 52.1 cm
明 傳陸治 山水 18.4 x 48.9 cm
明 傳陳洪綬 扇面 16.2 x 50.5 cm
明 傳陳洪綬 花瓶圖 162.2 x 60 cm
明 傳陳淳 花卉圖冊 32.5 x 57.3 cm
明 倪元璐 雲石圖 130.8 x 45.4 cm
明 劉俊 漢殿論功圖 166.4 x 106 cm
明 卞文瑜 秋窗讀易圖 26 x 108 cm
明 吳弈 篆書怡松卷首 32.4 x 144.8 cm
明 周天球 人日雪霽集虎丘詩頁 18.7 x 30.5 cm
明 周天球 扇面 18.3 x 53.7 cm
明 唐寅 垂虹別意圖 29.7 x 107.6 cm
明 唐寅 山水八段圖 32.4 x 413.7 cm
明 唐寅 春雷墨竹圖 17.3 x 49.8 cm
明 唐寅 答門生李子元詩 27 x 25.1cm
明 唐寅 致若容札 26.7 x 64.1 cm
明 唐寅 葦渚醉漁圖 72.2 x 37 cm
明 唐寅 薛濤戲箋 30.8 x 30.8 cm
明 唐寅 觀瀑圖 52.7 x 24.8 cm
明 夏昶 清風高節圖 203.4 x 59.7 cm
明 姚綬 文字飲詩書畫 23.3 x 77.2 cm
明 宋克 七言律詩 26.7 x 69.2 cm
明 宋珏 手札 22.4 x 24.4 cm
明 宋珏 手札 29.2 x 45.7 cm
明 居節 雨後詩 15.9 x 47.8 cm
明 張瑞圖 後赤壁圖 27.9 x 320 cm
明 張瑞圖 赤壁賦 28.9 x 19.1 cm
明 張路 習畫圖 148.9 x 98.7 cm
明 惲向 山水冊十開 26 x 15.2 cm
明 戴進 涉水返家圖 167.6 x 82.6 cm
明 文從簡 扇面 16.5 x 53.3 cm
明 文仲義 書扇 16.8 x 49.2 cm
明 文嘉 為項元汴作山水圖 117.5 x 39.8 cm
明 文嘉 致姚制函 21.6 x 38.7 cm
明 文彭 送林俊還閩詩稿 29.2 x 39.7 cm
明 文徵明 上岳丈吳愈函 22.9 x 30.8 cm
明 文徵明 東林避暑圖 31.8 x 108 cm(缺一幅)
明 文徵明 小楷陸機文賦 23 x 117.8 cm
明 文徵明 拙政園八景 26.4 x 27.3 cm
明 文徵明 瀟湘八詠冊頁 21.0 x 19.7 cm
明 文徵明 藂桂齋圖 31.6 x 56.2 cm
明 文徵明 高士隱居圖 95.3 x 45.7 cm
明 明人 仿仇英山水 37.9 x 240 cm
明 明人 仿仇英蘇惠織錦璇璣圖 25.6 x 311.8 cm
明 明人 仿吳鎮墨竹圖 31.8 x 665.5 cm
明 明人 仿夏圭長江萬里圖 59.4 x 487.7 cm
明 明人 傳吳鎮墨竹圖 34.3 × 527.7 cm
明 明人 傳李公麟神仙圖 34.0 x 215.9 cm
明 明人 四時山水圖 35.1 x 569.9 cm
明 明人 胡笳十八拍 28.6 x 1196.3 cm
明 李喬 書扇 16.5 x 51.4 cm
明 杜堇 伏生受經圖 147 x 104.5 cm
明 楊文驄 書扇 16.8 x 53.3 cm
明 汪懋麟 書扇 15.9 x 48.9 cm
明 沈仕 雙詩 18.4 x 49.5 cm
明 沈周 四季花卉圖 27.5 x 504.8 cm
明 沈周 溪山秋色圖 20.6 x 640.7 cm
明 沈周 雨夜幽寂圖 79.7 x 33.3 cm
明 沈周、文徵明 山水合璧圖 36.8 x 1729.3 cm
明 沈度 致梁仲仁書 26 x 33.7 cm
明 焦竑 手札 27 x 16.8 cm
明 王寵 致南村書 25.7 x 34.0 cm
明 王穉登 七言詩 18.1 x 51.4 cm
明 王穉登 殘稿 24.4 x 40.2 cm
明 王穉登 短札 24.6 x 13.5 cm
明 王衡 書詩 19.1 x 56.5 cm
明 王鏊 書詩 17.1 x 50.2 cm
明 王鏊 尺牘 24.1 x 29.2 cm
明 王鏊 贈別詩 207 x 63.5 cm
明 范允臨 書扇 17.8 x 53.3 cm
明 莫是龍 書花底詩 15.2 x 48.4 cm
明 董其昌 書謝惠連雪賦 26.7 x 183.7 cm
明 董其昌 仿古山水冊頁 32.1 x 23.2 cm
明 董其昌 山水八景冊頁 24.4 x 16 cm
明 董其昌 王維五言絕句詩 188.9 x 74.3 cm
明 董其昌 致陳繼儒二札 23 x 23 cm
明 董其昌 荊溪招隱圖 26 x 92.6 cm
明 藍瑛 仿宋元圖冊 31.6 x 24.8 cm
明 藍瑛 春江漁隱圖 184.8 x 90.8 cm
明 藍瑛 紅友圖 148.9 x 47.3 cm
明 薛明益 手札 14.6 x 45.7 cm
明 謝環 杏園雅集圖 37.1 x 243.2 cm
明 趙左 仿大痴山水 24.4 x 631.5 cm
明 邢侗 蘭州詩 15.2 x 48.3 cm
明 鄒之麟 書詩 16 x 52.4 cm
明 鄭重 搜山圖 27 x 847.1 cm
明 錢榖 蘭亭修契圖 24.1 x 435.6 cm
明 阮大鋮 書扇 17.8 x 50.2 cm
明 陸應陽 書扇 15.1 x 46.7 cm
明 陸治 桃花錦浪圖 16.5 x 46.7 cm
明 陸治 種菊圖 106.7 x 27.3 cm
明 陳元素 書詩 17.5 x 53 cm
明 陳名夏 書扇 16.5 x 52.1 cm
明 陳洪綬 准提佛母法像 125.1 x 48.4 cm
明 陳洪綬 扇面合冊 24.1 x 52.1 cm
明 陳洪綬 摹古冊頁 17.8 x 17.8 cm
明 陳洪綬 林亭清話圖扇面 20.3 x 55.9 cm
明 陳洪綬 畫冊 22.2 x 9.2 cm
明 陳洪綬 陳小蓮 雜畫冊十一開 22.2 x 21.7 cm
明 陳淳 溽暑花卉圖 320.4 x 99.7 cm
明 陳淳 重陽詩 17.1 x 51.4 cm
明 陳繼儒 書李白登廬山觀瀑布詩 18.4 x 51.4 cm
明 陳繼儒 書詩 16.5 x 49.5 cm
明 陳繼儒 劉敬仲記 30 x 15.6 cm
明 陳繼儒 詩贈董其昌 21.9 x 29.8 cm
明 項元汴 山水詩畫 30.2 x 92.7 cm
明 項聖謨 山水花鳥冊頁 28.3 x 22.5 cm
明 項聖謨 梅枝圖16.5 x 50.8 cm
明 項聖謨 秋景圖頁 24.8 x 33 cm
明 魏之克 金陵四季圖 31.3 x 1183.6 cm
明 黃道周 松石圖 173 x 47 cm
明 龔鼎孳 書扇 16.5 x 52.1 cm
明清人 仿李公麟白蓮社圖 30.2 x 593.1 cm
明清人 仿李公麟群仙理佛圖 34 x 215.9 cm
明清人 仿趙孟頫山陰修契圖 33.3 x 348 cm
明清人 仿趙孟頫相馬圖 30.5 x 102.9 cm
明清人 仿郭忠恕洛陽輞川圖 31.8 x 490.2 cm
明清人 傳仇英仿李昭道湖畔宮圖 35.9 x 27.0 cm
明清人 傳倪瓚九龍山居圖並十三跋 27.9 x 146.1 cm
明清人 傳李公麟龍王請齋圖 147.3 x 28.9 cm
明清人 傳沈周 四松圖 154.0 x 60.3 cm
明清人 傳沈周 帆艇圖 24.4 x 37.6 cm
明清人 傳沈周 柳亭圖 24.3 x 37.5 cm
明清人 傳沈周 秋葉圖 24.4 x 37.8 cm
明清人 傳沈周 過橋圖 24.4 x 37.6 cm
明清人 傳沈周山水 17.5 x 52.7 cm
明清人 傳沈周秋渚浴禽圖 29.2 x 453.1 cm
明清人 傳錢選洗象圖 34.0 x 57.2 cm
明清人 傳陳淳山水 32.7 x 750.6 cm
明清人 養正圖十則 34.3 x 52.1 cm
明清人 寫經三卷
明清人 摹趙孟頫西成歸樂圖 22.9 x 89.5 cm
明清人 翎毛圖 32.9 x 199.7 cm
楊妹子 春日詩團扇 23.2 x 24.4 cm
楊妹子 薔薇詩團扇 23.5 x 24.5 cm
沈周 為漢文詩 16.5 x 47 cm
清 傳八大山人 書畫冊頁 19.7 x 17.6 cm
清 傳惲壽平 山水 17.5 x 52.1 cm
清 傳惲壽平 桂圖 20.6 x 30.5 cm
清 傳惲壽平 百花圖 41.9 x 649 cm
清 傳惲壽平 菊圖 30.2 x 20.6 cm
清 傳査士標 書扇 15.9 x 51.4 cm
清 傳王原祁 仿倪瓚山水 16.5 x 49.5 cm
清 傳王時敏 山水 16.5 x 52.1 cm
清 傳王翚 中秋夜景圖 57.2 x 40.6 cm
清 傳王翚 仿燕文貴山水 16.5 x 48.9 cm
清 傳王翚 采苓圖 17.1 x 50.8 cm
清 傳王鑒 仿徽宗山水 16.2 x 52.1 cm
清 傳王鐸 扇面 16.2 x 51.4 cm
清 八大山人 與文玉書 17.1 x 49.5 cm
清 八大山人 雙鷹圖 187.3 x 90.2 cm
清 八大山人 山水冊頁 18.7 x 23.2 cm
清 八大山人 山水十二冊頁 25 x 34 cm
清 八大山人 致鹿邨先生十札 19.7 x 13.8 cm
清 八大山人 荷塘戲禽圖 27.3 x 205.1 cm
清 八大山人 魚石圖 135.3 x 61 cm
清 弘仁 幽谷泉聲圖 102.9 x 41 cm
清 惲壽平 臨帖三種 17 x 50.8 cm
清 惲壽平 仿宋元諸家山水冊 27 x 39.7 cm
清 惲壽平 夏夜荷塘圖 209.1 x 98.3 cm.jpg
清 惲壽平 花卉 17 x 50.8 cm
清 樊圻 為玉翁作山水冊 15.2 x 18.9 cm
清 樊圻 山水冊 16.8 x 20.3 cm
清 法若真 畫說 31.1 x 367 cm
清 王原祁 為瞻亭作山水 95.3 × 47 cm
清 王原祁 仿吳鎮山水圖 108.6 x 51.4 cm
清 王原祁 江國垂綸圖 26 x 146.1 cm
清 王原祁 輞川圖 35.6 x 545.5 cm
清 王時敏 仿黃公望山水 15.7 x 49.5 cm
清 王時敏 仿黃子久山水圖 134.6 x 56.5 cm
清 王時敏、王鑒 仿古山水冊 25.7 x 16.5 cm
清 王翚 仿巨然燕文貴山水圖 31.1 x 402.3 cm
清 王翚 仿李成雪霽圖 112.7 x 35.9 cm
清 王翚 太行山色圖 25.3 x 209.4 cm
清 王翚 康熙皇帝南巡圖第三卷(濟南至泰山) 67.9 x 1393.8 cm
清 王翚 溪山雨霽圖 114 x 45.4 cm
清 王翚 雨過山圖 16.4 x 49.2 cm
清 王翚、王時敏 仿古山水冊 22 x 33.8 cm and 25.4 x 33 cm
清 王鑒 仿古山水冊頁 29.8 x 31.4 cm
清 王鐸 尺牘 27.3 x 15.2 cm
清 王鐸 山水圖 55.9 x 27 cm
清 石濤 五詩 17.5 x 44.5 cm
清 石濤 人物山水圖 21.6 x 28.6 cm
清 石濤 十六羅漢圖 46.4 x 598.8 cm
清 石濤 四季景觀冊頁 21 x 31.4 cm
清 石濤 尋仙冊頁 14.9 x 27.3 cm
清 石濤 山水 17.5 x 44.5 cm
清 石濤 歸棹冊頁 21.1 × 13.5 cm
清 石濤 游張公洞之圖 45.9 x 286.4 cm
清 石濤 秋林人醉圖 161 x 70.5 cm
清 石濤 重陽山水 71.6 x 42.2 cm
清 石濤 野色冊頁 27.6 x 24.1 cm
清 石濤 題忍菴畫像 58 x 136.8 cm
清 石濤 黃山三十六峰意圖 205.9 x 78.7 cm
清 翁同龢 一筆虎 129.5 x 67.3 cm
清 鄭燮 蘭竹圖 34.9 x 374.7 cm
清 鄭燮 遠山煙竹圖屏 179.1 x 68.3 cm
清 金農 為馬曰琯作畫詩 16.8 x 26.4 cm
清 金農 冊頁 28.6 x 23.8 cm
清 金農 梅花冊頁 25.4 x 29.8 cm
清 髡殘 石樑飛瀑圖 125.7 x 61 cm
清 龔賢 雲山居圖 325.1 x 112.4 cm
清 龔賢 冬景山水圖 165.7 x 48.9 cm
清 龔賢 十二月令山水冊 30.2 x 62.9 cm
清 龔賢 山水冊 22.2 x 44.1 cm
清 龔賢 樹景山水冊 15.9 x 19.1 cm
清 龔賢 水墨山水冊配詩 27.3 x 41 cm
王谷祥 五言律詩兩首 16.2 x 47.3 cm
王鐸 臨虞世南賢兄帖 16.8 x 52.7 cm
祝允明 書陳鶴詩 19.1 x 49.5 cm
董其昌 節書歸去來辭 17.5 x 50.5 cm
❷ 中國畫荷花作品名字都有什麼
《荷花圖》、《荷花鴛鴦圖》、《疏荷沙鳥圖》、《宋扇面畫晚荷郭索圖》、《宋馮大有太液荷風圖》。
1、《荷花圖》
《荷花圖》是中國近代畫家張大千創作的水墨畫,該作品繪畫的是荷花,整幅畫,構圖飽滿,疏密有致,用筆豪放大氣,格調清新典雅,彷彿預示著一個新生命的誕生,具有一股強勁的蓬勃向上之勢。作者創作這幅作品是為了贈予毛澤東。
2、《荷花鴛鴦圖》
《荷花鴛鴦圖》是明末清初書畫家陳洪綬創作的絹本設色畫,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畫中為荷塘一角,蘆葦叢生,清澈見底的水面上,一對鴛鴦相伴而游,在它們上面荷葉碧綠似傘,幾朵紅荷正綻吐芳菲。
花鳥畫法工整細致,虛實相合。荷葉的脈絡、荷花的紅絲及荷柄之上的細刺都描繪得極其生動,而水波、水草、蘆葦只以淡墨數筆勾染而成。筆法虛實結合,使畫面呈現一種空靈潤澤的感覺。
3、《疏荷沙鳥圖》
《疏荷沙鳥圖》是宋代佚名創作的絹本設色畫,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圖中所繪殘敗的荷葉表明了時當秋日,荷塘的一角,一枝枯瘦的蓮蓬橫出畫面,鶺鴒棲止於蓮梗上,側首注視著上方的一隻小蜂,其凝神專注的神態刻畫得惟妙惟肖。
蓮梗兩端的鶺鴒與蓮蓬巧妙地平衡了畫面,而鶺鴒目向小蜂的視線則帶動觀者的視線落於畫面上方,這種布局使畫面顯得既穩定又生動。
此圖格調典雅,用筆精緻,畫風細膩,荷葉枯黃的斑點和細小的筋脈均描繪得一絲不苟。
4、《宋扇面畫晚荷郭索圖》
《宋扇面畫晚荷郭索圖》是宋代畫家佚名創作一幅絹本設色畫。此畫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圖中一隻碩大的河蟹張牙舞爪踞於殘荷之上,肥重的身軀竟將荷梗壓斷。襯以蒼老的蓮蓬、枯黃的荷葉、稀疏的蘆荻,更增添了蕭瑟冷寂的氣氛。荷葉和蓮蓬用粗筆勾描,蟹用細筆寫之,筆法粗獷寫實,設色鮮艷濃重。
5、《宋馮大有太液荷風圖》
《宋馮大有太液荷風圖》是宋代畫家馮大有創作的一幅中國古畫,文物原屬於故宮舊藏,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材質為冊、絹、設色,尺寸為23.8 x 25.1厘米。
這幅令人心曠神怡的「太液荷風」圖,從題名到內容,事實上托寓了不少吉祥的含意。畫名的「太液」是指「太液池」,此池原是漢代宮廷的御池,爾後歷代宮廷御池就多沿用這個名稱,成為富貴吉祥的象徵。
而蓮(又名荷)與成雙成對的鴨只,在傳統吉祥文化中,意指「夫婦和合」;蓮及蓮子,是為「連生貴子」;而蝴蝶雙飛,則又寓寄著對愛情的祝福。
總之,蓮塘的景象除了能帶給人悅目的感受之外,因為能夠產生許多美好的聯想,因此相當受到人們的喜愛。
❸ 明末清初著名的書畫家惲壽平簡介
清朝人物中文名:惲南田
國籍:中國
出生地:武進上店
出生日期:1633年
逝世日期:1690年
職業:畫家,書法家
(歷史lishixin.com)(歷史lishixin.com)主要成就:常州畫派宗匠之一;清六家之一
代表作品:《甌香館集》
惲壽平基本信息
惲格,字壽平,號南田,別號雲溪外史,晚居城東,號東園草衣,後遷居白雲渡,號白雲外史。他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書畫家,開創了沒骨花卉畫的獨特畫風,是常州畫派的開山祖師。他一生生活在民族矛盾極其尖銳的時代。少時從伯父學畫,青少年時期參加過抗清義軍,家破人亡,當過俘虜,又被浙閩總督收為義子數冊攔,曾在靈隱寺為僧,返里後賣畫為生,一直贍養父親。與王時敏、王鑒、王翚(hui)、王原祁、吳歷合稱為「清六家」,他山水畫初學元黃公望、王蒙,深得冷澹幽雋之致。又以沒骨法畫花卉、禽獸、草蟲,自謂承徐崇嗣沒骨花法。創作態度嚴謹,認為「惟能極似,才能傳神。」「每畫一花,必折是花插之瓶中,極力描摹,必得其生香活色而後已」。他畫法不同一般,是「點染粉筆帶脂,點後復以染筆足之」,創造了一種筆法透逸,設色明凈,格調清雅的「惲體」花卉畫風,而成為一代宗匠。對明末清初的花卉畫有「起衰之功」,被尊為「寫生正派」,影響波及大江南北,史載:「近日無論江南江北,莫不家家南田,戶戶正叔,遂有『常州派'之目」。
惲南田的山水畫初學元代黃公望、王蒙,深得冷澹幽雋之致,與姿擾王時敏、王鑒、王翚、王原祁、吳歷合稱為「清六家」。他的山水畫,不讓「四王」,小幅逸筆草草,寄鬱勃於悠閑,枯而有潤,淡而有奇,自成格局,有「四王」未到之處。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臘月,惲南田離家到杭州賣畫。次年五月,託人購得杭州墳地兩處,決定遷葬其父靈柩於湖上,以了其生平之願。他急於籌款,抱病作畫,以致病倒不起。其於三月十七日返回常州,次日卒於白雲渡甌香館,終年五十八歲。一代才華絕世的宗師,就此默默地終結其坎坷的人生。
惲壽平人物生平
惲南田的一生 世家子弟 勤奮好學 惲南田的家族是武進的世家大族,曾祖惲邵芳是明嘉靖進士。祖父惲應候,萬曆年間國子監(明朝最高學府)監生。父親惲日初崇禎六年貢生,大學問家劉世周的高足,曾參加抗清運動,後在鄉里講學。堂伯惲本初,明朝著名山水畫家,崇禎十七年棄官歸隱。堂伯惲厥初,明萬曆三十二年進士,任湖廣按察使(省公安廳長),帶兵參與抗清運動。堂叔惲於邁,崇禎年間曾任知縣,明亡後棄官遁入空門,四處雲游。由於南田先生的祖、父輩多是有節操的名士,因此這位世家子弟從小就受到了精忠報國的良好的教育。他自幼聰明,「八歲詠蓮花成句,驚其塾師」。這是他後來成為著名畫家的重要條件。 潛身浙東 報國抗清 南田十一歲那年,父親不滿明末的腐敗政治,帶著兩個孩子隱居浙江天台山。清兵入關後,在揚州、江陰、杭州等地開展大屠殺,南田隨父兄逃到福州,父親在福州參加了武裝抗清運動,福州被清軍攻破,南田隨父兄又逃往廣州,千里奔波,顛沛流離。到達廣州後,福建的建寧義軍將領王祁邀請南田的父親前往建寧共商抗清大計,父親接到信後,由南田到建寧暗地考察後認為「此地尚全盛,兵強富儲胥。竊觀王公為,魁傑實丈夫。」南田當時只有十五歲,但已經有了相當高的政薯胡治見地。通過他的判斷,促使他父兄到建寧參加了義軍。到建寧後,在對清戰斗中,南田的長兄戰死,清軍六萬圍困建寧達100多天,被攻陷,王祁在巷戰中自殺,二哥不知所終,父親由於外出求援而倖免於難,從此多年離散。 獄中囚俘 初露才華 南田被俘後,沒有被殺,開始了痛苦的奴隸生涯,後來出人意料的成為當時清軍將領閩浙總督陳錦的養子。這是怎麼回事呢?在他後來寫的詩中,我們知道這和一位青樓女子有關。這位青樓女子是當時建寧城中的一位歌舞妓,在建寧城破後被總督收留。當時的總督夫人想打造一些首飾,但是請了一些畫師畫首飾的圖樣,感覺都不滿意。這位歌舞妓知道南田的畫很好,就推薦南田為總督夫人畫圖樣。總督夫人見他「豐神俊朗、進退從容」,人品出眾,自己又恰好無子,一直想收養一個孩子,於是「喜出望外,遂蓄子」。這樣,南田從一個戰俘營的囚犯,一下成為一個總督的公子。
❹ 畫荷花的畫名有哪些
《疏荷沙鳥圖》、《荷花圖》、《宋馮大有太液荷風圖》、《宋扇面畫晚荷郭索圖》、《荷花鴛鴦圖》。
1、《疏荷沙鳥圖》
《疏荷沙鳥圖》是宋代佚名創作的絹本設色畫,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此圖格調典雅,用筆精緻,畫風細膩,荷葉枯黃的斑點和細小的筋脈均描繪得一絲不苟。
2、《荷花圖》
《荷花圖》是中國近代畫家張大千創作的水墨畫,該作品繪畫的是荷花,整幅畫,構圖飽滿,疏密有致,用筆豪放大氣,格調清新典雅,彷彿預示著一個新生命的誕生,具有一股強勁的蓬勃向上之勢。作者創作這幅作品是為了贈予毛澤東。
3、《宋馮大有太液荷風圖》
《宋馮大有太液荷風圖》是宋代畫家馮大有創作的一幅中國古畫,文物原屬於故宮舊藏,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材質為冊、絹、設色,尺寸為23.8 x 25.1厘米。
圖的作者馮大有(約十二世紀),是南宋吳門(今江蘇蘇州)人。他自號怡齋,畫史記載他善於捕捉蓮花風、晴、老、嫩不同的面貌,可說是畫蓮的能手。這件作品賦色典雅,用筆細膩,又能寫盡蓮塘在風中的景象,是馮大有僅存的作品,更是一件清麗宜人的傑作。
4、《宋扇面畫晚荷郭索圖》
《宋扇面畫晚荷郭索圖》是宋代畫家佚名創作一幅絹本設色畫。此畫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此圖原載《煙雲集繪冊》(《石渠寶笈續編》著錄)。無款,簽題黃居寀作。居寀為筌子。荷葉和蓮蓬用粗筆勾描,蟹用細筆寫之,筆法粗獷寫實,設色鮮艷濃重。
5、《荷花鴛鴦圖》
《荷花鴛鴦圖》是明末清初書畫家陳洪綬創作的絹本設色畫,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畫中為荷塘一角,蘆葦叢生,清澈見底的水面上,一對鴛鴦相伴而游,在它們上面荷葉碧綠似傘,幾朵紅荷正綻吐芳菲。花鳥畫法工整細致,虛實相合。
❺ 惲壽平•《題梅花》
雪晴何處覓春光,繞見南枝破曉霜。
未許春風到桃李,先教鐵桿試寒香。
惲壽平,又名惲南田(1633-1690),名格,字惟大,後改字壽平,以字行。南田是他的號。作為明末清初著名的書畫家,他開創了沒骨花卉畫的獨特畫風,是常州畫派的開山祖師。
惲壽平生而敏慧,8歲便有詠蓮花之詩。一生坎坷,飽經困苦。清初遭遇戰亂,年僅12歲的惲壽平隨父遠走浙、閩、粵幾省,風餐露宿,歷盡艱險。後參加了福建建寧王祈的抗清隊伍。順治五年(1648年),閩浙總督陳錦率六萬清軍強攻建寧,15歲的惲壽平堅守孤城。城陷後,與兄皆被虜至清兵營。陳錦無子,其妻見壽平聰明清秀,收為養子。惲壽平雖在總督府生活優裕,但思親之情未畢蘆絕。五年後,遇靈隱寺方丈相救,才得以與家人團聚。此後,他刻苦鑽研學問,古文、詩詞、書畫無不精擅。
惲壽平崇尚氣節,誓不應科舉。為了生計,變賣書畫也不向權貴低頭。在賣畫生涯中,惲壽平在其甌香館中結識了唐宇昭、莫雲卿、莊子純、楊兆魯、笪重光、毛先舒、諸匡鼎等一時名流,相互切磋,共答數橘同唱和,尤其與王翬友情彌篤,二人游歷山水,品茗傾談,切磋畫藝,甚為投機。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惲壽平結束了勞碌、貧寒、悲涼的一生。其子惲念祖年方5歲,家清團貧不能舉喪,幸得王翬、董珙、鄒顯吉等老友鼎力相助才得以安葬。
❻ 國畫:惲壽平【牡丹圖】
惲壽平簡介:
惲南田的畫法不同一般,他在繼承了北宋徐崇嗣的沒(讀末)骨山水畫法的基礎上,又揉合了黃筌、徐崇嗣兩家的精髓,重視形象寫生,融工筆與寫意之精華為一體,既有工筆畫的形態逼真,更具寫意畫的傳神,設色明凈,格調清雅。
《牡丹圖》紙本設色 ,縱27.5厘米,橫35.2厘米。畫中牡丹一紅一白,相映成趣,篇幅雖小卻氣象不凡。
圖右為惲壽平自題詩:
中間為乾隆題詩:
有密集恐懼症的我,一直不敢畫重重疊疊的花與葉,出於對牡丹的欣賞與喜愛,加上最近數周的練習,這一周,我決定挑戰一番。
這周一共畫三張型猜,慚愧,因技法不夠熟練,每張耗時約六小時,期待將來的某天能將時間縮短至兩小時。
惲裂租森壽平沒骨畫法最高妙的地方就在於如何用水,他根據花卉的特性、生長季節和時間變化,恰當地採用水暈的表現手法,從濕潤到枯竭,將花卉的生長變化巧妙又恰到好處地描繪在畫面中。
畫牡丹時間較長,下周選稍微簡單一些的畫練筆。
願與君共肆畝勉!
往期:
每周一畫之團扇【牽牛花】
每周一畫之團扇【蝴蝶花】
墨色青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