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彩花卉畫
Ⅰ 線描淡彩畫花卉時先塗什麼色再塗什麼色
先深淺後淺深,小學生常常會用身邊的材料表現自己感興趣的事物,他們繪畫經常是有感而發,隨意塗寫,唐朝盧仝稱其兒子亂寫亂畫為「塗鴉」。「塗鴉」看似隨意而作,但實際上表現了孩子豐富的內心世界,以及他們對周圍世界的觀察、理解。因此我們常看到有些孩子在沙地上作畫,在牆上作畫,更多的是在紙上作畫,他們的靈感突發而來,又會很快消失。怎樣抓住這些突發而來的靈感,讓它們很快地表現在紙上呢?比較簡單易得的辦法就是培養學生畫鉛筆線描淡彩畫的習慣。</p><p>我教學生畫鉛筆淡彩畫的工具主要是普通鉛筆和彩色鉛筆,紙張只要是白紙就行了。因為這些材料容易找到,如果運用的好,也會給人以很美的視覺享受。對小學生來說,直接學習素描,僅用鉛筆打明暗調子,時間長了,會感覺枯燥乏味,降低孩子學習美術的興趣,因為普通鉛筆只能產生黑白灰的效果,小學生更喜歡鮮艷的色彩。因此用鉛筆構圖,用彩鉛上色並適當添加明暗調子,會讓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成功的愉悅。我通過鉛筆淡彩畫逐漸實現從兒童畫到實物素描的過渡。畫鉛筆淡彩畫分以下幾個階段:第一階段:我先教學生用鉛筆畫輪廓,表現物體的透視感。從畫立方體開始,重點學習立方體的平行透視畫法,然後引導學生畫有立體感的房子,並配上美麗的風光。後面的練習大都和立方體有關,如《課桌》、《書包》、《果園》、《汽車》等。課桌、課桌上的書本、筆盒等都是長方體;書包的整體感覺也接近長方體;果園里有供大家休憩的長凳、吃飯的桌子;汽車的形體接近長方體或是長方體的組合。通過這些練習,訓練學生用線條在平面上表現事物的立體感。同時引導學生在繪畫中注意近大遠小關系、前後的遮擋關系。輪廓畫好後,學生只需按照一定的方向將顏色均勻的塗在畫面上就行了。第二階段:用鉛筆畫人物輪廓。如果用速寫的方法讓小學階段的孩子畫人物就太難了,方法還是以兒童畫為主。先給學生講人物的外形結構,做拼圖游戲,用拼合人物的動態,如,幫助學生理解動態人物的表現方法。然後讓學生看圖片作畫,不用寫實,可以畫成兒童畫,但是必須畫出頭(包括頭發和五官)、頸、軀干、四肢(包括上臂、下臂、手,大腿、小腿和腳),不需要畫得很像,只要畫出人物的基本特點、動態和簡單的表情就可以了。
Ⅱ 中國古代第一幅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工筆重彩畫、水墨淡彩畫、文人畫各是什麼以及它們的作者
第一幅人物畫:戰國帛畫《人物龍鳳帛畫》《人物御龍帛畫》
第一幅山水專畫:展子虔屬《游春圖》
第一幅花鳥畫: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壁畫《牡丹蘆雁圖》,另一種是黃筌《寫生珍禽圖》
第一幅文人畫是:顧愷之《洛神賦圖》
第一幅工筆重彩:西漢T型非衣
Ⅲ 工筆畫線描花卉畫譜的內容簡介
桃花固美,但它的生命輝煌只於花開一瞬。而唯有借畫家的神助妙筆,妖艷永存,流傳千古。《碧桃圖》,為南宋佚名的設色絹本團扇畫。全圖雖只截取了盛開的兩枝碧桃,用特寫的方式描繪了或含苞欲放,或吐蕊怒放的花朵,苞萼或隱或現,借側俯之勢點綴其間,活靈活現。花瓣用細勁的中鋒勾描,然後層層渲染,設色淡雅宜人,生動逼真,從中我們可以體會到畫家對碧桃外形神態觀察之細、生長規律了解之深。畫面雖小,卻因構思巧妙,刪繁就簡,簡而不空,鮮活而靈動,,有「小中見大」的無窮意趣,正所謂古人畫折枝,需「見一花一萼,諦視而熟察之」,方能將其韻致豐采傳寫下來。任伯年的《桃花雙雞圖》,闊筆簡寫,寥寥數筆,為我們送來不盡的春意。吳昌碩、齊白石、李可染、於照、陳之佛等大師,雖風格迥異,但均有桃花佳作傳世,堪稱瑰寶。
我國的工筆畫是工整細致一類的畫法。它包括「白描」、「淡彩」、「重彩」、「沒骨」四種類型。其中工筆白描對線條的要求,可概括為平、圓、留、重、變五個字。
Ⅳ 彼岸花怎麼畫素描
首先可以找張彼岸花來臨摹,准備好鉛筆和素描紙,畫板等工具。注意構圖、黑白虛實對比。示例如下圖:
素描簡介:素描,廣義上的素描,涵指一切單色的繪畫,起源於西洋造型能力的培養。狹義上的素描,專指用於學習美術技巧、探索造型規律、培養專業習慣的繪畫訓練過程。
Ⅳ 水彩花怎麼畫
2支筆,普通寫字大小的即可。
一支沾水濕度以抹在手指上看得見水印但是手指覺不到濕為好,一支沾你想畫的花的顏色,然後從每一片花瓣根部塗抹,塗到一半的地方用沾水的筆沿著顏色邊緣用側峰(筆頭躺紙上塗)塗抹引開水彩,這樣就出現了過渡,較逼真。
Ⅵ 寫意花鳥畫的歷史畫派
五代黃筌、徐熙並起,漸成兩大系統,以後繼續衍生。明代花鳥畫演變成四大系統,一為邊景昭、呂紀的黃氏體,二為林良、徐渭的大寫意體,三為陳淳的簡筆水墨淡彩小寫意體,四為周之冕的勾花點葉兼工寫體。《國朝畫征録》卷下則把花鳥畫歸納為三派,稱「花鳥有三派:一為勾染,一為沒骨,一為寫意。勾染,黃筌法也;沒骨,徐熙法也。後世多學黃筌,若元趙子昂、王若水,明呂紀,最稱好手;周之冕略兼徐氏法,所謂勾花點葉是也。……其寫意一派,宋時已有之,然不知始自何人。至明林良,獨擅其勝,其後石田、白陽輩,略得其意,若其全體之妙,非大有力者學之必敗」(李來源、林木編《中國古代畫論發展史實》,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7年4月版,第340頁)。
五代黃筌、徐熙兩大系統是中國花鳥畫發展史上的重要的畫派衍生。明代花鳥畫的四大系統,亦是考察中國花鳥畫派衍生之變的重要窗口。邊景昭,字文進,博學能詩,擅畫花鳥,繼承兩宋院體工筆重彩的傳統,作品妍麗堂皇,精細工緻,韓昂《圖繪寶鑒續編》稱其作品「不但勾勒有筆,其用墨無不合宜」。傳世之作有《竹鶴圖軸》、《竹鶴雙清圖軸》(與王紱合作)、《杏竹春禽圖軸》、《三友百禽圖軸》等。上海博物館藏《杏竹春禽圖軸》以杏花竹報春訊,以春禽寄春意,滿目春光,生機勃勃。呂紀畫花鳥畫十分出色,他近學邊景昭,遠師南宋畫院體格,敷色絢爛,為明代院體花鳥畫家代表之一。上海博物館藏其《浴鳧圖軸》作品,很好地處理了浴鳧與流水的關系,構圖大膽,筆墨流暢,設色雅淡,氣息清和,體現了明代花鳥畫家的嫻熟技法和時空營造能力。林良的花鳥畫注重寫意,墨氣豪放,對於文人水墨寫意花鳥畫的建樹,具有啟迪意義。他擅畫水墨花鳥,上海博物館藏其《雙鷹圖軸》,氣勢磅礴,鷹目炯炯,枝葉穿插,墨色淋漓,反映了明代院體畫之十足神采。徐渭的大寫意體用筆簡練,不求像物,重在寫其意趣性情,故稱「寫意」。他的畫較之以前的減筆寫意畫更為簡約概括,放逸豁達,故謂「大寫意」。徐渭十分推崇陳淳、謝時臣、陳鶴。他關注陳淳的寫意花鳥之道,曾跋《陳白陽卷》曰:「陳道復花卉豪一世。」在《徐文長文集?書謝叟時臣淵明卷為葛公旦》中贊賞謝時臣的山水勁筆多墨,稱「吳中畫多惜墨,謝老用墨頗多,其鄉訝之」。而對陳鶴的水墨花卉則嘆之「滃然而雲,瑩然而雨,炫炫然而露也,殆所謂陶之變耶」。(明徐渭《徐文長文集·書陳山人九皋氏三卉後》)徐渭的作品題材囊括花卉、草木、瓜果、魚蟲、走獸、山水和人物,尤以花卉著名。上海博物館藏其《花果圖卷》用筆放縱,水墨酣暢,詩畫並茂,畫壇稱頌。上海博物館所藏《牡丹蕉石圖軸》、《擬鳶卷》,台灣故宮博物院所藏《墨竹卷》、《寫生圖卷》,南京博物院所藏《雜花圖卷》,故宮博物院所藏《墨花十二段圖卷》、《四時花卉卷》、《墨花九段卷》,中國歷史博物館所藏《雜花捲》,雲南省博物館所藏《水墨花卉卷》等,都是難得的傳世之作,從中足見徐渭大寫意的精彩筆墨。陳淳,字道復,他的簡筆水墨淡彩小寫意在畫壇佔有重要地位。他於晚年創作的花卉長卷頗有特色,有時以四季為序,有時時空交叉,頗見水墨組合的視覺沖擊力。上海博物館所藏《墨花十二種圖卷》,畫了梅花、蘭花、玫瑰、百合、月季、紫薇、秋葵、桂花、芙蓉、菊花、水仙和山茶,姿態各異,繁花爛漫,寫意抒情,水墨淋漓。上海博物館所藏《花果圖卷》、《山茶水仙圖》、《花卉圖冊》等也屬陳淳水墨華章,令人駐足。其實,說陳淳的花鳥畫貴於簡筆水墨淡彩的小寫意,這只是注重從沈周的水墨寫生至陳淳的水墨寫意的飛躍而言,實際上陳淳在晚年的花鳥佳作中已呈現潑墨大寫意的體貌。徐渭的大寫意筆墨就得益於陳淳。世稱「青藤白陽」,其實青藤亦源於白陽。論及周之冕的勾花葉兼工寫作品,也是探索明代畫派衍生之變的必然落筆之處。周之冕的「勾花點葉」源於孫隆、沈周和陳淳之法,他是集大成而用之,推陳而出新。王世貞曾對明代中期三位寫意畫家陳淳、陸治和周之冕作了評價,所謂「道復(陳淳)妙而不真,叔平(陸治)真而不妙,周之冕撮二子之長」。南京博物院藏《桂子圖》和故宮博物院藏《花卉圖卷》都是周之冕的代表作。上海博物館藏周之冕《花鳥圖冊》的花鳥傳神,「勾花點葉」,寫意中兼工筆,墨韻中見色彩,從中可以洞察明代畫派衍生的脈胳。
在中國花鳥畫的發展史上,盡管畫派林立,技法有異,可是在注重寫生這一點上,卻形成共識,綿延後續。宋徽宗趙佶重花鳥寫生,流傳諸多佚事。他要求畫月季花和牡丹花時仔細觀察,能畫出不同時間的變化。一次,眾畫家寫生孔雀,只重生動富麗,畫孔雀升墩為先舉右腳。趙佶告知需細心體察,發現孔雀升高時必定先舉左腳,被傳為畫壇佳話。趙佶重視寫生,使創作極受裨益,他的作品被鄧椿譽為「妙體眾形,兼備六法」。上海博物館藏趙佶《柳鴉蘆雁圖卷》,盡得高雅之氣,柳葉低垂,吟鴉自在,蘆雁嬉水,一派休閑清景。其中神韻之妙,不能說和平時重寫生、察細微無關。元代水墨寫生畫的高手當推陳琳、王淵和張中。陳琳藉助寫生,突破了傳統工筆重彩畫技法,以水墨淡彩法描繪物象,形成了富有藝術個性的勾、刷、點、染之法,造型嚴謹,筆簡意高,其《溪鳧圖軸》為花鳥畫史論所褒揚。王淵從寫生中得清淡之氣,其佳作《花竹集禽圖》和《花竹錦雞圖》對後世影響很大。張中在當時被人稱為「寫生第一」,採用水墨暈染,深得文人寫意之神韻,上海博物館藏其《芙蓉鴛鴦圖》,出筆清新典雅,鴛鴦與水極富動勢,堪稱從寫生中贏得生機。陳淳繪畫也看重寫生,其《漫興花卉圖冊》自跋中曰:「古人寫生自馬遠、徐熙而下,皆用精緻設色,紅白青綠必求肖似物物之形,無纖毫遺者,蓋真得其法矣。」他還談到少年時就「有心於此,既而想造化生物萬有不同,而同類者又秉賦不齊而形體亦異」。周之冕則善於觀察禽鳥生活動態,落筆皆有生意。其繪畫成就自然得寫生之妙。清代任頤的畫風清麗,其重要原因之一是重視寫生,善於捕捉生活感受。平時他留意觀察花鳥、家畜,往往聚精會神,十分專一。有一次他爬出天窗,翻到屋頂上細察貓兒打架,全神貫注勾畫速寫,客人來了,不知其去處,最後竟在屋頂上見到他。上海博物館藏任頤《花鳥冊》極富生氣,實是其對物象感受的筆墨定格。當然,古人之所謂寫生,有異於今天西畫中的寫生。「天地間,物物有一種生意」(祝允明語),生和意密不可分,寫生和寫意難以分離。不言而喻,寫生就是寫物之生氣、生意。寫生之法推動中國花鳥畫生機勃發、綿延發展。
Ⅶ 美甲畫玫瑰花步驟圖片
玫瑰花是非常經復典的花制卉美甲款式,以下為圖片示範:
第一種:我們可以把它理解成一個橢圓球,然後在橢圓球上包裹一片片不規則的葉子,如下圖:
(7)淡彩花卉畫擴展閱讀:
美甲是一種對指(趾)甲進行裝飾美化的工作,又稱甲藝設計,具有表現形式多樣化的特點。
美甲是根據客人的手形、甲形、膚質、服裝的色彩和要求,對指(趾)甲進行消毒、清潔、護理、保養、修飾美化的過程。
目前美甲多使用光療,利用甲油膠中的光效凝固膠在紫外線照射下會發生固化反應的原理進行,美甲時我們照的燈其實就是紫外線燈。美甲燈使用的紫外燈波長一般在320-400nm,屬於長波紫外線的范圍,不會對皮膚產生特別嚴重的傷害,但會使皮膚曬黑、老化。
Ⅷ 工筆花鳥畫如何上色
色彩具有著神奇的魔力,運用不同的色彩組合方式,就會讓畫面產生不同的感受南朝謝赫六法論中說,畫有六法,一日氣韻生動, 二日骨法用筆,三日應物象形,四日隨類賦彩,五日經營位置,六曰傳移模寫。可見在繪畫中,賦彩可謂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
工筆花鳥畫著色技巧
畫面顏色所呈現的感受,最為直觀,最能讓觀者第時間產生印象 。而隨類賦彩,就是將感受濃縮,化為極簡的塊面表達放在畫面中。讓觀者去發現其中的情感。故此隨類賦彩看似簡明,實不簡單。
著色技巧平塗法
工筆花鳥畫從色彩的角度主要分為淡彩與重彩兩種基本形式,都是在勾線的基礎上進行著色,又稱其為「雙勾暈染法」。
著色技巧渲染法
工筆淡彩畫形式上主要以透明的植物顏色(如:花青色、曙紅色、藤黃色、胭脂色等)進行渲染。其色彩明快秀麗,自然生動,有時也與一些礦 物質顏色搭配使用,是工筆花卉的主要繪畫形式。
分染法
工筆重彩形式上主要以不透明的礦物質顏色(如:石青色、石綠色、硃砂色和白粉等)進行著染,其色彩凝重艷麗,具有裝飾特點。有時也配合植物色使用。
罩染法
二、工筆花鳥著色的基本技法
工筆花卉的著色基本技法大致有六種。
平塗:是指按花、葉的生長方向用不透明的顏色鋪染。一般用白雲筆較好, 筆頭的水分不宜過多,塗色時用力要均勻,塗出的色塊要求勻凈、潤澤。
著色技巧 平塗法
分染:是指工筆花卉著色中最重要的一步, 通過分染,將花、葉的結構關系、前後層次及凹凸變化表現出來。分染時,需准備兩支筆,一支蘸色,一 支蘸水。 染時,先從花、葉的根部染起,畫一筆顏色後,馬上用水筆把顏色暈染開。分染時,色筆水分要多些,水筆水分少些。待干後,再染第二遍。如法反復渲染,直到效果滿意為止。
著法技巧 分染法
統染:是指把花和葉大的層次關系、明暗變化按組分染出來,是局部分染的整體化。
著色技巧 統染法
罩染:是指在已經分染和統染好的底色上,平塗一層透明色彩。 罩染時毛筆要飽蘸顏色沿著花、葉的輪廓線分塊平塗。罩染要求均勻、透潤。
著色技巧 罩染法
醒染和提染:指在平塗或罩染好的顏色上,用白粉或其他顏色將物體的受光面提亮為「提染";用較深的水色或石色小面積加染背光的陰面,使之更凸顯物體結構,稱為「醒染,」此法多是作品即將完成時用。
著色技巧 提染法
技法的操作方式與繪畫效果,我們可以從具體的案例中來學習。不同的作品因為表達效果的不同和材料使用的差異,使繪畫步驟與技法的疊加順序會略有不同。大家先通過案例來學習技法,熟悉技法所能體現的效果。以便自己未來在創作中,能夠靈活運用。
Ⅸ 【名畫欣賞】張大千《五色荷花》
被稱為「五百年來一大千」的張大千,其花卉畫中以荷花居多,作品不斷推陳出新,形成了馳名中外的「大千荷」。他觀察細致入微,筆下的荷花形態各異,在風、晴、雨、露中姿態萬千,畫面寓意美好,富麗而不俗,讓人賞心悅目。
正在畫畫的張大千
大千喜愛荷花,愛其花色嬌艷,形態繽紛,秉性高潔。從青年時代至晚歲,始終未輟止過畫荷。他一向主張作畫要「明白物理,觀察物態,體會物情。」 五十年代在巴西聖保羅所築八德園內,七十年代初遷居美國加州克密爾海濱寓所環華庵,都精心植荷,朝夕欣賞,足見大千對荷之深愛。
六十年代後,大千的荷花畫,以「有法」,進入到「無定法」的化境。工筆、寫意、勾勒、暈染、淡彩、重色,諸種表現手段運用自如,且能交叉結合,在一幅畫中往往呈現多層筆意墨趣。
五色荷花
張大千,紙本設色,109 × 58cm,近現代
私人收藏
1928年冬,張大千再度赴日,在老友江藤濤雄的安排下鑒賞一批書畫,並由此結識了峰村北山夫婦,在之後的幾年中,與峰村夫婦來往密切,為之作畫、刻印,留下不少作品,本幅即為張大千為峰村北山所作大尺幅精品,殊為難得。
張大千的花鳥起步於寫意,從當時風行海上的吳昌碩一直上追至金農、石濤、八大、惲南田、陳淳、徐渭等等,他都臨習過,其中墨荷學自八大。1930年代中期,即此作創作前後,張大千聽聞有人笑言他只會寫意不會工筆,就開始研習陳老蓮,進而上追北宋工筆院體。這件作品應該屬於這個學習和轉變時期,墨色荷葉還是八大面貌,五色荷花已然是工筆手法了。
此幅荷花兼工帶寫,葉莖當屬寫意之筆,荷花精雕細琢而成,墨葉紛披,紅、白、綠、粉、藍五色並開,繽紛絢爛,高華富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