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花藝術發展簡史
『壹』 急需一篇插花藝術起源史的論文
找了一篇文章給你,可以參考,希望對你有幫助。
中國傳統的哲學,凝聚了傳統優秀文化的基本精神,深刻地影響著中國文化的發展,同時促進了中國傳統藝術領域中的插花藝術的發展。插花不是一門簡單的「手藝」,而是包含了深刻的思想內涵的藝術活動,它是一種文化,是人們世界觀的藝術表達形式。中國的傳統插花深受宗教、哲學、繪畫藝術、民族審美與民俗等的影響,尤其深受哲學的影響。在不同的朝代,形成了不同的哲學流派,這些哲學流派都有不同的哲學內涵,插花藝術也呈現出不同的插貯理念,形成不同藝術風格的插花。這些風格各異的插花又從側面反應了哲學對插花的影響。
1 漢魏六朝宗教花`初起
東漢時期,佛教傳入我國。佛教的傳入在某種程度上給當時的人們以精神的寄託之外,同時也產生了中國傳統插花的雛形——佛教插花。佛門稱花為「華」,花、華不二,獻於佛菩薩前的稱為「獻花」,「借花`獻佛」一詞就源於此,散布壇場四周的稱「散華」。佛教的十供養像香、花、燈、塗、果、茶、食、寶、珠、衣,其中又以香和花最為普遍。在壇場的供桌上,花更是重要的供品之一。佛經里有許多與花相關的典故和用語,如拈花微笑、天女散花、花開見佛、舌燦蓮花、花果自成、花開蓮現、九品蓮花、百鳥銜花、夢幻空華、鏡花水月、蓮華藏世界等,都使花的精神更加提升。`
另外,在東漢最初的佛教造`像藝術中,如江蘇連雲港市孔望山的東漢佛教造像`已出現了用蓮花供佛的圖像,在佛像之旁,一名高鼻深目的胡人右手執一枝三瓣蓮花,用以供佛。東漢的康孟祥譯的《修`行本起經》中寫道`,「須臾佛到,知童子心時,有一女持瓶`盛花,佛度光明,徹照花瓶,變為琉璃……」。從中可以看出,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和紮根的同時,佛教插花也傳入了中國。佛教徒多在佛像前供花,或是在佛像出巡、佛經的講授會堂上供花,主要有3種形式的供花:散花、皿花、瓶花。散花,就是用銀線穿各色珠子以及蓮花瓣、花形剪紙等,於佛像出巡或佛經講堂時散下,以助其盛。東晉高僧法顯在其《佛國記》中記載佛像出巡時:「門樓上夫人采女遙散眾華,紛紛而下」。後秦的鳩摩羅什譯的《金剛經》亦有「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以諸華(花)香而散其處」。`故而在佛畫中多見飛天散花的形象,多源於此。皿花,是一種盆碗狀的器皿內放置花朵、花瓣,供於佛像前。瓶花,是以寶瓶插上蓮花,供養佛像`,多喜用玻璃制寶瓶,象徵光明、清凈。在北魏時代的龍門石窟浮雕中,有一幅賓陽中洞的石浮雕畫——《帝後禮佛圖》,極為著名。此圖表現北魏皇室成員拜佛之情`景。其中一名貴族婦女,手執花束,以一枝盛開的蓮`花為主,兩邊各襯一枝比主花低的蓮雷、蓮蓬,比例恰當,十分美觀,表現了當時插花供佛的情形。
南北朝時,以貯水容器插貯切花已有明確的文字記載。《南史?晉安王?子懋傳`》記載,王子懋為其母求平安,獻花供佛,眾僧將所獻的蓮花插於銅罌之中,以水浸其根,使花不萎衰。《南齊`書》記載:「沙門於殿前誦經,武帝為感,夢見優懸缽花於經案。宣旨使御``府為銅花,插御床四角」。以銅為花,無萎謝之憂,插於床邊,象徵對佛教之信奉。漢魏六朝時期,道教插花藝術也已有雛形。在早期的道教儀式中,就有以花果祭`神的習俗,並用大`量的實有或幻想的花果代表著長生、成仙等願望,這些成為道教插花的基礎。早期的道教盛行神仙說,在漢代的畫像石藝術中,多有西王母等神仙的畫`像石。西`王`母身邊常有仙人隨`侍,手執嘉禾、靈芝,西王母本人手執嘉禾,如山東倉山縣城前村畫像。在當時,道教把西王母敬為善良的女神,故而以嘉禾、靈芝相伴。又如《`拾遺記》,記有青蓮、素荷、冰荷等仙境之花。在佛教和道教的雙重影響下,漢魏六朝時期的插花的類型主要以宗教插花為主,其特點是追求清靜恬淡,庄嚴肅穆。花材也多以與宗教有關的蓮、靈`芝、果實類等為主。
2 隋唐的院體花`在宮中流行
隋唐時期,國力昌盛,文化、藝術也得到了大力發展,呈現一派繁榮`的景象。園藝技術的進步,為賞花、插花的廣泛流行提供了物質基礎。隋唐時,思想界實行三教並尊,宗教哲學進入全盛時期。當時,`佛教中的禪宗盛行,禪宗六祖慧能,主張以頓悟之法領悟佛家真理。他喜愛梅花,所過之處常插梅花作為標志。隱含著佛理之喻,對後世禪家起到肇始之功。唐代盧愣迦繪的《六尊者圖》中有缸插牡丹,為禪家花較早的圖畫記載。`在舉世聞名的敦煌佛教壁畫中,繪著人們去拜佛時多執花枝或皿花供佛。在許多窟中繪有的手執托盤的飛天,凌空飛起,正是佛家皿花的寫照。在《西遊記》中描繪的觀世音菩薩就有手托寶瓶中插柳枝的造型。另外,在佛家的講經法會上,也設有瓶花為裝飾。一幅繪有唐代高僧玄奘講經的《玄奘講學圖》上,繪有兩`瓶蓮花,花葉相稱,成對裝飾於講經堂前,瓶中花`型對成,組織嚴謹,以正中一高枝為主,兩邊各配對成的花枝。道教以崇尚長生、成仙,多吟誦使人長壽的松、枸杞等植物,以表心意。`至於《八十七神仙卷》中諸位神仙手持的盤花、瓶花更是豐富的插花藝術資料。哲學上的兼容,促使了思想的一致,同時,隋唐時期,國家大一同,社會、政局較為穩定,呈現繁榮的景象。這種繁榮也影響著`藝術領域,雍容華貴`的氣質、大氣自由的精神貫穿於唐代的插花中。再加上盛唐時期,經濟的發展,科技的進步,為唐代插花藝術提供了發展的漲力。在這種`背景`下,唐代的插花藝術更加註重形式美。盛唐主導「勢壯為美」,「文質彬彬」、「盡善盡美」,在花材的選取上,講究雍容華貴的氣質,主要以花形碩大的牡丹、芍葯為主,此外,還經常選用一些富含吉祥的花材,如用梅、竹、松、柏、山茶、水仙、瑞香、月季、天竺、劍蘭等十種花材,寓意「十全十美」。在插花的花型上也是以富貴壯麗的風格為主,故此時期`的主要類型為宮體花,亦稱院體花。宮體花,主要流行於隋唐時期的宮廷中,花材以牡丹、芍葯為主,體現富麗之感。此花形體碩壯,色彩艷麗,花枝繁盛,結構嚴謹,裝飾味濃,充滿宮廷煊赫堂皇的氣勢,`庄嚴大方。此種花型要求襯托平衡,避免過疏過密,花枝長度約為花器高度加半徑之和。
3 宋元理念花、心象`花並蒂爭輝
宋元時期,中國插花進`入了普及時期。宋時,國`力已不如唐時強盛,但畢竟結束了五代的割據局面, 經濟文化更加進步。花卉如牡丹、菊等品種進一步豐富,而其觀賞更具多樣性。插花藝術因而得以繼續發展。元代繼承宋代插花之餘緒,也顯得絢麗多彩。宋代提倡理性,三教合一發展到了宋代被統稱為理學。理學是以宋儒論學多言天地萬物之理而命名的,其中以朱程理學為代表`。強調理高`於一切,認為應存天理,滅人慾,極為重視道`德思想;更進一步提倡陰陽互變,天人合一的傳統哲學觀,要求人們靜觀萬物,從中體會到時光變遷,宇宙奧秘。理學又是北宋以後政治經濟發展的表現,宋代的社會動盪不定,許`多文人士流為避現實多退隱於山水之間,寄情於山水花草之間,以表心意。正如周敦頤的學生程顥詩雲:「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對花開`花落等景`象更為敏感。因而,宋代花卉藝術更深入地傾注入作者的思想,表達著作者的高尚品德。宋代插花比之唐代插花更顯得意味深長。理性內涵加清麗`外形,具有清純美麗的形態。宋代的社會比不上唐代的博`大氣概,文人不再狂放,而是內斂;不再激情洶涌,而是冷靜地思考。宋朝的時代精神就是清雅、雋秀之氣質。這種氣質反映到花卉文化中,形成了精細描繪,以花抒寫理`性的主流。所以,在插花構圖中,講究線條美,常以梅花、臘梅等枝條來插制。這與唐代喜用牡丹的富麗不同。司馬光《獨樂園記》記述了他`遷居洛陽後,難與時人相同而獨居獨樂園讀書游賞的`情趣。文中還記載了許多花卉,在其中獨自逍遙「遷叟平日多處堂中讀書,上師聖人,下友群賢,窺仁義之原,探禮樂之事`。……」從這里可`以看出,宋代的儒士總是`把哲思與花木、與大自然相聯系。所以,文人義士常以花材影射人格,在花材的選取上喜用松、竹、梅、柏、蘭、桂、山茶、水仙等`寓意深刻的花材,表達`人生抱負、理想等。表`現在插花花型上,就是理性內涵加上清麗的外形,自有純美的意境,因而,宋代的插花花型以理念花為主。理念花以瓶花為多,以理為`表,以意為理,或解說教義,或闡述`教理,或影射人格,或嘲諷時政。花材多用松、柏、竹、梅、蘭、桂、山茶、水仙等素雅者。結構以清為精神之所在,以疏為意念之依歸,注重枝葉的`線條美。
元朝的統治者為鞏固其`統治,中後期,極為注重吸收以儒學為主`的思想文化,繼承了宋代的理學思想。與此同時,在藝術領域也繼承了宋代的緒統,尤其是花卉文化繼承宋代之風流,同時又具有時代特色。元朝實行的種族歧視`制度,使漢族文人受到元統治者的歧視,落魄不得意,多追求閑適自在,不屑為官。所以,元代的藝術中有這種閑散、淡雅的味道。另外,還受到文人畫和花鳥畫的影響,插花多為借花消愁或表達個人心中`的追求,花材多以梅、竹、菊、蘭等名花表現文人清雅、閑韻、傷逝等情感,從而出現了「心象花」。心象花,為文人借花消愁以舒`心中積郁所做,作品偏於狂怪孤`傲,或荒寒冷僻,表現出浪漫、無拘無束、輕巧秀麗和瀟灑,表達個人內在之冥想。花型不定,多種多樣,花器也古里精怪,瓶花吊花不一,純屬作者心`里的表達,他人不易領會其中之含義。這種花型與`院體花恰恰相反,常人多不採用。
4 明清新理念花`、文人花、寫景花和`象形花競相崢嶸
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的發展,資本萌芽的壯大,花卉商業生產盛行,插花也向市民普及。在思想領域,明代的王守仁繼承發揚了宋陸九淵開創的心學思想,完成了心學體系。明中期以後,心學幾乎取代朱`程理學,在思想領域影響頗大。心學認為,「心外無`物,無外無理」,「身之主率便是心,心之本體便是理,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所在便是物,心外無物」。認為「心」與「物」二合一,不可分離。雖然這是一種主觀唯心學說,但也表`現出當時的文士更注重於自我性靈的發展。將自我與宇宙萬物結合起來,寄託著心性於山水花卉等事物之間,駕御著宇宙事物自由地`觀照、思考自然與人生。詩人、花藝家袁宏道`便以此為依據,提倡在文章中抒發真形,不加矯飾。他的《瓶史》寫及插花,構圖、造型上也崇尚天然美、純真美,遠離名利等污濁之物。這`些思潮,都繼承了老莊的哲學,又有時代之特徵。明清時期的陳腐禮教,森嚴的等級關系,腐敗的朝政,都促使這種思潮出現,產生了抵禦黑暗的力量。而嚴重的思想扼制,沒有言論自由的大環境,又是不堪忍受的`,這更促使人們轉向自然,更加愛花,以花為伴侶,抒發真情,隱逸於其間。如明代的高啟《尋胡隱者》詩:「渡水復渡水,看花復看花。春風江上路,不覺到君家」。有`如清代詩人龔`自珍著名的《病梅館》一文借用當時的人不愛自然之梅,偏愛病態的梅花,映射封建階級嚴酷的思想遏制。所以,在花材的選取方面,注重木本花材的折取`,例如,松、柏、杉、柳、楓等情趣木本,還有一些`寓意深刻的花材,如,「歲寒三友」、「四君子」等,主要目的是借花草抒情,影射人格,以寄心意。插花名家高濂、張謙德`、袁宏道、陳氵昊子等無不如此。在這種背景下,明清時期出現了4種插花的花型,主要是新理念花、文人花、寫景花以及象形花,貫穿於明清時期的插花藝術發展中,而這4種花型又不是相續發展,而是交錯於其中的。新理念花盛行於明初,此類花型為院體花和理念花結合之產物。結構以中立型為骨幹,花材有10餘種,以瓶花為主,花器比例為二比一,有高大壯麗之特色。文人花,主要指文人人格花。文人插花不重排場,不為祈福,主要講求情趣。所用的花器較為朴實,花材則以色彩素雅的「四君子」、「歲寒三友」等為主,借花明志抒情。`並注重陳設環境的襯托,使作品清雅脫俗。寫景花,模仿盆景表現手法,描寫贊美自然景觀,諸如深山幽谷、小溪池畔、庭院一角等,達到具備風情雨露,精妙入神的境界,以盤花為多。在色彩選擇上,`多採用綠色、棕色系統之色彩,如`深綠、淺綠、棕色、黃色、白色等。寫景花仿照盆景之手法,但取材與盆景不同,花器用水盤、平盤、平板等,花材則可採用松、柏、杉`、柳、楓,或梅、竹、桃、梨、櫻等樹枝,以`及枯乾、樹根、苔木、苔藤、苔石等,再配以山野花草點綴,必能表達出山野景況,通過插花藝術這一巧妙的手法,「取得縮龍`成寸,小中見大的效果」,可以解說教意,影射人格,`借境抒懷,或狂熱瀟灑,或孤僻冷漠。象形花,源於花材與古董的自然結合,以乾材或疏果的外形和色澤為造型基礎,進行設計布`置,根據時令、場所、個人愛好、時代特徵`進行創作,往往籍著作者的想像,利用點、線、面、塊的組合,予以技巧的運用。象形花名目繁多,應用極廣,有的以花頭編扎而成,有`的以常綠花、葉綁扎製作,有的利用瓜果、食物雕塑成形。形狀有鳥、獸、魚、蟲、人物、亭台等。花材多用菊花、月季、桂花、黃楊、雀梅、山茶、石榴、葛藤等。
5 西南花藝培訓學校小結
中國傳統的插花藝術是伴隨`著中國傳統的哲學而發展的,傳統哲學在得以自身發展的同時,給予插花藝術以新的指導思想,從而使插花藝術的發展充滿生機和活力。漢魏時期,佛教傳入我國,帶來了蓮花凈土思想,隨之而來的還有佛教插花藝`術,中國開始了插花的漫長里程,此時期宗教花開始盛行;隋唐時期,統治者提倡三教合一,為插花的發展准備了思想准備,寺廟、宮廷競相以插花`為樂,同時又由於隋唐國力昌盛、統一,在藝術上`注重壯勢之美,因而大型的院體花流行於此,佛教和道教的插花也融入了這種時代精神在其中,花材的選取上也注重牡丹等花形較大的,花型也呈現`院體花的特徵;宋元時期`,理學的發展為插花藝術提供了新的指導思想,陰陽互變、天人合一等哲學理念反映到插花藝術中就是虛實結合、俯仰呼應、高低有序、疏`密有致、順應自然等插花原則的出現,加之`政局動盪,文人士流多避世,借花抒情,因而出現了理念花和心象花;明清時期,插花藝術得以更加的發展,許多插花理論的專業書籍出`現,心學的發展為`插花藝術的進一步深入提`供平台,新的宇宙觀又促進了插花原則的發展,同時在時局的影響下,插花的花型多為新理念花、文人花、寫景花和象形`花。
『貳』 插花藝術的圖書目錄
林業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規劃教材出版說明
前言
第一章 插花藝術概述
第一節 插花藝術的含義與范疇
一、插花藝術的概念
二、插花藝術的范疇
三、插花藝術與相關名詞的異同
第二節 插花藝術發展簡史
一、插花藝術的起源
二、中國插花藝術發展簡史
三、日本插花藝術發展簡史
四、西方插花藝術發展簡史
第三節 插花藝術的特點與作用
一、插花藝術的特點
二、插花藝術的作用
第四節 插花藝術的分類與應用
一、插花藝術的分類
二、插花藝術的應用
第二章 插花的基本原理
第一節 構圖原理
一、比例與尺度
二、多樣與統一
三、協調與對比
四、動勢與均衡
五、韻律與節奏
第二節造型法則
第三節色彩配置
一、色彩的三要素
二、色彩的視覺效果
三、插花構圖中色彩的配置原則
四、花材的配色設計
第三章 插花的步驟、技巧與方法
第一節 插花的步驟
一、構思
二、選材
三、造型
四、命名
五、整理
第二節 插花的基本技法
一、花材的保鮮
二、花材的處理技巧
第三節 學習插花的方法
一、提高認識,增強學習積極性
二、動手實踐
三、善於總結,努力提高
第四章 東方式插花藝術
第一節 東方式插花藝術的風格和特點
一、中國插花藝術的風格與特點
二、日本插花藝術的風格與特點
第二節 東方式插花的表現技巧與要求
一、運用線條的表現技巧
二、寫實的表現技巧
三、寫意表現技巧
四、注重花材與花器、幾架及配件之間組合的表現技巧
第三節 東方式插花的基本花型
一、根據主枝的位置與姿態分
二、根據所用花器分
第五章 西方式插花藝術
第一節 西方式插花藝術的風格與特點
一、傳統西方式插花藝術的風格及特點
二、現代西方式插花藝術的風格與特點
第二節 西方式插花的表現技巧與要求
第三節 西方式插花的基本花型
第六章 禮儀插花藝術
第七章 花藝設計
第八章乾花、人造花插花
第九章 中國插花藝術哲理及審美特徵
第十章 花店的經營與管理
附:實訓指導
『叄』 哪個朝代是中國插花藝術史上關鍵性轉折時期,其歷史評價是什麼
中國插花藝術從先秦的原始階段到漢魏南北朝漸趨成熟,隋唐開始昌盛,宋代轉入精雅,明朝達到高峰,清代開始漸微,至今日再度復甦,大致可分為七個階段。
一、先秦的原始階段
約於公元前200多年,中國民間早已有用花祭掃、惜花傳情和插花裝飾儀容的習俗。
二、漢魏南北朝的初級階段
約從公元前200年至公元500多年期間,中國插花步入初級階段,漸趨成熟。
三、隋唐五代的昌盛期
隋唐時代(581-907年),是中國插花藝術發展史上的興盛時期。政局穩定,國泰民安,經濟繁榮,文化藝術成就輝煌,插花藝術也進入了黃金時代。
四、宋元的精雅期
公元960-1368年。宋代是中國又一次從封建割據到統一的時期,賞花插花的習俗雖仍沿襲唐代,但不象唐代那樣富麗堂皇。
五、明代的完善期
公元1368—1644年。明代插花在宋代精雅得麗的基礎上,更加成熟,插花的理論更系統完善。
六、清代的衰微期
公元1644-1911年,清代初期和中期,花市仍十分興旺,對花的鑒賞不遜於明代,插花技藝也有很大提高。但後期日漸沉淪。
七、20世紀80年代的復甦和發展
中國插花藝術經歷了清末的蕭條,又沉寂了幾十年,直到20世紀80年代初,隨著改革開放和我國園藝事業的發展,才得以復甦並迅速發展起來。
二次大戰後,日本插花走問世界。1946年,草月流和小原流合作,在東京的廢墟上開辦了戰後第一次展覽會,恰好給當時精神處於極度虛脫的日本人帶來精神食糧,有如打了一劑強心劑。展覽會盛況空前,從此,插花開始了新的轉折。
1952-1953年各流派都掀起了大改革風潮,失散的又重新組合,插花又活躍起來。這時,人民生活也開始穩定,插花教室的招牌四處林立,插花成了生活藝術,更是女子必修的科目。乍時欣欣向榮。
在人類文化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插花藝術雖然源遠流長,但由於它的創作和欣賞都屬即時性的,在攝影和錄像等技術發明之前,只是短暫的藝術表現,所以傳世作品極少,對其始源的考證,只能藉助於地下出土文物或各類史料只言片語的記載,加之過去極少有人進行考證,故今天要得出確切的結論是有困難的。以上供參考。
『肆』 東方插花藝術簡史起源於什麼時候啊
中國在近2000年前已有了原始的插花意念和雛形。插花到唐朝時已盛行起來,並在版宮廷中流行,在權寺廟中則作為祭壇中的佛前供花。宋朝時期插花藝術已在民間得到普及,並且受到文人的喜愛,各朝關於插花欣賞的詩詞很多。至明朝,我國插花藝術不僅廣泛普及,並有插花專著問世,如張謙德著有《瓶花譜》,袁宏道著《瓶史》等。中國插花藝術發展到明朝,已達鼎盛時期,在技藝上、理論上都相當成熟和完善;在風格上,強調自然的抒情,優美朴實的表現,淡雅明秀的色彩,簡潔的造型。
『伍』 中國插花藝術的發展歷史可分為哪幾個階段,各有何特點
可分為禮儀插花和藝術插花
禮儀插花是指用於社交禮儀,喜慶婚喪等場合具有特定用途的插花。它可以傳達友情、親情、愛情,可以表達歡迎、敬重、致慶、慰問、哀悼等,形勢常常較為固定和簡單。
藝術插花是指不特別的要求具備社交禮儀方面的使用功能,主要用來供藝術欣賞和美化裝飾環境的一類插花。
風格
可分為東方式插花,西方式插花
基礎插花造型
東方式插花有中國插花和日本插花之分
東方式插花是以中國和日本為代表的插花,與西方插花的追求幾何造型不同,東方插花更重視線條與造型的靈動美感。
東方插花的花型由三個主枝構成,因流派的不同稱「主、客、使」、「天、地、人」、或是「真、善、美」。雖然稱號不同,卻都表達了東方人的哲學思想。
在中華花藝中我們把最長的那枝稱作「使枝」。以「使枝」的參照,基本花型可分為:直立型、傾斜型、平出型、平鋪型和倒掛型。
直立型
使枝直立而插,角度最多不超過30度。花型平和、穩重,正式隆重的場合多用直立型。
傾斜型
使枝傾斜而插,角度在30度—60度之間。花型悠閑、秀美,隨意而插的作品適用日常生活。
插花
平出型
使枝由花器口傾斜而插,角度在60度—90度之間。花型灑脫、有強烈動感,有個性,在特別場合插做。
平鋪型
使枝不同與其他花型要「先立而後斜出」,而是直接依附花器器沿或水面而插。花型平和、舒適有滿足感。
倒掛型
使枝由花器立出而彎曲至花器器沿以下。花型有強烈的征討、冒險意味,表現出強烈的生命感。
特質
自然之真:依花草樹木之自然生態,掌握季節之變化。
人文之善:經濟效用、敦睦人倫、花卉德性(花文化)。
宗教之聖:以花供佛、以花修道、對花之崇拜。
藝術之美:花材藝術、花卉藝術、整合藝術。
類型
園花:種在花園中,考慮植物藝術的生長姿態。
盆栽:種於盆、缽中,根部尚存可與花卉搭配。
秉花:把花當飾品,講究衣飾和花卉之搭配。
佩花:將花插在頭上或襟上,注重花卉和衣飾之關系。
籃花:插置於籃中,注意花和花籃的親托效果。
瓶花:折花置於水盤或花瓶中,較具時代意義,是世界花藝中主要的一類,有盤花、瓶花。
果供(供花):以果實為主,極富教化和藝術。
中國式插花
中國在近2000年前已有了原始的插花意念和雛形。插花到唐朝時已盛行起來,並在宮廷中流行,在寺廟中則作為祭壇中的佛前供花。宋朝時期插花藝術已在民間得到普及,並且受到文人的喜愛,各朝關於插花欣賞的詩詞很多。至明朝,我國插花藝術不僅廣泛普及,並有插花專著問世,如張謙德著有《瓶花譜》,袁宏道著《瓶史》等。中國插花藝術發展到明朝,已達鼎盛時期,在技藝上、理論上都相當成熟和完善;在風格上,強調自然的抒情,優美朴實的表現,淡雅明秀的色彩,簡潔的造型。清朝插花藝術在民間卻得不到重視、發 展和普及。中國的近代由於戰亂等諸多因素,插花藝術在民間基本上消失。一直到近幾年來,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及改革開放,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鮮花才逐步回到了人們的生活當中。東方式插花崇尚自然,講究優美的線條和自然的姿態。其構圖布局高低錯落,俯仰呼應,疏密聚散,作品清雅流暢。按植物生長的自然形態,有直立,傾斜和下垂等不同的插花形式。
日本式插花
西元六世紀時,推古天皇派特使(相當與今日的外交官)小野妹子到中國做文化交流親善訪問,他回日本時帶了很多中國的字畫、雕刻、文學、戲劇還有園藝及供佛的瓶花等。小野妹子是一位出家人,住在京都六角堂小池塘旁的頂法寺,日本第一個插花作品即在此完成。從此日本有了插花學校的興起。名稱叫做「池坊」,乃源於池旁之意。池坊是日本最古老原始的插花學校,當前的負責人是池坊第四十五代——池坊專永先生。
要旨
奉獻:有如大自然界將花和樹最美的一面無私地獻給人類。
插花
耐性:把一枝一花放在最適當的地方,需要寧靜的心。
精力:收集花材處理枝、莖、葉均需要充沛的精神。
專註:要拋開繁瑣,才能真正創造完美的作品,所謂精神所至,金石為開。
智慧:自我訓練到花、人成為一體,達到純靜的程度,日本的花藝依不同的插花理念發展出相當多的插花流派,如松圓流、日新流、小原流、嵯峨流等各自擁有一片天地與西洋花藝完全不同的插花風格,可以說是花藝界里具有影響力之藝術。
西洋式插花
西式插花一般指歐美各國傳統的插花藝術形式。花多而色彩艷麗,多以幾何圖形構圖插制,這里介紹幾個常用的西式插花基本花型。
半球型
這是我們見得最多的花型了吧?將花材剪成相同長度插在花泥中,形成一個半球形狀。半球型花是一個四面觀的花型,柔和浪漫適用於婚禮、節日等很多場合。
三角型
又分為對稱三角型和不對稱三角型。在古埃及等古文明中,常作為裝飾應用。對稱三角型較穩定,但都是單面觀的花型,常用於牆邊桌面或角落傢具上。
水平型
水平型花也是四面觀的花型,源自古希臘時祭祀壇上用的裝飾花,現今常用到會議桌、餐桌、演講台上。同半球型相似,水平型花也是四面都好看的花型,豪華富麗。
花扇型
扇形花為放射性的半圓花形,豪華美麗,就像是孔雀開屏。起源於宮廷貴婦手中常拿著的羽毛、蕾絲做的扇子。擺放在玄關、壁飾和靠牆擺設的桌上都很合適。
瀑布型
就像一層層的瀑布,瀑布型的花由上而下地插制,具有流動感、柔美浪漫。這也是除了球形以外最常用的新娘手捧花花型了吧?
西式插花還有「圓錐型」、「橢圓型」、「球型」、「垂直型」、「水平型」,還有以字母形狀造型的「S型」、"T型"、「L型」等等,都有其各自的魅力。我們慢慢來了解吧!
『陸』 世界插花歷史 發展現狀 與酒店的運用
東方插花簡史
東方風格的插花,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中國和日本都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若翻開歷史,日本的插花還源於中國。一般而論,中國是東方插花的主要發源地。中國插花歷史悠久,早在一千五百年前的六朝時期,在南史中就有這樣一段描述:「有獻蓮華供佛者,眾僧以銅罌盛水,漬其莖,欲華不萎。」也許「借花獻佛」之名因此而來。
作為插花一種形式——手花,是一種常用的賀禮。南北朝的陸凱,曾自江南遙寄長安范曄一枝梅花,並提詩曰:「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寄一枝春。」古人當時已將花枝作為朋友間的饋贈禮品。
唐宋以後,插花漸盛。唐人羅虯在《花九錫》中,較詳細地記述了當時插花的容器、剪刀、浸水、和花台等。唐朝李後主(李煜)每到春天,便將宮中的梁棟窗壁、柱拱階砌,都密布插花作品,稱其為「錦洞天」,讓人觀賞。
北宋文學家歐陽修到洛陽做西京留守推官時,欣賞了各家獨具風韻的洛陽牡丹插花後,在《洛陽牡丹記》中寫道:「洛陽之俗,大抵好花,春時,城中無貴賤皆插花。」北宋文學家蘇軾在《惜花》詩中寫到:「沙河塘上插花回,醉倒不覺關兒咳。」蘇軾還在《吉祥寺賞牡丹》詩中,描寫了一老人簪花裝飾的情形:「人老簪花不自羞,花應羞上老人頭。」
『柒』 插花怎麼做
(1)我國梅花插花的歷史 我國梅花插花的最早記載,至少應在魏、晉之際。據《荊州記》載:「陸凱與范曄交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詣長安與曄,並贈詩雲:『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宋代,梅花插花之風甚盛。李嵩畫有《花籃圖》,在此畫中,一個精緻的藤籃中插有梅花、蠟梅、山茶、水仙、瑞香等花卉,技法豐滿、細膩。張道洽的《瓶梅》詩雲:「寒水一瓶春數枝,清香不減小溪時。橫斜竹底無人見,莫與微雲淡月知。」陸游作有「瓶里梅花夜來香」的詩句,戴復古作有「古瓶斜插數枝春,此即吾家勸酒人」的詩句,楊萬里作有「膽樣銀瓶玉樣梅,北枝折得未全開。為憐落寞空山裡,喚入詩人幾案來」的詩句。明、清梅插花及藝梅均步入鼎盛期。明代出現插花的專著,如張謙德《瓶花譜》、袁宏道《瓶史》等。《瓶史》中「花目」一節雲:「余之諸花,取其迎而易致者,入春為梅為海棠」;「品第」一節雲:「梅以重葉、綠萼、玉蝶、百葉緗梅為上」;「使令」一節雲:「梅花以迎春、瑞香、山茶為婢」。《瓶史》很快傳入日本,並形成日本插花的流派之一——宏道流。清代以瓶供為主,如陳書繪制《瓶供》圖,梅花與牡丹交輝,更顯得梅花插花的清麗高潔。清代涉及梅花插花的著作也更豐碩,如《芥子園畫傳·梅菊譜序》就有「出家除夕無他事,插了梅花便過年」之句。其他還有陳淏子的《花鏡》、沈復的《浮生六記》等也涉及有梅花插花。近代,梅花插花應用在規模、風格上均有新的提高。如1949年在上海舉辦的梅展,據考證,可能是我國有史以來的第一屆包括梅花插花的正式梅展。1989年中國花協梅花、蠟梅分會成立後舉辦過九屆全國梅展,均設有梅花插花展區。
(2)插梅的構圖與立意 牡丹重姿、重彩,插牡丹必須顯出富麗堂皇;玉蘭潔白、清麗,插玉蘭要突出亭亭玉立之姿;桃杏嬌艷、繽紛,插桃杏可烘托熱鬧的氣氛……梅花,不以華麗取寵,而以韻格為勝,具有自己獨特的氣質及風格。所以插梅的構圖與立意與眾花不同。
人們愛梅,不只是欣賞梅的外在風姿,更在於梅的「萬花敢向雪中出,一樹獨先天下春」的品格,人們視梅為堅貞、頑強、幸福及友情的象徵。因此,我們插花之前應先立意:或以冰中孕蕾、雪裡開花的梅花為主體,配以蒼松、翠竹,構成松、竹、梅「歲寒三友」圖;或以「欲傳春信息,不怕雪埋藏」(宋·陳亮)為題來歌頌威武不屈的精神;或以「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晉·陸凱)以寄予友人之情誼;或以「賞梅倍思親」來抒發親人團聚的願望;或以「喜迎佳節春意鬧」,象徵欣欣向榮的景象。關於梅花的插花藝術,《瓶史》中談到:十一月插紅梅,正月插梅花。花木搭配以梅花為主,再配迎春、瑞香、山茶。
(3)插梅的主要方式 插梅的主要方式可分花瓶式插梅、盆景式插梅和壁掛式插梅3種:
花瓶式插梅:花瓶深色、素凈者均可,銅質和陶瓷的古樸花瓶更能顯示梅花的高雅。切勿用華麗的花瓶,以免喧賓奪主。如瓶口太大而花枝擺動,可剪幾根短枝架設瓶口,也可將花枝基部的中間切開,使它能夾住瓶內的小橫木,以固定花枝。如花瓶較輕不易立穩,瓶中可投鉛、石等,以防倒伏。梅花有紅、白、綠等色,可一色單插,也可幾色合插,但必須以一色為主,以免紛雜。插梅時也可適當配些南天竹、文竹等,以調和色彩與層次。
盆景式插梅:一種插器是淺身闊口的水盆器皿,一種是用以製作小型寫意盆景的各種觀賞淺盆。用水盆器皿插梅,必須藉助於花插座(也稱劍山),這是由金屬鑄制而成的,圓形、三角形或方形平底,向上一面有較多針刺,用來固定花枝之用。根據自己的立意要求進行構圖,在插「歲寒三友」圖時,由於竹枝易乾枯,必須將它盡量低插,近於水面為好。若松枝過於笨重粗大,不能平穩放置,可先將其基部釘在方塊木板上。置於盤中後用卵石蓋壓木板,這樣就可固定松枝。如梅枝較粗,可在花枝下中間處,用刀切成十字形,切隙深度應比劍山的針約長兩倍,切好後再插。挑選好橫斜疏瘦的小梅枝,借古人詠梅的佳句名言為意境,創作寓意深刻的寫意盆景,置於書房幾案,以假亂真,同樣可收到極好的觀賞效果。其製作方法為:用濕棉花或濕紗布將梅枝基部纏繞,用塑料布包好後,根據立意要求,或直或斜栽於盆中,並適當點綴一些蕨類、小草等小植物和玩石、朽木之類的小配件,再用土鋪成起伏不定的山巒起伏,也可留些空白做水體,最後用苔蘚將土體全部鋪蓋;這樣,一盆梅花寫意盆景就製成了,只要經常在苔蘚上噴些水就可欣賞數日之久,花謝後可再換梅枝。
壁掛式插梅:採用竹器、陶瓷等懸掛式的花器。斜垂的梅枝,配以文竹或常春藤的長蔓,這樣剛毅的梅枝與搖曳的長藤在合適的背景前交相輝映,一剛一柔,別有風味。若梅枝不斜垂,可在適宜彎曲處,鋸1~2個缺口,用三角形硬木填塞鞏固其隙以符所需角度。
(4)插梅的保鮮技術 花瓶口小身高,水應盛至瓶身最寬闊處,使水與空氣有較大的接觸面。以雨水為佳,河塘水亦可,渾濁者須澄清方可使用。自來水中因有氯氣,須貯放數日再用。唯井水鹼性大,切勿使用。水溫應與氣溫相一致。為使瓶水不腐,可在水中加入0.1%的食鹽或1/4000的高錳酸鉀或適量的硫磺,並注意經常換水。
花枝浸入水中剪切,避免剪切時空氣侵入枝莖導管中,利於吸收水分。切口斜度越大越好,以擴大吸水面積,增大吸水量。在切口處多開裂縫,也可達到此目的。用厚報紙將梅枝上部包裹好,把切口浸入加了少許食鹽或明礬的沸水中10秒鍾左右,這既可排除切口細菌,又能將導管中所存空氣排出。或者將梅枝切口用火燒焦,使它局部炭化。
我國古代也有一些插梅保鮮措施,如宋代范成大雲:「花下不易焚香……至若濁氣煤煙,皆時殺花。」明代王象晉《群芳譜》載:「煮鯽魚湯可插梅。」清代陳淏子《花鏡》載:「梅宜用豬肉汁去油俟冷插花,且瓶不結凍,雖細蕊皆開。」明代《瓶花譜》載:「古銅壺龍泉均州瓶,有極大高三二尺者,別無可用,冬日投以硫磺,斫大枝梅花插供……梅花初折,宜火燒折處,固滲以泥。」又雲:「日置南窗下,夜卧置榻旁,俾近人氣,可不凍。」大家不妨一試。
『捌』 山茶插花始於何時
前面提到的唐代詩人溫庭筠的《海榴》詩,不僅寫了重瓣山茶,還寫了山茶插花,「葉亂裁箋綠,花宜插鬢紅」,意思是說山茶的綠葉如剪裁精美的箋紙,它的花是婦女喜愛的插鬢飾物。「花宜插鬢紅」,正好說明了在唐代,山茶已成為「簪花」習俗,當時婦女把花卉簪插於鬢發之上作為飾品。山茶從地栽、盆栽,發展到瓶供(插花),這是山茶的藝術深加工、再創作,其本身就是一種文化升華。如果說插花藝術是中國花文化的一部鴻篇巨制,那麼山茶的插花藝術則是其中的瑰麗篇章。插花,中國古代稱之為「瓶供」、「瓶玩」,所插之花稱「瓶花」。現珍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的宋代畫家董祥的《歲朝圖》,就畫有山茶的「瓶供」。特別是明代袁宏道插花專著《瓶史》的問世,對插花藝術進行了全面的理論總結,使山茶在插花藝術中嶄露頭角。關於山茶在插花藝術中的運用,《瓶史》雲:「梅花以迎春、瑞香、山茶為婢……菊以黃、白山茶、秋海棠為婢……諸婢姿態,各盛一時,濃淡雅俗,亦也品評:……山茶鮮妍,瑞香芳烈,玫瑰旖旎、芙蓉明艷、石氏之翔風也。」山茶,不僅在「瓶玩」中扮演「花使令」的配角,還出演「花客卿」、「花盟主」的主要角色。在袁宏道的《瓶史》「使令」論中,將主角之花稱為「花盟主」,將花種搭配時地位次於「花盟主」的花,稱為「花客卿」。「客卿」為秦代的官名。請其他國家的人到本國做官,他的地位為卿,而以客禮待之,故稱「客卿」。明代屠本畯的《瓶史月表》中山茶所司的職是:「正月——花盟主:白寶珠、茶梅;花客卿:山茶花……十一月——花客卿:漳茶。」山茶「瓶花」還被古人排列了品級次序。明代張謙德的《瓶花譜》中,山茶被列入譜的有四種:一品九命:滇茶;二品八命:黃、白山茶;三品七命:蜀茶;六品四命:茶梅。「九品」,始於東漢末的「九品官人法」,到了魏晉就成為官吏等級,一品最高,九品為末級。「九命」,是周代官爵的九個等級,九命最高,一命為末級。在前三個品級中都有山茶,山茶真可謂「名列三甲」。
『玖』 84歲的老人蔡仲娟,一生只做一件事,把插花做到極致
這段時間火遍外網的阿木爺爺,向世界人民展示了手上中國功夫—傳統木藝,創下了1178萬次的點擊量,讓無數外國人嘆為觀止。
持一事,終一生,阿木爺爺用他的堅持,把木藝做到了極致。
如今社會,無數年輕人把工作辭了又找,找了又換。他們到底為什麼如此浮躁,堅持真有如此困難嗎?是時代改變了他們,還是他們無法適應當下的時代?
來看另一個老人的故事,和阿木爺爺一樣,她堅持把一件事做到了極致。
她是蔡仲娟,中國插花花藝終身成就大師,被人們尊稱為蔡先生,她用她60年的堅持,帶動中國花藝走向美麗新世界。
意境美、自然美、線條美,靈動自然,不拘一格就是中國插花藝術的特點。
它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璀璨的中國文化之一。
當我們回溯歷史,我們會發現,在中國文明剛剛發芽的時候,花就與人的生活息息相關。
在漢魏南北朝時,中國插花步入了初級階段。
隋唐五代時期,佛前供花廣為流行,當時,日本使者來中國考察佛教時,對中國插花印象極深,從此傳入日本。
由於唐宋朝時期,朝野繁榮,人民安居樂業,文人雅士眾多,插花在此時,廣為推崇,成為了一種生活藝術。
清朝隨著朝代的的衰退,中國插花也一步步走向沒落。在改革開放初期,幾近斷流。
在世界舞台上來說,中國插花源於中國,卻興於日本,中國傳統插花藝術3000多年歷史,卻在經歷多年曲折後,在今天的影響力不如550多年一脈相承的日本花道。
難道,我們中國自己的文化,自己卻做不到發揚光大嗎?
1983年,她和同事參加了南斯拉夫的國際花展,簡單的幾枝黑松、白菊、紅楓,完成一幅名為《松菊圖》的作品,贏得了特別獎。
問道為什麼會請中國時,主辦方回復道:因為上一屆的日本花藝師在表演時說,日本插花是從中國傳入的,所以我們自然邀請你們中國花藝師來獻藝。
在回家的飛機上,蔡先生認識到,這是我們中國的藝術,我們炎黃子孫,有責任要繼承發展,於是,這份愛好和工作,從此變成了一份使命和事業。
當蔡先生下定決心投入到這份事業中的時候,沒有教材,她就自己從史料中,從花鳥畫中一步步去查找,去摸索,去總結,去創新。
1987年她創辦了上海插花花藝協會,聚集大家共同研究和實踐,初期的研究會只有10人,工作艱辛。
1)設壇授藝
當時還沒有什麼師資力量,為了把中國插花傳承下去,在1988年,她舉辦了師資培訓班,把自己的技能和知識傳授出去,讓老師們帶回各地去發展。
除上海之外,蔡先生也經常受邀請在各地培訓教學,例如山東、蘭州、浙江等。從2006年在乃夫插花學校設壇授藝以來,僅山東一處就培養了500多名學員。
她的學生,有的成為了花藝大師,有的成為花藝教授,有的成為花店業領軍人物。
2)展出美麗
為了把插花藝術推廣到生活中,從1996年開始就已和國際友好基金會合作,主辦《上海國際插花藝術展「花之韻」》,至今已舉辦了6屆,成為國際上知名的花藝展覽。
她和她的學生,多年來,在台灣、揚州、上海、武漢、廣東、蘭州、深圳等地均舉辦過中國傳統插花花藝展覽,參觀的民眾絡繹不絕,更多的人,開始關注和了解這一項我們自己的民族藝術。
3)比賽競技
不僅是培訓和展覽,花藝比賽能總結經驗,快速成長
她想把這種中國文化變成學校文化、社區文化、企業文化。
於是中小學生插花比賽、海派市民插花大賽、專業比賽開始一場一場舉行,更多人感受了花藝的樂趣。
國內很多專業人士開始進入國際賽事,進入國際舞台。
4)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the art of chinese flower arrengemant》中國插花藝術英文版,是蔡先生2017年發布於美國及全球的一本書。
內容有中國插花藝術簡史,風格特點,構圖原理,造型法則,色彩配置,立意命題,在材取及加工,器皿和工具,插花類別,基本形態,製作技巧等。
非常全面、系統、詳實介紹了中國插花,同時把中國文化推向了世界。
在這之前,蔡先生已在國內發布了多本插花專注,例如:《藝術插花指南》《中外藝術插花作品選》《中國插花薈萃》等,讓很多人獲得了知識,也受到了啟發。
沒有一條路是好走的,從決定的那一刻,就開始了終身的道路,一步一步的堅持,終會迎接黎明的曙光。
這月21日,上海植物園舉辦了「璀璨非遺 匠心傳承」蔡仲娟師生插花藝術作品展,以及 「德藝雙馨 傳道授藝」蔡仲娟插花藝術60周年研討會。
在2017年在阿聯酋阿布扎比拉,第44屆世界技能大賽上 ,在國家花藝教練組組長項一鳴的指導下,中國的花藝項目獲得金牌,中國最年輕的18歲選手潘沈涵站上了第44屆世界技能大賽的最高領獎台。
走一段艱辛之路,完成一個青年匠人攀登技能巔峰的夢想。
在今年的俄羅斯喀山,中國再次在世賽花藝項目取得金牌,值得驕傲。要知道,就在一年前,陸亦煒還是一名花粉過敏者。這個今年才18歲的少年,靠著他的堅韌與熱忱,頂著過敏紅疹、蕁麻疹,靠著不斷吃葯、塗葯膏,慢慢調整,逐步適應、堅守所愛,最終站上了世界花藝技能的巔峰!
中國已不再是那個受人欺壓的中國。
結語:
蔡先生今年84歲,仍然活躍在花藝行業的各個重要場合。
在各種花藝賽事上,她是評委。在各地花藝課堂里,她是老師。在各種花藝展覽中,她是大師。
她腿腳不便 ,卻常常在講課時一站就是幾個小時。
一次,中國花卉報記者去學校采訪,蔡老師一下課就立刻轉戰備課教室繼續忙碌。工作人員都知道,這個時候絕對不能打擾她。記者采訪都「碰了釘子」,聽到說「課程結束後再采訪」,她高興地說:太好了,你太理解我了!
找到一份自己喜愛並願意付諸一生的事業實屬不易,但阿木爺爺做到了,蔡仲娟做到了,希望你也能做到。
只要努力,時光不會辜負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