桌席插花
1. 最近很喜歡研究唐代的家居設計,想問問插花在唐代的家居中都有哪些特徵呢
唐代插花家居陳設有哪些特徵。
特徵一:隨傢具的設置變化而變化。
唐代傢具陳設不固定,隨場合的不同而臨時設置。以床榻、茵席等陳設於室內的中心位置,周圍施以屏具。傢具的臨時設置導致插花陳設也隨機性較強。從現有圖像資料看,唐代插花陳設大部分與佛教供花相關,瓶花以蓮花、蓮葉和蓮蓬及相互的組合為主,寓意三世。盤花以植物的花朵堆集,如牡丹和蓮花,呈現花朵盛開之美,主要用於散花。瓶花和盤花的陳設圖像極少,多見菩薩手捧瓶花或肋侍手捧瓶花或天女手捧盤花,或供養人手持花瓶。少量擺放於台座,如敦煌331窟的初唐壁畫,牡丹和蓮花插瓶,置於方形的台上,顯得十分莊重;
在詩歌中已見吟詠,從唐詩中看唐代書房陳設,有書、畫、熏香、書燈、棋等物品,但瓶花尚未見蹤跡。
綜上,唐代低座傢具對插花的陳設應用限制較大,瓶花、盤花、缸花大部分與宗教或者儀式性活動關聯;插花或是擺放在佛教供案,組合形式有瓶花、盤花單獨擺放或與香爐一起,或是瓶花、假山盆景、香爐,或直接擺放於台座,推測有部分插花擺放在高幾等傢具上。廳堂和書齋家居陳設功能的插花尚未形成。
2. 酒店前廳員工培訓資料
餐廳服務技能培訓 培訓對象 酒店客房部全體員工
培訓目的 掌握餐廳服務的基本技能,為客人提供優質的服務
培訓要點 引座與點菜,擺台,托盤,斟酒水,上菜,分菜,換盤與撤盤,餐巾折花
一、引座與點菜
1.引座
引座是客人進入酒店餐廳後接受服務的開始,規范優質的引座能使客人對酒店餐廳留下良好的第一感覺,同時,引位技能恰到好處的運用,可以使酒店餐廳的空間得到很好的利用,方便餐廳員工的服務,襯托出餐廳環境的不同一般的感觀印象。增加客人的滿意度。引座的具體技巧有:
(1)根據客人的人數安排相應的地方,使客人就餐人數與桌面容納能力相對應。這樣可以充分利用餐廳的服務能力。
(2)酒店的引座應當表現出向客人誠意的推薦,在具體的引座、推薦過程中應當尊重客人的選擇,使雙方的意見能很好地結合起來。
(3)第一批客人到餐廳就餐時,可以將他們安排在比較靠近入口或距離窗戶比較近的地方,使後來的客人感到餐廳人氣旺盛,構造出熱鬧的氛圍,避免給客人留下門庭冷落的印象。
(4)對於帶小孩的客人,應盡量將他們安排在離通道較遠的地方,以保證小孩的安全,同時,也利於餐廳員工的服務。
(5)對於著裝鮮艷的女賓,餐廳可以將其安排在較為顯眼的地方,可以增加餐廳的亮色。
(6)對於來餐廳就餐的情侶,可以將其安排在較為僻靜的地方。
(7)餐廳經營高峰時,引座員工要善於作好調度、協調工作,靈活及時地為客人找到位置,掌握不同桌面客人的就餐動態。
2.點菜
周到、熱情、切合客人需求的點菜服務能讓客人從餐廳服務中感到超值的享受,使客人對酒店餐廳留下深刻的印象,並且能增加客人在酒店的消費。
餐廳員工在為客人進行點菜服務時要注意以下一些方面:
(1)按客人的居住地點和具體生活習慣為其點菜
①對於老年客人,可以向他們推薦一些比較松、軟,不含膽固醇,油脂較低的食品。
②對於急於用餐趕時間者,餐廳可以向他們推薦一些製作方便、快捷的食品。
③北方人喜歡麵食,味道較重,偏於濃郁、鹹味較重的食品。
④湖南、貴州客人口味較重,比較喜歡帶有辣味的食品,四川人喜歡麻辣食品。
⑤江浙滬一帶的客人比較喜歡甜食,口味清淡。
⑥廣東、港澳地區客人喜歡生、脆、鮮、甜的食品,口味清淡,喜歡在用餐前喝老火湯。
(2)考慮客人的消費能力
①普通消費者。這類客人構成了餐廳中的大部分,點菜時更多地考慮經濟實惠,餐廳員工可以向他們推薦一些家常菜。
②工薪階層消費者。此類客人雖然並不追求高消費,但有一定的消費能力,餐廳員工可以適當地向他們推薦一些檔次較高的菜。
③高消費者。這類客人追求高消費、高享受,點菜時既考慮到營養價值又要觀賞價值。餐廳員工可以向其推薦一些比較名貴的菜餚或新鮮野味。
(3)各色菜種的搭配組合
①烹調方法的組合:在炒菜的同時,可以推薦客人兼顧到用煮、扒、燒、煲、燉、扣、蒸等方法所烹制的菜品。
②冷盤與熱菜的組合:一般用餐的時候既要有冷盤又要有熱菜,當客人點冷盤較多而熱菜較少的時候,可向客人作適當的提醒。
③上菜速度的組合:有些菜如東坡肘作的時間相對要長一些,可以向客人推薦一些烹制速度較快的菜餚以免使其久候。
④菜餚顏色的組合:點菜時可以考慮不同顏色的適當搭配,綠、黃、紅、白幾種顏色兼有,能增加視覺上的愉悅和心理上的輕松,增加客人的食慾。
⑤葷與素的組合:太多的油性食品不利於身體健康,可以建議客人在點菜時注意到葷菜與素菜的恰當搭配。
⑥形狀的組合:食品的形狀有條、塊、片、粒、茸等,不同形狀的菜的組合同樣有助於構成視覺的美感,欣賞到食品烹制方法的多樣性。
(3)就餐人數與菜的分量相宜
餐廳員工在向客人推薦菜餚的時候要考慮到客人的就餐人數,據此來確定為其點菜的分量。但最終確定的菜的分量要尊重客人的意願和實際情況。
通常每道菜的分量是既定的,但也有一些特殊的菜是根據客人的需求而有不同的分量。
3.寫菜
寫菜是記錄客人的具體飲食需求,使餐廳能夠清楚地掌握客人的需要,從而准確地為客人展開服務的重要一環。
(1)在寫菜時應注意按照客人的提議或需求分量來寫,將客人的需求准確地寫在訂菜單上,如有聽不清楚或不明白的菜名,不要擅作主張,應當禮貌地向客人問清楚。
(2)客人不能很快決定自己所要的菜點時,餐廳員工應耐心地等待,熱情地為客人介紹、推薦酒店的特色菜和其他菜的風味、特點。
(3)如果客人點菜確實比較慢或餐廳快要結束營業時,應用委婉的方式禮貌地向客人解釋。
二、擺台
擺台又稱鋪台、擺桌,是將餐具、酒具以及輔助用品按照一定的規格整齊美觀地鋪設在餐桌上的操作過程。包括餐台排列、席位安排、餐具擺放等。擺台要求做到清潔衛生、整齊有序、各就各位、放置得當、方便就餐、配套齊全。
1.鋪檯布
鋪檯布的方法按手法可分為兩種:推拉式和撒網式。
(1)推拉式
①鋪設時應選取與桌面大小相適合的檯布,站在副主人席位旁,靠近桌邊,將檯布用雙手平行打折,向前推出,再拉回,檯布鼓縫面朝上,中線縫正對正、副主人席位,檯布的四角和桌腿成直線下垂,四角垂直部分與地面等距,不可搭地。
②鋪好的檯布圖案,花紋置於桌正中,檯布鋪完後再圍椅子。
2)撒網式
①員工在選好合適檯布後,站在副主人的位置,用雙手把檯布平行打折並提起,向第一主賓方向一次撒開,鼓縫朝上,中線縫直對正、副主人席位,檯布四角要與桌腿成直線下垂,四角垂直部分與地面等距,不許搭地,鋪好的檯布圖案、花紋置於餐桌正中,檯布鋪完後再圍椅子。
②撒網式鋪台時要求動作乾脆利落,動作優美,技藝嫻熟,一氣呵成。
2.台形與用具擺放
(1)台形是桌與椅恰當擺設所構成的規范形狀。
①4人方台,採取十字對稱法。
②6人圓台,採用一字對中,左右對稱法。
③8人圓台,採用十字對中,兩兩對稱法。
④10人圓台,採用一字對中,左右對稱法。
⑤12人圓台,採用十字對中,兩兩相間法。
(2)用具擺放
①早餐用具擺放
a.餐碟(或稱餐盤):根據台形擺放,要求餐碟與桌邊相距1.5厘米,保持一個食指位的長度。
b.茶碟:放在餐碟右側,與桌邊的距離同樣為1.5厘米。
c.茶杯:扣放在茶碟上面,杯耳朝右。
d.湯碗:擺放於餐碟的正上方位置。
e.湯匙:擺放於湯碗內,湯匙梗把朝左。
筷子架、筷子:筷子架擺放於餐碟右上方,筷子放在筷子架上,筷子的後端距桌邊1.5厘米。筷子套的圖案要向上;筷子從餐碟與茶碟中間位置穿過。
②午餐、晚餐用具擺放
a.餐碟:根據台形擺放,要求餐碟與桌邊相距1.5厘米。
b.筷子架、筷子:將筷子架擺上餐碟右上方,再將筷子(帶衛生筷套)擺在筷子架上。筷子的後端距桌邊1.5厘米,筷子套的圖案向上。
c.湯碗、湯匙:湯碗擺放在骨碟上方偏左,湯匙擺放在湯碗內,梗把朝左。
d.酒具:中餐宴會一般使用三套杯,即飲料杯、葡萄酒杯、白酒杯,先將葡萄酒杯擺放在距翅碗與味碟邊約0.5厘米的餐碟垂直線上,然後飲料杯於其左,白酒杯居於其右,三杯直徑橫向成一條直線,杯距約0.5厘米,以不互相碰撞為宜。
e.茶碟、茶杯:茶碟放在餐碟右側,與桌邊保持1.5厘米距離;茶杯倒扣放在茶碟上面,杯耳朝右。
f.牙簽:牙簽多為袋裝,擺在筷子與餐碟之間,印有圖文的一面向上對正即可。
g.餐巾:將45厘米長的餐巾折疊整齊,可折成各種款式,一般以擺放在餐碟中為中高級,另一種是擺插在飲料杯中。
h.香巾、香巾托:上香巾時,將香巾放在香巾托內置於餐碟左邊。
(3)其他物品擺放
①鮮花:單枝插花、花瓶插花通常擺放在小方台正中,多枝插花、盆栽插花通常擺放於轉台中心上。
②煙灰盅:在大台擺放煙盅時呈「品」字形。
③轉盤:通常用在大圓台上,盤底宜壓在檯布「十」字折邊的正中。
3.中餐宴會的座次安排
中餐宴會通常都有主人、副主人、主賓、副主賓及其他陪同人員,各自都有固定的座次安排。
(1)背對著餐廳重點裝飾面、面向眾席的是上首,主人在此入座,副主人坐在主人對面,主賓從於主人右側,副主賓坐於副主人右側。
(2)主人與主賓雙方攜帶夫人入席的,主賓夫人坐在主人位置的左側,主人夫人坐在主賓夫人的左側。其他位次不變。
(3)當客人在餐廳舉行高規格的中餐宴會時,餐廳員工要協助客方承辦人按位次大小排好座次,或將來賓姓名按位次高低繪制在平面圖上,張貼到餐廳入口處,以便引導賓客入席就座。三、托盤
1.托盤的種類
(1)按照托盤的製作原料,餐廳中的托盤一般為金屬、木製或塑膠,金屬的又可分為銀、鋁、不銹鋼等。
(2)按托盤形狀可分為圓形托、方形托及大、中、小數種。
①大、中、小形圓盤通常用於斟酒、送菜、分菜、展示飲品等,小圓盤使用的頻率最高。
②大、中方盤通常用於裝送菜點、酒水和盤碟等分量較重的物品。
③15cm×10cm或15cm的小銀盤主要用來送賬單、收款、遞信件等小物品。
2.托盤的操作步驟
(1)理盤
首先要根據所運送的物品選擇大小合適的托盤,將盤底擦乾凈,然後用墊布或濕毛巾墊在托盤上,並用手鋪平拉直,使墊布或毛巾的四邊與盤底對齊。
(2)裝盤
裝盤時要根據托送物品的體積、輕重、使用的先後順序,將所要運送的物品安放於托盤之上。
(3)托盤
餐廳員工不應將托盤從檯面直接托起,而應先將托盤從檯面輕輕拖出,使托盤保留約15厘米的長度擱在檯面上。然後將手放至托盤中心,用右手扶住托盤邊,協助左手將托盤托起。如果托盤中物品較重,不宜用臂力將托盤直接用力托起,而應當彎曲雙膝,利用腿部直起的力量將托盤托起。
(4)行走
①員工托起托盤行走時,眼睛要目視前方,身體端正,不要含胸彎腰。腳步要輕快勻稱,步態穩健。
②行走的時候要注意控制所託物體的運動慣性,如果遇到情況需要突然停下來時,應當順手向前略伸減速,另一隻手及時伸出扶住托盤,從而使托盤及托盤中的物品均保持相對平穩。
(5)卸盤
①如果所託物品較輕,可以用右手將物品從托盤中取下來遞給客人,或者可以托住托盤,讓客人自取,物品取走部分之後,餐廳員工應及時用右手對托盤位置或盤中物品進行調整,使托盤保持平衡。
②如果托送的物品較為沉重時,餐廳員工可以將托盤放在鄰近的桌面或菜台上,然後將所託物品依次遞給客人。
3.端托盤行走的步法
員工在端盤、托盤行走時身體略向前傾,步態穩健,精神飽滿,目視前方,視野開闊,反應靈活,注意力集中。端盤、托盤行走時有以下四種步伐:
(1)常步:即按照正常的步速和步距邁步行走,要求步速均勻,不可急快急慢,步距適中。
(2)快步:這是餐廳員工運送一些比較特殊的菜所運用的步伐,主要是需要熱吃的菜餚,如果不採用快步走的方式,就會影響菜餚的質量。快步走時,較之常步,步速要快一些,步距要大一些,但應保持適宜的速度,不能表現為奔跑,否則會影響菜形或使菜餚發生意外的潑灑。
(3)碎步:這種步法較適用於端湯行走,步速較快,但步距較小。運用碎步,可以使上身保持平穩,使湯汁避免溢出。
(4)墊步:通常的步態都是左右腳前後交替運動,而墊步則是前腳前進一步,後腳跟進一步。這種步法可以在兩種情況下運用:
①當餐廳員工在狹窄的過道中間穿行時。
②餐廳員工在行進中突然遇到障礙或靠邊席桌需要減速時。
四、斟酒水
1.斟酒過程及注意事項
(1)檢查
餐廳員工在為客人提供斟酒服務之前,要將酒瓶瓶身、瓶口擦乾凈,檢查一下酒是否過期、變質,是否是客人所需酒瓶有沒有破裂。
(2)開瓶
①餐廳員工在開瓶時,要用手將酒瓶持穩,瓶口朝上,用手握遮,表示對客人的禮貌,開啟中要避免酒從瓶口噴出濺到客人身上。
②開啟酒瓶的聲音要小,開啟後的酒瓶蓋不要亂扔,而要統一收起來。酒瓶開啟後,餐廳員工應用干凈布擦拭瓶口。
(3)示意
①餐廳員工在為客人斟酒前,應先向客人示意一下酒的商標牌子,讓客人確信這就是他所需要的那種酒。
②如果在斟酒之前,客人對此有不同的意見,餐廳員工應向客人征詢,並禮貌地向客人提供服務。
(4)姿勢
斟酒有兩種姿勢,一種是桌斟,另一種是捧斟。桌斟採用得較多。
①桌斟
餐廳員工斟酒時,左手將盤托穩,右手從托盤中取下客人所需要的酒種,將手放在酒瓶中下端的位置,食指略指向瓶口,與拇指約成60度,中指、無名指、小指基本上排在一起。斟酒時站在客人右後側,既不可緊貼客人,也不可離客人太遠。給每一位客人斟酒時都應站在客人的右後側,而不能圖省事,站在同一個地方左右開弓給多個客人同時斟酒。給客人斟酒時,不能將酒瓶正對著客人,或將手臂橫越客人。斟酒過程中,瓶口不能碰到客人的杯口,保持1厘米距離為宜,同時也不拿起杯子給客人斟酒。每斟完一杯酒後,將握有瓶子的手順時針旋轉一個角度,與此同時收回酒瓶,這樣可以使酒滴留在瓶口,不至於落在桌上,也可顯得姿勢優雅。給下一位客人繼續倒酒時,要用干凈布在酒瓶口再擦拭一下,然後再倒。
②捧斟
手握酒瓶的基本姿勢與桌斟一樣,所不同的是,捧斟是一手握酒瓶,一手將酒杯拿在手中,斟酒的動作應在檯面以外的地方進行。
(5)順序
一般的宴會斟酒順序是從主人右邊的第一位客人倒起,然後順著逆時針方向逐個斟酒,主人的酒放在最後斟。
(6)分量
傳統上中餐宴會要將酒斟滿,表示全心全意。但隨著西方文化的影響,傳統的斟酒常識也在發生著變化。
①西餐中斟白酒時,一般不超過酒杯的3/4,這樣可以使客人在小呷一口之前能有機會端著酒杯欣賞一下酒的醇香。
②斟啤酒時,要順著杯壁將酒緩緩倒下,避免一下子倒滿,使白沫溢出酒杯,啤酒斟酒量宜80%酒、20%泡沫。
③斟紅酒時,倒至杯的1/3或一半為宜,因為紅酒杯一般都比較大,不宜一次斟滿。
④斟香檳酒時,應分兩次斟,第一次先斟上1/3杯,及至泡沫平息後,再將酒斟至2/3或3/4杯。調雞尾酒時,使酒液入杯佔3/4空間即可,以便於客人觀賞或方便客人端拿。
⑤斟白蘭地酒時,一般只斟到酒杯的1/8,即常說的「1P」。
⑥如果客人要求啤酒與汽水混合飲用,應先斟啤酒,然後再加入汽水。
(7)斟酒之後
酒瓶一般留在客人的席位上,大型宴會則放在酒台或工作台上。餐廳員工應精神飽滿地站在客人附近,隨時注意客人飲酒情況,等到酒快喝完時,可上前給客人再次斟酒。
2.中餐斟酒
(1)中餐宴席的重要主賓入席之後,通常主人就要舉杯祝酒。與此相應,餐廳員工應在開席前5分鍾將客人所需酒斟好。但在一般情況下,要結合餐席客人飲酒的習慣,徵得客人同意後再在適當的時機給客人斟適當的酒水飲料種類。如客人不同意,要及時給客人予以調換。
(2)中餐宴席斟酒的順序一般是從主賓開始,主賓在先,主人在後,女士在前,男士在後。兩名服務員一同為客人斟酒時,一個從主賓開始,另一個可以從副主賓倒起,然後依座次按逆時針為客人斟上酒水或飲料。
(3)當主賓發表講話時,餐廳員工的一切活動都應當停止,宜靜靜地站在離客人適當的距離,以免對客人的正常活動造成不必要的干擾。當主人發言快要結束時,服務員應當將主人的酒杯遞上,以供主人敬酒之用。當主人離席子給來賓們敬酒時,服務員要用托盤帶著低度酒和烈性酒跟隨主人,見機給主賓續酒。
3.西餐斟酒
(1)西餐斟酒有非常嚴格和復雜的要求,與中餐所不同的是,中餐主人一旦確定飲用何種酒以後,可能就不會發生太大的變化,但西餐卻不同,高級的西餐所飲用的酒甚至有七種之多,每吃一道菜就要變換一種酒,相應的菜就要喝相應的酒。
(2)每斟一種酒時,應先將前面所用的酒杯與即將飲用的酒杯調換一下位置,然後倒上酒,以方便客人敬酒。
(3)斟酒順序是,一般情況下先女主賓後男主賓,接著是主人,然後按座次斟酒
3. 酒席上的規則都什麼
餐桌上的座位順序 招待客人進餐時,必須判斷上、下位的正確位置,以下的座位是上位:窗邊的席位、裡面的席位上、能眺望美景的席位上。 安排座位時,請客人先人座;和上司同席時,請上司在身旁的席位坐下,你應站在椅子的左側,右手拉開椅子,而且不發出聲響。 還有,預訂場地時,應交待店方留好的位置,不要廁所旁或高低不平的角落。 餐桌禮儀 中華料理一般都使用圓桌,中間有圓形轉盤放置料理,進餐時將喜歡的菜夾到面前的小碟子享用。 中華料理的餐桌禮儀基本上很簡單、自在,最不受拘束。只要留意以下要點即可。 1.主客優先。主客還未動筷之前,不可以先吃;每道菜都等主客先夾菜,其他人才依序動手。 2.有人夾菜時,不可以轉動桌上的轉盤;有人轉動轉盤時,要留意有無刮到桌上的餐具或菜餚。 3.不可一人獨占喜好的食物。 4.避免使用太多餐具。中華料理的精神就是邊吃邊聊,眾人同樂,只要遵守基本禮儀,可以盡情地聊天。 餐桌上的話題 如果飯桌上只是低頭吃飯,氣氛一定很僵。和背景、年齡、性格、嗜好皆不相同的客戶,到底要聊些什麼? 1.天氣、氣候。這是英國人的習慣,在火車上遇到同車等人,必定由天氣展開話題。 2.嗜好。以國家或人群之分的嗜好是最佳交際話題。 3.新聞報導。僅管每天不同,但是特則新聞幾乎都有幾萬人以上看到過。 4.故鄉,出身學校。有可能因而找到同鄉,拉近彼此間等距離。 以下的話題也可以參酌使用:家庭成員、居住地、喜歡的酒名、喜歡的食物、汽車、休閑旅行等。 在宴請中,桌次與座位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按習慣,桌次的高低以離主桌位置遠近而定。右高左低。桌數較多時,要擺桌次牌。宴會可用圓桌方桌或長桌,一桌以上的宴會,桌子之間的距離要適中,各個座位之間的距離要相等。團體宴請中,宴桌排列一般以最前面的或居中的桌子為主桌。 餐桌的具體擺放還應與宴會廳的地形條件而定。各類宴會餐桌擺放與座位安排都要整齊統一,椅背達到縱橫成行,檯布折紋要向著一個方向,給人以整體美感。 禮賓次序是安排座位的主要依據。我國習慣按客人本身的職務排列,以便談話,如夫人出席,通常把女方排在一起,即主賓坐在男主人右上方,其夫人做在女主人右上方,兩桌以上的宴會,其他各桌第一主人的位置一般與主人主桌上的位置相同,也可以面對主桌的位置為主位。 在具體安排座位時,還應考慮其它因素。例如,雙方關系緊張的應盡量避免安排在一起,身份大體相同,或同一專業的可安排在一起。 一般家庭舉行宴請,因正房為坐北向南,故方桌北面即向門一面為客人的位置。現在則以迎門一方的左為上,右為下,是為首次兩席。兩旁仍按左 為上,右為下依次安位。主人則背門而坐。 恰當的用桌次和座位的安排顯示你的地位,表達你的尊敬,將會為你的 赴會和宴請增添禮儀之邦的風采,並取得特定的效果。 舊時的八仙桌是方的,如今的酒桌是圓的。正可謂無規矩不成方圓。我以為,正規宴席上有兩種次序是不能不講究的。 座位的次序 梁實秋有一句名言,說是一個人若想一天不得安寧,你就請客。舊時請客一般在家裡,從早到晚得忙活整整一天。定菜譜、采買、烹煮、開席、送客、洗碗,這多半屬體力上的活兒,而擬就客人名單,編排座次,那才是個大傷腦筋的事體。假如客人中又有兩三個半斤八兩難分伯仲的,主家就要抓破頭皮。倘若該坐上席的客人被安排坐到了偏席,有一定身份的人卻讓他「敬陪末座」,這就難保不會出現「一人向隅,舉座為之不歡」的局面。那一桌酒席,我看你不請也罷。 如今簡單多了。尤其是賓客中職位最高的那位,多數情況他會以極謙虛並且滿不在乎的口氣說,同志們隨便坐吧,哪來那麼多的講究!可領導越是這么發話,眾人就越是推讓躲閃,不敢落座。有一條各位都是明白的,就是正對著門口的那個位子是主位。至於其他,則不甚了了。於是謙讓一陣之後,那位叫大家隨便坐的領導,便被大家推著讓著拉著甚至是架著,終於萬般無奈地坐上了那個主位,其餘人等,大致上按職位大小名望高低,像照集體相那樣朝兩頭遞減。錯!全錯! 這規矩不講也就罷了,若要講時,就應該按正經的禮儀規則來排序。每逢我在場,我都會尚在眾人作謙虛狀的時候當仁不讓地發話,且不避大言不慚之嫌,先來一句「各位都聽我的」,然後補上一句「我親手編輯出版過一本《中西禮儀》」。這句話一般都很管用。大家便一下子停止了揖讓,都把目光來看著我。接下來第一要務便是確定誰坐主位。這個正對門口的主位,恰恰不是以職位高低名氣大小來定的,而是以誰是主人也就是今天誰請客誰坐此位。主位確定之後,緊接下來我便示意職位最高者或是名氣最大者,坐於主人的右邊,並說明「此乃第一主賓席」。而主人的左邊,則是「第二主賓席」。三位主角確定後,其餘人等,也不是照集體相那般坐法,而是以第二主賓席為起點,沿順時針方向遞減,直至挨近第一主賓的那個位子,才叫做「末座」,所謂「敬陪末座」、「忝列末席」者,指的就是這個座位。 禮儀這個東西,就有那麼大的魅力,一旦按照章法落座,主人面子十足了,主賓臉上有光了,所有的人也心安理得了。君不見,但凡國宴,正中主人的右邊,坐的必然是作為第一主賓的外國元首,主人的左邊,則是元首夫人。訓練有素的國宴或者大賓館的服務員,無論斟酒、進湯、上菜、進甜食,都是從主人右邊的第一主賓開始,再到主人、第二主賓,然後以順時針為序直至末座的。遺憾的是,中國的賓館飯店,不講(不懂)這個規矩的要佔到七成以上。服務員無論斟酒亦或進湯,要麼就近,要麼亂插花。這種場合,不怪服務員,多半是經理人員對這些規矩一無所知。 當然,尋常酒席,也就罷了,倘是招待高檔次的客商或者重要外賓,也是這般馬虎隨便,落下笑柄事小,很可能還會導致某些機遇從指逢中溜掉的。 上菜的次序 上菜的次序里,又有六個方面的講究。 一是先有幾個冷盤,讓客人隨意一下,一來免得冷場,二來客人中如有飢腸轆轆者,可先墊墊肚子。二是關於湯的先後問題。南方習慣先上湯,主張先把胃口喝開,還有「吃飯先喝湯,勝過開葯方」的說法。北方人則務實,認為先灌下一肚子湯,菜就得少吃。湯的先後問題,入鄉隨俗也罷。三是熱菜上來之前,酒杯就必須斟滿。有時熱菜都上了兩三個,酒還不見蹤影,主人想致兩句詞,他端著個空杯子,如何開腔?等服務員慢吞吞開得酒瓶篩得酒來,那上來的熱菜早已涼了一半。但凡熱菜,特別講究趁熱的上來趁熱的吃下。熱菜轉涼,不見了熱騰騰的誘人蒸汽,亮晶晶的光澤也因油脂的凝固而呈膠著狀,即便特級廚師的手藝也要大打折扣的。四是現炒現上的熱菜,兩道菜之間要有一定的間隔。一道菜吃到一多半,第二道便續了上來。同樣的菜餚,上的方法對路,客人的胃口就會更佳,從而留下的印象也就更深。有的飯店在這方面走了兩個極端,要嗎是一道菜吃光,半天不上第二道,彈盡糧絕,不見增援,客人便會生出「停杯投箸不能食,撥劍四顧心茫然」的情緒。要嗎是客人尚未作好起碼的思想准備,呼啦一陣風擺滿一桌,說:「先生,你們的菜上齊了,請慢用!」客人面對滿桌菜餚,筷子移來移去,如同百花園中走馬,沒有幾個回合,便躊躇滿志了。五是飯店的招牌菜,尤其是手工細活的那一類,還有肥膩之物如扣肉、紅燒肉者,上的次序一般不能太靠後。那時客人已經打嗝,再把這些好東西端上來,只能給人以雨過送傘、入夏贈裘的感覺。第六,也是最後一條,從鹽味的角度而言,菜要一道比一道淡。這個道理,是作家陸文夫通過他作品中的美食家朱自冶先生之口說出來的。炒菜最大的學問是什麼?兩個字,放鹽。所謂鹽調百味,菜餚中的鮮味、甜味、香味,全靠鹽把它們調動出來。有道是,鹽是君子,鹽把食物中的各種好味道調出來之後,它就隱退到了幕後。倘若一道菜,誰要吃出了鹽的味道,那麼這道菜就失敗了--這就叫鹽壓百味。人的舌頭與別的感官是一樣的,用久了便會麻木。故而上菜要一道比一道淡。如若相反,那就徹底砸鍋。朱自冶說,有一次他去赴宴,最後一道湯,大師傅忘記放鹽,端上桌來大家一喝,幾乎異口同聲喊出一個字:「鮮!」 ============================================= 中華飲食源遠流長。在這自古為禮儀之邦,講究民以食為天的國度里,飲食禮儀自然成為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 中國的飲宴禮儀號稱始於周公,千百年的演進,終於形成今天大家普遍接受的一套飲食進餐禮儀,是古代飲食禮制的繼承和發展。 飲食禮儀因宴席的性質、目的而不同;不同的地區,也是千差萬別。古代的飲食禮儀是按階層劃分:宮廷,官府,行幫,民間等。而現代飲食禮儀則簡化為:主人(東道),客人了。 作為客人,赴宴講究儀容,根據關系親疏決定是否攜帶小禮品或好酒。赴宴守時守約。抵達後,先根據認識與否自報家門,或由東道進行引見介紹,聽從東道安排,然後入座:這個「排座次」,是整個中國飲食禮儀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從古到今,因為桌具的演進,所以座位的排法也相應變化。總的來講,座次是「尚左尊東」、「面朝大門為尊」。家宴首席為輩分最高的長者,末席為最低者。 巡酒時自首席按順序一路敬下。若是圓桌,則正對大門的為主客,左手邊依次為2、4、6……右手邊依次為3、5、7……直至匯合。 若為八仙桌,如果有正對大門的座位,則正對大門一側的右位為主客。如果不正對大門,則面東的一側右席為首席。然後首席的左手邊坐開去為2、4、6、8,右手邊為3、5、7。 如果為大宴,桌與桌間的排列講究首席居前居中,左邊依次2、4、6席,右邊為3、5、7席,根據主客身份、地位,親疏分坐。
4. 溫州結婚插花錢是什麼
溫州結婚插花錢是:結婚時候的鮮花婚車或者模擬花的婚車裝飾,新娘手捧花、胸花,有的比較豪華的婚禮現場的鮮花裝飾等一切和花有關的開支。
溫州婚嫁還要准備紅包:
1. 伴郎紅包2個。580~880元不等。(如果伴郎多隻要給兩個主伴郎紅包就可以了)。
2. 伴娘紅包9個。200-1000元不等。(這個新娘根據自己的朋友圈狀況自己決定)。
3. 開門紅包。一般為20元、50、100元。新郎到新娘家,想進新娘閨房,就要給所有伴娘(9個人)准備開門紅包。如果一次不成,還得准備第 二、第三套。
4. 皮箱錢。8800-15800元。新娘有親兄弟姐妹的給他們,沒有的給媽媽或指定坐箱子的人。
5. 燒湯圓紅包。380-580元。在新房舉行儀式時給端湯圓、茶水的阿姨們一人一個。
6. 婚車紅包。頭車敞篷紅色賓士,1000元、香煙兩包;後面婚車紅色A4350元,香煙1包。其他類型的車禮儀公司有具體價位表,由伴郎提早直接拿給各位司機。如果超時(2個小時為限),市場行情一般是半小時加收100元。
7. 舞獅紅包。6×28元。表演結束後,他們會給新人一幅祝福對聯,然後就要給他們啦。
8. 酒桌紅包。100元+1包煙。現在男方都會幫女方負擔4-6桌酒席,最少是4桌,包括酒水紅包。
9. 婚宴當天新郎最好多准備些小紅包,如果有親朋上台表演或互動節目,可以用紅包作為獎勵。
新娘新郎調整好心態,一步一步的在婚禮進行曲的播放中,步入婚姻的殿堂,小編在這里祝各位結婚的寶寶們,百年好合。
溫州結婚要事先准備好:
1、紅包。最重要是酒桌紅包,然後是車隊、燒湯圓、開門、舞獅、化妝師、主持人、攝影攝像燈光師等,都要分類匯總,用夾子一項一項夾好,以免拿錯。
給伴郎的紅包等他們到家就早點發了,省得到最後忘了。當然,還需要准備一定的備用紅包,100元、50元、20元的都備一些,有備無患啊!
2、香煙。除了酒席上和婚車司機、攝影攝像師要分的香煙外,安排一個伴郎替你分紅包和煙。
3、湯圓和茶。來新房的時候煮湯圓和泡茶也是很耗時的一件事,茶杯盡量多准備一些,不然洗洗都很麻煩(一般18~20個)。開水事先燒好,熱水瓶多備幾個,這些都是省時間的好辦法。托盤和桂花別忘了。
4、鞭炮、踏紅、寶塔、禮花。這些都是當天下午的必備之物,提前准備好交託專人管理。
有三個地方需要用到,一是出新娘家時(鞭炮一對),二是進新房時(鞭炮一對、寶塔4~6對、踏紅一對、禮花4~6對),三是進酒店時(鞭炮一對、寶塔4~6對、禮花4~6對),新娘家門口由女方親戚安排點放,其他兩處由男方親戚安排點放。
5、席簽。去酒店提早擺放好。
6、手捧花和胸花。早點去禮儀店裡拿,記得雙方父母的胸花。如果婚車先到新郎家樓下集合的,一般這些花束會由頭車司機帶來。
7、小紅傘。給新娘打傘也是新郎的一項重要職責。
好了,一切准備就緒,接新娘去吧(別忘了帶對戒)。
現在市內婚車租用通常是按兩小時計算,超出要另加費用。從新房出發起一直到酒店有可能會超出時間,萬全之策,通常是通知婚車直接去新娘家樓下集中。
除此之外,還需要自己准備一輛車專門供攝像隊使用,拍攝沿路風景及新人在車上的場面,所以,專派一個司機和一輛車也是省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