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玩花卉
❶ 盆景的大師
韓學年,一九四九年八月出生,廣東省佛山市順德人。築《緣園》、《品松丘》作培育交流園地。受地方盆景氛圍影響,自幼已對盆景產生興趣,八十年代初期開始動手參與種植,以自娛自樂、增加生活情趣為目的,盆景創作喜歡自己動手,想弄些有點個性的東西。不拘題材,叢林、附石、樹樁、素仁格等都玩弄下,但對山松情迷些。
跨十年先後做的兩個附牆式榕樹盆景《生存》、《適者》,表達了嶺南地方多見的榕樹飛榕的頑強生長狀態,構思造型都表達出自己的個性。二十多年山松盆景的培育,選材不拘一格,形態多樣,具較明顯的個性,近兩三年投稿《花木盆景》雜志數編山松盆景內容的稿件,把自己對山松盆景的過程心得體會作了表述。 鄭永泰,1940年生於廣東省汕頭市,自幼愛好頗多,特別喜歡花卉盆景。大學畢業後一直從事運輸經營管理工作。自上世紀七十年代初開始,幾乎將所有業余時間全部用於盆景栽培、創作和研究工作,對境內外諸多不同風格的盆景作品進行過認真的考察和學習。在堅持嶺南盆景蓄枝截干製作技藝的前提下,博取眾長,認真實踐,逐步形成了技法嚴謹細膩,講求內結構線條美,造型清新秀美、自然野趣的個人風格。2000年創建欣園盆景園。現擔任廣東清遠盆景協會會長。
在創作理念上,不偏樹種貴賤,不受流派局限,追求意境,精益求精。無論松樹類、雜木類、山水類盆景製作都有較深的體會和扎實的基本功。特別對馬尾松盆景的創作,經多年探索研究,總結出一套逼芽控針的製作方法,有獨到之處。在專業刊物上發表了相當數量有特色的盆景作品和相關理論文章。 應國平,1946年出生。1963年參加工作,從事竹木製品生產及竹木工藝雕刻等工作,歷時40餘年。1980年起創辦私營企業,現為寧波市應氏竹木製品有限公司董事長。
應國平從60年代起由喜愛到收藏歷代名家書畫、古董,逐漸提高藝術修養,文化底蘊和鑒賞能力。同時開始養護製作盆景,尤以柏樹盆景見長,他善於把古代書畫和雕刻技藝,有機地結合起來,融入到盆景製作中去,他的作品具有中國畫風特色。70年代後期應國平開始建立盆景基地,以後又發展建立應氏盆景園藝場,收藏各種規格質量上乘的柏樹樁素材,盆景園規模:佔地20餘畝,有柏樹樁素材1000餘棵,各種規格的柏樹盆景200餘盆,其他松樹盆景80餘盆,雜木盆景60餘盆。 魏積泉,男,1952年生;1976年畢業於集美航海專科學院;現為廈門裕盛船舶修理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工程師;中國風景園林學會花卉盆景賞石分會理事;中國盆景藝術家協會常務理事;福建省風景園林學會花卉盆景賞石分會付會長;世界盆景石文化協會付會長;廈門市盆景雅石研究會會長;中國傑出盆景藝術家。
魏積泉先生從1980年開始愛好盆景藝術,從1990年開始賞石收藏,投入大量資金收藏、創作盆景、賞石作品,現有盆景精品100多盆、賞石精品60餘件,其藏品經常在各類書刊發表。並積極參與各項盆景、賞石界活動,即陶冶情操、豐富精神文明生活、又推動中國盆景事業發展,成為發展中國盆景事業的新生力量;其創作的作品,樹種選材廣泛、作品靈巧明朗、技法細膩、構圖生動,既有蒼勁雄奇的力作,也有瀟灑靈秀的精品,充分展示其豐富濃厚的功底;其培養出的盆景,一枝一托均可入畫;其作品表現形式多樣,構圖清新自然,景觀動靜相宜,洋溢著強烈的時代感。所收藏的各類賞石,品種多樣,形、質、色具佳,多為精品。有不少賞石藏品曾在省、市和全國展覽中榮獲大獎。給盆景界、賞石界的同行留下深刻印象。
賀淦蓀
1924年生,湖北省武漢市人,美術副教授,擅書畫、工藝美術和藝術理論。現任中國盆景藝術家協會名譽會長、中國風景園林學會花卉盆景賞石分會副理事長、湖北省花木盆景協會副理事長、武漢市花卉盆景協會副理事長、《花木盆景》雜志名譽主編等職。
賀淦蓀先生從事盆景藝術活動50餘年。對於山石盆景、樹木盆景、樹石盆景和盆藝理論以及盆藝教育諸方面,均有所發展和創新。
在理論上,提出「要以文藝思想、藝術辯證法和美學指導盆景造型」等系列理論;著有《論盆景藝術造型》、《論動勢盆景》、《論樹石盆景》等系列專著,並在專業報刊發表大量文章。先後任《中國盆景》、《中國盆景名作選》、《中國盆景藝術大觀》、《中國盆景學術論文集》編委,並被指定撰寫《中國農業網路全書》園藝部分有關文章。1984年參與創辦《花木盆景》雜志至今。
在造型上,創立「動勢盆景」(系列)藝術風格,創作出大量動勢盆景系列作品,得到海內外盆藝界的認可和贊同。代表作有《群峰競秀》、《秋思》、《風在吼》、《我們走在大路上》等,均獲全國最高獎(其中《風在吼》獲海峽兩岸盆景展金獎、第四屆亞太區盆景賞石會議暨展覽金獎),並分別載入《亞太展》專輯和《世界盆栽》。其盆景藝術特色是:廣學博採,有所取捨,與時俱進,開拓創新。被譽為是「激情與理念合壁,民族與時代並重」的現代中國盆景。新作《海風吹拂五千年》博得國際盆景界好評,被譽為「最具真實感、時代感和親切感」的作品。
多次參與組織和主持全國性盆景展、根藝展、學術討論會和盆景研究班、培訓班教學活動。先後任全國盆景展、全國根藝展專家評委,並任「第四屆亞太區盆景賞石會議暨展覽」評委,以及盆景研究班主任等職。為全國盆景事業培養大量盆藝人才。
1994年5月,被建設部城建司、中國風景園林學會聯合授予「中國盆景藝術大師」榮譽稱號。
❷ 中年辭職、「沾花惹草」,「坤哥玩花卉」憑什麼吸引600多萬粉絲關注
38歲的周昆,畢業於北京林業大學,在短視頻剛興起的時候就裸辭成為了一名自媒體短視頻創作者。他在抖音平台越玩越溜,目前已經圈粉600萬。你知道這位“沾花惹草”的坤哥,是如何在短視頻平台混得風生水起的嗎?下面就讓小編來給大夥梳理一下,感興趣的朋友一同來圍觀一下吧。
保持住樸素與真實的初心,一切才皆有可能!
周昆說自己的成功並非是偶然的,雖然在短視頻平台有許多人紅了,可是有些人的紅是沒辦法長久的。而自己現在做短視頻平台的主播,就想保持住樸素與真實的初心,這樣才能夠讓自己的發展變得長久一點。他覺得,唯有生命的周期延長了,一切才皆有可能。所以,在短視頻平台,周昆憑借的不僅是專業知識,還有他的初心,他的努力和堅持,才能夠一直留住那麼多的粉絲。
❸ 哪個時代的哪些著名的人喜歡花什麼花 代表什麼樣的性格
張大千與荷花,旅居海外的國畫大師張大千先生擅長畫花卉。他畫的花卉種類很多,如荷花、秋海棠、牡丹、蘭花、水仙、梅華等。而他平時畫的最多的還是荷花,他自己常說:「賞荷、畫荷,一輩子都不會厭倦!」
張大千年輕時住在蘇州,庭院里那一池荷花成了他寫生的好地方,他三十三歲時開始住進北京頤和園,一住就是五年,頤和園池塘中那又肥又大的荷花使他對畫荷的興趣越加濃厚。由於長期與荷花相處,使他特別偏愛荷花。張大千愛荷花得出泥不染,娉娉婷婷從水中浮起,雍容高貴,而田田荷葉,姿態優雅的荷桿也時常走進他的畫面。他認為,荷花醉南下手的部分不是花,而是桿子,因為一筆下去不得回頭,重描就不成畫了。張大千常作小品荷花,但也有許多壯觀的大幅荷花作品,如1963年他在美國展出的六屏巨幅荷花,這六幅墨荷在作畫當時,必須大通大畫室才能完全擺平,在日本裱襯時,裱畫店只好打通工作房裱畫。這些常12尺,寬24尺的六幅荷花屏風,在美國展出後,由<<讀者文摘>>購藏,14萬美元的售價,打破中國畫售價的新紀錄。
鄧穎超和冰心,這兩位為維護世界和平做出卓越貢獻的偉大女性都共同愛好月季花.鄧穎超愛花,並在自己的院子里種了不少花.其中他最喜歡的是月季花,特別是月季中的名品"黃和平";50年代,鄧穎超還親自在院中栽了幾株黃和平,以直到現在還盛開著鮮艷的花朵.
冰心愛花,但他似乎只愛月季花.他不但喜歡月季的色,香,味,更喜愛它花枝上堅硬的刺!他曾說:"我就喜歡月季花,她沒有梅泰,有自己的風骨;月季花枝上的刺,不是隨便可以採摘的."冰心雖然十分喜愛月季花,卻由於住在樓上不便種花.但她交了幾位種月季花的朋友.這幾位月季專家知道冰心老人喜愛月季,便經常在清晨送上一束繽紛五色,清露凝香的月季花.冰心老人的腿在1980年摔傷了,6年多隻出過兩次遠門.這天當女兒用輪椅把她推到月季花前時,老人迫不及待的讓女兒扶他下車,說:"我要自己走,我要走到花中間去!"她拉著扶手,大步向前走去,急得女兒在一旁叫:"慢點走,您一看見花就什麼也不顧了!"冰心邊走邊說:"真好,真好!看見花,心情舒暢.可惜我腿不好,如果腿好我都想飛起來了!"
朱德與蘭花,無論你到福州,廣州,還是杭州,上海,抑或神州處處...,傾注著朱老總心血的各地蘭圃,迄今依舊散發出清幽的芬芳,朱老總為各地蘭圃親筆題寫的匾額,即興揮毫的詩句,永遠為人們留下了美好的回憶---
人人都知道朱老總喜歡蘭花.朱老總是解放以後才開始養蘭花的.曾給朱老總擔任警衛秘書多年的郭仁回憶道,,杭州市盛產蘭花的地方,解放時傳下來不少名貴品種.五十年代初,朱老總去杭州,看見這常年碧綠,姿態優美,清香撲鼻的蘭化非常喜愛.他認為:蘭花不是一般的花,而是我國古老的文化之一,應該保存下來,為美化環境,出口創匯,支援社會主義建設服務.後來朱老總到杭州洪春橋花圃賞蘭時,認識了養蘭老人諸友仁.朱老總養蘭,就是從諸先生送他幾盆蘭花開始的,以至後來在中南海發展到了幾千盆.
朱老總愛蘭也識蘭.每天早晚,他常在花前佇立,凝神觀賞蘭花.他還看<<蘭花譜>>,<<花經>>等書.一次,朱老總在福州對人說鼓山有蘭,但大家都不知曉.於是他與眾人驅車前往,來到著名的回龍閣前.朱老總手指一棵大樹說:鼓山蘭花就在這棵樹上,眾人不信,請來四元老僧問詢,老僧也含糊其詞,最後找了兩個年輕人爬上樹搜尋,果然採下來一大束蘭花,大家才敬服了.為了挖掘祖國蘭花的豐富寶藏,朱老總經常冒著寒風,親自去山野采蘭.福建的武夷山,廣東的鼎湖山,昆明的西山,江西的井岡山等幾乎有留有他采蘭的足跡.朱老總不但自己愛蘭,而且十分關心祖國的藝蘭事業,每次外出,總要去各地蘭圃看看,與藝蘭人交流經驗,並饋贈蘭花名種.朱老總還積極提倡建立蘭圃.1963年3月,他在廣州越秀公園游覽,觀賞了各個蘭花名品後,建議搞一個觀賞蘭花的公園.各地蘭圃建成後,請朱老總題寫匾額,他也樂於揮毫.杭州花圃里的"國香室","同賞清放".南昌額"人民公園","蘭室",廣州越秀公園的"蘭圃"等等,這些遒勁古樸的大字,均出自朱老總之手.
梅花,不畏嚴寒,不懼冰雪,凜然開放於山崖水邊,不與百花爭艷,不以無人而不芳。梅花的品格與陸游全然相似,所以得到了陸游的特別鍾愛。
陸游認為,花中品格最高的是梅花。「閱盡千葩百卉春,此花風味獨清真」(《園中賞梅》),百花之中,梅花風味當屬第一。「雪裡芬芳亦偶然,世人便謂占春前。飽如桃李俗到骨,何至與渠爭著鞭」(《雪後尋梅》),雪裡芬芳,獨占春前,相形之下,桃李自當自愧不如。「月中疏影雪中香,只為無言更斷腸。曾與詩翁定花品,一丘一壑過姚黃」(《梅花絕句》)。姚黃即指牡丹,一般認為牡丹為花中之王,陸游則認為梅花應在牡丹之上。「凌厲冰霜節愈堅,人間乃有此癯仙。……花中竟是誰流輩,欲許芳蘭恐未然」(《射的山觀梅》)。牡丹不能與梅花相媲美,就連有「王者之香」的蘭花也不能與梅花一爭高下。 「雪虐風饕愈凜然,花中氣節最高堅。過時自合飄零去,恥向東君更乞憐」(《落梅》)。梅花氣節高堅,凜然開放於風雪之中,但過時即去,不受人憐。「逢時絕非桃李輩,得道自保冰雪顏」(《梅》)。這也是陸游平生所追求的理想:「達則兼濟天下,隱則獨善其身。」「幽香淡淡影疏疏,雪虐風饕只自如。正是花中巢許輩,人間富貴不關渠」(《雪中尋梅》)。巢父和許由,均為古代的隱士,相傳二人為唐堯時人。堯讓君位給巢父,他不受。堯又將君位讓給許由,巢父又叫許由隱居。梅不與百花爭春色,正如巢父和許由一樣,不愛人間的富貴和權勢。陸游甚至認為,梅花的品格如此高堅,以至自己都不配與梅花為友。「欲與梅為友,常憂不稱渠。從今斷火食,飲水讀仙書」(《梅花》)。要想與梅為友,須先斷了人間煙火才行,凡夫俗子是絕對不能與梅花為伍的。
周瘦鵑是大家熟悉的著名作家和園藝專家,1916年--1949年間在上海歷任中華書局,<<申報>>,<<新聞報>>等單位的編輯和撰稿人,後來感慨國事日非,文筆不濟於世,乃投筆毀硯,遷居蘇州闢建周家花園,經營"紫羅蘭庵",廣蓄古今樹花文玩,親手培植花木水石盆景,終年陶醉其間,自比陶淵明,林和靖.解放後一邊寫作一邊以較大精力從事園藝工作.
在周瘦鵑蒔養的眾多花木鍾,他特別偏愛紫羅蘭.買宅蘇州時,他之所以不惜以多年心血換來的錢,出高價買下園地,就是因為在舊有園地上種有一叢叢的紫羅蘭.他對梅花也有著特殊的愛好,他不光在園中土山上遍植梅樹,建造梅屋,而且用一切與梅花有關的古玩,書畫,窗,幾等來裝飾梅屋.朋友們譽為"小香雪海".他自己也以梅妻鶴子的林和靖自喻,做詩雲:"冷艷幽香入夢閑,紅苞綠萼簇回環.此間亦有巢居閣,不羨逋仙一角山."
梅蘭芳與牽牛花,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大師梅蘭芳對花卉十分喜歡.他不僅蒔養了雪裡紅梅,傲霜秋菊,花王牡丹,花相芍葯等傳統名花,還特別喜歡牽牛花.牽牛花秀冠柔條,風姿綽約,開的花雖不少,但花朵瘦小,色彩也比較單調.為了使牽牛花開出鮮艷的花朵,梅蘭芳先生買了好多參考書,按圖索驥的實踐起來,逐漸掌握了播種,施肥,移植,修剪,串種這些門道.
吳昌碩與梅花,我國近代著名的篆刻家,書畫家吳昌碩先生也是一個著名的花卉畫家.他畫的花卉題材雖然涉及梅,蘭,菊,牡丹,荷花,水仙等許多種類,但他特別偏愛梅花.吳昌碩早年專攻書法,詩詞和篆刻,三十多歲時才在任伯年的鼓勵下學習繪畫.他學繪畫時,就是從學畫梅開始的.梅花具有"冰肌鐵骨絕世姿,世間桃立安得知"的孤傲冷艷,清逸豪放的氣度.在漆黑污濁的舊社會,吳昌碩把畫梅作為一種"緣物寄情",梅花便成了他畢生所畫最多的題材之一.吳昌碩所畫的梅花作品很多,每一幅畫上都有詠梅詩句.在一幅<<梅花>>畫上,他題了兩首詩.畫面左上方雲:梅花鐵骨紅,舊時種此樹.\艷擊珊瑚碎,高倚夕陽處.\百匝繞不厭,園涉頗成趣.\太息飢驅人,揖爾出門去.畫面左下方雲:鐵如意擊珊瑚毀,\東風吹作梅花蕊.\艷福茅檐共誰享,\匹以般毀尊罍簋.\苦鐵道人梅知己,\對花寫照是長技.\瑕高藝逐蚊虯舞,\本大力驅出石徒.\作踏青鏤飲眇倡,\攫得燕支盡調水.\燕支水釀江南春,\那容堂上楓生根..
周恩來與花,敬愛的周總理把必勝的精力都貢獻給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日理萬機,鞠躬盡瘁,雖然無暇親自蒔養花草,卻在緊張的革命年代裡和繁忙的國事,外事活動中,留下了不少與花有關的佳話.1946年5月初,以周總理為首的中共代表團來到南京的梅園新村,同國民黨政府進行了10個月零4天的針鋒相對的談判斗爭.梅園新村院內種著美麗的海棠花,在緊張的談判間隙,周總理經常助理院中觀賞海棠,稍事休息.因此,海棠一直是周總理最喜歡的花木之一.
孫中山與荷花,我國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在中國革命的艱危年代裡四處奔走,生活動盪,可在他的心靈深處,同樣有對花卉的愛好.他珍重梅花的遍布中華大地,他愛好菊花的凌霜傲骨,品格清高.不過,他似乎對廣泛在培於我國的荷花懷有特別深厚的感情.
1916年8月16日,孫中山從上海去杭州,當地各界人士邀他前往西湖,觀賞河山勝景.此時湖邊水面荷花盛放,遂折下一朵荷花,笑對旁人道:"中國當如此花".......隨後又至秋瑾墓前,憑吊為民族革命壯烈犧牲的秋瑾烈士."中國當如此花"一語,正是孫中山先生自身品格的表露.他既不羨慕牡丹的融化,也不鍾情於桃李的嬌艷,卻希望中國人都能像荷花那樣高尚挺立,磊落光明,也寄望新興的中國能像荷花那樣燦爛芬芳,香飄四海.
宋慶齡愛花,宋慶齡生前愛花。在他北京故居的庭院里,陽台上,至今還有他種下的玫瑰,月季,牡丹等。他擔任國家的重要領導職務時,工作十分繁忙,但在工作之餘,仍然經常來到庭院給那些花澆水,鬆土,施肥。開花時節,特不僅讓工作人員把院中的花放在局勢,也親自此采擷一些分別養放在卧室和書房的案頭。如由中外賓客來訪,臨走時他總要贈送一束芳香悅人的鮮花。宋慶齡最喜愛的花是黃色的康乃馨。在宋慶齡逝世的安葬典禮上,鄧穎超曾親自把一束襯著松柏的黃色香石竹放在它的墓上,以表示對它的深切懷念。
魯迅與花卉,早在少年時代,魯迅就是一個小小的園藝家.他熱愛自然,喜歡花草,曾親手種過石竹,平地木,萬年青,文竹,月季,吉祥草等多種花草,還愛讀有關花草的專著,如<<南方花草狀>>,<<廣群芳譜>>,<<花鏡>>等.
青年時代留學日本期間,魯迅住在東京伍舍.那裡空地多,他常常利用空暇種花,特別種了各種各樣的牽牛花,在朋友之間以愛花出名.回國後,魯迅在杭州的浙江兩級師院學堂教書時,出於教學的需要,他經常帶領學生到西湖附近的山上去採集花草,製作植物標本.1912年5月遷居北京後,在八道灣11好的前院他親手中了兩株丁香和一株青楊.以後住在西二條21號,他特地請了花匠在院內中了丁香,碧桃,花轎,刺梅,使小小的庭院顯得格外幽靜美觀.工作之餘,他還常去成難得法源寺,觀看美麗的丁香和海棠花,也常常到嵩效寺觀賞牡丹.
沒聽說過哎!!!!!!!
/////////////////????????????????????
晉陶淵明喜歡菊花,菊花--表現不畏風霜,獨立寒秋,象徵孤傲不懼.
荷花--是佛教的聖花,出淤泥而不染,象徵純潔,崇高,廉潔,樸素的性格. ...
宋 周敦頤 蓮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靜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❹ 淘寶坤哥玩花卉被禁止了嗎
淘寶坤哥玩花卉沒有被禁止,坤哥玩花卉,真名周昆,別名坤哥,原《花卉報》記者,西瓜視頻簽約創作者,抖音主播。出生於北京,畢業於北京林業大學,是個體型微胖中年大叔,分享如何養花的
❺ 哪些名人愛養花
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大師梅蘭芳對花卉十分喜歡.他不僅蒔養了雪裡紅梅,傲霜秋菊,花王牡丹專,花相芍葯屬等傳統名花,還特別喜歡牽牛花.牽牛花秀冠柔條,風姿綽約,開的花雖不少,但花朵瘦小,色彩也比較單調.為了使牽牛花開出鮮艷的花朵,梅蘭芳先生買了好多參考書,按圖索驥的實踐起來,逐漸掌握了播種,施肥,移植,修剪,串種這些門道.
老舍愛養花,他曾在文中這樣寫自己.
我愛花,所以也愛養花。我可還沒有成為養花的專家,因為沒有功夫去作研究。我只是把養花當作生活中的一種樂趣。花開得大小好壞都不計較,只要開花我就高興在我的小院中,到夏天,滿是花草,小貓兒們只好上房支玩耍,地上沒有它們的運動場。
❻ 那些花幾萬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去買盆景的都是些什麼人
大把花錢什麼人?
肯定是人不是神!
凡是花錢不心痛:
非是浪子也貪臣!
花上百萬去買盆景的人都是土豪,企業家,各行各業中的精英。好的盆景觀賞性強,也是精神的滿足吧 ,好的盆景能給他們帶來好的心情,千金難買好心情。再說,財富大佬們秒秒鍾人民幣進賬都是千萬以上,對於百十萬的盆景來說比金錢更具欣賞價值。
真應現在流行的一句話貧窮限制了你的想像。窮人群體還在為一日三餐在日曬雨淋,想破腦袋什麼時候能讓自己財務自由。幾十上百萬也是有的人一輩子的積血,身處位置不同,所需求的不同吧。人生短短幾十載,難得有自己喜歡的,自己開心最重要。等我實現財務自由了也去弄盆來看看是什麼感覺??
各位友友你們這么看?
盆景跟文玩的屬性極其相似,價格是有過之而無不及,能買的起的人當然是一些土豪了,而且上了一定年紀的老者頗多,他們對盆景都有著極高的追求,擺在屋內也頗顯主人的品味與身份。
那肯定就是太有錢了,錢多的花不完,還有就是有錢人盆景愛好者。
大家好,我是多來米。今天借友友的問題,發點小牢騷!
那些花幾萬幾十萬甚至百萬的人,會是什麼樣的人呢?很明顯通通都是有錢人,有經濟實力的人。沒錢怎麼買呢?連房子都買不起的人怎麼回去買呢?盆景畢竟不是生活必須和剛需。除了有錢,或許有其他方面的因素如下:
一、有強烈的佔有欲,看到喜歡的盆景,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想據為己有。如果是我,有錢也不會買,逛個園藝場,偶爾欣賞一下就可,不必搬回自己家。
二、資深盆景領域專業大師,以盆景創作或買賣為職業。對盆景的經濟價值行情有研究,就像股票的買賣,入手是為了後市的增值,賺錢。
三、當然也不排除有純粹的愛好者。他們事業成功,閑情雅緻,既然經濟允許,買回家時時觀賞陶冶情操,也做到了錢盡其用。
四、會不會還有一種,為了某種原因,買回家投某些人之所好?純屬臆斷,不可當真!呵呵!
總之,以上都是我胡鄒鄒的,友友們千萬不要罵我啊!
謝謝題主,邀請楓林,楓林會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說明自己的觀點,認真回答那些花幾萬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去買盆景的都是些什麼人?這個問題。看完請點個關注,同時也歡迎更多花友,邀請楓林答題。 首先,作為普通,養花愛好者,是不可能去,購買如此昂貴,盆景植物,進行居家養護的。根據楓林多年的從業經驗,這種動輒幾萬,到上百萬的盆景植物,它們的去處,有以下幾個地方:
1. 大型節日會場臨時擺放:
比如,大型發布會、節日慶典、臨時會場布置等。為了營造氣氛,都會擺放一些上檔次的盆景、綠植。這些價格昂貴的盆景從花盆拉到需要擺放的位置,收費標准基本都是按小時或者按天來收費的。慶典結束後,這些寶貝又會被拉回花圃進行養護。現在做這方面生意的人特別多。有時候,甚至比,買一盆,盆景賺的錢,都多。
2. 城市形象工程、綠化需要:
現在很多,大城市在綠化過程當中,都特別注重「門頭效應」,為了營造標志性景觀效果,往往在這方面特別願意花錢,什麼景石擺放啊、噴泉廣場啊、中心湖面啊、景觀廣場啊,在這些節點上用的都是價格不菲的材料。一個綠化工程,造價幾百萬、上千萬,你以為,它們是栽植,普通品種嗎?利潤全在,這些名貴的樹木,或者盆景上呢。尤其在,一些景觀節點上,大門口、景石周圍、等特別,引人注目的位置,栽植一些,造型奇特,生長年限,特別長的「造型盆景」,例如直徑30厘米的紫薇盆景、直徑30厘米的皂角樹盆景、直徑30厘米的桂花樹盆景等。隨便拿出來一個,售價都在10萬元起步呢。
3. 家住別墅、事業成功人士在家把玩:
一些成功人士和退休幹部,很多人都喜歡,把玩一些上檔次的「精緻盆景」,這類盆景的售價,一般在千元到萬元之間,擺放在家裡面,不論是家裡,來客人談事情,還是宴請賓客,吃飯聚會,都顯得特別上檔次,有品位。至於能不能養活,就另當別論了。一般這樣的家庭都會請,專門的園藝大師,上門進行,付費養護管理,或者,家裡安排保姆,給花澆水。
4. 行賄受賄,關系走動送禮:
上檔次的盆景,能入手買的人,都不是自己去養的,為了承接工程、為了達到,自己想要的目的,有些人,絞盡腦汁的在研究,領導的各種「喜好」,過年送花、家裡院子樹死了,幫忙給更換最好的品種,俗話說:盆景無價!能不惜花費重金,給領導送禮的人。他們得到的利益都特別大。
以上經驗,純手打,無復制,都是來自「楓林」個人經驗,如有疏漏敬請指正;如果你覺得楓林,答案寫的可以,請隨手,轉發給,更多好友,謝謝!我是【楓林教你學養花】,每天都會分享實用性養花知識!
大家好,很高興來回答你的這個問題
那些花幾萬甚至幾百萬買盆景的都是些什麼人?我想他們至少是買東西不用在乎價格的人,只有這樣的人才會去買這么名貴的盆景,當然了還有就是愛好了,如果不喜歡誰會去買呢,誰的錢也不是天上掉下來的,都是付出了勞動才有的。
其實這就是一種愛好罷了,有的人買古玩那些真品動不動就上千萬的,這也是愛好所致,當然也有很多人是工作需要才會去買這些東西,比如說你合作公司的老總就對這些物品比較偏愛,你為了能和對方有共同的話題也是會去選擇買,因為人與人之間的合作關系不能只限於工作上,應該是可以融入到對方的生活中去,這樣就會有更廣闊的空間。
往往很多生意都是在非工作時間內達成的,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高爾夫球了,很多商人都是去那一邊玩一邊談生意的,等你經濟達到一定的高度,你也會喜歡上高爾夫球的。
其實有多少人是真正喜歡高爾球呢,只不過是喜歡那個環境罷了。
我的回答希望能幫到你,謝謝!
肯定有錢花不了的。大款,發財爺,資本人,肯定不是窮人,草民。
你知道嗎?一個老的石盆得上萬甚至幾十萬元。石質好,年代久,又是有工藝,名人題款的更貴了。
你想各貴的盆景,盆最值錢。有身份上講的人玩這個。
吃飯都難,何談玩,那些石頭那些盆景不是下鍋的米呵。
能養幾萬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去買盆景的人都是非富即貴的富人、貴人、土豪、煤老闆、企業家、成功人士等,這些人的共性是攀比、炫富、一擲千金、揮金如土,純屬顯擺和攀比心在作怪。拋棄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勤儉節約。
雖說錢是人家賺的,想怎化是有錢人的事,與Ta人無關。但我覺的,沒必要這么大肆揮霍。若真有錢那就用在刀刃上,為國家建設做點貢獻吧。把買花的幾萬幾十萬甚至上百萬,捐給研發抗擊疫苗的研究院;國家正在打脫貧攻堅戰,捐給貧困區的貧困家庭及需要讀書的貧困兒童等,贈人玫瑰,手留余香嘛,意義更大。不更好嗎?
當然物質生活富裕了,追求精神享受養養花,無可厚非,養花本身也是冶情悅心的。但個人認為沒必要化那麼多錢。養養發財樹、金錢樹、招財樹等之類的也很好啊。我養的花,都是移栽的,不化一分錢,心情也一樣很好啊!
也許是我不富有,用貧窮的眼光看問題。也許是貧窮限制了我的想像力,也限制了本人化錢的觀點吧。總之不贊成揮金如土的富豪們的做法。個人觀點,不喜勿噴。謝謝!
因為他(她)們錢太多了沒有地方放,買一盆景放那裡觀嘗。這些都是土豪一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