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卉花語 » 澳梅瓶插花

澳梅瓶插花

發布時間: 2023-08-28 00:15:25

1. 什麼是梅瓶

梅瓶是瓷器中一種常見的瓶式,它源自於我國唐代,定型於北宋時期的民窯,歷經唐回、宋答、元、明、清及近現代,官民窯競相生產,其基本造型特徵為小口、短頸、豐肩、上腹渾圓肥碩,下腹內斂,器身無耳、環等附加堆物,體態修長,造型優美。而唐、宋代南北方所產的梅瓶各具風韻,北方民窯所產梅瓶形體修長,脛部瘦削;南方景德鎮等窯所產梅瓶則略顯矮胖。其基本造型大體一致,但各窯所產梅瓶在尺寸大小、曲線收放程度、高矮豐碩變化及刻印裝飾風格上不盡相同,單從梅瓶的瓶口來區分,就有直口、唇口、梯形折沿口等,梅瓶在宋代稱為「經瓶」,為盛酒用具,這種功能一直沿續到元、明時期。梅瓶的用途歷經演變已由日用瓷轉向陳設瓷。歷史上它曾出現過如下主要用途:盛裝酒器、插花陳設、觀賞陳設、祭祀器物及墓室中辟邪消災、清平吉祥精神含義上的風水寶瓶,又是歷朝皇親國戚與達官顯貴們生前玩賞的陳設品、死後隨葬的墓中物。

2. 千般嫵媚看梅瓶,她是用來插花還是裝酒

梅瓶的美,在中國瓷器史上,持續了1000多年。目前較為統一的觀點,梅瓶誕生在唐朝。

就瓷器造型而論,

梅瓶的優美程度可以說天下第一,

所以梅瓶的造型,

算是中國瓷器的第一造型。

陶土和瓷土都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因此,與金屬、石質、木質等相比,陶瓷材料不但取材容易、價格低廉,而且在塑造形體方面更便於操作,因而具有更大的優越性,更易於普及。

由於時代不同、生產力發展水平不同以及人們的生活習俗和審美趣味不同,致使各時代的陶瓷造型呈現出不同的風貌。

如:

唐代瓷器造型之圓潤飽滿、

宋代瓷器造型之秀麗典雅、

元代瓷器造型之雄渾樸拙、

明永樂宣德瓷器造型之端莊穩重、

明成化瓷器造型之雋秀典雅、

明嘉靖萬曆瓷器造型之復雜多變、

清康熙瓷器造型之剛勁挺拔、

清雍正瓷器造型之文雅精細等。

如果要問,古之瓷器,最有女人味兒的是哪種?

說是梅瓶,有玩家行家們不贊成么?

肯定一個都沒!畢竟說「不」,也等於承認自己玩得不夠深還不懂女人唄~ 哈哈,其實我們也沒這么強人所難,逼你就範啦~ 之所以如此作比,是有歷史根據滴!

說從唐至明清,古之工匠們在設計與製作梅瓶時,將人體美的因素融入抽象造型中,使得這只瓶子氣質一看就與眾不同:身材細高,頸短口小,腹瘦肩豐,當然還有膚如凝脂呢,如此玉立亭亭,不就是窈窕淑女嘛?

而梅瓶之千種風情,絕不止其嬌柔體態,她之功用,也伴隨著朝代更迭而變換萬千,其中就有插花和用作酒器之說,那麼,這些說法靠譜嗎?最初又是因了何?下面,我們不妨以年代為序,說說這只瓶子的來龍去脈。

3. 梅瓶歷史上用來做什麼

說起喝酒,我還是有些酒量,從來沒醉過——也沒喝過。喝酒講究用好的酒具,本節給大家講一個古代盛酒的容器——我們現在稱做「梅瓶」。
在歷史上,梅瓶各大窯系都有,其造型的優美程度可以說天下第一,所以我認為梅瓶的造型是中國陶瓷中的「第一造型」。梅瓶跟我們傳統意義上瓶子的概念有一點不同——它的重心在上面,頭重腳輕。我們一般會認為頭重腳輕的東西看著很不舒服,但是梅瓶就看著非常舒服。梅瓶在唐代晚期出現的時候,曲線沒這么圓,上下偏直,樣子顯得很笨。梅瓶在歷史上都是裝酒的,往往直接寫明,比如「清沽美酒」、「武林城裡崔家酒,天上應無地下有」,相當於直接的廣告詞。馮小剛導演拍的電影《夜宴》中,道具就有用的不當的地方:皇帝身後擱倆梅瓶。我說,那就是倆酒瓶子,相當於今天拍一個國家領導人的紀錄片,領導人身後卻擱倆二鍋頭瓶子,都比較跌份兒。現代人對歷史的誤解,從這件事上可以看出來,所以我老說「容器的革命是文明革命的坐標」,容器的每一次革命都蘊涵著大量的信息。「梅瓶」這種器型得名比較晚,它在歷史上還有一個名字,叫「經瓶」。這跟宋代皇家的經筵制度有關。凡是皇帝,無論小時候受過多好的教育,長大後一定還要再學習,接受再教育。作為中國的最高統治者,要虛心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這就是經筵制度,這個制度一直持續到明清時期。講經的時候要喝酒,這又跟我們的文化習俗有關。當時「講經」也叫「講筵」,講完經後,皇帝要招待大家吃喝,就是說皇帝作為學生,在聽老師講完後要反過來招待老師一下。皇家招待的等級是非常高的,當時的酒就是裝在這樣的瓶子里,所以它又叫「經瓶」。到了近代,「梅瓶」這個新名字出現了:一是由於講筵制度廢棄了,舊的名字不大相稱;二是瓶子的功能發生了變化,文人喜歡用它插花——它的口很小,文人認為這和瘦骨嶙峋的梅枝是相匹配的,插一枝梅花顯得特別雅緻,要是插一朵牡丹就不美,所以它的新名字就叫「梅瓶」。
詞典經筵制度
經筵,是指漢唐以來帝王為講經論史而特設的御前講席。它在宋代正式制度化,為元、明、清歷代所沿襲。經筵制度在清代持續時間很長。單就狹義的「經筵典禮」而言,順治十四年(1657)首開經筵,至咸豐十年(1860)最後一次舉行經筵大典,持續兩百餘年。如就廣義的「經筵制度」而言,從皇太極崇德元年(1636)改國號為清起,至宣統三年(1911)止,整個清代都存在以「研經論史」為主要內容的御前講席。經筵制度是與中國古代社會最高統治者密切相關的一項教育制度。
知多D梅瓶的功能除了盛酒,梅瓶還有插花、裝飾和陪葬品的功用。陪葬品可以算祭祀一類。大量的梅瓶能夠出土,主要跟它祭祀有關,我們今天能看到宋、元、明、清各個朝代的梅瓶。
A.13 B.14 C.16 D.17
馬未都評:這個梅瓶可以裝將近17瓶酒,超出了我們一般人的想像。過去的人很能喝酒,武松過景陽岡時喝了18碗,我們經常能夠在電視劇里看到,行武的人拿著一大瓶酒咕嘟咕嘟地灌,喝完了一摔瓶子就上戰場了,可見豪邁之氣。
A。美觀B。為了攜帶方便C。倒酒不容易溢出
馬未都評:其實三個答案都有些道理。第一個是美觀,在長期演變中形成了一個固定模式,就是小口封尖,然後肩下漸收,以及足部比較小,形成了一個瓶的態勢,這個姿態是非常美的。第二個原因應該是最正確的,它最早就是為了便於攜帶,當時梅瓶比我們現在看到的要瘦,俗稱「雞腿瓶」。馬屁股後面有一個皮套,梅瓶插在皮套里就是下小上大,在路上顛簸時不至於顛出來,瓶身還有一棱一棱的防滑紋理。契丹是個馬背上的民族,跟純游牧民族有一點區別,他們是逐水草而居,可以攜帶這種比較沉重的酒具。第三條也成立,因為梅瓶重心在上,倒酒時,滿滿的酒不容易沖出來。
A。定窯系B。龍泉青瓷窯系C。鈞窯系D。耀州窯系E。景德鎮青白瓷窯系
馬未都評:宋代是中國陶瓷的一個高峰期,不僅僅是官窯,民窯也蓬勃發展。關於民窯,我們應該有個大致的了解。按照《中國陶瓷史》上的說法,民窯有六大窯系,實際上還應該再補充兩個窯系,也就是有八個窯系——正好是以長江為界,北方和南方各四個。北方有磁州窯、耀州窯、鈞窯、定窯;南方是有饒州窯(就是景德鎮窯)、龍泉窯、建窯、吉州窯四個系統。所以這樣來看,A、C、D屬於北方窯系,B、E屬於南方窯系。
磁州窯是自宋以來北方最大的窯系,覆蓋華北、西北、東北的絕大部分區域,其品種之廣泛在中國燒窯的歷史上首屈一指。「磁州窯」直到20世紀初才被命名,而給它命名的人並不是中國人,而是英國人(一說美國人)霍布遜。磁州窯的特徵是率真、粗獷、沒有約束,充分體現了一種民間情趣。官方的東西要定很多規矩,應該如何如何,因為它要層層審批,有一處通不過就得退回去。而磁州窯不存在這回事兒,它不給自己定一個規矩,而是工匠想怎麼著就怎麼著,現在畫一個,一會兒就給燒出來了。恰恰是這種沒有約束的陶瓷工藝使我們北方磁州窯的陶瓷變得非常豐富。
A。《大學》《中庸》《論語》《左傳》B。《大學》《中庸》《易經》《左傳》C。《大學》《中庸》《論語》《春秋》D。《大學》《中庸》《論語》《孟子》
答案:D。《大學》《中庸》《論語》《孟子》(摘自《醉文明》壹)

4. 梅瓶就是插花用的瓶子嗎

1)儲酒器

關於梅瓶的用途,從文獻記載、傳世實物和古代繪畫均可知,梅瓶從它產內生時起,最初應容為實用器,大多用於盛酒或其他液體物質。它的這種功用一直沿續到元明時期。梅瓶作為酒具的用途,在許多梅瓶的銘文中有所反映。如上海博物館藏有兩件件宋代磁州窯梅瓶白地黑花梅瓶,一件腹部開光書寫「清沽美酒」,另一件腹部書寫「醉鄉酒海」。

此外,還有另外一些銘文則是從側面反映了梅瓶的基本功能。如桂林博物館藏有一件出土於明墓的本地民窯生產的陶梅瓶,其肩部堆雕了「天長地久」四字。「天長地久」本身帶有祈福之意,同時也隱含了「天藏地酒」之諧意,這就表明了其祈福與儲酒的雙重功用。

(2)陳設觀賞

隨著社會的發展,梅瓶逐漸具有了陳設裝飾的功能,甚至梅瓶還常被作為冥器隨葬,桂林明代藩王陵區出土了大量的梅瓶便是明證。這些梅瓶已成為上層統治者等級地位的標志和「風水」寓意的象徵。

明中晚期以後,梅瓶的觀賞陳設作用則越來越明顯。清代梅瓶多為傳世品,這應與梅瓶此時主要用於陳設裝飾有關。

5. 梅瓶就是插花用的瓶子嗎

 梅瓶是一種小口、短頸、豐肩 、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隻能插梅枝而得名。因瓶體修長,宋時稱為「經瓶」,作盛酒用器,造型挺秀、俏麗,明朝以後被稱為梅瓶。梅瓶最早出現於唐代,宋遼時期較為流行,並且出現了許多新品種。宋元時期各地瓷窯均有燒制,以元代景德鎮青花梅瓶最為精湛。

    近代許之衡在《飲流齋說瓷》一書中詳細地描述了梅瓶的形制、特徵及名稱由來:

    「梅瓶口細而頸短,肩極寬博,至脛稍狹,抵於足微豐,口徑之小僅與梅之瘦骨相稱,故名梅瓶。」關於梅瓶的用途,磁州窯系有一對為白地黑花梅瓶,瓶身一書「清沽美酒」,一書「醉鄉酒海」,作盛酒的用具是明白無疑的。梅瓶既是酒器,又是一件令人愛不釋手的觀賞品。因此,這類器多製作精美,不但考慮到貯酒容量,還要注意造型優美。 {廣交藏友. 壹叄壹捌 叄零壹肆 貳伍陸}

  一、梅瓶的稱謂與用途

    「梅瓶」這一雅稱,直到清末《陶雅》一書中才出現,其得名有幾種說法,其中民國初年許之衡《飲流齋說瓷》較為可信,該書解釋為:「梅瓶,口小而項短,肩極寬博,至脛稍狹折,於足則微豐。口徑之小僅與梅之瘦骨相稱,故名梅瓶也。」

    最早的梅瓶出現在宋代,最初用途可不是用來插花和欣賞的,上海博物館收藏有兩件金代白地黑花梅瓶,分別在瓶腹寫有「清沽美酒」與「醉香酒海」, 遼寧省博物館收藏有明代唐寅繪制的《飲中八仙圖》,被認為臨摹自北宋趙公麟的作品。畫面描繪了李白、賀之章、張旭等八人坐於松林間暢飲,一名侍童正把梅瓶中的酒倒在酒缸里。這些都說明梅瓶最初的用途是一種儲酒、儲水用具。遼寧葉茂法庫台遼墓中出土有雞腿瓶,江西瑞昌發現的南宋淳佑十年(1251年)墓中,墓主的頭部頂端也放置有一對磁州窯梅瓶,南宋時期的墓葬中也出土有梅瓶,說明遼宋時期的梅瓶主要用途為實用貯酒具,但有時也被用作陪葬品。

    北宋趙令畤《侯鯖錄》記載:「陶人之為器,有酒經焉。晉安人盛酒似瓦壺之制,小頸,環口,修腹,受一斗,可以盛酒。凡饋人牲,兼雲以酒器,書雲就一經或五經焉。他境人有游於是邦,不達其義,聞五經至,束帶迎於門,乃知是酒五瓶為五經焉」。很多學者認為,這種可裝酒一斗、名為「酒經」的小口修腹瓷瓶,很可能就是宋代人對梅瓶的稱謂,因此宋代的梅瓶也可稱作「經瓶」。到了元明時期,從古人的詩文分析,此時的梅瓶可能被稱為酒「樽」、「」酒瓶。

     二、梅瓶的前身——雞腿瓶

    北宋以前的陶瓷器中,並無梅瓶造型,唐代僅有接近梅瓶的白釉瓶(上海博物館和故宮都有收藏,形體較矮,都施有化妝土,應為北方地區燒造),與我們後代所說的帶有S形曲線的梅瓶造型有一定差異。

    梅瓶的出現與遼國契丹族有著重要關系。契丹是中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中的一支,在唐代就與北方漢族多有交往,《遼史》稱「大漠之間,多寒多風,畜牧畋漁以食,皮毛以衣,轉徙隨時,車馬為家。此天時地利所以限南北也。遼國盡有大漠,浸包長城之境,因宜為治。秋冬違寒,春夏避暑,隨水草就畋漁,歲以為常。四時各有行在之所,謂之「捺缽」。

    為了適應遷移生活,契丹人仿照革囊創燒出便於攜帶的陶瓷提梁壺(俗稱 「馬鐙壺」、「雞冠壺」)。他們還創造出了一種上粗下細、狀如雞腿的長腹瓷瓶,用於運水或儲酒之用,這種雞腿瓶被很多現代學者視為梅瓶的雛形之作。小口是為了避免盛裝的水、酒濺出,減少酒的揮發並方便攜運,遼墓壁畫中還有表現契丹人運輸雞腿瓶的畫面。雞腿瓶口小、脛細、腹長,用繩索捆綁後背運很方便,倒梯形造型使繩扣越勒越緊,確實很適合契丹人游牧射獵、逐水草而居的生活需要。

    張家口市宣化縣曾發掘遼天慶六年(1116)張世卿墓,在後室南壁壁畫中描繪有兩個捧有酒壺、酒杯的男侍者。畫面上畫有三隻平行擺放的青綠色梅瓶, 瓶口附蓋(也有學者認為反映以泥封口),應該表現的是瓷製梅瓶(圖1)。有意思的是,這三隻梅瓶放置在低矮木幾上,木幾上開有三個圓口,梅瓶剛好卡放在木幾上,這幅畫面說明在北宋時期,造型修長、小底的瓷梅瓶由於重心較高,使用中應該是放在這種木架上,由於體積較大,這種長腹大梅瓶還上不了餐桌。1999年,遼寧省博物館徵集入藏了一套遼代彩繪壁畫木槨,也描繪有木桌下置一矮幾,桌上放有帶溫碗的注子、深腹碗等酒具,矮幾描繪有罩布,上面也放有三隻帶蓋的長腹梅瓶,可惜由於年代久遠,壁畫上梅瓶的足部比較模糊,看不出矮幾是否有開口,但這則壁畫與宣化張世卿墓互為佐證,證明了這種矮幾是遼代梅瓶的放置用具。

    1999年3月,宣化下八里村的村民在進行春灌時,在已發掘過的張世卿墓東南約50米處耕地里,發現了奇怪的滲水現象,河北省文物研究接報後展開鑽探,先後探出9座古墓並予以清理,發現這里是張世卿一族的墓地。其中7號墓出土有墓誌,顯示墓主張文藻和張世卿為同宗近支,文藻為長輩,屬叔侄關系,張文藻與妻子合葬於遼道宗大安九年(1093年)。墓中出土物包括了2件綠釉雞腿瓶,口徑6、底徑6.5、高21厘米,造型作小口、短頸、溜肩,長圓腹,小平底,通身施有綠釉,瓶身較一般遼代雞腿瓶矮,應視為梅瓶造型。出土時,瓶口部用石灰封閉,瓶內尚存留有棗紅色的液體。張文藻墓中也保留有題材豐富的壁畫,基本占滿了整個墓壁,主要為反映墓主人生活為內容的風俗畫,包括散樂圖、對弈圖等。前室東壁上描繪有「童嬉圖」,主要為有關茶道的內容,畫面中木桌上放有一隻短腹小口梅瓶,桌下的矮幾上放有腹部修長的雞腿瓶,考慮到墓中出土的兩只綠釉雞腿瓶在造型上與傳統梅瓶已比較接近,瓶中盛有棗紅色液體,墓中壁畫描繪的雞腿瓶也應是用作裝酒,並且從壁畫可知,當時的梅瓶已分長腹、短腹兩種,短腹梅瓶已可擺放在桌上了。

    遼代梅瓶有茶葉沫釉和白釉剔粉、白釉劃花、白釉剔粉填黑等種類,裝飾圖案多為牡丹紋。造型上,有繼承契丹傳統造型的雞腿瓶,如遼寧省博物館收藏的「乾二年田」款茶葉沫釉梅瓶,高64.9、腹徑24.3、口徑8.4厘米,作平底,底足無釉,「乾二」應當是指遼乾統二年(1102),「田」字應為製作工匠的姓氏(圖2);而圖3展示的則是受漢族文化影響而燒造的剔刻花填彩梅瓶。位於內蒙古赤峰市的猴頭溝鄉是遼代缸瓦窯所在地,北京故宮的劉毅先生曾在《關於梅瓶歷史沿革的探討》一文中提及,他在缸瓦窯考察時,見到許多雞腿瓶的殘器,說明赤峰缸瓦窯為是遼代梅瓶的一處重要產地。

  三、宋金時期的梅瓶

    雞腿瓶傳入北宋後,北方漢族地區也開始燒造這種長腹小口瓷瓶,最終使梅瓶造型固定下來,在宋代南、北方民窯中多有生產,而少見於宋代的官、汝等官辦瓷窯,說明梅瓶作為盛裝實用具主要為民間生活所使用。在造型上,北方梅瓶較多保留了契丹雞腿瓶的痕跡,形體修長而秀麗,瓶口為蘑菇形或梯形,便於使用繩索捆紮。而南宋景德鎮生產的影青梅瓶和江西吉州窯等地燒造梅瓶,其高度明顯低於北方梅瓶,容積縮小,腹徑較大,顯得矮而胖,造型上顯得比較小巧,反映了當時大江南北不同窯區的產品有一定地域特點。除了陶瓷器中出現梅瓶外,宋代的金銀器中也存在梅瓶造型,1996年4月,四川彭州市西大街發現過一處宋代金銀器窖藏,出土金銀器多達350多件,其中有10件銀制梅瓶,均為錘揲加工成型,包括素麵梅瓶、如意雲紋梅瓶、鳳鳥紋梅瓶等,有些還附有銀制瓶蓋,從出土金碗上有「紹熙改元」紀年看,這批窖藏金銀器為南宋中期產品,少量為北宋中晚期到南宋早期產品,類似的宋代銀制梅瓶在國內博物館還有收藏,說明了宋代梅瓶的質材已從陶瓷擴大到到金屬製品。

    宋代北方生產的梅瓶以耀州窯刻花梅瓶為代表。這件青瓷刻花梅瓶現藏於上海博物館,口徑7.5、足徑11、通高48.4厘米,造型挺拔修長,瓶腹無接胎痕跡,說明系一次拉坯成型,顯示了耀州窯制瓷匠師的高超技藝。由於長腹小底梅瓶不便於放置,耀州窯在北宋時期還創造出一種吐嚕瓶,造型上看如同將長腹梅瓶截去下半部,這種瓶型在北方名為吐嚕瓶,據說因酒從瓶中倒時發出「吐嚕」響聲而得名。河北定窯、磁州窯和河南扒村窯、鶴壁集、登封窯諸窯都燒造刻花梅瓶。

    1951年,考古部門在河南省禹縣白沙鎮發掘了宋代墓群,其中一號墓年代為北宋元符2年,墓室內壁採用了磚雕與繪畫相結合的技法描繪生活場景,其中墓前室西壁表現了墓主人夫婦飲宴畫面,居中的方桌上擺有注子、帶托盞杯,墓主夫妻二人袖手坐於桌旁,兩邊有三位侍女和一名男侍分別捧著唾壺、果盤,在桌下描繪了一隻梅瓶,放置在束腰方座上(圖6)。從桌上擺放酒具看,這只梅瓶的用途也應是盛酒具,考慮到遼張世卿墓描繪的梅瓶被插放在開孔的木座上,白沙宋墓壁畫表現的梅瓶比北宋梅瓶實物要短一些,是否可解釋為束腰高方座可能也開有圓形開孔,梅瓶足部同樣被插放在圓槽中,這樣一來,放在木座上的梅瓶感覺瓶身矮了一些。

    北宋的梅瓶都為小口、腹修長,底部比較小,到北宋晚期和金代初期,梅瓶的造型有了發展,梅瓶的底徑增大,直接可以放在地上,不必再依賴木製支架了。這在考古資料中也可以找到例證,山西稷山馬村曾發掘金代墓葬,其中一座金代早期墓的北壁磚雕表現了夫妻對飲,南壁設有舞台和雜劇磚雕,說明這些磚雕共同組成了墓主夫婦飲宴並觀看雜劇的場面,畫面居中為方桌,上置注子、盞杯、果盤等,桌下有一梅瓶,底徑較大,已可以平穩的放置在地上了。

    陝西省文物局鑒定組徐濤先生告知筆者,他們在陝北作館藏文物鑒定時,很多市縣都收藏有宋金時期的黑釉梅瓶,說明梅瓶在比較乾燥的北方地區使用量較大。故宮博物院收藏有10多件造型近似的黑釉梅瓶,其中一件黑釉梅瓶肩部刻劃有「天威軍官瓶」,這種粗瓷梅瓶就是北宋北方裝運水、酒之用,水是行軍的必需補給,而酒則可以鼓舞士氣。南宋趙彥衛在《雲麓漫鈔》卷七記載,南宋初年岳飛、韓世忠軍中「別置親隨軍,謂之背峞軍」,「一入背峞,諸軍統制而下,與之亢禮,犒賞異常,勇健無比,凡有堅敵,遣背峞軍,無有不破者」。至於為何酒瓶被稱作「峞」, 趙彥衛考證說「范參政致能說,雁北人呼酒瓶為峞,大將之酒瓶必令親信人負之。范嘗使燕,見道中人有負罍者,則指雲:此背峞也。故韓兵用以名軍。峞即罍,北人語訛故雲,韓軍誤用字耳」,按此記載,峞(wēi)與罍(léi)兩字發音相近,所以產生了訛傳。南宋初期統領抗金主力部隊的將帥大部分為陝北人,韓世忠等陝北籍主將的親信部隊被稱為「背峞軍」(即為主帥背酒瓶的親軍),顯示了北方軍旅中使用陶瓷梅瓶的遺風。

    與南宋同時期的金政權,由北方少數民族女真族建立,同樣表現出喜好豪飲的民族特點,此時的北方梅瓶繼承了粗獷的風格,以磁州窯和扒村窯燒造的白地黑花梅瓶、黑釉梅瓶為代表,同時期的西夏靈武窯也燒制有剔刻花梅瓶。宋金時期河北磁州窯燒制的白地黑花梅瓶以繪畫為特色。金代磁州窯燒制有一種黑瓷弦紋梅瓶,造型上接近遼雞腿瓶的樣式,裝飾簡單,肩部刻有「葡萄酒瓶」字樣,山西省文物部門在懷仁窯調查時,還發現有凸凹弦紋黑釉梅瓶,肩部刻劃有「酒都司使」,說明亦為金代梅瓶,較多保留了遼代雞腿瓶的遺韻。上海博物館收藏有數件金代梅瓶,代表器為金代磁州窯「清沽美酒」款梅瓶和金代扒村窯黑地白龍紋「正八」款梅瓶。黑地白花「正八「款梅瓶在繪畫處填有白色化妝土,瓶身旋修痕比較明顯,瓶腹兩側分別描繪豎向龍紋,並在一條龍下部書寫「正八」兩字,「正八」兩字可能來源自佛教「八正道」、「八部眾」(即天龍八部)觀念。

    南宋梅瓶標准器下面幾件可為代表:是南宋景德鎮窯燒造的青白釉刻花梅瓶,現藏廣東省博物館,口徑4.3、底徑9.4、高31.8厘米,肩部裝飾以流暢的刻花纏枝蓮紋,輔以淺細篦紋模擬水波,如同隨著微風搖曳的滿塘蓮荷,蓮花水波與淡雅的影青釉相互映襯,給人滿目清新之感。1991年9月,四川遂寧金魚村發現過一處南宋窖藏,出土瓷器985件,也包括青白釉梅瓶8件,其中的青白釉刻花梅瓶還帶有淺杯形的瓷蓋。圖12是一件南宋龍泉窯帶蓋青瓷梅瓶,口徑5.9、底徑7.3、,通高28.5厘米,胎色灰白,釉色青雅,釉面潤澤晶瑩,底部露胎,通體裝飾了凹凸弦紋,線條流暢優美。這件梅瓶1979年出土於浙江松陽縣慶元元年墓葬(1195年),現藏於遂昌縣文物管理委員會。圖13則是南宋吉州窯燒造的黑釉刻花梅瓶,通高21.2,口徑4.8、底徑6.6厘米,1972年江西吉州窯出土,現藏於江西省博物館。它的底徑明顯增大,在腹部兩側裝飾以剔刻折枝梅花,刀法細勁流暢,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

    金代和南宋時,還出現一種口部稍大的新樣式梅瓶。這種大口梅瓶在耀州窯北宋晚期到金代初期曾有燒造,窯址中發掘出土過多件。這種北宋晚期開始出現的大口長腹梅瓶,造型上看應是自小口梅瓶改進而來,其裝酒量有所減少,高度較北宋時降低,口部與底部尺寸均增大,放置時應不必依賴於支架,也便於使用提子一次打出一斤、半斤的酒來,是對梅瓶造型的一種改進。四川廣元大足石刻中保留有南宋石刻地獄圖,雕鑿於南宋淳熙至淳祐年間,其中一幅雕刻為勸飲圖,圖旁鐫刻有《大藏經》文:「世尊告諸比丘飲酒者入地獄」,畫面上一男子手捧帶托盤的酒碗勸飲,身後的女子抱持一大口梅瓶。從大足石刻勸酒圖可知,南宋時這種大口梅瓶在南方地區也有燒造,用途亦是裝酒用具。

6. 宋人花事——花器小賞

上次有幸參與了「 活動:宋人的日常花事 」(可戳鏈接了解一下),不如對雅緻的宋人花事中花器進行小賞。

插花作為宋代文人的四般閑事之一,在書房之內,可少不了插花的點綴。書房雖小,書擺放有序,書案之上筆、墨、硯台、鎮尺等,小小的香爐中焚著香餅,一旁精美的花瓶中插著花卉

真是一方雅緻寧靜的小天地。

宋代可謂是插花發展的鼎盛時期。各式各樣的花也陪著各式各樣的花瓶。

從材質上看,陶、瓷、金屬、石、木等皆可作花器。按花瓶的體量來區分,大個的自然是擺在廳堂等空間大的地方,小的置於書桌、案幾上作為點綴。

花瓶和其他用途的瓶有不少相似,曾經用來裝酒、水或者其他物品的容器,有的也用來插花。比如放置在廳堂的大花瓶,可能就是來自於糧嬰食瓶。

小花瓶在宋之前,各種式樣的長頸瓶使用的很廣泛。插花也是它的用途之一,唐墓壁畫中就有手持長頸瓶插花的形象。

宋人所用的體現著雅趣的小花瓶,隨著傢具和室內陳設的發展漸漸興盛。

當時人們稱作「梅瓶」、「膽瓶」、「玉壺春瓶」等名稱的器物中,有一些便是作為花器來使用。(因為稱呼使用的廣泛,每一個稱謂里包括了不同用途的瓶瓶哦!)

膽瓶就有指放在幾案或枕屏旁邊的插花小瓶。

當時的人們很可能將長頸鼓腹、形狀有些像垂膽的瓶都視為膽瓶,可以說是一大類瓶的指代。

膽瓶造型優雅,線條簡單,鼓腹容水,修頸容枝,瓶口小而微侈。正好插置花枝。

本來作為酒具的玉壺春瓶在當時長的與大型膽瓶很像,除了用來盛裝美酒,也可以用來插花。

一般花瓶陳設,為了放置的穩固,還會給它加上一個器座。

宋人花瓶的一個重要來源便是用古器插花和製作仿古器的花瓶。

宋人好古,但卻不是將古物束之高閣,而是讓它們的古意融於自己的生活中。最著名的應該就是花觚了吧。觚作商周銅器為酒器,如今見到的宋至明清的瓷器中的花觚,正是取自「觚」的造型。

插花中花朵保鮮也很重要,當時的人們對銅瓶插花的好處就已經有了認識。古銅器插花能夠「花色鮮明如枝頭,開速而謝遲」。這其中的科學道理呢?轉引如下:

另外,插花之前將花枝進行處理,也是能夠有助於花朵綻放的更久。

瓶花與佛教的香花供養有很深淵源,除了演變出室內陳設擺放的瓶花外,用於禮佛和祭祀的瓶花一直發展延續,明清時期的「五供」就有瓶花一對。

當然啦,也不要以為宋人的花事都是如此的清雅。「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更多的還是文人志趣。平時生活中,花團錦簇式的裝點也是受歡迎的。

ps:奈何知識儲備太少,美圖也找不到,用極簡主義參考講座內容和文章進行一下小賞吧!

熱點內容
花店創業分享 發布:2025-02-02 09:45:22 瀏覽:802
西蘭花炒豆芽 發布:2025-02-02 09:39:00 瀏覽:474
紅掌怎麼插花 發布:2025-02-02 09:34:03 瀏覽:509
一枝玫瑰花的包裝方法 發布:2025-02-02 09:29:19 瀏覽:174
泥炭盆栽 發布:2025-02-02 09:28:30 瀏覽:624
紫羅蘭媽咪 發布:2025-02-02 09:18:16 瀏覽:392
七夕搞笑鑽石 發布:2025-02-02 08:44:44 瀏覽:798
舒亦花卉 發布:2025-02-02 08:35:02 瀏覽:923
花語為暗戀的花 發布:2025-02-02 08:33:02 瀏覽:24
全網花店 發布:2025-02-02 08:23:54 瀏覽: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