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病種類
㈠ 花卉的病害有哪些病症類型
花卉來病害的病徵類型:①霉源狀物。病原真菌在花卉發病部位產生各種顏色霉層,如霜霉、青黴、灰霉、黑霉等。如花木黑霉病等。
②粉狀物。病原真菌在發病部位產生各種顏色的粉狀物,如菊花白粉病等。
③點狀物。病原真菌在病部產生黑色、褐色小點,多為真菌的繁殖體,如蘭花炭疽病上面的小黑點,就是真菌孢子堆所構成的特徵。
④綿絲狀物與顆粒狀物。病原真菌在病部產生的絲狀物或顆粒狀物,也多為真菌的繁殖體,如苗木白絹病,在莖基部形成黑褐色的顆粒狀物等。
⑤銹狀物。病原真菌在發病部位產生各種顏色的銹狀物,如玫瑰銹病等。
⑥膿狀物。發病部位出現膿狀黏液,呈現溢膿狀,這是許多細菌性病害的病徵,如仙客來細菌性軟腐病等。
㈡ 花卉常見的真菌性病害有哪些
真菌病害是花卉發生最多的常見病害,約占花卉病害的90%左右。常見的有白粉病、炭疽病、灰霉病、葉斑病等。
(1)白粉病。
白粉病是花卉最常見的病害,多發生於月季、菊花、大麗花、瓜葉菊、非洲菊等。主要為害嫩葉、嫩芽、嫩梢、花蕾和花梗。發病初期受害部位出現褪綠斑點,以後逐漸變成白色粉狀物,後期病斑變成灰色。病害常造成花卉植株矮小,嫩梢彎曲,花少而小或不能開放,葉片凹凸不平,嚴重時葉片捲曲、乾枯,甚至整株死亡(見彩圖49)。
彩圖49
(2)炭疽病。
多發生於蘭花、君子蘭、仙客來、雞冠花等。主要為害葉片,也侵染莖、嫩梢、花蕾、果實等部分。初期從葉尖和葉邊緣開始發病,在葉面上出現近圓形病斑,病斑邊緣多呈紫褐色,中央為淡褐色或灰白色,後期病斑上生有黑色小點,呈輪紋狀排列,嚴重時可造成葉片枯死(見彩圖50)。
彩圖50
(3)灰霉病。
灰霉病多發生於仙客來、大麗花、瓜葉菊、非洲菊、月季、翠菊、唐菖蒲、杜鵑、一品紅、百合等,主要為害葉、莖、花和果實等部位。一般發病初期出現水漬狀斑點,以後逐漸擴大,變成褐色或紫褐色病斑。天氣潮濕時病斑上長出灰色茸毛狀物,嚴重時整株死亡(見彩圖51)。
彩圖51
(4)葉斑病。
葉斑病是由於花卉受到不同的病菌侵染後,引起葉片上局部細胞壞死,而表現出的斑點症狀。常見的有角斑、條斑、圓斑、灰斑、黑斑、褐斑等,其中發病較多、為害嚴重的是真菌性葉斑病,其主要分為黑斑病和褐斑病。黑斑病主要為害美人蕉、月季等,發病後葉片上出現近圓形或不規則的黑色、紫褐色或暗褐色病斑,嚴重時葉片變黃、脫落。褐斑病主要為害一品紅、杜鵑、月季、菊花、非洲菊、雞冠花等。發病後葉片上出現圓形或近圓形黑褐色、褐色病斑,嚴重時可造成大量焦葉(見彩圖52、53)。
彩圖52
彩圖53
防治方法:①花卉生長期間,用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400~600倍液,每隔7~10天噴一次,連續噴3~5次即可起到防治效果。②及時剪除病枝、病葉,集中銷毀。冬春季徹底清除枯枝落葉。③注意通風透光,合理澆水與施肥,提高抗病力。④在發病初期噴50%多菌靈500~800倍液,或75%百菌清600~800倍液。防治灰霉病可用70%五氯硝基苯與80%代森鋅等量混勻,進行土壤消毒,每平方米用葯8~10克。
㈢ 花卉常見的病蟲害有哪些
病蟲害是花卉栽培中難免的問題,可能會造成栽植徹底失敗。病蟲害的防治是花卉栽培獲得成功的關鍵之一。病蟲害的防治首先要從加強栽培管理,提高花卉本身的抗病蟲害能力入手,應及時發現並立即採取措施。 花卉的病害,一般由病菌寄生引起。如果場地陽光充足、空氣流通、周圍干凈,病菌就不容易侵害。如果花卉一旦得病,應立即隔離栽培並噴施農葯。有時為防止病害蔓延,應將病株或發病枝葉立即焚燒。
花卉常見病害有以下幾種:
⑴白粉病:一般發生在梅雨季節,發病初期,葉片上出現白色斑點,以後逐漸布滿整個葉片,葉片最終變為灰色。通過改善通風光照和排水,清晨噴曬硫磺粉等綜合措施就可以防治該病。
⑵潰瘍病:發病時,葉片上出現圓形赤褐色斑點,枝條呈淡色,久病後葉落。施肥過多,枝葉徒長,容易引起此病。如發病,可噴灑0.4~0.2%硫酸亞鐵溶液或波爾多液,應注意合理施肥,加強通風透氣。
⑶炭疽病:發生初期,葉上呈現水漬狀綠色小點,後逐漸擴展為褐色圓形病斑。防治方法為,噴射多菌靈溶液,改善通風透光狀況。
⑷白絹病:此病發生時,在植株的莖部基部或根部出現白色絹絲裝菌絲,葉片自下而上逐漸枯萎,甚至全部枯死,氣溫過高、空氣過潮、土壤漬水,易得此病。應改善溫濕狀況、控制澆水,隔離病株,用石灰粉可防此病。
⑸猝倒病:發病時,幼苗基部開始出現水漬狀斑塊,後變為黃褐色,因為病變部位收縮而突然倒苗,傳染迅速。應控制水分,加強通氣,焚燒病株和土壤,可撒石灰防護。
花卉最常見的蟲害有:
⑴蚜蟲:個體很小,成群寄生於葉片及新梢上, 吸其汁液,並分泌一種毒液,使葉片萎縮,落蕾落花,乃至植株死亡。可人工捕殺、或噴酒600倍樂果溶液,或用煙蒂侵水噴酒。
⑵蚧殼蟲:有很多種,密生在莖葉上吸取養分和汁液,使被害部位枯黃。可用橡皮擦蘸水清除或噴灑600 倍樂果溶液。
⑶金龜子:幼蟲於土中蛀食根部,成蟲則咬食葉片,影響花卉生長和美觀。可用800倍敵百蟲溶液噴殺。冬季應深耕土壤,凍死幼蟲,清除雜草。
⑷地蠶:白天潛伏土中,夜間出來,食花卉根部或幼嫩的莖干,使植株枯亡。可人工捕殺或撒六六六粉於土中。 其他還有菊虎、盡蠖、青蟲、毛蟲等害蟲,防治方法與上述相似,一般使用敵百蟲、敵敵畏、樂果,稀釋 600-2000倍後使用,選擇晴天傍晚噴葯較好。也可以用 「以蟲治蟲」的辦法防治某些害蟲,如七星瓢早、異色瓢早均可捕食蚜蟲及蚧殼蟲。
㈣ 花卉病害的病狀分為哪幾種
花卉病害的病狀類型:花卉病害的病狀可分為五類:①變色。以葉片變色最為明顯。常見的表現為一些花卉葉片退綠或變黃。由於缺素和病原物侵染都能產生這種症狀。兩者的區別是:由缺素(生理性病害)引起的變色,常表現為整片葉子變黃或退綠,而由病毒侵染引起的變色系局部變色,表現為沿葉脈退色並呈花葉狀,它是病毒病的典型病狀。
②壞死。壞死在葉片上的表現有葉斑和葉枯兩種。葉斑根據其形態的不同,有圓斑、角斑、條斑、環斑、輪紋斑等。葉枯是指葉片上較大面積的枯死,枯死的輪廓不一定明顯。莖部的壞死也能形成病斑或莖枯,在枝幹上形成瘡痂和潰瘍。根部的壞死形成根腐。幼苗的莖或根部的壞死可以造成死苗而發生猝倒或立枯症狀。壞死多由真菌或細菌侵染引起。葉部的壞死是花卉病害中最常見的一種症狀,如月季黑斑病等。
③腐爛。花卉的花、果及其貯藏器官(如球根等)生病後容易發生腐爛。組織含水分較多的往往發生濕腐或軟腐;含水分少而較堅硬的組織發生干腐。此病可由病菌侵入引起,亦可因管理不善(如澆水過多等)造成,如花卉花腐病、根腐病等。
④畸形。其表現有徒長、矮化和叢生等。畸形在葉片上常表現為扭曲、皺縮、卷葉、縮葉等。根、莖的過度分枝引起叢根和叢枝等叢生現象。腫瘤是由於部分組織和細胞的過度生長而產生的畸形。畸形症狀多數是由於病毒、細菌或線蟲等侵染引起的,如花木根癌病、根結線蟲病、桃縮葉病等。⑤萎蔫。如細菌性萎蔫病、真菌性黃萎病等。
㈤ 常見花卉病害有哪些
(1)真菌病害。真菌病害的病症常見有白粉、銹粉、霉層、煤污等,這些病症分回別與病原生物種類答為害的特有症狀相對應,如白粉病、銹病、霜霉病、煤污病等。真菌病害的病狀常見有變色、腐爛、猝倒、立枯、穿孔、潰瘍、葉斑、萎蔫、畸形等。
(2)細菌病害。細菌病害的病症常僅見白色或黃色的溢膿。乾燥後呈灰白色薄膜,在顯微鏡下觀察,可見到許多細菌從病組織中溢出,並可看到顫動的小點。細菌病害的病狀,多數為急性壞死,一般發病初期多有水漬狀斑、腐爛斑點、枯焦、萎蔫等。
(3)病毒病害。病毒病害病狀主要有花葉、枯斑、環斑、叢枝、矮化、畸形等。花葉是病毒病常見的症狀,葉片色澤深淺不均出現花斑。但病毒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的症狀有時難以區分,這時可藉助傳染性實驗鑒別。
(4)生理病害。生理性病害的病狀常表現為葉尖、葉緣變褐焦枯,葉片變色、黃化、落葉、落花、落果等。這種病害用顯微鏡檢查受害組織無任何病原生物,因此是非侵染性的。這類病害常與溫度、水分、肥料、營養元素、土壤酸鹼度等有密切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