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插花地
A. 武漢是不是該行政區劃調整了
該調整了,武漢三鎮武昌漢口的區劃亂七八糟,有必要調整。漢口要有漢口區,學習蘇州的姑蘇區,有利於資源整合和古跡保護。武昌區洪山區青山區需要就近原則重新均衡劃分,解決插花地,現在以上三區定位都是城區,而且城鄉一體化。最近幾年北京上海廣州天津都進行了相應的區劃調整。北京撤銷了崇文區宣武區。
上海撤銷了閘北區,浦東新區也是大區制。天津撤銷濱海新區工委、管委會,撤銷塘沽、漢沽、大港區現行建制,設立濱海新區行政區,轄區包括原塘沽、漢沽、大港三區全境。廣州撤銷了蘿崗區。其他如重慶南京蘇州都相應地精簡了機構。武漢該調整了,不是跟風,是真的很亂。
B. 梅花的資料
http://ke..com/view/4085.html?wtp=tt
C. 安陸有哪些鄉鎮
截至2019年8月,安陸有個鄉鎮:趙棚鎮、陳店鄉、李店鎮、巡店鎮、辛榨鄉、棠棣鎮、木梓鄉、雷公鎮、王義貞鎮、煙店鎮、孛畈鎮、洑水鎮、接官鄉。
1、趙棚鎮是省政府確定的新一輪扶貧開發重點鄉鎮和全省27個革命老區鄉鎮之一,下轄16個行政村,307個村民小組,4.3萬人,國土面積112.4平方公里,耕地36922畝,山場面積45027畝,地形以低山和丘陵為主,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降水量1117毫米,是典型的農業大鎮。
2、陳店鄉位於安陸市東部,陳店集鎮距安陸城區12公里。
地處東經113°77′至113°82′,北緯31°23′至31°35′,國土面積82.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69萬畝,水域0.62萬畝,林地3.21萬畝,森林覆蓋率16%。全鄉轄26個行政村,227個村民小組,7860戶,總人口34718人,勞動力20652人。
3、李店鎮位於安陸城區東郊,面積56平方公里,轄24個行政村,208個村民小組,總人口3萬人,耕地面積3.1萬畝,是安陸城郊經濟圈鄉鎮之一。
4、巡店鎮位於安陸市西南18公里,地處京山、安陸、應城三縣市交界處,因盛唐時期在此設立巡檢司,故簡稱巡店。全鎮下轄33個行政村、2個村級林場和1個社區,245個村民小組,4.52萬人。國土面積10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3.85萬畝,林地面積1.75萬畝,水面0.86萬畝。
5、辛榨鄉位於安陸市的南端,地處安陸、雲夢、應城三縣市交匯處,全鄉國土面積45平方公里,轄17個行政村,2個農村社區,39456人,耕地面積2.6萬畝。
6、棠棣鎮位於安陸市西南部,東臨府河,與市區一河之隔,是安陸城區的西大門;西界木梓,南屏巡店,北望煙店,南北長15公里,東西寬13公里,國土面積8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5390畝,轄30個行政村4個農村社區,總人口31662人。
7、木梓鄉位於安陸市西南部,東鄰棠棣鎮,南瀕臨漳河與巡店鎮隔水相望,西南交京山縣,西北接雷公鎮,距安陸市區15公里;省道安京線、周天線穿鏡而過,交通條件便利。
全鄉版圖面積8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7883畝,其中水田面積42902畝,旱田面積4981畝,是典型農業鄉鎮,素有「安陸糧倉」之稱。下轄23個行政村,1個茶場,216個村民小組,5366戶,總人口24121人,政府所在地為木梓集鎮。
8、雷公鎮地處安陸市西部,北靠詩仙李白「酒隱安陸,磋砣十年」的白兆山,東鄰「九省通衢」的武漢市,西接古城襄陽,省道安京線橫貫東西,「漢十」高速公路臨境而過。交通區位優勢明顯。
9、王義貞鎮地處安陸、京山、隨州三縣市交界處,漳河水系北岸,是湖北省孝感市安陸市轄鎮,位於安陸市西北角,距安陸市城區35公里,東臨雷公鎮,南側與西側皆與京山縣坪壩鎮相連,北部與隨州市洛陽鎮毗鄰。
因歷史傳說人物王義貞而得名。因古銀杏群落廣布而享有「楚天銀杏第一鎮」美譽。全鎮下轄22個行政村,1個街道居委會,總人口32974人,農業人口佔比92%。
10、煙店鎮位於安陸的中部,東望涢河水、西靠白兆山,地勢西高東低,造就山地、丘陵、平畈三大帶狀地形,蘊含豐富的河沙、陶土、石灰石等資源,石料加工、陶土建材、板塊農業、旅遊服務業蓬勃發展。
區域面積110.8平方公里,轄36個行政村、4個宜居社區、262個自然灣,總人口4.5萬。漢十高速和高鐵,省道煙應、安京、大天,市道安三、水青等三橫四縱7條幹道縱橫境內。
11、孛畈鎮位於湖北省安陸市西北部,地處大洪山余脈,東經113°36′至41′,北緯31°15′至20′,東與隨州平林鎮隔府河相望,南與安陸煙店鎮相連,西與安陸王義貞鎮接壤,北與隨州洛陽、府河兩鎮毗鄰。
國土面積116平方公里,耕地2.6萬畝,林地12萬畝,下轄3個社區居民委員會和14個行政村,總人口3.7萬人。
12、洑水鎮南距安陸市人民政府駐地8公里,北與隨州市毗鄰,是鑲嵌在涢河東岸的一顆璀璨明珠。全鎮國土面積117平方公里,3.8萬人,轄28個行政村,1個涢港社區。境內新舊316國道、平洑線、安趙線、漢丹鐵路穿境而過,交通便利發達,是孝感市境內重要的交通要道。
13、接官鄉地處孝感市最北部,與隨州廣水接壤,素有孝感安陸北大門之稱。全鄉國土面積102平方公里,轄26個行政村,2.9萬人,耕地面積3萬畝,山地9萬畝,水面7000畝。
因漢代官吏在此建供上卸任官員休憩和地方官迎送上司的接官亭而得名,境內盛產無籽西瓜,素有「無籽西瓜之鄉」的美稱。 接官鄉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安陸市的革命老區之一和重點扶貧插花鄉鎮,曾是李先念戰斗過的地方。
(3)鄂州插花地擴展閱讀:
安陸的歷史沿革:
安陸歷史悠久,據雲夢睡虎地出土的秦簡《編年記》的記載,證明在戰國晚期,「安陸」之名稱已經出現。
關於安陸的命名,歷來眾說紛紜:一是1935年《湖北縣政概況》中說,安陸地勢較高,縣以南古為雲夢澤,大概取義於「安於陸地」的意思;
二是1980年《江漢考古》載有《安陸考源》一文,認為「安陸」一名起源於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佔領楚郢都後,「安陸」為秦、楚接壤處,秦人為鞏固南方,必須加強前哨陣地防守,才能確保安全,於是將此取名「安陸」;
三是今人何光岳在《楚國滅國與移民》一文中說,公元前525年,晉國滅了陸渾這個地方,陸渾的移民逃奔楚國,被安置在鄖國故地,於是這里便叫「安陸」,意為「安置陸人」的地方。
比較三種說法,似第三種說法較為可靠。《左傳·昭公十七年》中說:「庚午,遂滅陸渾,數之以其貳於楚也。陸渾子奔楚,其眾奔甘鹿」。這說明前人確有陸渾的遺民奔楚的記載。
在夏、商時代,天下分九州,安陸屬古荊州之域。周為鄖子國。
春秋戰國時期,安陸為楚國屬縣,秦統一天下後分楚為4郡,安陸為南郡之地。
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漢分南郡置江夏郡,取漢水與夏(沔)水在郡境匯合之意。安陸為江夏郡屬縣,漢之安陸縣包括安陸、雲夢、應城三縣及漢川、孝感、黃陂、漢陽等縣之各一部分。
三國初期,安陸屬吳,後屬魏,隸江夏郡。
兩晉紛更,安陸皆為江夏郡治。惠帝永興三年(306年)析安陸東境為灄陽縣(今黃陂地);東晉析沙羨、安陸兩縣地復置沌陽縣(今漢川縣南)。
南北朝時代,安陸先後隸郢州、司州、南司州,至陳太建十二年(580年)改安陸郡置南司州,安陸為屬縣,後旋入北周。
隋開皇三年(583年),隋廢郡,置鄖州總管府。594年廢鄖州總管府,仍置安陸郡,治安陸,安陸為屬縣。大業二年(606年),改京池縣為吉陽縣,不久省入安陸縣。
唐武德四年(621年)改安陸郡為安州,置總管府;624年改為大都督府。貞觀元年(627年)安州隸淮南道,629年罷都督府。以後尋復尋罷。
開元年間,安陸仍置都督府,天寶元年(742年)改安州為安陸郡,置都督府。乾元元年(758年)復為安州都督府。貞元三年(787年)安州隸山南東道。
五代後梁,置宣威軍,置節度使。後唐更名安遠軍節度使。後晉又罷軍為防禦州,後又復為安遠軍。後漢仍為安遠軍。後周顯德元年(954年)復罷軍為防禦州。
宋建隆元年(960年)復為安遠軍節度使,隸荊湖北路。天聖六年(1028年)隸京西路。慶歷元年(1041年)還隸荊湖北路。宣和元年(1119年)升州為府,於安陸置德安府。德安府領安陸、應城、孝感、應山、雲夢5縣。
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安陸為德安府漢陽鎮撫使治所。紹興三年(1133年)德安府仍隸荊湖北路,治安陸。咸淳七年(1271年)德安府徙治漢陽城頭山,安陸縣治隨之僑置。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安陸仍為德安府治,隸荊湖北道宣慰司,至1278年,析應山縣隸隨州,府領四縣,即安陸、孝感、應城、雲夢,州領二縣,即隨縣、應山縣。1281年罷宣慰司,德安府直隸鄂州行省,為散府。1293年改隸黃州路,後復隸湖北道宣慰司。
明洪武元年(1368年),安陸縣屬德安府,其時,德安府領安陸、雲夢、應城、應山、隨州,隸湖廣行省。洪武九年(1376年)降府為州,隸黃州府,11月屬武昌府。
1380年復升為府,治安陸,隸湖廣布政使司武昌道。1391年改屬河南布政使司,未久還屬湖廣布政使司。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隸荊西道。
清,康熙三年(1664年),安陸為德安府治,屬湖北布政使司,隸漢黃德道。
中華民國時期,1912年沿襲清制。1913年屬湖北省江漢道。1928年裁道,安陸屬湖北省直轄。1932年屬湖北省第五行政督察區。1936年改屬第三行政督察區。1938年,縣城淪於日本侵略軍,國民黨縣政府遷於三里店西北圍嶺的凌氏祠,後遷龍窩寺。
1945年冬遷回縣城直至安陸解放。抗日戰爭初期,安陸北部為中共安北工作委員會,西部為中共安(陸)隨(縣)工作委員會所轄;1942年以後,以府河為界,河東屬安(陸)應(山)縣,河西屬京(山)安(陸)應(城)縣,均隸豫鄂邊區第二行政專員公署。
1949年,安陸解放,成立安陸縣人民政府,屬孝感專署。1959年,孝感專署與武漢市合並,安陸縣隸屬武漢市。1960年8月,雲夢縣並入安陸,為安陸縣,治安陸。
1961年6月,孝感專署與武漢市分治,安陸屬孝感專署。1961年11月,安陸與雲夢分治,仍屬孝感行署。1987年9月,國務院批准安陸撤縣設市,自1988年1月起行使市建制職能。
1996年,安陸市面積1355平方千米,人口約59.5萬人。轄3個街道、10個鎮、5個鄉:府城街道、北城街道、南城街道、王義貞店鎮、雙河鎮、巡店鎮、孛畈鎮、李店鎮、洑水鎮、煙店鎮、趙棚鎮、棠棣鎮、雷公鎮、辛榨鄉、陳店鄉、桑樹鄉、接官鄉、木梓鄉。
2004年末,安陸市總人口618564人,轄南城、府城2個街道,趙棚、李店、巡店、棠棣、王義貞店、雷公、孛畈、煙店、洑水9個鎮和陳店、辛榨、木梓、接官4個鄉,共有444個行政村。2005年末,安陸市轄2個街道、9個鎮、4個鄉,446個行政村。
D. 白話詩 李清照 如夢令 常記溪亭日暮
如夢令
常記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
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
驚起一灘鷗鷺。
如夢令
昨夜雨疏風驟,
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
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
應是綠肥紅瘦。
點絳唇
寂寞深閨,
柔腸一寸愁千縷。
惜春春去,
幾點催花雨。
倚遍欄干,
只是無情緒!
人何處?
連天衰草,
望斷歸來路。
點絳唇
蹴罷鞦韆,
起來慵整纖纖手。
露濃花瘦,
薄汗輕衣透。
見有人來,
襪鏟金釵溜,
和羞走。
倚門回首,
卻把青梅嗅。
浣溪沙
莫許杯深琥珀濃,
未成沈醉意先融,
疏鍾己應晚來風。
瑞腦香消魂夢斷,
辟寒金小髻鬟松,
醒時空對燭花紅。
浣溪沙
小院閑窗春己深,
重簾未卷影沈沈,
倚樓無語理瑤琴。
遠岫出山催薄暮,
細風吹雨弄輕陰,
梨花欲謝恐難禁。
浣溪沙
淡盪春光寒食天,
玉爐瀋水裊殘煙,
夢回山枕隱花鈿。
海燕未來人鬥草,
江梅已過柳生綿,
黃昏疏雨濕鞦韆。
浣溪沙
髻子傷春慵更梳,
晚風庭院落梅初,
淡雲來往月疏疏,
玉鴨薰爐閑瑞腦,
朱櫻斗帳掩流蘇,
通犀還解辟寒無。
浣溪沙
綉幕芙蓉一笑開,
斜偎寶鴨親香腮,
眼波才動被人猜。
一面風情深有韻,
半箋嬌恨寄幽懷,
月移花影約重來。
菩薩蠻
風柔日薄春猶早,
夾衫乍著心情好。
睡起覺微寒,
梅花鬢上殘。
故鄉何處是?
忘了除非醉。
瀋水卧時燒,
香消酒未消。
菩薩蠻
歸鴻聲斷殘雲碧,
背窗雪落爐煙直。
燭底鳳釵明,
釵頭人勝輕。
角聲催曉漏,
曙色回牛斗。
春意看花難,
西風留舊寒。
訴衷情
夜來沈醉卸妝遲,
梅萼插殘枝。
酒醒熏破春睡,
夢斷不成歸。
人悄悄,
月依依,
翠簾垂。
更挪殘蕊,
更拈餘香,
更得些時。
好事近
風定落花深,
簾外擁紅堆雪。
長記海棠開後,
正是傷春時節。
酒闌歌罷玉尊空,
青缸暗明滅。
魂夢不堪幽怨,
更一聲啼□(左「決」右半,右「鳥」)。
清平樂
年年雪裡,
常插梅花醉,
挪盡梅花無好意,
贏得滿衣清淚!
今年海角天涯,
蕭蕭兩鬢生華。
看取晚來風勢,
故應難看梅花。
憶秦娥
臨高閣,
亂山平野煙光薄。
煙光薄,
棲鴉歸後,
暮天聞角。
斷香殘香情懷惡,
西風催襯梧桐落。
梧桐落,
又還秋色,
又還寂寞。
攤破浣溪沙
揉破黃金萬點輕,
剪成碧玉葉層層。
風度精神如彥輔,
太鮮明。
梅蕊重重何俗甚,
丁香千結苦粗生。
熏透愁人千里夢,
卻無情。
攤破浣溪沙
病起蕭蕭兩鬢華,
卧看殘月上窗紗。
豆蔻連梢煎熟水,
莫分茶。
枕上詩書閑處好,
門前風景雨來佳,
終日向人多醞藉,
木犀花。
添字採桑子
窗前誰種芭蕉樹?
陰滿中庭;
陰滿中庭,
葉葉心心、舒捲有餘情。
傷心枕上三更雨,
點滴霖霪;
點滴霖霪,
愁損北人、不慣起來聽!
武陵春
風住塵香花已盡,
日晚倦梳頭。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
也擬泛輕舟。
只恐雙溪舴艋舟,
載不動、許多愁。
醉花陰
薄霧濃雲愁永晝,
瑞腦消金獸。
佳節又重陽,
玉枕紗櫥,
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
簾卷西風,
人比黃花瘦。
南歌子
天上星河轉,
人間簾幕垂。
涼生枕簟淚痕滋,
起解羅衣聊問、夜何其?
翠貼蓮蓬小,
金銷藕葉稀。
舊時天氣舊時衣,
只有情懷不似、舊家時!
怨王孫
湖上風來波浩渺,
秋已暮、紅稀香少。
水光山色與人親,
說不盡、無窮好。
蓮子已成荷葉老,
青露洗、蘋花汀草。
眠沙鷗鷺不回頭,
似也恨、人歸早。
鷓鴣天
寒日蕭蕭上鎖窗,
梧桐應恨夜來霜。
酒闌更喜團茶苦,
夢斷偏宜瑞腦香。
秋已盡,
日猶長,
仲宣懷遠更凄涼。
不如隨分尊前醉,
莫負東籬菊蕊黃。
鷓鴣天
暗淡輕黃體性柔,
情疏跡遠只香留.
何須淺碧深紅色,
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
菊應羞,
畫欄開處冠中秋.
騷人可煞無情思,
何事當年不見收.
玉樓春
紅梅
紅酥肯放瓊苞碎,
探著南枝開遍末?
不知醞藉幾多時,
但見包藏無限意。
道人憔悴春窗底,
悶損闌干愁不倚。
要來寫便來休,
未必明朝風不起。
小重山
春到長門春草青,
紅梅些子破,
未開勻。
碧雲籠碾玉成塵,
留曉夢,
驚破一甌春。
花影壓重門,
疏簾鋪淡月,
好黃昏。
二年三度負東君,
歸來也,
著意過今春。
一剪梅
紅藕香殘玉簟秋。
輕解羅裳,
獨上蘭舟。
雲中誰寄錦書來?
雁字回時,
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
一種相思,
兩處閑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
才下眉頭,
卻上心頭。
臨江仙
歐陽公作蝶戀花,有「深深深幾許」之句,予酷愛之。用其語作「庭院深
深」數闕,其聲即舊臨江仙也。
庭院深深深幾許,
雲窗霧閣常扃,
柳梢梅萼漸分明,
春歸秣陵樹,
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風多少事,
如今老去無成,
誰憐憔悴更雕零,
試燈無意思,
踏雪沒心情。
臨江仙
梅
庭院深深深幾許,
雲窗霧閣春遲,
為誰憔悴損芳姿。
夜來清夢好,
應是發南枝。
玉瘦檀輕無限恨,
南樓羌管休吹。
濃香吹盡有誰知,
暖風遲日也,
別到杏花肥。
蝶戀花
暖日晴風初破凍,
柳眼梅腮,
已覺春心動。
酒意詩情誰與共,
淚融殘粉花鈿重。
乍試夾衫金縷縫,
山枕斜欹,
枕損釵頭鳳。
獨抱濃愁無好夢,
夜闌猶翦燈花弄。
蝶戀花
昌樂館寄姊妹
淚濕羅衣脂粉滿,
四疊陽關,
唱到千千遍。
人道山長水又斷,
瀟瀟微雨聞孤館。
惜別傷離方寸亂,
忘了臨行,
酒盞深和淺,
好把音書憑過雁,
東萊不似蓬萊遠。
蝶戀花
上巳召親族
永夜懨懨歡意少,
空夢長安,
認取長安道。
為報今年春色好,
花光月影宜相照。
隨意杯盤雖草草,
酒美梅酸,
恰稱人懷抱。
醉里插花花莫笑,
可憐人似春將老。
漁家傲
天接雲濤連曉霧,
星河欲轉千帆舞;
彷佛夢魂歸帝所,
聞天語,
殷勤問我歸何處。
我報路長嗟日暮,
學詩漫有驚人句;
九萬里風鵬正舉,
風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
漁家傲
雪裡已知春信至,
寒梅點綴瓊枝膩,
香臉半開嬌旖旎,
當庭際,
玉人浴出新妝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
故教明月玲瓏地。
共賞金尊沉綠蟻,
莫辭醉,
此花不與群花比。
〔歹帶〕人嬌
後亭梅開有感
玉瘦香濃,
檀深雪散,
今年恨探梅又晚。
江樓楚館,
雲間水遠。
清晝永,
憑欄翠簾低卷。
坐上客來,
尊前酒滿,
歌聲共水流雲斷。
南枝可插,
更須頻剪,
莫待西樓,
數聲羌管。
(此首一作無名氏詞,見梅苑卷九)
行香子
七夕
草際鳴蛩,
驚落梧桐,
正人間、天上愁濃。
雲階月地,
關鎖千重。
縱浮槎來,
浮槎去,
不相逢。
星橋鵲駕,
經年才見,
想離情、別恨難窮。
牽牛織女,
莫是離中。
甚霎兒晴,
霎兒雨,
霎兒風。
行香子
天與秋光,
轉轉情傷,
探金英知近重陽。
薄衣初試,
綠蟻新嘗,
漸一番風,
一番雨,
一番涼。
黃昏院落,
凄凄惶惶,
酒醒時往事愁腸。
那堪永夜,
明月空床。
聞砧聲搗,
蛩聲細,
漏聲長。
孤雁兒
世人作梅詞,下筆便俗。予試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
藤床紙帳朝眠起,
說不盡、無佳思。
沈香煙斷玉爐寒,
伴我情懷如水。
笛聲三弄,
梅心驚破,
多少春情意。
戌疏雨蕭蕭地,
又催下、千行淚。
吹簫人去玉樓空,
腸斷與誰同倚?
一枝折得,
人間天上,
沒個人堪寄。
滿庭芳
小閣藏春,
閑窗銷晝,
畫堂無限深幽。
篆香燒盡,
日影下簾鉤。
手種江梅更好,
又何必、臨水登樓?
無人到,
寂寥恰似、何遜在楊州.
從來,
如韻勝,
難堪雨藉,
不耐風揉。
更誰家橫笛,
吹動濃愁?
莫恨香消玉減,
須信道、掃跡難留。
難言處,
良窗淡月,
疏影尚風流。
滿庭芳
芳草池塘,
綠陰庭院,
晚晴寒透窗紗。
□□金鎖,
管是客來〔口沙〕。
寂寞尊前席上,
惟□□、海角天涯。
能留否?
酴〔酉縻〕落盡,
猶賴有□□。
當年,
曾勝賞,
生香熏袖,
活火分茶。
□□龍嬌馬,
流水輕車。
不怕風狂雨驟,
恰纔稱、煮酒殘花,
如今也,
不成懷抱,
得似舊時那。
(□:原缺字)
鳳凰台上憶吹簫
香冷金猊,
被翻紅浪,
起來慵自梳頭。
任寶奩塵滿,
日上簾鉤。
生怕離懷別苦,
多少事、欲說還休。
新來瘦,
非干財,
不是悲秋。
休休!
這回去也,
千萬遍陽關,
也則難留。
念武陵人遠,
煙鎖秦樓。
惟有樓前流水,
應念我、終日凝眸。
凝眸處,
從今又添,
一段新愁。
聲聲慢
尋尋覓覓,
冷冷清清,
凄凄慘慘戚戚。
乍暖還寒時候,
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淡酒,
怎敵他、晚來風急?
雁過也,
正傷心,
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
憔悴損,
如今有誰堪摘?
守著窗兒,
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
到黃昏、點點滴滴。
這次第,
怎一個、愁字了得!
慶清朝慢
禁幄低張,
雕欄巧護,
就中獨占殘春。
客華淡佇,
綽約俱見天真。
待得群花過後,
一番風露曉妝新。
妖嬈艷態,
妒風笑月,
長〔歹帶〕東君。
東城邊,
南陌上,
正日烘池館,
競走香輪。
綺筵散日,
誰人可繼芳塵?
更好明光宮殿,
幾枝先近日邊勻,
金尊倒,
拚了盡燭,
不管黃昏。
念奴嬌
春情
蕭條庭院,
又斜風細雨,
重門須閉。
寵柳嬌花寒食近,
種種惱人天氣。
險韻詩成,
扶頭酒醒,
別是閑滋味。
征鴻過盡,
萬千心事難寄。
樓上幾日春寒,
簾垂四面,
玉欄干慵倚。
被冷香消新夢覺,
不許愁人不起。
清露晨流,
新桐初引,
多少游春意!
日高煙斂,
更看今日晴未?
永遇樂
落日熔金,
暮雲合璧,
人在何處?
染柳煙濃,
吹梅笛怨,
春意知幾許?
元宵佳節,
融和天氣,
次第豈無風雨?
來相召、香車寶馬,
謝他酒朋詩侶。
中州盛日,
閨門多暇,
記得偏重三五。
鋪翠冠兒,
拈金雪柳,
簇帶爭濟楚。
如今憔悴,
風鬟霜鬢,
怕見夜間出去。
不如向、簾兒底下,
聽人笑語。
多麗
詠白菊
小樓寒,
夜長簾幕低垂。
恨瀟瀟、無情風雨,
夜來揉損瓊肌。
也不似、貴妃醉臉,
也不似、孫壽愁眉。
韓令偷香,
徐娘傅粉,
莫將比擬未新奇,
細看取、屈平陶令,
風韻正相宜。
微風起,
清芬醞藉,
不減酴〔酉縻〕。
漸秋闌,
雪清玉瘦,
向人無限依依。
似愁凝、漢阜解佩,
似淚灑、紈扇題詩。
朗月清風,
濃煙暗雨,
天教憔悴瘦芳姿。
縱愛惜、不知從此,
留得幾多時。
人情好,
何須更憶,
澤畔東籬。
長壽樂
南昌生日
微寒應候,
望日邊六葉,
階〔艹冥〕初秀。
愛景欲掛扶桑,
漏殘銀箭,
杓回曳。
慶高閎此際,
掌上一顆明珠剖。
有令容淑質,
歸逢佳偶。
到如今,
晝錦滿堂貴胄。
榮耀,
文步紫禁,
一一金章綠綬。
更值棠棣連陰,
虎符熊軾,
夾河分守。
況青雲咫尺,
朝暮入承明後。
看綵衣爭獻,
蘭羞玉酎。
祝千齡,
借指松椿比壽。
減字木蘭花
賣花擔上,
買得一枝春欲放。
淚染輕勻,
猶帶彤霞曉露痕。
怕郎猜道,
奴面不如花面好。
雲鬢斜簪,
徒要教郎比並看。
瑞鷓鴣
雙銀杏
風韻雍容未甚都,
尊前甘橘可為奴。
誰憐流落江湖上,
玉骨冰肌未肯枯。
誰教並蒂連枝摘,
醉後明皇倚太真。
居士擘開真有意,
要吟風味兩家新
E. 武昌區的歷史沿革
武昌最早有城,始於三國時期東吳黃武二年(公元223年)。是年吳主孫權在江夏山(今蛇山)東北築土石城,取名夏口城。該城方圓僅二、三里,實為地形險要的軍事堡壘。武昌自古而今都是縣、州、府、郡和省治所在地。歷史上的古夏口城亦幾經變遷。漢代設有沙羨(音夷)縣,治塗口(今江夏區金口)。至晉武帝以後,沙羨縣治移至夏口城,故武昌一度稱為沙羨縣。後來因轄區擴大又改稱汝南縣。南朝宋孝建元年(公元454年),孝武帝在夏口設置郢州,並在夏口城的基礎上進行城垣的修葺和擴建,這就是古郢州城,至今遺址尚存。武昌在那時又稱為郢城。齊梁時期,梁將曹景宗(後任郢州刺史)攻打郢城,在紫金山與小龜山北築土石城堡,此堡北臨沙湖,南距郢城約二里,後世稱為「曹公城」 。
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隋文帝改郢州稱鄂州,改汝南縣為江夏縣。州、縣治所均設於城內。自此武昌又有鄂州、江夏縣之稱。唐敬宗寶歷元年(公元825年),牛僧孺為武昌軍節度使,改建鄂州城,原來的夯土結構改成甓磚結構 。
武昌城第二次大規模的改建並基本定型是在明洪武四年(1371年)。時任江夏侯的周德興增拓武昌府城,周圍二十餘里,牆體為陶磚砌就,牆高二至三丈余不等。據《湖廣圖經志書》載,明代的武昌城,里巷阡陌,衙署叢集,府學、貢院、文廟等文化建築遍布,文人學士薈聚,儼然是一座政治中心的城市景觀,為當時南方的重要城垣。1927年武昌城開始拆除,保留有歷史紀念意義的起義門一小段城牆,其餘在1929年全部拆完。武昌是首義之地。近代中國進步的閘門從武昌開啟。在新文化運動、國內北伐戰爭和抗戰初等時期,武昌曾成為革命中心。
1949年5月17日,武昌解放。5月24日,武漢市人民政府成立。 同日,市政府發布政字第一號布告,宣布「劃前漢口市、武昌市及漢陽城區所轄地區成立武漢市人民政府」。人民政府武昌辦事處舉行接管簽字儀式,宣布:解散原武昌市政府及所屬各區公所,廢除保甲制度。6月16日,組建市人民政府武昌辦事處(同時行使市軍管會武昌辦事處職責)。
1964年7月24日,武漢市人民委員會決定建立葛化街辦事處,劃歸武昌區人民委員會領導。8月1日,中共武漢市委決定:將原武昌區領導的青菱、南湖、石嘴、和平4個農村人民公社劃歸洪山區領導;原洪山區所屬珞珈山、水果湖、濱湖、武珞路、中南路、喻家山、關山7個街辦事處劃歸武昌區領導。
1986年7月2日,部分調整武昌、洪山區劃。原武昌區內獅子山街、關山街、葛化街、珞珈山街等街辦事處所轄51平方千米地域、41075戶、25萬人口劃歸洪山區管轄。
2009年市委市政府開展江南三區「插花地」調整工作,將洪山區管轄的姚家嶺、向陽、余家湖、風光、三角路5個村及城南社區的全部區域調整到武昌區管轄;將位於武昌區界限范圍內的烽火、東亭、團結、徐東、柴林頭、余家頭6個村,及南湖、徐東、和平3個社區部分區域調整到武昌區管轄。將武昌區管轄的新世紀、華電、省電、紡機、鐵機、風光苑6個社區的全部區域調整到洪山區管轄;將位於洪山區界限范圍內的理工水運、岳家嘴、列電、石牌嶺等4個社區的部分區域調整到洪山區管轄。 經「插花地」調整,武昌區行政區劃面積由調整前的81.22平方公里增至87.42平方公里,戶籍人口113萬。武昌主城建設區面積由2008年的44.82平方公里增至2009年的58.06平方公里,主城區建設面積位居7個中心城區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