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報損報告
⑴ 中國花卉出口利潤率是多少
日前,中國花卉協會發布《2021年全國花卉進出口數據分析報告》。報告顯示,2021年,我國花卉進出口貿易額首次突破7億美元關口,同比增長12.66%。
報告按照種球、盆花(景)和庭院植物、種苗、鮮切花、鮮切枝(葉)、干切花、苔蘚地衣等七大類別,對海關總署提供的2021年我國花卉進出口數據進行整理分析而形成。
從花卉進口情況分析,2021年花卉進口總額23585.37萬美元,同比增加50.53萬美元。進口額佔比前三位的類別為種球、鮮切花、盆花(景)和庭院植物,佔比達86.73%。種球、鮮切花和鮮切枝(葉)3個類別增幅明顯,種球進口連續3年下滑後增長24.67%;鮮切花進口連續2年下滑後增長30.37%;鮮切枝(葉)進口增幅50.16%,連續5年保持增長,特別是2020年、2021年增速均保持在50%以上。盆花(景)和庭院植物進口額同比下降54.09%,創5年來最大降幅;種苗進口額減少296.73萬美元,降幅16.77%,連續4年下滑。
2021年我國花卉出口保持了較快增長,出口總額46479.25萬美元,同比增長20.24%。我國花卉出口主要品種仍為盆花(景)和庭院植物、鮮切花、鮮切枝(葉)、種苗,在總出口額中佔比達九成。從近幾年各類別出口情況看,盆花(景)和庭院植物出口額連續6年保持增長,種苗和干切花連續5年保持增長,鮮切花增長相對平穩,種球增長乏力,鮮切枝(葉)和苔蘚地衣波動較大。
⑵ 請各位朋友幫忙找一找花卉報告總結急用!!!!!!!!!!!!!!!!!!!!!!!!
有點長...
為全面了解都江堰市花木產業發展現狀,探究提高花木產業檔次和水平的途徑與措施,進一步提高花木產業的市場競爭力,最近本人對都江堰市花木重點產區安龍鎮的花木生產情況及抽取的24戶花木種植戶進行了調查。調查表明,都江堰市花木重點產區目前已具一定規模和優勢,在促進該地區農村經濟發展和增加農民收入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從應對當前花木產業激烈的國際國內競爭及實現產業升級的高度看,還存在許多問題和矛盾,亟待尋找進一步發展的突破口。
特點與趨勢
安龍鎮地處都江堰市南端距市區26公里,全鎮幅員面積16.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0831畝,人口12000餘人,全鎮轄9個行政村,56個農業社,一個居委會。迄今為止,全鎮花木面積達到7000畝,糧經比例3:7。花木種植戶3125戶,佔全鎮總戶數3518戶的89%,在地產值1.5億。2003年全鎮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70元,其中花木收入3200元,占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97%。發展中呈現以下特點:
1、種植面積不斷增加,專業化程度日益提高。都江堰市花木產業起源於七十年代未,興起於八十年代未九十年代初,發展於九十年代未。1998年至2003年,安龍鎮花木種植面積由600畝達到14600餘畝。2002年被都江堰市農牧局命名為「都江堰市生態農業示範鎮」。隨著種植規模的擴大,花木種植的專業化程度也日益提高。種植面積達80%以上的村是:吉樂村、三聖村、泰安村、東風村、銅池村、接龍村、泊江村。種植面積達90%以上的組有:吉東村1、2、3、4組;銅池村1、2、3、6組;接龍村3、4、6組;泊江村4、5、7、8組。安龍鎮近年共涌現花木專業村8個,其中花木年產值超千萬元的村3個。全鎮花木在地產值100萬元以上的有14戶,50萬元以上有62戶,30萬元以上的有115戶。一村一色、一村一品的產業化生產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2、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產業化程度日益提高。各村在花木種植得到發展的同時,還圍繞花木這一主導產業,延伸發展與之相關的配套產業,拉長了產業鏈,促進了當地二三產業的發展。一是花業逐步成為優勢產業。全鎮現有規模較大的花木公司5家、花木研究機構1個。業務遍布全國各地,並具備了承接較大工程的能力。同時,依託花木產業,還延伸發展了根雕、園藝、賞石、裝飾、園林用具等多個新興產業。二是轉移了農村富餘勞力,農民務工突破了傳統農業的季節性、單一性,僅花木產業帶動務工達全鎮勞動力的90%。三是帶動了三產的發展,成立農家公園1個,高標准農家樂1個,常年農業旅遊觀光接待300人次,實現收入1.5萬元。
3、市場流通活躍。安龍鎮在成都青石橋花木市場和月亮彎花市上有長期銷售點的36家,其中在青石橋花市的有7家,當中以三聖村二組付文剛最為突出。該同志在八十年代開始從事園藝,現已建成在地產值上百萬元、面積20餘畝的川派盆景,優質高檔綠花苗木園藝場,1994年到青石橋花市設門市,開創了安龍花木進入成都花市的先例。在月亮灣花市的有23戶,其中以銅池村一組汪玉文最著名,該同志是安龍鎮比較早從事花木產業的同志之一,其家中建有10餘畝盆景、樁頭、綠化林木,在地產值80餘萬元,並帶動了當地31戶農戶從事花木種植,走上了致富之路。在他的倡導下,銅池村一組12戶農戶在該鎮的圍街路兩旁建成精品川派盆景、樁頭、苗木展示觀光帶。月亮灣花市共有45戶花木經營戶,安龍鎮就有23戶在此經營,占據了50%以上的市場份額。另外,在上海、廣州等地有該鎮營銷人員住點銷售。形成了以重慶、雲南、貴州為主的省、市周邊市場,以北京、西安、上海和兩廣為主的國內遠程市場,2002年7月—2004年6月,安龍鎮年花木外銷交易2315起,交易額達6000餘萬元。今年,網上銷售在今年成為安龍花木銷售的新渠道。2003年,建立了「古堰花卉」、「安龍情意」網站,2003年上半年該鎮花木通過「西部在線」網站、農經網等向廣安、眉山、南充、陝西、樂山等省、地、市,銷售了以桂花、天竺桂、銀杏、貞楠等高檔綠化苗木,銷售額達430萬元。同時,「四川安龍天然林技術有限責任公司」的全面啟動為安龍鎮花木營銷注入了活力,四川安龍天然林技術有限責任公司投產以後就為我鎮推銷了價值450萬元的苗木。該鎮172人的運銷隊伍發揮了一定作用,每到周未,該鎮就有3萬余元的花木湧向成都青石橋、月亮灣花木市場。
4、經濟效益良好,富裕了一方百姓。據統計,2003年底,安龍鎮人均可支配收入3328元,其中花木專項收入3260元,佔96%以上;農民人均存款1萬元以上,佔全市之首;花木在地產值達1.5億元。
調查中發現該鎮花木產業出現了一些新的趨勢,雖只是星星點點,未成氣候,但其發展趨勢已露端倪。
一是由低效品種向高效品種轉變;二是由小苗向大苗甚至大樹轉變;三是由露天栽培向設施栽培轉變;四是常規品種向專用品種轉變;五是由季節性生產向常年性生產轉變;六是由各村各自發展向全局性發展轉變。
存在的問題
調查中我發現都江堰市花木重點產區發展中還存在許多問題和矛盾,產業總體水平和整體素質還不高。一是花木發展的科技水平不高。從調查情況看,該鎮上千種花木大都由花農依靠經驗來種植和管理。生產手段落後,經營比較粗放;大路貨多,名貴品種少;農科教結合不緊密,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聯系不廣;花木產業自身科研基礎差,科技人員短缺。總體科技水平不高,難以適應當前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需要和加入WTO後激烈的國際、國內競爭。二是花木品種結構不合理。苗木多,花卉少,雖有「花卉之鄉」美譽,但其主打品種仍停留在綠化茵木階段。都江堰市區銷售的鮮切花,本地產的不到三分之一。即使是綠化苗木,也是小苗多,大苗少,大路貨多,精品、珍品少。三是布局分散。雖然目前也出現一些專業鎮、村、組和戶,而且在全市種植面積不斷擴大,但數量不多、規模不大、影響不遠,缺乏象宜興比利時杜鵑、蘇州維生種苗、句容草坪草等在全國叫得響的拳頭產品。四是外向化程度低。目前該鎮以及我市花木對外交流與合作基本空白,一些國外品種都是從國內其它花木企業轉手而來,難以從直接的對外交流中獲取第一手的市場信息、優良品種和先進技術。銷售上也全部為內銷。五是花木產業化中的利益聯結機制不健全。花木公司與經紀人、經紀人與農戶之間並未真正形成利益均沾、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公司與經紀人之間是單純的收費與服務的關系,經紀人與農戶之間也是單純的買賣關系。花木種植戶承擔了主要的風險,但收益遠遠低於花木經紀人,這種極不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影響了該鎮花木產業化的進一步發展。六是眾多花木公司無序競爭,沒有形成統一的市場和品牌,導致本地產品大多成為外地產品的提貨基地,使我市花木銷售利潤大部份被外地所佔據。七是產業投入不足,雖有幾家較大的公司,但公司加農戶的生產形式並未真正形成,花木生產仍以小農生產為主,種植盲目的性較大,如安龍鎮前幾年心意的大面積種植,導致了許多農戶後來不得不將其扔掉,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極不利於本地花木進入國內或國際大市場,花木生產的風險也非常之大。
面臨的挑戰
從該鎮情況來看,當前都江堰市花木產業既具有加快發展的內在潛力,又面臨著良好的發展機遇,同時也必須面對非常嚴峻的各種挑戰。
有利因素有:一是都江堰市花木產業發展已有一定基礎。規模不斷擴大,區域特色明顯,栽培技術純熟,管理水平較高,在全省乃至全國已有一定知名度,具備了產業發展和升級的基礎條件。二是花木發展面臨著良好的市場需求環境。首先面臨著西部大開發的良好機遇。據悉,西部13個省退耕還林需要苗木4OO億株,目前缺口一半,這給本地花卉苗木進軍西部開發建設提供了良好機會。其次面臨著城鄉創衛的良好機遇。最近成都市黨代會又提出把成都建設成為人居環境最佳的城市,這些都對花木保持了旺盛的需求。第三,都江堰花木重點銷售地區對花卉苗木將出現新的需求。今年北京擬實現三層綠化隔離帶阻隔風沙,需要大量綠化苗木。此外,目前北京正在籌備2OO8年奧運會,大量基礎設施建設將帶來大量配套綠化工程。這些都為都江堰花木進軍北京市場提供了重要機遇。三是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花木消費領域不斷拓展。
不利因素有:一是加入WTO後,花木產業的國際競爭將日趨激烈。加入世貿組織後,花木的關稅將大幅降低,現有的一些貿易保護措施或優惠政策到時將會取消,花木進口將增加,國內市場將受到較大沖擊,尤其是種子和種苗受到沖擊會更大。而目前都江堰市花木重點產區在品種、技術、質量、單位面積產量及效益等方面與發達國家都有一定差距,可以說尚未做好甚至根本沒有開始做入世准備。二是花木產業國內競爭壓力將增大。目前全國性的農業結構調整正在蓬勃展開,花卉苗木將是調整的重點之一。種植面積擴大,花木產量增加,勢必加劇市場競爭。再從都江堰市花木重點產區現狀看,雖然已具一定規模和基礎,但總體競爭力不強。花卉生產上土壤及氣候條件不及得天獨厚的廣東、雲南;苗木生產上目前品種、檔次、技術及畝均產出率已落後於浙江蕭山;設施栽培上,上海的科技實力和資金實力雄厚;在市場培育上,不及常州、溫江等地;在產業扶持上,當地政府無明確扶持政策,勢必形成自生自滅的狀態。因此,目前都江堰市花木國內競爭的態勢並不樂觀。
辦法與措施
(一)繼續擴大花木重點產區規模,放大做強產業優勢。
以現有產區為基礎,以安龍鎮為軸線,在橫向和縱向上延伸、拓展、輻射。河西片區可由現有花木鄉鎮為基點向周邊拓展,河東片可由聚源鎮為基礎逐步向成都方向擴展,可以借鑒常州市的做法,大力引進花木種植大戶和經紀人,在安龍、聚源、崇義一帶形成規模。逐步形成成灌線和旅遊沿線花木產業密集帶,形成都江堰花木產業的獨特景觀和氛圍。與此同時,進一步提高花木產業的專業化程度,以現有專業村、組、戶為基礎,加快形成專業化、標准化、規模化生產,盡快形成一個或幾個在全國有一定知名度的花木品種規模化生產基地,形成聲勢,打響牌子。
(二)科技興花,努力提高花木產品的質量和檔次。
一是要加快農科教結合步代。把科技對接、人才引進作為提高花木產業整體素質和競爭力的重要抓手,制定優惠政策,加強產學研聯合,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掛鉤,鼓勵專家教授、技術人員到本地技術指導、科技攻關、科技合作。四川安龍天然林技術有限公司等科研實力較強的科技型企業,要主動適應農業結構調整的需要,在繼續抓好苗木育種的同時,逐步涉足花卉等優勢主導產業的研究和攻關,特別是花木種子、種球的培育,以提高都江堰市花木產業自身科研實力。安龍鎮要充分利用製作根調、樁頭等傳統優勢技術,加快相關產業的發展,在做大做強花木的同時作好相關產業的發展。二是要加快花木科技示範園建設。借鑒鄉鎮工業園區建設的思路與辦法,採取市場化運作機制,走企業化發展的路子。一方面對培育、引進的新品進行試種、示範,另一方面進一步壯大公司自身實力。要充分利用現有花木產業基礎設施較好的有利條件,創辦花木科技示範園。三是要積極培植花木大企業。圍繞花木產業,積極引導現有花木企業開展資本經營和資本重組,發展集生產基地、科研開發、加工生產、市場營銷於一體的大型花木企業集團。四是加快從國外引進新品良種,加快對外合作步伐。要緊緊抓住我國將要人世的機遇,利用本地基礎條件、勞動力等優勢,吸引發達國家合作經營。
(三)追蹤市場脈搏,大力發展市場適銷對路的花木產品。
苗木生產上,一是要瞄準大西北開發,發展抗乾旱、抗風沙的花木品種。二是瞄準城鎮建設的需求,充分利用山區資源優勢種植大苗,再經過產業區適應性移栽後供應市場。三是要積極引進高檔、稀有品種。根據市場需求,加快新品更新步伐,縮短產品周期,提高種植效益。
草坪生產上,由於草坪市場需求大,投資少,見效快,風險小,且綠化面積大,頗受經濟欠發達地區青睞,可以大力發展。但我市草坪生產卻廖廖無幾,作為花木生產的代表鄉鎮安龍鎮還無一家生產草坪的農戶或企業,因此當前要大力推廣草坪栽培技術,在引種草坪的同時,不斷提高草坪質量,降低成本,增強市場競爭力。
花卉生產上,鑒於都江堰市土壤、氣候等,要注意優化品種結構,延長上市期,避免季節性過剩,逐步搶占都江堰市場,並積極向周邊城市拓展。
盆景生產上,目前產區粗放型的大路品種多,競爭力不強,要進一步提高檔次,逐步形成「淺奇、清新、自然、古拙」的特點,發展精品、珍品。
(四)拉長產業鏈,大力發展花木相關產業。
一是形成花木重點產區園林建築的合力優勢。改變目前園林建築公司少、規模小的狀態,建議組建都江堰園林建築總公司。進一步提高園林建築企業的設計能力、施工能力和市場知名度。二是積極發展花木生產用材工業。凡花木及相關產業所需材料,本地都應大力發展。既可拓展本地花木產業領域,壯大產業整體規模,又可降低本地花木生產成本,提高花木產業競爭力。三是努力發展旅遊觀光業。充分利用本地花木種植優勢、園林設計建築優勢積極開發花卉旅遊業。可在成灌線、青城山沿線闢建各具特色的觀光花園,吸引社會資金、個人資金參與投資,允許農民以土地使用權入股參與建設。此外,與旅遊觀光相配套,線沿線鄉鎮的鎮區必須加大綜合治理力度,利用本地花卉苗木優勢,逐步建成風景秀麗、各具特色的花園式小城鎮。最終形成房在花中建、人在花中行的旅遊專線。
(五)加大市場開拓力度,多渠道搞活市場流通。
一是抓好花木大市場建設。市場建設要突破行政區域,按照產業布局,以河花池市場為基礎,組建統一的大市場。安龍等鎮的花木市場可成為其分市場。此外都江堰市其它地方的花木生產基地,如中心鎮的花木等可打這個牌子。這樣,在統一的市場體系中,有主市場,有配套市場;有綜合市場,有專業市場;有批發市場,有產地市場;有季節性市場,有常年性市場,逐步使都江堰花木市場發展成全省領先的花木大市場。二是進一步到外地設立銷售窗口和上網銷售。
(六)成立都江堰花木協會,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
建議市裡成立花木聯合會,各有關鄉鎮成立花木協會,下設花木種植會、經紀人協會等。組建協會必須堅持農民自願,實行民辦、民管、民受益。工作上堅持由點到面,由少到多,由單項到多項,由鬆散到緊密,絕不能搞行政命令。形式上可以是鬆散型的協會,也可以是緊密型的專業合作社,也可創舉辦股份合作制的花木企業。活動范圍上可以是本市的,也可以是跨市的。
(七)進一步加強對花木產業的信息指導和服務。
一是切實增強產業化意識。進一步提高認識把花卉苗木發展置於社會經濟的總體規劃之中,統籌安排。按照產業聯動的要求,科學地做好產業規劃、指導、服務工作。二是加大宣傳力度,提高產業知名度。充分利用報紙、電視、電台等新聞媒體加強宣傳,必要時可以拍攝產業區花木發展的錄像或VCD光碟發行,擴大影響。要經常舉辦花木展銷會、研討會、交易會等活動,並積極參與全國性的花木活動,擴大影響。要學習利用互聯網路獲取信息及進行電子商務貿易。三是制訂產業區扶持優惠政策。建議市上特別是產區要在地方支農資金。農業綜合開發資金中劃出專項用於花卉苗木課題研究。引種試驗推廣、人才培訓等。建議產區成立花木培訓中心、花木信息中心和花木開發研究中心。要建立新品引進、技術創新的激勵政策,鼓勵國有企業。鄉鎮企業、外商、個人及其他社會資金投資花卉苗木開發。要盡快實行小額貸款證制度及農戶聯保制度,解決農民發展花木生產的資金困難。四是切實加強對花木產業的領導。花卉苗木是一個跨部門、跨行業的產業,必須理順行業管理體制。建議成立市花卉苗木產業化經營領導小組,成員由農業、城管、園林、環保、建築、水利、規劃等部門組成,以加強對花木產業的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制訂和實施各項標准,規范行業秩序。在此基礎上,農技推廣部門要積極開展花卉苗木生產中的技術服務、引種試驗和研究開發。
(八) 大力發展花木經營經濟人隊伍。
花木生產更注重銷售,為了搞活市場營銷,常州市培育了大批花木經紀人到全國各地推銷花木,僅夏溪鎮就有3000花木經紀人,而安龍鎮卻只有172人。他們走南闖北推銷花木,帶回了各地市場需求的信息,還擴大了本地花木的知名度。農民只需用心種,不需操心銷售,看似農民收益少了,但與此相反,有的地方種植花木因為規模不大,沒有名氣,又遠離花木市場,客商少,就只能低價出售,甚至賣不掉,農民損失更大。固我市還應進一步提高農民經紀人的整體素質,鼓勵先富起來的農民經紀人參與創辦花木示範園及市場建設,以進一步增強花木經紀人的帶動功能。
只供參考哦!
⑶ 什麼情況下溫室花卉種植可獲得保險賠償
在試點期間,這一保險業務卻遭冷遇。以漳州為例,盡管當地對該政策進行廣泛的宣傳與推介,但截至目前,3個試點中僅有一例投保案例。去年,龍海安排10萬元的財政預算用於該項目,但由於落實難,今年這筆預算已大大減少。對此,胡益芬並不感到意外。早在保險方案出台之前,省林業廳曾牽頭召集當地十數家花卉企業,召開座談會。「當時,大多數花卉經營者表示,能接受的保費標准大概為每畝千元。」胡益芬說。但最終出台的保險方案,並非業者預期。以漳浦的主導花卉產業蝴蝶蘭為例,胡益芬算了一筆賬,每畝蝴蝶蘭的綜合保費平均為5000元以上,其中省級財政與縣級財政分別給予20%與10%的補貼。這就意味著,種植戶得支付每畝三四千元保費。這樣的成本不可謂不高。「2014年以後,蝴蝶蘭價格一路走低,行情最差時每株成品花只能賣15元左右,與高峰時相比幾乎遭遇腰斬。」胡益芬表示,對大部分處於虧損邊緣的蝴蝶蘭種植戶而言,數千元的保費難以承擔。另一方面,近年來,為抵禦風險,當地花卉種植戶大多在硬體方面加大投入。「溫室大棚普遍能抵禦11級以上的台風,不少大棚也抬高地勢,減少水患帶來的危害。」胡益芬稱,種植戶投保的動力普遍不足。而對保險公司而言,開展花卉政策性保險業務,面臨不少操作難題。「考慮到成本以及土地流轉問題,不少在龍海的花卉經營者,到平和、南靖等鄰縣開辟基地,赴外省的也不在少數。」中國人財保險龍海支公司相關工作人員表示,作為政策性保險,花卉保險依賴當地財政補貼,但跨行政區域的銜接機制並未建立。因此,有意投保的企業往往因為注冊地與生產基地分離,難以受惠。對價值較高的花卉,花卉保險政策也難以有效提供保障。「不少高優品種,單價動輒數萬元,以兜底保本為主的政策性保險,無法按實際價值予以保障。」花卉保險如何擺脫叫好不叫座的尷尬局面?業者建議,適度提高財政補貼力度。浙江義烏便較早推出政策性苗木花卉保險。其方案是,保費個人自負40%,政府補助60%。朱松棋認為,如果財政對保費的補貼能達50%以上,種植戶的投保熱情或將提高。但財政補貼力度,僅僅是影響花卉保險推廣成效的一個因素。保險機構的觀點是,應針對不同地域及不同花卉品種,推出更細分的險種。「不同的花卉品種,對不同的災害的承受能力不同,不同地域潛在的風險類型也不同,難以適用全省統一的保險方案,也不利於保險公司核算風險、成本,釐定保險費率。」中國人財保險龍海支公司相關負責人建議,省市應對各地花卉產業進行全面調研,了解各地經營風險與需求,積累相關數據,並以此為依據制定因地制宜的政策性保險方案。花卉保險的保障范圍,也不應局限於種植環節。甘亞海以漳州水仙花產業為例說:「在種植過程中,水仙花面臨的自然災害風險並不高,在儲存、運輸等環節的潛在風險反而更大。」他認為,政策性保險可擴大保險范圍,出台一籃子保險方案,將花卉生產經營中的各環節都列入投保范圍。種植戶對花卉保險不感興趣,還源於產業規模化程度不足。對規模化企業而言,他們風險意識較強,承受保險成本的能力也相對較高。但目前,分散經營依然是我省花卉產業的主流形態。因此,引導適度規模化經營,培育新型農業主體,才能與金融保險業互饋互補,真正推動花卉產業行穩致遠。
⑷ 鮮花市場調查報告範文
關於花卉市場的調查報告
一、花卉產業發展現狀
我國花卉產業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經過近20年的發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績.據中國花卉協會統計,1984年全國花卉種植面積有1.4萬hm2,1997年增為8.6萬hm2 ,2000年達到14.8萬hm2;花卉產值由1984年的6億元,增加到1997年的96億元,我國的花卉生產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規模。目前,國內花卉生產仍以城市綠化為主,據國家統計局授權農業部發布的 於2000年全國花卉生產的有關資料,綠化專用花木的生產面積佔全國花卉生產面積的50%以上,只有10%左右的面積用於切花,切葉和種球的生產。但隨著近年居民花卉消費的迅速增長,鮮切花,盆花生產佔地面積也在迅速擴大。花卉生產種類仍以傳統名花,綠化苗木為主。
經過20年的發展,我國花卉進出口貿易有了較大的變化,花卉出口額逐年增加,但增長緩慢。據農業部發布的我國花卉產業統計報表,1998年出口額為3500萬美元,1999年為2865.9萬美元,2000年為2800萬美元,2001年為8003.38萬美元。花卉出口產品結構為:鮮切花以菊花,月季,百合,花燭等為主,主要出口日本,韓國,東南亞等國,僅雲南省2001年出口額達1540萬美元,2002年前10個月就超過2000萬美元;切葉主要有楊桐,欞木,富貴竹,出口日本,美國等地;觀賞苗木出口以紅楓,雞爪槭,竹類,白玉蘭等為主。資料表明,2000年全國鮮切花和切葉出口額占花卉總出口額的13%,觀賞苗木佔10%,盆栽植物佔70%。總體來說,出口花卉產品中優質花卉較少,在國際市場上以價格競爭為主。
在花卉進口貿易方面則表現出:進口種類多,數量大,增長快速,進口時間由季節性變成近2年的周年進口。這主要是由於我國花卉商品化生產起步晚,花卉生產技術和新品種選育水平落後於發達國家,加之國際花卉生產格局的基本形成,為滿足近幾年來城市環境建設的巨大需求,花卉生產所需的大部分優質種苗,種球,種子及園林園藝機械都依賴進口。2001年全國花卉進口額約30億元。
總的來看,我國花卉種植面積大,但生產效益差,出口花卉種類單調且數量少,出口增長慢,花卉進出口貿易逆差很大,花卉生產缺乏特色。
隨著國內外花卉需求的不斷增加,我國花卉生產和消費具有巨大潛力,花卉產業發展有著良好的前景。由於我國花卉產業起步晚,目前在花卉生產,銷售,流通管理方面還存在著許多不完善的地方,如政策法規不健全,科技較滯後,限制了我國花卉產業的迅速發展。特別是我國入世後,隨著花卉貿易國際全球化和自由化的加速,更加迫切地需要認識當前面臨的問題,解決這些問題,以促進民族花卉產業的健康發展。
二、我國花卉產業面臨的瓶頸問題
1.生產規模小,專業化程度低
2001年國內花卉消費量較上年增長21.2%。據有關機構預測,我國花卉消費需求量每年將以20%的速度遞增,較世界花卉消費量平均水平高10%。盡管國內花卉生產逐年擴大,2000年為14.8萬hm2,有花卉生產企業21975個,但大中型企業僅佔11.2%。總體上來說,生產規模普遍較小,專業化水平較低。我國花卉產業每公頃平均產值僅是荷蘭的1.7%,以色列的5.9%,哥倫比亞的7.7%。正是目前花卉生產的狀況造成國內市場上較缺乏優質花卉產品,從而導致國內市場對需求的優質草花種子,草坪種子,花卉種苗和種球,成品花卉及園林機械和園藝工具主要依賴進口。進口金額逐年上升,在1999年北京地區進口花卉有1000萬美元,2001年北京進口盆花達400萬盆,近2000萬美元。2001年國內進口花肥,花葯,園藝工具及園林機械的金額近1000萬美元,占國內市場份額的70%以上;進口種子達5000萬人民幣。特別是入世後,關稅下調,進口花卉的優質優價,具有很強的市場競爭力,這將給民族花卉產業帶來巨大的沖擊。
2.專業技術人員較缺乏
花卉產業上規模和專業化水平的提高,需要大量的專業技術人員的參與。從當前調查情況看,全國共有2萬多個花卉企業,42萬戶花農,從業人員146萬人,但從業人員中只有4.6萬名技術員,占從業人員的3%,平均每戶有從業人員3~4人。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花卉生產過程中,開展技術創新和科技推廣較難,產品質量不高,產品缺乏市場競爭力。當前要實現我國花卉產業的規模化和專業化,迫切地需要提高從業人員的素質。
3.產業結構不合理
據世貿組織統計,1998年全球花卉貿易出口額超過74億美元。產品結構為:鮮切花佔60%,小盆花佔30%,觀葉植物佔10%,其中鮮切花是花卉產業發展的主體。世界上許多花卉產業大國,鮮切花生產占產業的60%以上。近10年來,國內鮮切花和盆花生產雖然受到重視,但產業結構調整力度還不夠。據國家統計局授權國家農業部發布的2000年花卉產業種植比例資料表明:草坪,種子,種球,觀賞苗木生產占花卉總生產面積的56%,切花切葉僅佔7%,盆栽植物佔13%;綠化苗木,草皮,觀葉植物占國內花卉產值的80%以上。國內花卉生產面積是世界總生產面積的1/3,而切花生產總量僅為國際市場的3%。這與當前國際花卉貿易的產品結構形成很大反差,沒有充分發揮我國勞力資源優勢,還需要大力發展切花和盆花產業。
4.產品流通體系不健全
我國花卉生產和需求存在著地區不平衡的特點,花卉消費常處於"南花北調"狀態。目前,花卉流通體系尚不健全,花卉產品的主要流通渠道為:生產者批發商零售商,花卉產銷結合,花卉流通量較小,流通環節多,流通費用高,加之缺乏先進的花卉采後貯運,保鮮技術及花卉流通過程的質量監督,產品質量評估難,優質優價難實現,影響花卉的國內外貿易。現在全國有近800個花卉批發市場,南方建成有2個花卉拍賣中心,最大的昆明國際花卉拍賣中心預計每天可成交300萬-400萬枝鮮切花,可解決南花的國內流通問題。但要與國際花卉貿易接軌,擴大我國花卉的出口,還要不斷地完善流通體系。
5.缺乏生產標准化
目前,我國尚未制定國內花卉生產標准化的有關法規,國內花卉生產方式較傳統,生產技術,如栽培方式,病蟲害防治方法,花卉保鮮,貯運及包裝等技術落後,加之對國際花卉貿已要求的技術信息缺乏了解,造成我國花卉出口貿易遭遇"綠色壁壘",如美國規定進口的盆景生產只准用泥炭,火山岩等介質,使我國用天然泥土栽培的盆景出口受到很大的影響。2001年湛江出口的富貴竹也遭遇包裝,保鮮要求的技術壁壘。花卉生產標准化成為入世後我國花卉國際貿易面臨的重要問題。
三、花卉產業的發展策略和措施
入世後,國內關稅下調,國外花卉優質優價具有更強的競爭力,預計花卉進口還將增加,花卉產業面臨挑戰。從世界花卉產業發展的新趨勢來看,花卉生產具有由高成本的發達國家向低成本的不發達國家轉移,由傳統花卉向新優花卉發展的趨勢,而我國具有植物資源,氣候資源和勞力資源三大優勢,氣候類型豐富,可生產的花卉種類多樣;花卉種質資源非常豐富,擁有許多珍稀的觀賞價值較高的野生花卉,如蘭屬,杓蘭屬,獨蒜蘭屬,百合屬,飛燕草屬,烏頭屬等,有著發展特色花卉的種質基礎,具有巨大的花卉開發利用潛力;我國勞力充足而廉價,土地價格較低,有發展成品花卉的優越條件,現國內每單位花卉生產成本是日本的1/5,台灣省的1/3,明顯低於東南亞及拉美國家。我們只有充分挖掘資源潛力,正確定位花卉產業發展的方向,解決當前發展中面臨的瓶頸問題,提高從業人員素質,重視花卉市場信息管理,加強宏觀調控,健全流通體系,培育規范化的市場,建立競爭有序的良性環境,正確引導消費,解決供需矛盾,抓住發展契機,擴大花卉出口創匯,才能促使民族花卉產業走向特色化,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具體地說,當前我們應做好以下工作:
(1)利用勞力資源,氣候資源及土地資源,優化投資環境,吸引國外擁有先進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的花卉企業進行投資,帶動我國花卉產業的發展。
(2)花卉產業結構的調整應將重心轉移到鮮切花和盆花發展上來,突出特色產品,創立品牌。在大力扶持鮮切花產業的同時,還要不斷地提高產品的質量,鞏固和擴大國際市場。
(3)對季節性生產出口的花卉,應加強花卉產業的信息管理,科學地進行市場預測,合理安排生產,了解國外貿易的技術要求和慣例,把握時機,擴大產品的出口創匯,走綠色產業發展道路。
(4)進一步探索具有中國花卉產業特色的生產經營組織模式,如荷蘭的專業農業合作社管理制度,日本的農協組織管理體制都發揮出較高的經濟效益,花卉產銷分工協作專業化程度較高,目前我國推行的公司+企業+農戶的經營組織形式還需進一步探索。
(5)加強對科研技術成果的轉化應用,結合野生花卉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培育花卉新品種,走花卉產品特色化的道路。
(6)健全花卉產品的流通體系,擴大花卉的市場流通量,進一步完善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發布的於2001年4月實施的《主要花卉產品等級》條例,加強對花卉產品的質量監督管理,實現花卉市場的公平競爭,優質優價。
(7)建立花卉信息網路,對花卉生產進行指導,規范市場體制,正確引導消費,充分了解國內外花卉產業信息動態,把握市場機會。
(8)加強對花卉品牌的知識產權管理,在市場競爭中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9)制定國內花卉生產統一管理制度,規范生產過程,結合國際貿易的產品質量要求,對花卉生產方式,采後處理技術,包裝標准及病蟲害防治等方面提出標准化生產的要求,與國際貿易接軌。
(資料來源:http://www.8wen.com/doc/929106/ 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