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葬插花
Ⅰ 上海葬禮插花師工資多少
一般在5000-8000
用人單位一般根據勞動者的能力、經歷、崗位級別等確定相應的薪酬,在招用時應清茄當告知勞動者具雹碼體的勞動報酬。
具體工資由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協商確定,法律規定只需不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准即可。
法律依據:《勞動合同法》第八條答肆察用人單位招用勞動者時,應當如實告知勞動者工作內容、工作條件、工作地點、職業危害、安全生產狀況、勞動報酬,以及勞動者要求了解的其他情況;用人單位有權了解勞動者與勞動合同直接相關的基本情況,勞動者應當如實說明。
Ⅱ 花籃插花的方法
花籃插花的方法
各種花籃多由竹、藤或柳條等細木質類或塑料編制而成,因此質地輕柔和透水是它們共同的特點。在其被當作插花容器皿,另外宜選用質地輕巧而不過分碩大的花材,這樣易與花籃取得協調感。下面是我分享的花籃插花的方法,一起來看一下吧。
一般籃花多用於各種慶典、生日、婚禮及喪葬等慶賀或悼念活動,而應用最多的還是慶曲花籃和生日花籃。
(1) 慶典花籃: 多用在開業祝賀、開業周年紀念、大型活動的.開幕式或文藝晚會閉幕式等場合。這類花籃一般體量較大,常用規格為1.5-2.5米落地式大花籃(有連體式和分解式--分成上、下2-3層,用時合為一體會。構圖多採用對稱的扇面形或等腰三角形。上層籃花要求端莊大方,下層腰花的構圖可稍微活潑一點,但應與上層直轄市呼應。常用花材以唐菖蒲、月季、香石竹、菊花、百合為主,不同季節搭配一些時令花材。襯葉主要用蘇鐵葉、棕櫚葉、魚尾葵或軟葉刺葵葉,也用蜈蚣草葉等。這類花籃體量高大,花材多,插作時應特別加固好籃把,固定好花泥(可在花泥上罩鐵絲網或綁扎尼龍繩),找准骨花枝的位置和角度,以使重心穩定。
(2) 生日花籃: 多為小型桌飾花籃。造型比較活潑多變,主要應根據作者或過生日日者的喜好、要求而定。花材選用應有一定的針對性。習慣上送給母親的生日花籃,以粉色的香石竹為主;送給祖父母等長者的生日花籃,應選用松枝、鶴望蘭為主花,寓意松鶴延年、健康長壽;送給女朋友的生日花籃,可全部用月季花插作(花枝數與年齡相同歸於盡。另外,還可根據過生日者的喜好、特點、選用恰當的花材插作。同時也可選購一些小禮品、小飾物和賀卡,與生日花籃配合一並贈送,以提高送禮的檔次,也顯得高雅熱情。
;Ⅲ 禮儀插花應用范圍包括
禮儀插花應用范圍包括:賓禮、典禮、嘉禮、喪禮。
用於賓禮:如節日、拜訪、探視、祝賀、感謝等禮儀插花。用於典禮:如開業慶典、畢業典禮、文藝演出等。用於嘉禮:如成人禮、婚禮。用於喪禮:如憑吊、慰問、祭祀等。
禮儀插花形式
用於各種慶典儀式、迎來送往、婚喪嫁娶、探親訪友等社交禮儀活動中的插花叫禮儀插花。根據使用場合、用途的不同,禮儀插花可分為花束、花籃、桌花等多種形式。
1、花束
花束是用花材插制綁扎而成,具有一定造型,是束把狀的一種插花形式。因其插作不需任何容器,只需用包裝紙、絲帶等加以裝飾即可,故插作簡便,快速,尤其是攜帶方便,成為最受歡迎的一種禮儀插花,普遍應用於各類社交活動中,如迎接賓客,探親訪友,婚喪嫁娶等。
2、花籃
是以籃為容器製作成的插花,是社交、禮儀場合最常用的花卉裝飾形式之一,可用於開業、致慶、迎賓、會議、生日、婚禮及喪葬等場合。花籃尺寸有大有小,有婚禮上新娘臂挎的小型花籃,有私人社交活動中最常用的中型及中小型花籃,也有高至兩米多的大型致慶花籃。
造型上有單面觀及四面觀的,有規則式的扇面形、輻射形、橢圓形及不規則的L形、新月形等各種構圖形式。花籃有提梁,便於攜帶,同時提樑上還可以固定條幅或裝飾品,成為整個花籃構圖中的有機組成部分。
3、桌花
是指裝飾於會議桌、接待台、演講台、餐桌、幾案等場所的花飾。在實際生活中應用也非常普遍。因其常使用花缽作為容器,因此也被稱作缽花。桌花一般置於桌子中央(如中餐桌、圓形會議桌和西餐桌等)或一側(如演講台、自助餐台、雙人餐桌等)。
桌花可以是獨立式或組合式,會議主席台、演講台等還常結合桌子的立面進行整體裝飾。從造型上,可以有單面觀、四面觀,構圖形式多樣,有圓形、球形、橢圓形等對稱的幾何構圖,也有新月形、下垂形等各種靈活多變的不規則式構圖。
構圖主要取決於桌子的形狀、擺放的位置及需要營造的氣氛。因為花缽有普通式和高腳式,因此桌花也可以做成低式桌花和高式桌花,桌花的高低取決於裝飾的場合和需要營造的氣氛。
Ⅳ 鮮花禮儀知識
鮮花禮儀知識
鮮花禮儀知識,根據不同的關系送不同的花,這在鮮花禮儀常識中是最重要的,所以我們有必要各常見鮮花的寓意做一定的了解。鮮花禮儀知識都有哪些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鮮花禮儀知識1
一:送花禁忌
在社交活動中,鮮花已經成為最受歡迎的禮品。但是,也不是任何鮮花都可以送給友人的。在選擇鮮花作為禮物時,至少要在其品種、色彩和數目等三個方面加以注意。 在國內外,鮮花都被人們賦予了特定的含義。如在我國,牡丹表示富貴吉祥,百合寓意百年好合。在西方,玫瑰象徵愛情,康乃馨則表示傷感或拒絕,單獨送人時必須慎之又慎。菊、蓮和杜鵑,在國內口碑甚佳,在涉外交往中卻不宜用作禮品。菊花在西方系「葬禮之花」,用於送人便有詛咒之意。蓮花在佛教中有特殊的地位,杜鵑則被視為「貧賤之花」,用於送人也難免發生誤會。
鮮花的色彩豐富多彩,不同的民族對鮮花的色彩有著不同的講究。在我國,紅色的鮮花是最受歡迎的喜慶之花,白色的鮮花則常用於喪禮。黃色鮮花,是不宜送給西方人的,因為他們認為黃色暗含斷交之意。巴西人認定紫色是死亡的徵兆,故對紫色鮮花比較忌諱。
有的人講究送花時數目越多越好,雙數吉利。對西方人卻不宜如此,他們認為只要意思到了,一支鮮花亦可勝過一束。只不過男士送鮮花給關系普通的女士時,數目宜單,否則便是指望與人家「成雙成對」了。
在送花時還要注意,在法國不要送康乃馨,因為康乃馨表示不幸,在德國,薔薇則是愛情的象徵。
在日本,送白花去看望醫院的朋友是非常不吉祥的。
給老人祝壽,宜送長壽花或萬年青,長壽花象徵著「健康長壽」,萬年青象徵著「永葆青春」。
熱戀中的男女,一般送玫瑰花、百合花。這些花美麗、雅潔、芳香,是愛情的信物和象徵。
給友人祝賀生日,宜送月季和紅掌、麒麟草、滿天星,象徵著「火紅年華,前程似錦」。
祝賀新婚,宜用玫瑰、百合、鬱金香、香雪蘭、非洲菊、紅掌、天堂鳥等。至於新娘捧花,適當加幾枝滿天星,會更加華麗脫俗。
節日期間,看望親朋,宜送吉祥草、百合、鬱金香,象徵「幸福吉祥」。
夫妻之間,可互贈百合花。百合花象徵著百年好合,順順意意,長相廝守。
朋友遠行,宜送劍蘭、紅掌,寓意一路順風,前程似錦。
給病人送花,有很多禁忌,探望病人時不要送盆栽的花,以免病人誤會為久病成根。香味很濃的花對手術病人不利,易引起咳嗽;顏色太濃艷的花,會刺激病人的神經,激發煩躁情緒;
看望病人宜送蘭花、水仙、馬蹄蓮、百合、劍蘭等,或選用病人平時喜歡的品種,有利病人怡情養性,早日康復。
拜訪德高望重的老者,宜送蘭花,因為蘭花品質高潔,又有「花中君子」之美稱。新店開張,公司開業,宜送月季、紅掌、黃菊、天堂鳥等,這類花花期長,花朵繁茂,寓意「興旺發達,財源茂盛」。
二:送花禮儀
男女之間表示愛意的花。男女之間表示愛意的花,最好選用紅色的玫瑰、百合、鬱金香,香雪蘭、扶郎花、月季等。
祝賀結婚的花。對祝賀結婚的除用玫瑰、百合、鬱金香,香雪蘭、扶郎花外,還可添加菊花(國內作喜花看待)、劍蘭、大麗、風信子、舞女蘭、石斛蘭、嘉特蘭、大花慧蘭、紅掌等。
新娘捧花。新娘子在披紗時所用的捧花,除了有玫瑰、百合、鬱金香,香雪蘭、扶郎花、菊花、劍蘭大麗、風信子、舞女蘭、石斛蘭、嘉特蘭、大花慧蘭等外,適當加入兩枝滿天星將更加華麗脫俗。
祝賀生日的花。對祝賀友人的生日,屬喜慶的花都可相贈。但對於長輩就應選用萬壽菊、龜背竹、百合花、萬年青、報春花等具有延年益壽含意的花草為好,如能贈送國蘭或松柏、銀杏、古榕等盆景則更能表達尊崇的心意。
情人節。情人節為紅玫瑰、鬱金香
母親節。母親節為康乃馨、百合花
喬遷新居。送可以改善家庭新居污染的花卉或含有財源廣進的觀葉植物,一般以吊蘭,常春藤、蘆薈、仙人掌、發財樹、搖錢樹、富貴龍、綠蘿、荷蘭鐵為宜。
聖誕節。聖誕節為一品紅(聖誕樹)、南洋杉
教師節。教師節為劍蘭、菊花
春節。春節則可送些新穎別致的小盆花,例如報春花、富貴菊、仙客來、荷包花、紫羅蘭、花毛莫、報歲蘭等
嬰兒出生滿月。對嬰兒出生滿月最好送給各種鮮艷的時花和香花
哀悼死者。鑒於病人的心請極為復雜,探病送花要注意防止產生誤會。盡可能送些病人平常所喜歡,或較為嬌艷的花草,絕不可送白的、藍的或黑的花卉,切勿送劍蘭(唐菖蒲)含見面難之意。
靈台致祭或習俗掃墓。至於哀悼死者,除送花圈外一般不必另送花束,但可以送白色菊花。對靈台致祭或習俗掃墓應以白花為主和搭配其它時花,也可以在墓前栽種塔柏、南洋杉、雪松等常綠植物。
鮮花的常見寓意。送花成了時下時尚又實用的一種禮儀形式。所以我們有必要各常見鮮花的寓意做一定的了解,才會做得更得體。鮮花的常見寓意有兩種。一種是通用寓意。是在世界上為人們所共識、廣為沿用的'寓意。我們特別介紹一下三種最常用的寓意,也稱為花語。
玫瑰、雞冠花表示愛情,丁香表示初戀,檸檬表示摯愛,橄欖表示和平,桂花表示光榮,白桑表示智慧,水仙表示尊敬,百合表示純潔,茶花表示美好,野葡萄表示慈善,紫藤表示歡迎,紅西香表示勤勉,鳥不宿表示謹慎,菟絲子表示戰勝困難,長春藤表示成婚,麥藁表示結合,五爪龍表示羈絆,杉枝表示分別,香羅勒表示祝願,胭脂花表示勿忘,豆蔻表示別離,杏花表示疑惑,垂柳表示悲哀,石竹表示拒絕。
我們也可以將幾種鮮花搭配在一起表示來某種特殊的意義。
比如用長春藤、麥藁、五爪龍組合成的花束送給新婚夫婦,表示:相親相愛,永不分離。用杉枝、香羅勒、胭脂花組合成的花束送給遠行的人,表示:為你祝福,勿忘我。
另一種是民俗寓意。
在不同的風俗習慣里,同一品種的花,但在寓意上根本不同。選送花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民俗寓意,不能弄巧成拙。比如:中國人喜歡菊花,而在西方,黃菊代表死亡,只能在喪葬活動中使用。中國人贊賞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性格,並喜歡它,但在日本,荷花卻表示死亡。在廣東、海南、港澳地區,金桔、桃花表示「吉」、「紅火」的意思,而梅花、茉莉和牡丹花卻表示「霉運」、「沒利」、「失業」的意思。另外,不同的習俗,對於花的色彩也有不同的理解。比如在國內,我們都喜愛紅色的花,特別是結婚時,送紅色的鮮花,才算吉利而得當。而西方人認為把白色鮮花送給新娘,才是最合適的。
數量上也有所不同。在中國,喜慶活動中送花要送雙數,意思是「好事成雙」。在喪葬上要送單數花,表示「禍不單行」。因為讀音的原因,在國內特別是沿海地區,送4枝花給別人,必然受不到歡迎,因為4的發音和「死」相近。而西方國家裡,送花講究單數,送1枝花表示「一見鍾情」,送11枝表示一心一意,送99表示天長地久等。但「13」這個數字是不可以用的。
世界各國的人民都有自己偏愛的花卉,但也有忌諱的花卉。下面列舉幾例以免犯忌諱失禮。
1.在中國的一些傳統年節或喜慶日子裡,到親友家作客或拜訪時,送的花籃或花束,色彩要鮮艷、熱烈,以符合節日的喜慶氣氛。可選用紅色、黃色、粉色、橙色等暖色調的花,切忌送整束白色系列的花束。
2.在廣東、香港等地,由於方言的關系,送花時盡量避免用以下的花:劍蘭(見難)、茉莉(沒利)。
3.按我國風俗習慣,好事成雙。因此,除非送女友遠行,在她襟前別上一朵鮮花以表示惜別之意,一般不宜送孤零零的一朵花。
4.日本人忌「4」,「6」,「9」幾個數字,因為它們的發音分別近似「死」、「無賴」和「勞苦」,都是不吉利的。給病人送花不能有帶根的,因為「根」的發音近於困」,使人聯想為一睡不起。日本人忌諱荷花。
5,俄羅斯人送女主人的花束一定要送單數,將使她感到非常高興。送給男子的花必須是高莖、顏色鮮艷的大花。俄羅斯人也忌諱「13」,認為這個數字是凶險和死亡的象徵,而「7」在他們看來卻意味著幸運和成功。
6.在法國,當你應邀到朋友家中共進晚餐,切忌帶菊花,菊花代表哀悼,因為只有在葬禮上才會用到;義大利人和西班牙人同樣不喜歡菊花,認為它是不祥之花,但德國人和荷蘭人對菊花卻十分偏愛。
7.英國人一般不愛觀賞或栽植紅色或白色的花。
8.在德國一般不能將白色玫瑰花送朋友的太太,也避免用鬱金香。
9·瑞士的國花是金合歡花,瑞士人認為紅玫瑰帶有浪漫色彩。因此,送花給瑞士朋友時不要隨便用紅玫瑰,以免誤會。
10.歐美一帶在悲痛時,不以香花為贈物。
11.巴西人忌諱黃色和紫色的花,認為紫色防的色調,視黃色為凶喪的色。
12.一般情況下,只有男士送女士鮮花,而女士不要回送男士鮮花。
13.探望病人的花束或花籃不要香氣過濃或色彩過於素淡,對病人恢復健康不利。
14.接受送花,應表示高興,面帶微笑,可以欣賞一下,並聞一聞花香,讓送花人感受到你對花的喜歡。
鮮花禮儀知識2
1、嬰兒出生滿月
對嬰兒出生滿月最好送給各種鮮艷的時花和香花。
2、哀悼死者
鑒於病人的心請極為復雜,探病送花要注意防止產生誤會。盡可能送些病人平常所喜歡,或較為嬌艷的花草,絕不可送白的、藍的或黑的花卉,切勿送劍蘭(唐菖蒲)含見面難之意。
3、靈台致祭或習俗掃墓
至於哀悼死者,除送花圈外一般不必另送花束,但可以送白色菊花。對靈台致祭或習俗掃墓應以白花為主和搭配其它時花,也可以在墓前栽種塔柏、南洋杉、雪松等常綠植物。
4、祝賀結婚的花
對祝賀結婚的除用玫瑰、百合、鬱金香,香雪蘭、扶郎花外,還可添加菊花(國內作喜花看待)、劍蘭、大麗、風信子、舞女蘭、石斛蘭、嘉特蘭、大花慧蘭、紅掌等。
5、情人節
情人節為紅玫瑰、鬱金香。
6、母親節
母親節為康乃馨、百合花。
7、聖誕節
聖誕節為一品紅(聖誕樹)、南洋杉。
8、教師節
教師節為劍蘭、菊花。
9、喬遷新居
送可以改善家庭新居污染的花卉或含有財源廣進的觀葉植物,一般以吊蘭,常春藤、蘆薈、仙人掌、發財樹、搖錢樹、富貴龍、綠蘿、荷蘭鐵為宜。
10、春節
春節則可送些新穎別致的小盆花,例如報春花、富貴菊、仙客來、荷包花、紫羅蘭、花毛莫、報歲蘭等。
送花禮儀常識 二、各種花色代表的意義。
[紅色花代表的意義]
(1)常用花材:玫瑰、山茶、扶桑、牡丹、火鶴、一串紅、一品紅、陽花、美人蕉。
(2)寓意:原始人類最崇拜、最愛好的色彩。給人以熱情、大方、勇氣、富貴、溫暖、興奮、光明、活力之感。
(3)適應場所:婚禮、喜慶、節慶、開業、剪綵及改變冷寂的環境和氣氛。
[藍色花代表的意義]
(1)常用花材:飛燕草、藿香菊、江西臘、牽牛花、風鈴草。
(2)寓意:冷色調中最寒冷寂靜的一種。和藍天、大海聯系在一起,使人心胸開闊。給人以安寧、清新、秀麗、悠遠之感;從消極意義上看,又給人以悲傷、壓抑、冷漠、冷清之感。
(3)適應場所:醫院、夏季咖啡屋、茶室等安靜場所。
[黃色花代表的意義]
(1)常用花材:迎春花、丁香花、菊花、臘梅、玫瑰、大麗花。
(2)寓意:至高無上,給人以富麗堂皇、權威、高貴、豪華,尊嚴及明朗、愉快之感。
(3)適應場所:淺黃柔和溫馨,純黃端莊,實際應用時,將深淺不同的黃色搭配,可以產生微妙的觀感。
[橙色花代表的意義]
(1)常用花材:長春菊、萬壽菊、金蓮、天人菊。
(2)寓意:兼備紅、黃兩色混合的情感反應,給人以明亮,華美、庄嚴、溫暖、明快、成熟之感。
(3)適應場所:在豐收、喜慶、收獲場景作主色調。
[白色花代表的意義]
(1)常用花材:山茶花、鬱金香、百合花、菊花、白蘭、大麗花、梔子花、玫瑰、鈐蘭、滿天星。
(2)寓意:有光亮而無熱力。紿人以純潔、神聖、樸素、高尚、單純、清爽、肅穆、哀傷、寒冷之感。
(3)適應場所:作間色用,增加其它顏色花卉的鮮明度和輕決感。
[綠色花代表的意義]
(1)常用花材:綠萼梅、綠牡丹、松柏、棕竹、蒲葵、蘇鐵等多肉類植物。
(2)寓意:在佛教中綠色表示喜悅、新生和恩愛;在____中則表示希望、喜悅和平安。綠色是大自然的主宰色,代表生命、健康、活力、青春、美好、抒情和開朗。
(3)適應場所:庄嚴肅穆的會場,常以松柏等綠色植物作盆景,並可作冷飲店、居室、客廳主要花材。
[紫色花代表的意義]
(1)常用花材:綉球花、紫茉莉、千日紅、木槿、紫藤、紫薇、翠菊、牽牛花。.
(2)寓意:紫色兼有紅色的熱情、藍色的悠遠。給人以雍容、華麗、典雅、冷艷、優雅、憂郁之感。
(3)適應場所:作陰影陪襯,增加花簇層次、布置居室、舞廳、藤蘿棚架。
鮮花禮儀知識3
1、聯絡友情。 人們在結交朋友、問候親友、迎送賓客時,如果送去一束束或一籃籃絢麗多彩的鮮花,自然就傳達了一個友善的問候和祝福,表達了一份赤誠友好的情誼。這種聯誼方式既顯得高貴別致,又簡單方便,因此送花作為一種禮儀交往,已成為現代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內容。束束花草傳真情,朵朵鮮花增友誼,鮮花在人與人的交往之間架起了一座座美麗的友誼彩橋。
2、傳遞愛情。 花中凝聚著人世最純真、最高潔而又最熾熱的美好感情。花雖無言最有情,這默默無言的花語,像熱成的紅娘一樣,可以忠誠地在有情人之間傳情引思,傳遞愛情。鮮花之中帶去的一往情深的愛心可以撥開青年男女互相愛慕的心扉,有能牽動著心愛姑娘情意纏繞的激動心魄。
3、烘托婚宴氣氛。 在婚慶禮儀上,新娘手中的捧花,不僅可以把新量裝扮得更加俊俏美麗;而且作為甜蜜幸福象徵的鮮花,在結婚慶典的賓禮上以美麗愛神的化身,帶著聖潔的高雅的愛心為新婚夫婦送來忠誠愛情、百年好合的美好祝願。
4、表達生日祝福。 親朋好友生日期間送上寓意青春常駐的觀花觀葉植物,祝賀健康長壽的美好情意,就會在綠葉扶疏,花影搖中洋溢出來。
5、外交潤滑劑。 鮮花是人門追求幸福、友好、和平的象徵,深手各國人民喜愛。在外交場合中適當地擺放一些花卉,可以調節會談時過於嚴肅、枯燥的氣氛,活躍人們的情緒,甚至能夠打破一定程度的上僵局。
此外,鮮花還是各種頒獎授禮、表彰慰問的高雅禮物。
花卉在禮儀交往中主要有以下幾種應用形式:
1、花束: 包括普通花束和新娘捧花。主要使用各類包裝紙、絲帶等配材,對組合好的鮮花進行各種不同風格的包裝,單手可握,雙手可捧。可用於迎送客人、訪友、慶典儀式上的獻花、饋贈禮品、結婚等場合。
2、插花: 使用針盤、花瓶等容器將花材固定在花泥等固定物上,形成不同的風格。可用於辦公室、餐廳、接待處、飯店前台、會議室等場所。
3、花籃: 使用各式花籃,在籃內放入花泥,將鮮花插於花泥上,創作出不同風格的插花形式。可用於饋贈禮品、舞台擺放、廳堂裝飾、慶典開幕以及追悼會等場合。可分為禮品花籃、慶典花籃、裝飾花籃、悼念花籃等幾個類型。
4、裝飾花: 包括胸花、頭花、腕花、肩花等。一般用於出席各類大型集會、重要會議、晚會、開幕式、結婚典禮等場合佩戴於胸前、頭上、腕上。只需較少的花材和配葉,製作出典雅大方的花型,起到裝飾的效果。
5、禮品盆花:對種植於花盆中的觀花、觀葉、觀果等花卉,進行禮品的包裝,使之成為饋贈品。
Ⅳ 在葬禮中花圈代表什麼意義
在葬禮中花圈代表:獻給死者表示哀悼與紀念。
花圈的「發源地」在希臘,古希臘把花圈稱為「斯吉芳諾思」,是裝飾神像的「聖物」。教堂中的祭司後來也戴起花圈來,花圈傳播到各地後就不一再地是教堂專用的飾物了。古代西歐曾用花圈作為獎品頒發給凱旋的戰士和運動場上的優勝者。印度和緬甸,至今還保留著用薔薇花做成的花環給貴賓戴上以表敬意的習慣。
西方基督教相信人死以後能進入到極樂世界即天堂,而去天堂的路是由鮮花鋪設的。隨著這種觀念的日漸深入人心,篤信教義的人們則按照想像中的天堂之路的場景,在死者的靈車前後拋撒花瓣,以此表示為死者去天堂鋪設道路。以後,人們覺得用鮮花鋪道花錢太多,於是改用花圈與花籃來替代。
(5)喪葬插花擴展閱讀
葬禮
從原始社會的舊石器時代起,人類便產生了靈魂觀念。原始人認為,人死靈魂不死,仍能幹預活人的人事、禍福。受這種靈魂不滅觀念的制約及各國各民族文化傳統、宗教信仰的差異,產生了形形色色的葬禮風俗:有的葬禮盛大隆重;有的簡易樸素;有的充滿了宗教色彩;有的科學而又衛生。
地理、宗教及社會結構均影響葬禮形式,階級身分更是決定性因素。以西藏為例,葬禮按身分區分為4種︰賤民水葬,中等身分土葬或天葬,貴族始可火葬。在葬式上,世界各民族中有土葬、海葬、火葬、水葬、厚葬、天葬、洞葬、樹葬、懸棺葬、壁櫥葬、食葬等多種形式。
現代化國家不致考慮如死後服侍之禮俗,但一般葬禮仍極為隆重;鮮有的例外為1970年法國前總統戴高樂之葬禮,依其遺志極度簡化,僅由鄉村木匠制一白木棺,由家屬及少數老友、近鄰送葬。
Ⅵ 花籃插花時的特點有哪些
花籃插花時的特點有哪些
花籃插花時的特點有哪些,生活中,在一些場合上,會使用到花籃插花。而花籃插花能用來慶祝一些慶典、婚禮、生日等場合。許多人不了解花籃插花,下面介紹花籃插花時的特點有哪些!
花籃插花時的特點有哪些1
各種花籃多由竹、藤或柳條等細木質類或塑料編制而成,因此質地輕柔和透水是它們共同的特點。在其被當作插花容器皿,另外宜選用質地輕巧而不過分碩大的花材,這樣易與花籃取得協調感。
插作構圖時,除了為烘托熱門歡快氣氛而作的慶典花籃外,一般都不宜插成枝葉繁重、花朵緊密的結構、更不宜把籃把和籃沿全部遮擋住。
而應當特意適當地顯露出來,作為構圖的一部分,才能表現出籃花的特點及籃把、籃沿圓滑的弧線之美和框景作用。
一般籃花多用於各種慶典、生日、婚禮及喪葬等慶賀或悼念活動,而應用最多的還是慶曲花籃和生日花籃。
(1)慶典花籃。
多用在開業祝賀、開業周年紀念、大型活動的開幕式或文藝晚會閉幕式等場合。這類花籃一般體量較大,常用規格為1.5-2.5米落地式大花籃(有連體式和分解式--分成上、下2-3層,用時合為一體會。
構圖多採用對稱的扇面形或等腰三角形。上層籃花要求端莊大方,下層腰花的構圖可稍微活潑一點,但應與上層直轄市呼應。
常用花材以唐菖蒲、月季、香石竹、菊花、百合為主,不同季節搭配一些時令花材。襯葉主要用蘇鐵葉、棕櫚葉、魚尾葵或軟葉刺葵葉,也用蜈蚣草葉等。
這類花籃體量高大,花材多,插作時應特別加固好籃把,固定好花泥(可在花泥上罩鐵絲網或綁扎尼龍繩),找准骨花枝的位置和角度,以使重心穩定。
(2)生日花籃。
多為小型桌飾花籃。造型比較活潑多變,主要應根據作者或過生日日者的喜好、要求而定。花材選用應有一定的針對性。
習慣上送給母親的生日花籃,以粉色的香石竹為主;送給祖父母等長者的生日花籃,應選用松枝、鶴望蘭為主花,寓意松鶴延年、健康長壽;
送給女朋友的生日花籃,可全部用月季花插作(花枝數與年齡相同歸於盡。另外,還可根據過生日者的喜好、特點、選用恰當的花材插作。
同時也可選購一些小禮品、小飾物和賀卡,與生日花籃配合一並贈送,以提高送禮的檔次,也顯得高雅熱情。
花籃插花時的特點有哪些2
花籃的類型 花籃的功用甚多,如在喜慶宴會、迎送賓客、慶賀開業和演出祝賀等活動中使用。家庭節日布置和藝術插花,也常有運用。
花籃主要有以下兩種類型:
1、藝術花籃 表現手法和花瓶、水盆的插花相同,只是花籃內要設法安置盛水和固花器具。
2、商品花籃 具有歐美風味,為色彩絢麗、氣氛熱烈的大堆頭插花,在禮儀往來中較為時尚。
花籃的形狀:
籃是花籃插花的基本花器,市場上有專用的`花籃,若有條件自己動手編制,則更富有情趣。花籃的形狀很多,常見的有元寶籃、提籃、單體花籃、多層花籃等,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菜籃,有時也能使用。
花籃的保水:
花籃不論由何種材料編制,依靠本身是無法保持水分的,一般採用如下兩種方法:
1、水具保水 一般是在花籃里放一隻水盆和花插,也可用空罐、茶杯、碗等代替,如果能按花籃本身特點設計製成專用水具更佳。
2、花泥保水 花泥具有很強的吸水和保水能力,花枝插入花泥不會鬆散,並且可以根據需要任意切割。花泥可以承受來自各個方向的花枝插入,但不宜反復使用。
花籃插花注意事項:
1、鮮花插好之後,應該查看一下,還有何處不足,或者進行一些小裝飾,使它更富有情趣。
2、如果插好的是一隻長柄花籃,可以在籃柄上用綵帶紮上一個球或蝴蝶結,並讓綵帶向下披掛。
3、製作生日花籃,可以在花籃里留出一塊空地,放入精美的禮品,就成為名符其實的禮品花籃。
4、贈送花籃時,往往是委託花店代送,應在花籃內插入卡片或飄帶,並且寫上祝賀詞和落款。也有備有專用插架來插卡片的,顯得更為考究。
5、花籃的配色:花籃多用作喜慶祝賀或用作室內裝飾,亦有用於悼念活動。
6、花籃的規格:花籃的使用場合不同,規格大小是不同的。
盤花的插花技巧
插花作為一門藝術,已經深深融入到我們的生活當中,插花不僅可以陶冶情操又可美化生活,那麼插花藝術中盤花是初學者最先接觸的,也是最容易學習的。
盤花最早起源於漢代,已經有很悠久的歷史了,盤花的造型優雅、美麗、大方,極具美感。
盤花作品名: 清秋
准備花材 :雪柳、綠掌、雛菊、小天使
盤花的具體步驟首先准備一個長圓形水盤,將劍山置於水盤一側。倒水,沒過劍山齒。選擇長勢合適的雪柳枝條作為主枝條,修剪到合適的長度,筆直插在劍山中間。如若枝條太粗,則需劈開再插入。
觀察雪柳枝條,有無殘破、交叉或者平行的細枝,適當修剪。筆直插入第一枝綠掌,高度與雪柳大致相同,綠掌火焰苞朝向大致與雪柳枝條延伸方向一致。
插入第二枝綠掌,高度在第一枝的三分之二處,朝向與第一枝大致相同,與第一枝留有距離,稍稍向觀賞者傾斜。
兩枝綠掌是作品的焦點花。插入小天使,小天使作為補充葉材,它的插置位置需要根據主枝條和焦點花的位置來布局,高低錯落、前後呼應。每個方位都要有,但切忌均衡分布。插5到6枝小天使,作為作品基部的主體。
觀察作品已完成的部分,在合適的位置插入2到3枝雛菊作為補充花,以豐富作品內容。這樣,一件完整的盤花作品就完成了。
作品取名清秋,表達仲秋之際,秋風微涼、秋雨清冷之感。圍繞這一主題,選取了同為綠色而形狀質感不一的四種花材、葉材來表現。從造型上來說,此作品為盤花平卧式,如枝椏橫斜於水面,更增清冷之感。
Ⅶ 霞浦民間喪葬習俗
霞浦民間喪葬習俗
·搬 鋪·
又稱徙鋪、出廳、入廳堂。中國古俗很講究壽終的場所,即所謂「死於適室」,「壽終正寢」。福建自古以來也十分講究「壽終正寢」,病危時要把病人從偏房寢室及時地搬鋪到正寢(正廳),志稱「疾篤遷居正寢」。俗信正廳是房子中最神聖的場所,壽終於此是「死得其所」,死後在陰間才可以與祖宗、親屬團聚。若壽終於偏房側室,死者魂魄會滯留在寢室床架上,不易超度轉生。故在民間(特別是農村),老人病危時,只要神智清醒,往往會自己要求到廳堂去。若壽終於偏房寢室,子孫也有照顧不周之嫌,會招來非議。
搬鋪在民間普遍視為禮遇,舊時上壽的人(年滿50歲且有子女者)才有資格搬鋪到正寢。在晉江,未滿36歲就當了祖父、祖母而又未滿50歲就去世的人,也有資格搬鋪到正廳。不過,若病危者父母健在,一般不能搬鋪到正廳,只能搬到後廳或下廳。通常若壽終於偏房寢室,不能再移屍正寢,但在福州、建陽、邵武、光澤等地,沒有太嚴格的規定,初喪時尚可移屍正廳。
搬鋪正廳前,須將廳堂神龕里的神像、神主(公媽牌位)、香爐及正樑上的天公爐、天燈等一律用白布遮蓋,或遷移他處。搬鋪時,通常由長子抱頭,次子抱身,女婿抱腳,其他親屬幫忙,小心翼翼地平抬到正廳的鋪床上。抬病人的方向是頭部在前,腳部在後,絕對不能相反。沒有兒子的,福州一帶是由女兒抬頭,其他親屬幫忙抬至大廳,有的地方則由侄兒負責搬鋪。長樂縣的規矩與他縣不同,若是父親亡故,由長子背到廳堂,母親病危,則由媳婦背去正寢。搬鋪時,通常要用雨具遮住頭部,而且忌諱碰到門框牆壁。在武平,搬鋪過程中,病人若拉小便,被視為凶兆,但拉大便則被視為吉利。
在正廳搭鋪安席也有種種規矩。床板多為3塊,床鋪不能靠牆,病人仰卧,頭部向廳口,腳部向廳後。男性鋪位設在正廳左側,壽終於此稱「壽終正寢」。女性在古代不搬鋪正寢,近代以來也搬鋪正寢,但鋪位設在正廳右側,壽終於此仍稱「壽終內寢」。
搬鋪正寢後,子孫眷屬時刻守護在病人身旁,不能喧嘩,無論多麼悲傷,應盡量避免在病人跟前哭出聲來。
搬鋪習俗至今仍在農村普遍流行,以至於一些老人病重期間擔心不能「壽終正寢」,不願住院治療。
凡被搬鋪正寢者,自知己不久於人世,神智尚清者,往往要召喚子孫交待後事,分配遺物,俗謂「分手尾」或「分手尾錢」,晚輩須肅然聆聽遺囑,盡力照辦。在霞浦等地,要請理發師傅為臨終者理發,病人神智清醒的,由病人自己挑選,否則由家屬請平時經常為他理發的師傅。理發師來後,要用蛋、酒盛情招待,理完發後除了送給紅包(內包若干元錢)外,還要用紅紙包裹剃刀,俗稱「掛紅」,並送給一頂白布做的幅子,出殯時理發師傅亦須前來送殯。福州義序、城門一帶,長輩臨終時,子女要把生薑和跳蚤各放在其手中握住,寓意死者沒有空手而歸九泉。龍岩等地則將紙錢放在其手中或衣袋裡,以示其一生有吃有用。
·初 喪·
古代,病人在彌留之際或初喪,要舉行招魂儀式,稱之為「復」或「復魂」。招魂儀式由巫祝主持,親屬身穿特殊服裝,從房屋的前方爬上屋頂招魂,手拿死者的衣服面北呼叫(如果死者是男的,便直呼名字,共呼三長聲),以期死者魂魄返歸於衣,然後從屋的後方下來,把此衣服敷在死者身上。這一習俗明代以後逐漸消失,但在福建一些地方尚有影響。初喪時,孝眷必呼天喚地號啕大哭,呼叫死者名字,除了悲傷外,還希望通過呼叫聲把死者的靈魂叫轉回陽間。在詔安等地,招魂時先焚香禱告一番後,喚來一隻狗,用陶瓷器皿猛擊它,使狗疼痛發出慘叫聲,陶瓷器皿也落地有聲,然後孝眷才可放聲大哭,俗謂之「開聲」。在大田,屬龍、蛇、鼠生肖的死於午未日,屬虎、馬、兔生肖的,死於子、丑日,屬牛、雞、猴生肖的人死於酉、戌日,屬犬、羊、豬生肖的人死於卯、辰日,孝眷不能哭喪,待忌辰過後才可號哭。
與古代招魂禮俗相反,在福建民間更普遍存在的是送魂禮俗。閩南一些市縣,病人彌留之際或初喪,要請僧道誦念「往生咒」,懸掛「幡仔」於帶葉竹枝上,希望亡魂早歸陰間。閩西北一帶還要焚燒紙衣、紙人、紙屋、紙轎等,讓死者帶去陰間,有的地方在紙轎里還寫有死者名字或放有照片、畫像,象徵送亡魂上路去陰間。在福州,病人初斷氣時,請僧道誦經,將燈掛在架上不停地轉動,子孫眷屬環繞死者號哭,俗謂「搬葯篩」。其費用由出嫁女負擔,無出嫁女則由喪家自負。此俗在明代即已流行,明代謝肇淛雲:「閩俗於初屬纊之時,有女適人者,則婿家延巫,置燈輪轉之,男女環繞號哭,謂之葯師樹。」
·報 喪·
報喪又稱訃告、訃聞、報亡、報死等,閩南一帶忌諱說「死」、「亡」字,又稱「趕生」。報喪旨在告知親友參加喪事,同時通告與死者有相沖克的人(如孕婦)不要近前。報喪之俗歷代相沿,並形成一定規則,很受民間重視。
福建的報喪方式主要有三種:
一種是死後(或第二天)鳴銃炮或鞭炮以通告親友鄰里,同時在喪家門上張貼訃告。訃告形式各地不同,福州一帶一般用白紙寫上「某府某某公(夫人)喪事」,或「某府某某公(夫人)千古」之類字樣,張貼在門框上,然後用蘭墨水圈起來,待出殯後將訃告用紅筆或墨筆劃掉。訃告上的字數按「生旺死絕」四字推衍,周而復始,最後一個字以套上「生」或「旺」為佳,若碰到「死」或「絕」字,須增刪字數使之合套「生」、「旺」字。若90歲以上死亡,而配偶健在、子孫滿堂者,門框上所貼的訃告用紅紙書寫,表示死者乃有福有壽之人。舊時有錢人家,還要在大門上掛兩盞素色大燈籠,上書「某旬壽考」或「某旬壽妣」和「某代其昌」、「某代同堂」。在福清,門上訃告一般要寫「嚴制(父亡)或「慈制」(母亡)字樣。松溪與福清大致相同,若父親去世,用長方形白紙寫「嚴」、「制」二字貼在大門兩旁,若母親去世,則寫「慈」、「制」二字貼在大門兩旁。在龍海等地,喪主須撕去原有的紅紙門聯,然後用白紙條貼成「×」符號,若父母中一人尚健在,則只貼「/」符號。在長汀,訃告貼在村口等交通要處,上面寫明死者的生卒年、簡歷、成殮和出殯時間等,並在門前掛一對素色燈籠,貼上「讀兩年禮,終三年喪」之類的門聯,以誌哀悼。
現代城鎮工作人員死亡,由所在單位發訃告,一方面把訃告郵寄或電告死者的生前友好,或在報紙上刊登訃告。另一方面在單位的大門口張貼訃告。內容不外是死者的生卒年、病因、主要工作經歷和對國家的貢獻,向遺體告別或召開追悼會的時間、地點等。
第二種報喪形式是由族人持喪帖書或口頭到親友家報喪。舊時喪帖書有一定程式,遣詞用句和稱謂都十分考究,父親去世,要寫「正寢」、「嚴制」,自稱「孤子」。母親去世,則寫「內寢」、「慈制」,自稱「哀子」。若父母雙亡,自稱「孤哀子」。結尾用詞又按喪服輕重分別寫上「泣血稽顙」、「稽首」、「抆淚」、「拭淚」、「瀉淚」等等。
分發喪帖書的習俗各地不大相同。在惠安,報喪者不能跨入報喪對象的家門,只許在門口喊叫,說明來由,分發給喪帖書和「頭白」(送葬時纏在頭上的白布條)後,索取清水漱口,以示祓除不祥,同時索取幾角錢以討吉利,就匆匆離去,故當地罵那些來去匆匆的人為「報死」。在福清、廈門、莆仙等地,報喪者可以進入報喪對象的家門,並一定要吃些東西,至少要抽根煙、喝杯茶才離去。在上杭,報喪者每到一家,都要吃兩個雞蛋,還可得到一個紅包。在大田,報喪者手持雨傘,徑直進入報喪對象的廳堂,將雨傘倒置於廳堂的香案下,對方便知親戚家發生喪事,必用米粉、紅蛋等招待來者,吃完點心後,報喪者才詳細告以有關情況,忌諱說「死」字,一般用「老了」、「過世了」來代替。若是到死者的出嫁女兒家報喪,其女兒應痛哭一場,否則報喪者以為不吉,要將上衣的鈕扣咬掉一個以禳解。在龍岩,無論是睛天還是下雨,報喪者都必須帶上雨具(如雨傘、斗笠),進入報喪對象家前,將雨具放在門外,進屋吃完點心後(一定要吃光),再將喪帖放在椅子上(不能放在別的地方),告以有關情況。
第三種是孝子親自到親友家報喪。在閩西北,母親亡故,向外祖家報喪一般要由孝子親往。在泰寧,孝子孝孫須披麻戴孝到外祖家報喪,先謁拜外祖家的祖宗牌位,然後再向外祖父、外祖母或母舅等稟告家母的病因、治療經過及死亡時間、後事安排等。在松溪,一般由孝長子披麻戴孝到外祖家報喪,哪裡見到外祖父、外祖母或母舅,就在哪裡就地下跪稟報。若平時不孝,外祖家人則遲遲不把孝長子扶起,讓他一直跪在那裡。在順昌,由一名深諳喪禮的叔伯父率所有孝子、孝孫到外祖家報喪,進入外祖家後,先在廳堂上燒香、點燭,眾孝子、孝孫下跪痛哭,由叔伯父稟報病因、治療經過及病故時間等。在閩南、南平等地,向外祖家報喪雖不由孝子親往,但須盡快派一名德高望重的族人前往。這也有種種嚴格的規矩,在華安,報喪者進入外祖家時須脫鞋,將訃告壓在大廳的香爐之下,不能直接遞給。外祖家要送給報喪者兩個紅蛋,一條毛巾。客家人向外祖報喪,要把喪帖書放在一個專用的鐵匣里呈遞。外祖家接訃後,要煮甜線面加紅蛋招待報喪者,並送一紅包
·小 殮·
以衣衾裹屍謂之小殮。在屍骨未寒時,親屬要為死者浴屍。福建許多地方自古以來就流行「乞水」習俗,「乞水」又名「請水」、「買水」,即向水神乞水浴屍。乞水時,孝男在前,一手持缽,缽內放一塊白布條,另一手持幡,孝女隨後,哀哭前往河邊或井邊乞水。乞水時須下跪,投入水中的銅幣(今用硬幣)一般是12枚,且用紅絲線纏住。汲水時,口中念道:「水神水神(或土地公)向你買水。」請水到家時,其餘孝眷佇立門前迎水入宅,將水倒入新瓷盆中,用白布沾水,父亡由兒子浴屍,母亡由女兒或媳婦為之梳洗,一般只是象徵性地擦洗幾下。志稱:「拭屍體前三後四。」浴屍水不能隨便潑倒地上,俗信活人踩到浴屍水,腳會裂開。在莆仙一些地方,專門熬煮五味水(五種青草葯熬成的湯水)為死者凈身。俗信浴屍便於死者往西方樂土。
浴屍畢,古代有捆殮之俗,稱「襲絞」,即用布條裹屍。為死者更衣,俗稱「穿壽服」、「套衫」等。壽衣的層數多忌偶數,一般是上衣七重,褲子五重。閩南、興化一帶的方言「九」字與「狗」同音,故壽衣忌九重。在連城等地,壽衣卻不忌諱雙數,60歲以上死亡的男女一般是上下各6重。穿壽衣時,孝眷都要在場。一邊穿,一邊哭喊,告訴死者穿第幾層了。壽衣的裡面幾層不用鈕扣,而用帶子打死結。在詔安,給壽衣打結時,口中往往念道:「活人打活結,死人打死結,剩下的由子孫得。」把打結後剩餘的布條分給孝眷。穿好壽衣後,外面多用帶子或繩子將死者的雙手固定在胸前。在霞浦一帶,死者「兩腳平列,系以紅繩,即禮瞑目之巾緇方尺二寸,又履綦結於跗連絇,使不相離。手一桃枝,貫以光餅三或角黍一,舊傳至冥途驅鬼飼犬。」閩南一些地方,在穿壽服時還舉行「套衫」儀式,通常在門口插一枝青竹竿,正廳里放一面用竹蔑編成的扁平器物(俗稱「笳籮」),內放一張矮凳子,孝男戴笠足履,口咬「紅包」,在他人的協助下,將壽衣逐件穿在身上,然後把斗笠扔到屋頂,脫下壽衣,又稱「試衣」。據傳此俗始於清初,寓意作為明代遺民至死也「頭不戴清天,腳不踏清地」。
·守 靈·
浴屍更衣後,設靈堂守靈,俗稱守鋪,由孝眷日夜守護在遺體旁,以表孝心。志稱:「既殮,設靈位,請邑紳有品望者題旌,謂之書銘。靈旁燃燈一,光熒熒晝夜不息,曰幽冥燈。孝子日夜守靈次,三時上食。」
靈堂以肅穆為基調,掛青、黑色孝帳,設靈位,豎神主牌。神主牌又稱「木主」,古稱「祔」或「祧」,長一尺二寸,寬三寸,上方削去兩角,呈半圓形,下方有一底座,上書死者姓名、字型大小、生卒年等,舊時當官的還要寫上官銜、爵位名稱。神主牌上的字數有一定程規,各地不同。興化一帶按「興、旺、衰」三字推算,周而復始,最後一個字不能套在「衰」字上。泉州則按「興、旺、衰、微」四字推算,含「興、旺」為佳,否則犯忌。在永安,則按「生、老、病、死、苦」五字推算,最後一個字要套上「老」字為佳,俗謂「合老」。神主的「主」暫寫成「王」字,待回龍後請有名望的人用朱筆加一點為「主」字,俗謂「點主」。在漳平等地,不設神主,而用素綾或白布紮成靈座,俗稱「魂魄布」,上面寫明死者姓氏名號等。在城鎮,靈堂上供遺像,遺像兩旁寫遺訓或孝眷對死者的追悼之詞,並掛有輓聯、挽幛等,顯得更為肅穆莊重。
·哭 喪·
親人去世,孝眷悲痛,以哭聲來表達哀悼之情,稱為哭喪。哭喪通常是邊哭邊訴說死者生前的勞績和對死者的眷念之情。有些地方哭喪時有一定的音調和內容,音律低沉,句末往往有拖腔拔調的韻律和裝飾音,許多婦女尤其是四五十歲以上的農村婦女能根據這種調式,隨口填詞編唱,或寄託哀思,或訴說身世,或發泄內憤。
·大 殮
將遺體放入棺材,謂之大殮,又稱入殮。通常在死後第三天舉行大殮禮,有的地方則視季節而定。龍岩的俚語曰:「春三,夏一,秋五,冬七。」
大殮前,要舉行向遺體告別儀式等,各地風俗不一。在閩南普遍流行「辭生」習俗,即入殮前要設供案,上供12碗菜餚,由道士逐碗敬獻給死者,口念各種吉詞。在閩東,祭品由出嫁女備辦,主要有豬頭、雞鴨、肉燕、墨魚等,或7碗,或9碗,只能是單數,由喪眷先祭拜,繼而由親友輪流祭拜。在福州等地,入殮前在後廳放一張太師椅,先請一位「好命人」(有妻兒且晚年幸福的老人)端坐片刻,然後再抬遺體上太師椅坐上一後兒,俗謂「坐案」,再象徵性給死者喂面,並將煮熟的雞蛋封在嘴上,包紮起來。不少地方在入殮前要做醮超度。在將樂,往往要請稱為南摩仙的巫師做醮,供奉雄雞和米斗,點燃「七星燈」(在一棵樹上點燃49盞燈),俗稱「照米斗」。
·吊 唁·
吊是對死者表示哀悼,唁是對死者家屬表示慰問。弔唁之俗自古至今在福建普遍流行。龍岩、大田等地稱為「探生」,崇安等縣稱弔唁為「拜寢」,上杭縣稱弔唁為「看殮」,閩南地區又稱之為「探喪」。在福州等地,弔唁者通常要送輓聯、香燭、被單、布料、毛毯之類的物品,俗稱「送軸」。也有送錢的,俗稱「奠儀」。喪家將戚友所送被單、毛毯之類的東西掛在靈堂周圍,每塊「軸」分別用白紙寫上「某某千古」、「某某哀輓」之類的紙條。「軸」的位置根據親疏關系而定,一般親家或至親的「軸」掛在靈堂當中或最高處。在興化,出嫁女須備辦一擔祭品,諸如豬頭、米粉、金針菜等山珍海味,俗稱「盤擔」來祭奠。各地弔唁和祭奠所送的禮品必須在出殯前送達,逾時不能補送,俗信補送會再死一個人,十分忌諱。在城鎮,弔唁時送花圈、輓聯者也常見.
·出 殯·
出殯俗稱出山、送葬,即將裝有死者的棺材送往事前選好的墳地下葬,古代又有「送死」、「發紖」等不同稱呼。福建素有厚葬之俗,對出殯尤為重視,它不僅被視為死者的哀榮,也被當作生者的顯耀。所以,舊時富豪人家不惜花費大量物力財力,競相攀比,踵事增華;貧者也不得不盡力效仿,甚至因而傾家盪產。按照慣例,出殯儀式一般分為辭靈、啟靈、抬棺、路祭等程序。
出殯前要舉行祭奠,即辭靈,閩南稱之為「棺頭祭」或「起柴頭」。志稱:「出殯時以禮物祭靈柩,曰起柴頭。」即將棺材抬至村口空曠處,設一香案,供三牲及其他祭品,並置青色紙燈二盞,上書死者姓氏名號,棺材頭部朝供桌,尾部朝出殯方向,由孝男主持祭奠,故又稱「孝男祭」。在福州,出殯前一夜設堂就祭,俗稱「加堂」、「哭祭」,族親戚屬多來祭奠,孝眷在棺材周圍慟哭,有的人家還請來樂隊奏哀樂。在長樂,辭靈儀式由孝男主持,於廳堂設一祭堂,孝男將10碗祭品逐碗跪奉於靈位前,與祭者左側為外戚,右側為內親。在平潭,辭靈時,親屬紛紛前來焚化紙錢,俗謂「送盤纏」。在閩東的霞浦等地,辭靈俗稱「起馬祭」。志稱:「啟輀之晨,移柩至大門外,覆以大紅緞帷,旁之金綉八仙為飾,上豎紙制仙童跨鶴一。祭品盈席,孝男及全眷叩奠畢,送葬者以次行禮,俗稱起馬祭。」在順昌等地,辭靈由喪家先祭,外祖家繼之,其他戚友按親疏關系依次祭奠。在長汀,出殯前由吹鼓手引路,孝眷手持掛滿戚友送來書寫祭文的布條,魚貫進入祠堂,祭祀一番。在漳平,出殯前舉行巡棺,儀式與閩南相仿,不同之處是孝眷一手持冥香,另一手持松明火把。在三明,辭靈儀式也相當隆重,由禮生主持祭奠儀式,奏哀樂、上香、獻爵、獻牲、進饌、行三跪九叩禮、宣讀祭文。祭文按親戚不同稱呼表達對死者功勞品德的贊揚,並祈告其在天之靈保佑家族興旺發達,以及勸慰亡者勿憂勿怨,永遠安息。在龍岩,辭靈後還有私謚,男性多由族長賜謚,女性多由外祖家賜謚。
·下 土·
又稱下葬,即掩埋靈柩,或將靈柩放入墓壙中。貧窮之家仍然採取掘地而葬,所謂「葬不為壙,但掘地而埋,壘石以識之。」而富豪人家則不惜重金用磚、石或三和土(即石灰、沙、土三者和合)營造墳墓。近年來,不惜花重金築墓之風又起,每座墳墓少者花數千元,多者上萬元,互相攀比,甚至有三十來歲預築墳墓的。城市中有些人雖火化,但仍有人在鄉下購地築墳以安葬之。
·回 龍·
葬畢,送葬隊伍返回喪家,謂之「回龍」或「回靈」,古稱「歸虞」。許多地方,回龍時送葬者要改裝換服。在福州,孝男掛紅彩,持燈籠,孝婦穿黑衣,著紅裙,其他男性束紅帶、女性戴紅花。現在一般是取下送葬時扎在腰上的白帶,換上紅布帶,女性頭上插花。福安、霞浦等地,回龍時孝眷改換吉服,所謂「脫去麻衣換紫袍」。女兒、媳婦穿紅裙襖、紅鞋襪,頭纏紅布帶。莆仙一帶將孝服裝入麻袋中,帶回廳堂,待「做七」時再穿。當晚女兒回婆家時,要穿孝服一路上哭到婆家村口,再脫下由人帶回,放在大廳的桌子下。
·探 墓
葬後第三天(有的第二天或第七天)孝眷備牲禮到新墳哭祭,並勘看修整新墳,古代稱「三虞」,又有「巡山」、「巡灰」、「巡墓」等不同名稱。福建各地普遍存在著探墓習俗,以後每逢清明或立夏祭掃,也有在重陽、冬至前後祭掃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