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三彩花卉盤
Ⅰ 各個朝代、時期著名的陶瓷
中國瓷器的發明和發展,是有著從低級到高級,從原始到成熟逐步發展的過程。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我國已出現了原始青瓷,再經過1000多年的發展,到東漢時期終於擺脫了原始瓷器狀態,燒制出成熟的青瓷器,這是我國陶瓷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經過三國、兩晉、南北朝和隋代共330多年的發展,到了唐朝中國政治穩定、經濟繁榮。社會的進步促進了制瓷業的發展,如北方邢窯白瓷「類銀類雪」,南方越窯青瓷「類玉類冰」。形成「北白南青」的兩大窯系。同時唐代還燒制出雪花釉、紋胎釉和釉下彩瓷及貼花裝飾等品種。
宋代是我國瓷器空前發展的時期,出現了百花齊放,百花爭艷的局面,瓷窯遍及南北各地,名窯迭出,品類繁多,除青、白兩大瓷系外,黑釉、青白釉和彩繪瓷紛紛興起。舉世聞名的汝、官、哥、定、鈞五大名窯的產品為世所珍。還有耀州窯、湖田窯、龍泉窯、建窯、吉州窯、磁州窯等產品也是風格獨特,各領風騷,呈現出欣欣向榮的好局面,是我國陶瓷發展史上的第一個高峰。
元代在景德鎮設「浮梁瓷局」統理窯務,發明了瓷石加高嶺土的二元配方,燒制出大型瓷器,並成功地燒制出典型的元青花和釉里紅及樞府瓷等,尤其是元青花燒製成功,在中國陶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宋、金時戰亂後遺留下來的南北各地的主要瓷窯仍然繼續生產,其中龍泉窯比宋時更加擴大,其中梅子青瓷是元代龍泉窯的上乘之作。還有「金絲鐵線」的元哥瓷,應是仿宋官窯器之產物,也是曠世希珍。
明代從洪武35年開始在景德鎮設立「御窯廠」,200多年來燒制出許許多多的高、精、尖產品,如永宣的青花和銅紅釉、成化的鬥彩、萬曆五彩等都是希世珍品。御窯廠的存在也帶動了民窯的進一步發展。景德鎮的青花、白瓷、彩瓷、單色釉等品種,繁花似錦,五彩繽紛,成為全國的制瓷中心。還有福建的德化白瓷產品都十分精美。
清朝康、雍、乾三代瓷器的發展臻於鼎盛,達到了歷史上的最高水平,是中國陶瓷發展史上的第二個高峰。景德鎮瓷業盛況空前,保持中國瓷都的地位。康熙時不但恢復了明代永樂,宣德朝以來所有精品的特色,還創燒了很多新的品種,並燒制出色澤鮮明翠碩、濃淡相間,層次分明的青花。郎窯還恢復了失傳200多年的高溫銅紅釉的燒制技術,郎窯紅、缸豆紅獨步一時。還有天蘭、灑蘭、豆青、嬌黃、仿定、孔雀綠、紫金釉等都是成功之作,另外康熙時創燒的琺琅彩瓷也聞名於世。
雍正朝雖然只有13年,但制瓷工藝都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雍正粉彩非常精緻,成為與號稱「國瓷」的青花互相比美的新品種。
乾隆朝的單色釉、青花、釉里紅、琺琅彩、粉彩等品種在繼承前新的基礎上,都有極其精緻的產品和創新的品種。
乾隆時期是我國制瓷業盛極而衰的轉折點,到嘉慶以後瓷藝急轉直下。尤其是道光時期的鴉片戰爭,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力衰竭,制瓷業一落千丈,直到光緒時稍微有點迴光返照,但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發,清王朝壽終正寢。長達數千年的中國古陶瓷發展史,並至此落下帷幕。
縱觀中國幾千年的古陶瓷發展史,它雖然是以衰退而告終,但是它給後人留下的這份珍貴而又豐富的遺產,將永遠放射出燦爛的光輝
Ⅱ 如何為你手中收藏的五彩瓷器斷代
五彩開光龍鳳紋梅瓶
一、彩瓷的起源與發展
我國最早出現的瓷器都是單色釉,有青釉、釉瓷器。到三國時期出現最早的釉下彩繪瓷器。如南京出土的青釉釉下彩繪羽人圖壺,釉下繪有褐彩紋飾。
唐宋時期是中國彩瓷的發展時期,除南方地區的越窯、長沙窯為代表的青釉褐彩、青釉褐綠彩以外,由於北方瓷業迅速興起,出現白釉綠彩、白釉黑彩、白釉褐彩、唐三彩、金三彩、遼三彩等品種。
元代以景德鎮為中心的彩瓷有了新的發展。和其他瓷窯相比較,景德鎮的彩瓷由於採用高嶺土製成,瓷器質量大大提高,從質量和品質上看優於其他地區的彩瓷。燒制出青花、釉里紅、青花釉里紅、藍釉白彩、藍釉金彩、紅綠彩、戧金五彩、青白釉褐彩等品種。
明清時期是彩瓷最為興盛的時期,彩瓷空前發展,從數量和品種上大大增加。除青花、釉里紅品種以外,還有鬥彩、五彩、紅綠彩、素三彩、青花五彩、白地綠彩、白地赭彩、粉彩、琺琅彩等。清代更是各種色地彩瓷的繁榮時期,品種更加豐富。
五彩是彩瓷發展的又一新的階段,最早出現於元代,在金代三彩的基礎上,景德鎮燒制出元代五彩,器物有高足杯、玉壺春瓶等。九十年代見到的戧金五彩,是在景德鎮燒制的卵白釉瓷器上,採用進口料繪制而成,紋飾類似堆粉,突出於器物表面,紋飾有花卉、龍紋等。色彩以紫、白、孔雀綠、黃諸色,有些施加金彩,故有戧金五彩之稱。自元代開始,五彩瓷器逐漸流行,尤以明代嘉靖、萬曆時期和清代順治、康熙時期的五彩瓷器最為著名。
青花五彩魚藻紋蓋罐
估價HKD 37,470,000-74,940,000
尺寸:高:48cm 口徑:17.5cm 底徑:21cm
五彩瀚林博物館征購:13;221,38『』181;8{dian,hua}
二、何謂五彩
五彩瓷器分為釉上五彩瓷和青花五彩瓷兩種。五彩瓷並不是一定要有五種彩,施彩多寡,要依據整體裝飾效果來確定。現掌握的實物資料證明,金代磁州窯系燒造的釉上紅、綠彩瓷器是最早的釉上五彩瓷器。釉上五彩是在已經燒成的白釉瓷器上施彩繪畫,再入窯以700℃至800℃爐火燒制而成,工藝簡單。青花五彩瓷燒造工藝相對較復雜,先用青花料在坯上描繪出一定的紋樣,罩上透明釉入窯燒制,再以紅、黃、綠、紫、赭等色彩在已燒成的瓷器上進行描繪,最後再入窯以700℃低溫燒成。目前所見最早的青花五彩瓷是明宣德時期燒制的,但數量極少。明嘉靖時期,青花五彩工藝開始流行,至萬曆朝發展到高峰,器型有盤、碗、罐、蓋盒、尊等。
萬曆時期的五彩瓷器色彩鮮艷,造型多變,頗受世人喜愛,歐洲人、日本人更是對其情有獨鍾。市場上出現的萬曆五彩瓷器數量較多,但大多數是仿品,其中有一部分仿品具有相當迷惑性。因此,瓷器收藏愛好者尤其是初涉收藏的朋友應謹慎辨別。
明五彩開光龍紋天球瓶
三、明代釉下青花釉上五彩瓷器特點
明早期釉上五彩瓷器傳世品不多見,因為當時景德鎮延續元代制瓷主流,生產青花、釉里紅產品。然而從所見到的為數不多的洪武釉上紅彩可以判定,洪武時期的紅彩瓷器已為「五彩」瓷的蓬勃發展做好了鋪墊,可以說洪武釉上紅彩已拉開了明代五彩瓷輝煌的序幕。特別要指出的是,用紅彩描繪精細的龍紋、雲紋等圖案,只是明初才出現於景德鎮。宣德時期紅彩,是釉上紅彩和五彩的開端,為後世的五彩瓷器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成化時期的五彩是釉上五彩,其呈色以淡雅為主,色彩包括紅、綠、黃、奼紫等,並開始使用孔雀綠彩。此時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紋飾繪繪畫中使用了不少黃彩,而且主要圖案都是以黃彩打底色,上面再以紅色渲染,使色彩更顯濃艷厚實。這種彩瓷證實了明代彩瓷所謂「黃上紅」的彩繪技法,開創於成化,並非始於嘉靖。
弘治一朝的釉上五彩瓷基本是成化風格的延續,所用顏色有紅、綠、赭、黑、孔雀綠等,色調恬靜淡雅。其中最突出的品種是刻花填彩。刻花填彩的製作方法是在胎上先刻出所需圖案紋樣,上透明釉時將刻好的圖案留出,高溫燒成後再在白釉露胎處施彩並用低溫燒制而成。刻花填彩的出現,標志著釉上五彩的製作已進入成熟和發展階段。
正德時期釉上五彩在造型、裝飾方面不但延續了傳統的特點,還在創新中確立了正德五彩獨特的風格。正德釉上五彩器製作精細,多以在白釉上直接繪畫五彩圖案為主,稱為「白地五彩」。多用紅、黃、綠彩,綠色多為翠綠和孔雀綠,其中綠色淺中微微閃黃。常以阿拉伯文或伊斯蘭圖案為紋樣作裝飾,這是正德五彩瓷的鮮明特徵。
明嘉靖青花五彩魚藻紋蓋罐
明代五彩瓷經過了數朝的發展,到了嘉靖一朝已相當成熟。此時的釉上五彩瓷器,以色彩斑斕而著稱。官窯和民窯都有大量生產,無論其質量和燒造數量都蔚然可觀。開創了五彩瓷製作的新局面。此時期在用彩方面,也有一些變化。如官窯瓷器在色彩上較前朝更加豐富,多用紅、綠、黃、赭、紫、孔雀藍等色彩繪。紅彩為「棗皮紅」;綠色為孔雀綠,分為大綠、淡綠;紫色為艷麗赭紫;黃彩似蜜蠟。此時「黃上紅」工藝運用得較為普遍。大面積使用紅彩形成了嘉靖五彩極為絢麗濃重的特徵。嘉靖五彩造型多為大器,如大罐、大缸、大盤、花盆等。常見紋飾有雲龍、雲鳳、花鳥、八仙、八吉祥等。
明代萬曆五彩瓷仍以前代風格為主體,新出現了以鏤空工藝和五彩相結合的裝飾方法。萬曆朝的釉上五彩的色彩繼承了嘉靖一朝的特點,與嘉靖時期的五彩多有相同之處,都是以紅、綠兩色為主,其中點綴黃、黑彩等。紅、綠彩更加鮮艷、熱烈,對比強烈。嘉靖、萬曆時的五彩器均裝飾繁密,色彩絢麗,製作工藝和造型大同小異,因此常常被歸於一類器物。但嘉靖五彩多用孔雀綠彩,萬曆五彩則不然,這是兩朝五彩器的重要區別。
天啟、崇禎時期的釉上五彩瓷器已不如嘉靖、萬曆時五彩色澤濃重,色澤趨向柔和,淡雅宜人。用紅、黃、綠、紫、孔雀綠等色渲染,紋飾繪畫生動灑脫,具有中國文人畫的筆墨情懷。但是有一類五彩器比嘉靖和萬曆五彩更加濃烈,紅色為深紅,綠為黑綠或黃綠,青花顏色也發黑。還有一類厚胎的白地五彩器,施釉較厚,口部多為醬黃釉,多用標記款識。這一類器物多以民窯製品為主。崇禎一朝五彩器發現得不多。
清雍正珊瑚紅地五彩牡丹紋?
估價:HKD 8,000,000-12,000,000尺寸:11.4cm
四、清代五彩瓷器特點
順治五彩在明代五彩的基礎上又有所發展,可以明顯看出從明代向清代過度的風格。五彩瓷器與同時期的青花瓷器在造型、紋飾上有許多相似之處。器型有罐、瓶、蒜頭瓶、花觚、盤等。紋飾以花卉題材為主,雙犄牡丹比較常見。除花卉紋以外,還有人物、動物等紋飾。動物紋比例較大,多佔滿器物的整個空間。順治到康熙早期,常見用紅彩在花紋以外的地子上畫出各種錦地紋飾,是這時期五彩瓷器裝飾的特點,口部多飾醬色也是順治五彩瓷器的特點。
五彩瓷器發展到康熙時期有了重大突破,此時發明了釉上藍彩,替代明代所用的釉下青花。釉上藍彩的創燒成功,基本上改變了明代青花五彩佔主流的局面。藍彩色濃而且鮮艷,勝過青花。康熙時期的釉上五彩是在明代嘉靖、萬曆五彩瓷器和順治五彩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其製作工藝高超,彩色鮮明透澈,彩飾華麗,繪畫線條剛勁有力,有極高的藝術水平。此時五彩用多種色料進行繪制,官窯以規矩的繪制和細膩筆法著稱,而民窯則以釉彩濃重艷麗、畫意清新活潑見長。從某種意義上說,清康熙時的五彩瓷是真正意義上的五彩瓷。康熙五彩由於色彩豐富,紅彩比明代五彩用得少,因此,它的畫面色彩顯得沉穩、熱烈而不浮躁,這是其鮮明特色。
清康熙五彩龍鳳紋茶圓
康熙五彩瓷器還大量外銷,在外銷的五彩瓷器中,常見花卉、人物、動物、山水以及具有域外風格的紋飾。清代五彩瓷器的花卉紋中有牡丹、荷花、菊花、四季花、洞石花卉、花果、石榴花果、松竹梅,花卉多寫實,也有圖案式布局的花卉,難以分辨畫的是某一種花,只作為裝飾圖案。
為數不多的傳世作品說明,雍正時期的釉上五彩製作也非常精美,一改前朝濃艷的風格,而顯得淡雅柔和,紋飾也由康熙的繁雜趨於疏朗,筆劃也由剛勁變為細膩,疏密結合恰到好處。並留有較大的空白。雍正釉上五彩的總體特點是清雅俊秀。雍正五彩常用的顏色有紅、黃、綠、紫、藍、黑、白等色,施色較薄,大紅大綠少見,藍色使用較少,黑色較多。
清雍正五彩龍鳳紋碗
到了乾隆時期,五彩器物就更少了,僅有官窯的龍鳳碗和十二月令花卉杯。嘉慶、道光時期,略有少量官樣器生產,像撇口式五彩龍鳳碗、花卉杯,但存世量也比較少。
同治、光緒時期民窯出現了仿康熙的五彩器,有的仿寫明代各朝及康熙款、圖記款,字跡很潦草。同治時期仿的大件器類,色彩用得過於濃艷,施彩也比較凝厚,同時缺乏光澤,紋飾畫得也比較粗率,不及後期光緒的五彩器。光緒一朝仿康熙五彩較多,有青花五彩和白地五彩。白地五彩所用的彩料紅、黃、綠彩色較為鮮艷,但紅彩表面顯得比較干澀淡薄,也有顯得厚暗的;仿康熙青花五彩的器物,青花的顏色過於濃艷、漂浮,色階變化不明顯,繪畫層次也較少。所仿的器物胎質疏鬆,胎釉結合不緊密,符合晚期器物的所有特徵。
Ⅲ 唐三彩和遼三彩有什麼不同
1、胎土不同
唐三彩是一種多色彩的低溫釉陶器,以細膩的白色黏土作胎料,用含鉛、鋁的氧化物作熔劑,用含銅、鐵、鈷等元素的礦物質作著色劑。
遼代三彩承襲了唐代傳統,是接受唐三彩傳統的一種低溫瓷式釉陶,胎質粗而較硬。
2、色彩不同
唐三彩釉色呈黃、綠、藍、白、紫、褐等多種色彩,但許多器物多以黃、綠、白為主,甚至有的器物只具有上述色彩中的一種或兩種。
遼三彩中無藍色,施釉不交融,釉面少流淌,呈淡紅色,釉色嬌艷光潔。
3、器物不同
唐三彩器物類別,如生活用品,主要有瓶、壺、罐、缽、杯、盤、盂、燭台、硯、枕等;模型有亭台樓榭、仿木箱櫃、住房、倉庫、廁所、牛車、馬車等;
俑類有各種人物與動物,如貴婦、達官、男女侍、武士、天王、胡人及馬、駱駝、豬、羊、雞、狗等。
遼三彩器型中的方碟、海棠花式長盤、雞冠壺、筒式瓶等,富有契丹民族的風格。
Ⅳ 三彩的歷史
繼唐代之後,宋代仍繼續生產三彩器,磁州窯系各窯及河南的登豐、修武、寶豐等地為其主要生產區域,在河南鞏縣芝田村也曾發現宋三彩窯址。
與唐三彩相比,宋三彩以生活用具為主,有枕、洗、盂、盆、盤、佛塔及一些玩具,陶俑相對較少。宋三彩的胎質有的粗松,含雜質較多;有的細密堅硬,胎色白中泛灰或呈淺紅色,表面敷有一層化妝土。彩釉以綠、黃、褐為主,還有艷紅、烏黑及翠綠等,藍釉幾乎不見。其釉色雖不及唐三彩斑駁燦爛,卻顯得非常渾厚、凝重,幽深古樸,頗具特色。
宋三彩的裝飾技法較唐三彩豐富,有劃花、印花、模印、堆塑和貼花,紋飾多花卉烏禽、人物及波浪紋等,風格清秀典雅。
宋三彩中常見的器型為枕頭,有陶制及瓷製。枕,起源於隋,流行於唐、宋、金、元各代,主要用做寢具,同時也用以辟邪、行旅、按脈及隨葬等,造型有腰圓、長方形、如意頭形等多種。天津博物館藏有一件宋三彩枕,如意頭形枕面,綠釉畫荷花水波紋,枕身施黃釉,相間堆塑三個獅面、兩個舞人,舞人揮舞綵帶,彷彿正在要獅。整個器物紋飾線條流暢,釉面瑩潤,畫面充滿濃郁的民間生活氣息,給人以明快之感。1 9 6 6年河南密縣北宋法海寺塔基地宮中出土的宋三彩舍利塔,造型與釉色相互映襯,鮮艷奪目,反映了宋三彩高超的工藝水平。 遼三彩受唐三彩的影響很大,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其主要產地為遼寧林東南山窯、遼陽江官屯窯、內蒙古赤峰的缸瓦窯。遼三彩胎質細軟,呈淡紅色,少數胎質呈淡黃色,胎上掛化妝土,再施彩釉。遼三彩有單彩、雙彩和多彩器物,釉色以黃、綠、白為主,不見黃色,從出土物看,其白釉與綠釉微閃黃。許多器物施釉較薄,釉層易脫落,底足無釉。只有少數精品掛釉至底足,且釉色濃重,光艷嬌美,可與唐三彩媲美。
遼三彩的器型多為日常生活用具,有穿帶壺、龜形壺、兔形壺、雞冠壺、海棠式長盤、蓮花式碟、印花暖盤、三角形碟等,這些器型都具有契丹民族風格,這是我們鑒定遼三彩的一個依據。1997年12月25日在科左中旗出土了一件交頸鴛鴦壺,壺身施黃、白、綠色釉,鴛鴦體形肥碩,交頸環繞,雙翅並攏,短尾下垂,足曲於腹下。此遼三彩交頸鴛鴦壺,實為遼代瓷器中不可多得的精品。遼三彩的裝飾有劃花、印花和貼花。一般盤、碗、碟等多用印花,紋飾多以牡丹花為主,還有一些水紋、草花紋、雙魚紋等。 「素三彩」一詞首先出現在清末寂園叟《陶雅》中:「西人以康熙黃、茄、綠三色之瓷品為素三彩」,其中的「三」代表多數,無特定含意。之後,中華民國初年的許之衡在《飲流齋說瓷》中也提到:「茄、黃、綠三色繪成花紋者謂之素三彩」。1989年版《辭海》中「素三彩」的定義是:「瓷器釉彩名。在未上釉的素胎上,施以
綠、黃、茄紫三色而燒成。始於明正德年間,清代康熙時繼續燒制」。除此之外,陶瓷界還有另外一種「素三彩瓷」的定義,即「素三彩瓷是瓷器釉上彩品種之一,是以黃、綠、紫三色為主的瓷器,其實並不限於此三色,但不用紅色。其製作方法是在高溫燒成的素瓷胎上用彩釉填在已刻劃好的紋樣內,再經低溫燒成。因色彩中沒有紅彩,故名」。認真說來,「素三彩」一詞最初就沒有嚴謹定義,所以至今仍具有很大籠統性。
「素三彩」中的「素」可以歸結為兩種含意:一種為該器使用「素胎」(又稱「素燒胎」)燒制。「素胎」是陶瓷生坯沒有上釉前預燒的胎,它既可增強坯體機械強度,使其在搬運時不容易損壞,又可在上彩釉時不會因浸濕坯體而導致坼裂。出於以上原因,該工藝在陶瓷製作中經常使用。另一種是古代有「紅為葷色,非紅為素色」之說,該器所用色釉以「素色」為主,故名。
1.傳統素三彩 與明代製品相比,清代御廠製作更趨細致、復雜化。清初部分素三彩瓷逐漸使用黑彩勾勒代替以往的雕刻劃線,使畫面精緻許多,這種變化應是御廠制瓷者借鑒當時五彩瓷繪畫總結改進的結果。因此,清代素三彩製品更加多種多樣,既有延續明御廠傳統、使用雕刻紋做分界線的,也有雕紋刻畫與其他色釉圖案互不幹涉、相互並存的。這里需要提及的是不少康熙素三彩製品中白釉都表現出不同程度的牙黃色調,據說是因為燒制不理想,才使白釉沒有達到預期的理想效果。
2.創新素三彩
康熙時期,御廠出現一種使用黑彩勾勒輪廓的新素三彩,極可能是制瓷者借鑒當時五彩瓷繪畫風格所得的創新品種。清代素三彩的最大變革莫過於御廠工匠在製作傳統素三彩時積極引用新興的粉彩,研製出素三彩與粉彩的組合器。該類器物甚至使用到胭脂紅(即葷色),使「素三彩」更加名不符實了。
Ⅳ 遼三彩是什麼
遼三彩是遼代生產的一種低溫釉陶,主要產地在遼寧省的阿魯科沁旗、赤峰及遼陽等地。有壺、瓶、奩、罐和盤等,釉色以黃、白、綠色居多。精品器掛釉至底足,粗器則器底足無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