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木舍花藝
Ⅰ 第36個故事 | 台北
四月,懶先生到台北游學。我想著我們可能整個四月都要分開,便決定趁著小長假去陪讀。然而,說是陪讀,其實只想在他游學之前,能夠湊個時間,兩人可以在附近轉轉。
對我來說,台北熟悉得像家,只是莫名有些哀傷。那麼多年過去了,我還是如同第一眼見到她時那樣,堅定地認為在她的內里藏著一個隱性的人文根基。如果要追逐快節奏的摩登生活,那麼台北顯然不是一個對的選擇。她的街道窄小古早,卻充滿了許多尚未被現代化進程而抹殺掉的風情。和當地人聊天,語速和腔調都會不知不覺被帶過去。這些都是我喜歡的。
四月初的台北,氣溫已經飆到了30度。陽明山的海芋迎來了花季。
我最初聽到海芋這個美好的名字,是在《第36個故事》。桂綸鎂用一車的海芋支付了撞車的賠款,由此開始了物物交換。於是,就像某一次來台北,一定要去朵兒咖啡店那樣,陽明山成了我這次的念想。
陽明山的海芋花季大約從3月底開始,我們到的真是時候。海芋喜歡生長在潮濕陰涼又多水之地,分旱海芋和濕海芋。陽明山的竹子湖常年陰雨多霧,是海芋生長的好地方。當我們坐小8線抵達竹子湖站,沿著人流往山坳里走,很快就看到了白色的海芋在一簇簇青綠色的山谷中靜靜開放。
海芋花季是台北人的一大盛事,當我們到達多雨的竹子湖時,竟然破天荒有了太陽。這里有免費的海芋步道,也有私人種植入園收費的海芋花園,一般100新台幣可以採摘5支海芋。
不過,你知道怎麼採摘海芋嗎?
無論濕地還是乾地,都要握住海芋花莖的低端,果斷扭斷,假如天氣過熱,海芋很快就要焉掉,所以讓農家多儲點水總是沒錯的。懶先生在游學的旅程里,有過一段自然美學設計哲學課程。我看到他穿上圍裙和膠鞋,戴了口罩手套,很專業地在旱地花田挑選海芋。末了,還不忘在木舍里完成花藝手作,就很羨慕。他說,與大自然的互動,也是一次重新認識自我的探索。
第一次來台灣認識了住在宜蘭的鍾哥和張姐,因為他們格外的友善,宜蘭也成了我心裡「友善」的代名詞。
這次從台北出發,途徑宜蘭到蘇澳新——在北回鐵路通車之前,蘇澳是台北到花蓮的轉運站。大家到東部,都得先在蘇澳休息一晚,第二天再轉蘇花公路到花蓮。我們去的蘇澳新,從名字來看,就是蘇澳的新站。
宜蘭車站大概是全台灣最可愛的車站了,幾米繪本外觀的造型,和附近《向左走,向右走》的場景復現,還有一些手工藝人製作的樸素物件,將「友善」的感覺體現得淋漓盡致。至此,我大概是可以說,我對台鐵的探索,從2012年開始,目前只剩下縱貫線南段這一路了。
蘇澳新是個和台中彰化一樣小而美的鎮子。在七星山腳的地下2公里處,有難得一見的冷泉。這是只有親眼所見才會覺得神奇的「從地底冒出的純正碳酸氫鹽水」,它們會像打開的雪碧那樣,撲面而來充盈著二氧化碳那樣的氣泡,賴在皮膚上。冷泉的溫度是22度,所以皮膚的觸感是又冷又刺又麻,然後突然間打通了任督二脈,就感覺很燙。
盡管室外的溫度已經逼近30度,然而要把整個身體泡進冷泉,還是需要勇氣的。我沒這個勇氣,就只是泡了腳。
我們是打車去南方澳漁港的。這是台灣東部最大的陸連島,與蘇澳港相通。路上堵車的時光,依稀可見蘇澳猶存的過往風華。司機跟我們聊起了南方澳和保釣的故事,抬頭還可以看見舊的蘇花公路。
這是一天中最好的時刻——祭拜媽祖的花車正巡遊歸來,這里有台灣最大的純金打造的金玉媽祖,她讓整個蘇澳人都相信,上天為了接續蘇澳的繁榮,特地賞給南方澳的禮物。漁港里討價還價的人聲鼎沸,從午後延續到黃昏。出海返還的漁船尚未停穩,穿著塑膠套鞋和工作服的船主就將一桶桶戰利品展示給圍在岸上的客人。賣魚丸的小妹手腳飛快,拿著湯匙攪動,嘴裡念叨著「沙西米呀」,蔥油餅的香味從一邊飄向另一邊。買上一份新鮮的三文魚金槍魚刺身,一大盒才150新台幣,再叫了一份花生芋圓綿綿冰,坐在漁港前看人來人往,真的不要太愜意。
暖暖站是《暖暖》的取景地,但不是每一趟台鐵都會在暖暖站停靠。
2012年來到台灣,在去瑞芳的途中驚喜地看到暖暖站,心裡就想像MV里那樣,可以坐在站台上晃盪一下。這一次,有幸坐到一趟往返於台北和瑞芳之間的區間車,停靠暖暖站,著實是彌補了2012年未完成的遺憾。
暖暖站很小,也沒有常駐的站長,甚至進站出站購買車票都是用悠遊卡自助搞定。然而,這並不妨礙我對它的喜歡。跟其它支線火車的月台相比,暖暖站還是更孤單安靜。一個月台,一座天橋,一個告示牌,和一段橫穿而過的鐵軌,便是暖暖車站的全部。沿著不長的月台走到盡頭,長凳還在,但站牌早就不是MV里的模樣了。
再次坐上台鐵,到瑞芳轉深奧線,大叔推薦的八斗子潮境公園,幾乎沒有遊客團。不得不提的瑞芳,幾乎成為北海岸、東北角海岸旅遊的中轉點,當初來這里只是為了去九份。而我們即將前往的八斗子車站,比鄰濱海公路,因為能親近山林又能遠眺海景,與同樣靠山面海的台東多良車站相似,所以被戲稱為「北多良」。只是,八斗子車站依然在運營,只要看好時刻表,就能搭乘火車抵達北太平洋的天堂。沿路的一整段鐵路與海岸並行,忍不住就想著下車看海,這可是最美海岸的支線火車喲~
一下火車就看到了整片大海,跟懶先生調侃說五漁村也不過如此啊。
八斗子位於基隆市的和平島東側,三面環海,一面靠著基隆山,也是基隆有名的漁村。日據時代,日本人填土造路,將島與基隆山連接起來,早就了八斗子灣。
台灣的北邊,海水藍得沁心,海浪在礁石上拍打,修飾出極其好看的紋理。我爬得很辛苦才坐到高處的礁石上想心事,兩條腿在半空中晃悠,說實話是有點心慌的。然而海風吹來,竟然很容易就參悟了佛法,看淡了一切由執念而起的焦慮。
藍色是我喜歡的顏色,盡管人們總用blue來形容憂郁,但藍色真的是有讓人忘記煩惱的魔力。這是最療愈的自然風光,如此美好的體驗,只要來過就很難忘。
去四四南村的那天,雲層有點低,天陰著。
很難想像四四南村與繁華的信義商圈只隔了一條馬路,在眷村還保留著的舊屋前,一個豎著的框,正好把101大廈圈進了取景器,構成了新與舊、融合與孤立的世界。1948年底,青島的聯勤四十四兵工廠的員工及眷戶門搭乘著太康輪渡,渡海來到基隆港,後來遷往台北市。這個位置本來是日據時代的日軍陸軍庫房,後來就成為聯勤第四十四兵工廠。因為他們聚在四十四兵工廠南面,所以就叫做四四南村。
這是台北的第一個眷村,和我在澎湖看到的眷村像又不像——這里更為局促狹小,為了生活需要四處亂蓋違建,也是與閩南語世界完全不同的村子。
我在台北探索得太多太久了,從第一次來到現在,這座溫暖的城市給了我太多驚喜。我看過破舊的街道,穿過賣檳榔的小店,也熟悉慵懶又恬靜的生活。就像大叔一直說的,本地人的一大特點是倦怠。這確實不容易讓人勤奮,但慵懶和享受當下,也未嘗不是一種享受啊。
台北的有趣在於,這些破舊的建築總是那麼相得益彰。台北不大,是一座完全可以用雙腳來丈量的城市,有閩南式的老舊城區,小清新文藝氣十足的巷子,各種特色十足的宮廟廟會,以及創意園區里前衛的展覽,上山泡茶,海邊沖浪,任何場景、玩法的變化和反差都如此之大,讓人慾罷不能。
我媽媽特別不理解我對台北的執念——但這就像在朵兒咖啡館,你無法用現金價值去衡量物物交換的原則,用理智交換感性,用故事交換感情,用夢想交換現實,這一切的標准,只是我們彼此之間認同的「心理價值」。所以,每次來台北,就像回到另一個家,文藝的淡水,破舊的西門町,安靜的北投,總是吸引了我一次又一次。
對我來說,這是關於台北的第36個故事,沒有起承轉合,沒有輪廓,我只是隨著自己的心,感受這座溫暖城市的包容和接納。如師者方文山,在這個時代,可以選擇自己要成為怎樣的一個人,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用一句歌詞來結束這篇打卡文,在台北,「 我所有的何妨,何必,何其榮幸。 」 ——獻給2012-2019之間逝去的時光,以及我愛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