樅陽縣花卉
1. 誰是桐城或者樅陽的人,來下
我是樅陽的,目前安慶有八縣市,桐城現在是安慶唯一的縣級市!和今天的樅陽沒有什麼特殊的關系,只有一個關系那就是兄弟縣市!都是安慶地區的,老人們說你是桐城人又說你是樅陽人,是因為以前兩縣市是一個縣!所以現在許多樅陽名人都說成是桐城的了,比如外交家黃鎮,章伯俊等等,所以出了一句話叫「樅陽出人,桐城出名」明白?下面介紹一下樅陽和桐城的概況
樅陽縣簡介
安慶市樅陽縣樅陽鎮地處長江下游北岸,是樅陽縣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為樅陽縣委、縣政府所在地。東接本縣OU山鎮、西依安慶市郊、南鄰桐城鱘魚嘴、北與本縣官埠橋鎮毗連。面積90.4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28713畝,轄14個村民委員會,12個居委委員會,人口9.394萬。
[歷史悠久]夏、商、周時樅陽屬揚州地域,西周為樅國,春秋為舒地,戰國時屬楚,秦屬九江郡.西漢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置樅陽縣,後時置時廢.東漢(公元25—220年)初,樅陽並入舒,隸屬廬江郡,後隸屬揚州刺史部.三國時名舒,屬吳。南朝宋(420—479年)初為舒縣,隸屬廬江郡,元嘉二十五年(448年)廢舒縣,置呂亭左縣,隸屬晉熙郡.南朝齊(479—502年)復置舒縣,隸屬廬江郡。南朝梁(502—557年)設樅陽郡,廢舒縣,復置樅陽縣,隸屬樅陽郡.南朝陳(589年)廢樅陽郡,存樅陽縣,隸屬晉熙郡。隋開皇十八年(598年)改樅陽縣為同安縣,隸屬熙州.唐至德二年(757年)改同安縣為桐城縣,此後相繼延續了1100多年.1949年2月,中共皖西二地委,將原桐城縣一分為二,設桐城、桐廬兩縣,今樅陽為桐廬縣域.1951年桐廬縣(因重名)改為湖東縣,1955年7月,經國務院批准改湖東縣為樅陽縣至今.
[名勝古跡] 樅陽鎮(原名城關鎮)是古老的歷史古鎮,菜子湖之水流經城南出口達長江,古稱「舒口」,為舒、桐、廬、懷、潛等縣的漕米集散處,歷史上是重要的港口和商埠。漢為樅陽縣治,梁陳為樅陽郡治,南宋末一度為桐城縣治,為桐城四大名鎮(樅、湯、孔、練)之一。鎮文物古跡有漢武射蛟台、落箭墩;晉樅陽縣令陶侃洗墨池、惜陰亭(運甓亭),宋黃峪讀書處的達觀亭,明清桐城文派先導方以智的還庵和錢田間的北山樓,有三國呂蒙紮寨的幕旗山,元宋陳友諒的「樅陽水寨」等遺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太平軍樅陽會議舊址望龍庵和1949年人民解放軍中線渡江指揮部舊址。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有射蛟台、惜陽亭、洗墨池、方學漸墓。舊時「桐城八景」之一的「樅川夜雨」亦在境內。
[交通便捷] 鎮內交通四通八達。陸運有桐樅、安樅公路通向各地,合九鐵路依境而掠;空運離安慶飛機場30公里;水運沿江有小輪客運碼頭4個,樅陽海螺建立了年吞吐量為300萬噸的貨運碼頭。樅陽河可往菜子湖沿岸各埠。
[經濟狀況] 2004年,全鎮實現工農業總產值2.2億元,財政收入825.6萬元,擁有集體、個私企業1500多家。其中鎮辦企業17 個,村居企業30個,職工人數達2024人,全年實現營業收入達4.4億元。初步形成了毛巾、鋼瓶、高壓瓷管等輕工業和建築、建材等主導產業。 綜合性商場、自選超市、專賣店等商業服務網點遍及城區,餐飲、娛樂休閑業等第三產業日趨活躍。農業結構調整不斷加快,農業特色明顯,是全縣花卉、優質糧經營生產基地。水產業成為支柱產業,食品、蔬菜加工業有所發展,初步形成了「公司+農戶」型經濟格局。
[設施齊全] 樅陽縣文化之鄉,興學之風經久不衰,舊有「桐城文化起於樅」、「文不過南鄉」、「窮不賣書」之說。鎮內有示範高中2所,中學3所,小學33 所,示範幼兒園1所,私立幼兒園3所。文化衛生機構完備,有黃梅戲劇團、電影院、新華書店、圖書館;有電視中轉台;有二級甲等醫院、血防站、防疫站、保健站,城鎮建設發展迅速,鎮區新建和擴建水泥路面達38公里,開通了與全國聯網的通訊網路,供水供電設施齊全,滿足城鄉人民生活生產需要。
優越的區位、秀麗的山川、豐富的資源、便捷的交通、配套的設施、燦爛的文化、優惠的政策和創新的服務,構成了優越的投資環境。開放的樅陽鎮竭誠歡迎國內外有識之士前來觀光旅遊投資置業,攜手並肩共創輝煌的明天。
桐城市簡介 桐城市位於安徽省中部偏西南,長江北岸,大別山東麓,東鄰廬江、樅陽兩縣,西連潛山縣,北接舒城縣,南抵懷寧縣和安慶郊區。全市國土面積164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2.3萬畝,其中水田47萬畝,旱地5.3萬畝,湖泊水面16.7萬畝。
桐城地處亞熱帶季風型濕潤氣候區,氣候溫和,日照充足,雨水充沛,四季分明。境內礦藏豐富,初步探明的有石墨、礬、花崗石、大理石、銅、鐵等10餘種,受國家保護的珍稀動物有金錢豹、穿山甲、水靈貓、水獺、江豚、白鶴、巨晰等,珍稀植物有銀杏、金錢松、鵝掌楸、杜仲等,葯用植物多達200餘種。
桐城市現轄17個鎮、7個鄉、4個街道。總人口77萬人,是個漢、回、壯、滿、藏等多民族和睦相處的美好家園,1996年8月,經國務院批准,桐城撤縣設市,成為中國城市家族中一個年輕的成員。
桐城歷史悠久,文風昌盛,為江淮文化圈的發祥地和集中地。早在春秋時代,即稱桐國;公元757年正式建縣,歷時1200餘年。其間人文勃興,代有英才。特別是明末以來桐城文化更是異峰突起,聲譽高漲,域內產生了一大批影響卓著的大家名流,有被譽為「十七世紀罕無倫比的網路全書派」大學者方以智,有以方苞,劉大魁、姚鼐為代表,擁有600人之眾,稱霸文壇200多年的作家集團——桐城派;近代又誕生了京師大學堂總教習、清末大儒吳汝倫,中國美學的奠基人朱光潛,新儒家代表方東美,辛亥革命灤州起義軍總司令施從雲,前國家文化部長黃鎮,圍棋大師劉棣懷,黃梅戲藝術家嚴鳳英等傑出人物。桐城也因此而成為安徽省歷史文化名城,享有「文都」盛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