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卉花語 » 詩集花藝

詩集花藝

發布時間: 2023-11-25 02:41:14

❶ 請問, 中國花卉的創始人是誰,有那些出名的花藝

我國花卉栽培歷史悠久。遠在春秋時期,吳王夫差(前—前)在會稽建梧桐
園,已有栽植觀賞花木茶與海棠的記載。至秦漢時期(前—公元),王室富賈營建
宮苑,廣集各地奇果佳樹、名花異卉植於園內,如漢成帝在長安興建上林苑,不僅栽培露
地花卉,還建保溫設施,種植各種熱帶、亞熱帶觀賞植物,據《西京雜記》記載達余
種。西晉嵇含(年)著《南方草木狀》,記載兩廣和越南栽培的園林植物如茉莉、菖蒲、
扶桑、刺桐、紫荊、睡蓮等種。東晉(—)陶淵明詩集中有「九華菊」品種名,還有
芍葯開始栽培的記載。隋代(—)花卉栽培漸盛。據宋代李格非《洛陽名園記》記
載,當時歸仁園中「北有牡丹芍葯四株,中有竹百畝」。唐代(—)王芳慶著《園林草
木疏》,李德裕著《平泉山居草木記》等。宋代(—)花卉栽培有了長足的發展,有
關花卉的著述盛極一時,有代表性的如陳景沂《全芳備祖》,范成大《桂海花木志》、《范村
梅譜》《、范村菊譜》,歐陽修、周師厚《洛陽牡丹記》,陸游《天彭牡丹譜》,陳思《海棠譜》,王
觀《芍葯譜》,劉蒙、史正志《菊譜》,王貴學《蘭譜》,趙時庚《金漳蘭譜》等。明代(—
)花卉栽培又有新的提高,,專著如高濂《蘭譜》,周履靖《菊譜》,陳繼儒《種菊法》,黃
省曾《藝菊》,薛風翔《牡丹八木》,曹輯《瓊花集》等,同時出版了一批綜合性著作如周文
華《汝南圃史》,王世懋《學圃雜疏》,陳詩教《灌園史》,王象晉《二如亭群芳譜》等。清代
(—)前期花卉園藝亦頗興盛,有名的專著如楊鍾寶《缸荷譜》,趙學敏《鳳仙譜》,
計楠《牡丹譜》,陸廷燦《藝菊志》,評花館主《月季花譜》,朱克柔《第一香筆記》等,有關花
卉的重要的綜合性文獻如汪顥等《佩文齋廣群芳譜》,陳子《花鏡》、馬大魁《群芳列傳》
等。民國時期(—)花卉事業雖有發展,但僅限於少數城市,專業書刊出版亦少,
主要有陳植《觀賞樹木》,夏詒彬《種蘭花法》《、種薔薇法》,章君瑜《花卉園藝學》,童玉民
《花卉園藝學》,陳俊愉、汪菊淵等《藝園概要》,黃岳淵、黃德鄰《花經》等。 有名的花卉師有:曹雪、台灣的王國忠、江蘇省的花藝師倪志翔、宋濤等

❷ 花藝的簡介

花卉藝術是人們表現自然的生命、展示自然的魅力以及人的內心世界對自然、人生、藝術和社會生活體悟的媒介,是人們藉助於自然界的花草作為修身養性、陶冶情操、美化生活的一種方式。 關於插花藝術的起源,目前有幾種說法,並不統一,是有待繼續查證和探討的問題。
在人類文化發展歷史長河中,插花藝術雖然源遠流長,但由於它的創作和欣賞都屬即時性的,在攝影和錄像等技術發明之前,只是短暫的藝術表現,所以傳世作品極少,對其始源的考證,只能藉助於地下出土文物或各類史料支言片語的記載。加之過去極少有人進行考證,故今天要得出確切的結論是有困難的。這里只把幾種有關起源的論說作一簡介,以供參考。目前,關於插花藝術起源的論述有兩個方面,一是從插花藝術的原始形式來說,另一方面是從插花藝術的起源地來說。 這方面有兩種觀點,一種認為源自供花,另一種則源自民間風俗。
(一)、源自佛教供花這是目前較流行的說法。根據有兩點,一是來自日本插花界的觀點,二是從佛經中論證。
1、日本插花界認為,日本的插花藝術是從佛前供花發展而來,經過供花→宮庭插花→民間插花這一歷程發展成今日的插花。隨著日本插花藝術的發展,許多人士都前往日本學習插花,因此把日本插花的起源推而廣之,流傳著插花源於佛教供花的起源論說。
2、從史書和佛經中引證。目前許多書籍都引用《南史》中關於盤花的段節,認為是最早的記載《南史》的南朝齊武帝諸子中,有關晉安王子懋:「年七歲時,母阮媛嘗病危,請僧行道,有獻蓮華供佛者,眾僧以銅罌盛水,漬其莖,欲華不萎。子懋流涕禮佛曰:『若使阿姨因此和勝,願諸佛令華競齋不萎。』七日齋畢,華更鮮紅,視罌中稍有根須,當世稱其孝感。「這段蓮花供佛的記載,被人認為是插花源於佛教胡文證。
3、另外,佛經中也確有供花的條文。佛經和《魏書》中都有「花供養」的記載。《修行本起經》講述了一段佛教始祖釋迦牟尼成佛時與花有關的故事。《魏書·釋老志》中有:「佛既謝世,香木焚屍,靈骨分碎……稱為『舍利』。弟子收奉,置之寶瓶,竭香、華、致敬意。」東晉僧人法顯著《佛國記》也提及,所到之處,都有以花供養者。花供養是佛教六種供養中的第一位可見佛教供花是非常注重的。佛教供花主要有三種形式:皿花、拈花和散花。
(二)、源於民間風俗
這是從廣義的范疇來定義插花,認為插原始形式是從不使從用器皿的手持花和佩戴身(頭)上的花。花是大自然賜予人類的美物,人們在生產活動中很早就與花為伴。
花使人產生信賴、安慰的感受,能互相溝通,人們把花(葉)作為護身符,戴在身上,是可以驅魔祛邪,得以平安。後逐漸展為一種裝飾,表現自己的美麗迷人,互相贈送以示愛慕和思念。這是一種自發的行為,雖然其中滲有一些迷信色彩,但非因某一種宗教而起,只是人們對冥冥宇宙的不解而產生的心理反應。
如在中國,遠在佛教傳入之前,民間就有用祭祀和贈花的風俗。最早的傳說是《山海經》稱:東海之度朔山,神萘和郁壘捉鬼的故事。黃帝立大桃人於門戶,畫二人象與虎、葦索以御鬼,後人皆仿之。這是公元前4000多年前的故事。《詩經》是記載公元前470年以前商周到春秋時期的民間詩集。在《詩經·鄭風·〈溱(洧)〉》中有男女手持蘭花到溱河洧水去祭祀、嬉戲的記載,臨別時還互贈芍葯。這種大型的宗教活動形式集春遊、男女擇偶為一體,都是以花為媒介.類似的情形,《詩經·陳風·》也有記載,如「視爾如,貽我握椒」。
意即我看你像錦葵花般美麗,你就送我一把香花椒。這些都可視為插花(廣義)的一種原始形式。稍後,屈原的《楚辭·九歌》有:「瑤席兮玉,盍將把兮瓊芳」。盍是合之意,即指在神座前放置成束的鮮花,這不已接近插花的形式嗎?《楚辭·山鬼》是以披花帶綠形容山神,折花香以寄思:「披石蘭兮帶杜衡,折芳馨兮遺所思」。
《思美人》中雖是屈原借題發揮,但也說明當時的人早已有折枝花卉進行玩賞的風氣。「(孽)大薄之芳兮,搴長洲之宿莽,吾不及古人兮,吾誰與玩此芳草」。又如晉人陸凱的梅花詩:「折花逢驛使,寄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將友人相贈的花枝,插於盛水器皿中,這是順理成章的事,這正是插花藝術的起源。而這些都在佛教傳入中國之前已有的。佛教傳入中國較晚,據史料記載,西漢張騫出使西域,始聞有浮屠之教(即佛屠),至東漢,天竺僧人迦葉摩騰和竺法應漢使者的邀請(公元)67年來到洛陽,明帝為他們建築了白馬寺,請他們翻譯經典,才開始了佛教在中國的傳播。
而當時,儒家學說仍占統治地位,佛教的影響並不大。三國時期魏開創了清談學的風氣,學又佔了統治地位。西晉佛教依附學,還不能獨立發展。東晉,佛教的社會地位影響超過了玄學。到了南北朝,佛教才大為流行。後來又消沉了一段,到隋朝時才正式盛行全國。所以,插花藝術的原始形式不能說是源自佛教供花,佛教供花只是插花中一種形式而已。 源自古埃及
在西方插花著作和分中
文插花書刊中有這種提法,其根據是在古埃及法老墓中發現有插花圖案的壁畫。文物的證據是無可否認的。公元前2500年埃及貝尼哈桑墓壁上有睡蓮瓶壁畫,並在墓中發現有鮮花隨葬,這可謂是世界最早製作的「乾燥花」了。據說古埃及人把蓮花看做愛西斯神,並已知道把花安置在有水的瓶中,使之不萎。這些都足以說明古埃及人很早就有鮮花祭祀的儀式。 此外,埃及的金字塔以及相繼創立的幾何學,對西歐的建築和藝術風格都極有影響,而西方傳統的古典插花正是以各種幾何圖形為主的大堆頭形式,具有像金字塔那樣的對稱、均衡和重量感,可見藝術風格的一致性。所以說插花源自古埃及是有一定根據的,起碼可說是西方插花藝術的發源地。
源自中國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以花祭祖和互贈花枝(束)的風俗,而且玩賞花木的風氣甚濃。據考古發現,河北望都東漢墓道壁畫中有一方幾上盛有六枝紅花的圓盆,過去人們對插花意識淡薄,曾認為是盆景,但現在看來,甚似插花。這和北周時庚信的一首杏花詩極其相似。詩曰:「春色方盈野,枝枝綻翠英。依稀映村塢,爛漫開山前,好折待賓客,金盤襯紅瓊」。中國古代的文人墨客,多放盪江湖,寄情花草,與山水花草為友,他們不僅賞花,還有探花、採花的逍遙游。東漢張衡的《歸田賦》上說:「仲春令月,時和氣清,原隰郁茂,百草滋榮……於焉消遙、聊以娛情」。東晉的陶淵明有詩:「秋菊有佳色,損露掇其英,汛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採花、折枝的興致歷久不衰,如「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等等,正因中國文人有此嗜好,所以中國的插花藝術既具自然寫真的風格又具濃郁的文人氣息,融詩、書、畫、花於一體,不拘一格,謙灑自如。這是東方插花藝術的特點,符合中國傳統文化的風格。日本插花是從中國傳入的,因此也滲透著不少這種特色。此外,中國人很早就研究延長切花花材壽命的方法,對花枝插置的布局,與花器和周圍環境的配合等等都早有研究,使插花成為一門獨立的、系統的專學。高濂的《瓶花三說》,張謙德的《瓶花譜》,還有羅虯的《花九錫》以及明代袁宏道的《瓶史》都可說是最早的插花專著。所以說,中國是東方插花藝術的發源地。

❸ 女生的創業故事:打造「詩集生活館」賺浪漫財富

女生的創業故事:打造「詩集生活館」賺浪漫財富

『詩集生活館』不是賣花的,我們兜售的是一種美好的生活方式,未來我們還會有更多的SKU。

這是中國首家「賣」詩的奇葩花店,詩出自美女之手,鮮花來自荷蘭和澳洲等地,在淘寶上下單的多是有文藝情調的人。店主自稱「兜售的不是鮮花,而是一種美好的生活方式」……

「浪漫小妖」,要開家

「賣詩的花店」

80後京妞劉敏,美麗、聰穎,性格活潑開朗。從中國傳媒大學畢業後做過編輯,後來成了一位資深廣告銷售。平時除咖啡外,最喜歡鮮花。

2014年4月的一天,劉敏去閨蜜沈黎家喝下午茶,沈黎是《時尚芭莎》的資深編輯,當時她剛結婚搬進新家不久。有趣的是,沈黎經常在家裡放舒緩的音樂、烤香甜的小餅干、擺美美的花,請朋友來喝下午茶,她說:「每個有花陪伴的日子都很舒心緩慢。」

劉敏和閨蜜交談時得知,沈黎的花都是在家門口超市買東西時順便捧回家的,但每次都很狼狽,一是捧回家很麻煩,二是小花店確實搭配不出自己想要的效果。沈黎說如果能有個每周送好看的花到家的品牌,她一定會是對方的「鐵桿用戶」!沒想到好友無意中的一句話,卻讓劉敏的眼睛不由猛地一亮。何不開一家「賣詩的奇葩鮮花店」?

很多人都知道,世界著名時尚雜志《Marie Claire》原來的造型配飾總監Taylor Tomasi Hill,辭職後也是在開花店。她當初的理由是「工作太忙了,無法兼顧家庭生活」。也許,美女都有開咖啡館和鮮花店的夢想,辭職創業這么大的事,兩人竟一拍即合。「沈黎在芭莎做內容,我做經營,我倆單拉出去都能幹一本時尚雜志,做一個鮮花品牌,應該不會太難。」劉敏對當老闆信心滿滿。

首位客戶是「時尚女王」蘇芒

劉敏做市場調查時,發現很多女人都喜歡鮮花,人們對花的需求量是很大的。但是一些高端的花店,實在太貴了,很小一束就要好幾百甚至上千元,而街邊小店的花雖然便宜,但品質普遍很差,去批發市場的話,大多數人又沒有那麼大精力每周去跑。她和沈黎當時就覺得這是一個市場空白。

劉敏和沈黎一起去辭職,當時特別緊張,因為她們都是《時尚芭莎》的「資深人士」,怕忽然離開老闆蘇芒會不開心。聽完她們說的計劃以後,「時尚女王」確實挺遺憾的,但蘇芒最終還是微笑著開了綠燈。

2014年6月,劉敏和合夥人的「詩集生活館」熱熱鬧鬧開業了!與眾不同的是,這里送出的花都配有與之對應的一首詩。劉敏說,她們每周都是先選詩,再設計花。會做非常精美的詩卡,隨花送到客人手裡。這種做法聽起來就很有詩意,予人玫瑰,手有餘香。令倆美女沒想到的是,「詩集生活館」的第一位客戶竟是前老總蘇芒,她專門給自己家裡訂了一年的鮮花。

詩集生活館其實是一個鮮花O2O平台。劉敏在微信里向娛樂圈的朋友們介紹說,「一朵兩朵成束,一首兩首成集」,它用詩集和鮮花結合的方式,一周一束花,一年52首詩歌和52束鮮花記錄每個人自己的四季更迭,從而為用戶帶來美好的生活體驗。沒想到,這個新生事物一下就在文藝圈、娛樂圈引起轟動。

其實不僅僅是蘇芒無意中做了一次免費的'「形象代言」,劉敏在具體經營中同樣有很多獨到之處。比如,這里的鮮花,除了和詩集搭配,無論是裝載鮮花的盒子還是印上詩集的紙張以及印刷方式,採用的都是傳統手工藝。「詩集」團隊更是尋遍全國,找到了專業做盒子的手工匠人,打造讓鮮花可以站立的盒子,旨在「尊重每一瓣花的開放」。

外面絕大部分的速遞花都是「躺著」包裝,很容易造成在運輸過程中震動擠壓變形,而她們的鮮花經過無數次試驗,做到了「站立之美」。詩集的印刷方式也是老手工匠人的手藝,做工繁復,需要一遍又一遍地手工製作,但是最後的效果卻相當精美。

除了這些精良的包裝,鮮花本身的搭配更是不能馬虎。詩集生活館的鮮花搭配設計,全都出自另一位合夥人薩龍。在此之前,他在高級婚禮定製行業做鮮花設計。

因為有時尚雜志的工作經歷,劉敏把品牌定位在服務精英人群,因為「他們大多身處在快節奏的生活和工作中,卻對高品質的美好生活有追求,渴望有一種便捷而優雅的生活方式」。

一位外企女經理告訴劉敏,她和先生結婚多年,關系越來越不好,老公希望她多顧顧家,但她總覺得工作忙,不自由。後來這位女經理開始在「詩集生活館」訂花,到了周五,想到第二天要收花,但是看看家裡到處亂七八糟,於是她為了這束花就把家裡收拾得特別美。花到了,她又覺得總得做個家宴才配得上如此美麗的鮮花。就這樣,幾個禮拜下來,老公並不知道她是為了花,只覺得太太又像剛結婚時候那樣有情調了。於是兩個人又開始約著看電影,重新甜蜜蜜。

這個「一束花改變一個家」的溫馨故事,讓劉敏頗受感動。「職場女性其實都挺累的,但在追求個人價值的同時,也要學會適度地慢下來,欣賞一下美景,欣賞一下生活。」她把女經理講的這段感悟上傳到網上,一下就引起很多網友的共鳴和點贊!

雄心勃勃,

要做中國第一美學電商品牌

對於「詩集」來說,鮮花的庫存、保鮮、物流是一個很大的難題。冬天「花束下面的保水棉都凍住了,我們自己搭錢,將配送標准改為生鮮配送。」劉敏說,她們的花藝師都是當天將花材包好,第二天就可以送達用戶手中。由於某些花材的特殊性,也出現過損耗的問題,因此每周配送前都會請物流提前試運兩次,以備調整花材。

為了讓用戶的體驗足夠新鮮,「詩集」會提前兩周召開選詩會、花藝設計會。「現場每個人對自己選的詩句抱有極大的熱情,讀完後還要分享背後的故事,然後編輯、設計師、攝影師會一起討論詩的內容、鮮花的搭配和拍攝。」

在公司運營中,沈黎負責的是線上運營和品牌調性的把控,而劉敏則全權負責線下生產和經營。

打開「詩集生活館」的公眾號,清新的氣質撲面而來。「詩集」可謂是一夜爆紅,連劉敏自己都覺得「起來得太順」,因為公司從沒花錢打過廣告。微博、微信里名人、明星的自發定製、轉載,有時反而讓詩集鮮花出現了訂不到貨、臨時修改花束的情況。

談到公司前景,劉敏自信滿滿。「隨著我國人均消費水平不斷提高,日常鮮花消費市場存在未被滿足的需求。2014年,我國花卉總銷售額達到1600億元,到2017年,有望突破2000億元。」她說,除高端客戶外,現在很多中端家庭在生活穩定後都有消費升級的願望,他們不只是滿足於買房、買車的剛性需求,精神需求更勝從前。而她們每周為客人送去精心搭配的主題花束,肯定能為對方裝點有溫度有美感的溫馨日子!

未來,她倆要把詩集生活館打造成一個全品類的生活方式品牌,並將垂直領域做到極致,讓人說起「詩集」的時候,會覺得「這是一個美學電商品牌」。

劉敏強調:「『詩集生活館』不是賣花的,我們兜售的是一種美好的生活方式,未來我們還會有更多的SKU。可能是其他產品,以影像、圖文的方式,讓更多的人進來參與展示自己的美好生活方式,還有可能是植物餐廳的實體店。」

;

❹ 「浪漫小妖」開「賣詩的花店」

「浪漫小妖」,要開家「賣詩的花店」
80後京妞劉敏,美麗、聰穎,性格活潑開朗。從中國傳媒大學畢業後做過編輯,後來成了一位資深廣告銷售。平時除咖啡外,最喜歡鮮花。
2014年4月的一天,劉敏去閨蜜沈黎家喝下午茶,沈黎告團是《時尚芭莎》的資深編輯,當時她剛結婚搬進新家不久。有趣的是,沈黎經常在家裡放舒緩的音樂、烤香甜的小餅干、擺美美的花,請朋友來喝下午茶,她說:「每個有花陪伴的日子都很舒心緩慢。」
劉敏和閨蜜交談時得知,沈黎的花都是在家門口超市買東西時順便捧回家的,但每次都很狼狽,一是捧回家很麻煩,二是小花店確實搭配不出自己想要的效果。沈黎說如果能有個每周送好看的花到家的品牌,她一定會是對方的「鐵桿用戶」!沒想到好友無意中的一句話,卻讓劉敏的眼睛不由猛地一亮。何不開一家「賣詩的奇葩鮮花店」?
很多人都知道,世界著名時尚雜志《Marie Claire》原來的造型配飾總監Taylor Tomasi Hill,辭職後也是在開花店。她當初的理由是「工作太忙了,無法兼顧家庭生活」。也許,美女都有開咖啡館和鮮花店的夢想,辭職創業這么大的事,兩人竟一拍即合。「沈黎在芭莎做內容,我做經營,我倆單拉出去都能幹一本時尚雜志,做一個鮮花品牌,應該不會太難。」劉敏對當老闆信心滿滿。
首位客戶是「時尚女王」蘇芒
劉敏做市場調查時,發現很多女人都喜歡鮮花襪純橘,人們對花的需求量是很大的。但是一些高端的花店,實在太貴了,很小一束就要好幾百甚至上千元,而街邊小店的花雖然便宜,但品質普遍很差,去批發市場的話,大多數人又沒有那麼大精力每周去跑。她和沈黎當時就覺得這是一個市場空白。
劉敏和沈黎一起去辭職,當時特別緊張,因為她們都是《時尚芭莎》的「資深人士」,怕忽然離開老闆蘇芒會不開心。聽完她們說的計劃以後,「時尚女王」確實挺遺憾的,但蘇芒最終還是微笑著開了綠燈。
2014年6月,劉敏和合夥人的「詩集生活館」熱熱鬧鬧開業了!與眾不同的是,這里送出的花都配有與之對應的一首詩。劉敏說,她們每周都是先選詩,再設計花。會做非常精美的詩卡,隨花送到客人手裡。這種做法聽起來就很有詩意,予人玫瑰,手有餘香。令倆美女沒想到的是,「詩集生活館」的第一位客戶竟是前老總蘇芒,她專門給自己家裡訂了一年的鮮花。
詩集生活館其實是一個鮮花O2O平台。劉敏在微信里向娛樂圈的朋友們介紹說,「一朵兩朵成束,一首兩首成集」,它用詩集和鮮花結合的方式,一周一束花,一年52首詩歌和52束鮮花記錄每個人自己的四季更迭,從而為用戶帶來美好的生活體驗。沒想到,這個新生事物一下就在文藝圈、娛樂圈引起轟動。
其實不僅僅是蘇芒無意中做了一次免費的「形象代言」,劉敏在具體經營中同樣有很多獨到之處。比如,這里的鮮花,除了和詩集搭配,無論是裝載鮮花的盒子還是印上詩集的紙張以及印刷方式,採用的都是傳統手工藝。「詩集」團隊更是尋遍全國,找到了專業做盒子的手工匠人,打造讓鮮花可以站立的盒子,旨在「尊重每一瓣花的開放」。
外面絕大部分的速遞花都是「躺著」包裝,很容易造成在運輸過程中震動擠壓變形,而她們的鮮花經過無數次試驗,做到了「站立之美」。詩集的印刷方式也是老手工匠人的手藝,做工繁復,需要一遍又一遍地手工製作,但是最後的效果卻相當精美。
除了這些精良的包裝,鮮花本身的搭配更是不能馬虎。詩集生活館的鮮花搭配設計,全都出自另一位合夥人薩龍。在此之前,他在高級婚禮定製行業做鮮花設計。
因為有時尚雜志的工作經褲態歷,劉敏把品牌定位在服務精英人群,因為「他們大多身處在快節奏的生活和工作中,卻對高品質的美好生活有追求,渴望有一種便捷而優雅的生活方式」。
一位外企女經理告訴劉敏,她和先生結婚多年,關系越來越不好,老公希望她多顧顧家,但她總覺得工作忙,不自由。後來這位女經理開始在「詩集生活館」訂花,到了周五,想到第二天要收花,但是看看家裡到處亂七八糟,於是她為了這束花就把家裡收拾得特別美。花到了,她又覺得總得做個家宴才配得上如此美麗的鮮花。就這樣,幾個禮拜下來,老公並不知道她是為了花,只覺得太太又像剛結婚時候那樣有情調了。於是兩個人又開始約著看電影,重新甜蜜蜜。
這個「一束花改變一個家」的溫馨故事,讓劉敏頗受感動。「職場女性其實都挺累的,但在追求個人價值的同時,也要學會適度地慢下來,欣賞一下美景,欣賞一下生活。」她把女經理講的這段感悟上傳到網上,一下就引起很多網友的共鳴和點贊!
雄心勃勃,要做中國第一美學電商品牌
對於「詩集」來說,鮮花的庫存、保鮮、物流是一個很大的難題。冬天「花束下面的保水棉都凍住了,我們自己搭錢,將配送標准改為生鮮配送。」劉敏說,她們的花藝師都是當天將花材包好,第二天就可以送達用戶手中。由於某些花材的特殊性,也出現過損耗的問題,因此每周配送前都會請物流提前試運兩次,以備調整花材。
為了讓用戶的體驗足夠新鮮,「詩集」會提前兩周召開選詩會、花藝設計會。「現場每個人對自己選的詩句抱有極大的熱情,讀完後還要分享背後的故事,然後編輯、設計師、攝影師會一起討論詩的內容、鮮花的搭配和拍攝。」
在公司運營中,沈黎負責的是線上運營和品牌調性的把控,而劉敏則全權負責線下生產和經營。
打開「詩集生活館」的微信公眾號,清新的氣質撲面而來。「詩集」可謂是一夜爆紅,連劉敏自己都覺得「起來得太順」,因為公司從沒花錢打過廣告。微博、微信里名人、明星的自發定製、轉載,有時反而讓詩集鮮花出現了訂不到貨、臨時修改花束的情況。
談到公司前景,劉敏自信滿滿。「隨著我國人均消費水平不斷提高,日常鮮花消費市場存在未被滿足的需求。2014年,我國花卉總銷售額達到1600億元,到2017年,有望突破2000億元。」她說,除高端客戶外,現在很多中端家庭在生活穩定後都有消費升級的願望,他們不只是滿足於買房、買車的剛性需求,精神需求更勝從前。而她們每周為客人送去精心搭配的主題花束,肯定能為對方裝點有溫度有美感的溫馨日子!
未來,她倆要把詩集生活館打造成一個全品類的生活方式品牌,並將垂直領域做到極致,讓人說起「詩集」的時候,會覺得「這是一個美學電商品牌」。
劉敏強調:「『詩集生活館』不是賣花的,我們兜售的是一種美好的生活方式,未來我們還會有更多的SKU。可能是其他產品,以影像、圖文的方式,讓更多的人進來參與展示自己的美好生活方式,還有可能是植物餐廳的實體店。」
浪漫

❺ 「五一」只能家裡蹲來這吧!又美又安全

疫情之下,哪裡最安全?

書店!

有截圖為證——



我們在北京、廈門、武漢、成都找了幾所小書店,這些書店不僅顏值高、有特色,而不是一般的網紅打卡地,確實又美又純凈。


如果「五一」疫情防控要求允許,或者「五一」後疫情好轉了,你們一定要去這些「小而美」的書店走一走。也歡迎評論區「爆料」值得一去的好書店。






地點:北京市東城區後圓恩寺胡同甲1號

營業時間:周一至周日10:00~18:00


北京東城南鑼鼓巷經常遊人如織,與之毗鄰的後圓恩寺胡同卻格外清靜。走進胡同尋得一處古色古香的四合院,進入那扇朱漆大門,你會發現這里別有一番天地——院子里藏著一個以詩歌為主題的書店「小眾書坊」。


盡管書店面積不大,布置卻不顯擁擠,書架、桌椅擺放得寬松疏朗。走進書店,第一眼看到的是一個高達5.7米的大書牆,上面擺放著古今中外的詩集,它已成為小眾書坊的標志。其餘書架、書桌上擺放著近期出版的詩集,其中有很多是小眾書坊自己策劃出版的,比如「中國好詩」叢書、《天天詩歷》,還有一些人文社科類圖書。


「小眾書坊是北京最清靜的書店。」小眾書坊的創辦人彭明榜曾說,「我希望它的讀者每天有20人就好。我這樣說,並不是不歡迎更多的讀者來,而是希望來的都是真正的讀者。」


彭明榜在國內書店業界頗有聲名。2017年5月,53歲的彭明榜正式從工作了幾十年的中國青年出版社辭職創業,創辦了一家以出版中國當代詩歌為主的合資公司——北京小眾雅集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他採用「前店後社」的方式,給出版公司配備了一家書店,這就是小眾書坊。這樣一來,出版公司的老闆就是書店老闆,編輯可以在書店和作者聊書稿。小眾書坊成了一個「文化客廳」—— 一個既能招待讀者,也能接待作者,能讓朋友們暢聊詩歌的地方。


獨立書店架子上擺著什麼書,體現的是書店老闆的「書品」。彭明榜年輕時就是個狂熱的詩歌讀者,1986年去重慶讀研究生時,他只帶了兩本書,其中一本就是《葉賽寧詩選》。但也是從那時起,因為所學專業的關系,彭明榜與詩歌漸行漸遠,直到30年後因策劃出版詩集的機緣,再次拾起對詩歌的熱情。


對於小眾書坊的選書,彭明榜的標准就是「如果一本書最終沒有被賣掉,我是否願意把它作為自己的藏書」。


明確的詩歌主題定位,使小眾書坊吸引了彭明榜心中「真正的讀者」,成為國內詩歌作者和讀者熟知的主題書店,不少人從全國各地慕名而來。除了出版、銷售詩集外,小眾書坊還會圍繞詩歌和文學主題舉辦各種活動。


小眾書坊的工作人員告訴《中國科學報》,來這里的讀者各個年齡段的都有,年輕人越來越多。一位年輕人曾對她說,自己習慣在每晚睡前讀一首詩,閉上眼睛體會詩人傳達的 情感 ,在充滿詩意的氛圍中進入夢鄉。


小眾書坊並不是彭明榜創辦的唯一一家主題書店。彭明榜自稱是一個「主題書店偏執症患者」,2019年底,他又開辦了國內第一家以簽名本為主題的實體書店「雍和書庭」。


雍和書庭坐落於北京東城區雍和宮壹中心,店內陳列的書籍中有許多是作家簽名後的版本,但即便是一些知名作家的簽名本,書店也按原價出售。


彭明榜說,與小眾書坊一樣,雍和書庭也以服務小眾讀者為特色,這個讀者群體就是簽名本收藏本愛好者。「通過簽名,讀者和作者有了更近距離的鏈接,也讓紙質書多了作者的溫度。」他說。






地點:武漢市江漢區北湖街道建設大道703號西北湖綠化廣場內

營業時間:周一至周日9:00~21:00(疫情期間暫為 9:00~17:00)


在武漢西北湖廣場的草地上,有一幢三面透明的玻璃房子。這里就是博物主題書店——德芭與彩虹書店的棲身之地。創立於2009年的德芭與彩虹,是武漢頗具知名度的一家獨立書店。


受大環境影響,德芭與彩虹書店也經歷了與所有實體書店同樣的境遇。不同的是,幾經浮沉他們依然堅持了下來。在2020年,這間書店以自然博物為主題重新回到人們的視線。


一直以來,「人文、藝術、社科」主題是獨立書店的畫像,很少有以自然科學為主題的書店。「疫情帶給我們更多的思考」,書店經理曾剛對《中國科學報》說,從開始的「文藝」路線到如今回歸「自然」,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疫情。居家隔離的日子,讓不少人對親近自然有了更多嚮往。


曾剛一直從事自然科普類書籍的出版工作,希望有一個空間把自己的工作展現出來。


「開始考慮的是,把書店設在公園里,和湖、草、樹林的景觀融合。後來覺得不如做成一個從里到外都和自然有關的主題書店。」曾剛說。


舒服是這間書店給人最直接的感受。采訪當天,一場急雨突然造訪,讓許多原本在公園散步的人來到書店避雨。不期而遇的讀者們,坐在靠椅上,聽著舒緩的音樂,和著巨大的落地窗外烏鶇鳥的叫聲,在閱讀中享受這個雨中的下午。


這間書店的另一個「身份」是武漢江漢區的城市書房。曾剛從江漢區圖書館挑選了3000多冊科普、博物、植物類的書籍,把圖書館作為書店的一部分。通過一個走廊,可以走到書店的專屬區域,各種自然類書籍還有一牆的園藝工具都擺放在書架上,等待博物愛好者的挑選。


從傳統人文類書店轉型為自然科普博物主題書店,讀者群變了,但曾剛覺得大有可為:「為感興趣的人提供一個『物以類聚』的空間,這樣才能更好地體現深度閱讀的價值。」現在,店裡最暢銷的兩本書是《武漢植物筆記》和《武漢鳥類圖鑒》。


德芭與彩虹書店的讀者中,既有附近的上班族,更多的是博物愛好者。西北湖公園的自然導師吳琛嵐,就是書店的老朋友。在她眼中,這里是她的第二辦公室兼書房。


「在這里可以不受打擾地找到所需的書籍,這里還是親近大自然的場所。」她說。


作為一家博物主題書店,各種自然科普活動是必不可少的。兩周前的一個上午,書店所在的公園組織了一場親子觀鳥活動。德芭與彩虹書店則搖身一變,成為這場活動的室內課堂。「坐在書店裡,窗外就是大自然。」吳琛嵐表示,正是因為在博物主題的書店裡,才讓知識、自然和現實結合的方式看起來順理成章。


曾剛介紹,自然讀書會、「少年熊播課」等博物主題的公益講座和課程是書店的王牌節目。


一些本地的作者也會攜科普新書來此舉辦一場分享會。有一次,一名路過武漢的鳥類專家臨時受邀做了一場分享。


書店成為「博物愛好者」之家後,越來越多的植物園、動物園、觀鳥協會以及高校的科研人員加入到書店的朋友圈。


「國外的博物書店有很長的歷程。」盡管在當下,實體書店面前的路並不平坦。但曾剛認為,有一些人在堅持,才會有另一些人願意加入。或許用不了多久,就能看到數學主題、物理主題的書店出現。


「希望德芭與彩虹書店的存在,能成為實體書店的土壤,讓更多書店發芽。」他說。




張文靜攝


地點:北京市東城區桂花胡同8號

營業時間:試運營期間每周三至周日13:00~16:00(需在「尹哥書房」微信小程序預約)


北京東城桂花胡同8號的小院里有三棵樹,兩棵是棗樹,另一棵是構樹。樹下放著幾張桌椅,常有人坐在椅子上,手拿一本書認真地讀著。偶爾抬頭往上看,綠色的樹葉搖曳在四方的天空。


這里是華大集團CEO尹燁今年3月建立的尹哥公益書房。尹哥公益書房既不賣書,也不賣咖啡。人們到這里來,只為讀書。


小小的胡同院子只能容納三間閱覽室,卻為讀者提供了1000多本自然科學、生命科學類書籍免費閱讀。尹燁曾在其微信公眾號「尹哥聊基因」中說:「這里是北京城生命科學書籍最多最全的場子!」


書房的書分為科學史、生命史、植物與動物、基因科學、腦與認知科學、疾病與 健康 、 社會 生物學鑒、未來科學等幾大類,此外還有一個專門的兒童閱覽區。這些書多是尹燁曾經閱讀過、親自挑選的科普圖書。


從開辦伊始,尹燁就說,尹哥公益書房不做拍照打卡的網紅書房,書房唯一禁止的就是使用手機 娛樂 。他們想努力實現的是讓每個進入書房的人,都能產生被書籍和智慧緊緊包裹的充實感、獲得感、幸福感。從試運營一個多月來看,書房已經顯現出這樣的效果。


書房負責人志研告訴《中國科學報》,雖然疫情期間書房通過預約制來控制人數,平時來到書房的讀者不算多,但絕大多數讀者,無論是大朋友還是小朋友,都會認真地保持兩個小時左右的閱讀時間。


書房裡的陳設也花了心思,充滿自然和生命科學的元素。走進院子,就可以看到一隻隨風揮動翅膀的木鳥;院子里的旋轉樓梯,就像DNA雙螺旋結構;閱覽室椅子靠墊上有八個字母,都是志研自己綉上去的,是八個生命必需氨基酸的縮寫字母;兒童閱覽室牆上的掛畫是用貝殼裝飾的,桌上擺放著化石、動植物標本……在讀書之餘,孩子們最喜歡的是到院子里幫助志研養花種草、接觸自然。


除了閱覽室,書房還有一間展覽室。空間不大,但很值得一看,比如裡面有中國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台測序儀。


尹燁曾說,建圖書館和書店的本心應是為了方便讀書人、解決人的求知需求。因此,建立小型圖書館或書店並入駐各個社區是更為實用的做法。尹哥公益書房就是在做這樣的努力和嘗試。


目前,書房正在招募志願者,尹燁和他的朋友們希望能有更多人參與到公益讀書事業中來。志研說,未來,書房也會不定期舉辦線上或線下活動,邀請生命科學領域的大咖為孩子們做分享。當然,這其中也有尹燁。






地點:廈門市後溪鎮港頭村

營業時間:周一至周日9:00~19:00


廈門市後溪鎮港頭村曾有「小香港」之稱,可隨著它的沒落,這里成為外來務工人員的暫住地。臟亂差的生活環境,讓它和很多城中村沒有區別。


可就在6年前,港頭村出現了一座小小的花園建築,全木質打造。夜晚,它被溫潤的燈光籠罩,在暗沉的城中村裡顯得格外醒目。它有一個很文藝的名字——「螢火蟲」公益圖書館。如今,這座圖書館已經成為廈門市的「打卡」地,全國各地的人慕名前來。


這座圖書館的發起人和管理者顏鈺棚有個比較特殊的身份——廈門市中級人民法院法警。他日常的工作任務主要是押送重大犯罪嫌疑人開庭,有時會參與執行死刑。


從小生長在這片城中村的顏鈺棚,算是因讀書改變了命運——上大學、考法警。起初,顏鈺棚只是覺得,有書的環境和氛圍對自己很重要。於是,工作之餘他開始自學木工,為自己和家人親手建造了一個小小的書房。


那時,村子裡的孩子會時不時地來到這個書房,和小夥伴一起做作業、看書、玩耍。「這群生活在邊緣地帶的留守兒童,也能因讀書改變生活嗎?」顏鈺棚開始萌生出一個更大的想法,為城中村的孩子們建一座圖書館。


在設計師好友騾子的幫助下,圖書館確定了建築框架。它分為上下兩層,一樓是一個公益活動空間,二樓是圖書館,包括24平方米的玻璃木屋和50平方米的戶外大自然閱讀空間。


顏鈺棚打造的是一個以圖書館為切入口的村莊文化孵化中心,也是城市居民與農村交流的一個平台。除了孩子們有書讀,大人們也可以參加平台舉辦的各種藝術活動,大人小孩各得其所、各自學習。


過去6年,來自廈門市、區各個圖書館和 社會 各界的捐贈,以及一些新書認購活動,讓這座圖書館有了八九千冊的藏書。


圖書館還吸納村子裡正在上學的孩子成為流動小館長,負責衛生工作、整理書籍、組織策劃活動……在企業的資助下,他們每個月還可以領取一筆固定「工資」。周末,很多附近中小學、大學的志願者也加入圖書館的管理員隊伍。


現在,這個圖書館已經不僅僅是簡單的閱讀空間,來自天南地北的志願者,還給孩子們帶來國學、手作、瑜伽、小法官夏令營等一系列豐富多彩的課程。


就在今年,圖書館來了一位畢業於清華大學的新館長,她是2008年甘肅省高考文科狀元闞梅。孩子們對這位「學霸」十分感興趣,經常拉著她讀書、講故事。


而她自從全職加入圖書館後,鼓勵孩子們出黑板報、寫心願單的同時,還跟他們分享「學習秘籍」。正處在事業轉折期的闞梅,因為這樣一份工作擁有了一段獨特的人生經歷。


圖書館成了港頭村的文化中心,在它的輻射之下,逐漸形成了古琴館、漢服體驗館、陶藝館、梅高學堂、初心院等一系列文創空間,還衍生出港頭村文化藝術節等文化活動。



文 | 楊晨




地點:四川省成都市成華區怡福路300號

營業時間:周一至周三 10:00~18:00 周五至周日 10:00~21:00


在成都西門的某老小區內,隱藏著一個只有百平米大的舊書局。書局的「主理人」叫傅天斌,是一位毛邊書愛好者。他1992年開始藏書,並於1998年創辦了名為「毛邊書局」的舊書店。


2018年,傅天斌做了一個重要的決定:與成都市成華區府青路街道(原桃蹊路街道)簽約,達成了「毛邊書局·桃蹊書院」項目,書院由街道辦提供場地,毛邊書局提供書籍和專業經驗,雙方共同管理。


書店大了,有了一些變化,內容也豐富了,結交了更多的書友,但傅天斌的初心從未改變。


在如今面積1000多平方米、藏書十餘萬冊、更為敞亮的書店裡,有時下各類新書,當然舊書仍然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傅天斌形容舊書就像老朋友,溫故才能知新。


就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當天的凌晨三點,傅天斌還跑了一趟舊書市場,收獲了滿滿三大袋子書。


收書的過程又喜又悲,有成就,也有無奈。去年年底,傅天斌在書市上淘到一批文獻,其中多為工作手稿和筆記,記錄了上世紀四川茶葉進出口的情況,還有珍貴的制茶講義和教材。足足兩個手拉箱的資料,花了傅天斌一萬多元。但回家後細細一整理,甚覺值當。


也是在那段時間,傅天斌碰到了一位賣成都烹飪雜志社資料的書攤主。在裝滿上世紀90年代雜志的編織口袋裡,眼尖的傅天斌發現了其中有50年代川菜廚師比拼演練的照片,雖然均是一兩寸的照片且並無任何攝影藝術價值,但勝在展現的內容珍貴。


對方一開口就要價四萬元,討價還價幾個回合,始終未達成交易。不成想,傅天斌走後,這批資料被另一個人買走。


說到這兒,傅天斌很後悔,「並不是說其有很高的升值空間,而是對書院的川菜主題展是種遺憾,對川菜 歷史 的研究是種損失。」但他知道,收書的過程有得意就有失意,「我還要學會等待,多一點耐心,多一點對書的認識」 。


除了繼續做好舊書的業務,在毛邊書局·桃蹊書院,傅天斌還有一些堅持。例如,不搞與書無關的商業化活動,也不打造所謂的網紅。


即將迎來第二十五個「生日」,從老小區里走出來的毛邊書局也在蝶變。


當下,書籍作為一種介質,承載著更多功能。傅天斌介紹,毛邊書局·桃蹊書院突出講、學、問、研這四大功能,打造了閱讀空間、美育空間、研學空間,開展了講座、展覽、書畫課、茶藝或花藝生活美學體驗課以及線裝書體驗等形式多樣的活動。


「不是單純的圖書業務,而是以書為媒,通過一些『言之有物』的主題性活動,讓在地文化活起來,挖掘和傳承這些故紙堆里的文化瑰寶。」


他認為,做書店的同時也肩負著某種責任,「一是為大家提供一個舒適空間,不僅是場地,更是自得其樂的精神領域。同時提供服務,讓讀書帶來的純粹充實更多人的生活和內心」。


傅天斌表示,目前毛邊書仍然是書院的一項特色業務,雖然並不是「主流」,但它展示了一種難得的閱讀情趣,引導讀者放慢腳步生活,沉下心愛上閱讀。「希望大家在翻閱毛邊書時,感受我們做書店所傳達和倡導的生活方式和態度。」

熱點內容
梅花勵志的詩句 發布:2025-01-24 05:27:41 瀏覽:291
艾尼斯鮮花 發布:2025-01-24 05:25:50 瀏覽:320
梔子花如何水培生根 發布:2025-01-24 05:19:14 瀏覽:528
用鮮花禮佛 發布:2025-01-24 05:05:44 瀏覽:852
荷花塘區塊 發布:2025-01-24 05:01:56 瀏覽:291
插花地的調查 發布:2025-01-24 04:46:37 瀏覽:913
人氣榜鮮花 發布:2025-01-24 04:36:16 瀏覽:732
雲南虹越花卉 發布:2025-01-24 04:36:14 瀏覽:904
櫻花實力 發布:2025-01-24 04:17:53 瀏覽:954
情人節快樂沒有情人 發布:2025-01-24 04:09:21 瀏覽:618